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关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 古诗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自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诗篇,此诗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深深眷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希望对你有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字词解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作品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创作背景: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野叟。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两万余首,为宋人之冠,今存四千余首,多忧思国家、体恤黎元之作,亦善文,有《诚斋集》。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授赣州司户,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张浚荐临安府教授,以父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乾道六年任国子博士,寻迁太常丞兼吏部侍右郎官,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出知漳州,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茶盐,以镇压沈师起义事,升广东提点刑狱。以母丧召为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十三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借焕章阁学士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出为江东转运副使,以行铁钱事忤逆改知赣州,不赴任,乞祠官而归。开禧二年,以韩侂胄专权误国事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世称杨文节公。

[阅读全文]...
  •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

  • 五年级
  • 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华文学史上的奇葩,它们都有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所以我们读古诗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表层上,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据这一理解,我为这首诗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说诗——读诗——解诗——读中品,品中读——活学活用——信手拈来。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中有一望无际的荷塘,荷塘上层层叠叠的,有田田的叶子,有袅娜的荷花。欣赏过后,请学生组织语言说说画面的情景。从训练学生根据画面说完整话开始,同时引出下面的古诗语言的品味与欣赏的学*。

      接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教师导语:同学们,你们都用自己的个性语言描述了这幅画,有一位诗人是这样描述的。这时教师出示古诗全文。接着说:让我们来读一读吧!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充分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为学生领会诗意、诗境打下基础。

      有了上面充分的诵读,再加上诗意比较简单,理解意思不是难事,我重点抓住“晓”“毕竟”“四时”“映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懂诗意。完成教学的第三个流程:解诗。从而进入第四个流程:读中品,品中读。

      教师导语:画面多么明丽,多么欢快,这么热烈奔放的画面作者却只用了14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赢得了众多人的称赞,你能读出来吗?教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你读出了什么?

      (如学生会说:我读出了荷叶的绿,教师相机引导,请你读得再绿一些,再绿一些,在朗读中突出了“无穷碧”。同样,在朗读中,还可以品味“接天”“映日”“别样红”。)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水果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在体悟情味中赏析语言,在推敲语言中领悟意境。诗意、诗味、诗情存在于诗的言语中,但如果我们只是反复地抠着某字某句,诗意、诗味、诗情也就索然无味了。而在学生的品读结合中诗歌的语言已经带着她的灵魂潜移默化于学生头脑之中了。)

      品读完写景的两句,教师以一二句、三四句点颠倒的形式出示诗歌,让学生再读,对比两种形式的不同。再引导学生读诗题,与诗的内容对照,比较与以往送别诗的不同。帮助学生体会出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由议论到写景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诗的题目与内容的错位,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却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西湖六月的美,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学生充分地品读过诗歌后,教师谈话导入第五个流程:活学活用。教师出示:暑假里的一天早上,我和好朋友一起到公园晨练,一进公园就看见一大池的荷花对着朝阳开的正艳,这真是xxx啊!

      (我们现在学古诗,一是为了了解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二是积累优美丰富的言语;三是学会正确运用,提高语言能力。这样创设情境,化消极积累为积极运用,实现活学活用。)

      最后,到了信手拈来阶段。教师导语:同学们,读过这首诗,你能想到其他的诗吗?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读杨万里的其他的诗、读描写夏天的诗、读写西湖的诗、读写荷花的诗等等。在课前或者课后布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拓课程资源,真正实现把教材当成工具的目标

      总之,我想通过这堂课的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还要使学生明白读诗的方法,当然,能够在走进文本的同时,激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甚至对文学的热爱也是我在尽力追求的。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二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抓住了那满湖的荷花荷叶作为写作对象,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惯。

      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①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②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色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前的组织热身活动非常关键,积极的热身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的兴奋状态转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实践证明,饱满的情绪和良好的开端能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质量。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练*实践。在学新课之前,我通过复*前一首古诗,引导学生走入西湖美景,优美的西湖十景图片把学生带入了美的享受,然后借助小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的新古诗的学*上来,学生兴味盎然。

      二、初读感知,学*字词

      学生是学*的主人,是学*活动的的主体,教师只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充分体现这一崭新的科学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本课的生字生词,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活动的探索性,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积极参与,相互尊重。然后,再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在班上提出来,有师生共同解决。

      三、精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要一环,教学的重点、难点都要通过这一环节得到解决。由于古诗词的教学,忌逐句讲解。所以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交流来解决。同时教给学生抓住字词进行读议 的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既有的放矢又有法可依,使学生饶有兴趣的积极的投入到学*活动当中。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传统的教育相比都有了变化,教师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的合作者,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手、动脑,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与发展。

      在解决难点的时候,我适当的出示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有了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由直观到抽象的规律的;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古诗的内容之后,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默写。教学目标一步步实现。

      四、总结

      教师用简单精辟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五、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综合训练,我设计了抄写古诗和积累描写夏季古诗这两项课外作业,这样既照顾了每个学生的学*需要,也注重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全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注重学生学*的结果,又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一、说教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3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无比生动的描绘出了杭州西湖夏季时的荷塘美景,是歌咏该景致的经典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从“别样红”之中,透出作者是在以欢快的心态送友。

      二、说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抓词语

      ——理解关键词语意思

      2、想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悟情感

      ——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

      诗歌描写的意境;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

      诵古诗。

[阅读全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注释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阅读全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 礼仪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观摩了何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

      一、自学探究,理念新

      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过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自我探究的能力。课前,何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学单,让学生根据导学单充分预*。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合作学*生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了“毕竟”“四时”“映日”“无穷碧”“别样红”等关键词,学生也能较完整地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小组合作学*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活动的探究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活动之中。

      二、读写结合,训练实

      在教学古诗时,要把古诗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载体,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古诗,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走进诗人,去感悟,去发现。何老师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把这西湖中的美景描绘一番。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写出了莲叶一望无际、荷花亭亭玉立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绚丽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展现了西湖的美景,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西湖六月“毕竟”不同的风光。

      三、双板展示,技术优

      本堂课的教*用了未来教室的先进设备,通过双板拓展信息,将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创新,使学生学*兴趣更为浓厚,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本节课秉承“以人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情感,既强调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也强调学生美好感情的培养。师生在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同学*和享受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紧扣课题研究视点融*字和阅读为一体,实验小学朱骐老师很年轻,很勇敢,他为我们上了一节与众不同的古诗教学课。

      整堂课的亮点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遵从了从整体感知到品读悟情,再到感情诵读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朱老师力求做到教学从学生出发,在读诗题(净慈寺、林子方)、明题意、明诗意、品诗境、悟诗情等教学环节上都一一落实。

      二、课堂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及时调整教案,真正做到学定教。

      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这句时,当他提问“莲叶怎么就接到天了呢?”学生都说莲叶很多,这时他反问学生“难道是莲叶长得很高,一直长到天上去了?”他能及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他们说莲叶多时顺势引导他们向远处看,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再向远处看,看到了什么?学生就顿悟出不仅莲叶多,而且面积广,给人一碧万顷的感觉!最后,朱老师揭示出诗人杨万里眼中和笔下所呈现出的不同于以往莲荷亭亭之美的大气之美。

      因为之前听过陶岚老师的古诗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次再次有幸听到陶岚老师磨课与修改后的版本,感到无比幸运,借用陶岚老师点评学生时的语言“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美丽的画卷”,这节古诗课让我们从陶岚老师的讲述时的眼睛里,也看到了美丽的、充满诗意的画卷。

      因为陶岚老师用的不是自己班的学生,所以她在上课之前先做的第一个工作,不是导入,而是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谈,而且大方的介绍自己,她问孩子们:“对我这个新老师,有什么想说的?”“猜猜我的姓是哪个陶?”才几分钟的功夫,同学们明显消除了紧张心理,气氛变得和谐而融洽。

      在修改后的这节课中,明显加入了古诗背景的介绍与讲解,让同学们更加理解了产生这首诗的背景,从而更加理解古诗本身。而在拓展环节加入的“以景相送”的延伸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这首古诗含义的理解,“折梅赠远”“采莲怀人”“折柳留人”使同学们听得饶有兴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陶岚老师自身温柔的气质与动听生动的评价语。“只要养成不拖音的好*惯,读什么都会很好听!”“带着想象,揉进字中,画面就出来了”“你读得真美啊!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美丽的画卷。”“把千言万语化作那一汪*静的西湖水,拿出笔来写字。”这么诗情画意的评价语,我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抗拒陶岚老师的独特魅力,从而抗拒不了语文的魅力。

      语文课再也不是枯燥的识字写字教学了,因为我们从老师和学生的眼睛里都看到了无比美丽的画卷……

[阅读全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 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阅读全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诗意: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

      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

      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阅读全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翻译赏析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杨万里。其古诗全文如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前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注释】

      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 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这种在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杨万里的诗以白描见长,就这点来说,这是诗不失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从艺术上来说,出了白描以外,此诗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虚实相生。前两句直陈,只是泛说,为虚;后两句描绘,展示具体形象,为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二是刚柔相济。后两句所写的莲叶荷花,一般归入阴柔美一类,而诗人却把它写得非常壮美,境界阔大,有“天”,有“日”。语言也很有气势:“接天”“无穷”。这样,阳刚与柔美,就在诗歌中得到了和谐统一。

      【原文】: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阅读训练】

      (1)首句似以“突兀”的语气开头,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____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2)三、四两句诗人用一“____”和“____”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莲叶无边,既写出了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_____”与“____”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碧 红 映日 荷花)

      (3)诗人先写____,再叙_____,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得效果,让人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全诗明白晓畅。 (感受 实景)

      参考答案:

      (1)赞叹

      (2)碧 红 映日 荷花

      (3)感受 实景

      鉴赏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隐喻含义

      在这首诗中,“毕竟”一词表现出杨万里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临安。“六月中”指朝廷。诗歌第二句“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含义是:在朝廷里任职和其他地方任职是不一样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映衬,在太阳下。“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是说前途大好,一片光明。

      整首诗的隐喻含义是:

      毕竟是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

      但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夏天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在学*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找出这两首诗的异同,学生纷纷仔细比较阅读,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它们都是写景的。”“它们都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它们都是描写西湖。”“它们都是写六月里的西湖。”见学生们说些越来越具体了,我也感到非常高兴。还有学生说:“两首诗,第一首描写的是雨天的西湖,第二首描写的是晴天的西湖。”接着我说“雨天的西湖在作者苏轼的笔下是那样奇特,晴天的西湖在杨万里眼中又怎样一翻景象呢?”然后启发学生逐句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古代和现代的距离。

      在初读之后,我让学生先介绍自己所认识了解的荷花,给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然后回味曾经学过的《荷花》一文进行感受,学生对荷花的感知就越来越具体了,最后看图画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诗人写西湖六月中“毕竟不同”的“风光”,捕捉了西湖特有景物“莲叶”和“荷花”,写出了它们一望无际的形态,赋予了它们“无穷碧”和“别样红”的色彩,红绿相映,荷日生辉。

[阅读全文]...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该作品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翻译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注释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

      作品赏析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2]

      简要评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诗的后两句,具体地描绘了“毕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尽头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连天“无穷碧”的荷叶和映日“别样红”的荷花,不仅是春、秋、冬三季所见不到,就是夏季也只在六月中荷花最旺盛的时期才能看到。诗人抓住了这盛夏时特有的景物,概括而又贴切。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鉴赏

      【原文】:

      晓出①净慈寺②送林子方③

      【宋】 杨万里

      毕竟④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⑤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⑥,映日荷花别样⑦红。

      【注释】

      ①晓出:太阳刚升起。②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③林子方:作者的朋友。④毕竟:到底。⑤四时:春夏秋冬四季。⑥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⑦别样:宋代俗语,特别的。

      【翻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作品。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诗人的'中心立意不在畅叙友谊,或者纠缠于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它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显示了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奇绝和构思的巧妙。

[阅读全文]...
  • 古诗词朗诵技巧讲解

  • 文学
  • 古诗词朗诵技巧讲解

      想要把一首诗歌朗诵好,就需要正确的诗歌朗诵的技巧。要朗诵诗歌,就应对诗歌的种类、特点有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古诗词朗诵技巧讲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般来说,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从内容上,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一种是从形式上,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两大类。诗歌的特点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主题鲜明,具有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朗诵诗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深知背景,明确目的。朗诵诗歌前,应搞清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了解了背景和目的后,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作品内容,朗诵时有利于唤起自己的激情,从而很好的表达诗人的意志和胸怀。

      二、运用想象,大胆设计。一首诗写情、写景、写人、写物,虽是各有特色,但都离不开形象,诗人往往在抒发感情时,用形象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我们在进行诗歌朗诵时,要运用形象思维,以“诗情画意”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同时还要大胆的运用联想进行设计。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古堂国学网学*。

      三、节奏和谐,语言流畅。节奏是语言的音乐性,及其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语音强弱、长短的现象,节奏的轻重缓急是随着人的情绪起伏和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诗歌的节奏尤为明显。以古诗五言或七言绝句来说,如不掌握其节奏,朗诵后会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要掌握好节奏,主要是处理好诗歌词句的停顿及节拍。

      学*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下面举三个例子谈谈诗歌朗诵的技巧。

      例1《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例2《我的“自白”书》

      这是陈然同志被捕以后在特务们逼迫他写自白书时写的。这首诗既是一个*员崇高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又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庄严宣判。全诗感情真挚,充满了激情,充分表现了先烈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要表现出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极端蔑视的口气,语调要高昂有力。

      第一节,两个“任”字表现了革命先烈不怕敌人毒刑拷打的坚强意志,要读得重些:“不需要”三个字的语气是坚定的:“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这个反问句,表示强调肯定的语气,“血”字的尾音要稍微拖长,并且往下降,表现出对敌人残酷屠杀的轻蔑。

      第二节,“人”和“怕死鬼”形成对比,要读得稍重:“自白”的尾音要拖长,表示出是所谓的自白的意思:“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一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朗诵时要感情奔放,语调昂扬,要表现出*人誓与敌人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

      如果我们能领会诗的意境,就能深刻感受作者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激起我们与诗的内容相应的感情,再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朗诵时就会感情充沛,节奏鲜明,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更多诗词朗诵技巧可以到*古堂国学网学*。

      例3《向日葵》

      不知太阳上白天仰着脸——有啥秘密,瞧呀,瞅呀,引逗得你哟夜晚低着头——那么好奇?思来想去……

      这是一首歌谣诗,这首诗的想象很新颖、奇特,能充分展现少年儿童聪慧敏捷的思维特点,因而充满纯真稚嫩的儿童情趣。

      这首诗开始就把向日葵拟人化了。由“我”向它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既是“我”的疑问,也会引起小听众认真地思索。朗诵这两句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注意自然停顿,以引起小听众的思考。

      “不知/太阳上/有啥/秘密”,这一句重音应落在“不知”、“秘密”上,“知”和“啥”两个字的尾音可以适当拖长。

      第二句要强调“好奇”,需加重语气,“奇”字的尾音要渐弱。

      第三句可以结合儿童的天真、顽皮表现出来,语调轻快,头部、眼神可适当转动。

      最后一句要和第三句形成鲜明对比,速度放慢,语调轻缓,注意停顿,给小听众留下联想和回味的余地。

      总之,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诗歌朗诵要避免"矫揉造作"。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朗涌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古诗文朗诵技巧

      1、特定意境的营造

      营造与所诵读古诗文相应的特定意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更能直觉地感性地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准确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营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让学生直达作品核心的一种有效方法,用这种方法,运用于教学,有较好的效果。如《归去来兮辞》意境营造法,先奏出伴着鸟声水声、弥漫着田园气息的音乐作为背景,接着以“鸟鸣声婉转悦耳,音乐声悠扬动人。这来自天籁般的声响,仿佛让人置身于美妙的让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导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话题,然后朗读回顾借自然美景来抒发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写月光荷叶的段落,再串起同样有月光荷叶意象的王维的《山居秋瞑》,接着以《山居秋瞑》是一个世外桃源所在的问答引出陶渊明,由此走进陶渊明。接下来教学《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然美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感情领悟变得更为顺理成章就得力于这意境的营造。而且这种营造特定氛围时,注意把单篇诗文放入同样写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的进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现作品时辅助手段的运用

      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再现作者心灵,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冲击力,从而更深的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像我的《归去来兮辞》、《琵琶行》、《游褒禅山记》等古诗文教学,都用相应的音乐配音,而且又以多媒体画面配合,再配以现场诵读,教师读、学生读,这音乐、画面、人声的组合具有更为强烈的表达效果。

      3、诵读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可以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达到更为动人的效果。如把握《诗经?卫风?氓》那女子的痴情、专一、勤劳、善良,被弃后的坚强、果断,把握《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的忠贞、专一、善良、倔强,焦仲卿的专一、善良而懦弱,可凭借富有个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体会《项脊轩志》中母亲那慈爱的关切:“儿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怜爱、赞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妻子传达小妹之语的天真中含好奇与顽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并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口气准确地表现出来,更能突出那言犹在、而母亲、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种刻骨的悲痛,更让人潸然而泪下。

      ③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

      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4、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5、诵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古诗文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①范读 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②独诵 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③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 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④诵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古诗词朗诵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创新的形式,最*接触古诗词朗诵的教育任务比较多,我就自己朗诵的经验,谈谈对朗诵技巧的把握,与大家共勉:

      1、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2、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句子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语录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说说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名言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诗词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祝福

古诗晓出净慈寺的讲解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单恋的诗句 关于居住的诗句 失望心凉的诗句 形容有贵人相助的诗句 表达时光荏苒的诗句 形容羡慕的诗句 描述九寨沟的诗句 励志坚持的诗句 星辰花的诗句 关于朋友陪伴的古诗句 豪迈奔放的诗句 赞成都的诗句 带闪字的诗句 想忘却忘不了的诗句 赞扬君子的诗句 表达不计较的诗句 画的古诗句 有栀子花的诗句 斥责小人的诗句 形容花色的诗句 关于佛家的诗句 周末愉快的经典诗句 等待心爱的人的诗句 关于春雨落花的诗句 形容男人美好的诗句 有关同窗情谊的诗句 形容做了好梦的诗句 表示自己吃醋的诗句 儿童快乐玩耍的诗句 描述女性独立的诗句 形容男孩初长成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