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关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唐朝陈子昂的诗有哪些(陈子昂最具代表的10首古诗)

  •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新人物之一。陈子昂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1.《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泽州城北楼宴》

    *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御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3.《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4.《卧病家园》

    世上无名子,人间岁月赊。

    纵横策已弃,寂寞道为家。

    卧病谁能问,闲居空物华。

    犹忆灵台友,栖真隐太霞。

    还丹奔日御,却老饵云芽。

    宁知白社客,不厌青门瓜。

    5.《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

    芳意竟何成?

    6.《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7.《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夜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谁知入楚来。

    8.《晦日宴高氏林亭》

    寻春游上路。

    追宴入山家。

    主第簪缨满。

    皇州景望华。

    玉池初吐溜。

    珠树始开花。

[阅读全文]...
  • 《岘山怀古》陈子昂唐诗

  • 唐诗
  •   《岘山怀古》是唐代家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怀古之思,也是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的含蓄抨击。

      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

      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释】

      ⑴岘山:又名岘首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

      ⑵秣马:喂马,放马。临:临*。这里是来到之意。荒甸:郊远。

      ⑶旧都:指古襄阳城。岘山属襄阳治,名城襄阳当汉水之曲,与樊城隔水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襄阳县西二十里,为隆中,即卧龙先生草庐对策之地。襄阳故城,即其县治。

      ⑷堕泪碣;即岘山上的羊祜碑(碑为方形,碣为圆形。这里即指碑)。

      ⑸卧龙图:指诸葛亮的谋略。应专指《隆中对》。

      ⑹“城邑”句: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故云“城邑遥分楚。”

      ⑺“山川”句:襄阳在汉水之滨,汉水入长江,长汉经楚入吴,以上两句写在岘山所见辽阔境界。

      ⑻“丘陵”二句:意思是:丘陵空自高出于*原;而圣贤该有多少已经谢世,二无继起者。慨叹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代谢。

      ⑼“野树”二句:是说远处荒野林木,被苍茫的雾气遮断了;渡口的楼台在傍晚的烟霭中孤零零地耸立着。

      ⑽万里客:离家远行的游子,指作者自己。

      ⑾踌蹰:忧愁徘徊的样子。

      【白话译文】

      喂饱马儿来到城郊野外,登上高处眺望古城襄阳。仍因堕泪碑而感到悲伤,又想起孔明的宏伟政纲。城邑从这里远分为楚国,山川一半入吴到了江东。丘陵在*原上陡然显现,圣人贤人几乎凋亡一空。田野树木断于苍茫烟雾,渡口亭楼在晚气中孤耸。有谁知道我这万里行客,缅怀古昔正在犹疑彷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出蜀入京途中。当时作者登临岘山,不觉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怀。

      【赏析】

      此诗开头二句“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这两句写作者骑马来远郊,登上岘山,眺望襄阳城。外城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秣马于荒甸,说明岘山在襄阳郊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荆州,立襄阳郡,自此“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诗人登临岘山,俯瞰襄阳,不禁想到晋朝的羊祜、三国的诸葛亮。羊祜喜游山,常登岘山,终日不倦,曾对从行者说过:“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羊祜为太守,清名远扬,很受百姓的爱戴,且有献策*吴之功,终身清廉不营私,唯对岘山的青峰白云流连不已。羊祜病笃,荐杜预自代,年五十八卒。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以纪念,望其碑者,无不流涕。杜预死后为碑起名曰“堕泪碑”,就是陈子昂诗中所说的“堕泪碣”。

      曹操伐刘表时,表已卒,刘备屯兵樊城,闻讯赴襄阳,曹操即派精锐紧紧追击,刘备兵溃于当阳、长坂;诸葛受命于危难之间,东结孙吴,共御曹魏。赤壁之战,奠定鼎足之势,功盖三分,名成八阵,登临岘山,俯见襄樊,不能不缅怀以南阳布衣而名垂环宇的诸葛武侯。

      “犹悲”、“尚想”,点明“怀古”,也抒发诗人斯人虽逝,而凭吊弥深的感情。

      以下接诸葛功业回顾三国时代,古之楚地,魏、蜀、吴,各个分据;汉水入江处在夏口,夏口城为孙权所筑。《尚书禹贡》谓:“汉水南至大别入江。”大别山,《元和志》谓指汉阳县东北之鲁山,“南枕蜀江,北带汉水”,孙吴据长江天险,因此诗中说:“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遥”既表现楚地辽阔,又表现事已久远,兼指时空。“山川”句,诗人于岘山之上,思绪万千,见汉水曲流岘山之东,而想到滔滔东去的景象。

      三、四句诗人怀想羊祜、诸葛,五、六两句则转谈三国事,并非仅就山川而言,其间包涵了“人谋胜天险”的寓意。羊祜献*吴之策,晋灭东吴诸葛用联吴之策,以抗曹魏;刘备因意气用事,败于夷陵;孙皓以残暴多疑,终致亡国。面对四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诗人不禁发出慨叹。

      岘山之南,有后汉襄阳侯*郁故居。*郁在此引水作养鱼池,筑以高堤,间种楸、竹。秋来,楸丝垂垂,修竹亭亭,景致怡人。晋朝时的征南将军山简,都督荆、湘、交、广四州,镇守于襄阳,每过*郁园池,必痛饮至大醉方归。常说:“此我高阳池。”

      刘景升治襄阳时,筑景升台,常登层台之上歌《野鹰来》曲,死后,葬襄阳城东门外二百步。十三世祖、镇南大将军,杜预,字元凯,曾在襄阳兴水利,百姓称之为“杜父”。元凯作两碑,一碑沉万山山下潭水中;另一沉岘山山下水中,碑文述己之功业。元凯沉碑时说:“百年之后,何知不深谷为陵也。”陈子在此即借杜元凯沉碑事,并引申其意,即使百年之后,深谷突起为丘陵,亦是徒然。空有丘陵出,无数英雄豪杰、古圣先贤,都已经凋零作古了。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沔水经过*郁的邑城,出安昌县东北大父山,西南流,注于白水,南面有汉光武故宅,后*苏伯阿曾在此“望气”,称白水乡光武宅有郁郁葱葱的兴旺佳气。陈子昂借此慨叹郁郁葱葱之气已经中断消失了。“苍烟断”、“晚气孤”,诗人借景抒怀,表达他对时政的忧心焦虑。

      “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诗人来自蜀山之中,所以自称“万里客”,“谁知”,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境,“踌蹰”,指惆怅而徘徊。当诗人凭吊遗踪的时候,缅怀治世良材,有为的将帅以及像羊祜、诸葛亮那样永远为百姓思念的贤臣良相,更希望这样的贤圣,代代不绝。

[阅读全文]...
  • 陈子昂的诗

  •   1、《登蓟丘楼送贾兵曹入都》

      东山宿昔意,北征非我心。

      孤负*生愿,感涕下沾襟。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白帝城怀古》

      日落沧江晚,停桡问土风。

      城临巴子国,台没汉王宫。

      4、《彩树歌》

      嘉锦筵珍树兮,错众彩之氛氲。

      状瑶台之微月,点巫山之朝云。

      5、《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

      皎皎白林秋,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独坐开轩屏。

      6、《酬田逸人游岩见寻不遇题隐居里壁》

      游人献书去,薄暮返灵台。

      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7、《初入峡苦风寄故乡亲友》

      故乡今日友,欢会坐应同。

      宁知巴峡路,辛苦石尤风。

      8、《春晦饯陶七于江南同用风字》

      黄鹤烟云去,青江琴酒同。

      离帆方楚越,沟水复西东。

      芙蓉生夏浦,杨柳送春风。

      明日相思处,应对菊花丛。

      9、《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10、《答洛阳主人》

      *生白云志,早爱赤松游。

      事亲恨未立,从宦此中州。

      11、《度荆门望楚》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12、《夏日游晖上人房》

      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

      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

      13、《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犹悲坠泪碣,尚想卧龙图。

      14、《宴胡楚真禁所》

      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

      青绳一相点,白璧遂成冤。

      15、《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16、《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着作》

[阅读全文]...
  • 唐诗《晚次乐乡县》陈子昂

  • 唐诗
  •   《晚次乐乡县》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描写了诗人在征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愁。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注释】

      ⑴次:停留。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

      ⑵杳(yǎo):遥远。际:边。

      ⑶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

      ⑷川原:山川原野。迷旧国;迷失了故乡。迷,迷失。旧国,故乡。

      ⑸边城:边远的小城。

      ⑹“野戍(shù)”句: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荒烟,荒野的烟雾。断,断绝,停止。

      ⑺*: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

      ⑻如何:为何,为什么。恨:惆怅之意。

      ⑼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白话译文】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的鸣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此篇是诗人由蜀入楚途中,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

      【赏析】

      陈子昂诗多以思理深邃、质朴劲健见长,此诗却以情景交融、韵味悠长见胜,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由此也可见陈子昂艺术才能的多面性。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首联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以“烟断”、“木*”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而是被夜色荡*。尤其是一个“*”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剥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

      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综上可见,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这些,与笔法粗犷并与直抒见长的《登幽州台歌》比较起来,自然是大相径庭的。但也由此使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阅读全文]...
  • 陈子昂唐诗《感遇(其三)》全诗赏析

  • 唐诗
  •   陈子昂的值得我们一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陈子昂《感遇(其三)》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三

      苍苍丁零塞(9),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10),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凶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11)。

      【注释】

      (9)苍苍:青色。丁零:古代北方种族名,曾属匈奴。

      (10)亭堠:指北方戍兵居住守望的堡垒。摧兀:险峻的样子。

      (11)上:一作“下”。

      【赏析】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仆固始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怀着“感时思报国”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刘敬同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从首句的“苍苍丁零塞”可知,它作于其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荒途”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今古”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处的“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主将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本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

      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

      在唐*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

      在写作上,这首五言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阅读全文]...
  • 陈子昂的诗 陈子昂名句有哪些

  •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3.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4.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5.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6.要讲道义!但不要生活在道义的阴影里!人们不能给情欲定个时间!——罗曼•罗兰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天下最好的调味品是饥饿!——塞万提斯

    9.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10.九万八千,天授皇年。

    11.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12.圣人去已久,公道缅良难。蚩蚩夸毗子,尧禹以为谩。

    13.骄荣贵工巧,势利迭相干。燕王尊乐毅,分国愿同欢。陈子昂名句

    14.鲁连让齐爵,遗组去邯郸。伊人信往矣,感激为谁叹。

    15.幽居观天运,悠悠念群生。终古代兴没,豪圣莫能争。

    16.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17.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18.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

    19.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20.官人惟贤,政之所治。

    21.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22.三季沦周赧,七雄灭秦嬴。复闻赤**,提剑入咸京。

    23.炎光既无象,晋虏复纵横。尧禹道已昧,昏虐势方行。

    24.仲尼溺东鲁,伯阳遁西溟。大运自古来,旅人胡叹哉。陈子昂名句

    25.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

    26.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世道不相容,嗟嗟张长公。

    27.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28.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29.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陈子昂名言

    30.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31.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

    32.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33.蜻蛉游天地,与世本无患。飞飞未能止,黄雀来相干。

    34.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陈子昂语录

    35.宁知山东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载为辛酸。

    36.微霜知岁晏,斧柯始青青。况乃金天夕,浩露沾群英。

    37.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荡?,孤鳞安得宁。

    38.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39.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40.市人矜巧智,于道若童蒙。倾夺相夸侈,不知身所终。

    41.岂不盛光宠,荣君白玉墀。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42.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43.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44.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

    45.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4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7.圣人秘元命,惧世乱其真。如何嵩公辈,诙谲误时人。

    48.非我天子,庆云谁昌。

    49.穰侯富秦宠,金石比交欢。出入咸阳里,诸侯莫敢言。

    50.马上骄豪子,驱逐正蚩蚩。蜀山与楚水,携手在何时。

    51.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

[阅读全文]...
  • 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 唐诗,友人,文学
  • 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第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首诗同样作于告别宴会,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倾吐其为国建功立业的宏愿。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唐诗《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陈子昂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

      ⑴银烛:明亮的蜡烛。

      ⑵绮筵:华丽的酒*。

      ⑶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⑷“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⑸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白话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

      【赏析】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首联用对起格,语言富于对称美,同时也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金樽,形容酒杯华贵、考究。绮筵,华美的筵*。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热闹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筵*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写夜空的景色。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消失在曙色之中。这一联表面看象专写夜空,实则紧扣夜宴。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却没有散去,示写双方难舍难分,时间在不觉中逝去,通过夜宴之长,衬托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这两句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全诗因反复渲染离情而浸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此诗通篇畅达优美,除了开头一联因场面描写之需而适当选用华丽辞藻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诗的深厚和雅。清人纪昀说得好:“此种诗当于神骨气脉之间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开,即不得其佳处。如但摹其声调,亦落空腔”。再有,此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它“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从优美的意象描写中自然地流露感情。胜于一般的离别之作。

[阅读全文]...
  •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陈子昂唐诗

  • 唐诗
  •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此诗为送别唱和之作,赞颂了一位满腹韬略的戍边将军的勇武,鼓励他抵御突厥,安边立功。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

      【注释】

      ⑴陆明府:姓陆的县令,其人未详。唐代称县令为明府。将军:其人未详。

      ⑵天上将:形容将领用兵神奇。语出《汉书·周亚夫传》:“将军从天而下。”

      ⑶横行:比喻所向无敌。

      ⑷楼兰国: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

      ⑸还(xuán):迅速。朔方:汉武帝时置郡,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

      ⑹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

      ⑺“星月”二句:赞美这位将军精通兵法,能够根据天象以及地形布置阵营。

      ⑻画角:古代军中号角。

      ⑼飞旌:即飘扬的军旗。

      ⑽班定远:东汉班超,本是书生,明帝时投笔从戎,出使西域,留滞三十一年,使西域五十多国归属汉朝,以功封定远侯。《后汉书》有传。

      【白话译文】

      忽听得天上降下将军,在边塞再次纵横驰骋。

      刚刚从楼兰之国归来,马上又奔向朔方。

      战马披挂上黄金铠甲,白羽旗下召集了神兵。

      按星月分布摆开天阵,据山川形势排列地营。

      晚风吹来军中的号角,春光耀眼军旗在飞动。

      哪里知道定远侯班超,他原来还是一介书生。

      【赏析】

      由诗题可知,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位将军再度出塞,姓陆的县令写诗赠别,诗人遵循该诗原韵,运用描写、想象、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段,热烈颂扬了将军的爱国精神。

      诗人一落笔就以“忽闻”两字表达了意想不到的惊叹,同时,又用“天上将”盛赞了将军的神武智勇。为下文写他再次驰骋疆场的壮举作了铺垫。三、四句,紧承第二句,以“始返”与“还向”相呼应,简洁流畅地表现了将军的西征北战,奔驰不息。他刚从遥远的“楼兰国”返回,现在又要奔赴数千里之外的“朔方城”。但是为了安邦御敌,这个以赫赫战功赢得天将之称的将军急国家之所急,不贪图安逸享乐,品德非常高尚。

      “黄金装战马”以下六句,是设想将军再度出塞后的战斗生活,诗中没有表现军旅的艰辛,也没有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而是突出表现了将军的指挥才能,刻划了一个威仪堂堂、谙熟六韬,足智多谋、善于用兵的统帅形象。他骑着黄金装饰的战马,挥动系有白旄牛尾的令旗,调集威武神勇的士兵,排列成像星空一样壮观神秘的军阵,又借山川之便巧妙地安置了营寨。接着,诗人又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暗示征战的必胜。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透露,全军士气十分高昂,大捷在望。将军的神武,也借这两句氛围描写得到了渲染烘托。在这六句中,诗人分别使用了“装”、“集”、“开”、“列”、“吹”、“耀”六个动词,把战马、令旗、神兵、星月、山川、画角、军旗、晚风、春色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再现了英勇雄壮、声势震天的军阵场景,大大增强了全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末二句:“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借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寇立功,封定远侯的事例,肯定书生出身的将军定会建立名垂青史的功业。诗人先用反诘词“宁知”领起,于后又以“犹是释疑”,避免了*铺直叙,表达了对将军的殷切期望。

      此诗气势激昂雄健,体现出一种蒸蒸日上的初唐气象。诗中多处用典,或暗或明,羚羊挂角,纵横开阖,语出自然,浑然一体,实为大家手笔。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中称陈子昂“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由此诗观之,此言并不为过。

[阅读全文]...
  • 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唐诗赏析

  • 唐诗
  •   陈子昂,唐代诗人,初*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陈子昂《感遇(其二十九)》唐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廿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32)。

      昏曀无昼夜(33),羽檄复相惊。

      拳局竞万仞,崩危走九冥(34)。

      籍籍峰壑里(35),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注释】

      (32)泄:一作“油”。

      (33)曀:一作“黩”。

      (34)走:一作“远”。

      (35)籍籍:一作“寂寂”。

      【赏析】

      垂拱三年(687),武则天想征伐吐蕃,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进攻羌人。当时身为麟台正字的陈子昂上书谏阻,道:“臣闻乱生必由怨起,雅之边羌,自国初以来,未尝一日为盗,今一旦无罪受戮,其怨必甚。”认为应当“计大不计小,务德不务刑;图其安则思其危,谋其利则虑其害”(《谏雅州讨生羌书》)。

      希望决策者深思,表明他反对不义战争的立场,又兴寄为诗,即这首“丁亥岁云暮”。

      诗的开篇类乎史笔,明确地指出了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丁亥(垂拱三年的干支)年冬天,武周王朝将用兵于蜀地。“西山”本为成都以西的雪岭,这里泛指蜀西羌人聚居之地。如此郑重的笔法,是政治诗和史诗的格局,后来为常用。“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二句为“西山事甲兵”的具体化描写:

      战士们背负干粮,绕行邛崃山间,准备攻打羌人。一个“争”字,暗示主动进攻和先发制人的意味。

      而接着诗人凭借自己作为蜀人,对此次行军地理状况的熟悉,发挥想象,渲染征行环境艰苦阴郁,暗示战争前景的并不光明。“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这不仅是冬日山中气象的描绘,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阴风怒号,彤云密布,自会有“昏曀无昼夜”的感觉,而“羽檄复相惊”,则倍增愁惨。“羽檄”乃军事文书,所惊为谁?显然不仅仅是羌人?出征战士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兵。“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他们拳曲着身子,冒着山石崩塌的危险,在高山与深谷之间穿行,被驱遣着去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比山路更危险的,是这场政治冒险本身。这中间八句在诗中举足轻重,它形象地表明了这将是一场士气低落、失道寡助的战争。

      最后四句直发议论:圣人治理天下靠的是得道,得道则天下太*。(古人认为三台星—— “泰阶”*,则天下太*。) 暗示袭击羌人,是统治者(“肉食”者)的失策,百姓(“藜藿”,指食野菜者)的祸殃。与篇首相映,结尾复归于庄重,使全诗政治色彩特浓。象陈子昂这样用诗笔经常自觉地干预政治的诗人,在李杜以前的唐代诗人中为罕有。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700),唐代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句子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语录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说说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名言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诗词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祝福

唐朝陈子昂的经典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轻松的句子 *常心态的句子 形容自己很生气的句子 心情好的英文美句子 关于玉石的唯美句子 古风狂傲句子 生完宝宝后的感想句子 形容人复杂的句子 小孩子的句子 形容七仙女的句子 朋友生日句子 形容金银花的句子 励志小清新句子 超美的古风句子 竹子优美句子 关于舞动青春的句子 夸护肤品好的句子 励志句子工作 描述桂花的句子 青春追梦的句子 写给公婆的感谢句子 一片片句子 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句子 关于奢望的句子 情侣之间吵架后的句子 烦了累了的句子图片 哀莫大于心死的句子 形容顺其自然的句子 描写大度的句子 解决矛盾的句子 男人要有骨气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