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分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分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分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分析
早期张艺谋以执导充满*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浪漫的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影在21世纪进入了百年。这样一个百岁之诞的来临恰巧与*电影的发展进程印证了起来。纵观电影史的发展进程,*电影的发展在百年的风雨中始终与*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契合的巧妙。从诞生之初的清朝末年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摸索,到战争期间的迅速上升,见过之后的形而上的政治发展浪潮,*之后的返璞归真,再到80年代*电影在国际上所营造的巨大影响力,*电影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曲折的电影,充满了诸多传奇与生动的人和事。
80年代是*电影第一次大规模在国际扬威的时候,自此之后*电影才真正有了一种快速发展的势头。横看现在,*电影虽然依旧处于体制变革的瓶颈时期,但是电影类型化增强、艺术风格多样化等特征还是证明了*电影未来光明的前景。80年代,就不得不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也是将*电影推向世界,在现如今电影发展和创作中依旧处于中坚力量的“第五代导演”。这其中,张艺谋责无旁贷的成为领袖。张艺谋的影响力在现如今并不仅仅是在电影行业了,在整个大文化范围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艺术创作横跨电影、歌剧、大型晚会、实景表演等多种领域,是世界最优秀的华人代表。张艺谋先后获得过“新*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 2008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奖项,这些都是对其在文化领域成就的最佳褒奖。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电影历史中,很难有导演类似张艺谋这样所执导的电影数目之多,风格差异之大。从电影艺术创作角度上看,张艺谋更是因为电影创作的勇于创新,题材多样而驰名中外,屡获大奖,他是第一位获得重要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导演;从电影商业角度上看,张艺谋也是**现代电影中第一个开创了“大片”时代的导演,从此开创了*电影大面积商业化的进程。
一、 张艺谋的创作之路
(一) 张艺谋的生*介绍
张艺谋1950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市。原名张诒谋,因很多人念错其名字,索性改为“张艺谋”,自此与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期间爱上了摄影艺术,并得到了一些人的高度评价。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恢复招生之后,前往北京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由于年龄超标,主考老师爱莫能助,最后在*部长*的帮助下被北京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为“代培生”。同学中还有现如今的著名导演顾长卫、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等。然而也就是这个“代培生”在那样一个特殊的艰苦的年代,和陈凯歌、黄建新、田壮壮、张军钊、胡玫、李少红、顾长卫等一大批改革开放后培养出的第一批专业电影人才,开启了*电影的新时代。
1982年,张艺谋与张军钊、肖风、何群等人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而这是在这里,第五代导演开始发迹,并最终铸造了电影史上的一段传奇。由于年轻气盛,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几人创立了第一个青年摄制组,筹划拍摄了《一个和八个》,而这是这部影片,将这些年轻人的创作才能激发了出来。由于影片在摄影上的特殊和反传统性,张艺谋作为摄影师被业界熟知。随后,有陈凯歌加盟的第二个摄制组拍摄的《黄土地》更是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独特的构图摄影、大胆的风格化创作引起*电影界轩然**,褒贬不一的评价纷至沓来。而就在这部影片走向国际,第一次向世界证明*也有艺术电影的时候,一场关于电影创作的浪潮已经在*悄然开展。以《一个和八个》为发迹,以《黄土地》为开始,张艺谋就始终是中坚力量之一。直至1987年其独自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时,人们才发现张艺谋突出的导演才能。
自《红高粱》始,历经《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一个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在艺术电影的创作上一直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头兵;而在《英雄》之后,《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等则直接打上了商业“大片”的名号,提前大跨步带着*电影进了“商业化”大潮。张艺谋为*电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 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艺术成就
张艺谋被称为获奖专业户。其电影创作所获得的奖项的数目和质量也绝对是*导演中最多和最好的。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就获得了包括柏林金熊奖在内的十数个国际重要电影节大奖,在其开启商业化电影创作之前,基本上每一部影片都能够得到国际电影节的青睐,将最重要的奖项颁布给张艺谋。因为其在电影创作领域的突出成就,张艺谋先后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47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世界十大杰出导演之一”;“亚洲电影杰出贡献大奖”;“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等多个奖项。
应该说,张艺谋电影的艺术成就不仅仅在于获奖的多少上,更多的还是在于其在电影视听语言的创新、对电影文化的表现、对电影本质的探索以及其在电影中向国际评委们所集中展示的*传统文化符号上。张艺谋的电影每一部只见都带着极其清楚的区别,并没有类似于陈凯歌电影中保持一致的那种文化探索和沉思。相较于陈凯歌醉心于文化探索一样,张艺谋的电影更加倾向于视听语言的创新。其电影或奇幻瑰丽,或粗狂大气,或秀美温存,或朴实无华。正是因为这种风格多变而又执着与艺术本质探索的特点,才使得他的电影欣赏性和内涵性达到统一。
二、张艺谋电影艺术性体现的几个特征
探寻一位导演电影的艺术特点,首要应该考虑的就是导演对于电影本体的一种表现和体现。从张艺谋的电影创作来看,其电影艺术的风格和特征相较于现如今新生代导演多变的特点来看还是相对突出的。虽然张艺谋电影创作的类型和内容一直都在进行着创新,但是其所要表现的某种思想和思考还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为此,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初步的特征
(一)电影风格——更迭与变化
在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中,没有任何一位导演的电影艺术创作像张艺谋这般“漂浮不定”。作为摄影师参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由于受到了导演的创作思路的限制,使得其溶解于摄影技巧之内的艺术创作才能还有限。但是当1987年《红高粱》横空出世之后,其电影的艺术创作始终走在了*导演们的前沿。什么是风格?张艺谋的同班同学,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曾说:“影片分析手册”,那么电影风格除去蕴藏在其内部深刻的主题阐述之外,最能够为观众所观的就是视听语言的创作。张艺谋电影的艺术风格则主要是通过视听语言的创新与探索和主题阐释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变更的。
当然,张艺谋电影中所蕴藏的主题,一直都有与第五代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批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般都会将人物放置于历史(古代和现代均有)和事件中去,去探讨人性和内心最纯粹的表现。陈凯歌醉心于历史的解析,黄建新醉心于都市的迷惘,田壮壮醉心于宗教的诠释,而张艺谋的电影主题,一直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精神家园的反观。《红高粱》所表现黄土高原上人们天然的“精神劲”;《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反应的传统封建文化对新生女性思维的压制;《秋菊打官司》中表现农村法制思想的萌发;《我的父亲母亲》中对于纯真萌生的爱情的一种渲染;以至于张艺谋最新作品《金陵十三钗》所呈现出的那种社会主义主流思潮“革命主义精神”,这些都深刻的反应着张艺谋本身对于个人和群众内在精神生活的写照。张艺谋的电影与陈凯歌电影关于电影主题性和内涵性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陈凯歌更加注重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而张艺谋则更加注重于人物精神的反思,尤其是历史文化中女性人物的精神反思。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从1987年《红高粱》到2010年的《山楂树》之恋,可以呈现以下的几种大的宏观划分,但是划分之中也有小的区别。
1、反思类电影。《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三部作品主要探讨了个人与个人欲望斗争。但是相较于《红高粱》宏大叙事背景(抗日战争)下的个人挣扎和情欲斗争,其余两部都将着重着笔讲述了封建礼制和传统的文化桎梏对个人的压制。当然,这种压制同样建立在个人挣扎和情欲的斗争上,而这些挣扎和斗争又是带着明显的思想烙印,具有反思的效果;
2、纪实类电影。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被国内专家批为“伪民俗”电影之后,张艺谋直接开始了大变革,1992年和其后推出得《秋菊打官司》和《一个不能少》,直接使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与之前的.构图意识强烈的电影截然不同。偷拍视角、静止机位、纯真实再现的场景,农村成为了其电影创作中最新的工具和道具。这在90年代*电影开始大规模进行多元探索的时候是难能可贵的。
3、小说类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活着》使用了小说式的手法对电影内容和内涵进行讲述。虽然张艺谋电影多数改编自文学作品,但是相较于其他的作品,这部最为明显呈现了小说的原著状态。同样改编自小说的《红高粱》和2011年即将上映的电影《金陵十三钗》,都已经因为带有导演个人的烙印而多少对原短篇小说进行了大的变动。长篇小说式的电影最大的难处在于如何使用一个局限的时间来讲述一件内容较为庞大的内容和故事。而《活着》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剧情紧凑而不缺失,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原著内讲述的生活。
4、纯爱类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使用“减法”做成的一部电影,电影内容极尽简洁,重点落在了充分调动了光、剪辑、颜色等视听技巧表现了一个类似于世外桃源的纯情爱情故事,这给*的爱情故事提供了一个充满艺术性的表现方式;《幸福时光》和2010年上映的《山楂树之恋》,同样是纯爱类电影的代表。
5、商业类电影。不能不说,张艺谋电影中另一部分可以在*电影发展史留下痕迹的就是商业电影类型。也是因为张艺谋,*电影史上诞生了一个最为显著的商业片类型——“大片”。从《英雄》开始,《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创了*式大片美学和传统武侠的结合,呈现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张艺谋结合国际视野,使用大明星、大制作、大场面、高曝光、营销手段等方式,将*电影推向了经济的前沿。张艺谋电影创作的新变化最为明显的还在奥运会之后推出的黑色幽默电影《三枪拍案惊奇》上,春晚桥段、二人转和情景喜剧的杂糅直接的将电影的经济利益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给*其他的电影人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电影技术——表现与造型
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特色的更迭最为显著体现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之上,也就是视听语言的表现和使用上。视听语言是电影的语言,是工具,那么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以成为电影内涵和风格表现的基础。
其导演处女作《红高粱》中泼墨式的大写意色彩创作,粗犷的声音处理以及大开大合的风格定位,开创了*电影在视听语言上最为革命性的变革。在以前,尤其是注重纪实风格创作的第四代导演,大量的使用自然光,力求在电影中最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场景和状况,因此更加倾向于冷静的视听语言处理。然而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为了表现对“生命”的赞誉,使用了最为鲜亮的红色进行渲染。整部电影被浓郁的黄色和红色占据。尤其在影片最后,漫天遍野的超现实红色,立于红色之中被染得鲜红的两个人,红色的太阳,红色的土壤,红色的高粱,所有的种种都让这部影片的主题得到了极大的彰显。这种类似于*传统国国画中泼墨式的手段,成为了其打开国际电影节大门的敲门砖,也成为了*电影史上技术创新和艺术表现最为“浓墨”的一笔。
然而在其随后的创作中,却没有一直的坚持这种大写意的表现手法。《菊豆》中对冷峻色彩的使用,尤其对染布坊中那架巨大染布机几*于畸形构图表现,与《红高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构图和色彩的使用,加上较为深刻的主题表现,使得这部影片同样获得了国际电影节的认可。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摒弃了在《红高粱》中那种大写意的表现形式,反而囚禁于一所山西大院,利用这个封闭的空间,将电影中封建礼制对人的压制表现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使用的连续叠化中的“囚”字形结构,直接表明了主题。号称张艺谋电影艺术创作“前三板”的三部影片,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和手段上完成了张艺谋电影本身对于传统,尤其是第四代电影人那种纯纪实类的视听表现手段上得颠覆,也给第五代导演在电影艺术本质探索上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如果说视听语言的变革是第五代导演对*电影最显著的成就之一的话,张艺谋无疑是这次显著变革的领头军。相对于陈凯歌对于电影文化本身的执着探索。在90年代*电影开始多元探索的时候,张艺谋依旧走在了视听语言变革的前头兵。1992年拍摄的《秋菊打官司》横空出世,让众多熟知张艺谋电影的国内外专家大跌眼镜。纯粹偷拍视角的使用,纪录片化的风格,人物朴实甚至是土得掉渣的表演,与张艺谋之前电影中那种对电影画面的极致内涵性追求截然不同。这种被称为“返璞归真”的一次电影视听语言的大胆尝试,不仅没有给电影节的评委们造成“不良反应”,相反因为电影本身对*农村生活的本质探索和法制思维的反思,再一次敲开了国际电影节的大门,收获颇丰。随后拍摄的《一个不能少》,张艺谋竟然直接摒弃了职业演员的使用,大胆使用了非职业演员,而且拍摄的手法更加简练,多数以静止镜头为主,这使得《一个不能少》相对于同类型的《秋菊打官司》更显得真实自然,也更加具有*特质。
而后小说式电影《活着》中简练的剪辑技巧和冷凝的视觉表现,更像是在审视这段历史和“福贵”的这个人的人生;《有话好好说》中在晃镜头上的使用,则直白的表现出了对社会浮躁和荒诞感的主题;《我的父亲母亲》对纯美爱情的表现,大量叠化镜头和黑白彩色两种色调的使用;《英雄》中大色块的泼墨写意,和每一种颜色的寓意都在直接的命中主题。
由此可见,张艺谋在*电影史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在电影技术上的成就。第五代导演的两架马车,陈凯歌醉心于文化和影片的内涵上做出了革新和反思,而张艺谋则大刀阔斧的对电影的拍摄手段和影片视听语言上进行了革新。当然,相较于陈凯歌的执着文化探索,张艺谋在电影本质——文化反思上做的更加的多元化。二人一个人探讨了电影文化的广度,一个则加深了电影文化的深度。
(三)电影内容——改编与文学
第五代电影导演,尤其以陈凯歌和张艺谋最为显著,他们的电影大多数改编自同年代文学作品。
陈凯歌的前三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黄土地》、《孩子王》和《边走边唱》均改编自散文这种更加主观化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重点在于表现和抒发,那么给陈凯歌这种善于文化思考的导演很大的创作余地。
而张艺谋的电影则绝大多数改编自小说。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妻妾成群》、刘恒的《伏羲伏羲》,再到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进而到2011年即将上映改编自严歌苓同名小说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的电影似乎本应该比陈凯歌更加倾向于对故事的重视和表现。然而,张艺谋的电影中所呈现的内涵性却公认的比陈凯歌轻了许多。陈凯歌的电影一直给观众的感觉就是厚重,深沉和晦涩,这与他文化学者的探讨和深刻的文化反思有着莫大的联系。陈凯歌的改编作品总是强烈的加上了个人烙印,与原著所表现的内涵性来说,陈凯歌的个人创作和改变占据着重要的比重,而张艺谋则不是。由于其摄影师出身,张艺谋的电影本身所呈现的内涵性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原著中去呈现,而其在电影技术方面的诠释与“权势”则会直接导致电影内涵性并不能完全的依托故事本身去呈现,反而会因为视听语言的极致化创作淡化了电影本身所应该呈现的主题深刻性和故事的本身。当然,张艺谋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这得益于其成熟的视听造型手段的使用。
张艺谋电影的文学改编,并不是去直接表现原著所呈现和承载的文化深刻性和宏阔性,只是将之作为与视听表现等技术手段等同作用的技术功能使用。简而言之,张艺谋电影的创作工具简单的就是两方面:视听语言和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四)电影文化——道具与传统
毋庸置疑,*电影第五代导演群体,尤其是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等主力军的艺术电影创作中,大量的符号学隐喻、民族道具、文化仪式比比皆是。在陈凯歌奠定第五代电影探索本质的三部曲《黄土地》、《孩子王》和《边走边唱》中,更是赤裸裸的将这种隐喻式的讲述方式进行了表现。这些年轻的导演们,在青春的狂妄中,大肆挥洒着个人对于电影于文化、视听于反思的个人表现。
相对于陈凯歌执着于对文化本质的深刻隐喻与表现,张艺谋则更加直观。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占据着至关重要就是文化道具的使用。张艺谋的电影厚度并不比陈凯歌来的厚重,而更加倾向于世俗剧性质(特质早期创作),叙事本身借助于文学名著,电影风格借助于个人的视听语言创新,而其电影本身所具有“第五代导演”电影的文化探索和文化反思则一定程度上借鉴于这种文化道具。从《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文化开始,张艺谋便开始将具有*传统的“道具”融汇于整部电影的叙事和主题之下。从“血红”的高粱酒中,可以间接的看出整部电影中每一个人“精神劲”,进而通过事件和矛盾的激发,看出了整部电影对于“生命”的赞誉。
从《红高粱》开始,张艺谋电影的创作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传统文化道具的使用。《菊豆》中硕大的染布机;《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被专家所诟病的“伪民俗”——点灯;《活着》中对于皮影戏的双重意义展示;《秋菊打官司》中的陕西秦腔吼出的“走咧……”;甚至连最为单纯简单化拍摄成的《我的父亲母亲》中,也有*常很少为人所知的“锔碗”工艺。这些具有*文化传统的老民俗“道具”艺术,在电影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些道具在张艺谋电影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对于传统艺术的承载,抑或是表现其电影的厚重性,而是更为深刻的与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电影《活着》中,皮影戏的使用,正是与主角福贵的人生起伏进行了有机的对位结合在展现出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主题阐释。在张艺谋电影中,这部影片被公认为是他水*最高的一部,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其对于人生的表现和对电影本质的探索更为深刻和贴切所致。这种贴切,也反映在了“皮影戏”的使用上。这种道具使用的双面性,恰恰表现在了其对于电影主题的“象征”上的。
而在张艺谋进行商业创作的时候,这种与商业创作一定程度上对立的传统文化却依然出现在了其电影中,并且丝毫没有减少或者消失的倾向。在《十面埋伏》中,对于“小妹”那段飘逸的舞蹈,也是*本土的古典舞的痕迹,当然,竹林文化的阐释虽然比《卧虎藏龙》相差甚远,但是依旧存在着*人特有的更为甚者是在黑色幽默喜剧中《三枪拍案惊奇》中,张艺谋竟然破天荒的将“二人转”、“陕西油泼面”、“年画”以及“春晚”式的小品式表演融在了一起,套用一个具有悬念性的故事,使得整部电影散发出了特立独行的特点。
由此可见,张艺谋电影中对于“道具”的使用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是“文化道具”已经成为了张艺谋电影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对于整部电影内涵揭示,这种道具和传统的结合,并没有达到最为完美的效果。
三、张艺谋电影内涵的承载物
(一)悲剧情节
第五代导演偏爱悲剧。这种风格似乎是第五代经历过的特殊时期导致的。但是为什么第五代这么执迷于对悲剧题材的表现,很复杂,在这里不再多余赘述。纵观第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导演的著名代表作,无一不是以悲剧情节作为叙事重心。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吴子牛的《**》等,每一位导演的巅峰之作都似乎与悲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艺谋电影中,直面个人人生悲剧的影片是其电影艺术的代表,比如讲述个人英雄悲歌的《红高粱》;女性悲剧视角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讲述人生悲剧的史诗视角的《活着》等。这些电影的内涵性和价值往往都是嫁接在人物和事件的悲剧情节之上的。而张艺谋正是依靠对这些悲剧的深刻揭示,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各种视听语言手段的表现,才使得这些电影都在*电影史上留下了一*之地。应该说,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于对电影悲剧性,尤其是人生的悲剧和人物的悲剧的展示才得以厚重的。第五代导演喜好将人物放置于历史和文化的大环境下去拷问,去揭示历史和文化对于人、人性和内心的一种桎梏。而这种“桎梏”的表现,最为准确的表现方式也是悲剧。
如果非要给这种悲剧的传统找一个溯源的话,可能只能从与电影最为密切的文学和戏剧上去找到一点线索。纵观中外文学史上,都尊为巨著的作品大多都以悲剧为代表,如《傲慢与偏见》、《雾都孤儿》等。而戏剧诞生之初,也是以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作品最为人熟知。当然,不管是*还是外国的文学史,最为巅峰的文学(包括戏剧等)也以悲剧最为多,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话剧都是最为著名的代表。悲剧之所以被众多文豪所使用,关键点就在于悲剧性的作品更能够深入读者和观众的内心,主题的冲击力也更强。
(二)女性视角
在*的电影艺术表现中,张艺谋无疑是“女性电影”的主导者。相较于较为出名的“谋女郎”名词,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的表现,则更加的深沉而具有含义。应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视角和女性形象的表现是其电影最灵魂的出处之一,其电影中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与每一个女性背后所映衬的大环境、大文化背景和大历史视角直接在直面文化反思和文化思索。正如张艺谋将视听语言、文化道具作为其电影主题和内涵的工具一样,女性也是其电影中最不可或缺的工具。
故事片的第一要务是塑造一个真实可信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这也是电影从文学和戏剧那里直接学*而来的技巧,电影从诞生之日一开始便与人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人物是电影的灵魂,也是整部电影情节的主导者,更是主题揭示的有力承担者。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便是如此,一方面成就了每一部电影叙事的核心,另一方面承载着整部电影的主题阐释。
张艺谋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以女性作为主要视角的。最为著名的电影人物有《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菊豆》中的“菊豆”、《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等,这些影片都是由第一代“谋女郎”巩俐塑造的,而巩俐也因为出色的完成了这些人物形象而获得了国际上得赞誉;而后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十面埋伏》中的“小妹”、《幸福时光》中的“董洁”和《山楂树之恋》中的“静秋”,无一不是因为“谋女郎”的身份而大红大紫。如果说这些人的出名是因为张艺谋作为国际大导演的影响力是从商业角度来看得话未免有失偏驳。客观的分析,这些女演员之所以能够一夜成名,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张艺谋在电影创作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成功刻画和对女性角色的诠释。这么一来,才会有那么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这样才会给这些演员提供契机。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
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 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表现了他对天下寒士无限的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
2、通过细节描写丰富诗的形象性
杜甫是伟大的写实诗人,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 往往能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在我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诗时,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矛盾,从而揭示其社会的本质。在《兵车行》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就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一句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
杜甫以诗为武器,抨击了黑暗的社会现实,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奏响了为人民大声呼吁的激昂号角,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
杜甫以他爱国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站在一定的高度,创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诗歌艺术境界。
1、雄浑苍劲的意象表达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
杜甫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很广阔的,他通过多种多样的意象,表达出了他诗歌的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
当我读到杜甫的《成都府》这首诗时,就深深地被诗中描绘的各种意象所感染了。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将自己在路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中通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雄浑苍劲的意象,达到了情与景的自然交融,渲染出了一种苍茫的气氛,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杜甫在《兵车行》 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以简练的笔墨,以疾风暴雨骤然即来的声势,着力刻画送别时妻离子散的悲惨之状。
杜甫的诗歌往往通过朴实而悲壮的语言中传达着那个时代惊心动魄的悲剧,读杜甫的诗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一个忧道不忧贫的沉重儒者的高尚情怀。
2、凝重的感情和博大的境界
《登高》这首诗感情凝重,境界博大,语言精炼,充分体现了杜甫诗作中“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全诗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残的复杂感情。首句写登高所见山上的三种景物,风急暗点登高,因登高才觉风急。次句写登高所见江上的三种景物,然后又写山景。 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副具有立体感的三峡深秋图,现实了悲壮的感情基调。 在《野望》中有这样两句“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句境界阔大,以辽阔的视野,深远的目光,出色地塑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同时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苍劲、凝练的语言艺术
杜甫的诗正是从苍劲、凝练上构成了自己语言的主要特色。他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1、准确有力的`炼字
杜甫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这个“斜”字,就斜’之语。”杜甫在《旅夜书怀》里有这样两句:“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的“垂”字和“涌”字也是很有锤炼之功的。这个“涌”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见江水的流动,可是从大江里的月影的涌动,可以感觉到江水的流动。
杜甫诗句炼字的精当,确实已到了惊人的地步。为了在色彩的组合上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意境,他常把色彩字放在句首,如“绿垂风折笋,红锭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五。“红稠屋角花,碧垂墙隅草”《雨过苏端》。他还善用动词和副词,描写水常用“动”,描写鸟常用“度”和“过”,如“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水会渡》。有意用较宽泛的动词,构成了浑融含蓄的意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用一个“臭”字就活现出来了。区区十个字,将统治阶级的罪恶彰显出来,作者的爱憎之情也已表露无遗。真可谓是高度凝练,简洁有力。
2、言简意丰的炼句
杜甫对自己作诗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力求达到“毫发无遗恨”的境地,经常是“读书破万卷”“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我读了《绝句漫兴九首(其七)》这首诗时,感触就很深。
这是一首初夏景色的诗,首句“糁径杨花铺白毡”写出了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路上好像铺了一层白毡,这一句不仅概括力很强,而且还富有形象感。第二句“点溪荷叶叠青钱”仅用了七个字就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的生动传神,使这一句活了起来。
被人所称道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仅仅就是一个典型的诗例。仅用了十四个自就包含了九层可悲的意思。 同时语句又是极其凝练,言简意丰。这也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诗歌的风格除“沉郁顿挫”之外,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无不兼备,但是风格多样性与他独特的“沉郁顿挫”的风格又是统一在一起的。
通过读杜甫的诗歌,总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和收获,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是深刻的思想性和完善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范,并且形成了“诗史”的特色,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时代的风云变化、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大融合、诗风的多样化、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杜甫的文学观等都是造成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唐代,尤其是盛唐,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时代,这种经济、社会下的文学必定不是一潭死水,这也就从源头上决定了杜甫的诗歌不是单一的、*面的,必定是立体的、丰满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也与杜甫诗歌风格多样化一脉相承。当然,诗人本人的性格、个人经历、社会政治的突变会左右、改变其诗风,使其诗歌呈现与他人迥异的特点,这就造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主流,这并不与其诗歌风格多样化矛盾。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其诗歌也是博大精深,多角度、立体得看待其诗歌,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诗人的性格特点等,我们也可以全面了解杜甫、杜诗。
杜甫,*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拜。杜甫作为*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诗圣’,“诗史”,“集大成”。
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沉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可以概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之处。除沉郁顿挫外,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分析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是国画的术语。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传说、典故)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诗人的感情真切而又深藏,让后学者产生了众多的揣度和想象,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诗人抽象的“愁”化为了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
3、疏密
诗词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
在诗词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词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密可以产生了一种紧促感,疏可以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理的`愉悦。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阔,一密显出清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
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富有生活情趣。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山鸟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景物动静的结合,反映了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心理活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青山相对出”写静,又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又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浓淡在绘画中,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后来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
就作者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则浓淡兼施。浓淡相互映衬,可以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秋景,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等,语言色彩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服务于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又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
在诗词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用词典雅,造句精工;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用语却极是通俗:这样以俗入雅,突出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和造景都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
一般来说,诗人心情*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说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曲就显得隐,而直就显。
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如朱庆馀的《*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期待成功,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又如苏轼《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在明了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词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
这种手法在咏物的诗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大风歌》古诗词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风歌》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翻译」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古诗简介
《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是他*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的这首歌。
这首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最后一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心,惆怅。
注释
⑴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⑵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⑶威:威望,权威。
⑷加:施加。
⑸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⑹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⑺守:守护,保卫。
⑻四方:指代国家。
赏析1
《大风歌》是一首刘邦*定英布叛乱后凯旋而归故里,击筑而歌的歌词。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起兵反汉,刘邦抱病御驾亲征。公元前195年,刘邦凯旋而归,途经故乡沛县,乃置酒沛宫,邀家乡父老子弟欢宴,把酒话旧,感慨万千,酒酣兴起,击筑(按:一种古乐器)而歌。当时,刘邦且歌且舞,由120 名少年儿童伴唱,群情为之激昂,刘邦歌毕,流下行行热泪。《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令儿皆和*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高祖驾崩之后,又令沛邑按四季在他的宗庙里歌唱舞蹈。惠帝、景帝、武帝三朝,都把它作为在乐府里经常练*的旧乐章。故汉朝人称之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并纪其盛,曰“歌风台”,后汉蔡邕以大篆书歌勒石,至今二千年。
这首诗歌只有三句,23字,却字字金石,掷地有声,其奋发有为之志,悲壮豪放;建功立业之心,气势磅礴;安邦忧国之虑,凝重深切。可谓壮怀激烈,感人肺腑!
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表意为: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按:“群雄竞逐”的“雄”,在《文选》有些版本中作为“凶”,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叛乱,有误。)
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意思是说,这是我*定天下后,威震四海,而荣归故乡啊!威:威力;威武。加:凌驾。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坦率承认:他之所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并不是由刘邦造成的,而是他的运气好,偶然碰上了这种局面。后来,他终于登上了帝位,这是他抓住机遇,努力奋斗,充分施展才智的结果。
这两句,刘邦以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意为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显示了刘邦的踌躇满志。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怎样得到猛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安得:怎样得到。身为皇帝的刘邦认为,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之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呢?从*定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叛乱事件后刘邦的心态分析,可见此时的刘邦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楚汉战争,是刘邦与项羽的智慧较量。在这场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是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聚于刘邦麾下,而刘邦又善于用人之长,适才量力谋图大计。
相传刘邦与韩信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刘邦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刘邦问韩信:“寡人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刘邦又问:“你又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邦甚为不悦。韩信接着又说:“皇上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刘邦悦。
由此可见,用人之道,自古帝王无不重视。但真正能用对人才,用好人才,并取得成功的并不多见,而刘邦就是这样一位集大成者。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开庆功宴,他坦然地说:“夫运筹策帷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按: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供给粮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统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当然,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还与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分不开。这些军队,有的是刘邦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是,这些军队也会成为刘邦的一大隐患。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刘邦,刘邦是无法应付的。所以,刘邦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可是,这些诸侯绝不可能永远效忠于刘邦。刘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发现他们一旦有叛乱的迹象,刘邦就会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消灭,以巩固自己的*。
《大风歌》是一首即兴而作的歌辞,寓意深刻。使我们既能看出刘邦是一位当取天下的英雄,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也能看出他在战胜西楚霸王项羽,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后,他那兴奋、欢乐、踌躇满志的情态;更能看出他*定叛乱后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恐惧、忧虑、悲哀的矛盾心理。
如果说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个人力量的渺小和安邦定国艰难的伤感。不是吗?此时酒酣歌舞的刘邦,想起过去自己怎样战胜项羽,后来又怎样*定韩信、彭越叛乱,这次又怎样讨伐英布叛乱,又想到以后怎样治理好国家,再上哪儿去找拥戴、效忠于他的猛士来帮他守卫疆土呢?这就难怪他借酒当歌“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了。
古人云:诗言志。从《大风歌》可以看出,刘邦决非草莽之辈,而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而取得天下,建立大汉基业的英雄;是一个百折不挠,“能斗智时决不斗力”,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高超的用人、驭人能力的帝王。
有一次,项羽、刘邦见到秦始皇的车驾,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回答:“大丈夫当如是!”可见,不以成败论英雄。刘邦也好,项羽也罢,都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有英雄的生活。故唐代诗人陈陶《歌风台》诗曰:
“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大风歌》是一首并无文饰的口语化的楚辞体歌谣,宋代陈岩肖说:“汉高帝(祖)《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康溪诗话》卷上)南宋朱熹道:“汉高祖的《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誉《大风歌》是“千秋气概之祖”。(《诗蔽》内编卷三)清代袁枚评价刘邦“马上归来句亦工”,意思是说刘邦驰骋疆场归来,诗也写得很好。清代王夫之认为《大风歌》其神韵所不待论。(《古诗评选》)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学者对《大风歌》评价之高,推崇之至。
因刘邦是*历史上创作短歌的皇帝,所以他的《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鉴赏2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第二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大风歌》创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大风歌》作者介绍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1、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2、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3、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4、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5、酒力不能久,愁恨无可医。
6、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神惊,只道芳魂绝。
7、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8、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9、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1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12、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13、少年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14、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15、窗前明月光,疑士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6、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1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2、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2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26、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
2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28、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29、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0、春日酿成愁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31、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32、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3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4、那年,那月,那一天,于一人不经意的一个转身,已是沧海桑田遥远。
3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36、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37、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38、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39、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4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1、世乃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4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3、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44、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4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46、愁绝桑阴春欲暮,痕浓绿上眉端。
47、情之所钟者,不惧生,不惧死,不惧分离。世间万物,唯情不死,谓之长生。
48、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9、愁望春归,春归更无绪。
50、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夕江头尽醉归。
51、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
经典古诗词语录(精选120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经典古诗词语录(精选120句),欢迎大家分享。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2、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4、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16、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8、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9、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0、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1、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4、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2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6、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27、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2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29、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
30、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3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3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34、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35、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3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37、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38、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39、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4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4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4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1、《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苏幕遮·怀旧》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望月有感》唐·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8、《白头吟》汉·卓文君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9、《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5、《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满庭芳》宋·秦观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桌,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17、《菩萨蛮》陈克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18、《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9、《浣溪沙》宋·苏轼软草*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20、《沁园春》宋·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秋分的古诗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分的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观秋分夕月四首》
隋代:佚名
名稽汉务,歌参唐宗。
往于卿少,乘秋气中。
周天而行,行如妹之崇。
可飞霞佩,下瑠璃宫。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
《送僧归金山寺》
唐·马戴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迥寺横洲岛,归僧渡水云。
夕阳依岸尽,清磬隔潮闻。
遥想禅林下,炉香带月焚。
《赠供奉僧次融》
唐·姚合
会解如来意,僧家独有君。
开经对天子,骑马过声闻。
本寺远于日,新诗高似云。
热时吟一句,凉冷胜秋分。
《再过王辂原居纳凉》
唐·*
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
旧月来还见,新蝉坐忽闻。
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
别有微凉处,从容不似君。
《点绛唇》
宋·谢逸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
2﹒能通过典型的语言风格类题目,归纳该类题型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鉴赏诗歌的语言即品味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常见的考查类型有两种。一是把握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二是炼字,即领会诗歌字词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隽永。
一)了解常见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易*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1﹒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
清新、朴素、*实、华丽、绚丽、幽默、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婉转、风趣、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自然流畅、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等。
2﹒常见语言特色风格例析
1)清新。特点: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淡。特点: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易*人。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特点: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4)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的象九个烟点,大海小的象杯中之水。
5)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不同题材诗歌的语言风格: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宫廷诗:缠绵宛转等。
4﹒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高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灿: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淡;欧阳修:清新疏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鉴赏语言风格的题型有何特点?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此题有时要结合炼字或句式等特点来回答。)
2﹒解答策略是怎样的?
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实战演练
1﹒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2)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 的特色。
答:*淡质朴。
2﹒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问题:李商隐的诗风一向是朦胧隐晦的,你对这首绝句的风格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此诗含蓄隽永,余韵无穷。全诗先写客中实景,后以“何当”化实为虚,引出一片新境界,用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又想象今夜的苦将增添相聚的乐,从而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的孤愁。
3﹒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朴素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从而自然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宫词 朱庆馀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分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 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语言的特点分析 古诗词词人的语言风格 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分析 语言风格绚丽的古诗词 语言风格*淡的古诗词 分析语言的古诗 古诗的语言美分析 古诗中的语言风格 古诗歌的语言风格 杜甫的古诗语言风格 古诗语言风格的教案 李白古诗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典雅的古诗 古诗语言风格的特征 关于古诗语言风格的题 古诗语言风格题的古诗 韩愈古诗的语言风格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的语言风格 岁暮到家古诗的语言风格 英语语言学句子分析 语言风格*淡自然的古诗 语言风格雄浑壮阔的古诗 古诗鉴赏中语言风格的作用 古诗词中风的意象分析 分析古诗词的论文格式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风格简答 古诗品味语言风格的技巧 古诗中的意象及其语言风格
10句话,美到心碎的红尘古诗词语录赏析_绝句的古诗词 老舍先生作品风格分析 古诗词赏析 春分的古诗词 老舍的语言风格 经典古诗词语录 《大风歌》古诗词赏析 《木兰诗》的语言特点分析 古诗词鉴赏词语解析 古诗词赏析 张艺谋的电影风格分析 春分古诗词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 10句话,美到心碎的红尘古诗词语录赏析_绝句的古诗词 关于风的古诗有哪些(描写风的古诗词赏析) 语言风格角度怎样赏析句子24条 古诗词赏析 古诗词赏析 秋分的古诗词 木兰诗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课件 抖音经典古风古诗词语录 高考古诗词分析形象题型解题技巧 古诗词的辩证表现手法分析 古诗词赏析 秋分的古诗词 分手古诗词 秋分的古诗词
在梦里偶遇的古诗 请写出含有虱字的古诗 描写杭州湾的古诗 寄情山水的经典古诗 古诗词课第一课的感悟 关于神阙的古诗词 古诗中形容功绩的词 古诗中带有愁的古诗 题君山古诗带拼音的 带郭的古诗词 牡丹亭的古诗梗概 古人写的最好的古诗存放在哪里 小池的古诗画图片 古诗词带重的字 带**的古诗词 形容口碑很好的古诗词 盼望女生朗诵的古诗 带拍字的古诗大全 书写风格的古诗 梦中的桃花古诗 花鸟古诗词之间的联系 和鑫有关的古诗 含有损的古诗 关于不知道感恩的古诗 品质很好的古诗 适合用于语文积累的古诗 六月雪山的古诗词 幽静流水的古诗 形容少年情愫的古诗 冬天的七言诗古诗 草开头的古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