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带庭和瑶的古诗 >

带庭和瑶的古诗

关于带庭和瑶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带庭和瑶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带庭和瑶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瑶瑟怨》温庭筠唐诗鉴赏

  • 唐诗
  •   【原文】

      瑶瑟怨⑴

      冰簟银床梦不成⑵,碧天如水夜云轻⑶。

      雁声远过潇湘去⑷,十二楼中月自明⑸。

      【注释】

      ⑴瑶瑟:玉镶的华美的瑟。

      ⑵冰簟(dian):清凉的竹*。银床:指洒满月光的床。

      ⑶碧天:青天;蓝色的天空。

      ⑷远:一作“还”。过:一作“向”。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此代指楚地。

      ⑸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白话译文】

      秋夜床*冰冷梦也难以做成,天空碧蓝如水夜云像沙样轻。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赏析】

      这首诗咏闺怨。全诗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诗的题目和内容都很含蓄。瑶瑟,是玉镶的华美的瑟。瑟声悲怨,相传“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汉书·郊祀志》)。在古代诗歌中,它常和别离之悲联结在一起。题名“瑶瑟怨”,正暗示诗所写的是女子别离的悲怨。

      头一句正面写女主人公。冰簟银床,指冰凉的竹*和银饰的床。“梦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写因为伤离念远难以成眠,而是写她寻梦不成。会合渺茫难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本属虚幻的梦寐上;而现在,难以成眠,竟连梦中相见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这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别离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和失望之强烈。一觉醒来,才发觉连虚幻的梦境也未曾有过,伴着自己的,只有散发着秋天凉意和寂寞气息的冰簟银床。—这后一种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银床上辗转反侧更隽永有情韵。读者仿佛可以听到女主人公轻轻的叹息。

      第二句不再续写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开写景。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远的碧空夜月图:秋天的深夜,长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尔有几缕飘浮的云絮在空中轻轻掠过,更显出夜空的澄洁与空阔。这是一个空镜头,境界清丽而略带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见的景物。不仅衬托出了人物皎洁轻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孤居独处的人面对这清寥的景象,心中萦回着的也许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类的感触吧。

      “雁声远过潇湘去”,这一句转而从听觉角度写景,和上句“碧天”紧相承接。夜月朦胧,飞过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听到雁声时才知道有雁飞过。在寂静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自远而*,又由*而远,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也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古有湘灵鼓瑟和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所以这里有雁去潇湘的联想,但同时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关。雁足传书。听到雁声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绪也被牵引到南方。大约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潇湘那边。

      “十二楼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别从女主人公所感、所见、所闻的角度写,末句却似撇开女主人公,只画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集解引应劭曰:“昆仑玄圃五城十二楼,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诗中用“十二楼”,或许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许借以形容楼阁的清华,点明女主人公的贵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但月本无情,仍自照临高楼。“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虽只写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楼,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却仿佛融化在这似水的月光中了。这样以景结情,更增添了悠然不尽的余韵。

      这首写女子别离之怨的诗颇为特别。全篇除“梦不成”三字点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写。整首诗就象是几个组接得很巧妙的写景镜头。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体心理活动、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组合,渲染一种和主人公相思别离之怨和谐统一的氛围、情调。冰簟、银床、秋夜、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笼罩在月光下的玉楼,这一切,组成了一幅清丽而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谐地统一在轻柔朦胧的月色之中。读了这样的诗,对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许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但那具有浓郁诗意的情调、气氛却将长时间留在记忆中。

[阅读全文]...
  • 瑶瑟怨译文评析古诗词

  • 瑶瑟怨译文评析古诗词

      《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解】:

      1、冰簟:喻竹*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韵译】:

      银床竹*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评析】: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

      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

      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

      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阅读全文]...
  • 带有瑶字的诗句 瑶字开头的诗句古诗

  • 带有瑶字的诗句
    瑶池宴罢夜何其,拂拭朱弦落指迟。

    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

    瑶姬不触麒麟红,金壶潋滟琥珀逍。

    瑶池青鸟集觚棱,白塔金凫惣夜灯

    瑶池初见一枝梅,为爱清香特地栽。

    瑶殿清閟,玉墄坦夷

    瑶川遵穆晏,汾水从轩游。

    瑶阶晴日弄轻红,扫地湘童立晓风。

    瑶坛法黎土,萧台耸岧峣

    瑶坛礼碧虚,返次羽人坐。

    瑶俎既列,雕桐发声

    瑶花飞雪荡离愁,鷤鴃惊风下绿畴。

    湘姬偶瑶*,巫女行玉羞

    瑶林琼树影交加,谁伴山翁醉帽斜。

    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瑶水霓旌绮宴陈,汉宫渠怨露华新。

    瑶台归去鹤空还,一曲霓裳落世间。

    瑶极青阳献,璇宫紫气氲

    瑶台夜滴金茎露,水殿凉生玉枕风

    瑶池十丈藕花香,清赏尤便水殿凉

    瑶筐彩燕先呈瑞,金缕晨鸡未学鸣。

    瑶编日益百千人,琛税年夸钜万缗。

    瑶台夕承月,玉砌晓凝霜

    瑶琴能挑文君意,玉笛安知虢国心。

[阅读全文]...
  • 《满庭芳》古诗赏析

  • 《满庭芳》古诗赏析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庭芳》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满庭芳》

      作者:陈瓘

      朝代:宋

      体裁:词

      槁木形骸,浮云身世,一年两到京华。又还乘兴,闲看洛阳花。闻道鞓红最好,春归後、终委泥沙。忘言处,花开花谢,不似我生涯。年华。留不住,饥飡困寝,触处为家。这一轮明月,本自无瑕。随分冬裘夏葛,都不会、赤水黄芽。谁知我,春风一拐,谈笑有丹砂。

      译文注释

      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男女间情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

      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赏析

      这首《满庭芳》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起拍开端“山抹微云,天连衰草”,雅俗共赏,只此一个对句,便足以流芳词史了。一个“抹”字出语新奇,别有意趣。“抹”字本意,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传说,唐德宗贞元时阅考卷,遇有词理不通的,他便“浓笔抹之至尾”。至于古代女流,则时时要“涂脂抹粉”亦即用脂红别色以掩素面本容之义。

      按此说法,“山抹微云”,原即山掩微云。若直书“山掩微云”四个大字,那就风流顿减,而意致全无了。词人另有“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的名句。这两个“抹”字,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

      这首词写诗人与他所眷恋的一个女子的离别情景,充满了低沉婉转的感伤情调。上片描写别时的景色及对往事的回忆。下片抒写离别时的留恋、惆怅之情。全词把凄凉秋色、伤别之情,融为一体。通过对凄凉景色的描写,用宛转语调表达伤感的情绪,是这首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 望洞庭的古诗怎么读(望洞庭的古诗全文和翻译)

  •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望 洞 庭

    朝代:唐 代 ‖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色 一作:山水翠)

    译文:

    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两: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色:也作“山水翠”。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如镜”,是*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阅读全文]...
  • 温庭筠:瑶瑟怨

  •   《瑶瑟怨》

      作者: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释:

      1、冰簟:喻竹*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译文:

      银床竹*多凉爽,

      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

      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

      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

      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赏析: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阅读全文]...
  •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 望洞庭的古诗赏析知识点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洞庭的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白银:一作白云。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意思:洞庭湖的湖光秋月相互辉映,湖面*静好像铜镜没有打磨。远望洞庭湖的君山和湖水,好似白银盘中托着一青螺。

      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简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意。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阅读全文]...
  • 含有庭字的古诗词 带庭字的诗词名句

  •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春怨》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佚名《庭中有奇树》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洞庭青草,*中秋,更无一点风色。——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苏轼《满庭芳·归去来兮》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增广贤文·上集》

    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贺铸《子夜歌·三更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温庭筠《赠少年》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小窗幽记·集景篇》

[阅读全文]...
  • 望洞庭刘禹锡古诗翻译(望洞庭的诗意和译文)

  • 诗意
  • 刘禹锡《望洞庭》云:“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不仅被选入多种古典文学普及读物,而且多次入选小学语文教材。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将此诗前移到三年级上册,表示其更当早点学*。瞿蜕园称“此诗颇为古今传颂”(《刘禹锡集笺证》),可知此言非虚。

    那么,此诗“可传颂处”何在?当代诸家几乎把目光都集中在秋月下的湖光美景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集体编撰的《唐诗选注》,于此诗的“说明”一栏中说:“诗人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写得优美动人,俨如山水画一般。”刘学锴先生品赏此诗云:“在明月的映照下,浩瀚的湖面与澄清的天宇连成一片,呈现出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浩茫、静谧而和谐的景象,也秀出诗人目接此景时内心的安恬愉悦。”(《唐诗选注评览鉴》)。周笃文先生说:“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在皓月银辉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萧涤非等编《唐诗鉴赏辞典》)。不难看出,认为《望洞庭》描写的是月下湖光景物,已成为学术界共识。而且他们认为其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夜景,如瞿蜕园先生说,此诗“必至其地者尤知其赋物之工也”(《刘禹锡集笺证》)。

    其实,若“至其地”,临其景,反而会感到这种描写是完全不合逻辑的。第一,“望”是远视之义,汉代刘熙《释名·释姿容》云:“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月夜并非远望观景之佳时,因其看远所得只能是一片朦胧,什么也看不清,缘何诗题要名《望洞庭》?诗中也特意提到“遥望”,亦可证明诗人作诗之时的远视视角。并不是说夜不能望,而是说夜望之景与白天不同,故古诗词描写夜望时,其诗题则要加“夜”字以明之,如江总有《三善殿夜望山灯》,李端有《早春夜望》,陆游有《江楼夜望》等,皆是证明。第二,“潭面无风镜未磨”,显然写的是洞庭湖面的整体形象,但在月下所能看清的只能是局部,即如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所云“镜面横开十余丈”,缘何能看到广阔的湖面像镜子一样*静而透亮?第三,月下不观色,这是基本生活常识,缘何能看到山水的青翠之色?第四,湖水在日光的强照射下才有可能反射出大面积的白光,月下的湖水只能是“层波万顷如熔金”(刘禹锡《洞庭秋月行》)、“月光浸水水浸天”(查慎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缘何能看到如同“白银盘”一般的色泽?且“白银盘”更像是完整的湖面形状,再次与月下的局部视角产生矛盾。显然这都是违背常理的。诗中的“镜未磨”“白银盘”“青螺”历来被赞誉设譬精警,显然是建立在现实视觉基础之上的,而还原诗中场景,不但看不出其精警之处,反而疑点重重。问题何在?

    笔者认为,此有两种可能:一是作者根本没有认真观察过洞庭湖的景观,像古籍中许多以“潇湘八景”之“洞庭秋月”为题的诗一样,像是在画卷上题诗,只是从概念出发,凭空虚构,因此这类诗中就出现了“玻瓈万顷清无滓,只有君山一点青”(元杨公远)、“望中青似粟,约莫是君山”(元程文海)、“光浮梦泽千潭碧,影谯君山一点青”(清聂铣敏《蓉峰诗话》卷四)、“几峰森列青崔嵬”(宋叶茵)、“一碧九万里”(宋刘克庄)、“扁舟泛碧波”(明黎扩)之类的诗句。二是版本有误,现通行的本子不是刘禹锡的原作。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云:“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浮岷江,观洞庭。”可以肯定,诗人确实于秋天到过洞庭湖。在作者的集子中有两首与洞庭秋景相关的诗,一是《望洞庭》,另一是《洞庭秋月行》。据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诗人“离夔州时,于巫山神女庙,遍览古今题诗”,“沿途游览名胜古迹…至宣州宴游”。从而可见途中行程松快、社交活动也丰富,而洞庭二首疏朗*和、意境悠远的景色描绘,正符合诗人游山玩水的心境。这两首诗应作于同一时期,若是一写白天景观,一写月夜风色,那么上述疑点则可解答。前者突出的是“望”,诗人身在远处遥望湖明山翠,全为日下之景。后者突出的是洞庭月色,诗人在月下游湖,故看到的是“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两者皆为实景描写,一脉相承。由此可以肯定,此诗违背逻辑的问题不在作者,而是版本上出了问题。

    考《望洞庭》一诗的版本,大约有三个系统。一是别集、总集和各种选本系统,二是诗话系统,三是类书系统。在前两个系统中,诗的首句都作“洞庭秋月两相和”。类书系统如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四、祝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四、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五、清《御定渊鉴类函》卷二十四等,引此诗首句“秋月”皆作“秋色”。就一般规律而言,类书重在分类抄写,对原文不作修改。而集部之书,由其文学性质所规定的价值取向,编撰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文字进行改动,以符合其审美追求。因此关于此诗的第三句,在集部中就出现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笔者认为,类书中的“湖光秋色”比“湖光秋月”应更接*于原作,它所依据的应该是未改动前的本子。若据此改“秋月”为“秋色”,则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翠色、白银盘、青螺皆为“秋色”的呈现,也皆是白天的景观。“洞庭秋色”本是历代文人所关注的美景,《楚辞·九歌·湘夫人》篇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清张英《廷瓒承命致祭衡岳》“木落洞庭秋色好”等,皆可以证明。因此刘禹锡秋日经其地赋其景特意强调“秋色”之美,也在常理之中。

    当然版本问题比较复杂,比如此诗之第三句,就出现了“遥望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翠小”“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正翠”等几种不同的传本,孰是孰非,这里暂不作讨论。我们关注的是这种违背常识的“改版”是如何出现的。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普遍存在于古典诗歌中。从作者的角度考虑,写景诗一般是诗人亲临其景、触景生情的创作,因而多是实景实情的描写。一旦形成文字向外传播开来,读者便会脱离开事物本身,仅从诗的文本出发,通过想象还原诗境,有时还会凭着自己的体会,对文本作适度修改,使其在虚拟的世界里更具有美感和广泛性。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最早的版本第三句作“家童相见不相识”,而现在通行版本则作“儿童相见不相识”。“家童”指家里的仆人,显然对作者的身份是一种限定。而“儿童”是小孩,则是游子还乡都可能遇到的情景。李白《静夜思》第三句,唐宋时的版本都作“举头望山月”,而明以后则出现了“举头望明月”版本,现在通行的则是后者。“山月”对作者所处之境是一个限定,而“明月”则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的。这样的修改实际上是“意境再造”。就《望洞庭》诗而言,“秋色”本是实景的书写,改为“秋月”则变为虚拟之景,秋天的皓月与青螺般的小山、明镜般的湖面、银白色的湖光组合在一起,使诗境具有了童话般的幻想色彩。这一再造的诗境,在读者的冥想中更具有感染力,这也是*选择此一版本的原因。但这已背离了事物本身,也已经不是刘禹锡的《望洞庭》了。大量“改版”后的经典诗歌,其实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们不再是诗人个体的原创,而变成了公共艺术产品,当读者接受“改版”的同时,接受的可能只是语言层面的意义,却无法深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阅读全文]...
  • 送梁六自洞庭山古诗朗读(古诗赏析及解释诗意)

  • 解释,诗意
  •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注释】

    ⑴梁六:即梁知微,时为潭州(今湖南长沙)刺史,途径岳阳入朝。洞庭山:即君山,位于岳阳市西南的洞庭湖中,风景秀丽。

    ⑵巴陵:郡名,即岳州,今湖南岳阳。

    ⑶孤峰:指洞庭山,即君山。

    ⑷闻道:听说。神仙:指湘君、湘夫人等传说中的神仙。《拾遗记》:“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

    ⑸湖:即洞庭湖。悠悠:悠长,自然。

    唐诗三百首·018

    《汾上惊秋》

    唐·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注释】

    ⑴汾上:指汾阳县(今山西万荣南)。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⑵河汾:黄河与汾水的并称。《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

    ⑶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隋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诗:“心绪乱如麻,空怀畴昔时。”摇落:树叶凋零。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带庭和瑶的古诗 - 句子

带庭和瑶的古诗 - 语录

带庭和瑶的古诗 - 说说

带庭和瑶的古诗 - 名言

带庭和瑶的古诗 - 诗词

带庭和瑶的古诗 - 祝福

带庭和瑶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含疾字的古诗 对一个失望至极的古诗词 相约春天放飞梦想的古诗 *凡却不*庸的古诗 久别重逢之情的古诗词 第四单元学的古诗 以魂字结尾的古诗 承欢的古诗 经典中的经典古诗 古诗漫步的言志 苔古诗按诗歌的音律来看 孝亲敬老的古诗词三首 描写蟋蟀的古诗词有 余光的古诗 关于黄山的著名古诗 珍惜时间的古诗整首唐诗 小白鹅的古诗配画 杨万里关于蝴蝶的古诗 搜索秋天的古诗唐杜牧 歌吟汉服的古诗 踢球的古诗词 关于与人相处的古诗词 小学必背最简单的古诗20首 描写芦苇的古诗自编 关于冬天的古诗_常见的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或词 古诗竖写的标点 带佳和美字的古诗词 含有思和绮的古诗 上下联都有数字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