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关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 送别
  •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及注释】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阅读全文]...
  • 池上古诗

  •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阅读全文]...
  • 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 诗意
  •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灵澈(chè)上人:唐代着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诗意: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

      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

      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m.ju.51tietu.net)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阅读全文]...
  • 池上白居易_池上古诗

  •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2、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3、艇:船。

      4、白莲:白色的莲花。

      5、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6、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7、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8、一道:一路。

      9、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样隐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阅读全文]...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唐诗鉴赏

  • 唐诗
  •   【原文】

      送灵澈上人⑴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che)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e)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白话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

      你(指灵澈)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年)间。刘长卿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着,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阅读全文]...
  •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

  •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灵澈上人》原文: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送灵澈上人》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送灵澈上人》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写傍晚时分,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所见所感。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阅读全文]...
  •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_池上古诗读音

  •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孟浩然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译文及注释】

    是不是觉得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非常经典,非常有意蕴?在此,小编推出了专题池上古诗读音,请您阅读。

[阅读全文]...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灵澈上人》赏析

      【原文】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注释】

      灵澈上人:灵澈,当时著名的诗僧。上人,和尚的尊称。

      苍苍:青色*。

      杳杳:深远。

      钟声晚:古代寺院晨昏鸣钟。

      荷笠带夕陽:笠,斗笠,用竹篾等编制的遮陽挡雨的帽子。荷笠,把斗笠挂在背上。整句的意思是他背上的斗笠还带着夕陽。

      【翻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深远的晚钟声。他背着斗笠披着晚霞,独自一人向远方的青山归去。

      【赏析】

      刘长卿 (709~780) , 字文房, 今河北省河间县人, 唐开元进士。肃宗时曾任监察御史等职, 曾被陷入狱, 后贬南巴尉, 调任睦州司马, 官终至随州刺史。他的诗多有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战争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作品有《刘随州集》。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作品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一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是宦途失意之人,一个是云游寄宿之归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身在他乡及不遇之体验,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共怀淡泊的胸襟和境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写的是诗人所想。幽深的远山,苍苍山林中灵澈上人归宿的去处——竹林寺,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晚钟声,告诉人们此刻已是黄昏,那袅袅的钟声仿佛是在催促灵澈归山。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二句写的是灵澈在夕陽晚照中辞别诗人归去的情景。灵澈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余晖,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越来越深,越来越远。“青山”即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竹林寺在山林深处。“独归远”再现了诗人伫立目送的情态,依依不舍,别情甚深。

      以上两句写的是是人眼前的所见所感,是实写。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适淡泊的意境,看不出失意和伤感。

      画面的创建独到别致。作品展示给读者的幽远精美的画面描绘不同于一般作品,诗人首先从听觉着墨,随即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远山深处,苍翠竹林之间,古刹钟声“杳杳“传来。接下来以实写眼前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与游僧纯真的思想感情,一个游方在外的高僧,身背着斗笠,沐浴着夕陽,一个人独自向幽远的青山深处归去,那画外之诗人独立于斜陽之中,一直目送友人到“青山独归远”。

      作品介绍

      《送灵澈上人》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19首。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全诗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原文

      送灵澈上人⑴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⑵,杳杳钟声晚⑶。

      荷笠带斜阳⑷,青山独归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译文

      竹林寺里林木苍翠,暮色苍茫钟声悠远,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写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赏析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刘长卿的诗全集栏目。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繁体对照

      卷147_19送靈澈上人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阅读全文]...
  • 刘长卿:送灵澈

  •   《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译文: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阅读全文]...
  • 浅谈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   中华文化复兴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培养孩子对歌赋的兴趣是现在很多家长的愿望,先人的智慧也是孩子们文化学*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支招: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词?。

      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并有效地背诵记忆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几点。

      1.多参加古诗词相关的比赛。

      现在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各大学校联合举办的比赛,都可以尝试报名参加一些,一方面长长见相,另一方面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来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2.养成朗诵诗词的好*惯。

      它不仅能培养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格,通过诗词歌赋我们可以进入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个年代的生活,去认识中国丰富的历史,家长之友《支招: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3.多参观博物馆和历史名人故居。

      因为在博物馆和故居里有的很多都在保留了一些当时的珍贵文物,通过这些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诗词歌赋的来源,对于学*它的深度是很好的养份。

      4.把诗词谱成音乐和歌词来唱。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古诗《静夜思》,苏轼的《》等等,一个更懂古诗词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个更有文化涵养、文化底蕴的人,而音乐也可以更好的加深孩子的记忆。

      5.多阅读古诗词的古籍典书。

      比如《中庸》《大学》《论语》《》《》《》N多首等,选一些好书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当然,最好是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起来阅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6.学会对对联,吟诗作对。

      培养探讨古诗词赋的氛围,让志趣相同的小伙伴都加入进来,就像爱跳舞的孩子都更愿意跟同样喜爱舞蹈的朋友交流,也许大家思维的碰撞又会创造出新的火花和灵感。

    [浅谈如何才能让孩子爱上古诗词]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句子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语录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说说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名言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诗词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祝福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 心语

推荐词条

宝贝能干的句子 关于秋天的句子和古诗 我姓谭的专属句子心情 心情苦闷的句子 关于植树心愿卡的句子 赞美家婆的句子 描写十年友谊的句子 反映小女孩懂事的句子 个性签名祝福爱情句子 推荐老师敬业奉献句子 秋天的句子10个字左右 女子正能量句子 关于爱情的长句子 形容一个人话少的句子 形容走路累的句子 飞蛾扑火唯美句子 形容有魅力的句子 有关珍珠的句子 点点滴滴句子 反感微商的句子 形容大吃大喝的句子 情感句子文言文 关于努力奋斗的句子英语 背影的句子摘抄和赏析 讨厌数学的搞笑句子 挽回朋友的句子 关于爱情久久的句子短 爱情感慨的句子10个字 写一句夸张手法的句子 赞美茶艺师的句子 形容老师讲课精彩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