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姓的古诗词 >

百家姓的古诗词

关于百家姓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百家姓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百家姓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李姓百家姓排名

  • 李姓百家姓排名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李姓百家姓排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旧百家姓排名:4 新百家姓排名:1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南迁扬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战于黄河*,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允许,又在*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有密切关系。*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堂号、郡望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拓展】百家姓排名顺序

      01李 02魏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林 48薛 49叶 50阎

      51 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阅读全文]...
  • 殷姓百家姓排名

  • 殷姓百家姓排名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下面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殷姓百家姓排名,供大家参考!

      殷姓是一个*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4位。

      历史来源

      殷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源出

      殷姓来源有三:

      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

      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殷姓活动比较广泛,战国时期的河南的魏国、冀鲁地区的卫国、陕川一带的秦国都有殷人的足迹,但是河南地区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动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内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阳市。秦汉时期浙江的会稽地区已经有殷姓。西汉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华一带,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国两晋时,殷姓由淮河地区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全面进入江南地区。到唐宋时期,殷姓在江苏形成了大族。明朝时殷姓已散播到全国各地。明朝时期,殷姓约有12万人,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苏为殷姓第一大省,约占殷姓总人口的36%。全国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江西、浙江,这四省大约占殷姓总人口的69%。宋、元、明600余年,殷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以江苏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经形成。

      当代殷姓的人口已*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殷姓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苏,这两省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为云南,大约占全国殷姓人口的31%。全国形成了以西南云南、东部苏皖为中心的殷姓聚集区。殷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大部、川黔南部、广西西部、陕鄂渝交汇地区、苏皖大部、上海、鄂皖赣交汇地区、甘夏大部、甘肃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约为0.21%,中心地区可以达到1.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48%的殷姓人群。在山东大部、皖苏北部、鄂赣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东南、重庆南部、广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东南、陕宁南部、辽吉大部、黑龙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4%一0.21%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1%的殷姓人群。

      堂号

      殷姓的主要堂号有:“卧治堂”、“勤俭堂”、“畜艾堂”、“栖老堂”等。

      家族名人

      殷树柏:浙江省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

      殷夫:烈士(1910-1931),**领导人、革命英烈之一. 遗世作品编有《殷夫选集》、《殷夫诗文选集》等。写出了《血字》。

      殷姓在新百家姓排名:第111位殷 旧百家姓排名:第74位

      殷姓发源于北方我国的殷姓,正如《世本》所记载的“周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是殷商王室的后代。当然,“殷”虽然是始见于3300多年前的盘庚之后,但是往上推溯,后世的殷姓人士自然也是传自以仁德见称的子姓成汤了。

      关于殷姓的姓氏来源,《姓纂》上还有一段更为详尽的记述说:“殷姓,成汤国号也,22代,44王,629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汝南。”周武王灭纣,是在公元前1122年,换言之,后世的殷姓,是在距今3100年以前就出现了的,他们的最初发源地,也在北方的河南和河北一带。另外,还有一支殷姓,也是发源于河南境内。这是根据汉代史游所著《急就篇》姓字注所说的“殷水在颖川,居之者以为氏。”这批“以地命氏”的殷姓人士,使后世殷氏的阵容,坚强庞大不少。殷商被武王所灭以后,虽然“子孙分散,以国为氏”,但是,根据后来其子孙的'活动情况,他们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因为,从汉代以迄唐宋的漫长时期,在历史上著名的殷姓人士,几乎完全都是北方人,其中以又以河北长*的殷家最为出类拔萃,古时的长*,就在今

      河北省的西华县东北。

      长*殷家的出人头地,是开始于晋代曾官至光禄勋的殷羡。殷羡的字洪乔,曾经创造出一个有名的成语“付诸洪乔”,使他的大名在

      我国民间更加流传不断。

      原来,殷羡的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当他被任为豫章太守赴任时,京城里有许多人托他带书函转达,数日多达100余封,可是当他走到石头城的时候,竟把所有的书函统统丢进河里,并且说:“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于是,后世就把寄书遗失者,泛称为“付诸洪乔”或“洪乔之误”了。发源于北方的殷姓,后来传到山东一带,曾经蜕变成为另外一个姓氏“衣”。这段渊源,《康熙字典》上记载得十分清楚说:“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

      是由于读音相*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兴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呢。

[阅读全文]...
  • 百家姓全文_古诗游子吟全文

  • 经典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百家姓全文》,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阅读全文]...
  •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百家姓中的每个姓氏都有其来源,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中郑姓由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郑姓:

      〔姓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据考,郑姓出自周公族,其得姓始祖是春秋时郑国的`郑桓公。周朝时,周宣王封其弟友食采于郑(今河南郑县一带),建立郑国后,称郑桓公。桓公之子郑武公曾跟随晋文侯辅佐周*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东周。郑国也东迁至郐〈今河南密县)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之间,后郐与东虢被武公用武力吞并,使郑国不断扩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所灭,郑人怀念故国,便以原国名"郑"为姓。

      〔郡望〕荥阳郡,现在河南省荥阳县。

      〔堂号〕荥阳堂。

      〔堂联〕郑姓专用堂联:

      诗礼家声远

      荥阳世泽长

      上联指东汉经学家郑玄。经学中的郑玄学派,被誉为"郑学",也作"通学",被后人称为博学之士,其著作甚丰。下联"荥阳"乃郑氏大家族世居之地,出了许多风流名士,郑氏望出荥阳。

      〔迁徙〕根据大埔县同仁区板坑乡《郑氏宗谱》载,郑氏太始祖桓公,传至四十一代孙郑昭,字元质,于东晋初年入闽任晋安县令、建安太守。是为荥阳过江入闽始祖。经传至五十五世勖公,字淑敏,号德晦,生五子:岌、金、铙、迪、遂。五子共生十三孙。其中郑露(迪之子)、郑庄(铙之子)、郑淑(遂之子)三人,于唐德宗时辞官归祖地侯官(今福州),又迁永泰,再迁莆田南湖山构建,“湖山书堂"讲学,被誉为"南湖三先生"。郑露传至十七世仲仁公,迁居福建南靖县和溪郑山,立为一世,至六世三养公,生子文昌,建"三养公祠"于凤林村。文昌公生二子:朝贵、朝宪。朝宪公生五子,次子尊华公于明末由南靖县和溪司凤林村迁大埔同仁甲板坑乡(今湖寮河腰板坑)落户,为始祖。又茶阳文富村《荥阳族谱》载,太始祖桓公传至五十八世郑侠,字介夫,祖籍福建福清县。传至七十世清之公,为南宋理宗丞相,娶九妻生十八子(其中萧氏夫人生五子:子钱、子铨、子铸、子(钅监)、子链),分迁各地。子铸公当宋季之乱时护萧母自浙移迁福建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龙安寨),立清之公为一世祖。之后,萧祖婆与孙念五郎又避居于潮之小靖(茶阳太宁村)。元朝时,五世鼎(桂兰)公从永定移居小靖。鼎公生五子:有容、有良、有欣、有庆、有忠。长子留居,余外迁。有容公生三子:智甫、信甫、义甫。信甫公生三子。第三子得禄公于明初〔1368—1930)徙茅坪黄富(今文富)村开基。另,光德澄坑郑氏族谱称:上祖在潮州南门下水门巷口开京果店,居于潮城郑家巷,传至十世吉阳公(总六十世)。讳拔城(修省公次子),岁进士,幼失怙,依嫂为养,后因避乱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创居光德澄坑潭角里。

      〔分布〕大埔郑姓分布于茶阳、*原、光德、湖寮、古野等地,农业人口约6000人。

      分布如下: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31世,13人。

      茶阳茅坪文富,由永定龙安寨徙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31世,869人。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9世,19人。

      茶阳沿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17世,297人。

      茶阳西湖上村,由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28世,18人。

      茶阳左弼青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28世,310人。

      茶阳梅林郑下坝,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3世,20人。

      茶阳大觉社角,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645人。

      茶阳大觉大常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555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茶阳城西迁人,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潮州浮阳迁入,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太宁团村,由福建永定城关迁入,现传至18世,15人。

      长治长兴,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8世,167人。

      青溪溪口木连坪,由长治长兴迁入,现传至28世,130人。

      湖寮黎家坪下坝,由江西迁入,现传至21世,34人。

      湖寮新寨郑屋堂,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0世,124人

      湖寮河腰板坑,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7世,413人。

      湖寮密坑,由何处迁来未详,现传至几世未详,24人。

      双溪上木郑岭,由茶阳茅坪文富迁入,现传至17世,35人。

      三河汇城井下岗,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4代,8人。

      三河五丰大珠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15人。

      大留东片,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30人。

      银江坪上旧洞,由梅县西阳迁入,现传至7世,30人。

      洲瑞南村,由高陂黄塘迁入,现传至25世,181人。

      洲瑞赤水,由洲瑞南村下塘迁入,现传至25世,21人。

      古野坪溪上坪坝,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6世,283人。

      古野培美葵江,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16世,47人。

      古野三洲,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20世,40人。

      高陂赤山岭南,由*原*原村迁入,现传至21世,11人。

      高陂黄塘,由*原迁入,现传至18世,51人。

      光德澄坑潭角里,由潮州市南门迁入,现传至24世,174人。

      光德上澄,由*原坑尾窠迁入,现传至21世,110人。

      光德雷峰深富坑,由*原迁入,现传至23世,250人。

      光德下潭梅子坝,由*原迁入,现传至22世,37人。

      光德富岭新田岗,由*原北坑迁入,现传至5代,9人。

      *原长塘、坑尾窠,由福建永定徙高陂迁入,现传至23世,610人。

      *原北坑,由*原坑尾窠迁人,现传至25世,310人。

      *原三岗百丈磜,由*原长塘迁入,现传至22世,98人。

[阅读全文]...
  • 百家姓之严氏起源

  • 百家姓之严氏起源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姓氏文化的传承、*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严氏起源,欢迎大家分享。

      一、姓氏源流

      严(yán)姓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据严氏族谱载:“严氏系出颛顼之后,以楚庄王的谥号为姓”,“稽我光祖子陵,其先世本姓,嗣改为庄,盖楚庄王之后裔也。后因避汉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庄为严,遂以严为姓。”《*姓氏寻根》一书也说“严是庄姓所改”并说“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姓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家原来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严姓源出有六:

      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

      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

      4、出自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出自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严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三、历史名人

      严遂:战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其初仕韩国,因与韩相侠累结仇,遂投齐。

      严遵: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

      严仁: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乃集》流于世。

      严羽:邵武人,宋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沧浪集》二卷,现传世作品有《沧浪诗话》一卷。

      严嵩: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后为林润所劾,遂处死。

      严澄: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代音乐家,“虞山派”代表人物。其演奏风格清微淡远,著《松弦馆琴谱》等。

      严拭:常熟人,明代诗画篆刻家,崇祯年间进士。能诗、善画、工篆刻,时人谓其“文才武略”。

      严复:福建福州人,清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任北洋海军学堂教授、京师大学校长等职。译《天演论》、《*教育议》等,另著《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其中不乏有译成别国文字,流传国外之作。

      严彭祖:汉代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官任河南东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早年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精“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

      严可均: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清代文字学家,嘉庆年间举人。其对文字音韵有深入研究,撰《说文声类》、《铁桥漫稿》等,另辑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

      严绳孙:江苏无锡人,清代文学家。康熙时兴博学鸿词,授检讨,曾参与编修《明史》。工于诗,亦能画,著有《秋水集》。

      严遂成:浙江省乌程人,清代诗人,著有《海珊诗钞》十一卷,补遗二卷、《明史杂咏》四卷、《诗经序传辑疑》二卷等巨作。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所在*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2、堂号

      天水堂:据《千家姓》说,古代严氏家族在天水郡。

      此外,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富春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阅读全文]...
  • 百家姓全文

  •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後桓公

[阅读全文]...
  • 百家姓排名表赵钱孙李

  • 百家姓排名表赵钱孙李

      为什么在百家姓排名表中赵钱孙李排前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百家姓排名表赵钱孙李,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说起百家姓,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而当今,“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是王、李、张三大姓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为全国前20大姓氏。

      何人何时作《百家姓》

      说起《百家姓》,我们都不陌生。民国以前,它更是与《三字经》《千字文》一起合称“三百千”。作为童蒙读物,它曾是每个儿童入学后必须诵读的书目。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推测,《百家姓》的作者,是五代十国末期、北宋初期吴越地区的一位“知识分子”。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收录的姓氏为411个,如今收录了504个姓的版本,其实是后人增补过的。

      为何以“赵钱孙李”四姓开头

      《百家姓》中,开头为什么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呢?是因为这几个姓在当时人数较多吗?对此,复旦大学历史系钱文忠教授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因为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而“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却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百家姓》是“四字经”,而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从“赵钱孙”到“王李张”

      由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我国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

      而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另外,在我国,姓氏人口超过一万的复姓仅有11个,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欧阳,全国有90.1万人,其次是上官,有7.5万人,第三是皇甫,有5.3万人。

[阅读全文]...
  • 金在百家姓排名第几及来源介绍

  • 金在百家姓排名第几及来源介绍

      我们常说的上下五千年,那是文化的发展。*的文化是多彩多样,底蕴也是比较深厚,这是老祖先留下来的财富,百家姓就是其中一种。本内容由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金在百家姓排名第几及来源介绍,欢迎大家借鉴!

      金姓

      金姓是*人口最多的第六十四位姓氏,在中原和皖苏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当今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总人口大约*380万。

      金姓的姓源较多,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另一支金氏出自西汉时的金日磾(“日磾”读作“密滴”)。除上述两支金氏外,十六国前秦时,羌族首领有金氏。朝鲜历史上的新罗国王姓金。五代十国之一的吴越的开国之王叫钱镠,因镠与刘同音,为避其名讳,该国的刘姓人,皆去刘字的卯头刀旁,改为金氏。还有一系金氏是由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姓氏中,金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六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一。

      人口分布

      当代金姓的人口已*380万,排在全国第六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金姓人口由44万增加到380万,增长了8倍多,金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均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金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二省,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山东、辽宁、安徽、江苏、湖北、上海,这六省市的金姓大约占金姓总人口的33%。浙江为当代金姓第一大省,大约居住了金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东南皖苏沪浙、中原豫鄂、东北三省三块金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金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主要的流动是向西和向北的强劲回迁。

      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金姓是属于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姓氏。在浙苏沪皖、赣闽北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部、宁夏、甘肃中部、黑吉、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北部,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9%,居住了大约65%的金姓人群。在河南中部、山东南部和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川渝、湖北西南、湖南大部、贵州东北、云南大部、广西中部、赣闽南部、台湾北部、河北东北、辽宁西南、内蒙古东部,金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2%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6.3%,居住了大约23%的金姓人群。

      南北朝时,金氏有迁至今甘肃省境者,如北齐大都督金祚,就是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北)人。唐朝贞观年间所定益州蜀郡(治所在四川成都)三姓之一有金氏,汾州河西郡(今山西临汾)四姓之一有金氏。宋、明时期,南方的金氏除在今浙江、江苏一带发展外,还分布于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北方的河南、河北、辽宁等省也都有金氏的聚居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闽、粤金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此后,有的再迁海外,侨居于新加坡等国家。

      金姓早期名人已如上述。唐代有金忠仪,新罗人,德宗朝官将军。宋代有金文刚,休宁今属安徽)人,官龙图阁直学士;金彦,邵阳(今属湖南)人,奉诏举孝廉,为天下第一,郡人号“义门金氏”。元代有学者金履祥,书法家金元举。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明末清初有着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对《水浒》与《西厢》进行批改。清代有书画家金农,隶书朴厚,楷书自创一格,其画造意新奇,为“扬州八怪”之一;还有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傅金之俊,画家金侃,学者金榜,诗人金和,史学家金门诏。金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

      金姓的郡望是彭城、京兆。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的*姓氏中,金姓排在第69位。

      总结:看完小编整理的文章,大家对金姓有了解了吧。*的姓氏有很多,涉及很广,生活中用的数字也是,家里用的柴米油盐也是。

      拓展:

      《百家姓费》

      作者:佚名

      历史来源

      「费」源出;

      一﹕出自「姒」姓,夏禹之后。

      二﹕出自「姬」自姓,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鲁懿公之孙,受封于费邑。(山东费县),其后以邑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费连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费」氏。

      家族名人

      费长房

      东*。据《后汉书.方术传》载,长房学道于壶公,不成,持符而归。相传能治百病,鞭打百鬼,又善变幻捉妖,后丢失符,被鬼所杀。

      费袆

      三国时江夏人,自文伟。刘备时任舍人,庶子。后主时历任黄门侍郎,昭信校卫,侍中,司马,尚书令,大将军,为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终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地望分布

      湖北江夏郡。

[阅读全文]...
  • 百家姓中的复姓大全

  • 百家姓中的复姓大全

      复姓是中华姓氏文化中数量众多的昙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中的复姓大全,欢迎大家阅读。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因居地而来。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来。

      认真揣摩这些复姓,很有意思。比如,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这可能是一种复姓单音化的趋势吧。

      *百家姓复姓大全:

      宇文、尉迟、延陵、羊舌、羊角、乐正、诸葛、颛孙、仲孙、仲长、长孙、钟离、宗政、左丘、主父

      宰父、子书、子车、子桑、百里、北堂、北野、哥舒、谷梁、闻人、王孙、王官、王叔、巫马、微生

      淳于、单于、成公、叱干、叱利、褚师、端木、东方、东郭、东宫、东野、东里、东门、第二、第五

      公祖、公玉、公西、公孟、公伯、公仲、公孙、公广、公上、公冶、公羊、公良、公户、公仪、公山

      公门、公坚、公乘、欧阳、濮阳、青阳、漆雕、壤驷、上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士孙、申屠

      叔孙、叔仲、侍其、令狐、梁丘、闾丘、刘傅、慕容、万俟、谷利、高堂、南宫、南门、南荣、南野

      女娲、纳兰、澹台、拓跋、太史、太叔、太公、秃发、夏侯、西门、鲜于、轩辕、相里、皇甫、赫连

      呼延、胡母、亓官、夹谷、即墨、独孤、段干、达奚

[阅读全文]...
  • 百家姓顺口溜完整版快速记忆

  • 记忆,励志,顺口溜
  •   百家姓有那么多个姓氏大家能记住几个,记不住的话来试一下顺口溜吧,可能会事半功倍哟。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百家姓顺口溜,欢迎大家阅读。

      百家姓顺口溜

      李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顾孟*黄

      和穆萧尹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季麻强

      贾路娄危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柴翟阎充

      慕连茹*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查后荆红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百家姓的古诗词 - 句子

百家姓的古诗词 - 语录

百家姓的古诗词 - 说说

百家姓的古诗词 - 名言

百家姓的古诗词 - 诗词

百家姓的古诗词 - 祝福

百家姓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不期待的说说 做人不要太傲一句说说 控制自己情绪的说说 想念母校的说说 特别的纪念日说说 心机深的说说 说一个人不好的说说 闺密相聚的心情说说 以后再也不联系的说说 海边看日落的说说 高一分班离别的说说 心里有刺的说说 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说说 曾经的图片说心情说说 说一个人很假的说说 娃娃生日说说 关于沙漠的心情说说 折磨自己的心情说说 刮大风的夜晚心情说说 烧烤开心的心情说说 骂学校的说说 秋风冷的说说 很困又不想睡的说说 刺激男友的说说 果子成熟的说说 内涵秀恩爱的说说 励志的伤感说说 朋友彻夜长谈的说说 结束假期的哲理说说 想离开一个城市的说说 同学突然去世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