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蕉鹿梦的诗词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源出处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 (qiao),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矣。’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邪? 讵有薪者邪? 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 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仞 (一作认) 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嘻! 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 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释义用法
郑国有个打柴的人,途遇惊鹿,将它打死后藏在坑中,又盖上柴草。自己以后又忘记,以为是做梦,道上讲给别人听。 有人听到了,根据他讲的寻到死鹿弄回家中。打柴人夜里又梦见藏鹿之处,及取鹿之人,第二天早晨寻到此人,二人争鹿,至士师 (法官) 处诉讼,士师认为梦之真伪难辨,将鹿给二人分开。郑国国君闻知此事,问国相,国相也以为难辨真伪,按士师的办法也就算了。后以此典形容真伪杂陈,迷离虚幻,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梦鹿】 宋·黄庭坚:“梦鹿分真鹿,无鸡应木鸡。”清·吴檠:“梦鹿忘覆蕉,伺兔笑守株。”
【得鹿】 宋·苏轼:“不如同异两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戏。”宋·陆游:“世事本来谁得鹿? 人生何处不亡羊?”
【鹿梦】 宋·辛弃疾:“有鹿从渠求鹿梦,非鱼定未知鱼乐。”
【蕉梦】 宋·张炎:“向一丘一壑,留恋年光。又何心逐鹿,蕉梦正钱唐。”
【蕉鹿】 宋·陆游:“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感。”清·丘逢甲:“荣枯谢槐蚁,得失泯蕉鹿。”
【分鹿梦】 宋·黄庭坚:“分鹿谁觉梦,亡羊路南北。”
【梦蕉鹿】 清·缪慧远:“苍茫梦里询蕉鹿,浮拍池中把酒螯。”
【鹿蕉讼】 明·汤显祖:“虎槛豁已除,鹿蕉讼希有。”
【鹿覆蕉】 宋·苏轼:“梦觉真同鹿覆蕉,相君脱屣自参寥。”
【蕉中梦】 清·钱谦益:“世事蕉中梦,人情李下蹊。”
【蕉中鹿】 宋·王安石:“弃置蕉中鹿,驱除屋上乌。”宋·张孝祥:“思归梦,天边鹄。游宦事,蕉中鹿。”
【蕉中覆】 宋·张炎:“蕉中覆处应无鹿,汉上重来不见花。”
【蕉边梦】 清·王夫之:“蕉边梦亦争秦鹿,槐下魂犹嗾晋獒。”
【蕉鹿梦】 宋·辛弃疾:“笑年来,蕉鹿梦,画蛇杯。”清·侯铨:“得失已空蕉鹿梦,浮沉聊结鹭鸥盟。”
【蕉隍讼】 清·钱谦益:“莫辨蕉隍讼,何因鼠穴车。”
【藏蕉梦】 清·黄遵宪:“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士师分鹿】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
【分鹿覆蕉】 清·钱谦益:“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寻蕉覆鹿】 宋·张炎:“任蹴踏芳尘,寻蕉覆鹿,自笑无能。”
【梦中案鹿】 清·钱谦益:“壁上画龙成底事,梦中案鹿竟谁冤。”
【梦中蕉鹿】 清·黄景仁:“叹名场已醒,梦中蕉鹿,酒徒难觅,市上荆高。”
【梦里士师】 清·钱谦益:“梦里士师多讼狱,醉*士少崩骞。”
【惊心蕉鹿】 清·汪文桂:“惊心蕉鹿追宵梦,款语沧桑坐石矶。”
【覆鹿蕉讼】 清·钱谦益:“覆鹿蕉讼无荣辱,芥羽鸡场有是非。”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
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
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
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
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
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庄子·外物》:" 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郑元佑 《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楼兰
指边境敌人。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双鲤
书信。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劳歌
送别歌的总称。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红豆
常用于象征爱情或相思。
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树”。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献芹
自谦说法。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方寸的诗词典故
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是心的别名,由“方寸之地”节略而来。古人以“方寸之地”指心,始于《列子·仲尼》:“吾见子之心矣: 方寸之地虚矣。”讲的是一个悟道体虚的故事: 龙叔称病,请文挚诊视。文挚让龙叔向阳站着,自己从他背后观看,说:“我看到你的心了。你的心已虚空无物,和圣人差不多了。”方寸是指“见方一寸”的大小。称心为“方寸之地”,是说心虽小而能至大的意思。至晋代陈寿撰《三国志》,略言为“方寸”。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说的是: 三国时,徐庶同诸葛亮是好朋友,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兵追赶,不幸,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捉去。徐庶非常孝顺,母亲被俘,他不忍丢下母亲,就指着自己的心对刘备说:“我本来要同您一起共创雄伟的事业,我这方寸之地是这样想的。可现在我的老母被曹兵抓去,我的方寸已经乱了,不能安心,再留在您这里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从此要同您分别了。”于是,徐庶便到曹操那里去了。徐庶虽到了曹营,但并没有救出自己的母亲,反而使母亲自缢而亡。且徐庶一生未为曹操献上一计。
此后,“方寸”便成了心的别名。
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后汉书·襄楷列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释义用法
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 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
用典形式
【三宿恋】 宋·苏轼:“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元好问:“结*尚余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桑下恋】 清黄鷟来:“欲假岩中居,冀息桑下恋。”
【桑下宿】 清·黄遵宪:“*生烟霞心,奈此桑下宿。”清·黄鷟来:“两月已过桑下宿,能无依恋碧溪隈。”
【三宿空桑】 清·丘逢甲:“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
【连宵桑下】 清·赵执信:“未免违他慈氏戒,连宵桑下苦低徊。”
【空桑三宿】 清·龚自珍:“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恋林中桑】 明·高启:“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桑下一宿】 清·钱谦益:“军持漉囊在何许,桑下一宿吾所惭。”
【桑间三宿】 宋·陆游:“桑间戒三宿,坚坐岂渠乐。”
【山下成三宿】 宋·辛弃疾:“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
【浮屠不宿桑】 清·归庄:“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欲宿愧桑门】 宋·王安石:“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后汉书·襄楷列传》内容简介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成语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台的诗词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典源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史记·燕召公世家》亦载。《文选·孔融〈论盛孝章书〉》:“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 《文选·鲍照〈放歌行〉 诗》注引 《上谷郡图经》:“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邹衍) 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释义用法
战国时燕昭王欲兴国复仇,招纳贤者,去向郭隗请教,郭隗对他讲了千金买马骨的'故事,然后说,要招贤致士,可以先从我开始,像我这样的都被重视,何况比我强的呢? 天下贤士自然会来了。于是昭王“筑宫而 师之。”后来记载遂有筑黄金台之说。后以此典指帝王招贤纳士,任用人才。参见“燕昭市骏”。
用典形式
【拥彗】 唐·李商隐:“式闾真道在,拥彗信谦光。”唐·李白:“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金台】 唐·杜牧:“我虽在金台,头角长垂折。”清·夏孙桐:“夕照淡金台,消沉几霸才。”清·顾炎武:“相逢不见金台侣,但说荆轲是酒人。”
【始隗】 唐·孟郊:“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
【拜隗】 元·郝经:“费尽黄金台始成,一朝拜隗人尽惊。”
【隗台】 唐·罗隐:“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
【隗始】 唐·杜牧:“礼数全优知隗始,讨论常见念回愚。”
【尊隗】 唐·李商隐:“故事曾尊隗,前修有荐雄。”
【燕台】 唐·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清·吴伟业:“赵氏只应完白璧,燕台今已重黄金。”
【师郭隗】 清·查容:“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
【延郭隗】 清·黄景仁:“台上何人延郭隗? 市中无处访荆卿。”
【郭隗台】 唐·罗隐:“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清·黄鷟来:“秋风自老荆卿市,夜月空登郭隗台。”
【郭隗宫】 清·顾炎武:“断霓夫人剑,残烟郭隗宫。”
【黄金台】 南朝宋·鲍照:“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唐·柳宗元:“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唐·李白:“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宋·范成大:“故人客馆中天开,非君谁上黄金台?”
【黄金峻】 唐·杜牧:“郭隗黄金峻,虞卿白璧鲜。”
【隗在燕】 唐·刘禹锡:“兴伴王寻戴,荣同隗在燕。”
【燕王台】 唐·高适:“题诗碣石馆,纵酒燕王台。”
【燕昭台】 明·陈子龙:“秋风瑟瑟黄云堆,我亦振驾燕昭台。”
【千金筑台】 唐·杨巨源:“六国唯求客,千金遂筑台。”
【台上黄金】 清·黄景仁:“素衣缁,黑头白,台上黄金惨无色。何益,待重新整顿,看山双屐。”
【恩从隗始】 宋·王安石:“功谢萧规惭汉第,恩从隗始诧燕台。”
【高台黄金】 唐·罗隐:“浮世*来轻骏骨,高台何处有黄金?”
【郭隗见招】 清·王夫之:“北望黄金台,郭隗时见招。”
【隆郭隗礼】 清·赵执信:“但隆郭隗礼,不洒田光血。”
【筑台自隗】 唐·刘禹锡:“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燕昭筑台】 宋·汪元量:“燕昭筑台金满地,郭隗登台多意气。”
【黄金独名台】 清·杜诏:“伯业销沉等劫灰,黄金照耀独名台。”
【登台吊黄金】 清·元璟:“入梦几人飞白凤,登台终古吊黄金。”
巨灵擘山的诗词典故
典源出处:《文选 ·张衡 〈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bixi),高掌远蹠,以流河曲,厥迹犹存。”薛综注:“华山,名也,巨灵,河神也,巨,大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bo) 开其上,足蹋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迹,于今尚在。”《遁甲开山图》 曰:“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晋·郭缘生《述征记》:“华山对河东首阳山,黄河流于二山之间。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劈开其上,以足蹈其下,中分为两,以通河流。” 《*》 卷十三、《水经注 ·河水注》亦载。
释义用法:巨灵是神话中的河神,他力大无比,曾因华山挡住黄河的去路,他手掰足蹬,将山分开为二,使河水从中顺流而过。后以此典形容山川险峻,似如神力所为,多指两山夹峙,河水从中穿流而下; 也用以形容力大无穷。
用典形式
【巨灵】 唐 ·陶翰:“巨灵安在哉,厥迹犹可望。”
【灵掌】 清 ·黄景仁:“离属群峰形,巨力擘灵掌。”
【巨灵手】 清·黄景仁:“梁山博望二而一,导江忽劈巨灵手。”
【运神斧】 清·吴廷桢:“更叱巨灵运神斧,削出坡陀似悬乳。”
【灵胡掌】 清·钱谦益:“或如灵胡掌,襞裂地为坟。”
【擘中流】 清·吴廷桢:“罔象横冲两崖束,巨灵直擘中流开。”
【擘两山】 唐 ·李白:“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
【擘泰华】 宋·黄庭坚:“决事不迟疑,敏手擘泰华。”
【巨灵运斧】 明 ·陈子龙:“巨灵运斧华山摧,黄河拔地龙门开。”清 ·宋琬:“帝遣五丁开神皋,巨灵运斧地维坼。”
【巨灵擘山】 清·黄遵宪:“精卫终偿填海志,巨灵竟有擘山力。”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比喻深切的思乡之情,常形容十分哀痛。典出《华阳国志》。
战国时,四川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教导百姓循农时植庄稼,深得百姓拥护。后因大臣开明治水害有功,杜宇感激开明,遂主动禅位于开明,自己离国隐居。恰逢暮春,鹃鸟从早到晚苦啼不止,声调凄切,与“不如归去”的语音很相*。蜀人听了感到悲哀,都说鹃鸟是杜宇的魂魄所化,以示思念。因而人们把鹃鸟叫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西晋·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魄。”唐·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历代诗人多借杜鹃啼血之说,抒发怀国思乡的情感。
“杜鹃”又是一种花名,又名映山红。传说在很早以前,杜鹃花并没有名字,含苞却久不绽放,杜鹃鸟整日围绕着它歌唱,一直唱得嘴中流出血来,花儿终于开放了,人们便称它为杜鹃花。李白诗云:“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白居易也有诗句:“杜鹃啼时花扑扑”,“一声催得一枝开”。
杜鹃啼血的故事
古代的时候,在蜀国境地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
有一天,一个男孩忽然驾着祥云从天上降下来,落在蜀国东南的朱提。一落在地上,男孩就说自己叫杜宇。
同时,又有一个女子,从汇源的井水里涌现出来,她说她的名字叫利。
杜宇长得英俊大方,利生得聪明漂亮。这天造地设的.两个奇人结成了夫妻,杜宇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
望帝很关心人民的生活,什么播种啦,耕田啦,收割啦,他都亲自过问,就连人们盖房子,他也要亲自到场,所以深受人们一爱一戴。
当时蜀国常闹水灾,那些洪水从上游的山区奔流下来,冲毁了无数的庄稼,也冲坏了许多的房屋,所以望帝急切盼望有人能根治水患。
有一天,忽然从一江一水里逆流浮上一具男子的一尸一体,大家站在一江一边看见了,都觉得很奇怪,因为一尸一体应该顺流而下才对,为什么能够逆流而上呢?这是灾难的预兆还是吉祥的征兆呢?赶紧去告诉望帝吧!
望帝弄了一条船,组织大家把这具一尸一体打捞上来,放到岸边,他们一看这人是一个魁梧的男子,都觉得可惜,就准备找个地方安葬他。
让大家更奇怪的是,一尸一体一碰到一江一岸的土地,就慢慢地复一活了。
望帝问他:“你是谁?为什么被水淹死还能够逆水行走?为什么一见了土地就能够复一活呢?难道说你是神仙不成?”
这个人从容地说:“我是楚国人,名叫鳖灵,我在楚国被淹死,却逆水前行,到了蜀国又复一活了,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也许是天意吧!因为我能够治理水患,能够帮助望帝治水。”
望帝一听,特别高兴,立即封鳖灵为宰相,派他前去治理洪水。
鳖灵果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
他带领人们凿开了巫山,使壅塞的水流通过巫峡,奔泄到夔门以外的大一江一里去,从而*息了洪水的灾难。
望帝见鳖灵这么有才干,解决了一直困扰着他的一大难题,便准备将王位禅让给鳖灵,自己到西山去隐居。
鳖灵一听,立刻说:“这怎么行呢?蜀国是您辛辛苦苦开创的,我怎么能够继承您的王位呢?”
望帝说:“王者之位,本应该能者居之,你带领人们治理了水患,给百姓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就应该继承帝位!我隐退之心已定,望宰相切莫推脱!”
于是鳖灵就继承了王位,称做丛帝,又叫开明帝。
丛帝领导蜀人兴修水利,开垦田地,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过着快乐的生活。
可是,慢慢地,丛帝有点居功自傲,便不大体恤民情了。
原来他一顿饭只吃一道菜就行了,现在连续上十道菜还不满足;原来他只穿着粗布的衣服就很满意了,现在穿着绫罗绸缎还嫌不够;原来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妃子,现在后宫里的美女数也数不清了……
望帝在西山隐居,时常听到人们发表对丛帝的议论,他听说这事之后,非常着急,决定自己亲自进宫,劝导丛帝。
老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个个兴奋异常,他们也想随老王一起去劝说丛帝。
丛帝在城楼上看到老王带着那么多人奔来,以为老王要夺回王位,因此带人马打来了。他立即下令关紧城门,不准老王带人进城。
望帝无法进城,又不能发动战争去攻打,这样百姓就更有苦头吃了。望帝很着急,他心想,为了百姓,我情愿化做那会飞的鸟儿去进谏丛帝。
他这么想着,竟真的化做一只杜鹃鸟。杜鹃立即展翅飞到蜀宫御花园的楠木树上,高声叫道:“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的妃子们把杜鹃的事情告诉丛帝,丛帝很奇怪,就来观看,那只杜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不停地叫:“民贵呀!民贵呀!”
丛帝说:“民贵民贵!我也知道民贵!我辛苦了这么些年,稍稍享受一下也是应该的!莫非你是望帝变的不成?”
丛帝走了,再也没有理睬杜鹃。
杜鹃还在日夜不停地叫着:“民贵呀!民贵呀!”
杜鹃就这样一直叫着,直到口里流一出鲜血。
丛帝终于知道了这只杜鹃真是望帝变的,他终于明白了望帝的苦心。
他惭愧极了,跪在楠木树下,痛哭流涕!从此以后,他励一精一图治,变成了一个更受百姓一爱一戴的国王。
秉烛夜游的诗词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秉烛夜游的诗词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释义用法
古人认为人生易逝,昼短夜长,应当秉烛夜游,及时欢乐。后以此典指珍惜光阴,消除忧愁,及时行乐。
用典形式
【秉烛】唐·孟浩然:“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宋·苏轼:“曷不劝公勤秉烛,老来光阴似奔轮。”明·皇甫汸:“长夜思秉烛,新月正当筵。”清·张惠言:“劝子且秉烛,为驻好春过。”
【执烛游】隋·辛德源:“忽令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芳昼短】宋·张炎:“芳昼短,奈不堪深夜,秉烛来游。”
【秉烛行】晋《白苎舞》歌诗:“百年之命忽若倾,早知迅速秉烛行。”
【秉烛游】宋·苏轼:“风流别乘多才思,归趁西园秉烛游。”宋·陆游:“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元·牟巘:“晓汝未许褰帏看,夜醉何妨秉烛游。”
【烛共秉】清·王戬:“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
【惜昼短】唐·白居易:“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歌秉烛】唐·鲍溶:“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良夜秉烛】宋·辛弃疾:“闲处直须行乐,良夜更教秉烛。”
【良霄秉烛】唐·骆宾王:“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
【秉烛夜永】宋·张孝祥:“拄笏朝来多爽气,秉烛夜永足清游。”
【秉烛夜游】晋·陆机:“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曹松:“若值主人嫌昼短,应陪秉烛夜深游。”明·唐寅:“古人有言亦达哉,劝人秉烛夜游来。”
【秉烛游夜】清·文廷式:“残阳易下,好飞盖西园,玉觞满引,秉烛共游夜。”
【夜游秉烛】宋·周邦彦:“门外荆桃如菽,夜游共谁秉烛?”宋·张炎:“消忧何处最好?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元·吴澄:“尽夜游不妨秉烛,未觉是疏狂。”
【题诗秉烛】宋·黄孝迈:“谁共题诗秉烛?两厌厌天涯别袂。”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
[话题引入]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喻为连绵的群山,那么,诗歌就是群山之峰。*是诗的泱泱大国,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唐诗、宋词、元曲、新诗,光彩夺目。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阅读鉴赏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一《语文》教材第29面)那么通过高一、高二两个学年的学*与积淀,我们对诗歌又了解多少,理解多少呢?基于此,我专门拟一个话题让学生对诗歌的学*来一个加强。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诗歌的传统。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请以你感兴趣的某个“意象”为写作切入点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那么,了解我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则是我们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下面我根据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对意象进行一下归类。
A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它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风、烟、霜。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蝶恋花》:“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2.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杨柳(垂柳、柳枝、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落花(落红、残红)。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落花》:“满地残红点绿苔。”
松、菊、梅。多传达高洁、坚贞之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梧桐、萍、芭蕉。多传达光阴易逝、青春不再的惆怅与哀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又如:“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3.动物类:鸦、杜鹃(杜宇、布谷、子规)、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
鸦、杜鹃、猿、蝉。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辛弃疾《永遇乐》:“可堪回首,狐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白居易《琵琶行》:“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雍陶《蝉》:“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多传达相思相爱、离愁、孤寂的情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阳修《渔家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金志章《鹧鸪塘》:“忽听一声行不得,鹧鸪塘外鹧鸪啼。”
B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类:舟、湖、长亭、灞陵(桥)、镜、灯(烛、蜡、炬)等。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杜甫《夔州歌》:“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心若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马致远《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2.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捣练)等。
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冯延巳《抛球乐》:“且莫思归去,须尽笙歌此夕欢。”
饮酒。多传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又,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李白《子夜吴歌》之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另外: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拦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佳作欣赏]
文一:幸有美酒入诗来
“五花马,千金裘”面前,李白宁愿“呼儿将出换美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后,孟浩然还不忘交代“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江花朝秋月夜”,白居易“往往取酒还独倾”。是否真的“唯有饮者留其名”呢?诗人们对酒大多情有独钟,李白道“嗜酒见天真”,杜甫也自称“性豪业嗜酒”,自然地,酒在诗中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了。
落木有萧杀之感,红豆有相思之情,烽火紧系战争,说明月自然联想到故乡,而说到酒就不能“一言以蔽之”了,且听:
悲时——陆机说:“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短歌行》)
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尽酒》)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合时——欧阳修说:“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浣溪沙》)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阮籍说:“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怆怀酸辛。”(《咏怀》之三十四)
乐时——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人以酒写喜悦之情,纵酒时“一杯一杯复一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我们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之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那样兴高采烈的劝酒声,这样,诗人豪迈奔放的“喜欲狂”之情就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
悲伤之情,诗人也寄托于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不仅喜怒哀乐与酒相通,风花雪月也与之关系密切。
与风——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与花——李白说:“看花饮美酒,听鸟鸣晴川。”(《饮酒》)
诗词典故大全辞典—天文部·气象
【九万风】
参见人事部·志趣九万欲抟空。唐李商隐《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千里仁风】
参见政事部·治理仁风动。唐高湘《和李尚书命妓饯崔侍御》:谢安春洛饯袁宏,千里仁风一扇清。
【长风】
参见人事部·志趣乘风破浪。唐李群玉《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高鸟散飞惊大旆,长风万里卷秋鼙。
【北窗风】
参见人事部·雅逸羲皇人。唐李商隐《自况》: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风落帽】
参见器用部·衣冠孟嘉帽。唐李白《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西风尘】
参见地理部·土石元规尘。宋苏拭《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之一: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
【易水风】
参见地理部·水流易水。唐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二首》之二:夜忆萧关月,行悲易水风。
【草木风】
参见武备部·军旅草木兵、武备部·其他风声鹤唳。唐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秋风起】
参见人事部·情感忆鲈鱼。唐韩翔《和高*朱参军思归作》: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
【朝南暮北风】
《后汉书·郑弘传》李贤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
◆指顺风。宋陆游《溯溪》: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另参见九流部·神仙樵风。
【舜风】
参见人物部·帝王舜咏。唐张锡《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天漏】
参见九流部·神仙女娲。◆喻天下雨。唐杜甫《九日守岑参》: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石燕】
参见地理部·土石石燕。北周痰信《喜晴》:已欢无石燕,弥欲弃泥龙。《水经注·湘水》:湘水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一,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
◆咏雨。清尤侗《四月十五日圣驾祷雨立降喜成二律限韵》之二:旱魃敢同石燕舞,雨师早驭土龙迎。另参见动物部·飞禽湘燕。
【雨垫巾】
参见器用部·衣冠折角巾。宋杨亿《公子》:细雨垫巾过柳市,轻风侧帽上铜堤。
【洗兵雨】
参见武备部·军旅洗兵。南朝梁《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随车一雨】
参见政事部·治理甘雨。宋范成大《次韵袁起岩甘雨即日应祈》;天造贤侯惠此州,随车一雨缓千忧。
【联床雨】
参见伦类部·亲眷对床夜雨。清赵翼《与邵松阿别几三十年今夏始至虞山》:廿年别绪联床雨,四海虚名满鬓霜。
【楚雨】
参见人事部·情感朝云暮雨、唐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楚雨含情皆有托,漳滨卧病竟无憀。
【漂麦雨】
参见植物部·草木飘麦。清唐孙华《春日感怀次张蒿园韵》:浥草只愁漂麦雨,鸣条无奈落花风。
【霖雨】
参见人物部·将相济巨川。唐张嫔《投翰林张侍郎》:愿与吾君作霖雨,且应*地活枯苗。
【灌坛雨】
晋张华《博物志》卷七:太公为灌坛令。文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是毁君德。’文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卷四略同。◆咏雨,或喻有德政。唐杜甫《题都县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云散灌坛雨,春青彭泽田。另参见政事部·治理灌坛遗风。
【玉田】
参见器用部·珍宝种玉。◆喻雪景。唐李绅《登禹庙回降雪五言二十韵》:玉田千亩合,琼室万家开。
【披氅】
参见植物部·木本王恭柳。◆喻雪。宋苏轼《雪诗八首》之二:闲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
【袁安雪】
参见人事部·贫贱袁安困雪。清顾炎武《吴兴行赠归高士柞明》:穷冬积阴天地闭,知君惟有袁安雪
古诗词典故中最好的字 最好的古诗词词典 遮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中的经典名句 古诗词典故的作者 含奕字的古诗词典故 关于蟹的古诗词典故 天空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中最好的中秋 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典故辞典的作用 古诗词中最好的两句 带子的诗词典故 古诗词中最好的名句 关于灯笼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中最好的形容 有诗词典故的女孩名 诗经中最好的古诗词 关于后悔的古诗词典故 唐诗中最好的古诗词 有故事的古诗词典故书籍 最好的古诗鉴赏词典 高中最好听的古诗词 古诗词典故的男孩名字 关于爱情的古诗词典故 积极向上的古诗词典故 雪泥鸿爪的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中最好的*仄格式 端午节的名言古诗词典故 古诗词中最好的四字词语
苌弘化碧的诗词典故 蕉鹿梦的诗词典故 杜鹃啼血的诗词典故 陆凯寄梅诗词典故 苏秦六印诗词典故 乌鹊南飞诗词典故 摩挲铜狄的诗词典故 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 有关大笔如椽的诗词典故 远山眉诗词典故 黄金台的诗词典故 不管三七二十一诗词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方进坏陂的诗词典故 初中最美古诗词征文精选5篇 立夏最好的古诗词 秉烛夜游的诗词典故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亚夫细柳营的诗词典故 终军请缨诗词典故 有关《北*无战事》中涉及到的诗词典故笔记 诗词典故大全辞典—天文部·气象 雄鸡断尾的诗词典故 诗词典故大全辞典—人物部·官吏 谢安泛海的诗词典故 巨灵擘山的诗词典故 方寸的诗词典故 立夏最好的古诗词(精选40首) 诗词典故:动物部飞禽 狗肉朋友诗词典故
带隽和延字的古诗词 关于明代的古诗 盛泽的古诗的配图 《明日歌》的古诗视频 写一首冬节的古诗 临汾下雨的古诗 古诗有关于运动的 高三必修二的古诗词 带伟字的古诗名 描写街道空寂无人的古诗有 乌鸦的古诗表达的意象 铁棒磨针的古诗 描写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古诗 咏柳古诗描写的内容 描写夕阳的古诗冷门 有关于慈母情深的古诗 古诗具有积极意义的 汉朝的无名氏写的古诗诗酒手机 祝福故人生辰的古诗 反映夏天天气炎热的古诗词 设计一份关于古诗词的调查问卷 初中带有鼓的古诗词 含有挽风的古诗 关于队伍建设的古诗词 把第一课的古诗 带有逍遥字的古诗词 跟着爸学古诗里边的咏咏柳诗朗诵 表达中国人精神的古诗 鹿柴古诗最好的一个字 你写着点你先背的古诗 告别年末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