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关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阅读全文]...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咏怀古诗原文及翻译)

  • 每天一首古诗词,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学*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读诗文”即要熟读诗词原文;“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山 村 咏 怀

    北宋 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 释

    去: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白话译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作品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思 考:

    1. 填空 。 去 里,烟村 家。亭台 座, 枝花。2. 画一画诗中出现的景物

[阅读全文]...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咏怀古诗翻译)

  •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与解析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诗人前两句用了线状视觉,后两句用了点状视觉,全诗运用数字和景物的变化,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古诗小故事(摘自网络)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此地就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扩展知识点:

    一、汉字一到十的认知与书写

    ①注意“横、竖、撇、捺”的笔画写法。

    ②八与入字的鉴别

    八——撇捺要分开

    入——捺在撇上住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读音:

    ①三(san)四(si)是*舌,十(shi)是翘舌

    ②几个三拼音节的字:怀(h-u-ai)家(j-i-a)座(z-u-o)花(h-u-a)

    实际上,汉语拼音中的三拼音节只有九个:i-a、 u-a、 u-o 、u-ai、 i-ao、 i-an、 i-ang、 u-ang、 i-ong

    三、量词的理解与运用:

    ①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 事物或 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例如诗中的量词有家、座、枝。还有一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诗中的“里”。

    ②想一想,还有哪些量词?

    四、试着讲述在上学途中都能看到哪些景物?

[阅读全文]...
  • 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

  • 艺术,历史,阅读
  • 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

      唐马是唐代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唐代经济基础形象的一个侧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代马的特点艺术特征,欢迎阅读和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唐代马的特点

      唐代的马俑是以饱满、健壮、安静的形象和动势特征见长,大量的唐代马俑姿势是一些等候主任的鞍马和等待货运的立马。这些彩陶与三彩的马和骆驼是描写来回跋涉运送珍贵的商品、丝绸和布匹的行脚,有的配有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牵马者,这就很容易看出这些马是丝绸之路的常客。唐马雍容的姿态,不同于汉马的飞驰也有一些唐马佣刻有小猫小狗坐在马背上,反映出唐代生活安定。这些立马和游马雕塑的大量出现,是和唐代强盛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反映唐代有许多西域人来往于长安的盛况,那些经由丝绸之路而来的少数民族和中东、西欧各国的商队、旅客和使节,都成了雕塑者的观察和雕刻的对象,这个贸易集散的大都市又是政治中心的长安,街头满是马厩,有着千千万万的各种良马。这些马住在马厩或伫立街头,都是雕塑家乐于取材的。唐马是唐代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也是唐代经济基础形象的一个侧面。金银壶上的“舞马”浮雕,构思别致,形式独特,是难得的艺术精品,它记载的唐代马戏风格,也反映出唐代的繁荣。造型艺术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侧面,社会生活又左右艺术的内容、形象和风格。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墓左右的六块骏马浮雕像。它在世界美术史上是占有地位的著名雕刻,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打仗时骑过的六匹立过功的战马。

      从浮雕的形式和层次的处理方式看,六骏和汉代的浅浮雕不同,前者立体感强,体积丰满,层次也较丰富,它以艺术处理来调整比例压缩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既丰富了空间感,又使浮雕的深度成为有条理的简化层次,使之适合建筑*面与室外光线,这种处理方法,在第三空间——“深度”的表现力方面,比起浅浮雕优越,使六骏技法增加了刻画具体形象的艺术手段,更利于表现马的形象,成为具体和造型饱满的六骏,更由于浮雕各层转折明显有力,以及浮雕起位构成的轮廓线小于马的轮廓线。有些靠浮雕底板部分增加了往里转折的面和线,个别位置运用镂空,构成较深的颜色。骏马立体感和脱离浮雕底板的视觉效果,使六骏浮雕能充分的体现唐太宗需要“锲为真形”的艺术手法,从这个要求来看,正是汉代画像和浅浮雕锁不能实现的,六骏浮雕得到巨大的进展,成为肖像马浮雕的高峰。

      但是汉代的浅浮雕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并不损害汉代画像马的水*,因为汉马画像砖石在反映奔马速度感觉方面,却胜过六骏,体现马援奏折中“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飞速观念形态。雕塑的技术往往是观念的产物。

      汉代马的特点

      汉代的马雕像不同于秦代的写实和严谨,而是在形和神的结合程度上有了新的提高,《铜奔马》和《马踏匈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武威出土的《铜奔马》亦称《马超龙雀》(原名《马踏飞燕》),自从它重见天日以来,就在艺术界和考古界受到极大的重视。

      这件雕塑 按168—172年间东汉出土的作品,武威出土,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在当年是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的,河西地区又是重要的牧马基地,从西汉到东汉数百年间,名马良种都在河西繁殖。传警骏马尤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武威发现《铜奔马》这样的雕刻艺术正是东汉时期战争状态的生活反映。

      《铜奔马》的艺术造型异常精巧。骏马腾跃之雄姿作凌空之势,后脚落在一只飞行的燕子身上,它栩栩如生的表现出了骏马的神速,甚至空中的.飞燕速度也落在神马的后面。“奔马塌飞燕”仅仅是一个情节,烘托马的神速,雕刻的主题思想是不断的飞速前进去执行战争的任务。这位汉代的无名雕刻师,以他奇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造型手法塑造了神速的骏马。把造化之形和心灵之意凝聚成艺术的精华。它是我国雕塑历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尊艺术精品。

      《铜奔马》的形象豪纵,它昂头竖耳,万里骁腾,“竹批双耳骏,风入四蹄轻”,“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莫嫌金甲重,再去捉飘风”,从上述的历史趣闻以及杜甫、李贺写的句子,仿佛就是《铜奔马》的形和神,而《铜奔马》正是这些神马记载和诗文的佐证。

      《铜奔马》似马,但概括而夸张,它不完全似生活中的马,正如它的神速超越了生活中常见马匹一样,不同于凡马。*传统雕刻重视内容的真实,但更为注意提取表现主题的神和形,这些理论指导着*古代的雕刻艺术。

      《马踏匈奴》和《铜奔马》都是汉代杰出的艺术遗产,他们都不是生活中某一匹具体的马,而是具有时代的特色。它的构思和雕塑情节的选择,全采用了出色的雕塑语言艺术,而且造型也有鲜明的风格。汉马轮廓有力,体积的转折明显,形象方头*腹,这种形象和造型符合战斗性格的意象。

      《马踏匈奴》则以安详静止的姿态出现,《马踏匈奴》是几年霍去病将军出奇制胜以少胜多,深入敌后消灭侵略者的内容,描绘战胜至欢愉和继续警惕的神态。战胜奴隶主的战马既警惕又安详,既善良又含讽刺的神情,似乎在讥笑被他踏在下面的残暴的侵略者,仰卧马下挣扎的人是形象凶恶的武夫,露出一副绝望的表情,反衬出马的英雄形象,构成别具匠心的构图。在造型上特征明显,同属汉代的马,《铜奔马》的脚《马踏匈奴》的脚又各有不同的特色,奔马的脚细而刚健有力,既符合良马的形象,也有助于飞驰的意境,而《马踏匈奴》的马脚粗而坚实厚重,犹如四根巨大的石柱,与马身造型配合,使马构成永久性的柱石建筑感,加强了“侵略和永不翻身”的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用马的形象代替霍去病大将军成为石雕群的主像,使它具有象征性,具备浪漫的特色,使观众联想的领域更加宽广,同时也可以看到马的形象在汉代的位置和马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地位。马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崇敬。

      马不是一般的动物和家禽,而是正义、善良、胜利、美好的象征,正如古诗描写的那样:“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打功。”征战连年的汉代,流下了许多雕刻的战马,生猛而响亮的汉马雕刻,动态强烈,感情含蓄,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秦代马的特点

      秦马雕刻已经具有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水*,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马雕刻,创作出雕塑史的高峰。秦始皇统一了全国以后,六国的雕塑能工巧匠都成了秦始皇的工匠,秦国的雕塑成为宣扬秦国国威的工具,“把天下兵器铸造成十二金人”是一例。兵马俑雕塑向我们展示了秦时期写实雕塑技术的高超,当时的“陶马俑”塑造与制作的技术与艺术,无愧是古代第一流的艺术品。陕西临潼出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显示那种“威仪樀樀”的阵容,与万千人马的形象,既显示出秦代统一天下的武装力量,也说明了艺术造诣的水*。这些看上去和真马等大的陶马,是生活中大型马匹的尺寸,但在未烧制前的陶马成品,更比真马的体型大过越百分之八十左右,这样庞然大物——马的陶塑,能刻画成为形体矫健,而且又都是具体的良种,说明了秦时雕塑马的卓越成就。这种重视良马形态的秦代雕塑,大都符合古时良马活千里马的要求,使人感到秦马俑是“兵强马壮”的壮马。是战斗力很强的军马。为了表现“马”力的雄伟,它以马形与造型强调形象的健壮,在造型上要求结实和有生气,它不同于东周洛阳铜马的浑厚和庄重,而突出表现良马的任性和结实重视奔马或力士马奔跑和运动时主要筋骨肌肉的塑造,强调这些部分造型的准确了力量,构成耐劳的特性而且在关节与蹄腕等能活动的部位,则雕塑出灵巧、结实的外形,雕刻家重视肌肉骨骼突出与隐去的形象与位置及其穿插关系,做到了“来去分明”,“交代清楚”。马的胸腔、骨盆、头颅的造型,各自成为坚固的整体,颈项与腰部等把主要体积相连接的部位,又塑造出了便于活动的外貌,加上马腿脚造型的恰当,比例适度构成了矫健耐奔跑的基本形。

      秦马造型是根据生活中良马外贸的综合,但又重视具体特征,它不是柱体的几何物形,因而在观看秦代陶马之后感觉到动物的热量,而不是静物的质感或者静止的感觉。显示出有高度写实能力的秦马俑,是许多有特点的局部组成的,但这些局部并不跳跃,而是适宜的归于整体当中。曾经一位西方现代雕塑名家对兵马俑十分佩服,他赞颂兵马俑雕塑的整体感强,而且造型与材料的性能非常吻合,是杰出的雕塑艺术品。

      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陶马是表现待命战斗的战马,它并无疲乏的表情,立马成了充沛精神的待命,是内力含蓄的神态,这形神兼备的雕塑艺术的“神采”,是来自生活形象与造型的刻画之中,待命战斗的秦马,蕴藏有充沛的、动的能量。但雕塑所表现马的动作,是静态,是积蓄力量耐心待命、含蓄的静态雕塑艺术精品。秦岭兵马俑之技巧更为上乘之精品。

      拓展:唐代时期马的特点

      众所周知,盛唐一世,物华天宝,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对外交流带来了*养马业的极大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唐朝时期是*历史上马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大唐初期的马匹来源主要有四个渠道:外域贡马、战争俘获、隋宫厩马和互市买马。外域贡马主要来自于东西突厥以及其势力范围下的西域诸国,如焉耆、康 居(乌兹别克)、坚昆(柯尔克孜)等;战争俘获则是唐初在多次对突厥的战争中俘获的突厥战马,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载:大业二十年,李世民从李渊,会马邑 郡守王仁恭,大破突厥于马邑,“获其特勒以乘骏马”武德五年,“突厥颉利可汗率众来寇,李神符出兵与战于汾水东,虏其马两千匹。又战于沙河之北,获其乙利 达官并可汗所乘马及甲。”武德八年九月,“突厥入寇幽州,王君廓破其,获马五千匹。”贞观四年,李靖北击突厥,“虏驼马数十万计。“张宝相擒颉利并其所乘 千里马以献。通过战争,对唐帝国的马匹数量进行了大量补充。而在唐之前的隋朝,隋文帝隋炀帝父子 ,也曾多次接受外域所贡良马,充实宫廷马厩。如开皇十二年,突厥部落大人相率遣使贡马万匹;大业三年五月,突厥启民可汗献马三千及兵器新帐等。

      隋亡后隋朝宫廷的御马被唐所接收,成为其马匹来源之一。再加上李渊、李世民时期与突厥的互市买马,使得唐朝的马源极大地丰富并发展。据统计,当时从各族与西 域各国引进的优良种马高达83种之多,如吐火罗马、骨利干马等。从以上四条渠道,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马匹来源大都来自于北方突厥或突厥控制下的西域诸国。那么,究竟什么是突厥呢?

      突厥是*古代民族。先世源出于丁灵、铁勒。西魏时首领土门击败铁勒,破柔然,建立*,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建立了官制,有立法,有文字。隋初分裂为东西两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攻灭* 厥,在武则天时期,再度建立后*厥帝国。隋末唐初,西突厥势力强大,中亚和新疆地区都受其统治。突厥人长于养马,也善于与西域各国换马,更时常从其他民 族掠夺或勒索良马。《唐会要》卷七十二说:“突厥马技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

      唐朝时期突厥的涵盖面非常广,包括了现今内外蒙古、新疆等大片区域,而所覆盖的草场类型多达十余种。在这么宽广的区域内,所繁育的马匹种类必然也是不相同的,在气质、体质上都会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我们只能综合其特点,归纳为悍威强,体质干燥结实。*厥主要为粗糙型的草原马,而西突厥及西域各国则相对较为清秀细致。

      从现存唐朝宫廷仕女骑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唐马形象大多圆润丰满,弯颈圆腹,四肢则纤细直长,排除其 夸张得艺术手法,我们不难发现,这和*马的很多特征相吻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唐朝宫廷里已经存在有*马或者其杂交品种。著名的昭陵六骏中的青 骓,也可以为我们的结论佐证。青骓马形上有明显的“双脊”特征,即马脊椎两侧上有两条肉脊,使人在马上骑起来非常舒服。双脊是*马的特征之一,也是乘骑马的优良特征。但其头部轻微凹陷,与典型的凹头有比较大的差别,所以应该是*马与突厥马系的杂交马

[阅读全文]...
  • 古诗山村咏怀全文教案(山村咏怀古诗词带拼音)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不是像儿歌,脍炙人口又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未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名称。

    这首诗的名称为《山村咏怀》,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数理学家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一生著作非凡,其诗词现存就有1682首,这首《山村咏怀》成为诗词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启蒙孩子的必读诗词。

    全诗总共仅有20个字,其中10个数字,作者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写意的山村画卷:

    一行人去到郊外,看到了村庄里炊烟袅袅,亭台楼阁,鲜花朵朵,满园春色。

    诗人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田园风光。

    既诙谐巧妙,又通俗易懂,而且便于诵读和传播。

    还记得,那个坐在自行车前杠上的小女孩,父亲一边驮着她在沙子路上闲逛,父亲一边教她背诵这首《山村咏怀》。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温馨而又应景的画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当年父亲用这首宋诗,教会了 我数数,还启蒙了我对诗词的热爱。

    渐渐长大以后,发现了父亲抽屉里的《唐诗三百首》、《宋词浅析》,我便开始囫囵吞枣的背诵和揣摩。

    从此我熟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也喜欢上了柳永、陆游、李清照,唐宋诗词伴随我长大、成熟,就像血液一样流进了我的生命。

    这就是《山村咏怀》的魅力,它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数字,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幅自然的画卷,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想象。

    一千多年来,这首《山村咏怀》不知哺育启蒙了多少华夏儿女,

    当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又用父亲启蒙我的方式,把《山村咏怀》当成儿歌和数数传给了我的孩子。

    我想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代代相传,能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开花。

    不仅仅是诗词的简单易记,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笔力深厚,以及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学。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诗人聊聊几笔,就描绘了世代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理想未来。

    如今我们的城市乡村,哪一处不是“亭台六七座、哪里不是“八九十枝花”

    邵雍在一千多年就预言了中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祥和基调

    这正是他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他悟道的智慧体现。

    其实邵雍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学者,更是一个深谙人性与自然的哲学家,他一生两度被举荐,均称疾不赴任,却热衷于著书立说。

    邵臃的诗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心安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阅读全文]...
  •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点(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

  • 艺术,思想
  • 阮籍的诗,现存五言古诗八十二首,总称《咏怀诗》。它是阮籍*生诗作的总题,所咏并非一事,撰写并非一时。《夜中不能寐》是其中的第一首。《咏怀诗》的内容主要表现诗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感慨,表现诗人蕴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愤激及政治上的真正见解。正如颜延年所说:“阮在晋之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见《文选·咏怀诗》李善注引)。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这是说,夜中不能入睡,起来独自坐着弹琴。显然是社会现实引起诗人的忧思萦怀,弹琴是为了排遣、发泄胸中的烦闷。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四句是诗人深夜“不能寐”时的所见所闻。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帐上,清风吹动着他的衣襟。清风明月、良辰佳景,诗一般的境界,不仅不能引起诗人观赏的情趣,反而更觉得孤独和忧虑。后两句是写失群的鸿雁在野外哀叫,飞翔的鸟儿在北面林中悲鸣。吕向认为;孤鸿,喻臣贤孤独在外)翔鸟,指鸷鸟,以比权臣在*。此说可供参考。总之,这两句是诗人对表面*静而实际险恶的环境所作的渲染,以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联想。

    阮籍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深夜不寐而徘徊,眼前只有使人忧伤的景象。满目枪然之景,满耳凄楚之声,活画出一幅悲凉的社会图象,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时的诗人自我形象,抒发了他生活在腐败的社会里的内心苦闷,以及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正如何掉所说:“籍之忧思所谓有甚于生者。”

    本诗结构布局的特色以明白表示忧郁的句子为中心,充分利用章句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气氛的渲染、形象的概括,使其他诗句统摄于这一中心,从而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因“不寐”而“起坐”,而“鸣琴”,暗示了烦忧之甚。“明月”“清风”是诗人寄忧之景物,“鉴椎”、“吹衿”表明只有清风明月才知“烦忧者”之心,这样加强了对凄清气氛的渲染。

    阮籍

    “孤鸿号”、“翔鸟鸣”又以形象的概括,进一步映衬了凄清、孤独的情景。“徘徊将何见”紧承所闻,与第一句“夜中不能寐”相照应,进一步激起烦忧者心底的无限愁绪,不得不“忧思独伤心”。“忧思独伤心”是全篇明写感情的句子,也是全诗的中心。

    本诗创造境界的特色诗人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融合而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为了表现满腹忧愁,他着意描绘了一个幽静的环境;而这一幽静的画面又富于动感,如“起坐”、“鸣琴”、“清风吹”、“孤鸿号”、“翔鸟鸣”。读者在动态的画面中,感受到的却是幽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

    阮籍

    本诗的语言特色有三:一、化用建安诗人成句。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两句,是从王粲《七哀诗》“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变化而来。“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亦从曹植诗句“孤雁飞南游,翔鸟薄天飞”变化而来。二、语言不刻意雕琢而色采繁富,有着自然清丽的特色。三、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技巧,使之更臻成熟。《夜中不能寐》是五言古诗,它不象*体诗那样讲究“谐声律”,但它却“工对仗”(中间四句基本对仗)。

    所以说,五言诗发展到阮籍,形式更加完美了。

[阅读全文]...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

  • 诗歌,诗人
  •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

      杜牧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歌风格特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文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绝句

      杜牧的绝句画面优美,语言清丽,情韵绵长,风调悠扬,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一直为后人所推崇,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写景抒怀,宫怨边词,咏史状物,无所不有。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 殆尤专长。”

      七律

      刘克庄云:“牧于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后村诗话》)杨慎也说:“(杜牧)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升庵诗话》)所谓“拗峭”,意指杜牧的'律以雄姿英发为最主要的特征,在律体中又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从而更增强了雄浑豪宕的意境。

      文和赋

      杜牧赋的代表作为《阿房宫赋》,《阿房宫赋》运用了想象、比喻以及夸张等写作手法 ,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阿房宫还未建成,就毁灭于战火之中,其建筑的规模、形制、建筑风格是怎么样的,早已无人知晓。而杜牧却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阿房宫赋》中艺术地再现了阿房宫。

      《阿房宫赋》增强文章的气势,运用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且对比鲜明。描写和议论时,都以秦为主线,同进兼议六国。从写作角度分析,秦作为描写与议论的主线,而六国为副线;从思想角度来说,以六国旧事则作为秦的前车之鉴,一步一步地展示写作意图。 《阿房宫赋》骈散结合,全文错落有致。《阿房宫赋》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运用铺排、对偶、押韵等手法,使文章气势如虹、朗朗上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总述

      关于杜牧诗的艺术风格,刘熙载有一个总的概括:“杜樊川诗雄姿英发。”(《艺概?诗概》)刘氏所谓的“雄姿英发”,是与李商隐诗“深情绵邈”的风格相比较而言的,意思是说,杜牧的诗在内容上多表现诗人救国救民的豪情壮志,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雄俊之气的宏放畅达与情感的宣泄激越,有一股豪迈俊爽之气。

      杜牧的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豪迈,一种是香艳。前者杜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较为伤感,有时是吊古,有时是感怀,表达的思想感情立意奇特。后者多用清新的笔调记录下不同的景物,诗的基调也以赞美为主。

      杜牧*生忧国忧民,又有满腔的抱负,再加上他为人细腻情感丰富,也就成就了杜牧的诗能在峭健之中而又有风华流美之致,这在晚唐时期都是无人能及的,甚至在整个唐代都找不出第二位。

      杜牧能在日常景观中发现独特的美,而且能找到和眼前基调最切合的意境,并通过画面的描述和情思的寄托,赋予诗歌生的灵性,对自然的歌颂也是杜牧自身抱负抒发的体现,诗中往往也蕴含着杜牧在晚唐真实的感受。

      在诗歌的表达上,杜牧多用率真直赋寓理于事,也正因为如此,杜牧的诗又有豪爽俊朗的风格,他的诗歌形象鲜明,极具感染力,这与他擅长用比喻、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活用对比等手法有密切的联系。

      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把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一派风格通过散文的形式夹杂着议论,杜牧的诗成为后人学*的目标。

      扩展资料

      杜牧的轶事典故:

      1、藏书之家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入朝,官至中书舍人。所作《感怀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藏书亦多,祖父杜佑,德宗时曾为宰相,撰《通典》200卷。

      杜牧继承杜氏家族遗书,为此撰诗文记述称:“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杜牧自己亦阅遍所藏诗书,自称:“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

      2、赌酒取姬

      晚唐大诗人杜牧跟著名诗人张祜极为要好。一次,作客淮南的张到官府赴宴时,看到杜也在座。而当时,两人都爱恋座中一位漂亮的歌妓,于是决定索取骰子用赌输赢的方式来决定谁有权去继续爱恋。杜牧当下遂开始悠然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

      张祜一听,也不甘示弱地接口续吟着:但须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因露指尖。语音刚落,两人就不觉大笑着,反而把原本赌酒取妓的事儿给忘了。

      3、死前烧文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阅读全文]...
  •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 杜甫
  •   《咏怀古迹·其五》

      作者: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

      1、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2、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3、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4、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5、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6、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7、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8、祚:帝位。

      译文:

      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

      千士流芳;

      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

      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

      是经他策划运筹;

      千百年来,

      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

      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

      指挥从容镇定,

      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

      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

      心志虽坚,

      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赏析:

      进谒*而追怀诸葛亮。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阅读全文]...
  •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 杜甫
  •   《咏怀古迹·其二》

      作者: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

      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

      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

      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

      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

      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句子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语录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说说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名言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诗词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祝福

唐代咏怀古诗的特点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玫瑰花香味的句子 描写长江景色美的句子 讽刺说谎话的人的句子 描写天庭宫殿的句子 描写海上风暴的句子 写雪的唯美句子 形容和谐的句子 形容游泳很厉害的句子 努力优秀的句子 劝告句子 回复差评的句子 描写红灯笼的句子 天伦之乐的句子 相聚短暂的句子 在外想老婆的句子 经典伤情句子 描写夏夜景色的句子 人生如梦的句子 摆正心态的句子 纪念结婚周年的句子 仰望天空的句子 描写暖冬的句子 形容天气变冷的句子 关于机遇的句子 小清新唯美句子 自己努力靠自己的句子 盐系句子 考大学励志句子 成就未来的句子 关于时间宝贵的句子 描绘蓝天白云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