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关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 名言,古代,哲理
  • 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代诸子百家的哲理名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阅读全文]...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 思想
  •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所谓诸子百家,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思想改革,出现了各种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孔子:春秋晚期 “仁爱”“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春秋晚期 “无为”

      墨子: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韩非子:战国时期 “法制”

      孙子: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墨家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的。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名家分为“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由其提出。

      阴阳家: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

      农家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兵家重点在于指导战争,在不得不运用武力达到目的时,怎么样去使用武力。

      医家就是学医的人。

[阅读全文]...
  • 诸子百家的格言

  • 格言,励志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家必自毁,而*毁之。

    翻译:说没有时间求学的人,即使有了时间,也不会去求知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¼Ž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共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人必其自爱也,而*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敬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人必自侮,然*侮之。

    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必自侮,然*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阅读全文]...
  •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 励志,名言
  • 诸子百家名言励志大全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名言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名言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诸子百家名言励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7、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战国·楚·屈原《卜居》

      10、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11、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12、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1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18、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1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0、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2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2、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礼记·大学》

      23、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25、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2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8、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2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3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2、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礼记·表记》

      3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6、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37、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3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3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0、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4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4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4、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4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6、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47、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谟》

      48、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4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阅读全文]...
  •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翻译(与诸子登岘山翻译和赏析)

  •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代谢",交替,变换。此联意为:世间的事,不停变化,时光流逝,构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指名胜古迹。此联意为:江山依然保留着先贤遗迹,如今我们又登上了这里。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鱼梁",指鱼梁洲;"梦泽",即云泽梦泽。此联意为:秋末水位下降,鱼梁洲变㳀;天气变冷,云梦泽寒意深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羊公",指羊祜。史载羊祜镇守荆襄,常登岘山,曾叹江山永存,而人多湮没无闻。羊祜去世后,百姓感念他的德政,立碑于岘山,读其碑文者无不下泪。此联意为:羊公石碑,还在山头矗立。读完碑文,我泪沾衣襟。

    诗的开头即发议论,引出作者的浩茫心事。再写江山留下名胜古迹,我辈今日登临,与前两句相照应。登临见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派严冬萧条景象。最后两句扣实,见羊祜"堕泪碑"而泪下沾襟,一个"尚"字,包含了复杂的心情,即体现了羊祜碑历经岁月而至今屹立的感慨,又包含了对自己至今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的嗟伤,十分有力。(《唐诗三百首》)

[阅读全文]...
  • 百家姓全文_古诗游子吟全文

  • 经典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绝句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时时温*,“励志的句子”为您收集《百家姓全文》,整理经典的古诗绝句。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仁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鹰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曲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博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阅读全文]...
  • 与诸子登岘山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好句摘抄网为您整理精华《与诸子登岘山》,愿对您有所启发。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山行古诗。

[阅读全文]...
  • 李姓百家姓排名

  • 李姓百家姓排名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下面由yjbys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李姓百家姓排名,希望能帮助到您!

      旧百家姓排名:4 新百家姓排名:1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超过1亿,*国总人口的7.19%多。河南省是*李姓的第一大省。

      历史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裏,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麽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後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後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後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唐山)侯,後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後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後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後,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甯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甯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甯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甯夏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裏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裏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後出现了两个李姓*——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後其子陈元光继任,*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唐高宗皇後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後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後,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後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後又分支甯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後,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後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南迁扬州,後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战于黄河*,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馀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後居嘉兴,今属浙江,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後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後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此後,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裏,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的5个月後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裏;永历二十二年,*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裏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裏;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後,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後,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後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战争以後,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後,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後,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後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後勤劳力不足,经**允许,又在*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有密切关系。*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後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後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裏,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裏志》载:“自新罗末通*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後,“始仿*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後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裏,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堂号、郡望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同源,人数最多,声望最大。在唐朝以前赵郡李氏地位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以望立堂。

      龙门堂:以望立堂。

      【拓展】百家姓排名顺序

      01李 02魏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沉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林 48薛 49叶 50阎

      51 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阅读全文]...
  • 现在百家姓的排名

  • 阅读
  • 现在百家姓的排名

      《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在百家姓的排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家姓排名大全

      *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

      1、李姓-占全*汉族人口的7.94%=95,300,000

      2、王姓-占全*汉族人口的7.41%=88,900,000

      3、张姓-占全*汉族人口的7.07%=84,800,000

      4、刘姓-占全*汉族人口的5.38%=64,600,000

      5、陈姓-占全*汉族人口的4.53%=54,400,000

      6、杨姓-占全*汉族人口的3.08%=37,000,000

      7、赵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29%=27,500,000

      8、黄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23%=26,800,000

      9、周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12%=25,400,000

      10、吴姓-占全*汉族人口的2.05%=24,600,000


      *人口最多的前100名姓氏

      01李 02王 03张 04刘 05陈

      06杨 07赵 08黄 0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新百家姓的排序。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李利贞(公元前1069年—公元前992年),原名理利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是老子李耳的祖先。“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自唐以来享有盛名。至今各地李氏,也都上溯到陇西。陇西李氏房系纷繁,以至于以后凡李姓者必称出于陇西,这是不错的。

      张姓人群主要分布在*腹地黄河、长江流域,尤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四省为最多。位于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两省,就居住人口而言,张姓是属当地人口较多的姓氏。西南地区的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中有不少人姓张。“土司张姓”就是白族、彝族、哈尼族中的张氏。五岭以南广东省的张姓民众,多为唐宋时代从福建、江西、湖南等地迁去的客家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韶关、南雄、蕉岭、梅州、大埔、兴宁等地。


      骆姓

      骆姓是当今*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骆姓源出会稽,世绍内黄。依历史推衍,可能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黄帝的三子骆明的孙子,《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又是禹之父,可见骆明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儿子。南宋罗汉专事记录上古传说的《路史》称:“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峪,故周至也。”现行较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湖北鄂州市、阳新县、大冶市、蕲春县,河南新野县,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东梁山,鱼台,*邑,江西德安、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广东新会,广西田林,云南陇川,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有此姓。汉代有骆俊,陈留相;唐代有骆宾王,诗人;明代有骆文盛;清代有骆秉章,四川总督。

      来源一:

      源于姜姓,出自齐国姜太公之后裔公子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元和姓纂》等的记载,在周武王姬发病逝之后后,继位的周成王姬诵在镇压了三监之乱以及东夷部族的反抗后,为了更好第控制和同化东夷部族,敕封姜太公于齐地,建齐国,公爵,立都于营丘(今山东淄博),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

      来源二:

      源于嬴姓,出自殷朝纣王时大臣恶来之玄孙大骆,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叫嬴成,建有大骆国。到了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公元前878~前828年,公元前878年继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西周王朝内乱频繁,大骆国被西戎民族乘机攻灭。亡国之后,大骆国王族子孙和部分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大骆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骆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王孙骆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郑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姬骆,为王孙贵族,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世代称骆氏至今。

      来源四:

      骆氏出自姒姓,出自先秦时期古越国及两汉越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史记·东越列传》记载:“越国东海王姒摇,驺氏,驺一作骆。”在史籍《史记·南越王佗传》中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骆,越也。索隐曰:姚氏按广州记云:交址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后蜀王予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尉佗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眞二郡,即瓯骆也。”在姒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氏称骆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姒摇是越王勾践后裔。

[阅读全文]...
  •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

  • 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

      李姓为天下第一大姓,鼎盛时期是在*唐代,是当时的国姓,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李姓-益阳李氏,欢迎大家查看!

      益阳李氏

      益阳李氏敬承公宗堂屋群,位于益阳沧水铺镇鹿王冲村敬承公组,座落于巍峨秀美地青秀山下,是益阳李氏七处祠堂旧址之一,左右两院由大小房间六十余间组成,左院祠堂,右院居房。

      七十年代以前一直住有十余户李姓族人;房屋大多是由青砖和土木结构,两院外墙有两扇各十多米高的高大青砖防火墙,院门是由条形青石砌成,门前有池塘,周围古木参天,楠竹林立,树木环绕,乡间田野,风光秀美。

      益阳李氏是“陇西堂”分支 ,乃唐太宗十四子曹王之后,于明代从江西吉安迁居益阳,大多分居于益阳各乡镇,发派祖坟在九烈山;

      李名扬,字小鲁。清代道光年代人,正九品,益阳县二十里里长,家资甚富,有良田五百余亩。生有七子,皆从九品。敬承公是其第二子(小鲁公大子无传后代),名鹊桥。小鲁公曾主编益阳李氏分支第四次修谱。第五次修谱于九七年由九烈山分支后人主编修订。 欢迎益阳李姓同宗 ,启缘敬请!

      益阳李氏七公祠派语:

      启端雍睦重,忻合协*康,

      惠迪恒年吉,辉延复旦详,

      典谟仪古训,清慎式官方,

      学博书香邺,才优策轶唐,

      在林怀雅静,升阁仰仙昂,

      诚笃培根永,安真翊祚长,

      诒谋能缵述,来许悉昭彰,

      攸叙彝伦久,声徽百代扬。

      注:派语首字各房皆不同。智房:思端雍睦重

      仁房:光端雍睦重

      圣房:启端雍睦重

      【卓室支房】:肇端雍睦重

      义房:世端雍睦重

      忠房:家端雍睦重

      和房:诗端雍睦重

      孝房:大端雍睦重

      为防止错误的修改,特此增加注释,并且在下面的文字中有说明。

      新老派语衔接引:

      说文云:“派别永也,博雅谓水自分去为派,而宗室记世,次者,本之所以序昭穆,判宗卑也”。就是说,派别要永远的`传代下去,以后本族人之间才知道辈份长幼之分。我益阳陇西李氏南迁始祖自宋、元、明先后从江西徙湖南落业於益阳各地,因遗牒无承,逐各自为派,带来派字不一,世系难辨。故我七公祠各房先祖於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经商定创修通谱,颁八十字新派语,供智 仁 圣 义 忠 和 孝七房通用。其各房新派语首字在旧派语中界定,分别为:智房(思),仁房(光),圣房(启)【卓室支房(肇)】,义房(世),忠房(家),和房(诗),孝房(大),括号里字均为各房八十字之首,以下七十九字俱同,统一通用新派语命名定系,不齐者自齐,以昭一律。

      智仁圣义忠和孝各房旧派语与新派八十字派衔接定义如下:

      智房新旧派语接口字:天应志绍万,时擅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思)端雍睦重……。旧派语“思”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仁房新旧派语接口字:亨吾际时景,元亨房:仲希尚德贤,

      贞亨房:荣思相继贤,

      云公房:荣思之宗贤,

      云公房:荣应芳必贤,

      洪都绳其度(洪都绳奕度,洪都绳节度),楚国绍伊光,(光)端雍睦重……。旧派语“光”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圣房新旧派语接口字:昜简乾坤定,时和万象昌,传经思祖泽,敦厚有余芳,泰运元逢甲,隆名肇(启)良,楚良等。(启)端雍睦重……。旧派语“启”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卓室房新旧派接口字:英豪须耀室,兰桂应遵庭,嗣本荣华远,贤坤治悦明,逢时隆锡肇。(肇)端雍睦重……。旧派语“肇”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义房新旧派语接口字:普贵思廷,本崇芳文,宗恭宽逢,祖光嗣荫,泽敦孝友等。(世)端雍睦重……。旧派语“世”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忠房新旧派语接口字:天廷大圣师,文道朝明国,良子可立邦,宗祖增光德,信义肇家等。(家)端雍睦重……。旧派语“家”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和房新旧派语接口字:秀继思宗显,文房聪房:本道达还通,

      显兰房:本志开隆盛,

      聪房:本家登之上,

      聪房:达垂泽远盛,

      恭房:本映正国如,

      开邦家逢盛,良勋益峻崇等。(诗)端雍睦重……。旧派语“诗”派以后的派字终用。又分支派新旧派语接口字:道守原逢彦,仁承春正宜,恩光勤启烈,振后益修等。(诗)端雍睦重。

      孝房新旧派语接口字:瓒宗彦友伯,时允正守宏,基绍启光彩,隆邦焕大等。(大)端雍睦重……。旧派语“大”派以后的派字终用。

      奇珍公系新旧派接口字:三楚家声旧,资江世泽长,文明廷相尚,维应有贤良。盛德光前范,鸿猷(启)厚芳。诗章*保,泰运肇嘉祥。(启)端雍睦重……。旧派语“启”派以后的十二派字终用。

      益阳南道塘李氏

      始迁祖天隆公,明洪武28年(1395)自江西吉水县谷村徙益阳南道塘岗板村,生子五:应富、应贵、应荣、应华、应启,衍为五房。清嘉庆元年(1796)创修族谱,咸丰10年(1860)续修,光绪17年(1891)三修,1921年四修,1998年五修。清咸丰5年(1855)建天隆公祠于南道塘。谱中旧派:天应志绍万,时亶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嘉庆5年(1800)益阳李姓七支共建宗祠于邑城北关内。光绪33年(1907)拟定合派:思端雍睦重,欣合协*康,惠迪恒年吉,辉延复旦祥,典模仪古训,清慎式官方,学博业香邺,才优策轶唐,在林怀简静,升阁仰轩昂,诚笃培根永,安贞翊祚长,诒谋能赞述,耒许悉昭彰,攸叙彝伦久,声徽百代扬。

      益阳西*李氏

      始祖唐时西*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

      嫩草江李氏派语: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句子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语录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说说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名言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诗词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祝福

有关诸子百家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安居乐业和谐家园的古诗 古诗的用典是表现手法 与江海有关的古诗 咏永鹅的古诗 关于家的古诗和言语 白居易写蛇的爱情佳作古诗 抒发报国无门之情的古诗 杜甫30岁前的古诗词 有豆有阳的古诗 古诗中体现虚写的字词 请写出含有魇字的古诗 含有倒屡的古诗词 古诗月夜谁的作品 关于群岛的古诗 读古诗词的标语 弘扬传统文化的古诗硬笔书写 除了中秋月以外写中秋节的诗古诗 带秋日的古诗词 共42字的古诗 带有幕帘垂的古诗词 描写元旦的古诗词长篇 夸人用的古诗 与东字押韵的古诗 关于梅花古诗的美文 搜索一去二三里的古诗 为国的古诗 古诗词诵读训练的感受 忆江南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关于花和关于鸟的古诗 有归宿的古诗 贝利亚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