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史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发展史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发展史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发展史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诗歌的发展史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歌的发展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五言诗是*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南北朝时期是*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民歌总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朝乐府保存下来的有4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璧”。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五四”文学革命中,*的现代文学诞生了。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1949年新*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
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外国诗歌发展史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方法是明朝人强加上去的,并不科学。宋人将词分为令引*慢四种,然而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分类并不十分清晰。简单地说,令即小令,引和进约等于中调,慢词就是所谓的长调。(蝶恋花60字,江城子70字,但在宋朝都属于令词)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会展的发展史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我国会展活动在*代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增强国际交流,开拓国民眼界和振奋民族精神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会展的发展史,希望对你有帮助。
*会展的发展过程
作为早期展览会雏形的集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商、周时期,并在唐末以后得到了蓬勃发展。
集市在我国不同的时期和地区,有许多种形式和名称,如集、市、墟、场等。
集市的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者,他们之间的买卖活动既是生产者向消费者直接出售,也是生产者之间的产品流通。
几千年来,集市一直是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径。
除了城乡各有特色的集市外,还有一种城乡并存的定期集市——庙会。
在我国,庙会的历史悠久,在唐朝已流行,宋朝继之,明、清盛行。
除了传统的产品交换之外,还有宗教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等。
庙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对促进商品流通,沟通城乡联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代,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明明显落后于欧洲,会展业也不例外。
虽然我国很早就出现集市、庙会,但现代展览并没有在我国产生,它与其他工业发明一样也是舶来品。
清末到抗战前的会展
1840年,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在西方的炮舰下被迫打开门户,*人开始尝试着与外部世界接触*会展发展史*会展发展史。
当时,参加世界博览会就是我国早期参与国际性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代*会展活动的发端。
1851年,*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经商的外国人以私人身份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
1876年,*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了费城世界博览会。
此后,我国官方或民间商人又以组团参展、寄物参展、派员参观等形式,先后参加了20余次世博会。
1915年,“*”*派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洋万国博览会。
在这届博览会上,*展品共获1211个奖项,其中大奖章57枚,荣誉奖章74枚,金牌奖章258枚,银牌奖章337枚,铜牌奖章258枚,奖词奖227个,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
自参加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后,由于国内战乱和动荡,*长久地离开了世博会的舞台。
清光绪31年(1905年),清*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
清宣统元年(1909年),当时的官府在武昌、南京举办了商品陈列所,也称物品展览会,用以展示国货。
清宣统元年(1909年)9月至10月,武汉劝业奖进会在武昌*湖举办,这可能是**代史上的第一个博览会。
清宣统二年(1910年)6月5日至6月29日,在江宁(今南京)由官府和商界合办了南洋劝业会,这是学*西方博览会的又一次尝试,举办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产业状况,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1915年北洋军阀*农商部所属劝业委员会设立了商品陈列所。
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浙江府在杭州举办了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展品约15万件,观众达2000余万人次,盛况空前。
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艺术国际展览会在英国伦敦举办,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国办展。
参观人数达42万人次,以致*瓷器、绸缎、茶叶畅销一时,中餐馆生意兴隆。
这些展览会相当于欧洲的国家工业展览会,但是在展览规模和展示手法上比较落后。
我国会展活动在*代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增强国际交流,开拓国民眼界和振奋民族精神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当时我国国力孱弱,政局动荡,战争频繁,因而会展活动发展始终没能与世界同步,会展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仍然十分有限。博览业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功能
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
联系和交易功能
联系和交易功能会展孕育巨大商机,具有联系和交易功能。会展的联系沟通作用非常明显:联系量大、联系面广、联系效果好,因此会展可以向会展组织者、参展商、观众提供彼此联系和交流的机会。通常在短短几天有限的会展期间,参展商往往可以接触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大部分客户,可能比登门拜访等其他常规方式一年甚至几年所接触的客户还多。展会参加者在专业展会上可以接触到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本领域专家、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供应者、代理商、用户等与己相关的各种角色的人,其中不乏决策人物、关键人物,形成的人际联系质量高。会展的环境氛围典雅,有利于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贸易成交一般有若干环节:生产厂家向客户宣传产品,客户产生兴趣并进行询问了解,客户产生购买意向,厂家与客户洽谈,讨价还价成交。通常这个过程有时可能比较长,但在展览会上,这一过程可以比较迅速完成。在会展中,丰富的信息、知识交流传播使得生产、贸易、生活趋于更轻松、直接、快捷、准确,消除了供求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产生高效低耗的经济功能,创造了经济均衡的巨大可能性。在展销会上,参展商为卖而参展,参观者为买而参观,均有备而来。参展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广泛地接触买主,观众购买商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最广泛地了解产品,参展商可以于潜在客户表示出兴趣时就抓住机会开展推销、洽谈工作,直至成交甚至当场回款,买卖双方可以完成介绍产品、了解产品、交流信息、建立联系、签约成交等买卖流通过程,展会起到沟通和交易作用。
国际展览会与博览会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大大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交易。在中世纪时代,作为展览会前身的贸易集市就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人口集中、商业较为发达的欧洲城市举行。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起来,形成连接大西洋、太*洋、印度洋的'国际市场,国际展览业形成萌芽。
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和后来的比利时、德国、法国、美国的产业革命,推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特别是通讯和运输工具的使用,在伦敦、法兰克福、巴黎等城市,贸易集市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国际展览会或博览会。1851年在伦敦首次举行了世界博览会,标志着旧贸易集市向标准的国际展览会与博览会过渡。1895年莱比锡第一届国际样品博览会,满足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市场交易的需要。
国际展览业形成对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展览会与博览会成为发达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场所,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勃勃生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一批因战争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焕生机,例如世界著名的“米兰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巴黎博览会”,后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的三大桥梁,值得一提的是“莱比锡博览会”在冷战期间为沟通东西方贸易联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前民主德国每年与西方国家达成的贸易额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莱比锡博览会上达成的。此外,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特邀西方国家商人到“莱比锡博览会”洽谈业务,签定合同,因此“莱比锡博览会”被誉为“通往东欧国际贸易市场的门槛”。
通过商品或科技成果的会展,使供需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信息和需求,再加上可以通过实物观看,迅速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商务合同,因此会展市场孕育了无限的商机。在新加坡举行的“2004年亚洲航空展”,单是公布的部分交易额就达到了35.2亿美元。
整合营销功能
整合营销功能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营销*台,为企业展示产品、收集信息、洽谈贸易、交流技术、拓展市场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会展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发达国家,会展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
同时,会展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的经济,众多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聚集在一起,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直接交流,信息被充分披露,是一个*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市场价值规律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产品的销售价格趋*生产成本,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价廉物美的产品。
整合营销理论认为,在营销可控因素中,价格、渠道等营销变数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或超越,而产品和品牌的价值难以替代,因它们与消费者的认可程度有关。整合营销的关键在于进行双向沟通,建立一对一的长久的关系营销,提高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会展具有整合营销功能,可以利用多维营销的组合手段,如会展的报刊、电视、广播、因特网、户外广告、实地展示、洽谈沟通等各种营销方式,这种整合营销功能有利于企业与顾客的交流,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与品牌的认同度,促进企业销售工作。
在会展上,生产商、批发商和分销商汇聚一堂,进行交流、贸易,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个信息市场。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与顾客可以直接沟通,得到及时反馈。企业可以收集有关竞争者、新老顾客的信息,企业能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构成决策依据。
会展具备了其他营销工具的相关属性:作为广告工具,会展媒介将信息针对性地传送给特定用户观众;作为促销工具,会展刺激公众的消费和购买欲望;作为直销的一种形式,可以直接将展品销给观众;作为公共关系,会展具有提升形象的功能。
会展营销成本低。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调查,通过推销员推销、广告、公关等手段的一般营销渠道找到一个客户,*均成本219英镑;通过会展寻找一个客户,*均成本35英镑,仅为前者的1/6。
调节供需功能
调节供需功能展览会可以视为信息市场,信息得以交换,企业参展产品的信息实为市场信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
信息市场是经济运行循环过程的轴心,会展信息市场反映信息交换中供求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它连接市场信息供应方、市场信息用户、市场信息资源应用等重要生产力要素,促进各类市场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效地刺激需求,调节供给。
*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国家的最高学府 ,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太学和国子监在办学育才、繁荣学术、发展*古代文化科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官学的发展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教育起源与学校产生较早的国家。据古籍记载,董仲舒认为在五帝时代,我国已有名为“成均”的学校,现在看来只能视为有关学校萌芽的传说。我国正式的学校,则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的夏朝。
夏朝已有庠、序、校三种学校。庠,是养老与教育兼施的机构;序,则有明显的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已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教育机构。
商代的学校除“庠”、“序”之外,又增加了“学”和“瞽宗”。“学”包含了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教育成型的标志,“瞽宗”,设有专职的教师,是传授礼乐,造就士子的专门机构。商朝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教育内容以宗教和军事为主,还要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西周教育集前代之大成,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国学与乡学两类。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方官学。国学分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按照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只设一级。西周官学划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种类型,影响深远。大学分为五学,即所谓“成均,上庠、辟雍、东序、瞽宗”;五学并举之规模,在世界教育史居领先地位。
秦朝实施“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文教政策,造成学校教育的倒退和逆转。汉武帝时创立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汉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中央官学有大学性质的太学,有特殊性质的鸿都门学(相当于文艺专科学院)、四姓小侯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分别设立学(郡国设立的,中学性质)、校(道邑设立的,中学性质)、庠(乡设立的,小学性质)、序(聚设立的,小学性质),其程度已有高低之分。
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发展到唐代,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古代官学不仅依行政所属可以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而且依学校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有专修儒经的学校,如中央官学中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等。有专科学校,如直属国子监管辖的律学、算学、书学是大学性质的专科学校,太医署所辖医学校,太卜署所辖的卜筮学校,司天台所辖的天文、历数、漏刻学校,太卜寺所辖的兽医学校等,均属职官性的专科学校,地方府州大学中,也设立了医学科,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自然科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称为实科学校。在欧洲,直到l7、18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才出现这类学校。而我们国家,早于欧洲一千年,在唐朝就创立了实科学校,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还有特殊学校,如弘文馆,以详尽图籍教授学生,崇文馆,以经籍图书教授学生。总之,多种形式办学,是唐代官学一大特点。
封建官学随着社会的前进,曲折地发展着。宋朝官学对学生入学资格有所放宽,明朝国子学的教育对象更为扩大。宋代增设武学与画学,学校类型不断增加,唐代以后,官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南宋到清代,《四书》已成为重要的教材,史学与文学内容也有所增加。
明朝中叶以后,封建制度进入了衰败没落阶段,封建官学制度则沦为钳制人民思想的工具,曾遭到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与教育家的抨击。至*代,革命的洪流,终于将封建官学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使我国教育进入了新阶段——私学。
古代私学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见端倪。私学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则是在春秋战国之际兴起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是私学的初创阶段,成就最大的是儒家,其次是墨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我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伟人。其门生弟子多继承他开创的事业,私人讲学授徒。子夏办学颇有成就,所培养的弟子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皆“为王者师”。孟轲所办私学也盛况空前,“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墨子·公输》中,墨子自称有弟子三百人。墨家私学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其纪律严格,弟子为义战而死,视死如归。
战国中期,诸子蜂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之学,大大丰富了我国私学的内容。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史,私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程度而言,可分两级。蒙养教学与经师讲学,前者相当于中、小学,后者相当于大学。就主要形式而言,可分三种:经师讲学、蒙养教学和家学传授。
汉代经师讲学之风很盛,东汉更为兴旺发达,学生人数远远超过太学。两汉私学门下,有不少著名的大师,马融、郑玄等即为最有名者,他们的弟子常有数百上千人。郑玄是一位极负盛誉的教育家,他在战乱中,从教20余年,及门弟子不下数千,着录弟子万人。等他死时,“自郡守以下受业者,缭缓赴会千余人”。黟从郑玄的生*可见汉代私学之一斑。
隋唐之际官学繁荣,私学也颇发达,隋朝大儒王通,为著名的私人讲学者。宋代私人教学极为发达,著名讲学者有孙明复、胡安定、张横渠、程明道、程伊川等人。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人,以救国仁民为宗旨,一边着书立说,一边讲学授徒。
封建官学制度中,一般不包括蒙养教学,此项教育任务,多由民间私学承担。汉代蒙学名曰“书馆”;其师称为“书师”。唐代蒙学亦有村校之称。蒙养教学至宋代日益完备。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学教本为“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宋元蒙养教学之所,有乡校,家塾、冬学等名称,设置普遍,据称“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学诗作对。据古籍记载,宋代诗人苏轼曾测试过一农村蒙学八岁小童孙仲益。苏轼出题曰:“衡茅稚子璠玙器”,孙仲益立刻对曰:“翰苑仙人锦绣肠”,苏轼大加赞赏。这一轶事,反映了宋代蒙学学诗作对的水*。
明代蒙学分家塾(私立的),义学(地方宗族公立的)、社学(官办与公助结合的)三类。清代蒙学亦分三类:一类称教馆或坐馆,这是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的蒙学;二类称家塾或私塾,这是教师私人在家教授生徒的蒙学;三类称义学或义塾,这是地方宗族设置的蒙学。
家学传授,是古代私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卜筮之术与史学,是最古老的家学传授内容。后来,百工技艺,无专门传授之所,则以家传为主。经学昌盛之后,也成为家学的重要内容。历代经师,大多都受家学的影响。科学、文学、艺术,在古代也常通过家学传授相承、发展。
总之,经师讲学、蒙养教学、家学传授,这是我国古代私学的主要形式。
拓展:官学特点
国家的中央官学,在汉朝正式创办。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央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南宋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官学逐步衰败,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根据中央官学各自所定的文化程度、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将整个*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分为最高学府、专科学校和贵族学校三大类。
儿童绘本的发展史
绘本,外来语,即图画书,该词语取自日语中图画书的叫法 "えほん"的汉字写法“絵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绘本是发达国家家庭首选的儿童读物,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儿童绘本的发展史相关内容。
什么是儿童绘本
绘本源起的西方,它的概念至今也并未有统一的定论。绘本是源自日文的*惯,绘本在英文中是PictureBook(图画书)。在我国台湾地区,图画书与绘本常常被混用,绘本用于较为严格意义的图画故事书,而图画书的界定有时相当宽泛,甚至包括非虚构的知识类图画书、玩具书、歌谣等。
绘本不等于“有画的书”,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一些相当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图,而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绘本是在图、文之间取得一种*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出来。绘本实际上包括儿童绘本和**绘本两种类型,但二者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明确。
儿童绘本的发展
绘本十七世纪诞生于欧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绘本图画书的主流传向了美国,绘本图书迎来了黄金时代。
五六十年代,绘本开始在韩国、日本兴起,七十年,台湾也开始了绘本阅读,随后引起绘本阅读的热潮。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绘本阅读已经成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儿童绘本阅读的意义
绘本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出现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开始充分发展,是新时代出现的、由传统的高品位的文学和艺术交织出的一种新样式。
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为少,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须精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须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惯。因此,绘本的作者往往对文字仔细推敲,再三锤炼。更值得一说的是图,绘本利用图讲故事的方式,把原本属于高雅层次、仅供少数人欣赏的绘画艺术带到了大众面前,尤其是孩子们的面前。这些图都是插画家们精心手绘,讲究绘画的技法和风格,讲究图的精美和细节,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可以说,好的绘本中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精品。
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进而欣赏绘画。当然,绘本不能立竿见影地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所有期望,但绘本中高质量的图与文,对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还有情感发育等等,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专家一致认为: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就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候家长能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营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那孩子们从刚开始接触到的就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比起那些一闪而过、只带来一时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赏绘本无疑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多大的宝宝适合看绘本
专家鼓励宝宝一出生就开始看绘本,家长可为宝宝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绘本读物。
如出生到一岁的宝宝适合看图画比较大、清晰,没有任何复杂的背景的绘本,其内容简洁、清楚。
一到两岁的宝宝对生活周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家长可以为他选择一些跟日常生活相关的绘本读物。
三岁宝宝对有情节起伏或有小小探险的故事感兴趣,家长可以为其选购此方面的绘本。
四岁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家长可以为其提供给与想象力有关的绘本,让孩子的想象力无限加深。
五岁的孩子,对周围的观察比较细腻,图画中最好有很多可以让他观察的内容,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六岁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进入幼儿园,对这个社会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时候所读的绘本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自然的、科学的、艺术的、音乐的、文学的等等。
0-6岁儿童绘本阅读推荐
以上绘本年龄分类,为一般模糊分类。为宝宝选书时,请根据宝宝的实际阅读水*、阅读*惯和阅读爱好进行选择。
带上宝宝一起选书,尊重宝宝的选择,会让宝宝更快乐、更满意,更能促进宝宝阅读水*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增强。
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时的亲子共读时间,与电脑、电视隔离,长此以往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而宝宝也会越来越聪明。
儿童绘本存在的问题
在儿童绘本市场逐渐升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因素使这一细分市场远未达到成熟,市场表现仍然乏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引进过多,原创队伍不足。目前,引进的儿童绘本多以国外(海外)的获奖书、畅销书为主,这类书,因为已有发行经验和销售数字做参考,引进后,风险少、见效快,对编辑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基本上拿到版权就可以说成功了。尝到甜头的出版社更加倚重引进版图书,对原创儿童绘本的兴趣自然不大,也不重视;国内图书界至今还没有绘本奖项,更缺少评论上的扶植与引导。
儿童绘本市场有待培育,缺乏品牌出版社。目前国内儿童绘本市场基本处于诸侯混战的局面,还缺乏像其他细分市场那样的品牌出版社。儿童绘本市场相对成熟的欧美和日本,品牌出版社集中的程度就很高。如日本福音馆是以出版绘本著称的出版社,他们对于日本绘本市场进行了50年的市场培育,从而确立了在日本绘本市场的地位。国内儿童绘本市场的开发,也需要这种品牌培育意识和耐力。
儿童读者年龄划分不细。尤其是国内的低幼儿童绘本年龄划分大而笼统,一般以小学作分界线,线下分为低幼儿童绘本、学前儿童绘本。其实,低幼儿童绘本是个大概念,还可以细分,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上学,其间短短的几年,却是人生生理和心理变化极大的几年。不同年龄的儿童其心理及身体的发育是有区别的。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开发不同的绘本,是所有出版者必须对读者进行细致的研究才能把握的。
儿童绘本编排缺乏合理性。儿童绘本的受众是儿童,即使有些书由**读给儿童听或是与他们一起阅读,也不能不考虑图和文字的比例,文字的数量,插图的大小,字体、字号、用色、页数等是否符合儿童的阅读特点(视觉特点,阅读时间的极限等)。我国的儿童绘本似乎对此不够重视,或者缺乏相关经验。
读绘本是否开发智力
儿童绘本是儿童文学的一环,它的主要阅读对像是学龄前后的幼儿。图像是幼儿重要的阅读工具,也是绘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绘本的图像除了要贴*儿童的世界,也必须重视美感呈现。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会说话,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儿童得以由直觉进入绘本的世界,自然流畅地听故事。由于幼儿识字不多,不能独立阅读,所以绘本的文字,便须要大人代为关读,再说给小读者听。也就是说,绘本的文字并不是写给小读者看的,而是让他们听的。
绘本的图像和文字必须韵含默契,像呼吸、像音乐、像双打运动员般紧密配合,方能让小读者轻松愉快地阅读。
幼儿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是从整体来掌握感觉,而非由细部思考分析的。
这种特质使小孩在情境中,很少冷眼旁观,而经常以〔飞蛾扑火〕的热情,全情投入地参与。在与大人共读绘本时,他们不仅在听一则他人的故事,他们会与故事中的角色合而为一,亲历其境地体验这段故事。
这是幼儿喜欢重复听一个故事的原因之一。每一次聆听,对小孩而言都是新的感受经验。因此,大人与小孩一起阅读绘本时,不要先读文字,要让他们先看图画。预留空间,让孩子的想象驰骋,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在诵读文字的时候,我们应忠于原味,既不偷工减料,也不加油添醋。
这样,小孩才可以体会到绘本的文学及秩序之美,掌握绘本的整体意境。
绘本为小孩提供丰富的体验,体验到的感受经过时间沉淀,便会慢慢化为知识和智能。在阅读之后,大人应避免说教,急不及待地说明、询问、考试。我们应把看书、听故事的*还给孩子,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反刍绘本。大人可以〔坐看〕绘本的种子,在孩子的生命中发芽、成长。
儿童绘本与普通图画书有哪些区别
绘本图书与其他普通图画书的区别在于绘本图书通常有独立的绘画著者,图画有个人风格,画面即情即景,可单幅成画。我们常见一些有图有文的书,尽管这些书的图画画得十分有趣,但这些图画只是文字的补充,只是一类具有文字系统功能的图画。这类书多见于教材和教辅类图书。书中的图画不具备"图画语言"功能。图画书与我国传统的连环画、连环漫画相比,后者好比是传统舞台剧,读者只能在一定角度用全中景去看,会产生极大的距离感。低幼图画书却好比是供低幼儿童看的一部电影,它既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的特写,既有极其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暗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一些以图为主的卡通类幼儿图书与图画书也不同。这些图书绘制精美,画面是活动的卡通片的固化,形式上失去活动的魅力,画面情节已被"肢解"难以表达原著内容,书中的图画只是引起对卡通情节回忆的符号。看一本日本版欧洲民间故事《狼和小羊》这本图画书,我们可以领略这种"图画语言"。文字很简单:"狼进了小羊家……"。后面用一整版表现狼打开门进来,所有的小羊都很惊慌,有的藏在大钟里,有的藏在床下,有的藏在门后,还有的藏在沙发后……这画面极大地引起了小读者的兴趣。
儿童绘本的分类
1、儿童立体绘本
立体绘本虽然也是纸质绘本,但是采用的是三维立体效果。当儿童阅读立体绘本时,翻开个别页面,画面会呈现出立体的效果,显得更加形象,更能让人理解,还能培养儿童的立体的逻辑思维能力。立体绘本相对于传统绘本来说,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具有益智玩教具的属性,因为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和复杂,所以价格也相对普通绘本来说更贵,立体绘本不利于保存。
2、儿童有声绘本
现在绘本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不局限在图书绘本上。有声绘本就是一种让图书说话的绘本,采用的是光学图像识别、数码语音技术的点读笔,加上加印与特定声音文件相关联的隐型底码的点读书就可以了。有声绘本因为能使用点读笔来让文字部分呈现出朗读效果,因此也相对也更为吸引孩子,但是书本的价格也相对较高。
3、儿童电子绘本
儿童电子绘本是*年来兴起的绘本模式,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而逐渐得到普及。电子绘本是将纸质书的绘本转换为电子书的形式,是一种可以下载到手机或者电脑里的绘本,阅读时只需要打开软件就能观看,购买较方便,而且价格较便宜。电子绘本不仅能发音,还具有动画的特性,个别能动的画面也会吸引孩子。而且,电子绘本还有互相沟通的特点,孩子在阅读电子绘本时,可以与动画的人物进行交流,这样能节省父母陪孩子的阅读时间。
儿童电子绘本虽然不断普及和发展,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并不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视力,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变得不爱与人沟通,所以父母在给孩子阅读电子绘本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是陪着孩子一起阅读。
儿童绘本的好处
1、提供儿童全面阅读的情境
关于摄影的发展史
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一般我们使用机械照相机或者数码照相机进行摄影。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摄影的发展史,一起来看看吧。
一、摄影术的诞生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的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前468-前376)就发现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
直到16世纪的后半页,欧洲人在墙壁上打孔并装上凸透镜,从另一侧的墙壁上观看室外的彩色图像。称为“暗室”。
17世纪初,装有凸透镜的小型“暗箱”开始出现,用来作为绘画的工具。但300多年来始终没有办法把画面固定下来。
19世纪初,英国人韦奇五德用皮子作画“阳光画”最终失败了。
世界摄影史上的第一张照片是1826年由法国人尼普斯拍摄的《鸽子棚》。
现代公认的摄影术的诞生是在1839年。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
二、摄影术的发展
1、卡罗式摄影术;
2、玻璃的使用;
3、火棉胶的发明;
4、从湿板到干板;
5、从干板到胶卷;
6、柯达公司的诞生。
三、从黑白到彩色
黑白胶卷:1981年:ISO20°;20世纪20年代: ISO30°;20世纪40年代: ISO100°; 20世纪50年代: ISO400°;20世纪60年代: ISO3200°; 1936年,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卷彩色反转片胶卷(Kodakchrome); 1937年,爱克发公司柯达公司推出了第一卷彩色负片胶卷(Agfacolor)。
四、四大胶片公司
柯达公司:美国,1888年;爱克发公司:德国,1873年;
依尔福公司:英国,1879年;富士公司:日本,20世纪初。
五、照相机的发展
19世纪初,装有45°反光镜的“暗箱”;
1839年以后,去掉反光镜的“暗箱”成为照相机;
1860年,带有皮箱的照相机出现(黑布蒙头);
1905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使用胶卷的照相机;
1923年,徕卡公司生产出第一台使用135胶卷的小型*视取景照相机;
1940年以后,单镜头反光相机开始出现;
1870年,“傻瓜”照相机开始出现;
1990年以后,数码相机出现。
六、我国照相机的发展
1958年,上海照相机厂成立,开始生产“海鸥”牌照相机;
1965年,江西光学仪器厂成立,生产的照相机也叫“海鸥”,后更名为“凤凰”。
第二节:摄影的门类
摄影可分为六大类:
1、新闻摄影;
2、艺术摄影;
3、纪实摄影;
4、广告摄影;
5、科技摄影;
6、应用摄影。
一、新闻摄影
用于新闻报道的摄影: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工农业等。
二、艺术摄影
以艺术表现形式为主要目的的摄影:风光、人像、静物、体育、花卉等。
三、纪实摄影
以纪实的手法表现的摄影形式:记录社会现实,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生活风貌;歌颂美好事物,针砭社会时弊。
四、广告摄影
以宣传产品为商业目的的摄影形式:汽车、房地产、家用电器、食品、饮料、服装、化妆品等。
五、科技摄影
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各种摄影形式:天文、气象、航空、航天、卫星、海洋、生物、水下、显微、红外、遥感、勘探、测绘、医疗、水文、地质、地貌、激光全息等。
*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数学是*古代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数学的发展史,欢迎大家阅读。
我国古代数学经数千年的发展,到宋元时达到了高峰期。
而元代更是这种高峰期的顶峰状态。
如*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数学史组在其《宋元数学综述》一文里说:“13世纪下半纪(主要指元代)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说宋元数学是以筹算为中心内容的*古代数学发展的高潮,那么13世纪下半纪正就是这个高潮的顶峰。
”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史专家钱宝琮先生也说:“*数学以元初为最盛,学人蔚起,着作如林,于数学史上放特殊光彩。”可见元代数学在我国数学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
元代数学之所以达到我国古代数学的高峰期,其主要标志是涌现出了一批著名数学家及其着作,提出并解决了一些数学方面的高难问题,取得了杰出成就。
元代著名数学家有李冶、朱世杰、蒙哥等人。
李冶着有《测圆海镜》12卷、《益古演段》3卷;朱世杰着有《算学启蒙》3卷、《四元玉鉴》3卷;蒙哥对古希腊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有研究。
李冶提出了立方程的方法(即天元术),朱世杰提出了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的解法(即四元术)及垛积术与招差法。
这些都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就。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数学本身发展原因的。
从社会政治经济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来看,元代虽然一度战火连天,但长江下游一带受战争的影响较小,社会经济得到了不断发展,商业贸易也比较繁荣。
商业的繁荣就日益向数学提出要求,怎样才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计算并迅速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元代在南宋“乘除捷法”和各种“歌诀”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少内容更丰富的实用算术书,解决了社会实践向数学提出来的要求,从而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如朱世杰的《算学启蒙》就是一本启蒙性的通俗教科书,其中有不少便捷的歌诀如九九乘法歌与归除歌诀等。
这样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又引来了更多的人渴望接受数学教育。
祖颐为朱世杰《四元玉鉴》所作序言中就说:“(朱世杰)周流四方……踵门而学者云集”。
莫若的序文也说:“燕山松庭朱先生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矣,四方之来学者日众。
”群众基础的深厚,当然对数学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不仅在南方如此,在北方数学也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当时在太行山南麓东西两侧的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就形成了另一个数学发展中心。
如祖颐为朱世杰《四元玉鉴》所作序中叙述从“天元术”到“四元术”的发展过程中所提到的*阳、博陆、鹿泉、*水、绛、霍山等地就属此地区。
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王恂等人未仕元前就都隐于今河北武安紫金山中。
这一带在金元时期受战争破坏不是很严重,经济情况较好,是当时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
加之此时这个地区造纸业和印刷业也极为发达,其“*水版”印本书可和南宋的印本书相媲美。
这些无疑对数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果说当时南方长江下游一带在改革筹算方面,把筹算系统的计算方法改进到十分完美的地步,那么北方河北与山西南部地区则从设立未知数、立方程和消去法方面(即天元术和四元术),也把筹算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从数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元代数学继承了前代成果并解决了前代所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如关于“天元术”和“四元术”的发展问题。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着作《九章算术》(约公元1世纪)的开方法中,“借一算”已有未知数X的含意,唐代王孝通在立方程过程中也用到了多项式的计算。
到了宋代数学家们把“增乘开方法”由开*方、开立方推广到开任意高次方之后,“天元术”的形成就剩最后一跃了。
金末元初的李冶完成了这最后一跃。
当“天元术”的问题解决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又会提出解决高次联立方程的问题。
朱世杰“四元术”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元术”用上下左右的不同位置来表示高次的四元式,最多不能超过四元,所以可以说筹算在这方面被发展到顶点了。
另外,数学的发展还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关系。
如“大衍求一术”(一次同余式解法)和高次的招差法公式与天文历法的推算就密切相关。
天文历法的推算需用高次招差法这一数学学科的方法,只有当人们从数学方面解决了一系列的高阶等差级数求和问题(各种垛积问题)之后才能最后完成这一方法,天文历法推算的需要向数学学科提出了问题,数学学科问题的解决又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所以说,元代的天文历法与数学均达到了我国古代的高峰期,是与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分不开的。
总之,元代数学的发展之所以达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期甚至巅峰状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及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拓展内容:*古代数学发展历程介绍
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不为汉儒经学束缚,思想比较活跃;它诘辩求胜,又能运用逻辑思维,分析义理,这些都有利于数学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吴国赵爽注《周髀算经》,汉末魏初徐岳撰《九章算术》注,魏末晋初刘徽撰《九章算术》注、《九章重差图》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赵爽是*古代对数学定理和公式进行证明与推导的最早的数学家之一。他在《周髀算经》书中补充的“勾股圆方图及注”和“日高图及注”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文献。在“勾股圆方图及注”中他提出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和解勾股形的.五个公式;在“日高图及注”中,他用图形面积证明汉代普遍应用的重差公式,赵爽的工作是带有开创性的,在*古代数学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刘徽约与赵爽同时,他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名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对一些数学名词特别是重要的数学概念给以严格的定义,认为对数学知识必须进行“析理”,才能使数学著作简明严密,利于读者。他的《九章算术》注不仅是对《九章算术》的方法、公式和定理进行一般的解释和推导,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发展。刘徽创造割圆术,利用极限的思想证明圆的面积公式,并首次用理论的方法算得圆周率为 157/50和 3927/1250。
刘徽用无穷分割的方法证明了直角方锥与直角四面体的体积比恒为2:1,解决了一般立体体积的关键问题。在证明方锥、圆柱、圆锥、圆台的体积时,刘徽为彻底解决球的体积提出了正确途径。东晋以后,*长期处于战争和南北分裂的状态。祖冲之父子的工作就是经济文化南移以后,南方数学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他们在刘徽注《九章算术》的基础上,把传统数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们的数学工作主要有: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提出祖(日恒)原理;提出二次与三次方程的解法等。
据推测,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的基础上,算出圆内接正6144边形和正12288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了这个结果。他又用新的方法得到圆周率两个分数值,即约率22/7和密率355/113。祖冲之这一工作,使*在圆周率计算方面,比西方领先约一千年之久;祖冲之之子祖(日恒)总结了刘徽的有关工作,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等高的两立体,若其任意高处的水*截面积相等,则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就是著名的祖(日恒)公理。祖(日恒)应用这个公理,解决了刘徽尚未解决的球体积公式。
隋炀帝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客观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唐初王孝通的《缉古算经》,主要讨论土木工程中计算土方、工程分工、验收以及仓库和地窖的计算问题,反映了这个时期数学的情况。王孝通在不用数学符号的情况下,立出数字三次方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也为后来天元术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外,对传统的勾股形解法,王孝通也是用数字三次方程解决的。
唐初封建统治者继承隋制,656年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学生30人。由太史令李淳风等编纂注释《算经十书》,作为算学馆学生用的课本,明算科考试亦以这些算书为准。李淳风等编纂的《算经十书》,对保存数学经典著作、为数学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方面是很有意义的。他们给《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以及《海岛算经》所作的注解,对读者是有帮助的。隋唐时期,由于历法的需要,天算学家创立了二次函数的内插法,丰富了*古代数学的内容。
算筹是*古代的主要计算工具,它具有简单、形象、具体等优点,但也存在布筹占用面积大,运筹速度加快时容易摆弄不正而造成错误等缺点,因此很早就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太乙算、两仪算、三才算和珠算都是用珠的槽算盘,在技术上是重要的改革。尤其是“珠算”,它继承了筹算五升十进与位值制的优点,又克服了筹算纵横记数与置筹不便的缺点,优越性十分明显。但由于当时乘除算法仍然不能在一个横列中进行。算珠还没有穿档,携带不方便,因此仍没有普遍应用。
唐中期以后,商业繁荣,数字计算增多,迫切要求改革计算方法,从《新唐书》等文献留下来的算书书目,可以看出这次算法改革主要是简化乘、除算法,唐代的算法改革使乘除法可以在一个横列中进行运算,它既适用于筹算,也适用于珠算。
美甲的起源及发展史推荐
在日复一日的学*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甲的起源及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士美容 带你领略美甲的起源及发展史
目前,美甲技术正从国外涌进国内,而在最早却是由东方传入西方。
埃及,早有保养指甲和染指甲的传统。公元3500年埃及纳麦法老,就已经用散沫花叶炸出红色的汁液染指甲,手掌和脚底,还用从昆虫分泌液中提炼的古铜色油做指甲染料。
而在*的古代,妇女们早就有以鲜花汁液(凤仙花俗称指甲花)染指甲的风俗。
漂亮的古埃及女人和古希腊时代的其他东方女人都做指甲。考古发现证明,他们甚至配备了装潢精美的豪华指甲用品盒。到17世纪才又有关于指甲的报道。
东方妇女把有机染料注入指甲内,以此希望他们的指甲预先染色。而欧洲女人却认为这种如此辛苦的指甲职业是多余的,他们热衷于喜爱的体操锻炼,以便使自己拥有纤细的手指和优美的手形。
但有一个男人却在欧洲推广指甲修饰,这就是法国国王路易·菲力浦,他于1830年使指甲修饰合法化。
大约19世纪末,出现了适用于欧洲女人的指甲修饰成套器具。
修指甲器具是用金银做的,器具盒用皮革和丝绒缝制。妇女们特别重视闪光软垫和闪光粉。应为在完全没有指甲油的情况下,用它们能在指甲上精巧的画出所渴望的珍珠闪光色来。同时,指甲表面因为涂了闪光粉而可以防潮湿。
*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用蜂蜡,蛋白与明胶做的指甲油。公元600年时,宫廷里流行带金和银色的指甲油。
古埃及更有严格的限制,国王和王后才染深红色,贫民只能染淡色。
在古代*,地位很高的男人,女人都留超长的指甲,显示他们无须劳动,男士则显示他们的雄性力量及身份地位,这种传统保留了很长时间。
*清朝时期的皇宫贵妇们更是用镶珠嵌玉的豪华金属指甲套,以保护她们精心留饰的指甲,这应该算是最专业最豪华的美甲饰品。*的妇女在古代由于文化和环境的约束,不可能有专业的美甲师。
这种美容美发,美肤,美甲的工作一般油母亲传授,姐妹之间交流,婢女协助来完成。但从一些词汇如“纤纤玉指,“指若兰花,“肤如凝脂,“十指尖尖,“妙手如花等等中就可见古代妇女对于手部皮肤护理以及对指甲的修饰。
现代美甲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及名流贵妇们,英国皇室贵妇们收集真甲,黏贴在先天性指甲残缺的指甲表面上,以改变手形的不美;好莱坞的女艳星因为手形不美而感到羞于展示双手。
化学工程师发明了贴片甲,丝绸甲,水晶指甲,那各类晶莹璀璨的美甲令好莱坞的明星们如痴如醉。
法国巴黎时装表演的 T型台上,服装模特们旋风般的变换服装,另指甲与服装的搭配显得相形见拙。法式贴片水晶甲的出现风靡了巴黎,也*卷了世界。
那美丽另人心动的美甲可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才场合不同服饰的人们。20世纪 出现美甲*民化趋势,由于美甲的流行而出现美甲师。专业的美甲师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具备生理学,化学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保护客人手的健康。
手是人的第2张脸,一双修长,秀美,有着艳丽的甲油色彩的手能格外增添女性魅力,可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女士的指甲,从坚硬程度到造型都不够完美。
当长到一定程度会突然断掉一个,另十指长短不一;还有相当一部分女士的指甲造型不美,要么扁*如扇,要么凸凹不*,在大众特别是男士面前展示自己的双手时,倍感尴尬,遗憾。
另外直接在自然指甲上上色后,两三天就开始剥落,美丽的指甲看上去斑斑驳驳,很不雅观,这是由于自然指甲会分泌油脂的生理现象导致的。
西方人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终于找到了弥补我们的自然甲缺陷的方法,那就是基础美甲。基础美甲是美甲程序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指用不同的材料来建立指甲的坚硬度,理想的造型和理想的.长度,它是指甲的保护层,又可令指甲油完美而长久。
基础美甲在现代美甲的发展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白领女性及职业女性们,她们更需要的是基础美甲的护理和保养。
美甲的*代史
(1)美甲在国外:现代的美甲兴起于三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只收集真人指甲粘贴到先天指甲有残缺的指甲上,然而收集真人指甲成本即高又极度受到限制.卫生又得不到保障,于是发展到贴片甲光疗甲等一系列人造指甲.早在30年前好莱坞知名演员已开始美甲,现在美国的美甲店遍布各条街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欧洲的法国 德国最为发达.亚洲的日本 韩国为代表.
(2)美甲在国内:现在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士了解美甲,并喜欢做美甲在1995年北京的李安女士成立了安丽泰乐玉指艺术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美甲历史先河,*才开始拥有自己的美甲事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美甲行业开始被社会认可并接受.
随着国外美甲公司及美甲技术的不断冲击,令到*的美甲已经渐成市场,在03年的8月18日美甲已经被国家劳动部正式成为独立的职业工种.并拥有自己的行业代码.
美甲在*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美甲店由小作坊逐渐过度到美甲沙龙.指甲吧.成为文化交流 艺术交流 艺术沟通 休闲娱乐 洽谈生意的好去处.
总结:美甲可以很明确的表现一个人的个性,更是美的体现,但是对于美甲常识人们还是更应该了解和学*,掌握美容起源与发展史很有趣哦,来学*下吧。
美甲保养知识
1、如不小心出现了指甲起翘的情况,最好及时修补。如果不能及时修复,最好在起翘处涂上一层亮 油,避免水分渗入引起指甲霉变,同时要尽快地找专业美甲师修护。
2、专业的美甲师将会告诉你,如果你要留指甲,需改变生活中手指的受力*惯,例如穿紧身内衣、提鞋、开汽车车门、开抽屉时,不要用手指尖直接用力,改变往常的用力*惯,否则指甲容易断裂。
3、*日需要在家做家务的MM,由于要接触水和洗涤用品,在家务劳动中,最好戴上手套,避免使用碱性洗涤剂使指甲变黄;干完家务后,要注意清洁双手,并让双手保持干爽。
4、经常旅行的人,随便配备一根砂条是必要的,遇到指甲前缘刮头发,最好用砂条将毛刺打磨掉。
5、指甲前缘下的指芯处容易藏垢,每晚洗脸时可以用牙刷清洁指芯,这样可以清洁,保持指甲处于干 净状态。
手部保养3个小知识
1.勤洗手:双手经常会接触很多的污物,所以要养成勤洗手的*惯。少用或不用带刺激性的酒精和肥皂。洗手后要及时护手霜,不但可以改善手的视觉效果,而且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手部必要的湿度和供给手部皮肤必需的营养。
2.多按摩:手指光节粗大,一定要按摩。用大拇指与食指逐个按摩每个指头,最最关键是要按摩手指的两侧,由根部到指尖的方向逐个按摩,手指慢慢就粗细匀称了,也可以购买按摩手指的小工具,同样有美化手指的功能哟。按摩手掌时,用拇指腹从另一掌心的拇指根部开始,向下呈半圆状,用力滑动。
3.多运动:1)模仿弹钢琴的动作,把双手*放在台面上,柔和地向下压,然后每次举一个手指,尽量举高。做此运动可使手轻快敏捷。这是最美的瞬间啊。2)展开五指,高举双手过头,每次做3~5分钟。这种运动可防止和减少手部青筋显露。3)先握紧拳头,然后用力松开,尽量伸展五指。每天做一次,每次3~5分钟。这种运动可以消除紧张,使手部柔软。
4.其他:指甲的保养首先要求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指甲才会粉嫩粉嫩的。注意不要用牙咬指甲,这种恶*一定要改掉。指甲不可以太短,一是会失去对指端的保护作用,二是弄不好还会得甲沟炎。做做手膜,甘油跟水按3:7的比例调兑,洗完手就涂上它,睡前可以多涂点。手会嫩嫩的。其他的就不一一细说了。定期清理手部皮肤,不要太频繁,会损害手部皮肤的,十天半个月一次就好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京剧,曾称*剧,是*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国粹,*戏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京剧的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了解。
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醇厚,唱腔优美,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点,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为老生担任领班。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其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之二,行当大体完备;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小生龙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禄、罗巧福、梅巧玲;丑杨鸣玉、刘赶三;老旦郝兰田、谭志道;净朱麻子、任花脸等,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创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为旦角的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1860至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进化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经缩小影印问世,并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桂芬,艺宗程长庚,演唱雄劲沉郁,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虎啸龙吟”的评道。他因“仿程可以乱真”,故有“长庚再世”之誉。孙菊仙,18岁时选中武秀才,善唱京剧,常入票房演唱,36岁后投师程长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中州韵,多用京音、京字,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生活。“老生后三杰”师承各有侧重,艺术风格各异,从全面权衡,谭鑫培文武昆乱不挡,艺术造诣及对京剧的发展,远远超过汪、孙。光绪年间,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在剧界地位,如当年之程长庚。
咸丰十年(1861年)京剧始入宫廷演出。当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庆班、四喜班、双奎班及外班(京剧班)演出。光绪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寿日,挑选张淇林、杨隆寿、鲍福山、彩福禄、严福喜等18人入宫当差,不仅演唱,且当京剧教*,向太监们传授技艺。自此,清宫掌管演出事务的机构“升*署”,每年均选著名艺人进宫当差,结止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谭鑫培、杨月楼、孙菊仙、陈德霖、王楞仙、杨小楼、余玉琴、朱文英、王瑶卿、龚云甫、穆凤山、钱金福等生、旦、净、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宫。由于慈禧嗜好京剧,加之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同期,位于大栅地区的广德楼、三庆园、庆乐园、中和园、文明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许荫棠、贾洪林;武生:俞菊笙、杨隆寿;净行:何佳山、黄润甫、金秀山、裘桂仙、刘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陆华云;旦行:陈德霖、田桂凤、王瑶卿、朱文英;丑行:王长林、张黑、罗百岁、萧长华、郭春山。这一时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之势。武生俞菊笙,开创了武生自立门户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称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结果: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20年代时称“四大须生”。同期的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立言报》社长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查点票数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童伶选举结束后,仍由《立言报》主持,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联抉于长安、新新两家戏院演出了《白蛇传》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贺。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还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岩)、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奚派(啸伯)、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叶派(盛章)等。同期尚有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生行中的王凤卿、孟小冬、时慧宝、王又宸、*春、谭小培、李万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阎岚秋、徐碧云、朱琴心、赵桐珊、雪艳琴、新艳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鸾、吴素秋、赵燕侠、杜*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兰、程继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马富禄、张春华等。
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
行当分类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职业)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生
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
旦
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青衣(正旦)、花旦、闺门旦、刀马旦、武旦、彩旦、老旦。
净
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分正净(重唱功,称铜锤、黑头)、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
丑
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具特色。
唱腔分类
京剧主要分为“西皮”与“二黄”两大类。
常见剧目中,有《四郎探母》,杨延辉唱的“未开言不由人泪流满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导板”,铁镜公主唱的“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用来起头大量的唱段,比较常用。诸如此类的还有该剧中杨宗保唱的“杨宗保在马上传将令”是小生的西皮导板,《铡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是净行的西皮导板,《打龙袍》*太唱的“龙驹凤辇进皇城”则是老旦的西皮导板。西皮导板种类虽然繁多,可过门基本类似,只要听熟了过门就知道演员要开唱什么板式了。如果同一出戏中导板太多,琴师会多用不同的花过门伴奏,以免产生听觉疲劳。
闷帘导板与一般导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员没有上场的情况下先在幕后唱的,如《逍遥津》中的刘协(汉献帝)在幕内有一大段唱“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就是闷帘导板,唱完后人物才出场。但这是二黄导板,不是西皮导板。
发音技巧
真嗓
亦名大嗓、本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红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则用真假嗓结合。
假嗓
*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意思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歌坛。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的《曼丽》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衰落,由于罗大佑一张《之乎者也》专辑,紧跟着苏芮一张《搭错车》专辑,改变了台湾歌坛的风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础。
本期歌曲风格远离了*原有的传统,受欧美影响更深,以台湾为首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因为在此期间随科学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应用到音乐制作中,加之商业化趋向更为明显,这都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出现华语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开花的景象。加上内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政策,流行音乐也有所发展。这样其市场更加广阔,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间听众有明显的分化现象,流行音乐几乎成为年青人的专利,多数老年听众不能接受。这与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同民间音乐、严肃音乐都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情况截然不同。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路的。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纪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
20世纪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华语流行音乐作品涌现了出来,众多音乐人成长了起来。借助唱片、电影、歌舞、播音等传播媒介,在当时的*乃至远东地区掀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传唱热潮。有专家认为那个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经彰显出一种现代性。
*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于其成功的歌唱和电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该时代由于*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占领上海而遭到干扰,但最终仍延续至1940年代末期。
扩展资料
*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根据歌曲风格的变化和发展重心的转移,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二发展分阶段中间出现了重心的转移分为前后两期,加上*流行音乐发展史前的学堂乐歌,这样共有六个部分。
在流行音乐出现之前,只有在学校里学生演唱的学堂乐歌。先在学生中演唱,后来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可以说是没有出现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主要词曲作家代表为李淑同(弘一法师)、赵元任和沈心工。
*音乐教育现况与发展前景论文
一、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与其在当下的遭遇
*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极其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资源。*可考的音乐史有8000多年,*传统音乐之广博和多样化,是世界上少有的。据不完全统计,*的戏曲剧种有394个,曲艺种类有400余个,民族民间器乐有600多种,其曲目多达*万首;*的民歌更是浩如烟海,据不完全统计,约有45000多首。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年来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强大的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以及其它种种因素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给民族音乐保护与传承带来了阻力。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正在不断地消失,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庞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与其在传承民族音乐方面的乏力
*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有*20万名音乐教师为2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音乐教育,并由388所各类高等音乐教育机构培养着各类音乐教师。这些学校的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音乐教育在体现文化多样性方面却不尽人意。根据实际调查,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西方的流行音乐。
二、形成我国音乐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历史的原因
回顾*现代音乐教育的历史渊源,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从20世纪以来史称“西乐东进”的发展脉络:最初在“学堂乐歌”中传唱的曲调,大多是来自日本和欧美的歌曲;20年代以后则是接受了德奥音乐的教育模式和音乐基础理论,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封建专制的一部分受到批判;50年代借鉴苏联的专业音乐教育模式;80年代引进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港台及欧美的流行音乐,也就是说,“欧洲中心论”占据主导地位,是*代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由于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和影响,其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未能在*学校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推行民族音乐传承并非易事。
(二)现实的原因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手段以始料不及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接收与获得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价值取向对广大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形成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目前*的青少年对美国大片、摇滚乐、流行歌曲、百老汇歌剧、电视片乃至各种期刊杂志、小说读物等等如数家珍,其影响可见一斑。大众传媒的市场化所带来的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更使流行音乐文化一时间泛滥到无孔不入的地步,使得流行音乐文化对青少年人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体制的原因
长期以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门(含各级文化馆站系统)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包含高等师范教育)则主要以学堂乐歌以来的新音乐为主要内容,因此没能很好地利用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尤其没有很好地引进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再加上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巨大影响,都不能不认为是当下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淡漠、民族音乐口头文化遗产受到威胁的原因之一。
三、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一)对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反思
1.提出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消极影响,呼吁学校教育重视民族音乐传承在展开*代中外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时,学者们发现找不到*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因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是20—30年代传入*的“欧美式”,就是50年代传入*的“苏联式”,而没有*式的。种种现象使学者们发出“*在哪里”的世纪之问,提出要从文化的角度对当代*音乐教育进行审视,指出“要把握*音乐文化体验之核心,发扬传统,全力发展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
2.提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要在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纵向深入研究中,在与东西方诸民族及本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建立其理论体系;而“母语”体系的内涵将包括传统的、民间的、少数民族的、当代的以及民族审美心理历史积淀的等等。
3.提出让每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关注*民族音乐本身的多元化问题*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有着各自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因此,不同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传承,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随着对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的深入思考,学者们愈加关注*音乐本身的多元特点以及多民族多地域特点。
(二)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探索民族音乐传承的实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民族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就已经从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实践、师资培训、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
1.对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修订
为了让广大中小学生熟悉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部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规定音乐课教学内容中民族音乐所占的`比例与种类,为民族音乐在学校中的传承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身体力行的探索——教学实践的展开
随着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各式教材的编撰出版,全国各地很多音乐教师身体力行,展开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探索。他们从学生最熟悉的本地或本民族音乐入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尝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民族音乐的传承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以及套路介绍
对于太极拳,大家了解多少呢?比如太极拳的起源、发明人、套路以及它的发展是怎么样的呢?那小编在这里整理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及其套路。希望可以帮到感兴趣的朋友!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氏始祖陈卜全家定居清风岭上的常阳村后,勤劳耕作,兴家立业,为了保卫桑梓不受地方匪盗危害,精通拳械的陈卜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子孙*拳练武。陈卜及其后代六世同堂,计有二世陈刚、三世陈琳、四世陈景元、五世陈堂、六世陈宗礼等人。到七世陈思齐、陈思孔、陈思怀三兄弟时开始分家立业。陈思齐传于第八世陈守身,又传于第九世陈我读、陈我讲、陈我诵、陈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陈我讲传于第十世陈汝信;陈氏另一支四七世陈思怀传于八世陈抚民,由陈抚民传于第九世陈奏乾与陈奏庭二人。
陈王庭(约1509年)又名陈奏庭,系明末文痒生、清初武痒生,文武双全。但却陈王庭报国无门,收心隐退,在耕作之余,依据自己祖传之一百单八式长拳,博采众家精化,结合易学上有关的阴阳五行之理,并参考传统中医学中有关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发明创造出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新型拳术,包括太极拳五路、炮捶一路、双人推手及刀、枪、棍、剑、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套路。陈王庭老年能够造拳,还与一个叫蒋发的武林高手是分不开的。王庭公早年闯玉带山李际遇山寨时,曾结识李际遇部下一名战将蒋发,此人武艺也相当精湛,传说脚快如飞,可百步追兔。李际遇被清*镇村后,蒋发落难投奔了陈王庭,以陈王庭为友为师,自己甘愿为仆为徒,关系甚密,使陈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对手,新造太极拳可以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不断修正。
二、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
陈氏第九世传人陈王庭创造陈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源有四:
1.把拳术与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相结合
人体是一个不断运动着的有机整体,易学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无一不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人的生命运动,其本身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不断的矛盾运动中取得统一的过程。易学认为,凡是属于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围;凡是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而太极拳就顺从阴阳变化之理,在一招一势运作之中,阴中含阳,阳中具阴,阴阳互变,相辅而生。
2.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将气功运用于拳术之中
中医学中的导引是*古代医学家们发明的一种养生术。主要是通过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体运动,使人体各部血液精气流通无阻,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即把意与形相结合,使心脏生理正常,从而引导血气于身畅通。*古代医学家认为,心为神之居,主掌血脉运行,对人体各个脏腑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脏器,位于五官之首。五脏主藏精气论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人体全身的血液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才可以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因此,陈王庭在创造太极拳时,把始祖陈卜所传授下来的一百单八势长拳等状术与中医的导引相结合,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的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演练太极拳可使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一切功能正常发挥,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否则,会使演练者气血不足,引起推动血液运行循环的力量减弱,脉道堵塞,产生病变,不利于演练者的身体健康。吐纳,也是*古代医学家们所发明的一种养生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为呼气和吸气;纳,即收入,意为吸气,由鼻孔而入。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通过口吐浊气,鼻及清气,吐故纳新,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肺脏主掌呼吸之气,呼吸功能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气(即氧气),产生出大量的浊气(即二氧化碳)。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纳功能。太极拳把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与吐故纳新相结合,首先保证形体运动不能妨碍人体的肺脏呼和浩特吸运动,以保障肺脏机能正常发挥,新陈代谢自然进行。其次,通过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内部宗气的形成。所谓宗气,与叫大气,是相对于先天元气而论的后天之气,是人之生**本。宗气的功能就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脉管内的运动。宗气主要是由肺脏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相结合而成,集聚于胸中,称作上气海,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本始。第三,通过拳术着势的形体运动来促进人体宗气的分布,在心脏、肺脏的协同下,将上气海中之宗气通过血脉分别送入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达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肤内脏,发挥其滋润营养之作用。太极拳把拳术的形体运动与中医学中的导引、吐纳等理论相结合,使形体运动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和技击功能的发挥。
3.把拳术与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相结合
*古代中医经络学说主要是论述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古代知学理论袋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肺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经脉、络脉及其连属组织的总称,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其一,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相结合。人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窍、皮肉筋内等组成的整体。它维护机体的协调统一,主要就是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十二正经及十二经别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循行于脏腑和官窍之间;奇经八脉联系与调节正经;十三经筋与十二皮部联络筋脉皮肉。陈五庭将人体经络学说中的联络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就形成了太极拳技击理论之一的“一静无有不静,一动百骸皆随”。
其二,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相结合。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润滋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气血之所以畅通无阻,通达于周身,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必须得依靠经络系统的传注。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运输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通过经脉运行血气而营养阴阳,以养丹田刚中柔表之气,溢发于体外,助于技击施展;濡筋骨,使自己体格健壮,表里筋骨坚实,内气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来之击;利关节,使演练者身体各部位活动轻灵,以己不动化彼之动,后趁势出击,克敌制胜。
其三,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相结合。所谓感应传导,就是经络系统对于外界的刺激的感觉,有传递通导作用,即为人体的触觉系统。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感应传导作用应用于太极状术之中,保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顺利完成。正如《拳论》云:“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四,把拳术与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相结合。人体的经络系统不仅具有联络作用、运输作用和感应传导作用,同时,它还能够保持人体各部机能活动的*衡与协调。陈王庭将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应用于太极拳术之中,领先经络的*衡与协调作用对身体的和部位进行灵活调节,变幻虚实,以虚诱敌,引实落空,避其实而击其虚,从而克敌制胜。
4.综合百家拳术之长,独树一帜
陈王庭创造太极拳时,从戚继光所编的《三十二势拳经捷要》中吸取精妙,采纳了二十九势,即懒扎衣、金鸡独立、采马拳、七星拳、雀地龙、悬脚虚、伏虎势、兽头势、朝天蹬、朝阳手、指裆势、跨虎势、当头炮等。由于陈式太极拳既广纳诸家拳术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神奇之处,所以每战必胜,拳理上包容万家,独树一帜,不断发扬光大。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及其发展太极拳自陈王廷首创之后,在陈家沟世代相传,陈式子孙妇孺皆知,老幼皆练。陈家沟的人丁越来越兴旺,练太极拳之风也愈来愈盛,后浪推前浪,历代都有名拳师。三百年来,历经陈氏子孙及其门徒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太极拳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拳种之一。
从《陈式家谱》可知,陈王廷三子一孙的拳艺一般,玄孙甲弟则拳艺精到,但从此后继无人。然而,陈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陈家沟著名的太极拳手,人称三雄,与同族陈公兆、陈大兴齐名。不过,这时陈王廷所创的七种拳套,已由博返约,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长拳和太极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而第一路、炮捶(现代陈式太极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枪,则精益求精。至五传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为适应不同的学*对象,第一路太极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传又派生了赵堡架。
新架据说是陈有本所创,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某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略”。陈有本的门徒族侄陈清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在不改变套路的原则下,由简到繁,以至极为复杂,逐步提高拳艺的技巧难度,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承祖辈的老架系统,架式宽大,难度高,直到他的学生杨露禅在北京传*拳艺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有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遂成杨式太极拳。后又从杨式派生了吴式太极拳,其创始人为吴鉴泉。
三、陈式太极拳的新旧套路
(一)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
1.头套十三式(66式)
2.二套(27式)
3.三套(24式)又称大四套捶
4.红拳(23式)
5.五套(29式)
6.长拳108式
7.炮捶(俗称二路71式)
8.器械(刀,枪,棍,钩等多种)
9.对练套路
(以上由陈王廷所创)
(二)陈式太极拳新编套路
1.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十八式(又称美人太极拳)
2.陈式四十八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3.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十二式(又称三十二式炮捶)
4.陈式二十四炮
5.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剑及美人太极剑等
(冯志强根据陈发科晚年所定的拳架,经过四十余年的潜心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所创)
6.陈式太极拳36式普及架(陈全忠大师在老架一路基础上创编,更适合初学者)
发展史的古诗 古诗的发展史图片 古诗词的发展史 古诗体的发展史 古诗中月字的发展史 古诗文的发展史 历史上的古诗发展史 古诗的发展史时间轴 汉字发展史摘抄 关于古诗的起源和发展史 古诗词的来源和发展史 中国通讯工具的发展史古诗 发展历史的古诗 唐代古诗的发展简史 古诗的发展历史教案 历史向前发展的古诗 宋朝咏史怀古诗的发展 古诗文发展的兴衰史 形容历史发展的诗句 关于黄骅历史发展的古诗 关于中国古诗的历史与发展 古诗词歌曲的历史发展 古诗词文化发展的历史 历史发展往前进的古诗句 因为发展的古诗 蒙古诗歌发展的历史地位 赞发展的古诗 描述发展的快发展的好的古诗 唐朝古诗词的发展历史概括 关于发展的古诗
关于*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简介 建筑材料的发展史论文 浅析*音乐发展史 *诗歌的发展史 西方戏剧发展历史 旗袍的历史发展 普通话发展史 儿童绘本的发展史 *美术的发展史 京剧的历史发展 中西方歌剧的发展史及其问题比较 浅析*音乐发展史论文 数学发展史小论文 浅谈竞走的发展历史 美甲的起源及发展史推荐 *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关于摄影的发展史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史 *会展的发展史 黄茶发展历史介绍 *古代数学的发展史 *服装发展史 *古代官学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发展史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史以及套路介绍 古琴的历史发展
猴的诗句 形容危机四伏的诗句 波开头的诗句 古诗中的月诗句 带良字的诗句 乌龟的诗句 得偿所愿的诗句 形容老去的诗句 带舟字的诗句 形容久旱逢甘露的诗句 表达心情失落的古诗句 诗中有水的诗句 形容乌云的诗句 含梨花的诗句 关于王源的诗句 登楼远眺王之涣的诗句 愿佛祖保佑的诗句 写山峡的诗句 关于夏天景色的诗句 咏秋的诗句七绝 表现孤独高傲的诗句 赞美清洁工的诗句 读书的好处诗句 形容自己老了的诗句 形容人积极向上的诗句 赞美早餐的诗句 带恋的诗句 关于国画的诗句 初的诗句 芳字开头的诗句 陆字开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