关于终南别业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终南别业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终南别业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终南别业的古诗意思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终南别业王维古诗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把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小编整理的古诗内容,供参考!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①,晚家南山陲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③。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④,谈笑无还期⑤。
词句注释
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 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白话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概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整体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诗人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诗人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结句写诗人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由于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由于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原文: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1、中岁:中年。
2、道:这里指佛教。
3、家:安家。
4、南山:即终南山。
5、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6、胜事:美好的事。
7、值:遇到。
8、叟(sǒu):老翁。
9、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诗意: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m.ju.51tietu.net)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终南别业的诗意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1】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译文2】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诗意1】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一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诗意2】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一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意3】
本诗首联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信奉佛教。颔联 “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颈联通过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将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生动地体现。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大特色。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一由遨翔,如流水自一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赏析1】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一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一由遨翔,如流水自一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赏析2】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
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地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泊飘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终南别业古诗赏析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别业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虽然写闲情却也透露着几分寂寞。其原文如下: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hào)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阅读答案:
1,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答: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兴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或:最精炼传神的两个字分别是“独”和“空”。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离尘绝俗的空静中也不得不承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终南别业翻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字词解释:
①中岁:中年。
②道:这里指佛教。
③家:安家。
④南山:即终南山。
⑤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⑥胜事:美好的事。
⑦值:遇到。
⑧叟(sǒu):老翁。
⑨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终南别业赏析: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后世评价:
1,魏庆之:“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山谷老人云:‘余顷年登山临水,未尝不读王摩诘诗,顾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
2,刘辰翁:“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其质如此,故自难及。”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背景:
盛唐代表诗人之一,王维,字摩诘,山西太原人。深于佛学,熟悉佛教经典。有一部《维摩诘经》,王维钦佩维摩诘的辩才,所以拆开他的名字,为自己命名为维,而字摩诘。王维曾考中状元,官右拾遗,后迁给事中。安史之乱中,王维被安禄山擒获,将他拘禁于洛阳普施寺,被迫做了伪官。后经兄弟极力营救,且被拘禁期间作过一首表明心迹,不愿附逆的诗,才被特予赦免。此后,王维继续任职,做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双绝。苏东坡对他有最绝妙的评价,成为世人对王维的一致评定:“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主要有两种风格。其一比较绮靡秾丽,其二则淳朴清淡。尤其是后者,成为王维诗歌的重要风格,影响后世深远。
赏析:
《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是王维在终南山的庄园。据说,在这个庞大的庄园内,单单是王维亲自命名的景点就有二十四个,他的许多诗作就是在自己的庄园内写就的。另外,这座庄园之前的主人是我们提到过的宋之问。
全是大意是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养身心,因此晚年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那么,是怎样的乐趣呢?譬如沿着溪流散步,直到泉水尽头,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林中遇到一二老人,在一起谈笑风生,忘记了回家。
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主题思想浅显易懂,并无其他深意。这种创作方法纯然是赋,极其自然。“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
写在后面:
王维的人生可谓起伏跌宕,在他那个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做了伪官,而又能全身而退者除他之外,恐怕再无一人。晚年全心修佛,诗作佛意极浓。想必与之前经历的战乱起伏有很大关系。
王伟这样的人应该就是悟性极高之人,能够时刻自醒,再加上运气很好,一座辋川别业让他的人生画上了较为圆满的句点。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样的境界,你我都应该是向往的。即使不能像王维一样日日享受,可在水泥森林的城市里寻得一片公园,带着这样的心境去享受片刻,想来也是做得到的。
有时候,条件不具备并不打紧,要紧的是自己的内心。口中能吟得两句王摩诘的诗句,哪怕坐在十几层楼上的逼仄的办公室里了,哪怕桌子上只有一盆绿萝,我们也能从中寻得一座属于自己的“辋川别业”吧。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诗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看了一些其他人的解答,包括这首名诗多年来的解读,基本上说什么的都有吧。把“水穷”解读*生至暗,而“云起”解读为柳暗花明;把“水穷”解释为才思枯竭,把“云起”解释为另辟蹊径。
各种各样的解释都有,可偏偏没有对原诗的解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是王维一个人出去山里瞎逛,跟着水流朔溪而上,走到了水源的尽头。这地儿呢,也挺高了,人也走累了,就坐下来,静静地看着山谷里白云渺渺,慢起慢落。
就是这个意思。至少王维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的,都是*引申,甚至附会。
当然了,并非没有道理。王维在画出这幅山水画的时候,留白不仅仅是留白,本身就有了很多历经沧桑始归真的意境在里面。他留出来的白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所有的引申、附会、阐述,都只是在他的留白里面挑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来解读。
诗词有“有我”、“无我”两境界,《终南别业》看似“有我”,实则“无我”。修佛有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终南别业》里面的“水穷”、“云起”在王维心中就是水和云罢了。
你以为有别的意思,那只是还只达到了第二层境界。
何必过多解读?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就有了比较浓厚的向道之心,晚年更是把家安在终南山边上。这里的向“道”,是指修佛么?可能,也不一定。虽然*给他安了“诗佛”的名头,但是大唐的国教是道教,佛教是武则天上台后强推的,官员一般都是佛道双修。我们在王维的诗里同样可以读到很多道教用语和意境。终南山边就是王维买下来原来宋之问的庄园,即辋川别墅,所以他的集子又叫做《辋川集》。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一来了,就一个人去爬山。碰到有开心的事情也就一个人偷偷开怀。这就是一退休老头嘛,时间自由,心情自由,想走就走,想留就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上面解过了,其实就是简简单单的个人愉悦,并不见得掺杂了多少人生道理。但是作者本身的经历和官场起落之后的闲静为这名句附着了很多色彩。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其实要说王维本身这首诗的深意,这两句比前面两句更值得一解。有时候碰巧遇到个乡亲父老,聊得投机,就忘了回家了。
这首诗其实真正的诗眼,正在“偶然”二字。“兴来每独往”,兴致一起就走了,这是偶然吧,但既然兴起了,就享受:“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这也是偶然吧,但既然走到了顶峰,就享受:“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还是偶然,但既然遇到了,就享受:“谈笑无归期”。
“偶然”二字贯穿上下,其实是必然,源于诗人随遇而安,随心而喜的境界。处处偶然,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示出诗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你以为这是偶然,其实不过是作者天性飘逸淡泊,超然物外罢了。
因为即使没遇到这些“偶然”,他依旧是开心的,闲适的。
他不过取了这些偶然,放入这首“无我之境”的诗中,打动读者。
那些强行为王维的诗附着正能量的解读,真是太浅薄了。
《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
基于格律来讲,把古诗文分成*体诗文和古体诗文,其中*体诗文也叫做今体诗,而古体诗文则可以叫做古风或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南别业》原文:
王维〔唐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拓展阅读】
《终南别业》注释:
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
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到。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终南别业》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终南别业》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之后,是王维晚年时期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 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终南别业》禅解
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深契王维之意。
王维自称摩诘,维摩诘居士是印度大乘佛学的代表人物,东方金粟如来转世,而这首诗中作者意欲表达的正是这种领悟大乘境界时的怡然自乐。
首联两句写自己信奉佛道由来已久,晚年时隐居蓝田辋川修佛学道。这两句也正是对诗歌背景的描述。
颔联两句写自己学道兴趣味浓,往往独来独往,而这种领悟禅宗至理的心境只可自己知道,不可与人言说。释迦 牟尼说自己说法49年未尝说过一字,六祖慧能说禅宗至理非可言说,为传佛法,吾今强说。可知佛家所讲的自性非空非有,非善非恶,非实非虚,非烦恼非菩提,王维领悟这种境界岂是自己悭吝不肯与人言说,实在无法可说。所以后来人称东方维摩的庞蕴居士问女儿,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如何作解。灵照也只是回答说,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至理脱与名相语言概念,佛每每斥说,凡人偏有,小乘偏空正是如此。
颈联两句可小解,也可大解,可知佛性不分大小,只是应用不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水源之处,这地方再往上就没有水了,讲作者领悟禅宗向上至理的情境,清净寂然,不着不染,任从世事纷纭,英雄西烟而不著不动。正像有人问赵州从諗禅师,两龙戏珠,哪一只会赢,赵州答说,老僧只管看。其理一趣。
尾联则说作者不求高不求低,随遇而安,并能处处作乐的心态。佛家至理领悟的人不少,但转过来随处运用而不有碍的不多,所谓"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所以佛家有"保"和"任"之分。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正是这种“任”的心态。
《寒食》
[唐]韩翃(hóng)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オ子”。韩翝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诗多写送别唱和题材,有《韩*诗集》。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
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
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
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
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终南别业的古诗意思 古诗终南别业的诗意 古诗终南别业的大意 终南别业古诗的注释 终南别业的古诗情感 终南别业的古诗教案 终南别业有拼音的古诗 终南别业的古诗带拼音 王维的终南别业古诗的特点 终南别业名句赏析 终南别业王维的古诗楷书 古诗王维的终南别业全文 搜一下王维的古诗终南别业 终南山王维的古诗意思 终南别业唐王维的古诗拼音版 题南庄的古诗意思 悦江南的古诗意思 自河南的古诗意思 别九弟的古诗意思 终南望余雪古诗的大概意思 指南车的古诗意思 淮南子的古诗意思 江南的古诗意思全解 绝句志南的古诗意思 别董大的古诗意思 梦中的江南古诗意思 忆江南古诗意思的画 吴均的战城南古诗意思 闻官收河南的古诗意思 江南古诗意思的视频
终南别业王维诗句 终南别业_古诗绝句志南 终南别业王维古诗 《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赏析 终南别业古诗赏析 七步诗的古诗意思 《终南别业》原文、译文 王维的《终南别业》赏析 元日古诗意思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 终南别业王维古诗鉴赏 《过湖南羊处士别业》古诗赏析 《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 忆江南古诗诗意是什么(忆江南意思表达及古诗欣赏) 终南别业王维赏析(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 江南春古诗翻译及赏析(江南春古诗意思全解) 《终南别业》赏析 王维终南别业赏析(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 王维《终南别业》 绝句志南古诗的意思(绝句原文赏析及诗意) 江南可采莲古诗的意思(江南可采莲诗意解析) 终南别业唐王维古诗文(王维终南别业古诗鉴赏) 寒食古诗意思(寒食的意思及诗意) 王维:终南别业 终南别业的诗意 终南别业_古诗绝句志南 《终南别业》原文及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译文 终南别业的诗意
小心中暑的古诗 描写蒂结理莲的古诗 尊老爱幼的古诗四言 高频对仗的古诗 对简单的古诗 描写夏天的古诗整首诗 与孩子读古诗词的趣事 早起的农民古诗 描写碧龙潭的古诗 小雪古诗的诗配画 形容兄弟多年年没见的古诗 形容忘事的古诗 简短的著名的古诗 古诗静夜思的图 奶奶去世未能尽孝心的古诗 中国诗词大会第十季的古诗 你还学过哪些抛物言志的古诗 田舍翁的古诗 山村咏怀的古诗10首 三国演义里的古诗词 采薇古诗昔我往矣表达的情感 是字开头的古诗 咏菊古诗的读音 古诗楚辞带书的名字 题西林壁古诗的*仄 有关于郭的古诗词 有大雁山水的古诗词 写小孩在过家家的古诗 现代歌词中古诗词的痕迹 春望的古诗有几首 等未来那个人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