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子百家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诸子百家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诸子百家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诸子百家里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所谓诸子百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改革,出现了各种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春秋晚期 “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春秋晚期 “无为”
墨子: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韩非子:战国时期 “法制”
孙子: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的。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名家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阴阳家: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
农家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医家就是学医的人。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家必自毁,而*毁之。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¼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人必其自爱也,而*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敬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必自侮,然*侮之。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序·杂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孔子家语·贤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孔子家语·六本》
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4、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盐铁论·本议》
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问题,以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16、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16、前事之不忘后之师。——《新书·过秦论》
“前车之鉴”当牢记,重蹈覆辙是愚蠢者的表现。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17、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8、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新语·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义之德,这样它的善政可以泽及百姓而流传很广。
1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君子,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20、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盐铁论·刺复》
管理大事业要提纲挈领,办理小事则要勤谨。
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
2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代谢",交替,变换。此联意为:世间的事,不停变化,时光流逝,构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指名胜古迹。此联意为:江山依然保留着先贤遗迹,如今我们又登上了这里。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鱼梁",指鱼梁洲;"梦泽",即云泽梦泽。此联意为:秋末水位下降,鱼梁洲变㳀;天气变冷,云梦泽寒意深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指羊祜。史载羊祜镇守荆襄,常登岘山,曾叹江山永存,而人多湮没无闻。羊祜去世后,百姓感念他的德政,立碑于岘山,读其碑文者无不下泪。此联意为:羊公石碑,还在山头矗立。读完碑文,我泪沾衣襟。
诗的开头即发议论,引出作者的浩茫心事。再写江山留下名胜古迹,我辈今日登临,与前两句相照应。登临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派严冬萧条景象。最后两句扣实,见羊祜"堕泪碑"而泪下沾襟,一个"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心情,即体现了羊祜碑历经岁月而至今屹立的感慨,又包含了对自己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嗟伤,十分有力。(《唐诗三百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百家姓全文》,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李姓百家姓排名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李姓百家姓排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旧百家姓排名:4 新百家姓排名:1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南迁扬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战于黄河*,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允许,又在*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有密切关系。*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堂号、郡望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拓展】百家姓排名顺序
01李 02魏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林 48薛 49叶 50阎
51 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百家姓中的每个姓氏都有其来源,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中郑姓由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郑姓:
〔姓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郑,及韩灭郑,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据考,郑姓出自周公族,其得姓始祖是春秋时郑国的`郑桓公。周朝时,周宣王封其弟友食采于郑(今河南郑县一带),建立郑国后,称郑桓公。桓公之子郑武公曾跟随晋文侯辅佐周*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东周。郑国也东迁至郐〈今河南密县)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之间,后郐与东虢被武公用武力吞并,使郑国不断扩大,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战国时,郑国被韩所灭,郑人怀念故国,便以原国名"郑"为姓。
〔郡望〕荥阳郡,现在河南省荥阳县。
〔堂号〕荥阳堂。
〔堂联〕郑姓专用堂联:
诗礼家声远
荥阳世泽长
上联指东汉经学家郑玄。经学中的郑玄学派,被誉为"郑学",也作"通学",被后人称为博学之士,其著作甚丰。下联"荥阳"乃郑氏大家族世居之地,出了许多风流名士,郑氏望出荥阳。
〔迁徙〕根据大埔县同仁区板坑乡《郑氏宗谱》载,郑氏太始祖桓公,传至四十一代孙郑昭,字元质,于东晋初年入闽任晋安县令、建安太守。是为荥阳过江入闽始祖。经传至五十五世勖公,字淑敏,号德晦,生五子:岌、金、铙、迪、遂。五子共生十三孙。其中郑露(迪之子)、郑庄(铙之子)、郑淑(遂之子)三人,于唐德宗时辞官归祖地侯官(今福州),又迁永泰,再迁莆田南湖山构建,“湖山书堂"讲学,被誉为"南湖三先生"。郑露传至十七世仲仁公,迁居福建南靖县和溪郑山,立为一世,至六世三养公,生子文昌,建"三养公祠"于凤林村。文昌公生二子:朝贵、朝宪。朝宪公生五子,次子尊华公于明末由南靖县和溪司凤林村迁大埔同仁甲板坑乡(今湖寮河腰板坑)落户,为始祖。又茶阳文富村《荥阳族谱》载,太始祖桓公传至五十八世郑侠,字介夫,祖籍福建福清县。传至七十世清之公,为南宋理宗丞相,娶九妻生十八子(其中萧氏夫人生五子:子钱、子铨、子铸、子(钅监)、子链),分迁各地。子铸公当宋季之乱时护萧母自浙移迁福建上杭梅溪寨(今永定县龙安寨),立清之公为一世祖。之后,萧祖婆与孙念五郎又避居于潮之小靖(茶阳太宁村)。元朝时,五世鼎(桂兰)公从永定移居小靖。鼎公生五子:有容、有良、有欣、有庆、有忠。长子留居,余外迁。有容公生三子:智甫、信甫、义甫。信甫公生三子。第三子得禄公于明初〔1368—1930)徙茅坪黄富(今文富)村开基。另,光德澄坑郑氏族谱称:上祖在潮州南门下水门巷口开京果店,居于潮城郑家巷,传至十世吉阳公(总六十世)。讳拔城(修省公次子),岁进士,幼失怙,依嫂为养,后因避乱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创居光德澄坑潭角里。
〔分布〕大埔郑姓分布于茶阳、*原、光德、湖寮、古野等地,农业人口约6000人。
分布如下: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31世,13人。
茶阳茅坪文富,由永定龙安寨徙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31世,869人。
茶阳迪麻麻沙湾,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9世,19人。
茶阳沿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17世,297人。
茶阳西湖上村,由茶阳太宁迁入,现传至28世,18人。
茶阳左弼青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28世,310人。
茶阳梅林郑下坝,由茶阳大觉迁入,现传至23世,20人。
茶阳大觉社角,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645人。
茶阳大觉大常坑,由茶阳古村迁入,现传至31世,555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茶阳城西迁人,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群丰富岗、磜上,由潮州浮阳迁入,现传至26世,47人。
茶阳太宁团村,由福建永定城关迁入,现传至18世,15人。
长治长兴,由福建永定迁入,现传至28世,167人。
青溪溪口木连坪,由长治长兴迁入,现传至28世,130人。
湖寮黎家坪下坝,由江西迁入,现传至21世,34人。
湖寮新寨郑屋堂,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0世,124人
湖寮河腰板坑,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7世,413人。
湖寮密坑,由何处迁来未详,现传至几世未详,24人。
双溪上木郑岭,由茶阳茅坪文富迁入,现传至17世,35人。
三河汇城井下岗,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4代,8人。
三河五丰大珠坑,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15人。
大留东片,由湖寮河腰板坑迁入,现传至21世,30人。
银江坪上旧洞,由梅县西阳迁入,现传至7世,30人。
洲瑞南村,由高陂黄塘迁入,现传至25世,181人。
洲瑞赤水,由洲瑞南村下塘迁入,现传至25世,21人。
古野坪溪上坪坝,由福建南靖迁入,现传至16世,283人。
古野培美葵江,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16世,47人。
古野三洲,由洲瑞赤水迁入,现传至20世,40人。
高陂赤山岭南,由*原*原村迁入,现传至21世,11人。
高陂黄塘,由*原迁入,现传至18世,51人。
光德澄坑潭角里,由潮州市南门迁入,现传至24世,174人。
光德上澄,由*原坑尾窠迁入,现传至21世,110人。
光德雷峰深富坑,由*原迁入,现传至23世,250人。
光德下潭梅子坝,由*原迁入,现传至22世,37人。
光德富岭新田岗,由*原北坑迁入,现传至5代,9人。
*原长塘、坑尾窠,由福建永定徙高陂迁入,现传至23世,610人。
*原北坑,由*原坑尾窠迁人,现传至25世,310人。
*原三岗百丈磜,由*原长塘迁入,现传至22世,98人。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
孟浩然〔唐代〕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与诸子登岘山》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与诸子登岘山》创作背景:
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具体时间不详。诗人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诸子百家语录 诸子百家名句 诸子百家的名言 诸子百家名言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诸子百家里的古诗 诸子百家名言名句 诸子百家名句鉴赏 诸子百家名言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经典语录 诸子百家经典语录300句 诸子语录 播放百家姓的古诗百家诗 百家姓的古诗 诸子名言 百家姓的古诗7 带百家姓的古诗 与诸子登越山的古诗 百家姓古诗句 百家姓对应的古诗 百家姓的全部古诗 百家姓诗句 北宋的百家姓的古诗 百家姓的古诗词 带拼音的古诗百家姓 古诗里有百家姓的诗句 先秦诸子语录 与李白的诗句千百家 百家讲坛摘抄
百家姓全文_古诗游子吟全文 与诸子登岘山 李姓百家姓排名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 现在百家姓的排名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中郑姓由来 百家姓大全 百家姓排名第一的是谁 殷姓百家姓排名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百家姓谜语大全 百家姓之严氏起源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诸子百家名言警句大全 与诸子登岘山的翻译赏析 百家争鸣说课稿 《诸子百家》名家经典语录美句精选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与诸子登岘山翻译和赏析) 诸子百家的格言 《与诸子登岘山》赏析 诸子百家和的名言警句 百家姓全文 百家姓全文_古诗游子吟全文 与诸子登岘山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原文及译文 唐诗《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生病了的心情说说大全 想得到的得不到的说说 一次次的忍让的说说 最吸引人的空间说说 qq呆萌说说大全可爱 说说2017最新说说伤感图片 关于养植物心情的说说 qq说说社会经典语言 幽默搞笑说说2017 形容一个人很假的说说 午安心情说说 感恩说说心情说说 过节说说大全 本人出租搞笑说说 人民的名义观后说说 发表的说说看不到 人生没有撤回键的说说 说说情侣空间说说 歌词说说2017 看不惯我的说说 生日感谢语的说说 姐妹之间的矛盾说说 搞笑说说大全2016 兄弟借钱说说 在一起99天的说说300字 停电说说心情 关于羞羞的铁拳的说说 对亲情淡薄的人的说说 一个月纪念日说说 看我的前半生说说 2017qq说说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