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拼音的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拼音的送灵澈上人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拼音的送灵澈上人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拼音的送灵澈上人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及注释】
深青色的竹林寺里,远远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你(指友人:灵澈上人)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自向青山归去,越走越远。
1、送灵澈上人:选自《刘随州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一。灵辙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现在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诗僧。上人,对僧的敬称。
2、苍苍:深青色。
3、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4、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5、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赏析】
瞑色苍苍的竹林寺,晚钟阵阵,一抹斜阳下,几重青山外,远行人渐行渐远。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的佳作。
灵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方回评其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方东树评其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从这首小诗中,也能够体会到这一特色。
静景与动景结合巧妙。诗的一、三、四句,写的是静景,二句写的是动景。动、静互相衬托,互相映辉。古寺、斜阳、青山等静物一经渲染,令读者对钟声这一动景印象犹深,仿佛耳旁久久地萦绕着那悠扬的响声;反之钟声从远处传来,更显出郊野的宁静肃穆,而此时,诗中人物的离情别绪更强烈了。这就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景与抒情妙合无垠。全诗四句,句句写景,也句句写情,尤其是后两句,乍看好像是写郊野向晚的景色,实则蕴含着诗人的无限情思。“荷笠带斜阳”一句,最易误解为纯属自然景物的描写,无甚用意。其实不然。作者写斜阳经天,不是光照山峦火树,而是映现于荷笠者一身,是为了突出“荷笠”这一人物形象和整个画面构图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感情的专注。画面上的光束、景物,是和送别之情紧密相连的,这就不仅是景物的烘染,时序的变换或感情的陪衬,而是对全诗的立意、构图、设色和抒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首诗正是既写景,又抒发胸臆,注意景物选择和人思想感情的协调统一,使客观的景和主观的情和谐合拍,故能把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更贴切、更完美。
这种诗能给人留下欣赏的余地和珍视友谊的启示。
王维古诗《送别》拼音
王维《送别》一诗的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维古诗《送别》拼音,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sòng bié
送别
zu zh ě :w áng wi
作者:王维
xià mǎ yǐn jūn jiǔ ,wn jūn h suǒ zh ī 。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jūn yán bú d yì ,guī wn án shān chuí 。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dànqù m fù wn ,bái yún wú jìn shí 。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⑴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
⑵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⑶归卧:隐居。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陲:边缘。
⑷但,只。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赏析
这是一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一共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王维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在这首《送别》中,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对于诗歌的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一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译文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送灵澈上人》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1.灵澈:人名,当时著名诗僧。本姓汤,字澄源,生于会稽,与刘长卿、皎然友善。他自幼出家为僧,后从严维学诗,与僧皎然游,为时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2.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南黄鹤山上。
3.苍苍:深青色。这里指葱笼的树色。
4.杳杳(yǎo):隐约,深远的样子。
5.荷(hè):背、负。
6.杳杳:深暗的样子,这里指天边的暮色。
7.荷笠:背着斗笠。带斜阳:映照在夕阳中。
8.青山独归:即独归青山。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灵澈上人与刘长卿】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早年从严维学诗,颇有诗名,诗僧皎然荐之为官,后因获罪*而遭贬徙,归隐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刘长卿和灵澈是一对忘年交。他们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评析】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拓展阅读: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生于洛阳(今属河南),郡望河间(今属河北)。以五言律诗擅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他生*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刘长卿诗以五七言*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但他的大部分诗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有字句雷同之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集10卷。较流行的是明翻宋本《唐刘随州诗集》(10卷诗,1卷文),《全唐诗》编录其诗5卷。
年轻时在嵩山读书,玄宗天宝中登进士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得罪,贬为岭南的南巴尉。经过江西时,与诗人李白、李嘉□等有诗往还。上元二年(761年)从南巴返回,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刘长卿有诗纪其事:“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李嘉□、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兴元元年(784年)和贞元元年(785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时离开随州。
刘长卿曾两次遭到贬谪,旅居各地期间多次遭到战乱,因此他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禄》),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内容具有时代特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锤炼之作。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历来传诵人口。绝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则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宋张戒《岁寒堂诗话》说:“随州诗韵度不能如韦苏州之高简,意味不能如王摩诘、孟浩然之胜绝,然其笔力豪赡,气格老成……‘长城’之目,盖不徒然。”但他的大部分诗作内容单薄,境界狭窄,缺少变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他的诗“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大致*似。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富有韵味。一起来看看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欢迎读者参考!
池上拼音版注音
xiǎo wá chēng xiǎo tǐng , tōu cǎi bái lián huí 。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bù jiě cáng zōng jì , fú píng yī dào kāi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1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赏析2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赏析3:
张光启生的于明末清初,入清,隐居不仕,享年八十馀。从这首小诗的内容来看,写此诗时,他已是策杖而行的老人,但耳聪目明,身体尚健。
在一个败荷零落的秋日,诗人拄杖独自站在荷塘边,秋风一过,无数托着残叶的.荷柄随之鼓斜倾倒。但是,他再举目远望,只见满目凋零的球景中,却有一朵新开的荷花突兀的闯进了他的视线,他不眼前一亮,心中激动之情不以言表。诗人不说一朵花而说“一枝花”,这表明他注意到的,不只是花朵,而且还有花枝。在众芳摇落、荷柄斜倒映衬下,挺直的花枝托着鲜花,不仅美艳,而且显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独立不羁的精神。诗人直接描画出的是残荷中的一枝新花,谁又能说诗人不是在借以歌颂这样一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呢?
本诗前后对照鲜明,如果说,读前两句诗,我们心中可能生出对诗人老境凄凉的同情,那么,当读到后两句时,就只有对作者坚贞不屈、不折不挠的精神的钦佩之情了。张光启无意于为自己画像,但这首小诗却成了诗人晚年极为生动传神的一幅小照。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
《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欢迎阅读。
sòng bié
送别
wáng wéi
王维
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就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就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就是用典,而觉得就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就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就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就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就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就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就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就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就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就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就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送别王维古诗拼音
《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编收集了这首诗的拼音,供大家参考。
原文
《sònɡ bié》
送别
zuò zhě:wánɡ wéi
作者:王维
xià mǎ yǐn jūn jiǔ,wèn jūn hé suǒ zh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jūn yán bù dé yì,ɡuī wò nán shān chuí。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dàn qù mò fù wèn,bái yún wú jìn shí。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全诗六句,仅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自己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处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这样就把题旨点足。以下五句,是同友人的问答对话。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向哪里去,以设问自然地引出下面的答话,并过渡到归隐,表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三、四句是友人的回答。看似语句*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杜甫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不得意”三字,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抑不*。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五、六句,是他在得知友人“不得意”后,对友人的劝慰。他劝友人只管到山中去,不必再为尘世间得意失意的事情苦恼,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是无穷无尽的。这里明说山中白云无尽,而尘世的.功名利禄的“有尽”,无常,已含蕴其中。这两句意蕴非常复杂、丰富,诗的韵味很浓。句中有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安慰,也有自己对现实的愤懑,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也有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似乎是旷达超脱,又带着点无可奈何的情绪。从全篇看,诗人以问答的方式,既使送者和行人双方的思想感情得以交流,又能省略不少交代性的文字,还使得诗意空灵跳脱,语调亲切。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间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内心世界的复杂感受凝缩融汇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了“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
yè shànɡ shòu xiáng chénɡ wén dí
夜上受降城闻笛
lǐ yì
李益
huí lè fēnɡ qián shā sì xuě
回乐峰前沙似雪,
shòu xiáng chénɡ wai yuè rú shuānɡ
受降城外月如霜。
bù zhī hé chǔ chuí lú ɡuǎn
不知何处吹芦管,
yī yè zhēnɡ rén jìn wànɡ xiānɡ
一夜征人尽望乡。
2.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
注释
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让我们一起学*一下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翻译,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吧!
3.古诗《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这首诗是李益颇具代表性的边塞诗。
受降城是唐高宗时朔方总管张仁愿为抵御突厥的入侵而建筑的。有东、西、中三城。中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县南,西城在今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这里指的是西城。
诗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开头二句描写边塞荒寒夜景。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乘着月色,登上城楼,举目四望,只见辽阔的沙漠和耸立的烽火台,笼罩在寒冷的月光中。沙漠如雪一般银白,城外地上也好象铺满了白霜,景色荒寒,令人感到冷森森的。这两句诗人抓住“沙似雪”和“月如霜”的边塞的特有景色,渲染环境的荒寒,形象鲜明、确切。
末二句写闻笛兴愁。
征人久戍边地,本来就很寂寞,今夜在深秋月下又忽然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凄凉的芦笛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谁无父母,谁无妻子,“一夜 征人尽望乡”,写尽了征人心中的牵念与企盼。
这首诗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
鹿柴古诗加拼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鹿柴古诗加拼音,希望对你有帮助。
鹿柴(zhài)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小升初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kōng shān bù jiàn rén
空 山 不 见 人 ,
dàn wén ré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 。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 ,
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
作者背景
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词释义
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但:只。
返景:夕阳的回光返照。景,读作yǐng,同“影”,这里指日光。
复:又。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古诗今译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人,只是能听见说话的声音。夕阳的光线射入深林,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
名句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的名作之一,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前两句写接*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重新照射在贴*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树密,绿荫如盖,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这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这首小诗,通过描写山林景致的“静”,来表达诗人心境的“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春晓这首是小学的必学,加上拼音能让小朋友们更好地理解。
chūn mián bù jué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 ,
chù chù wé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 。
yè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 ,
huā luò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更多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清晨一觉醒来,窗外,鸟儿们清脆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跌宕婉转,像是在演奏动人的协奏曲。春天里,生命的气息是那样美好。突然,昨夜的风声和雨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经历了夜的风雨,那些春天里的花儿也不知道飞谢了多少啊!
本诗初读时,觉得*淡无奇,反复读之,才感到诗中别有天地。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超的艺术手法,但却有独特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虽然短小通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深动的“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
从春鸟的啼鸣、春风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给人强烈的听觉效果,然后通过联想,转换到视觉,在眼前展开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构思巧妙。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写景方面,诗人仅仅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诗人不去写春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而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天里声声音:“处处啼鸟”,“夜间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使人有置身山*上,身临其境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万物复苏。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屋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勾画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本诗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言浅意浓却又耐人寻味:景真情深,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不知不觉的又来到了一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觉的又开始了一次花开花落。面对这一年一度的春景,人生的感慨便会油然而起,或淡或浓地萦回心头。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将情与境自然交融,既把春天的新与美写得淋漓尽致,又将自己对大自然的钟爱和对人生的感慨表达得意味深长。
《春晓》几乎是人人能诵,它已经通俗得不能再通俗,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为什么人们千百年来还是要欣赏它,传承它,去挖掘更深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来,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不能舍弃它呢?!我想,只要有春天,只要还有人爱春天,爱生命;那么《春晓》就永远不会,也不能停止“春晓”......
名句赏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春晓这首诗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hun xiao
tang dai : meng hao ran
chun mian bu jue xiao , chu chu wen ti niao 。
ye lai feng yu sheng , hua luo zhi duo shao 。
赏析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称为王孟。
有拼音的送灵澈上人古诗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拼音版 送灵澈的古诗带拼音 杳的拼音古诗送灵澈 爱上古诗送灵澈上人的诗意 池上古诗带拼音的 古诗的送灵澈上人 古诗有拼音的池上古诗 使至塞上古诗有拼音的 杜甫江上古诗的拼音 池上古诗的季节拼音 池上古诗带拼音的全诗 秋日湖上古诗的拼音 池上古诗拼音版的图片 古诗送灵澈上人的上人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诗意 爱上古诗三百首的拼音 送灵澈上人这首古诗的苗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古诗 送灵澈上人古诗的作者是谁 送灵澈古诗的诗意 送灵澈上人古诗背后的情节 送灵澈上人的古诗视频意思 送灵澈的诗句古诗 古诗的上的拼音 古诗送兄的拼音版 送蜀客古诗的拼音 王维作诗的使至塞上古诗和拼音 送春带拼音的古诗 送瘟其的古诗拼音
古诗《元日》带拼音 山中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 古诗池上白居易拼音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 古诗《送别》王维带拼音 竹里馆拼音古诗 古诗白居易池上拼音版鉴赏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拼音 送灵澈上人古诗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古诗拼音 王维古诗《送别》拼音 《古诗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拼音版 《夜上受降城闻笛》带拼音版古诗 清明古诗带拼音 乞巧古诗拼音 送别王维古诗拼音 送春王令古诗翻译(送春王令古诗带拼音全诗) 王安石江上古诗拼音版(江上原文赏析及解释诗意) 山中送别古诗带拼音(拼音版及注释翻译) 送上人古诗拼音78句 蜂古诗带拼音 清明古诗带拼音 鹿柴古诗加拼音 古诗春晓 带拼音 古诗春晓带拼音 古诗竹里馆带拼音 春兴古诗拼音版 梅花古诗的拼音 梅花古诗拼音 竹里馆拼音古诗
祝福祖国合唱谱 杯子的祝福语 祝福你我的祖国简谱 大学新生祝福语 婚纱照的祝福语 秋日祝福语 祝周岁宝宝生日祝福语 广播站祝福语 给男孩的生日祝福语 结婚祝福的歌曲 端午节祝福短信简短 晚辈对长辈的祝福语 九岁生日祝福 暑期祝福 三的祝福成语 陌生人的祝福 祝福朋友的歌词 经典结婚祝福语 我默默的祝福你 给客户发祝福语 送祝福歌 祝朋友出国祝福语 红酒祝福语 结婚微信祝福语 祝福语落款 钻石婚的祝福语 圣教军祝福之锤 十六岁祝福语 祝福辞职的同事 铺床祝福语 月份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