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拟古诗的发展 >

拟古诗的发展

关于拟古诗的发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拟古诗的发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拟古诗的发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 发展,历史,艺术
  •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的古典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声乐体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歌词全部来源于古典诗词。*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一株绚丽的奇葩,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它以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内涵,传达着*文化特有的神韵。古典诗词作为*文学史上的一颗闪亮“明珠”,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是毋庸置疑的。就音乐创作而言,古典诗词曾激发了无数作曲家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写下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以青主、黄自、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选用古代诗词创作艺术歌曲,那些具有*古典韵味的艺术歌曲至今仍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精品之作。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作曲家把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学的“宝藏”,那些传颂了千百年的古代诗词几乎成了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本文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作一番综述和比较,以揭开它那颇具神秘色彩的面纱,使其创作和发展的概貌展现在我们眼前。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从创作技法上来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40年代,技法上大多采用欧洲浪漫派晚期的创作技法。这一时期青主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这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其中《大江东去》创作于1920年青主留学德国之际,是*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黄自先生毫无疑问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诗歌和音乐相结合的声乐作品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黄自以*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作曲,谱写了《花非花》(白居易)、《峨眉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在这部分作品中他能深刻地理解原诗的含义,并通过音乐给予生动、具体的形象刻画。其中《点绛唇》的音乐充满着宽广的气势和明朗乐观的情愫,是一首富于浪漫主义气息,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独唱曲。《南乡子》的音乐则充满着豪壮的气魄和澎湃的热情,是一首富于爱国激情的抒情独唱曲。其他像《花非花》《卜算子》等作品以素雅的笔调、深情优美的旋律、新颖细致的和声进行,勾画出一幅幅*式的恬淡幽静的意境。黄自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当时我国学院式艺术歌曲创作的精品,并对后来许多作曲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还有江文也、应尚能、刘雪庵、马思聪等,他们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也都颇有建树。江文也所写的艺术歌曲的词,全部取自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诗词,并且按照朝代顺序结集编作品号码。作品有《江村即事》(司空署诗)、《垓下歌》(项羽词)、《宋词李后主篇》(李煜词)等;应尚能作为一名作曲家和男中音歌唱家,他的代表作有《无衣》(诗经)和《我侬词》(管道声)等。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从技法上来讲,第二个阶段即是上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即为谭小麟先生。谭小麟在美国留学期间曾追随现代作曲理论大师亨德米特学*,并被视为亨氏高足,回国后执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他是将现代作曲观念与技法引入*专业作曲教学的第一人,可惜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对我国传统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他所写的声乐作品也大多取材于古代诗词。谭小麟具有颇深的古典文学和音乐功底,在创作中他尊重民族的审美取向,以*传统文化的思维为基础消化吸收应用亨氏作曲体系中可取的部分,因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强调:“我应该是我自己,不应该像亨德米特。”“我是*人,不是西洋人,我应该有我自己的民族性。”谭小麟一生创作了十多首声乐曲,他精心制作,力求尽善尽美,故其中多精品。代表作有《自君出之矣》(张九龄)、《彭浪矶》(朱希真)、《正气歌》(辛弃疾)等。从谭小麟的作品当中,不难感受到其中既有现代作曲技巧较成熟的展示,又有民族风格较纯熟的体现。罗忠曾这样评价其师谭小麟的歌曲创作成就:“他的艺术歌曲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精华,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声乐曲的'许多优秀成果,而且在创作上,不论在精神方面还是技术方面,都踏入一个新的天地。”从分析研究谭小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体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前辈的强烈个性和新颖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后人在音乐创作上积累了不少富于启发性、值得深入探讨的宝贵经验。

      接下来谈谈以罗忠为代表的“五声十二音”作曲技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罗忠先生于1980年发表在《音乐创作》杂志上的《涉江采芙蓉》,在当时来说可谓是石破天惊之作。这是一首严格按照十二音序列音乐的规则来进行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时,大部分作曲家对现代创作技法几乎一无所知,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方法在人们印象中是与“垂死的帝国主义”“没落的资产阶级”等政治化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写这种东西常常会招灾引祸。罗忠先生大胆地突破了这个禁区,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开创了用五声十二音技法作曲的先河。从此以后,*内地的作曲家们争先恐后地进行现代作曲技法的补课、探索和实践,出现了一系列利用五声十二音序列创作的作品,中断了30年的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之路得以延续。五声十二音序列是罗先生独创的,这种创作实践引领*音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会通,对*现代音乐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采用西方十二音技法,同时又赋予它五声性的内涵,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

      罗忠的作品数量繁多,体裁各异。创作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创作题材和所应用的作曲技法方面截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情趣。第一阶段创作技法以传统为主,历时17年。他创作了独唱、合唱曲31首,大部分为艺术歌曲,还有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30余部。第二阶段迄今26年,创作合唱独唱歌曲19首,全部为艺术歌曲,此外其他体裁的作品数量也很大。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注重与*文化相结合,创作技法以现代为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初,作曲家基本按照(转第59页)(接第74页)欧洲浪漫派初期的原则来安排调性布局,其间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五声色彩以使作品接*本民族的欣赏*惯,如青主、黄自等。40年代中后期,谭小麟将亨氏作曲理论带回*,他本人也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的作品基本不用传统的大、小调式,而使用五声调式,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五声调式,调式变化非常丰富,他是以十二个半音为材料来构思旋律与和声的,作品透出浓浓的五声性。之后漫长的40年,现代作曲技法仿佛从*大地上消失了,直至罗忠的一曲《涉江采芙蓉》,向世人宣告了现代作曲技法在*的存在,使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通过上述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脉络基本上就清晰了,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二三十年代(青主、黄自)──40年代(谭小麟)──80年代(罗忠)。从技法上来讲是:欧洲浪漫派技法──亨氏十二音序列作曲法──罗氏五声十二音序列作曲法。

      *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三四十年代的黄自、谭小麟如此,70年代末的罗忠如此,罗先生之后的许多作曲家也是如此。这是历代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黄自曾说:“*自己的音乐必须由具有中华民族的血统与灵魂而又有西洋作曲技术修养的作者创作出来。”他还说:“我们现在所要学的是西洋好的音乐方法,而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的旧乐和民谣,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了。”由此可见,他对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具有鲜明见解和宏伟抱负。他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或深沉跌宕、或清新淡雅,处处体现出古典诗词的特有意境。又如谭小麟,他在创作当中大量运用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和声中很少使用或几乎不用的和声材料,而是以十二个半音为写作材料,同时有意识地采用*传统的五声调式,使得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传统音乐淳朴、亲切的特色。罗忠先生和他的前辈相比又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主要是他独创了“五声十二音技法”,让*的五声体系和西方十二音序列体系找到了一个最佳融合点,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而用这样的音乐体系去诠释古典诗词正是罗先生的匠心所在。

      古诗词艺术歌曲经过*90年的创作实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曲家和优秀作品,由于本文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阐述了。从20年代直至当代*90年的历程中,作曲家们始终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具有*特色的音乐之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认真分析总结,对新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只要创作上发展了,相信歌坛也随之会吹来一股清新的、具有古典韵味的“*风”。

      拓展阅读:*诗词的押韵之美论文

      唐继承隋制,实行科举。诗歌列入考试内容。律诗和绝句的体式在这时得以完善。历宋元明清至今相袭不变。唐人作诗依据陆法言《切韵》,但分部过细,有206韵,由于同韵字少,允许*韵通押,有所变通。宋朝景德年间的《礼部韵略》是一部官修韵书,允许*韵通押,订出了“同用”、“独用”的规则。南*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在江北刊印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礼部韵略》注明同用的加以合拼,成为一本107韵的书,即*水韵。此时金人王文郁又将原来并不同用的“迥”、“拯”及去声“径”、“震”合并,共106部,作为金代官韵书,一直流行至今。*水韵106韵韵目如下:

      上*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

      下*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上声:董肿讲纸尾语麌荠蟹贿轸吻阮旱澘篠巧皓哿马养梗迥有寝感琰豏

      去声:送宋绛置未御遇霁泰卦队震问愿翰谏霰啸效号箇祃漾敬径宥沁勘艳陷

      入声:屋沃觉质物月曷黠屑药陌锡职缉合叶洽

      其中*声字最常用,收字多少不一。最多“虞”部305字,最少“咸”部41部。作诗必须遵守韵部,不能出韵。*体诗的规则,偶句必押。首句*声韵一般都押。仄声,特别是五言体,则多数不押。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起句入韵,关、还、山相押,属十五删部。又如杜甫的五绝《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起句不入韵,偶句押韵,图、吴属七虞部。是五绝的常格。

      如前所述,韵有宽窄。初学写诗的人,不妨从宽韵入手,有较多选择,利于运思。像东韵、虞韵、先韵、阳韵、庚韵字多而不僻,较易措手。

      但是,由于语言的变化,许多当时适口的诗韵,今天已经不谐于口了。以十三元为例:其中如魂、门、孙、繁、言、掀皆与真、文、先、咸相*。江西名士高心夔两次殿试,都以出韵,贬到四等。王闿运嘲以“*声两四字,该死十三元”相嘲。像如此有悖实际的事,为何还要遵守?于右任先生说:“古人用自己的口语来作诗,我们用古人的口语来作诗,其难易自见。我们要想把诗化难为易,和大众接*,第一要改用国语*仄与韵。”中华诗词学会提出“双轨并行”、“倡今知古”,提倡用新声韵,即按普通话声韵写诗。

      在韵的革新上,鲁迅、*也是力行改革的大家。鲁迅诗不但邻韵通押,如《赠画师》“雾塞苍天百卉殚”与“只研朱墨作春山”,“殚、山”是寒删通押。《赠乌其山诗》则“华、书、多、陀”相押,是以方言入韵。而其《脑炎戏作》之“不料仍违众女心”与“无如臣脑故如冰”,更是打通前后鼻韵母以“in”与“ing”相押。大大地放宽了韵的束缚。*的《长征》诗共五个韵脚,其中:难、丸、寒,属“寒”韵,而“闲、颜”属“删”韵,听来浑然无别。其《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上片用“有”韵,下片用“麌”韵,皆情韵超迈,气象发皇。

      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论文

      拙作《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一文同时在烟雨和红袖发表后,小有争议。作为一个文笔不成熟,见地甚浅的我来说,诚惶诚恐之中有一丝欣慰。欣慰的是毕竟有读着路过了,并留下了自己的见解可供我参考。很感谢!

      留言不多,句句却是评论者心声。有赞成的,诸如“古诗就应该用古代的那个规范来要求。不然就乱了,和现在那些唱歌的一样,唱什么的都有!”、“支持作者观点!我也是古诗词爱好者,想写律诗但水*有限,所发作品都注明“古绝”,那是无奈之举。律诗虽然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但读起来意境深远,是别的诗歌体裁无法替代的一种美,不然怎么唐诗宋词流传了这么久却长盛不衰,而且百读不厌?本人认为,如果作不了格律诗,大可不必抨击它,完全可以以别的体裁作诗,诗歌的体裁很多也很自由。”之类的。很感谢他们!当然也有反对的,反对之中见真谛,很高兴看到这样的留言。不管只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其中均不乏精彩留言。看后因心有所感,故而摘录下来,再作一番小讨论。

      红袖一位笔名为“非白”的网友这样说道:

      “我非常喜爱读诗词,但是从不去研究什么格律,因为我从没打算去写诗词。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说句泄气话,你就是穷其一生,写出的诗也不及那时最末流诗的万分之一。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格律至唐为盛,词至宋为盛,曲至元为盛。文言小说至《聊斋》为盛,章回小说至《红楼梦》为盛,杂文至鲁迅为盛,京剧至梅兰芳为盛。所有的盛之后,便无一避免地走向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由盛至衰的过程将更快。相声盛之后也早开始衰退,取而代之的小品在很短暂的盛之后,也在很快的显出衰退的痕迹。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也是艺术的规律。无论你怎样努力,也不会出现梅兰芳时代的京剧,无论你如何地才华横溢,也不可能写出《红楼梦》那样的章回小说。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郭沫若的格律诗写得要算可以了吧,可是一和唐诗比起来,简直是土的掉渣,哪能算诗,只是在穷对付什么格律吧了。的格律诗也算写得不错了吧,可除了几首还可看之外,其它的读了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什么‘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就是他老人家写的经典的词,曾向全世界诵唱,真让人恐怖。我非常赞成读唐诗宋词,但决不赞成去写,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

      暂且不说其留言内容如何,首先可以看得出,作者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也仅仅只是他一家之言,于诸多细节方面值得探讨。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但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固然,鲁迅是*大文豪,说出此话定有他的道理,但是我们也不能迷信,认为鲁迅说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无可挑剔的。不要忘了,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在现代人读来艰涩难懂?原因很简单,一定时期的文章是一定时期社会中政治、文化乃至诸多方面的反映,社会是进步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中,鲁迅的文章同样如此,只有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来解读,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但是如果以现在这个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来和鲁迅先生所写的来对号入座的话,肯定很难懂。所以说现在如果拿以前的某些东西来衡量的话,我想可能会大有问题。所以,作者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已被做完”,我十分同意。

      但是作者说“至少格律诗已被做完”,最后又说:“当然写写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要指望出成绩,则肯定是白费力气。因为,虽然月还是唐时月,星还是宋时星,但人已早不再是唐宋人。”此话就差了,实在不敢苟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一样,当然思想也大相径庭,谁能保证、谁又敢说现代人写不出好的诗词?可能有些人说现代人写的诗词都是垃圾,那恐怕还是我说的“这也是一种‘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吧。况且,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行为*惯,只要按着既定格律和词谱写,又何尝不会写出“现代人的唐诗宋词”呢?

      “这世上任何东西都有生命周期,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毋庸置疑,这话深在其理。但是,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化,不能和历朝历代各种制度相比,不能和法律条例相比,法律条律只有在经过历史的检验后才能决定其“生死”权,但是古典诗词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成果,有谁会把自己来之不易的成果扔掉?所以只要人民喜欢,不管谁前来阻挠,依然会代代相传下去的。大家都知道《诗经》、《国风》等等等等,流传已经很久远了吧?可是他生了之后“死”了么?没有吧?是的,古典诗歌是面临着一些“困境”,有人提出要老歌新唱,但是不管怎么样,古典诗词在社会中的地位是永远不会被别的东西取代的,有盛不会“衰”。

      “艺术是在发展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创造新的艺术生命呢?而要一味地去生硬地模仿越过千年的艺术形式呢?就算你模仿对了,有那么好的经典我不去看,为何要去看你那不伦不类的烂什子呢?”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观点简直就是废话!创造新的艺术生命?现代人不是已经创造出来了么?现代诗不是么?我已经不想多言,还是《古典诗词“困境”之我见》中那句话:“诗歌现在又不仅仅是古诗词一种,现代诗歌不就是‘创新’后的古诗词?那个完全没有格律限制的,而且连韵脚也免了,多自由的一种形式!怎么不去写呢?”尤其是后面那句话,我觉得都可笑了。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又没有谁来逼着你来看古诗词,不管好的不好的自然有感兴趣的来看,不来就算了呗,没人强求的,再说了,难不成说只有你说了好才算好?你说没有价值就没有价值,就是“烂什子”你把自己未免也看得太高了吧?(此话没有人身攻击的意思,只是无心快语罢了)。如果一直是这样的心态,恐怕别说“创新”了,可能自己连“涂鸦之作”都写不出来吧?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拟古决绝词解释

  • 解释
  • 木兰诗拟古决绝词解释

      木兰诗拟古决绝词这篇诗词的解释大家了解吗?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1655-1685,满族)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意思是说“事物的结果并不像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美好,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变化得超出人们最初的理解,没有了刚刚认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停留在初次的感觉多么美妙,当时的无所挂碍,无所牵绊,一切又是那么自然。初见时的美好,结局的超乎想象,勾绘的人生,总有那么几许淡淡的遗憾和哀伤问问。

      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如果后来产生了怨恨、埋怨,没有了刚刚相识的时候的美好、淡然。那么一切还是停留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为好。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与赵合德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比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浮生萦云,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上阕第三四句

      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的是情人。

      这两句诗中蕴含着有两个典故,出处就在谢脁的《同王主簿怨情》:

      掖庭聘绝国,长门失欢宴。

      相逢咏荼蘼,辞宠悲团扇。

      花丛乱数蝶,风帘人双燕。

      徒使春带赊,坐惜红颜变。

      *生一顾重,宿昔千金贱。

      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

      谢脁这首诗,也是借闺怨来抒怀的,其中还用到"悲团扇"的典故。谢脁诗的最后两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见",也有版本作"故人心",后来基本被确定为"故心人",这正是容若"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语之所本。两个版本在意思上的差别倒也不是很大,大略是说你这位故人轻易地就变了心,却反而说我变得太快了--当然也可以作其他的解释,但大体都还是围绕着这层意思的。

      下阕第一二句

      《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之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参见《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讲解”。

      下阕第三四句

      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通篇解释

      意中人相处若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又怎么会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今轻易地变了心,你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我与你就像唐明皇与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起过生死不相离的誓言,却又最终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

[阅读全文]...
  • 木兰诗拟古决绝词

  • 木兰诗拟古决绝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木兰诗拟古决绝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欢迎分享!

      木兰诗拟古决绝词

      【标题】: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内容】:

      人生若只如初见①,何事秋风悲画扇②。等闲变却故人心③,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④,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⑤,比翼连枝当日愿!

      ①人生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的)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

      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③等闲二句:意思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说即使是最后作决绝之别,也不生怨。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隐《马嵬》:“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谓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地念念不忘旧情。亦可通。

      【讲解】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

[阅读全文]...
  • *诗歌的发展史

  • 诗歌
  • *诗歌的发展史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的发展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现代文学诞生了。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外国诗歌发展史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进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阅读全文]...
  •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

  • 李白,唐诗
  • 《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拟古十二首(其九)》李白唐诗鉴赏相关内容。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

      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

      浮荣何足珍?

      李白诗鉴赏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意思是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药,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结尾以警策之言结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拟作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似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雄奇形象。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扩展: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奋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阅读全文]...
  • *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 古代,语文
  • *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 ,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古代文化科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官学的发展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与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据古籍记载,董仲舒认为在五帝时代,我国已有名为“成均”的学校,现在看来只能视为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我国正式的学校,则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的夏朝。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庠,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

      商代的学校除“庠”、“序”之外,又增加了“学”和“瞽宗”。“学”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瞽宗”,设有专职的教师,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教育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还要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国学与乡学两类。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国学分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只设一级。西周官学划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种类型,影响深远。大学分为五学,即所谓“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五学并举之规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领先地位。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造成学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转。汉武帝时创立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官学有大学性质的太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相当于文艺专科学院)、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分别设立学(郡国设立的,中学性质)、校(道邑设立的,中学性质)、庠(乡设立的,小学性质)、序(聚设立的,小学性质),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古代官学不仅依行政所属可以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而且依学校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专修儒经的学校,如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有专科学校,如直属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太医署所辖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太卜寺所辖的兽医学校等,均属职官性的专科学校,地方府州大学中,也设立了医学科,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称为实科学校。在欧洲,直到l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才出现这类学校。而我们国家,早于欧洲一千年,在唐朝就创立了实科学校,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还有特殊学校,如弘文馆,以详尽图籍教授学生,崇文馆,以经籍图书教授学生。总之,多种形式办学,是唐代官学一大特点。

      封建官学随着社会的前进,曲折地发展着。宋朝官学对学生入学资格有所放宽,明朝国子学的教育对象更为扩大。宋代增设武学与画学,学校类型不断增加,唐代以后,官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南宋到清代,《四书》已成为重要的教材,史学与文学内容也有所增加。

      明朝中叶以后,封建制度进入了衰败没落阶段,封建官学制度则沦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曾遭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抨击。至*代,革命的洪流,终于将封建官学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使我国教育进入了新阶段——私学。

      古代私学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见端倪。私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则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私学的初创阶段,成就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墨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伟人。其门生弟子多继承他开创的事业,私人讲学授徒。子夏办学颇有成就,所培养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皆“为王者师”。孟轲所办私学也盛况空前,“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墨子·公输》中,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墨家私学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其纪律严格,弟子为义战而死,视死如归。

      战国中期,诸子蜂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之学,大大丰富了我国私学的内容。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程度而言,可分两级。蒙养教学与经师讲学,前者相当于中、小学,后者相当于大学。就主要形式而言,可分三种:经师讲学、蒙养教学和家学传授。

      汉代经师讲学之风很盛,东汉更为兴旺发达,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两汉私学门下,有不少著名的大师,马融、郑玄等即为最有名者,他们的弟子常有数百上千人。郑玄是一位极负盛誉的教育家,他在战乱中,从教20余年,及门弟子不下数千,着录弟子万人。等他死时,“自郡守以下受业者,缭缓赴会千余人”。黟从郑玄的生*可见汉代私学之一斑。

      隋唐之际官学繁荣,私学也颇发达,隋朝大儒王通,为著名的私人讲学者。宋代私人教学极为发达,著名讲学者有孙明复、胡安定、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等人。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以救国仁民为宗旨,一边着书立说,一边讲学授徒。

      封建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学,此项教育任务,多由民间私学承担。汉代蒙学名曰“书馆”;其师称为“书师”。唐代蒙学亦有村校之称。蒙养教学至宋代日益完备。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教本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宋元蒙养教学之所,有乡校,家塾、冬学等名称,设置普遍,据称“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学诗作对。据古籍记载,宋代诗人苏轼曾测试过一农村蒙学八岁小童孙仲益。苏轼出题曰:“衡茅稚子璠玙器”,孙仲益立刻对曰:“翰苑仙人锦绣肠”,苏轼大加赞赏。这一轶事,反映了宋代蒙学学诗作对的水*。

      明代蒙学分家塾(私立的),义学(地方宗族公立的)、社学(官办与公助结合的)三类。清代蒙学亦分三类:一类称教馆或坐馆,这是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的蒙学;二类称家塾或私塾,这是教师私人在家教授生徒的蒙学;三类称义学或义塾,这是地方宗族设置的蒙学。

      家学传授,是古代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卜筮之术与史学,是最古老的家学传授内容。后来,百工技艺,无专门传授之所,则以家传为主。经学昌盛之后,也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历代经师,大多都受家学的影响。科学、文学、艺术,在古代也常通过家学传授相承、发展。

      总之,经师讲学、蒙养教学、家学传授,这是我国古代私学的主要形式。

      拓展:官学特点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

[阅读全文]...
  • 关于诗歌的发展历程

  • 诗歌
  • 关于诗歌的发展历程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诗歌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歌的发展历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唐时的乐府是相对于*体诗与一般五七言古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属合乐之,如词、散曲均可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诗:它主要包括四类作品:1、郊庙歌辞;2、相和歌辞;3、鼓吹曲辞;4、杂曲歌辞。

      乐府民歌是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诗经》有共同之处。可以说《诗经》又向前发展了。

      三、魏晋南北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时期,而且开始形成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诗体,主要有建安体、正始体、永嘉体、陶体、谢体、永明体等。在此不作详细论述,我们简略谈谈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寻阳柴桑人。其诗的内容尤为丰富,通过对农村田园生活之吟唱,表现躬耕田亩的种种体验与坚持崇高理想的斗争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并向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提出*。

      他开创*的田园诗,把田园看作是一片纯情的净土,歌颂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表现其自然天籁与美好。陶渊明具有敏锐的领悟力,生存在那与大自然距离很小的环境中,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出见一辙,对它歌颂咏唱,以至于复归自然。如他的《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表现一种深远的竟境。

      南北朝的诗歌形式,上承汉魏,下开唐宋,在民间歌辞的基础上,经过许多诗人的努力,逐步形成各种诗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诗体过渡时期。

      四、唐代诗歌

      唐代是我国诗史上的黄金时代,各体诗歌全面成熟。三百年间,诗才辈出,作品繁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诗坛上万紫千红,百花争艳。

      (一)初唐时期——准备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

      (二)盛唐时期——顶峰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

      (三)中唐与晚唐时期——发展与成熟期

      在中晚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中晚唐诗人较著名的还有: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

      五、宋代诗词

      词起源于唐代。宋词是我国诗史上又一高峰。北宁著名的词家有晏几道、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

      苏轼(号东坡),北宋最有名的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苏词题材广泛,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风格亦多样,但其主体风格是豪放的。他不仅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也用来表现爱国激情和反映农村生活,代表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情古》,表现诗人对理想之执着与追求,对祖国美丽河山的赞颂和热爱以及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向往,感情奔放,联想丰富,笔力豪迈,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豪放派词家的典范作品。

      南宋著名词人是张孝祥、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姜夔……

      宋代著名诗人是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陆游、文天祥,其中以陆游和苏东坡的成就最高。

      陆游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他的不少诗篇洋溢爱国主义豪情,激越悲壮,雄浑豪放,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如《关山月》、《金错刀行》、《书愤》、《示儿》等,充分表达了他对南宋王朝忍辱苟安的愤恨和祖国命运的关怀。他的诗不论在当时或对后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六、元曲、杂剧

      元代是散曲和杂剧兴盛的时代。

      元代散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之大家,很有影响,其作品多写怀才不遇的悲愤或羁旅飘泊的痛苦,代表作如《双调。夜行船》(秋思)、《天净沙》(秋思)等。

      “枯藤老树皆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

      马致远的确善于摄取自然景物,融羁旅飘泊之情于萧瑟荒芜之景,强烈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秋思情绪,情调虽感伤,艺术手法却很高,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元杂剧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与王实甫,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和《西厢记》。

      七、明清诗歌

      明清两朝是戏曲和小说兴盛的时代。

      较有成就的诗人如:高启、于谦、戚继光、俞大猷、顾炎武、陈子龙、夏完淳、吴伟业、王士祯、纳兰性德、袁枚等人。

      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对旧体诗词的借鉴。创作新诗应当全面继承和发展几千年来*古典诗词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优良传统,努力创造发扬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诗的民族形式。在此对我国诗史只作了一个简要介绍,理出一个基本脉络构想,还有待不断充实、完善。

[阅读全文]...
  • *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 古代,文艺,体育
  • *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古代乐器的研究,其重要性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它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考究,乐器在其不同时代,将展示出不同的属性特点,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水*的真实缩影。其实,它是对不同时代文化特色的探究,可以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人民对艺术追求、音律体验的更高要求和审美观念不断转变。综上两方面不难看出,对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乐器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文艺术的载体。

      由于古代乐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考古发掘所得的乐器实物, 所以其研究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诸多领域, 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相关的文学记载、文学作品中。*古代乐器的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正如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一样, 艺术也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 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狩猎、采摘活动, 劳动之中有了简单的打击乐器。鼓可以说是最早的乐器, 用草扎的鼓槌敲击, 被固定并安有鼓足。原始社会主要工具为打磨石器, 随着对火的认识利用, 陶制乐器也相应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了奴隶社会的形成,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 特别是青铜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推进了乐器的制作。周朝对乐器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乐器的制作几乎溶入当时全部的生产能力,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丝乐器———琴瑟的出现,反映出丝的制作应用已相当成熟。春秋战国时期, 周礼崩溃, 周乐失控。随着冶铁技术的应用, 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 产品增多, 分工也更加细化, 特别是冶铁、皮革、丝织、漆器等手工业发展更快, 一批新乐器也相应而生, 代表作为筝、筑、笛。秦、汉时期, 统一的中央集权形成并得到巩固, 经济的繁荣,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多孔、多管、多弦乐器得到普遍的应用, 表明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期, 可注意的乐器有排箫、羌笛、角、箜篌、琵琶等。自秦之后, 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日益增强, 大量的外来乐器被引进, 主要有笛( 横吹) 、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锣等。唐代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 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经济繁荣, 音乐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 唐乐器有300种左右。引人注目的有2种乐器。一为“轧筝”, 有七条弦, 用竹片擦弦; 一为奚琴, 有二弦, 用竹片在二弦间发音, 后者可谓胡琴前身。宋代科技进步, 乐器演奏中独奏的大量出现, 说明演技的高超之外, 乐器的改进也有很大的进步, 推广于民间。拉弦乐器得到重视。同时吹奏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良, 分类更加细微, 新出现的有十余种。元代以后, 随着四大发明的应用, 尤其是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 关于乐器的记载也日益增多, 记载得较为详细, 也为后人研究古代乐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元以后, 随着戏剧的兴盛, 乐器的发展也随着戏曲的需要而进化, 乐器的种类也相应缩减, 乐器的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改进提高。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京胡、笛、琵琶、唢呐、三弦、锣、鼓、笙等。同时随着乐器的普及, 乐器也不再是贵族专用的器物,考古中也鲜有发现。

      总的分析来,*古代乐器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总的来说,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乐器的发明也多以生产生活为主,打造的乐器大多以使用为主,虽然缺少美观精致,但是却也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对音乐的追求。

      2.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乐器最早的分类方 法,一直沿用至清初。这是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有:金、丝、土、石、革、木、竹、匏八大类,它的出现在当时是我国乐器发展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一时期的乐器主要以击奏类为主,乐器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打击乐器有:鼓、镛、祝、筑、钟、雅、簧等;弦奏乐器有:瑟、筝、琴等;吹奏乐器有:笙、箫、埙、龠、管等。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乐器随着时代变迁,外观和性能都有了很大改善,前期的那些乐器相比之下已难登大雅之堂,而对乐器的分类、调式都有了形成明确的概念。

      3.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较为稳定,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外交政策,鼓励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歌舞音乐终于被纳入了艺术范畴。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这时期弹奏乐器空前繁荣,据《乐府杂录》记载,唐代时,约有乐器三百余种,如:瑟、琴、琵琶、箜篌等,其中琵琶在唐代发展尤为盛行,上至宫廷“燕乐”,下至民间表演,琵琶都作为领奏乐器而出现,它由头、颈、腹三部组成,是弦乐器中弹拨乐器的一种,发音清脆响亮,有诗说“大珠小珠落玉盘”,正是对琵琶最生动的诠释。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风靡一时的盛唐歌舞,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这一时期乐器的变革和发展,乐器种类繁多,式样新颖,无一不是后世的瑰宝,尤其是此时创立的诸多乐学理论,也为后世提供了巨大研究价值,许多理论至今仍在沿用。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宋代,马尾胡琴流行于西部边区,外观独特新颖,演奏曲目多种多样,乐声柔美动听,抑扬顿挫,很适合在草原演奏。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元代这一时期合奏形式占有主要地位,对弦乐器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七十二弦琵琶、火不思、三弦等。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明清时期,宫廷类乐曲逐渐走向衰落,民间音乐则广为流传,戏曲和说唱类音乐发展尤其繁盛。这一时期的乐器无论在音量、音域、音色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器乐演奏也突破了传统独奏模式,变为多种乐器合奏的形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古代乐器考古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古代器乐的研究,仅仅是这文化领域的一个小小分支,就已浩瀚如烟,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底蕴之深、种类之全、风格之独特。从这些乐器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乐器的发展与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乐器的发展与历史环境,政治经历环境也是密不可分。音乐随着乐器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以上对*古代乐器的简要介绍,让我在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同时,对*乐器深厚文化底蕴所感染,也对*古代音乐更加着迷。我希望*现代能有更棒的音乐创作出来,将我国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传承下去。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流传给后世,让音乐的世界里能有*标签的*文化底蕴的音乐流传!同时也希望能有更棒的乐器诞生创作出更好的音乐。

      拓展:古代音乐种类及乐器的起源

      鼓吹乐的起源

      关于鼓吹乐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括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出自胡乐,即西域音乐;另一种认为处于中土,即中原音乐。

      持第一种说法的最早见于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其载:鼓吹起源于何也,汉班壹雄朔野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班壹是秦末汉初人,因避乱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当地人游猎之中,使用了鼓吹,乐器主要是笳、箫。笳这种乐器,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作乐。”又称葭、箛,杜挚在《笳赋》载:李伯阳如西戎所造。李伯阳是否出使西戎,已无从考证,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曾远嫁西戎,作《胡笳十八拍》诉说衷肠。因此,笳作为西域乐器的观点是肯定的,说他不属“八音”是正确的。箫,这里指排箫,其前身称籥,应邵在《风俗通义》中对其形制是这样描述的,说“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历朝历代对排箫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代称箫,《宋书·乐志》中称为籁,排箫的名字,起始于宋代。箫是八音中的竹之属,因此,说箫非八音是误记。因此。说鼓吹乐起源于西域的观点不能完全成立。

      第二种观点认为,鼓吹乐起源于黄帝时期,作为军乐用。《宋书·乐志》载:鼓吹,盖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黄帝时岐伯所作,以扬德建屋,劝士讽敌也。《旧唐书·音乐一》载:侍御史唐绍上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示警卫,故网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晋书·乐志》载: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十名吹叫为龙鸣以御之。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作为中原的鼓吹乐与第一种观点胡乐说相比,无论从年代上还是功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而且指出鼓吹乐的雏形是鼓乐,还列出鼓曲名称,并且还以角为龙鸣,可见在当时的军乐中已明确有“鼓”、角两种乐器。那么,最早的鼓吹乐是不是鼓角和明这种形式呢?据历代文献和今人著作记载,鼓吹乐中确系有角这类乐器,因此原始鼓吹乐以鼓角和鸣这种从形式的可能性较大,角这件乐器《北堂书钞》说它“出羌胡、吴越,不能确定其一”。《晋书·乐志》: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于横吹。由此可以看出,叫这件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不止在一个地方。有可能随着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汉民族与西域民族的长期融合,所以,角这件乐器在地域上也就不分得那么明显了。《隋书·乐志》载:故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同,并议定其名,被与鼓吹。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由此可以看出,鼓吹乐起源于中原的可能性最大,所用乐器中以鼓角为主。

      古曲《梅花落》

      《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流传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横吹”属古乐府中的鼓吹部,《梅花落》就是鼓吹部中的“横吹曲”。“横吹”不仅是横吹曲的简称,也是乐器的称谓,其形类于笛子。《梅花落》是汉横吹曲《摩诃兜勒》二十八解中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几代一直流传的曲调之一,和《折杨柳》一起成为笛曲的代表。同时,《梅花落》也是一首大角曲,用于特定的朝廷仪式,由专门人员演奏,隶属一定的部门。

      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乐府解题》说:汉“横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后唯传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李白《黄鹤楼闻笛》一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落梅花”指的就是乐曲《梅花落》,为了押韵,用倒装手法写成。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也是指乐曲《梅花落》。

      在古乐府中,诗词与音乐在意义上不可分割。是什么曲牌,就配其内容的诗词。因此《梅花落》也是乐府诗题。一般的《梅花落》的乐曲和诗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

      据《乐府题解》里记载,《梅花落》原为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魏晋以后很风行,为当时流行的十八首横吹曲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子曲《梅花落》。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传更广,成为诗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其不仅以音乐形式流传,而且对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落梅、芳树,共体千篇”的盛况。宋元明清几代也一直流传。后来流行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根据《梅花落》改编。

      乐器“芦管”的传说

      芦管,纳西族吹奏乐器,纳西语称波怕或晡布。相传公元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丽江时所带蒙古族乐队中有芦管,并流传至今,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单吐、颤音等,用于演奏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传统乐曲有《万年欢》、《代五》、《浪淘沙》和《美丽的白云》等。

      “清水流,清水流,流去悲哀和忧愁,芦管声声唱深情,清水万古流”,这是剑川民间流传的一首民歌。传说远古时候,剑川一带曾遇大旱。坝子上有一户白族人家,母女相依为命。一天阿妈出门挖野菜,路遇一位昏倒的白胡老人,将其扶救回家,经母女细心调养,白胡老人病体痊愈,老人送一粒可变金、银的红宝珠答谢她们,小妹拒而不收,恳请老爷爷从干涸的河里变出水来,让农家种上稻谷,吃上好吃的白米。于是老人掏出怀里藏的一根带眼的竹管,安上一个芦哨,吹出了优美的乐声,并告知:“这叫芦管,用它吹奏《清水流》,可解除旱灾。”小妹学会了吹芦管,她站在干枯的河边吹,刹那间河道里涌出了流水,她站在田埂吹,田间闪出了水波,人们种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绿装。此后,芦管就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传。

      芦管的历史芦管的历史久远,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参、元稹、张祜、薛涛等都在诗中描绘了芦管的妙响,白居易在《听芦管》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峡唱,在雁门吹。”张祜的诗中则有:“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据民间艺人相传:唐玄宗开元九年间,李隆基皇帝曾送给大理南诏王龟兹乐,其中就有芦管(包括大、小筚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到京城长安奉献《南诏奉圣乐》时,带去的也有芦管,说明早在1200多年前,芦管已从中原传入大理白族地区了。

      军乐 音乐中的军魂

      军乐是由铜管乐、木管乐、打击乐组成的,以集体合奏为主要表演形式(还有重奏、齐奏和独奏),气势恢弘壮观,乐曲浑厚流畅,给人以强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种高雅音乐艺术。军乐艺术在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每年举办军乐艺术节或军乐艺术盛典活动,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已举办50多年。我国的军乐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国庆大典规模化的军乐演奏到*升**例行仪式的军乐演奏都由我*人民*军乐团担任演奏。

      具体来说,军乐的意义在我国古代与现代还是有些区别的。

      1.古代军中用的音乐。

      《后汉书·礼仪志中》“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李贤注引汉蔡邕《礼乐志》:“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唐韦应物《军中冬燕》诗:“兹邦实大藩,伐鼓军乐陈。”《辽史·乐志》:“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横吹亦军乐。”

      2.现代军乐,指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因军中常用而得名。

      清秋瑾《警告我同胞》:“每到一个停车场,都有男女老幼,奏军乐的、举**的迎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走在他前面的是新药商业四十个资方人员组成的军乐,吹着铜号,打着洋鼓,昂首阔步地走着。”

      吕文成 民族音乐家

      吕文成,著名民族音乐家,是广东音乐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创作的《步步高》、《*湖秋月》、《蕉石鸣琴》、《醒狮》等一大批优秀乐曲至今仍旋律飞扬。他的创作,结构严谨,曲调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委婉动听,节奏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音乐本身有一种特征,”40年前的吕文成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就是旋律纯朴,它单纯得像一位纯洁无邪的乡村小女孩的小心灵。它给欣赏者一种清丽和优美的感觉,这是*传统艺术特征,我们应保护它并把它传给下一代去……”吕文成的作品至今不衰,正好作为这句话的印证。

      1898年3月24日,吕文成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郊区的南下乡。据说他本姓杨,过继给吕姓人家后改的姓,他一个亲弟弟一直是姓杨的。当时上海洋场百里,大批广东人都上那儿去闯世界。1901年,吕文成刚3岁,养父就把他带到黄浦江畔,在四川路街口摆个银匠摊度日。由于家贫,他直到10岁才进上海“广肇义学”就读。

      清末民初的上海,音乐活动频繁,不少广东人也带去了家乡的音乐。吕文成既从操家乡粤语的父辈及旅沪同乡处接受岭南文化尤其是粤乐的熏陶,也在这个大商埠领受东渐的西方音乐的浸淫,当然更直接受江南丝竹文化的耳濡目染。有一位老人记得,吕文成11岁时拉二胡已很不错,后来到上海的乐社去学*和参加演奏,几种不同地域的旋律不断地在他脑子里交合和梳理,形成他创作的动力。

      据考证,粤乐从明万历年间开始萌芽,到清光绪时才成型。它自中原古乐(包括江南小曲调)传入珠三角后,与本地民间歌谣、粤剧过门小曲相融合,成为独特乐种。进入20世纪的20年代,粤乐进入广泛传播期。那时,进过龙凤饼店与冶金银首饰摊当学徒的吕文成,心无旁骛,终日沉醉在丝竹琴弦间。后来向留美返沪的造船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作家司徒梦岩学*小提琴和西洋乐理;并与后来成为粤乐名家的尹自重(1908年-1985年)以及何大傻、杨汝城(吕的弟弟)等常聚一起弹唱、研*粤曲。此外,他还到上海几个音乐社团如“上海中华音乐会”、“上海俭德储蓄会”及“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去演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最拿手的好戏就是扬琴与二胡。打扬琴时,他能自弹自唱。

      那个时期兴男唱女声,如梅兰芳等,吕文成唱的也是女角的子喉,他吸收了京剧的二簧西皮的拖腔,使唱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年的报纸名记者黎紫君这样写道:“二十年代他(吕文成)在上海音乐社个人表演扬琴独奏《梅花三弄》、《小桃红》两阕,听众们的感受如痴如醉,为广东人在异地吐气扬眉,尤其对广东音乐的演奏佳妙得到知音人士优良评价,至今传诵不衰……除以扬琴独奏《柳娘三醉》之外,都以异军突起姿态。二胡独奏《双声恨》、《昭君怨》一曲将终,掌声响彻全场。”更可喜的是,吕文成的时代已开始有唱片。于是,他把自弹自唱的作品大量录制,他设计的“新腔”给粤剧清唱打开一条新路,也给人们一种开创新风的启示。社会上竞相仿效,使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香港、广州相继出现粤乐的创作热潮,从而摆脱了学舌于师承的旧路。

      琴曲《洞庭秋思》

      《洞庭秋思》为明代琴曲,作者不详。此曲以洞庭秋意为背景,写观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烟波浩渺。人生之境,历经岁月之淘洗与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谓:“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泪竹思凄然。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调高古雅正,意味悠远。

      此曲谱最初见于《西麓堂琴统》。此后收于《琴书大全》、《松弦馆》、《大还阁》、《自远堂》、《天闻阁》、《梧雪山房》《诚一堂》、《照雨室琴谱》、《醒心琴谱》等诸多谱集中。

      此曲之现存音像资料较丰富,其中包括:查阜西、李孔元、朱唏、谢孝苹、戴茹、吴自英、龚一、唐世璋,及摩尼天虹等琴家所奏之《洞庭秋思》,均各具特色。

[阅读全文]...
  • *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 数学,古代,语文
  • *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数学是*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数学的发展史,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古代数学经数千年的发展,到宋元时达到了高峰期。

      而元代更是这种高峰期的顶峰状态。

      如*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数学史组在其《宋元数学综述》一文里说:“13世纪下半纪(主要指元代)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说宋元数学是以筹算为中心内容的*古代数学发展的高潮,那么13世纪下半纪正就是这个高潮的顶峰。

      ”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史专家钱宝琮先生也说:“*数学以元初为最盛,学人蔚起,着作如林,于数学史上放特殊光彩。”可见元代数学在我国数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元代数学之所以达到我国古代数学的高峰期,其主要标志是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数学家及其着作,提出并解决了一些数学方面的高难问题,取得了杰出成就。

      元代著名数学家有李冶、朱世杰、蒙哥等人。

      李冶着有《测圆海镜》12卷、《益古演段》3卷;朱世杰着有《算学启蒙》3卷、《四元玉鉴》3卷;蒙哥对古希腊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有研究。

      李冶提出了立方程的方法(即天元术),朱世杰提出了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的解法(即四元术)及垛积术与招差法。

      这些都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数学本身发展原因的。

      从社会政治经济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来看,元代虽然一度战火连天,但长江下游一带受战争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商业贸易也比较繁荣。

      商业的繁荣就日益向数学提出要求,怎样才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计算并迅速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元代在南宋“乘除捷法”和各种“歌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少内容更丰富的实用算术书,解决了社会实践向数学提出来的要求,从而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如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就是一本启蒙性的通俗教科书,其中有不少便捷的歌诀如九九乘法歌与归除歌诀等。

      这样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又引来了更多的人渴望接受数学教育。

      祖颐为朱世杰《四元玉鉴》所作序言中就说:“(朱世杰)周流四方……踵门而学者云集”。

      莫若的序文也说:“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四方之来学者日众。

      ”群众基础的深厚,当然对数学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不仅在南方如此,在北方数学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当时在太行山南麓东西两侧的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另一个数学发展中心。

      如祖颐为朱世杰《四元玉鉴》所作序中叙述从“天元术”到“四元术”的发展过程中所提到的*阳、博陆、鹿泉、*水、绛、霍山等地就属此地区。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未仕元前就都隐于今河北武安紫金山中。

      这一带在金元时期受战争破坏不是很严重,经济情况较好,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

      加之此时这个地区造纸业和印刷业也极为发达,其“*水版”印本书可和南宋的印本书相媲美。

      这些无疑对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当时南方长江下游一带在改革筹算方面,把筹算系统的计算方法改进到十分完美的地步,那么北方河北与山西南部地区则从设立未知数、立方程和消去法方面(即天元术和四元术),也把筹算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从数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元代数学继承了前代成果并解决了前代所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关于“天元术”和“四元术”的发展问题。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着作《九章算术》(约公元1世纪)的开方法中,“借一算”已有未知数X的含意,唐代王孝通在立方程过程中也用到了多项式的计算。

      到了宋代数学家们把“增乘开方法”由开*方、开立方推广到开任意高次方之后,“天元术”的形成就剩最后一跃了。

      金末元初的李冶完成了这最后一跃。

      当“天元术”的问题解决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又会提出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的问题。

      朱世杰“四元术”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元术”用上下左右的不同位置来表示高次的四元式,最多不能超过四元,所以可以说筹算在这方面被发展到顶点了。

      另外,数学的发展还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如“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式解法)和高次的招差法公式与天文历法的推算就密切相关。

      天文历法的推算需用高次招差法这一数学学科的方法,只有当人们从数学方面解决了一系列的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问题(各种垛积问题)之后才能最后完成这一方法,天文历法推算的需要向数学学科提出了问题,数学学科问题的解决又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所以说,元代的天文历法与数学均达到了我国古代的高峰期,是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分不开的。

      总之,元代数学的发展之所以达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期甚至巅峰状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及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拓展内容:*古代数学发展历程介绍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赵爽是*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与推导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经》书中补充的“勾股圆方图及注”和“日高图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文献。在“勾股圆方图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个公式;在“日高图及注”中,他用图形面积证明汉代普遍应用的重差公式,赵爽的工作是带有开创性的,在*古代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徽约与赵爽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对一些数学名词特别是重要的数学概念给以严格的定义,认为对数学知识必须进行“析理”,才能使数学著作简明严密,利于读者。他的《九章算术》注不仅是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刘徽创造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并首次用理论的方法算得圆周率为 157/50和 3927/1250。

      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题。在证明方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时,刘徽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东晋以后,*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提出祖(日恒)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据推测,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祖冲之之子祖(日恒)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著名的祖(日恒)公理。祖(日恒)应用这个公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主要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分工、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反映了这个时期数学的情况。王孝通在不用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立出数字三次方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后来天元术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外,对传统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数字三次方程解决的。

      唐初封建统治者继承隋制,656年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学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风等编纂注释《算经十书》,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明算科考试亦以这些算书为准。李淳风等编纂的《算经十书》,对保存数学经典著作、为数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他们给《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所作的注解,对读者是有帮助的。隋唐时期,由于历法的需要,天算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的内插法,丰富了*古代数学的内容。

      算筹是*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盘,在技术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继承了筹算五升十进与位值制的优点,又克服了筹算纵横记数与置筹不便的缺点,优越性十分明显。但由于当时乘除算法仍然不能在一个横列中进行。算珠还没有穿档,携带不方便,因此仍没有普遍应用。

      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阅读全文]...
  • 李白诗词《拟古十二首》(其九)的诗意赏析

  • 李白,诗意
  • 李白诗词《拟古十二首》(其九)的诗意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诗词《拟古十二首》(其九)的诗意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拟古十二首》(其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赏析】: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希望“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拟古其七》)。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活着的人象匆匆来去的过路行人,死去的人仿佛是投向归宿之地、一去不返的归客。天地犹如一所迎送过客的旅舍;人生苦短,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此同声悲叹!那么,天上仙界和地下冥府又如何呢?“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古代神话传说,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嫦娥把药偷吃了,就飞入月宫;月宫里只有白兔为她捣药,嫦娥虽获长生,但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又有什么欢乐可言呢?扶桑,相传是东海上的参天神树,太阳就从那里升起,如今也变成枯槁的柴薪。埋在地下的'白骨阴森凄寂,无声无息,再也不能体会生前的毁誉荣辱了。苍翠的松树自生自荣,无知无觉,又岂能感受阳春的温暖?所谓“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这不过是“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罢了。诗人纵观上下,浮想联翩,感到宇宙间的一切都在倏忽变化,并没有什么永恒的荣华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 结尾以警策之言收束了全篇。悠悠人世莫不如此,一时荣华实在不足珍惜!《古诗十九首》的某些篇章在感叹人生短促之后,往往流露出一种及时行乐,纵情享受的颓废情绪。李白在这首诗里虽也同样叹息人生短暂,却没有宣扬消极颓丧的思想,反而深刻地揭示出封建浮荣的虚幻。这是诗人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总结,是有丰富内容的。

      这首《拟古》诗的想象力特别新颖、诡谲,有如天马行空,纵意驰骋,在艺术表现上好比鬼斧神工,匠心独具。如月兔捣不死药本来令人神往,可是在“月兔空捣药”句中,诗人却着一“空” 字,一反神话原有的动人内容,这就给人以新鲜奇异的感受。又如扶桑是高二千丈,大二千余围的神树,诗人却想象为“扶桑已成薪”,一扫传统的瑰玮形象,可谓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再如,阳光明媚的春天,青翠苍绿的树木,这本来是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诗人的想象里竟是“青松岂知春”。这种艺术构思超凡拔俗,出人意料,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富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拟古诗的发展 - 句子

拟古诗的发展 - 语录

拟古诗的发展 - 说说

拟古诗的发展 - 名言

拟古诗的发展 - 诗词

拟古诗的发展 - 祝福

拟古诗的发展 - 心语

推荐词条

带卿卿的古诗 柳絮儿满天飘的古诗词 描写秋的古诗大全 写送别友人的古诗 音乐会邀请的古诗词 困忧感伤的古诗 描写思乡之情的古诗文 描写松竹梅的古诗词 古诗池上的内容 后的古诗词 关于关爱的儿童古诗 为政的古诗词 让人坚持的古诗词 问字开头的古诗词 写男女相思的古诗词 关于感恩的古诗英语 关于古诗的女孩名字 写雪景的古诗词 描写枫林的古诗 关于描写蜜蜂的古诗 复杂的古诗词 表达朋友真情的古诗词 小学热爱生活的古诗 说男人帅的古诗 描写校园春天的古诗词 古诗情书带英字开头的 形容交朋友的古诗 有日出的古诗词 清影的古诗 夏日凉爽的古诗 恭喜升官的古诗词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