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前赠的诗 >

古诗前赠的诗

关于古诗前赠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前赠的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前赠的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赠刘景文古诗

  • 古诗文
  •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 古诗赠刘景文

  •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下面是古诗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

      如今,荷叶都已经枯败了,再也看不到夏天那样碧绿的,好像举着一把遮雨大伞似的荷叶,亭亭玉立在那里繁茂的样子了。傲霜耐寒的菊花,虽然还有挺拔的菊枝依然生机勃勃,但美丽的花朵早已残败。不过,在这一年中仍然有值得你记住的最美景致,橙黄橘绿满眼收获正是初冬最美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

      1、擎:举,向上托。

      2、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此诗写初冬。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躁释的美的感受。古人说:“情随事迁”。而东坡妙处,竟能用景移情,把日渐凋残的初冬一下子打扮成一片金黄翠绿,虽说用笔雅淡温柔,却具有不尽的.蓬勃朝气。写冬景而能化凋谢零落为饱满丰硕,非贤如东坡诚不可臻化。

      然此诗乃东坡写赠刘景文者。刘固以世家子弟而潦倒终身,年*六十,犹朝不保夕。作者第二次到杭州做官,与刘一见如故。既悯伤其愁苦,又希望他振作,不致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就此诗首句而言,荷所以比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正以喻君子生不逢辰,难免潦倒失路;次句言菊,菊所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有凌霜傲雪之姿。但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总不免多向消沉颓唐一面着想;而对于读书人,特别是对有理想抱负者来说,却还有收之桑榆、获取丰收的一面。所以诗人乃以三、四两句对刘勖勉有加,给以支持,使刘认识到前景还是大有可为的。“橙黄橘绿”才是人生最成熟的收缘结果之期,这使刘不仅看到荷枯叶尽的一面,还有傲霜雪抗严寒和收成果实的一面,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坚持下去。只是诗人纯用比兴手法,没有把本意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罢了。

      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然则此诗也不妨看做诗人本身的一生写照。盖苏轼一生,坎坷挫折,亦云多矣,却始终没有被逆境吓倒,而稍摧其志。然则此诗固亦夫子自道也。其身后“橙黄橘绿”,使千载以下之人尚能分享其甘美的艺术果实,也算是美不胜收了。故窃以为如仅以景语之美来赏析此诗,犹属皮相也。

      教后体会:

      《赠刘景文》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把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联系对题目的理解,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学生认真地读古诗、思考,提出了几个不懂的地方,如“擎雨盖”“荷尽”“傲霜枝”。因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所以我引导学生看图、回忆夏季荷花盛开的样子,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想象秋季荷花开败的情景,借助课前搜集的“秋菊”图理解“傲霜枝”,在师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理解了几个难懂的字、词,通过字理分析,降低了诗句翻译过程的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接着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古诗,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作者写了这些景物,想想哪些地方最能吸引你,然后认真地读一读,想想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阅读是个性化解读的过程,此教学环节给了学生空间。学生通过读、思考,很快归纳出了诗句描写的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顺着学生的回答,我这样引导:想象景物所呈现的画面,想象两者的对比,你读懂了什么。学生的阅读理解是有差异的,我们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所以我留给学生充分读、思考、想象、交流的时间,多数孩子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停留在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个层面,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再想想:诗人为什么要描写傲霜枝呢?陈一荣马上站起来说:“我不明白”我就启发他们,秋天有那些花不怕冷开得最茂盛呢?“菊花……”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诗人想叫他的朋友做人像菊花一样不怕寒冷,要坚强。”她的回答启发了其他的孩子,好几个孩子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像菊花一样勇敢”,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时要努力。”说得真好!我为孩子有这样的理解而开心。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我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是对诗句的理解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让学生字理的分析,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画面,用自己*惯的语言方式表达,从整体的感受来理解,把握诗句所呈现的意境。

      “首”这个字很抽象,学生难于记忆。根据小学生喜爱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首”字。“枝记刘”都是形声字,在教学时,也采用字理分析,猜谜语、编顺口溜的特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组字练*,从直观的图片到字词练*,孩子们轻松地记住了。如:学“枝”引出“树、林、床、棋、橙”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构字特点。

[阅读全文]...
  • 赠刘景文古诗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 赠范晔古诗赏析

  • 赠范晔古诗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赠范晔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陆凯 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二、【译文及注释】

      折梅花的时候恰好遇到信使,于是将花寄给你这个身在陇头的好友。江南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吧。

      1、驿使:古代驿站传递公文、书信的使者。

      2、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3、聊:姑且。

      4、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

      5、春:梅

      三、【赏析】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赠范哗》寥寥2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哗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阅读全文]...
  •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 诗意,阅读
  • 古诗《赠汪伦》及诗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赠汪伦》及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原文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②水深千尺③,不及④汪伦⑤送我情。

      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作品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文学赏析

      *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地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阅读全文]...
  • 赠贾麟古诗词

  • 赠贾麟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贾麟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宋]强至

      爱君气干霜松老,一见相投许肝脑。

      岂同世上秋叶交,不及岁寒如电扫。

      有才无命三十强,寂寞吟斋膝长抱。

      愁来遍踏公卿门,绽褐不缝谁改造。

      文章直吐元化胚,天朴岂须施斧藻。

      长篇下笔纵立成,一字未曾伤草草。

      辞源奔注吞众人,有似惊潮没孤岛。

      善君取友论片能,不学常情求百好。

      琢磨六艺相与游,我愧性灵昏椹枣。

      *湖绿净时招邀,烂熳清尊为君倒。

      客涂见月凡几圆,倦马声饥奴色槁。

      路傍甲第欺儒冠,奴厌腥肥马馀藁。

      我疑造物偏膏粱,富贵何缘悭有道。

      贯糜巨室君空囊,朱紫摩肩君衣皁。

      大鹏宁合安寻常,怒翼天池终刷澡。

      功名岂必收目前,两鬓未银犹得早。

      颜彭骨朽千万年,漫与*论寿夭。

      君其努力攀青云,盛醉春风酿香稻。

      [宋]强至

      贾君貌古文章老,虬髯铺胸犀插脑。

      戏夸才力惊众人,谈笑千篇笔端扫。

      酒酣座上披天真,铲去崖岸露怀抱。

      今年礼部更新书,续诏九州登俊造。

      宿儒晚秀趋术茫,肝愁胃苦搜辞藻。

      独君所向异尔为,长袖陂陀踏幽草。

      行穷两径跻岩巅,指点晴江辨秋岛。

      却骑匹马归湖山,古寺相逢情愈好。

      空樽无物醉故人,辄出囊钱具梨枣。

      更长坐久然青灯,语杂讥谐欲颠倒。

      我方正色起问君,何乃终年事枯槁。

      齿牙未豁才有馀,一赋从容成腹藁。

      琢磨高论驰古今,足历天衢骋王道。

      驽群沓沓犹争先,骥騄胡然甘伏皁。

      君徒俯首不我答,我反惭颜汗如澡。

      丈夫贵富难*窥,一第定非论晚早。

      岂同祖谊名汉朝,位不公卿身已夭。

      何时却挂吴淞帆,霜蟹初肥恰新稻。

[阅读全文]...
  • 杜甫古诗《赠花卿》全诗赏析

  • 杜甫
  • 杜甫古诗《赠花卿》全诗赏析

      《赠花卿》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约作于唐上元二年(761年)。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人寻味。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古诗《赠花卿》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注释

      ⑴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曾*定段子璋之乱。卿,当时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一种客气的称呼。

      ⑵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纷纷:繁多而杂乱,形容乐曲的轻柔悠扬。

      ⑶天上:双关语,虚指天宫,实指皇宫。

      ⑷几回闻:本意是听到几回。文中的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赠花卿》白话译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赠花卿》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花敬定曾因*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杜甫赠此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在*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赠花卿》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白话译文

      美妙悠扬的乐曲,整日地飘散在锦城上空,轻轻的荡漾在锦江波上,悠悠地升腾进白云之间。如此美妙音乐,只应神仙享用,世间的*民百姓,一生能听几回?

      赏析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刺,劝诫的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刺说:“讽刺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九引)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处应是繁盛意。

      3.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几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阅读全文]...
  • 含有赠字的古诗词 带赠字的诗词名句

  • 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崔郊《赠去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李司空师道》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鱼玄机《赠邻女 / 寄李亿员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赠妓云英 / 嘲钟陵妓云英》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杜牧《赠别》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杜荀鹤《赠质上人》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赠卫八处士》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李商隐《赠荷花》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张衡《四愁诗》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佚名《戏赠张先》

    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托身白刃里,**红尘中。——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赠从弟》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韩愈《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上见赠》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谢直《卜算子·赠妓》

[阅读全文]...
  • 崔郊的诗词(赠去婢崔郊古诗)

  • 唐代末年,有一个人叫范摅(shū),具体的生卒年已不可考,自号五云溪人,吴(江苏吴县)地人。大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他写过一本笔记体小说叫《云溪友议》,书中所载大多为开元之后的异闻野史,其中又以诗话为多。唐代很多诗人的轶文趣事,正史没有记载的,往往就依靠这本书得以流传,比如王梵志的十余首诗等等(前面写过他的类似打油诗的文章)。这本书里还记有一些神鬼故事,比如韦皋遇玉箫,王轩遇西施等,这些内容已经不是名流轶事记载,而是神话、传奇文学的性质了。

    (《云溪友议》书影)

    今天我们就说说这本书里记载的一则故事。

    唐元和年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就是刘禹锡、柳宗元他们“永贞革新”失败后的那个皇帝),有一个秀才叫崔郊,崔郊姑母家里有一位婢女,总之长得容姿不凡且极擅音律,崔郊跟她互相爱恋,甚至私订终身。后来因为姑母家穷,将婢女以四十万钱的价格卖给了宰相于頔,由于这个婢女确实才貌出众,于頔也非常宠爱这个婢女。这下可苦了崔郊,他只能终日思慕不已,相府森严,不得见人,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靠*相府,想要再见一见这个婢女。

    (唐宪宗像)

    这一年的寒食节,婢女终于出府,与守望在门外的崔郊终于相见,两人一见,一番痛哭、一番山盟海誓之外,崔郊还写了一首诗送给婢女,诗名当时没有,我们姑且就跟《全唐诗》一样叫它《赠婢》(也有一说叫《赠去婢》),全诗如下:

    (诗意图)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崔郊是面也见了,诗也写了,虽然仍然不能释怀,但终也无计可施,只能终日怏怏不乐。谁料到有一个嫉妒崔郊的人打听到这件事之后,私下里向于頔原封不动地告了密。于頔读完这首诗之后,下令召见崔郊,左右都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了,崔郊这个时候忧悔不已,但已经无处可逃了,只能硬着头皮去见于頔。等到于頔见到崔郊,上前握住手说:“‘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就是你写的啊,40万钱又算个啥,你为啥不早点说”。于下下令让婢女跟崔郊同归,甚至还细心地增添了婢女的妆奁首饰。

    (诗意图)

    于頔也是个诗人,《全唐诗》存诗两首,这件事当然算得上是诗坛佳话。《全唐诗话》里也有这个故事,所载情节大致相仿,说不定确有其事吧。

    崔郊在《全唐诗》里只收了这一首诗,算是孤篇留名的诗人了,这首诗里还出了“侯门似海”这个成语,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

    (石崇的优游生活)

    “公子王孙逐后尘”这是典型的烘托手法,借用公子王孙的追求来显示女子的美貌。“绿珠垂泪滴罗巾”这一句中“绿珠”用了典故,西晋富豪石崇曾经有一名宠妾叫绿珠,传说她“美而艳,善吹笛”石崇非常宠爱,到赵王伦当权时,他的手下孙秀倚仗权势,点名向石崇索要绿珠,石崇当然拒绝,不久,石崇被收下狱,罪名是造反,遭夷三族,绿珠不堪其辱,坠楼身死。理解了“绿珠”的含义,这一句的意思就非常明白了,就是像绿珠一样的悲泣流泪滴湿罗巾。

    (京剧《绿珠坠楼》剧照)

    “侯门一入深如海”,“侯门”指*之家,女子一进入*之门就像进了大海一样深不见底。“从此萧郎是路人”,“萧郎”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大致是缘于汉代刘向的《列仙传》,里面有一个故事:“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于是后世就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另一种说法是“萧郎”就是指梁武帝萧衍(这个人物在电视剧《琅琊榜》上演后广为人知,就是大梁的老皇帝的人物原型),他是个风流多才的男子,于是*便以萧郎代指女子所爱的男子。有意思的是,古诗文里还有“萧娘”的说法,唐人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萧郎”的来由之一是萧衍)

    ​从“侯门深如海”的比喻,到“一入”与“从此”句式,诗中所透出的是深沉的绝望,这种绝望是彻头彻尾的,否则就不是“深如海”,后面的句式也是无可奈何而绝望的,这种写法显然要比直接抒情写多么思念、多么无奈要更加感人。

    心上人被“侯门”所夺,最终悲剧结尾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是常见的事情,弱小的一方无可奈何,因为对方太过强大,除了陷入绝望再无他途。这里的侯门指一切有权势的人,上自皇帝,下至公侯,并不单指有侯爵这个爵位的门第,渐次发展,崔郊诗中所说的“侯门”也渐渐成为权势之家的代名词,或者仔细算来,这也算崔郊的一点历史贡献吧。

    (港版《笑傲江湖》中的林青霞)

    当然,崔郊是幸运的,他写了一首诗,不但留给后世一个“侯门似海”的成语,同时也领回了自己的女人,甚至这首诗还创造了一个句式,即“一入”……“从此”。典型的例子可以举两个:一个是网络流行语“一入段子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另一个是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李连杰、林青霞版)里有几句诗:“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据说是出自香港词作家黄沾的一首七律诗,其中的“一入”其实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同时也是说人生总有不少转折的节点(比如选择一个行业,爱上一个人,选择一个城市等等),从这个节点开始,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这个节点可能是关键而又让人痛苦的,这大概是从崔郊的这首诗递延下来的情绪的再一次“感发”吧。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前赠的诗 - 句子

古诗前赠的诗 - 语录

古诗前赠的诗 - 说说

古诗前赠的诗 - 名言

古诗前赠的诗 - 诗词

古诗前赠的诗 - 祝福

古诗前赠的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冬情的古诗 美女吹的古诗 产业致富的古诗词 关于清贫的古诗加意思 含有幰的古诗 用楷书写古诗图片不标准的 中国古诗的民族风格 关于夏日的七字古诗 刘皂的古诗 含冬花的古诗 秋思古诗中最成功的细节描写 以春喻国的古诗 关心我的朋友的古诗 人类和猫的古诗 与地球相关的古诗 中秋节的古诗手势舞 甄嬛的古诗词 跟托东西有关的古诗 关于乐与忧的古诗 适合餐饮名字的古诗词 托物言志的古诗野草 抱着吉他的古诗人恶搞图 古诗陆凯的赠范晔 关于古诗中的历史故事 写鸟数量很多的古诗 名字有生的古诗 叹人生无常的古诗 自己编的古诗关于教师节的 黄帝杀蚩尤的古诗 形容同学监督的古诗词 可用在职场上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