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关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 诗歌,艺术
  • 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简述诗歌的艺术特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哪些景物,哪些景物有些什么表达技巧,这些景物用了这些变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至于表达技巧种类就繁多了,例如: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拓展:《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学*笔记参考

      一、意境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就是心中的景带有感情的色彩,生命的色彩。心、物合一、重生的新景再也不是客观的景,它已不属于物质世界,生物学的景,而通过由生命、感情、思想的发酵,重生为你艺术世界的情与景。

      (二)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意境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论意境必淡虚实,什么是虚与实?

      所谓实境,是指诗直接写出的具体内容,诸如景、情、事、物等。通过实景的描绘,抒发、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给人以美景和回忆的空间。是基础,一定要写好,才能作为虚的铺垫。

      所谓虚境,是指由实境所诱发而想象和体味感悟的诗外之景、情、意等,是升华,神境。如国画中的空白,即留白。由实景激发我们想象的像外之像,景外之景。

      如当代诗人严阵的《冬之歌》:

      春天芳香,夏天明朗,秋天金黄,

      唱支冬天的歌吧,冬天充满希望!

      对春夏秋景的描绘是实,写其味、色、光等,写得很实。然后笔调一转,写冬天却无具体的景色了。但充满希望一句给人丰富的联想。(不实写)

      虚与实,重要的是写好实的部分,让字面上的诗句打动人启发人,并化作无尽的情思在想象的世界里荡漾。

      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面是写景,二句实在地写,做铺垫,作为后面两句的基础,升华的空间,“一枝红杏出墙来。”给人以视、听觉,“一枝”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例:形容花开,如用“层林尽染”,很美艳很有激情,但这样已经写完写尽。但如写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给人眼前一幅画,想象又是一幅画,给人回味,想象的美感,含而不露,给予你很多空间以想象,更打动人。所以写诗不能完全写完,给一点东西让人想象。

      出自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绿:用形容词作为动词,给人予生机勃勃的画面;

      春意闹:闹字在此给人予很多想象。

      一首诗要有意境,不能太实,如句句写实,没能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无诗意,焕发不出诗的美感。

      也不能太虚,也不好。

      (三)气韵生动这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气,是指生命之气,自然界的山川大海,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等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因此而繁盛不衰。人类更是吸万物之精华,呼宇宙之灵气,有丰富的情思和生命的性灵,成万物之灵。

      韵,一方面指意境有饱满的情思,韵味十足,让人品尝。同时也指自然界和人的生命情感律动的节奏与和谐,其一呼一吸、一动一静、一阳一阴等等都节奏有致,和谐自然,具有音乐那样的美感。韵很重要,古人云:“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气韵生动,就是要写出万物的生命之气,并放在富有音乐美的节律里表现,升华出内在的精神气韵。

      李白的《将进酒》,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概。生动地传达出生命的豪迈之气。

      柳永的《雨霖铃》写尽离愁别绪的伤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王维的诗,追寻自然,崇尚自然,所以在他笔下,大自然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生命异彩。王维的情感也融化在自然的生命里,生动的`气韵表现为生命的灵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描绘了幽静的空山,夕阳返照的小景。大自然要在黄昏歇息了,但夕阳返照时那一刻的光彩仍然动人,静中有动,以静写动,生命的灵气与趣味在那一静一动的节律中显现。

      王维的《栾家濑》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水波相溅时的一跳一跃,白鹭受惊吓和恍然大悟的一飞一落,尽管是自然生命跳动的一瞬间,也被诗人欣喜地捕抓到,融进去了,画面一派情趣盎然,是有节奏的自然。

      当代诗人饶庆年的诗《幽蓝的黄昏

      牛绳,牵一条

      弯曲的小径。

      小径,牵一支

[阅读全文]...
  •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 艺术,文学
  •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在日常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所作的五言抒情诗,他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它的艺术特色显著的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景交融、借事寄情的技巧;意蕴深长的比兴手法;深衷浅貌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叠字艺术。它们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被后世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比兴语言叠字

      汉代文坛,名气最大的是辞赋,成就最高的是散文,相对冷落的是诗坛。但是,在*诗歌史上,汉代诗歌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尤其是素有“风余诗母”[1]之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震荡、政治混乱之际,主要反映下层知识分子漂泊蹉跎、游宦无门的境遇和生活感受,并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觅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恨等世俗情怀,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作者大抵是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失意之士。它形式短小,皆为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和称赞。诗论家们往往将《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楚辞》相提并论,王世懋《艺圃撷余》称它为“五言诗经”,钟嵘的《诗品》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2]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冕也”[3]。《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感时伤世、相思离别”的思想内容与主题情感,还在于它那温婉含蓄、*易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下面,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

      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

      《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4]古诗充分体现了*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它并不抽象地写他如何怀才不遇,失意彷徨,却写“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无意中流露了对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从而表明了主人公对那个闻声而未见面的人是一个旷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时的寂寥;最后希望化为双鸿鹄同她一起奋翅高飞,更表明了主人公是个如何奋发有为,而又四顾无侣的形象。又如《凛凛岁云暮》(之十六)一首描写一个思妇怀念良人,梦醒后惆怅伤感的情绪。这是一个蝼蛄悲鸣、凉风凄厉的冬夜,诗中的女主人思念着她的丈夫睡不着觉。她想到天气已寒,而游子还没有寒衣,想到寄锦衾,路途又是如此遥远。想来想去,忽然笃念旧好的良人枉驾来迎,她喜出望外地想,从此携手同归,长相亲爱,这是多么快乐啊!岂料那良人“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竟自无情地走了。心里十分懊恼,原来却是一梦。她当时恨不得飞到良人那边。引领遥望,好像良人还走的不远。此时这位女主人似梦非梦,似醒非醒,只觉得凉风拂面,蝼蛄满耳,潮水般的眼泪直涌出来,沾湿了双扉。写道这里,一个孤独无聊的思妇形象就如在目前。这样抒情叙事双管齐下的写法还很多,《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篇都是如此。

      作为*古典诗歌由民间走向文人自觉创作的标志,《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善用比兴,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比兴”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具体生动、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手法上,就是继承和发展了《诗经》、《楚辞》惯用的“比兴”手法,衬映烘托,比兴兼用,着墨不多,言*旨远,用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

      《古诗十九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多达23处。如: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客从远方来》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

      其中,《冉冉孤生竹》是成功运用比喻的诗篇: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全诗十六句,纯用比喻的六句,结合比喻的四句,只有“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和末尾两句直接叙事抒情。可见,利用比喻表情达意,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前二句“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图景:一株纤细柔弱的竹子,孤零零地生长在大山的曲坳处。以柔弱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比喻游子。诗中女主人公暗示自己本无兄弟姊妹,生长深闺,尚在未嫁,有如孤竹之隐于山坳。下面又用兔丝、女萝有蔓而密,缠绵不解之意,比喻男女之情难舍难分,缠绵固结。诗人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用双起单承的办法,连贯而下,再用兔丝之生长有时,既比喻女子正值青春盛颜,又兴起夫妇生活无比和谐。以上四句,是女主人公对自己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告诉我们,理想和现实往往天差地远。女子和千里之外的人缔结婚姻,相隔甚远,相见实难。下面“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四句,选用了与其命运十分相似的蕙兰花作比,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使之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无穷。“含英扬光辉”,是花的颜色,也是人的丰采;是花的“时”,也是人的“时”。“过时而不采”,应“轩车来何迟”;“将随秋草萎”,就是“思君令人老”的意思。这套比喻,不但形象鲜明,而且在忧愁幽思中不可遏制地散发出一种强烈的青春的生活气息,抒发了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自伤迟暮的感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使它显得更加饱满,更加生动了。

      如果说《冉冉孤生竹》里大都是比喻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则是通篇作比。诗中借助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诗人的想象,塑造了一个勤劳的织女形象,着力刻画了织女隔着银河而不能与爱人相会的愁苦。勤劳的织女与心爱的人儿*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阻碍这对夫妇团聚的恶势力的憎恨。这不仅仅是描写了一个天上的故事,而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非常真切的反映。《迢迢牵牛星》与同类篇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全篇作比的方法,使这首短诗产生了巨大的容量,给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使命。

      《古诗十九首》中许多诗篇都能巧妙的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感。而且,《古诗十九首》中的“兴”是比较复杂的,并非单纯的“起兴”,有的是在开头“起兴”,如《青青陵上柏》以“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起兴,见出孤高正直、磊落坦荡的情怀,然后引发人生短促的处世感慨;《明月皎夜光》以悲秋起兴,铺排秋夜明月繁星及时节物候变化,渲染炎凉气氛;《明月何皎皎》使用“月”这一意象起兴发端,引发诗人的忧愁不寐的思绪;《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用采择芳条鲜花以赠情侣的情节起兴。但也有的在中间“起兴”,如《行行重行行》以思妇自叙口吻倾诉别离相思之苦,在料想疑虑丈夫心情时,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起兴,“胡马”“越鸟”皆不忘本,由此衬托出“游子不顾返”的不是,集中体现她压抑不住的内心痛苦。有的是“比中有兴”或“兴中有比”,如“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用“孤竹”兴起下文顾影自怜、闺中寂寞的新婚少妇,这是两句含蓄的比兴语,但同时又以柔弱的竹子比喻孤弱女子,以泰山比喻游子。还有的是“兴中有兴”,如《冉冉孤生竹》首句用“孤竹”起兴,而下文以“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比喻女子的青春盛颜,以“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比喻青春逝去,又兴起美人迟暮的意思。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兴”和“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融合使用,形成了兴而比的特征。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古诗十九首》永远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三、语言*易,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在语言方面,古代诗论家有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5]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6]明代的谢榛也认为《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7]《古诗十九首》诗中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词句,外貌看似*淡,但仔细咀嚼斟酌,就知道这些好像陈年醇酒,其味无穷,犹如顺口说来。浅*而不浅薄,通俗而不庸俗,似乎从肺腑中自然流淌出来,十分自然。

      如:《行行重行行》(之一)中,前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简单的文字,*浅的句子,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但细心分析,就会发现写得思绪千里,柔肠百转。首句“行行”动词重叠,使得诗歌形象处在连续的动态之中,暗示路途漫长,再一重复,“行行”、“行行”表示路途更加漫长而遥远,有走不尽的意思。说明“生别离”的缘由;表明相去之远、相别之久;暗示游宦或游学的无果而终;预示了会面的虚无和缥缈。“与君生别离”的“生”字,表明不应当别离而生生别离,这对于女主人公心灵上的伤痕,深锐刺痛,不难想见。最后两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表现了诗人的无奈、愁闷,只得搁下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而给以恋人贴切的安慰和深长的祝愿,自然流露出这种相亲相爱、始终不渝的真挚情感。

      再如《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全诗都用质朴自然的文字从容地写来,短短十句,就给我们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拿中间的写景来说,除了“白杨”两句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其余全用白描,其新旧之感、肃杀之气,全从客观物象中自然流露出来。日月随波,世事不常,以倏忽有限之生命竟有无法摆脱之羁绊,虽欲回归故里得享天伦,奈何“欲归道无因”。最后一句,**静静,但感情之复杂,心情之沉痛,直使人惨然变色。

      *易自然的语言,给予人们亲切、明朗、纯朴的感觉。说到语言的*易清新、一字千金,《十九首》中处处可见,如:“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孟冬寒气至》之十七)“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之十八)这些句子,不掺杂任何扭捏做作,完全用一种清新简练的叙事口吻,好像诗人跟读者面对面谈话。而且,诗人的感情表露的那么坦率、单纯、明朗,完全没有装模作样,藏头露尾的形貌。

      其他诗中,《青青陵上柏》(之三)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今日良辰会》(之四)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生年不满百》(之十五)中“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驱车上东门》(之十三)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等等,来形容人生短暂、岁月易逝,贴切形象,用语精警。《凛凛岁云暮》中的“眄睐”、“引领”;《明月何皎皎》中的“徘徊”、“彷徨”等词语,不仅描绘出人物外部动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感伤与失落,这样的抒情,用*易浅析、自然流畅的语言道出极深厚含蓄的感情,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四、巧用叠词,准确和谐,生动传神。

      《古诗十九首》在语言上的另一特色是叠词的运用。《文心雕龙》云:“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8]顾炎武说“诗用叠字最难”,但《古诗十九首》中有十三首用叠字三十一处,共用了二十一個叠字。分别如下:

      行行——副词,形容行走不止的样子;

      青青——形容词,形容草木葱茏;

      郁郁——形容词,形容草木茂盛;

      盈盈——形容词,同“嬴”,美好的样子;

      皎皎——形容词,明亮之意;

[阅读全文]...
  •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 艺术,思想,文学
  •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欢迎阅读与收藏。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游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做官,一种是不能做官。而一旦他们仕途失意、功名不遂,游子便会牢骚满腹,感慨万分。又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往往借诗抒情,这便是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由于十九首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内容不外乎两大类:

      (一)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思

      这是就游子、思妇而言的。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成就也较大。如思妇思念游子的《行(hang)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表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而游子思家的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这些相思离别的歌咏,是十九首的重要内容,而透过游子、思妇的这种相思之情,又可以使读者感到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动乱时代的背景,而这正是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表达伤时失意之苦闷

      这是就游子本人而言的。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希望及时努力建功立业,表现出一定的自敬、自励,其中也有一些流露了知识分子失志后的牢骚苦闷和纵情享乐的思想。如《生年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驱车上东门》中的“不如饮美酒”等。

      总体看来,十九首虽然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那样一个动乱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不过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所接触的社会矛盾也是不深的,诗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十九首对文人的心态,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理刻画非常深刻、独具特色,标志着人性的觉醒,标志着文学向人学的转变。虽然说文学的真正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其实这种觉醒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和抒情小赋中就已经出现端倪,就已经开始了。人性的觉醒就是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因为*文化的早熟,宗教在*历史文化的演变中过早的式微,超自然的人格神没有最终在历史中留驻,宗教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所以人们从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思考人的精神的归属问题,人生意义的寄托问题。追寻的结果是,儒家选择了社会,道家选择了自然,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寄托人生价值,即追求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在社会历史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文人的宦游即是追求立功之举,而动乱的年代使他们的追求落空,最终失去了人生寄托,因而产生人生如寄、时光怵惕的感伤情绪。同时,在这种感伤和思考中,他们也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于是道家思想中的物我同一,齐生死等万物的思想也流露了出来,如《驱车上东门》中讲到“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而坟墓上“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然后想到“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因此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先声。

      二、艺术特色

      (一)高超的抒情艺术

      十九首中篇篇都是言情之作,与乐府民歌不同的是,作者抒情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叙事,而是靠事物的烘托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典型的就是《迢迢牵牛星》一诗,通篇全是写景,诗人写天上没有情感的牵牛织女星,全是看到的情景,但情在其中,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另外,它还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抒情,如运用梦幻、化鸟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抒情,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歌为了表达相思别离之苦,运用了化鸟这样一种独特的想象:“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凛岁云暮》)通过愿意化为双鸿鹄和晨风鸟的想象表达思念之深。

      还有梦幻、分离造成的思念之情日积月累往往使人产生错觉、幻觉。弗洛伊得认为,人的潜意识处在强烈的压抑中,当人在清醒的时候它像海底的冰山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这种压抑往往会在梦中得以释放。梦幻是长久离别造成的心理缺失的补偿机制。

      在古诗十九首中,梦幻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隋表达得尤为深切,如《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呜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徙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此诗写远行之人到年岁将尽时还不见还家,思妇一方面盼着他回来,同时还担忧丈夫没有寒衣怎么抵御严寒。由于思念太深而产生了猜疑:“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正因为这种思念加猜疑的复杂感情使她因此生梦,后面即写梦中事。庆幸的是“良人惟古欢”,不曾抛弃旧爱,且“枉驾惠前绥”,丈夫委屈自己亲自驾车来接自己同去。这梦中事、梦中情全是思妇昼思夜想的情景。可是好梦太短,“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良人随梦而来,乘梦而去,留下的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

      (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抒情、叙事、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别具特色、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青河畔草》,通过这首诗可以想象,在绿草青青的河畔,有一座长满垂柳的园林,园中的楼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妇,当此美丽的季节在凭窗远望,思念游子。对画中人物作者有特写镜头,“娥娥红粉妆”,配上周围的风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多用比兴手法

      十九首中比兴手法运用最多、最自然、最贴切的,奠过于《冉冉孤生竹》,诗中先以“孤竹”结根于泰山之阿起兴,接着以“菟丝(新婚女子的自比)附女萝”来比喻婚后夫妻感情的缠绵,然后是“伤彼蕙兰花(女子自比),含英扬光辉(新婚女子的美丽)。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又是比中有比。

      (四)语言自然精练、生动含蓄

      十九首的语言都是不加雕琢、**道出,“若秀才说家常话”,但却是句*意远、自然过人,所谓深中浅貌、短语情长、耐人咀嚼、禁得回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等。而成语典故的信手征引和叠字双关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这一特色。成语的运用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其中的“不念携手好”,用了《诗经·邶风》里的话;再如《东城高且长》中的“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其中的“晨风”出自《诗经·齐风》中的《晨风》,“蟋蟀”则见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叠字运用方面,以《青青河畔草》最为典型,《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大量的叠字。双关语的运用如《客从远方来》,“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其中的“长相思”是一种丝棉,用在棉衣里;“缘”是指袖口的装饰,讲的也是夫妻之情。这对十九首语言的.优美和表现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总之,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在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其在思想上的成就在于开了文学向人学转变的先河,是文学自觉的先声;其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标志着五言诗这种*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诗体形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这都说明古人对十九首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是它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是它是汉代诗歌由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出并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是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是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

  • 思想,艺术
  • 张爱玲金锁记赏析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

      “作品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致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论理的批判,并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从而也暴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作家相关内容资料。

      【张爱玲 金锁记 赏析】

      简要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

      张爱玲的《金锁记》重点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她心理变态过程。

      大约是在革命党造皇帝反的前五年左右,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嫁给了上海有名的姜公馆做二少奶奶。姜二少爷是个害骨痨的残废人,曹家为贪图钱财把花朵般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废人。曹七巧虽然漂亮能干,但她卑微的出身成了姜公馆上下的话柄。对此,泼辣而富风情的七巧隐忍着不加理会。她盼望等丈夫去世后,能分到一笔家产,就可以领着自己的一对儿女独立门户了。十年过后,丈夫婆婆都去世了,七巧终于实现了夙愿,自立门户了,她紧守着用青春换来的家产,一点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儿女,七巧既溺爱又专制,七巧由于自己的生活不幸福,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气息的熏染,已使她人性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一味敛财,了无亲情。她故意嘲笑儿媳,又给儿子讨一个姨太太,以破坏儿子与儿媳的关系,这妻妾二人都不堪折磨,先后死去。女儿长安*30岁了,认识了一个归国留学生童世舫,进而二人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七巧知道后,心怀嫉恨,她瞒着女儿约童世舫来家里吃饭,并故作无意地说出长安正在抽片烟(其实,长安为了童世舫早已断了烟),七巧只轻轻这么一说,就斩断了女儿的还算美满的婚姻,让这朵少女之花养在家中枯萎。30年过去了,七巧就这样带着黄金的枷锁迎来了凄凉的晚年,她用这枷锁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断送了幸福。这种不断寻求发泄和报复的病态心理,使其变得更加自私、乖戾、刻毒而残忍。

      作品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致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论理的批判,并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从而也暴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

      简析《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有名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曹七巧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用金钱毁灭他人的双重悲剧,深刻揭示了金钱与人生独特而神奇的关系,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摧残和人性在金钱腐蚀之后的深刻变异。曹七巧本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女子,却被贪图钱财的亲哥哥送进世族姜家的瘫痪少爷的新房。七巧在性爱方面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由于出身寒微而受姜家歧视,心理逐渐变态。她熬过丈夫婆婆去世后,分到一大笔遗产。但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的抵押品的,七巧载着金锁镣铐的人性被腐蚀和扭歪了。她爱的小叔子季泽利用爱情对她的算计,更使她绝望、乖戾、不*人情。她变态到要扼杀在她控制势力范围之内的人性的起码欲求和一切美满的姻缘。她下意识地把儿子长白当做半个情人,亲手戕害了两个儿媳。她嫉恨女儿在爱情上的满足,亲手斩断了女儿还算美满的婚事。这种病态的复仇触目惊心地体现了买卖婚姻、金钱摧残人性的罪恶,同时也给了在金钱和爱情面前进行选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在艺术上,作者采用了单线结构的形式,以曹七巧的生活经历、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首尾呼应,结构明晰有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不仅运用对华、动作、人物肖像、服饰等传统的小说笔法,又兼融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动、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于一炉,并且还通过想象,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作者善用譬喻和富有色泽的词汇,文笔俗白流利。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简介

      故事梗概: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在本书中在空前深刻的程度上表现了现代社会两性心理的基本意蕴。她在她那创作的年代并无任何前卫的思想,然而却令人震惊地拉开了两性世界温情脉脉的面纱。主人公曾被作者称为她小说世界中惟一的“英雄”,她拥有着“一个疯子的审慎和机智”,为了报复曾经伤害过她的社会,她用最为病态的方式,“她那*扁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剃刀片”,随心所欲地施展着淫威。

      《金锁记》在叙述体貌上还借鉴了民族旧小说的经验,明显反映了类似《红楼梦》之类的小说手法已被作者用来表现她所要表现的华洋杂处的现代都市生活。

      后作者又将《金锁记》做了修改,重命名为《怨女》。

[阅读全文]...
  •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 诗歌,杜甫,艺术
  •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

      杜甫在*古典诗歌中得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得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杜甫诗歌艺术特色,请参考!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得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得诗人之列。

      他得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得时代得社会生活,而他得诗歌得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得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得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得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得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得多种多样得形象都在“沉郁顿挫”得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得“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得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得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得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得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得含义。

      动乱得社会现实,长期得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得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得人,其郁结于胸中得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得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得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得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得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得生活融为一体。他得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得江水,陡峭得山峡,孤清得月色,凄历得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得反映。他得《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得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得形象,诗里写到得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得酸辛与愤慨。这首诗得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得两句诗。诗里得那种雄浑苍劲得形象和跌宕顿挫得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静得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得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得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得一组诗。它最大得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得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得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得。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得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得那种沉郁顿挫得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得几个具体得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得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得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得事物,通过客观得描写,把复杂得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得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得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得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得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得政治局势。

      杜甫得概括有得时候是通过人物得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得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得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得繁重、战争得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得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得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得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得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得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得典型而出现得。他得现实主义得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得事件,加以高度得概括得描写,通过这样得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得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得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得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得,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得。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得胸襟,博大精深得知识,以及丰富得生活经验,所以他得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得。可是这种雄浑壮阔得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得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得细微波动来达到得。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得山水画,说他得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得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得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得,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得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得手法来达到得,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求远得方法来实现得。

      如果说李白得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凡得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得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得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得心灵。李白得诗让人惊叹,杜甫得诗让人亲*。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得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得《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得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得军,很多得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得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得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得角度、不同得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得灾难。杜甫笔下得安史军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得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得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得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得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得细微而见长得。再如他得《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得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得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得广大。“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阴”是山得北面,“阳”是山得南面。山得北面和山得南面光线得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得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得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得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

      上泰山得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得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得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得距离和不同得角度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得望法,可见杜甫得写法是很细致得。我们再看他得另外一首题为《羌村》得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得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得家后写得。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得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得“夜阑”是夜深得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得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得看一看,到底这是真得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得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得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得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得时分,一个日暮得黄昏得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得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得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得回来。接着写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得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得时候,是一种吃惊得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得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得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得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得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得刻画达到雄浑壮阔得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得地方。

[阅读全文]...
  •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 徐志摩,诗歌,艺术
  •   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性格经历上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最高的。

      (一)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最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最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揉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二)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跟有深度。

      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很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那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我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里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因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现在这里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眼生出了许多的美感。如他的诗歌《海韵》五节,每节的基本格式都是单行加两行退格的形式,并且单行的词句大致相同,只有小的改动,但就是这小的改动却使诗歌内蕴,一唱三和,回味悠长。

      徐志摩对音节的处理,也是“煞费苦心”经营而成的,说徐志摩是一个天才诗人,这一点

      也不假,但是他无疑也是勤奋的,我们来看他的那首《沙扬娜拉一首》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本是首长诗歌一共18小节,收在1925年8月版的《志摩的诗》里,再版时,仅剩下最后一个小节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小段,“沙扬娜拉”是日语“再见”的意思。但经徐志摩放在诗歌中,也便清脆有形、掷地有声也赋有了诗意。这首诗歌也很好的反映了徐徐志摩的诗歌的大概格律面貌。从格式上看整首诗歌倾斜而下给人一种气势,其中又有波折,再看用韵,他也深的古典诗词的要领,“柔”、“羞”、“愁”韵脚的和谐,且压*声韵。徐志摩小时候就能写骈体文,从中也可以看出起功力。

      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新式主要有一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如他的诗歌《石虎胡同七号》、《康桥再会吧》、《云游》等。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这两格。例如他的诗歌《去吧》、《为了寻一颗明星》、《再别康桥》等。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如《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偶然》等。第四是没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如《沙扬娜拉》及《在哀克刹脱教堂前》的第一节,均是这种情况,至于其它的诗体也都是这几种形式的变体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这些形式,在徐诗中均与很哈的运用,它与诗歌的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拿徐的诗看有些诗歌透出的美感是用视觉就可以感觉到的,等你用心体会过了,你会发现,他的诗歌就是位才色俱佳的奇女子。并且徐志摩一直在不停的寻求创新,为不同的内容寻求不同的表现形式,他的十四行诗歌,和一些散文诗体都是这种尝试,他认为每种诗体都有其适合的表达内容。所以他不段的尝试也不断的创新,特别的在格律方面在新诗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三)徐诗的意境无疑是美仑美奂的。意境指的主要是在抒情性作品中显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而闻一多所讲的绘画美也该是包含在其中的。意境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是一种形象,然后将形象生华到一种所谓的意境了,我们来看徐志摩的这首《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 *画的艺术特色分析论文

  • 艺术
  • *画的艺术特色分析论文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的艺术特色分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画的历史得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最初是画在丝织品上的,称之为帛画。最初的绘画手段主要是线条的描绘,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的繁荣,*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绘画手段和绘画的工具、主题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我们现代的视觉角度来看,做*画需要的材料主要是“文房四宝”,而它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是诗、书、画、印。而且*画是比较注重内在和意境的,讲究情景交融的“气”的连通。本文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讲述了*画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画;思想;情景交融;气

      Abstract painting was traced to the history of China's Warring States period 2,000 years ago, it was originally painted on silk, silk painting called. The original painting depicting the principal means of lines, and later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of society, Chinese painting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painting tools and painting tools, and so are a lot of themes development of. In our modern visual perspective, do Chinese painting materials needed are the "four treasures" and its four basic elements are poetry, books, paintings, India. And Chinese painting is more emphasis on the inherent and mood, stress the scenes of "qi"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everal aspects of th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ainting.

      Key words Chinese painting; thought; the scenes; Gas

      *画又名国画,是指用传统的*绘画工具绘制出的赋予了*人独有的审美*惯的画作。*画起源于战国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在宋朝时期的*画尤以宗教画为主,在每一个朝代和时期都带有当代浓厚的文化气息。*画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而*画能如此具有代表性并在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一派主要在于其中的意境,这也是*画的特色所在。

      一、*画的基本要素

      *画和西洋画不仅在表现形式上有巨大的区别,绘画时使用的工具也是大相径庭。*画在绘画时使用的基本工具是笔、墨、纸、砚,这四样东西通常被人合称为文房四宝,寓意为文人厨房中必须具有的宝贝。同时在*画大展到成熟的时期之后,一副画通常都结合了诗、书、画、印,将几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糅合在一起,不仅能丰富画面内容而且能更好的表达画面意境。这种在一幅画中同时有几种绘画艺术的方式,是在*画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画上面题诗是在宋代之后才比较流行的,在宋代之前大多数的画家都不会在画上题诗,汉字都是笔记少的,偶尔在画作上留名也会写的很小。在宋代这种在画上题诗的风俗就比较流行了,最开始只是一些即通诗文书法又写得很好的画家就会在自己的画上题上应景诗文,后来很多画家会拿着自己的画作去找自己相好的`或是比较有名望的人题诗或是留字。随着*画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印也逐渐出现在了画上。至此,诗、书、画、印便形影不离,常伴在画作中了。直到明清朝,诗书画印彼此结合的艺术方式发展到趋*完善。

      二、*画的美学思想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不管建筑学、文化艺术还是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受着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当然画作也是不例外的。在这个历史长流中美学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偏向。先秦主张“和”美学,“和”美学将太极思想融合在了美学中,认为每一件事物都是两个极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认为人的感官享受应该在礼和善两个极端制约下存在,应该符合社会的合理性。而之后出现的儒家思想又将“文质彬彬”作为美学的所在,文化素养的“文”以及品质的“质”构成的美学的基础,美学是制约在人的道德以及社会舆论下的。由此产生的文化艺术将主观的人文思想放在统治地位上,而在*画创作上的主要表现为注重主观感情的情景交融以情为主的特点。

      *话的艺术特色以“法由我变,艺为人生”艺术观为主,循着“师造化,夺天工”的创作道路,继承和发展传统,为“*水墨画”的开拓了新的风貌,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于*画的欣赏,包括画作本身及其笔墨的欣赏。画家一般都是借助笔墨表达自己的创作激情和意境,如果没有笔墨的支撑,单独追求表面效果,很难将艺术对象传神的表达出来,发挥毛笔性能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书法基础,尽管外国画家也会借助毛笔进行创作,但由于不知道怎样行笔、用力,无法体现出*画所具有的风格。*画作品中对书*底的展示融入了其素描和油画的修养,*画作品中所包含着的清新之意真是借助笔墨所传达出来的。*画在清新与天工之外,亦深富内涵。中华民族在绘画领域的审美观的养成与自古以来所推崇的不走极端的观念有着密切联系,在这一点上,所有的*画大师的观点十分相似。比如徐悲鸿将中庸视为艺术创作的一大准则,所谓中庸,是在*古代的艺术领域中一项影响深远的评判标杆,所追求的是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对立矛盾有效整合,实现一种包含对立的和谐境界。*画的画家们很好的把握了这一尺度要求,在其*画作品中的雄鹰、牦牛、熊猫以及金鱼等,都开创了艺术表现题材的新领域,在画笔之下,各种事物中都似乎凝聚起了情感和审美内容,包括其书法笔墨功力的施展,都完美的彰显了中庸之道。

      三、*画的艺术特色

      *画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讲究以气见胜,二是注重情景交融。也正是由于*画的这两个突出特点,使得*画成为世界花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画讲究以气见胜:在*文化中很注重气的主体作用,强调一气呵成。不管是写字、绘画还是舞剑,都是注重凭着一口气做到底的精神。从吴道子的“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先酣饮”, 张璨作画时的“箕坐鼓气,神机始发,于是挥毫如流电激空,惊飙戾天。”,以及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可以看出历代画家都很注重气,气即为气势也为气韵,将气灌于笔做到将气韵和笔墨完美结合。

      2、*画讲究情景交融的意境:在意境中“意”是指的是画家的思想感情以及情感基调,而“境”是指画家的画作中表现的生活景象。能且只能当画作中的“意”和“境”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达到意境交融的效果,一副好的画作只有在意境上达到融合时才能使观众与画家产生共鸣。一副没有意境的画是一副没有灵魂的画,空洞而苍白,追求意境是*文化艺术的传统美德。很多画家都喜欢借山水抒情,将所有的感觉和思想融合在画作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深度。同时由于*画有着很悠久的历史,它将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思想以及传统融合进来了,要想很好的解读*画,更好的去欣赏和品读它,应该从它的美学思想、气韵以及意境方面切入,从而体会*画的独有魅力。

      总而言之,*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是*文化中很灿烂的一部分。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美学的规范,使得*画有着与西方化截然不同的个性和特色。其中美学的思想、气的注重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都是*画独有的。我们应该认识并发扬*画的传统美,坚持将*画的独有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将*画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傅吉鸿;宋代画院教育及其对当今*画教育的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曾祥斌;从中、西方绘画的构图比较看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构图[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高明月;谈*绘画的线语言[D];重庆大学;2005年

      [4]黄荧;**现代历史画分析[D];重庆大学;2006年

[阅读全文]...
  • 顾恺之的绘画特点艺术特色

  • 艺术,教育
  • 顾恺之的绘画特点艺术特色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顾恺之的绘画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顾恺之的绘画特点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主要是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而言的,他明确提出了绘画中的“以形写神”论。与“以形写神”直接相连的即“传神论”,“传神”是“写形”的归宿和核心。,顾恺之的“传神论”不仅更为具体,深入,而且更为专业,它成为*画论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命题,是人物画乃至其他画种评介中一条颠扑不破的标准。“传神”的关键是什么?顾恺之有明确的回答。首先,他认为在绘画中对眼睛的处理最为重要,第二个要点是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刻画描绘,第三是对“骨气”的表现。

      . 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的观点是“迁想妙得”,是*绘画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基于生活基础上的精思熟虑,绝想佳构,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所谓“迁想”,可以理解为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情感;所谓“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

      顾恺之的简介

      顾恺之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骑常侍。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尝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把他和师法他的南朝宋画家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所传顾的 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摹本。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的三位最重要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顾恺之的作品

      画迹甚多,有《司马宣王像》、《谢安像》、《刘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咸像》《晋帝相列像》、《司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桂阳王美人图》、《荡舟图》、《虎豹杂鸷鸟图》、《凫雁水鸟图》、《庐山会图》、《水府图》、《行三龙图》、《夏禹治水图》等。顾恺之作品真迹没有保存下来。相传为顾恺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女史箴图》,绢本,淡设色,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多数人认为是唐代摹本。

      《斫琴图》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及《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女史箴图》

      "女史"指宫廷妇女,"箴"则为规劝之意。晋初惠帝时,贾后专权,极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文人张华便以历代贤记事迹撰文《女史箴》以为鉴戒,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才华横溢的画家顾恺之便将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画成画,并将相在箴文题于画侧,*历史上的旷世名作《女史箴图》由此问世。

      《女史箴图》有两个绢本,一本藏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是南宋摹本,艺术性较差;另一本艺术性较强,更能体现顾恺之画风与《女史箴图》原貌,专家认为可能为唐人摹本。原本为清宫所藏,遗憾的是国贫民弱,连累国宝受难,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馆(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赋图》

      *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阅读全文]...
  •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 艺术
  •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山水诗研究的重要对象。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山水诗研究的重要对象。他的山水诗艺术成就表现为四点:声色的描绘、拟人的修辞、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交融、艺术、特色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山水诗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从他的诗歌艺术特色方面来加以研究。

      谢灵运为世家大族子弟,其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祖父谢玄为当时宰相。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因而祖父死后他世袭为康乐公,优越的家庭政治条件以及丰厚的家产使得他养成了好游山玩水的*性。谢灵运在任职永嘉、临川及隐居家乡始宁时,就经常带领童仆、门生四处探奇寻胜。《宋书》本传说他:“寻山涉岭,必选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游历的经过,便用诗来记述,“没有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钦慕,名动京师。”正由于谢灵运凭藉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出众的才华,以迎合贵族趣味的语言风格、新颖的内容,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演变。

      谢灵运的山水诗艺术成就表现为四点:声色的描绘、拟人的修辞、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第一特点:对山水景物的声、色、光都有生动的描绘。

      在作品《入彭蠡湖口》中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画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猿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特点:拟人的修辞。

      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拟人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合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致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

      第三特点:多而熟练的化用古代典籍中的语言。

      谢灵运的山水诗清新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于汲取了经、史、子、句入诗。如“渔钓易为曲”是借用了《老子》中“枉则直,曲则全”的意思,实际上隐含了委曲求全的处世之道;“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一句,则是取之于“黄鸟黄鸟,无集于栩”(《小雅·黄鸟》)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联系到这些诗篇以后有“谁从穆公”、“此邦之人,小可与处”、“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等句子,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是想起了自己的仕途坎坷。由于谢灵运的诗风朴实,全无浮华艳丽之气,且他的山水诗篇消灭了两晋以来盛极一时的游仙文学,初步打破了玄言诗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第四个特点:写景过程中主客观之间的自然转移及整体上的交融。

      从整体来看,谢灵运的山水诗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个人色彩,读他的诗我们总能感觉到一个大写的“我”字。这就是说,在他的山水诗中,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类似“*生协幽期,沦踬网微弱”的诗句,虽然在感情上没有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样强烈,但我们仍可以看到诗人个人的感情在诗中表达。在登临山水的时候,诗人总是要时不时地跳出来,抒发一下自己抑郁的情感和哲理上的感悟。当谢灵运的笔墨具体到写景的层面,态度马上就客观起来,于是一系列写实而不带作者个人感情色彩的优美的山水诗句就从诗人的笔下倾巢而出。因此,从局部写景的句子来看,谢灵运的诗作更具有客观写实的风致。

      诗人的这种主客观之间的转移与交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移步换景的`结构。即在写游记或参观记时或描写景物时,人走则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出新的画面。采用移步换景结构来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采用移步换景结构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同时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从而避免记流水账。二是诗人活泼的心境。即诗人游览山水时精神是愉悦的,在游览山水之中没有烦恼只有那满目的美景。所以,此时的作者心境是活泼的。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目的在于使这对矛盾体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风致。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艺术上的成就表现为,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模式“记游——写景——兴情——悟理”。读谢灵运的山水诗,我们所得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人在《读谢康乐诗札记》中说:“汉诗浑成,无一定作法,至康乐明远,则段落分明,章法紧严矣。然亦各人有各人之法,各篇有各篇之法,其变化疏宕处,后人不能也。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故末语多感伤。”然而有时也有例外,如《登池上楼》首四句“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则以俚语开始。再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以下六句为叙述游览历程;“林壑”六句是集中具体描写景物部分;第三部分被称为“玄言尾巴”,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时期难以避免的印记。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其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和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对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如“白云抱幽石,绿莜媚清涟”(《过始宁墅》),清水涟漪,竹影掩映,山石清幽,白云缭绕。用一个“抱”字、一个“媚”字把人引入宁静明瑟的美的境界,而且表现出诗人在这个境界中的感觉情思;大自然这清幽明净的美,是如此和谐一体,水云竹石,仿佛有生命跃动,两情依依。这就完全排除了功利与理性的判断,进入了审美的层次。

      因此,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是和晋宋文坛文学性的复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使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形式上注重雕琢,极其工丽,并且重视音调。

      谢灵运创作的山水诗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并使山水诗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进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为山水诗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全文]...
  • 有艺术班特色口号

  • 艺术,宣传
  • 1.选择xx,为孩子的未来成功增添砝码。

    2.涵养英才,悦动人生——XX艺术。

    3.草坪为我们贡献绿色,请保护它。

    4.班:不轻言放弃,终有一天,我们会展翅高飞。

    5.好*惯成就一生,坏*惯毁人前程。

    6.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灵。

    7.细节决定成功 读书改变命运 / 一个善于改变自己的人才能

    8.我自信我杰出,我努力我成功。

    9.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10.校园大舞台,大家一齐来;师生共参与,展我新风采。

    11.手下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

    12.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13.温馨的家庭,才艺的引导,xx教育用心呵护孩子。

    14.浓缩校园文化精华,唱响异域艺术神韵。

    15.关心学校,我们的职责;爱护学校,我们的义务;热爱学校,我们的心声。

    16.勤奋学* 活跃思维 / 热爱你的老师 / 锁定目标迎接期中

    17.温馨xx艺术,快乐带你进步。

    18.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辩 笃行 / 勤思

    19.态度决定一切 / 静 竞 进 精 与文明同行 从诚信做起 学真知 做新人 / 争真修臻

    20.以文化涵养身心,以艺术愉悦人生,XX基地,美的港湾。

    21.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22.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23.为班级争光,为艺术节争辉! 为班级争光,为艺术节争辉!

    24.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25.班: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拼搏进取,铸就辉煌。 班:努力奋进,永争第一!

    26.文化是艺术的摇篮,艺术是文化的体现。

    27.懂艺术的孩子未来比别人更优越。

    28.涵锐让你掌管自己的艺术人生。

    29.*惯决定成绩,细节决定命运。

    30.读书改变命运,刻苦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句子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语录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说说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名言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诗词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祝福

简述古诗19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心语

推荐词条

带国破的古诗 关于抗疫的古诗20字 蓄船瓜州的古诗 久别重逢的人的古诗 都是写柳但意思不问的古诗 的古诗里面有读 含树的古诗白居易 主持工作的古诗词 共赴前程的古诗 含佳丽两个字的古诗 关于从小做起的古诗 你有没有关于谐音的古诗 关于桃雾的古诗 凉州词古诗的停顿号是 讽刺人愚昧无知的古诗 古诗里的故事四百字以上 去参加宴会的古诗 古诗里边的名言 类似陋室的古诗文 古诗中的凉州教案设计 高职常考的古诗 杨梅汤的古诗 仔仔细细的古诗 连娟的古诗词 小学课本关于苏州的古诗 形容秋天秋雨的古诗词 缘分的古诗词友谊 关于燕子的古诗律动 最惊艳的古诗杜甫 杨万里眼中的荷花古诗 古诗阅读的意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