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关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王昌龄送别诗词

  • 送别,阅读,文学
  • 王昌龄送别诗词

      导语: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昌龄送别诗词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一)《芙蓉楼送辛渐》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二)《送柴侍御》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鉴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三)《送魏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⑴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均不详。

      ⑵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阅读全文]...
  • 王昌龄的送别诗

  • 送别
  •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阅读全文]...
  • 王昌龄送别诗词

  • 送别
  • 王昌龄送别诗词

      导语:王昌龄是一位很重友情的诗人,单就他的绝句而论,写送别、留别的就不少,而且还都写得情文并茂,各具特色。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昌龄送别诗词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一)《芙蓉楼送辛渐》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今江苏镇江)然后在此分手。此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二)《送柴侍御》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译文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注释

      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⑶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鉴赏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三)《送魏二》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注释⑴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均不详。

      ⑵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泛指今湖南一带。

      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后期(748—756)王昌龄贬龙标尉时,当是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见出)送别友人时在宴会上所创作的,为客中送客之作。

[阅读全文]...
  •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比喻人清廉正直。

      【诗文解释】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处于众**毁的恶劣环境之中。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阅读全文]...
  • 王昌龄的送别诗歌

  • 送别,诗歌
  • 王昌龄的送别诗歌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的送别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送欧阳会稽之任》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

      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

      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

      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

      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

      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

      应须枉车过,为我访荷裳。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阅读全文]...
  •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阅读全文]...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其赏析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其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①吴:今江苏南部,古属吴地。

      ②*明:天刚亮。

      ③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赏析】:

      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精巧的构思与深婉的用意溶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注释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明:天亮的时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阅读全文]...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拓展: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

      “寒雨连江夜人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连”字和“人”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扛面上,进人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从清澈勰、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王昌龄经典名句

      1、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代扶风主人答》

      2、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答武陵田太守》

      3、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

      4、前军夜战洮河北,巳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6、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

      7、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10、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

      1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2、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13、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14、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从军行》

      15、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16、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17、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8、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塞下曲四首》

      19、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长歌行》

      20、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楼送辛渐》

      2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采莲曲》

      22、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23、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24、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塞上曲》

      25、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西宫秋怨》

      26、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七首》

      27、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2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9、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寄驩州》

      30、青山明月梦中看。

[阅读全文]...
  • 王昌龄古诗大全

  • 文学
  • 王昌龄古诗大全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斋心》

      女萝覆石壁,溪水幽濛胧。

      紫葛蔓黄花,娟娟寒露中。

      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

      云英化为水,光采与我同。

      日月荡精魄,寥寥天宇空。

      2、《宴南亭》

      寒江映村林,亭上纳鲜洁。

      楚客共闲饮,*金管阕。

      酣竟日入山,暝来云归穴。

      城楼空杳霭,猿鸟备清切。

      物状如丝纶,上心为予决。

      访君东溪事,早晚樵路绝。

      3、《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4、《琴》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5、《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6、《潞府客亭寄崔凤童》

      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7、《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8、《沙苑南渡头》

      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9、《谒焦炼师》

      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炼师。

      炉香净琴案,松影闲瑶墀。

      拜受长年药,翩翻西海期。

      10、《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阅读全文]...
  •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 《从军行》古诗王昌龄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调曲》名,内容多数写的战斗生活。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从军行》古诗王昌龄。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诗句中“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把上一句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而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诗中的“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也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而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同时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句子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语录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说说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名言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诗词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祝福

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压抑憋屈的心情古诗词 关于读书的古诗五字诗 古诗词教学的特殊性 等待爱人回家的古诗 关于秋天古诗的导入 古诗赠汪伦的全文 形容工作劳苦的古诗 梅花是关于雪的古诗吗 出塞的古诗的诗意 关于大暑的七言古诗 陆游古诗示儿的大概意思 恋爱的浪漫古诗 关于乡村发展的古诗词 希望爱人开心的古诗词 小学升初中考分班的古诗 直男被掰弯的古诗 初相见的古诗词 古诗望洞庭的画 和旌有关的古诗词 带芭蕉的古诗词 祝福姐妹结婚的古诗 白兔捣药的古诗 描述相思之苦的古诗 180的古诗 有向和为的古诗词 墙头花开春天到的古诗 古诗词的搞笑网名 含舂的古诗 自我勉励的古诗文 关于绿水青山的古诗文 带有静静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