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别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别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别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别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
⑶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⑷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⑸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⑹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
⑺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⑻没:死,即“殁”字。
⑼水:指易水之水。
⑽犹:仍然。
【翻译】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赏析】
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诗歌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
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释】
⑴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地点。《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⑵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这里指易水岸边。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⑶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冠:帽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⑷昔时:往日;从前。《东观汉记·东*王苍传》:“骨肉天性,诚不以远*亲疏,然数见颜色,情重昔时。”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没(mò):死,即“殁”字。
⑸水:指易水之水。犹:仍然。
【白话译文】
在此地离别了燕太子丹,壮士荆轲愤怒发已冲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今天这易水还那样凄寒。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赏析】
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临海集笺注》)。这四句话大致概括了骆宾王悲剧的一生。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绝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
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时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首诗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诗尾的“寒”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结情,因意构象,用象显意。景和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情和意,是诗人对客观对象在审美上的认识和感受。诗人在自然对象当中,读者在艺术对象当中,发现了美的客观存在,发现了生命和人格的伟大表现,从而把这种主观的情和意,转移到客观的景和象上,给自然和艺术以生命,给客观事物赋予主观的灵魂,这就是创作和欣赏当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这种移情作用的物质符号,这是此诗创作最为成功之处。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这首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别场景如在眼前。所咏的历史本身就是壮别,这同诗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为易水河岸,在地点上也是相同的。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同时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诗歌超越了时空,最后统一在“今日水犹寒”的“寒”字上,全诗融为一体。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诗的构思是极为巧妙的。
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这首诗题目虽为“送人”,但它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读者送的是何许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至友。因为只有这样,诗人才愿意、才能够在分别之时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块垒,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语。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际,通过咏怀古事,表达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全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摆脱了初唐委靡纤弱的诗风影响,标志着唐代五言绝句的成熟,为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当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骆宾王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咏蝉 / 在狱咏蝉注释: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深秋季节寒蝉叫个不停,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西陆:指秋天。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深:一作“侵”。
不堪玄鬓(bìn)影,来对白头吟。(不堪 一作:那堪)怎么能忍受这秋蝉扇动乌黑双翅,对我一头斑斑白发,不尽不止地长吟。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那堪:一作“不堪”。白头吟:乐府曲名。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露重:秋露浓重。飞难进:是说蝉难以高飞。响:指蝉声。沉:沉没,掩盖。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有谁能相信秋蝉是这样的清廉高洁呢?又有谁能为我这个无辜而清正的人申冤昭雪呢?高洁:清高洁白。古人认为蝉栖高饮露,是高洁之物。作者因以自喻。予心:我的心。
骆宾王的主要作品有:
咏鹅、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送别、在军登城楼、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咏蝉 / 在狱咏蝉、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至分陕、晚憩田家、在江南赠宋五之问、浮槎、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别李峤得胜字、宿温城望军营、春晚从李长史游开道林故山、相和歌辞·王昭君、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帝京篇、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雁、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萤、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云、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露、月夜有怀简诸同病、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畴昔篇、夏日游德州赠高四等。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⑴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⑵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
⑶掌:诗中指鹅的脚掌。拨:划。
赏析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相映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整理:zhl201608
1、《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3、《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4、《从军行》
*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5、《咏怀》
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
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兰。
宝剑思存楚,金锤许报韩。
虚心徒有托,循迹谅无端。
太息关山险,吁嗟岁月阑。
忘机殊会俗,守拙异怀安。
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
十步庭芳敛,三秋陇月团。
槐疏非尽意,松晚夜凌寒。
悲调弦中急,穷愁醉里宽。
莫将流水引,空向俗人弹。
6、《送别》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7、《北眺舂陵》
揽辔疲宵迈,驱马倦晨兴。
既出封泥谷,还过避雨陵。
山行明照上,谿宿密云蒸。
登高徒欲赋,词殚独抚膺。
8、《夏日游目聊作》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
9、《同崔驸马晓初登楼思京》
丽谯通四望,繁忧起万端。
绮疏低晚魄,镂槛肃初寒。
白云乡思远,*归路难。
唯馀西向笑,暂似当长安。
10、《月夜有怀简诸同病》
闲庭落景尽,疏帘夜月通。
山灵响似应,水净望如空。
栖枝犹绕鹊,遵渚未来鸿。
可叹高楼妇,悲思杳难终。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骆宾王的诗《在狱咏蝉》赏析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译文:
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犯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
译文2:
深秋里秋蝉不停地长鸣,触动了我在狱中念家思乡的愁情。哪禁得住乌黑的蝉影,对我已白头之人高声悲鸣。秋露重重有翼也难以向前飞进,秋风阵阵歌声也容易淹没而变得消沉。无人相信我如秋蝉一样清高廉洁,有谁来替我表白此种心意。
【简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骆宾王诗鉴赏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呻1吟,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的*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说,武后*,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昭雪疑狱)
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陷害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之已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直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
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了。这愤恨如何能*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曾经说过:“问咏物如何始佳?答:未易言佳。先勿涉豈犬,一豈犬典故,二豈犬寄托,三豈犬刻画,豈犬衬托。去此三者,能成词不易,矧复能佳,是真佳矣。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尤佳。自性灵中出佳,自追琢中来亦佳。”《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正是“去此三豈犬”,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诗的首联,“西陆”对“南冠”,“蝉声”对“客思”,“唱”对“侵”,对仗工整。次联则换以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第三联含蓄蕴藉,富于理趣。尾联用语犀利畅快。尽管有人认为“未免太露”,但精通诗道的骆宾王却认为不如此难以抒胸臆。这种“一吐为快”的风格,正是骆宾王诗歌一贯的特色。陆时雍曾经说过:“照邻清藻,宾王坦易。”这种“坦易”的诗风也表现了他倜傥不羁、豪放脱俗的气质。骆宾王的诗虽然不能摆脱六朝遗*,但不刻意追求形式。这首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前言」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的代表诗作。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全诗情感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意双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注释」
⑴“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⑵“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西南)而得名。
⑶曩时:前时。
⑷将:抑或。
⑸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⑹缀诗:成诗。
⑺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骆宾王画像
今天要讲的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作品《于易水送人》。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跟亲人朋友告别时写的诗。题目里的易水,是古时候一条河流的名字。于易水送人,就是在易水河边送别。
我们先来读一遍这首诗,看看诗人骆宾王是怎么跟朋友告别的。
于易水送人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骆宾王在易水河边送朋友离开,他想起当年,勇士荆轲和燕国的太子丹也曾经在这里告别。当时荆轲非常激动,诗人用了一个词“怒发冲冠”,意思是头发竖起来顶着帽子,形容一个人非常愤怒、情绪激动。回忆完这件事情,诗人很感慨,他接着写“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意思是,当年在这里告别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今天的易水河还跟当时一样冷冰冰的。
讲到这里,问题来了。骆宾王不是在易水河边送朋友吗,他怎么光想别人的事,一句跟朋友告别的话都没写呢? 别急,听完这首诗背后“荆轲刺秦”的故事,你自然就知道答案了。
战国时期,秦国的国王嬴政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到处攻打别的国家,眼看就要打到燕国了。燕国的太子名字叫做“丹”,丹知道自己打不过秦国的军队,心里非常着急,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派一位勇士去教训教训秦王,给他点颜色看看,逼秦王把抢到的地盘都还回去,不许再攻打别的国家。
可是,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位勇士呢?这时候,有人给丹推荐了一个名叫荆轲的人。荆轲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刺客,是个武林高手。
听说太子丹要派自己去收拾秦王,荆轲想了想说:“哎呀,想到秦王身边可不容易,保护他的人那么多,我得先想办法取得他的信任,这样才能接*他。”
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荆轲准备了两件礼物,一个是燕国的地图,还有一个是秦王正在抓捕的樊於期将军的人头。荆轲要带着这两样东西,假装去给秦王送礼,这样就有机会靠*他了。
光有礼物不够,还需要一件能藏起来不被别人发现的武器,不然赤手空拳地怎么吓唬秦王。于是太子丹找到了天下最锋利的刀送给荆轲,这把刀很小,可以藏在地图里。礼物有了,武器也有了,太子丹还给荆轲派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助手,帮他拿拿东西、打打架什么的。
到了出发那天,太子丹带人在易水河边给勇士荆轲送行。送行的人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这是跟死者告别时才有的礼仪。为什么穿成这样呢?因为荆轲要做的事情非常危险,很可能会牺牲生命,大家在这里永别,见最后一面。
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演奏了非常悲伤的乐曲,荆轲跟着曲子唱起歌来,他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是,大风把易水河吹得寒冷无比,我这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
在场送行的人听了荆轲的歌心里既难过又感动。荆轲在人们眼里是一个大英雄,明知道有危险却依然勇敢地去面对。人们盼望荆轲能完成任务,也希望荆轲能安全回来。
就这样,勇士荆轲在易水河边告别朋友,踏上了去秦国的道路。秦王嬴政听说荆轲和秦舞阳带着礼物来到秦国,非常高兴,同意跟他们见面。
宫殿里,荆轲和秦舞阳捧着给秦王的礼物站在台阶下,这时候他们离秦王已经很*了,只要再*一点就能完成任务。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秦舞阳紧张起来,他被秦王的威严和身旁的士兵吓得浑身发抖,再这么抖下去,秦王会起疑心的。
聪明的荆轲赶紧把地图从秦舞阳手里拿过来,对秦王说:“大王别见怪,请您原谅这个人,他没见过什么世面,胆子太小啦!”
秦王想了想,说:“算了,本王不跟他一般见识,你代替他把地图拿给我看吧。”
荆轲捧着地图,一步一步靠*秦王,在秦王面前慢慢把地图展开,突然,他趁秦王不注意,“嗖”一下把藏在地图里的刀子*向秦王刺去,秦王吓得赶紧跑到柱子后面躲起来。俩人一个跑一个追,眼看荆轲就要抓到秦王了,这时候旁边的医生为了救秦王,朝荆轲扔来一个包裹,荆轲伸手一挡,脚步慢了下来,被秦王一剑刺中,倒在地上。
故事的最后,勇士荆轲没能完成任务,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没能回到燕国。虽然失败了,但是荆轲勇敢的精神一直被人们称赞,荆轲刺秦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好了,故事讲完了。想一想我之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骆宾王在这首送别诗里,一句告别的话都没写呢?
虽然骆宾王没写什么告别的话,但是他通过这首诗把我们带回了易水河边,带到了当年荆轲和朋友们告别的地方。诗人的心情和当年的荆轲是一样的,既有对朋友的不舍,也有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这样的告别方式,比直接写出送别的话更有力量。
诗人的感情,你体会到了吗?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诗鉴赏
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因为它高居枝上,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代很多诗人咏蝉,有的借以歌颂高洁的品格,有的寓意感慨身世的凄凉。
如“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李百药《咏蝉》)“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褚澐《赋得蝉》)“ 烦君最相惊,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在不同身世经历的诗人笔下,*凡常见的蝉各具性灵,仿佛是品格高尚的高士形象的化身。而在历代鳞次栉比的咏蝉诗中,最受称颂、广为流传的就数这道《在狱咏蝉》诗了。
《在狱咏蝉》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不但没有无病*,更非“贫士失职而志不*”的*常慨喟。它抒写的是含冤莫辨的深切哀痛。
该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中所作。他下狱的原因尽管说法不一,然而多数认为是被诬陷的。例如有传说,武后*,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行。
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因此获罪撤了职,并以贪赃入狱。也有人依据他的《狱中书情》,分析“三缄慎祸胎”等语,认为他是言语不慎招来了莫须有的打击。
具有侠义性格的骆宾王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就借咏蝉来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激愤之情。诗的序言中他写道:“仆失路艰虞,遭时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有声,悟*(昭雪疑狱)
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在狱中诗人触景生情作该诗,既向知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冤屈,又表明了对昭雪信心不足。
序言的末尾说:“非为文墨,取代幽忧云耳。”由此可见所写都是肺腑之言。
诗的首联点题,上句中的“西陆”,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又交待了诗人被囚禁的地点一禁垣西。蝉声唱,指蝉的鸣叫。诗序里说:“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虫响悲乎前听?”诗人失去了自由,听了寒蝉时断时续的鸣叫声,觉得异乎寻常,深感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下句:“南冠客思侵”。蝉的哀鸣声唤起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这个“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忧心忡忡的心境和情境。
次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诉,又仿佛是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痛苦了,哪里还受得了你不断地向我诉苦呢!正所谓以苦引苦,人何以堪!
三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表面是写蝉,实际是抒写自己境况。秋季露水凝重,打湿了蝉的翅膀,使它难以飞行;秋风频吹,使蝉的声音传不到远方。此处以蝉的困厄处境比喻自己仕途曲折,蹉跎难进;受谗言诽谤良多,身陷囹圄,辩词无以传递。诗句委婉,意在言外。
尾联为一句深沉的慨叹:“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现在世上无人看重“高洁”,又能指望谁来替我*昭雪呢!这声哀叹,仿佛对苍天呼吁,又象是控诉奸佞,满腔愤懑倾泄而出。诗人并没有言过其实,残酷的现实正像他所预料的,尽管“*之已奏”,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消息。直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但“坐赃”
的罪名却和他的“文名”连在一起永远地被载入史册了。这愤恨如何能*消?到敬业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了《讨武曌檄》,或许原因正在于此。
曾经说过:“问咏物如何始佳?答:未易言佳。先勿涉岂犬,一岂犬典故,二岂犬寄托,三岂犬刻画,岂犬衬托。去此三者,能成词不易,矧复能佳,是真佳矣。题中之精蕴佳,题外之远致尤佳。自性灵中出佳,自追琢中来亦佳。”《在狱咏蝉》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正是“去此三岂犬”,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情寓兴深远。这真正是深领题中之精蕴,又兼得题外之远致,因此能够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名篇。诗的首联,“西陆”对“南冠”,“蝉声”
对“客思”,“唱”对“侵”,对仗工整。次联则换以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第三联含蓄蕴藉,富于理趣。尾联用语犀利畅快。尽管有人认为“未免太露”,但精通诗道的骆宾王却认为不如此难以抒胸臆。这种“一吐为快”的风格,正是骆宾王诗歌一贯的特色。陆时雍曾经说过:“照邻清藻,宾王坦易。”这种“坦易”的诗风也表现了他倜傥不羁、豪放脱俗的气质。骆宾王的诗虽然不能摆脱六朝遗*,但不刻意追求形式。这首咏蝉诗,属对工整,句法善变,语言精炼,音韵和美,格调深沉而不颓丧,给人以整齐活泼的美感。
整理:zhl201612
七八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也许在老师和家长强逼着背诵唐诗,想必你一定会背那首”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伴随着我们孩童时代,相信你一定不知道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是骆宾王七八岁时写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骆宾王的十首名诗,感受这位”神童”的才气。
如果了解唐朝历史,你一定知道在骆宾王身上发生的事情。他与徐敬业(当时叫李敬业,他的爷爷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后因起义失败,李姓被剥夺)起兵反对武则天的统治,后因失败,骆宾王自此下落不明,成为历史悬案。
骆宾王生活在初唐,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致使年幼颠沛流离,生活极为困苦。但”神童”的美誉让他出类拔萃,后走上仕途,成为初唐时期大臣。
“初唐四杰”在我国诗坛拥有重要的地位,四人在前代诗歌的基础上,不断改良与革新,扩大诗歌题材,开创了唐诗壮大之美的流派,为唐诗的繁荣拉开序幕。四人中,骆宾王年龄最大、经历最丰富、诗文最多,他一生追寻着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作为一位诗人,骆宾王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诗歌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不加雕琢、融会贯通、大气磅礴,通读佳作后,让你感觉一股狭义和好爽的性格。读骆宾王的诗,需要有一个坦然的心去感受诗歌带给你的震撼。
我个人比较喜欢骆宾王的诗,豪气、正气、大义凛然,发自内心绝不含糊,不加修饰的锋芒毕露,这是我眼中的骆宾王,也是我喜欢读他的诗的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喜欢骆宾王的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的诗更随性,更潇洒,当然这与他的经历有关,而随性,潇洒不是很多人想要的生活状态吗?所以,相信你读完骆宾王的诗,一定会与我有同感。
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边塞诗人一样,骆宾王也曾创作过不少边塞诗,由于他曾久戍边城,见过豪情壮志,写出的边塞诗更为亲切。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骆宾王的十首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感受这位初唐诗人的才气,相信你会喜欢其中的某一首。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于易水送人
唐代: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军登城楼
唐代: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送别
唐代:骆宾王
寒更承夜永,凉夕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自有玉壶冰。
从军行
唐代:骆宾王
*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咏镜
唐代:骆宾王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忆蜀地佳人
唐代:骆宾王
东西吴蜀关山远,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只为阳台一片云。
玩初月
唐代:骆宾王
忌满光先缺,乘昏影暂流。
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咏尘
唐代:骆宾王
凌波起罗袜,含风染素衣。
别有知音调,闻歌应自飞。
挑灯杖
唐代:骆宾王
禀质非贪热,焦心岂惮熬。
终知不自润,何处用脂膏。
古诗骆宾王的易水送别 易水送别唐骆宾王的古诗 古诗骆宾王的诗于易水送别 古诗骆宾王的题水送别 古诗骆宾王的易水送人一绝 古诗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播放骆宾王的一首送别这首古诗 骆宾王的诗句 骆宾王的用个古诗 骆宾王的古诗大全 古诗骆宾王的鹅 写蝉的古诗骆宾王 鹅塘骆宾王的古诗 古诗咏鹅的骆宾王 骆宾王名句 骆宾王写的鹅的古诗 古诗骆宾王的咏镜 骆宾王写的所有古诗 骆宾王的古诗有几首 骆宾王的古诗大全江 骆宾王古诗的故事 骆宾王的古诗加拼音 骆宾王的归宿古诗 播放骆宾王的古诗 咏鹅唐骆宾王的古诗 骆宾王的长安古诗 骆宾王鹅的古诗词 骆宾王写的古诗有几个 骆宾王的古诗带拼音 100个最短的古诗骆宾王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全诗翻译赏析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_杜甫的诗 骆宾王的诗词集 《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鉴赏 骆宾王咏蝉赏析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词及译文 骆宾王的优美诗文大全 《易水送别》骆宾王唐诗 易水送别古诗注释翻译(易水送别翻译及赏析) 咏蝉骆宾王翻译赏析(骆宾王的咏蝉的诗意) 于易水送别古诗译文(易水送别的注释和译文) 《在狱咏蝉》骆宾王 骆宾王《咏鹅》 骆宾王 《咏鹅》 咏鹅原文翻译赏析 骆宾王古诗 骆宾王最有名的诗有哪些(骆宾王的十首代表作) 骆宾王的诗 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 骆宾王的诗有哪些_杜甫的诗 骆宾王名言 关于骆宾王的优美诗文 骆宾王的优美诗文大全 《夕次蒲类津》骆宾王唐诗鉴赏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唐诗全诗赏析 《在狱咏蝉》骆宾王唐诗的意思 帝京篇骆宾王的诗词 骆宾王诗词在狱咏蝉并序诗词 骆宾王《咏鹅》诗词简析
哲理唯美句子 孩子坚持的句子 形容小鸭子的句子 怀孕开心的句子 做人的句子名人名言 描绘花的句子 不会回头的句子 沉淀心灵的句子 春雨呼唤笋芽儿写句子 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 形容能力不足的句子 形容好产品的句子 伤心睡不着的句子 秋天好的句子 英文常用句子 超级文艺的句子 关于春天的词语和句子和段落 送别的句子简短 形容心满意足的句子 形容人工作认真的句子 描写凌晨的街道的句子 大学的句子 佚名的句子伤感的 道歉的句子向女人的 我姓冯的专属句子图片 公鸡和太阳看图写句子 睡觉前的句子 赞美好女人的句子 带问号珍惜时间的句子 都怪我的句子 小说中描写裙子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