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周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诗经周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诗经周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诗经周南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诗经《周南·芣苢》赏析
《周南·芣苢》是*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诗经《周南·芣苢》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周南·芣苢》出自《诗经·国风·周南》。《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
《周南·芣苢》 - 原文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 - 今译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周南·芣苢》 - 注释
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o):拾取。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芣苢,车前科中的车前。陆玑曰其叶可鬻作茹。苏颂说它“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余,如鼠尾。花甚细,青色微赤,结实如葶苈,赤黑色,五月五日采,阴干。今人五月采苗,七月、八月采实”,“然今人不复有啖者,其子入药最多”。毛传:“薄,辞也。采,取也。”“有,藏之也。”毛传:“掇,拾也。捋,取也。”朱熹曰:“袺,以衣貯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极其衽于带间也。”
《周南·芣苢》 - 作品鉴赏
“芣苢”(否以)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左舟右上中佳下又)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问题倒是:当时的人们采芣苢——车前草——用来派什么用处?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我们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哪里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又据朝*的朋友告诉笔者,在他们那里,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包括*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是受汉族古代*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吧?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图/来源网络
国学经典诵读
原文
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⑴,在河之洲⑵。窈窕淑女⑶,君子好逑⑷。
参差荇菜⑸,左右流之⑹。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⑻。悠哉悠哉⑼,辗转反侧⑽。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⑾。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⑿。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⒀。
词句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ì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淑女”。
⑿芼(mào):择取,挑选。
⒀钟鼓乐之:用钟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壹号行者 书于2021-11-18
本文编辑整理:壹号行者
在此向涉及以上网络图文和背景音乐的权利人表示感谢!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您的关注、点赞、评论、分享等互动,是我前进的动力!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看看下面的诗经周南桃夭赏析吧!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赏析:
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桃夭》三章,章四句。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则‘男女以正’谓男未三十女未二十也。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毛传云:“蕡,实貌。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又云:“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于,往也。”《说文》曰:“子,人以为称。”《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郑笺云:“之子,是子也。御,迎也。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说文》:“宜,所安也。”《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者始。”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妇之道,故兼言室家。”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
读诗经周南关雎赏析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诗经周南关雎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即使《毛诗序》认为它是在歌咏“后妃之德”,依然不能掩盖诗中真挚的淳朴的爱情。我想,在当今这样一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时代,这种真挚的相思和情爱变得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似寒冰般的冷眼。真挚的爱情在如今的这个时代真的变得如此的艰深吗?
不得而知。但最起码,我们的老祖宗深深的知道:
爱情,就是异性知己的最佳的最完美的体现和结合。正所谓,为知己者容,为知己者死。记得是《上邪》中,有这样的诗句“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我想当代的恋人们,也仅仅只有在给自己的恋人的手机短信中才会偶尔引用到吧。寤寐思服,似乎也已经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了。辗转反侧,更是早已经遗忘在历史的一隅。爱情,是自身生命的最高境界的体验,不珍视爱情,也绝无法得到真挚的爱情。
周南,指的是“南音”,即南方的音乐,具体应该是湖北一带的音乐,因此,诗中开篇即提雎鸠,荇菜等江南特有的动植物(也或许是即兴而至之作),使其富有江南水乡独特的气息和韵味,也使得诗歌更加的含蓄优美。对于《关雎》一诗,我认为其主题内容应该是讲的一个男子在遇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后,由对其追求,不得,最后得到的这样一个恋爱的过程。雎鸠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永生相伴的一种水鸟,而“关关”则是这种水鸟雌雄双鸟相对啼鸣的声响。由此即能看出男子对爱慕的女子的一片痴心,以及当时社会对爱情的认知,即忠贞的.,永恒的。“在河之洲”虽言雎鸠鸟,实点出了这名男子与年轻美丽女子最终结合的地点,在河之畔。而河水则暗喻女子的温柔和美丽。在《红楼梦》中,书中人物贾宝玉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由此可以推出,*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性情应该像水一样的温柔,明净。而第二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则进一步阐述了当时社会评判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第一个标准是外部的美丽即窈窕,指的是女子端庄文静且面容清秀,身材良好。而第二个评判标准是内在的美丽即淑女,指的是善良的本性。而要注意的是,在这两个条件中,外部的美是占首位的,也就是说,自古以来选择伴侣就更偏重于女子的外貌,但是女子自身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略次于外貌。这就是为什么男子在河之洲初遇女子就爱上她的一个原因。这也同《红楼梦》中所阐述的贾府婚配的原则基本相同,由此可以说,这两点评判标准是*几千年来评价妇人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本诗而言,此句也暗示了将来这对男女最终的命运是喜结良缘的,因为“逑”直译是配偶的意思,实际就是伴侣。而只有结婚以后,称相爱的对方才为伴侣,即文中的“逑”。荇菜,我们知道是一种水生的可食用的植物,而“参差”二字不仅说明荇菜高低不均匀,而且反应了荇菜的优劣不同,“流”,“采”,“芼”三个动词均为“采摘”的意味,在诗词中属于变文谐韵,反复韵唱。显然这个词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那么为什么对这个采摘如此情有独中呢?
“采”不仅仅是单纯的收集,还表示有选择性的。在良莠不齐的参差的荇菜中间选择摘采那些好的来食用,这就直接引起了下面一句“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为什么男子要不断的去追求,因为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是“窈窕淑女”。男子通过不停的选择,终于发现了这位“窈窕淑女”,因此要去追求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什么是“求之不得”?
就是在男子有所行动之后,对女子有所表示爱慕之后,并没有打动芳心,叫“求之不得”,如果没有行动,就没有“求”。这是第一次追求,结果是失败。“寤寐思服”,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思”,解释为思念,想念。是男子没有追求到,心里压抑,不断的对女子产生思念,因此早晚,无论在做什么都在思念,茶不思,饭不香。第二层,“思”,理解为思考之意。他是在积极策划第二次的追求,他在反思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追求到,总结经验教训。因此又有了后面的两次追求。“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将“寤寐思服”表现的更加的具体和形象化,不仅仅是寝食不安,简直就是坐卧不宁,精神恍惚。这不可不谓“痴”,与前面的雎鸠雌雄双鸟关关的啼叫形成了一次呼应。在思考之后,第二次追求,采用了什么谋略呢?
“琴瑟友之”。“琴”,指古琴,在先秦以前,即3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而“瑟”,同古琴一样也是一种弦乐器,现在所用的瑟,一般为二十五弦或十六弦的琴。弦乐器所奏的音乐含蓄,优雅。为什么选择使用弦乐器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可能是一种试探性的进攻,是否能用音乐能打动女子的心。“友”这里作动词讲,理解为亲*之意。用弦乐来亲*自己爱慕的女子,显然是有所收获的,女子愿意通过音乐来与之亲*,相互都想进一步加深了解,但是到此还是没有追求到。这就是第二次追求,男子所采用的是以音乐作为相互了解的媒介的谋略。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次追求。第三次追求又如何呢?
“钟鼓乐之”,在是第二次追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求。“钟”和“鼓”又是两种乐器。这里的钟,应该是金钟一类的乐器,而鼓,应该是大鼓一类的乐器。两样乐器均为打击乐类的乐器,比之弦乐器的声效,更加的热烈,更加的坦白。或许,此刻男子已经向女子我完全的袒露了胸襟。这里用的动词是“乐”,通“悦”,为愉悦,快乐之意。用打击乐来使姑娘感到高兴、快乐。比之前面的仅仅是互相亲*,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更进了一层。我推测,这对青年男女此刻应该是已经进入了恋爱的阶段。我们为这对恋人表示深深的祝福,因为远在千年之后,他们的后辈——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寻到这样纯情的爱了。
在远古的中华大地,表达爱情的最佳的方式是音乐,而不是现在的999朵玫瑰花和碳黑般的巧克力。因此他“琴瑟友”,因此他“钟鼓乐”。真的是时代在进步?
在发展?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玫瑰花,巧克力固然也是爱情的象征,但是*,最起码在*的历史上爱情是最圣洁和最高贵的,是任何事物也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才有可能酝酿出深沉的爱,像蜜蜂酿蜜般的爱。而与心交流,与情相碰的媒介便是音乐。一个是遥远的牵牛星,一个是姣姣的河汉女。而使两颗火热的心,两份激荡的情相连的就是那音乐飞驾的永恒的天桥。
我愿意找寻这样一份深沉的爱,一份值得永远珍藏在心灵最深处的爱,一份用生命沉淀的沉甸甸的爱。我苦苦的找寻着,寻觅着……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希望大家喜欢。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欣赏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感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感情的追逐。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应作流动讲。这是以荇菜流动从而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逐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述,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逐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述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述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方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感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事的记实,但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尚。文学作品描述的对象是社会生活,对社会风俗*尚的描述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尚描述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拓展:《关雎》教案
一、 写作背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诗经》的篇名都是这样产生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二、注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 窕(tiǎo) 好(hǎo)逑(qiú) 荇(xìng) 寤(wù) 寐(mèi) 芼(mào)
三、注释
①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jū)鸠(jīu):一种水鸟。
②洲:水中的陆地。
③窈窕(yaotiao):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④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qiu):配偶。
⑤参差(cenci):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ing)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⑥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⑦寤(wù)::睡醒。寐(mèi):睡着。
⑧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⑨悠:忧思的样子。
⑩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
⑾友:友好交往,亲*。
⑿毛:拔取。
四、词类活用
左右流之 名词做状语,在左右两边。
钟鼓乐之 名词用作动词,敲钟打鼓。
钟鼓乐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琴瑟友之 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友好、亲*。
琴瑟友之 名词做状语,像琴瑟一样和谐。
五、译文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六、诗歌赏析
1、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感情率真、淳朴、真挚、健康,孔子评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描述自己看到了哪些画面?
雎鸠和鸣图、少女采荇图、长夜难眠图、尽情狂欢图
《诗经: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1、南山:齐国山名,又名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状。
2、绥绥:缓缓行走的样子,或曰求匹之貌。
3、有荡:即荡荡,*坦状。
4、齐子:齐国的女儿(古代不论对男女美称均可称子),此处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由归:从这儿去出嫁。
5、止:语气词,无义。
6、怀:怀念。一说来。
7、屦(具):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五两:五,通“伍”,并列;两,“緉”的借省,鞋一双。
8、緌( 蕤):帽带下垂的部分。帽带为丝绳所制,左右各一从耳边垂下,必要时可系在下巴上。
9、庸:用,指文姜嫁与鲁桓公。
10、从:相从。
11、蓺( 异):即“艺”,种植。
12、衡从:横纵之异体,东西曰横,南北曰纵。亩,田垅。
13、取:通“娶”。
14、告:一说告于祖庙。
15、鞫(菊):穷,放任无束。
16、析薪:砍柴。
17、匪:通“非”。克:能、成功。
18、极:至,来到。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译文:
巍巍南山真高峻,雄狐求偶步逡巡。
鲁国大道宽又*,文姜由此去嫁人。
既然她已嫁别人,为啥想她存歹心?
葛鞋两只配成双,帽带一对垂耳旁。
鲁国大道*又广,文姜由此去嫁郎。
既然她已嫁玉郎,为啥又跟她上床?
想种*怎么办?修垄挖沟勤翻土。
想要娶妻怎么办?必须事先告父母。
既已禀告过父母,为啥任她肆淫污?
想去砍柴怎么办?没有斧子砍不倒。
想要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娶不到。
既已明媒正娶来,为啥让她娘家跑?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古今学者大多无异议。(仅个别现代学者认为是写“意中人他嫁”)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公元前694年,鲁桓公与夫人文姜(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同去齐国,原先就与文姜有*关系的齐襄公趁机又与文姜私通,被鲁桓公发觉,谴责了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设酒宴请桓公,将桓公灌醉后,派公子彭生驾车送桓公回国,在车子里扼死了桓公。此事传开后,齐国上下引以为耻,便作了这首讽刺诗。诗的一二两章讥刺齐襄公荒淫无耻,三四两章责备鲁桓公懦弱无能,对妻子不严加管束。
作诗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不能不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要避免过于直白显露,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来表现。此诗很成功地做到这一点。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暗射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文姜,第二章用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射齐襄公*的无耻行为。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让别人抓到任何把柄。第三、四两章则用“兴”的手法来表现。照朱熹的说法,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三章以种麻必先整治田垄、四章以砍柴必具刀斧引起娶妻必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进一层推及桓公既已明媒正娶了文姜而又放任她回娘家胡作非为,嘲讽了他的庸弱无能。当然,这意思也不是在字面上明白点出的,而是意在言外,一索可得。前人评此诗,谓其“意紧局宽,布置入化,所谓不接形而接以神者”(陈震《读诗识小录》),“四章四诘问,婉切得情”(牛运震《诗志》),“令其难以置对,的是妙文”(陈继揆《读诗臆补》),确乎如此。
这首诗的风格同《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绝大部分作品一样,是一首群众创作的民歌,其特点也是每一章节除少数文言汉语略作更换外,基本的语词文言文句式都是相同的,特别是每章的最后二句,文言文句式语气完全一样,只有一二个字的变化,其含义也相似或相*。这正是便于反覆咏唱,易于记忆吟诵,启发比较单纯的民歌式作品。此外,从这首诗里,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早在二三千年以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了。
《诗经:节南山》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忧心如惔,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赫赫师尹,不*谓何。
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惨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
秉国之钧,四方是维。
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弗问弗仕,勿罔君子。
式夷式已,无小人殆。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君子如届,俾民心阕。
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
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
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我王不宁。
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注释:
1、节:通“巀”。长言之则为巀嶭,亦即嵯峨。
2、岩岩:山崖高峻的样子。
3、师尹:大师和史尹。大师,西周掌军事大权的长官;史尹,西周文职大臣,卿士之首。
4、具:通“俱”。
5、惔:“炎”的误字,火烧。
6、卒:终,全。
7、何用:何以。何因。
8、有实:实实,广大的样子。《经》中形容词、副词以“有”作词头者,相当于该词之重叠词。猗:同“阿”,山阿,大的丘陵。
9、荐:再次发生饥馑。瘥:疫病。
10、憯:曾,乃。
11、氐:借为“榰”,屋柱的石磉。
12、均:通“钧”,制陶器的模具下端的转轮盘。
13、毗:犹“裨”,辅助。
14、吊:通“叔”,借为“淑”,善。昊天:犹言皇天。
15、空:穷。师:众民。
16、式:应,当。夷:*。已:依全诗前后及此处文义,今理校为“己”,义为以身作则。
17、殆:及,接*。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 采蘋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 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 殷其靁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 小星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 江有汜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 何彼襛矣
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王之孙,齐侯之子。
诗经《关雎》古诗鉴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注释
⑴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⑵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⑶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⑷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⑸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⑹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⑺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⑻视:同“示”。恌:同“佻”。
⑼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⑽旨:甘美。
⑾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⑿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⒀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6-318
赏析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
《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操《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操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统治服务。▲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16-318
创作背景
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
显示全部
创作背景
佚名
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
正月
先秦:佚名
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念我独兮,忧心京京。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
瞻彼中林,侯薪侯蒸。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弗胜。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谓山盖卑,为冈为陵。民之讹言,宁莫之惩。召彼故老,讯之占梦。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
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维号斯言,有伦有脊。哀今之人,胡为虺蜴?
瞻彼阪田,有菀其特。天之杌我,如不我克。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终其永怀,又窘阴雨。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载输尔载,将伯助予!
关于古诗经典名句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经典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
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27、不去*,鲁难未已。 (左传)
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
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
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
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4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4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诗经周南的古诗 诗经.周南.桃夭的古诗 诗经.周南.关雎的古诗拼音 诗经写海南的古诗 从诗经到江南的古诗 诗经中带周字的诗句 诗经中的古诗 带一的古诗经 火字的古诗经 古诗经里的菊 诗经的古诗大全 汉广诗经的古诗 诗经带春的古诗 2首诗经的古诗 诗经写秋的古诗 诗经兼葭的古诗 诗经.采薇的古诗 有叠词的诗经古诗 秋冬的古诗经 带毅的诗经古诗 写茶的诗经古诗 诗经中的小古诗 诗经风字的古诗 带聪的古诗诗经 诗经里的诗算古诗吗 诗经中有诗的古诗 带翊字的古诗经 孝的古诗经典 伤心的古诗经 夏的古诗经典
《国风·周南·芣苢》诗经译文及注释鉴赏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作者及翻译赏析 读诗经周南关雎赏析 诗经周南关雎注音 古诗经典名句大全 五言诗经典唐代古诗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诗经《周南·芣苢》赏析 《诗经·关雎》古诗赏析 周南桃夭诗经赏析(桃夭原文注音及翻译) 诗经周南关雎古诗(关雎诗经周南原文及翻译) 诗经:南山有台 诗经:南山 诗经:节南山 诗经:终南 诗经:信南山 诗经:南有嘉鱼 诗经里的风古诗71句 古诗情诗经典诗句 《诗经》诗经--国风召南 诗经《关雎》古诗鉴赏 古诗经典选集 爱国古诗经典 诗经周南桃夭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赏析 诗经周南汉广赏析 关于古诗经典名句 《诗经·关雎》古诗赏析 国学古诗经典 古诗经典传承
和冬天有关的五言古诗 谈谈国学与古诗词的关系论文 学校有关读书的古诗 送给年轻人的励志古诗 学完古诗文后的感想 黄鹤楼最著名的古诗 有关形容亭台楼阁的古诗词 有没有高中生必读的古诗词 古诗词形容味道好的食物 题西林壁古诗朗诵的背景音乐 学*拼搏努力上进的古诗词 李白写过的古诗 古诗春夜喜雨的教案 王者荣耀杨玉环说的古诗 朗读清明古诗的背景音乐 关于写春天的古诗词大全 还关于节日的古诗 描写**瀑布的古诗 古诗画牡丹的简笔画 积极向上不忘初心的古诗 滁州西涧古诗的生字 长歌行的古诗全文带拼音 四时田园杂兴的古诗素描 描写发小友谊的古诗词 敕勒歌古诗的景象 走进古诗的学*方法 送崔九古诗的思想感情 俩人不能在一起的古诗 朗诵古诗搞笑的男孩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的古诗 在一起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