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关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介绍

  • 诗经,诗歌,语文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介绍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305篇诗歌。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其中的6篇有目无辞(有题目无内容),称为笙诗。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3] 、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诗经体裁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诗经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比喻之意。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关雎和鸣,来引出下文写男女求偶。

      ●诗经“六义”

      内容上的“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诗经名篇】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国风·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国风·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值。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阅读全文]...
  • 我国第一部兵书介绍:《孙子兵法》

  • 语文
  • 我国第一部兵书介绍:《孙子兵法》

      兵书是*古代对论述兵法的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兵书介绍:《孙子兵法》,欢迎大家阅读。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是*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第三篇《谋攻篇》

      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

      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

      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第六篇《虚实篇》

      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

      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第八篇《九变篇》

      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

      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

      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

      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

      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2] 。

      《孙武传》

      原创争议

      《孙子兵法》的大多数篇目都是经典格言的堆砌,有标题而无主题。说它是“汇编”,的确是实实在在,若说它是某一个人的“原创”是无据可查的。

      问:《孙子兵法》里就没有完整的原创篇目吗?答:有。第二篇《作战》和最后一篇《用间》就是完整的原创。这两篇内容纯粹,文气完整,没有拼接的痕迹。在语言*惯上,这两篇与其它十一篇大体相同,总是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厌其烦的样子。其中“者”、“也”、“矣”等语气词的用法,与其它兵法相比,尤其能显示出文人特色。这证明《孙子兵法》的“主编”对国家财政、军需和国家级的情报、间谍工作十分娴熟,颇有心得。他对打仗虽然外行,但是,把各家兵法的精华汇编在一起,再进行一番点化、润色、发展的工作,其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阅读全文]...
  •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 《结交》古诗赏析及作作者介绍

      说起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作品,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游子吟》、《结爱》、《杏殇》等,今天小编分享一首孟郊《结交》供大家赏析.

      原文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

      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

      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孟郊简介

      孟郊(751-815),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两试进士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以至公务多废,县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郑余庆之荐,任职河南(河南府今洛阳),晚年生活,多在洛阳度过。宪宗元和九年,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葬洛阳东。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孟郊仕历简单,清寒终身,为人耿介倔强,死后曾由郑余庆买棺殓葬。故诗也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阅读全文]...
  • 阿尔贝加缪的历史文学著作介绍

  • 历史,文学,阅读
  • 阿尔贝加缪的历史文学著作介绍

      在阿尔贝加缪的文学作品中,加缪深刻的揭示出荒诞主义存在于世界的弊端。以下是百分网小编精心整理的阿尔贝加缪的文学作品,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阿尔贝加缪的文学作品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和剧作家。时至今日,加缪代表作依然深受全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诸如,《局外人》、《鼠疫》、《堕落》、《快乐的死》等都是加缪代表作。而说起加缪最有名的作品,不得不提的就是《局外人》。通过资料记载得知,加缪创作《局外人》是在1938年至1940年这两年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加缪时年26岁。此时的加缪在亲友的帮助下,已经完成了大学哲学专业。对文学创作感兴趣的加缪,已经开始了文学创作。在创作初期,加缪主要将创作重心放在了戏剧创作方面。在创作剧本过程中,加缪不仅自己写作剧本,同时还创办剧团。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加缪一直积极地投身到反抗*运动之中。期间,加缪一边参加抵抗运动,一边完场《局外人》的创作。

      加缪大约在1940年5月份,就已完成了《局外人》的创作,两年之后,《局外人》得以出版面世。这部《局外人》的发表,让加缪成为法国文坛上熠熠生辉的新星。《局外人》作为加缪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为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之一。此后,加缪所创作的这个“局外人”形象也成为西方文学领域和西方哲学领域最为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加缪所创作的“莫尔索”这一人物,看似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加缪用“莫尔索”揭示了世界的荒谬性。所以,《局外人》这部小说作品,也是加缪荒诞文学主义的巅峰之作。

      阿尔贝加缪的个人简介

      说起荒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不得不说的就是塞缪尔贝克特和阿尔贝加缪。阿尔贝加缪作为杰出的荒诞哲学家,与欧美荒诞文学相关的书籍中,都有记载阿尔贝加缪简介。通过阿尔贝加缪简介得知,阿尔贝加缪生于1913年,卒于1960年,享年47岁。阿尔贝加缪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出生,阿尔贝加缪一岁多时,父亲在1914年大战中阵亡。随后,阿尔贝加缪便跟随母亲搬到了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和外祖母一同生活。

      阿尔贝加缪一家过着十分困难的生活,母亲为了维持家中的开销,便到有钱人家去做佣人。阿尔贝加缪自幼在贫民区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1923年,阿尔贝加缪在乡村小学里,遇到了启蒙老师路易热尔曼。对于阿尔贝加缪来说,路易热尔曼的知遇之恩,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尔贝加缪在乡村小学念书期间,路易热尔曼发现了阿尔贝加缪在文字创作上具有很高的天赋,于是路易热尔曼老师便说服阿尔贝加缪的母亲,让她继续供读阿尔贝加缪。

      就这样,阿尔贝加缪在1924年考入了阿尔及尔的一所中学。此后,阿尔贝加缪顺利地进入高中,乃至考入大学读书。在他读书期间,接触了很多殿堂级的文学家,这让阿尔贝加缪萌发了文学创作的兴趣。随着阿尔贝加缪对文学创作的独特认识,他先后创作了《鼠疫》、《西西弗的神话》以及《局外人》等炙手可热的文学作品。

      阿尔贝加缪的作品特点

      白描手法的运用是加缪作品特点之一。纵观加缪文学作品,加缪擅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的一言一行。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以及涉及到的人物故事时,加缪经常用朴实、明快的语言风格来构建故事情节。正如加缪所认为的那样“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在加缪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人生严肃的思考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激情。

      虽然加缪的创作生涯非常短暂,但是加缪在文学领域的建树是卓越而又杰出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加缪的文学作品对后来的小说形式、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加缪的文学作品折射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处在工业时代的人们来说,恰恰迎合了时人对尊严的追求。其次,荒诞也是加缪作品特点之一。在加缪看来,荒诞是伴随个体生存状态而产生的。

      荒诞既不是指导人类追求幸福的指南,也不是让人类摆脱痛苦的良方,但是荒诞作为一种精神,它无时无刻的不再提醒世人应该直面社会矛盾。而不是当困难和矛盾之事到来时,只是一个劲儿的躲避。加缪在《局外人》这部作品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荒诞主义。在加缪看来,世界上所有不公*的现象都是荒诞而存在的。人类为了生活,不得不直面生活中一切糟心而痛苦的事。正是生活如此“荒诞”,身为生活在荒诞世界中的个体,更要清醒的生活,去改变自己的生存际遇。

[阅读全文]...
  • 国学大师吕思勉的文学著作介绍

  • 文学,历史,阅读
  • 国学大师吕思勉的文学著作介绍

      吕思勉是我国*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学大师吕思勉的文学著作介绍,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吕思勉的文学著作

      吕思勉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代历史学家和国学大师,他是江苏常州人,笔名程芸。他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的主任和代理校长,所以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吕思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吕思绵出生于1884年,在1957年十月的时候因病逝世。在他的一生中,他创作的史学作品和文学作品有很多,那么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呢?

      吕思勉的著作主要包括历史学方面和文学方面两部分。他的代表作品有《白话本国史》、《秦汉史》、《先秦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代文学》、《*民族史》等。由于吕思勉一生致力于我国文化史和历史的研究,所以他在历史方面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上。除了以上这些关于历史的著作而外,吕思勉还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那么在文学方面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呢?吕思勉由于常在光华大学任教,所以他对文学和教育都有一定的研究,正是因为他的这段经历,所以他才创造了《吕思勉讲*文化》这部著作。这部作品深刻的阐述了吕思勉的教育理念。他在这部著作中不仅探讨了历史的定义和价值,而且将历史和教育联系在一起,论述了历史教育的目。通过这部著作,他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及对教育方面的研究阐述给了世人,所以在吕思勉的众多作品中,这部作品是至关重要的一部。

      以上的这些论述,对吕思勉有哪些著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吕思勉在我国文化史、历史以及教育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历史文化和教育事业的研究。正因为他这样的精神,所以才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吕思勉的这些作品都是他一生精神和思想的浓缩,值得后人去研究与探讨。

      吕思勉的人物简介

      吕思勉,1884年生于江苏常州,终其一生致力于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自幼饱读诗书,并研读经史子集。13岁便能作文;21岁便在小学讲授国文和历史;23岁致力于研究历史,并辗转去中学教历史和地理;36岁第一次发表题为《致廖仲恺、朱执信论学*》的学术论文。

      37岁开始经常在期刊上发表文章,比较著名的有在《沈阳高师周刊》上发表的《整理旧籍之方法》、《*古代哲学与道德的关系》、《*医学的变迁》等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39岁出版自己的第一部通史著作《白话本国史》,史学大家顾颉刚更是称这部书“为通史写作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此之后吕思勉就更加深入的研究历史,由吕思勉著述的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都被编入至《吕思勉史学论著》。1939年吕思勉著作《*通史》出版发行,《*通史》章节分明,内容涵盖广阔,从经济、社会到政治、文化;从春秋战国到封建帝制的覆灭,以纵横两个切入点论述*的历史。

      既然是吕思勉简介,就一定要说一下他“贬岳尊秦”(即:贬低岳飞,尊崇秦桧)的观点,他深厚的文化涵养,和论著之功就是因为这个与主流意识形态不符的观点受到质疑。其实吕思勉作为史学大家,在当代社会有这种观点完全合乎情理,但是那是人们思想领域较窄,无法接受是正常的,加之有些人只是徒听吕思勉的这种观点,并未亲读著作去找寻原因,所以一直争议不断。

      以上便是吕思勉简介,通过这则简介我们大致了解了吕思勉。现代人对吕思勉的评论就好比吕思勉对古人的评论,说到底,是非黑白到头来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心中有数便是。

      吕思勉的史学思想

      在我国有很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思勉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生于1884年的江苏常州,是我国*代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他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学家。吕思勉史学思想在我国整个历史学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的众多历史学著作都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文集。

      吕思勉史学思想主要可以通过他的`著作来进行研究。他曾创作过一部《白话本国史》,在这部作品中,他运用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不仅顺应了当时的文化潮流,而且反映了当时他所处的时代特征。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才受到了当时民众们的欢迎,成为了青年学生学**历史文化的首选著作。

      吕思勉史学思想不仅融会贯通,通俗易懂,而且他在历史学的研究中融合了社会学。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主张历史学和科学应该相辅相成,融会贯通,所以吕思勉史学思想不仅仅包括历史学的知识,还包括社会科学、法律证据思想、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正因为如此,他才在历史学研究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成为了*代史上最受欢迎的历史学家。

      吕思勉不仅是一位历史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正是因为多重身份和多方面知识的积累,他为我们展现的历史学才拥有广泛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开阔的眼见。所以吕思勉的历史学才能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受到所有人的欢迎!

[阅读全文]...
  • 春晓的古诗介绍

  • 春晓的古诗介绍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诗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春晓

      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词句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品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易浅*,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阅读全文]...
  • 欧洲西部旅游景点介绍

  • 旅游
  • 欧洲西部旅游景点介绍

      “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洲西部旅游景点介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欧洲西部旅游景点介绍

      欧洲西部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挪威陡峻幽深的峡湾、瑞士冰雪皑皑的山峰、西班牙阳光灿烂的海滩、法国景色如画的田园,风光旖旎;千年故都罗马、音乐之都维也纳、艺术之都巴黎,精湛典雅;古老的城堡、庄严的教堂、为数众多的博物馆,风格各异;西班牙的斗牛场、意大利的狂欢日、慕尼黑的啤酒节,气氛热烈。欧洲西部国家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旅游业。在21世纪初,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是欧洲三大著名的旅游国。

      主要旅游地:希腊雅典,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和比萨斜塔,“音乐之都”,挪威奥斯陆峡湾和午夜太阳,荷兰鹿特丹花卉(郁金香)、风车、围湖造田工程,瑞士日内瓦湖光山色、手表作坊、登山滑雪,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沙滩风光、斗牛比赛,、凯旋门、卢浮宫、凡尔赛宫、时装节,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原址、、马克思墓地等。

      欧洲南部:旅游业往往是南欧多国的经济支柱,所占收入比重大,一些国家完全或基本依赖于旅游,如梵蒂冈、马耳他、摩纳哥等,而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是世界五大旅游国之一。南欧的旅游项目以人文为主,古迹遍布,本区拥有超过120项世界遗产,这是南欧“揽客”的重要条件。有著名的旅游城市罗马、那不勒斯、威尼斯、佛罗伦萨、雅典、和马德里等。著名景点有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庞贝古城、维苏威火山等,希腊的雅典卫城、克里特岛、奥林匹亚等,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岛、阿尔卡拉门等,以及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溶洞景观。

      赫尔辛基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Church)

      岩石教堂坐落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是欧洲闻名遐迩的教堂之一,确切地址在赫尔辛基坦佩利岩石广场,大广场被一块巨大连绵起伏的岩石所覆盖,岩石高出地面达到8—13米之高,当地人完整的保留了自然地貌,教堂就地取材,墙体采用不经修饰的岩石堆砌,看似奇形怪状、临乱不堪但实际上每一块岩石起都精心堆砌而成错落有致,给教堂带来了原始的气息,教堂四周的岩壁还提升了教堂音响的效果,教堂非常富有艺术渲染力,建于1969年是斯欧马拉聂兄弟的呕心制作。岩石教堂最多可同时容纳940人一起祷告,这里还定去举办唱诗班,教堂岩壁独特的回音效果让教堂的音响效果达到了很高的水*,因此还会举办很多音乐会。

      开放时间:岩石教堂开放时间不一,游览时请注意。

      到达方式:可乘坐有轨电车3B、3T,在坦佩利岩石广场下车即可盖朗厄尔峡湾是挪威最神秘莫测的地方之一,峡湾*山峰高耸,悬崖峭壁中许多瀑布飞流直下泻入峡湾中震撼人心。作为北欧最热门的景点,盖朗厄尔峡湾与纳柔依峡湾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盖朗厄尔峡湾位于西部著名景点有七姐妹瀑布但有超过七条瀑布飞泻入峡湾,景色壮观秀美。周边适合垂钓、独木舟、骑马、漂流等活动,还可搭乘观光船“七姐妹号”和“新娘面纱号”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景观和险峻山崖上的农家小屋,行程约一小时左右。当地住宿可以选择野营地、小木屋等特色住宿体验,还可以入住能看到七姐妹瀑布美景的酒店和餐厅。

      中欧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每年有大量游客来到德国、瑞士等地观光。德国的文化历史遗迹丰富,吸引大量游客,成为欧洲重要旅游国,著名的景点有勃兰登堡门、科隆大教堂、新天鹅堡等;瑞士、奥地利主要以阿尔卑斯山观光为主,但其间不乏优美的人文景观,瑞士的少女峰、拉沃葡萄园梯田和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美泉宫等为著名景点,波兰、匈牙利也有出众的景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文化节日,慕尼黑啤酒节、科隆狂欢节、维也纳音乐节等为主要节日。

      风车的故乡—荷兰

      提起荷兰大家第一时间想起的肯定是风车了。这里的风车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那美丽的乡村,转动的风车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每隔几十米便会有有一台风车转动着,远远望去仿佛是点缀草原的`花朵。一望无垠的草原上,风车跟着清风的步伐快乐的翻转,和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衬着这安静甜美的土地,像是一幅画铺满了整片大地。当然荷兰的吸引力不只是在于它的草原和风车,奶酪和肉类对你有着绝对的诱惑力。不仅如此,荷兰还是个度假的好地方。这里处于温带海洋气候区,冬暖夏凉,特别是在海牙的库肯霍夫郁金香公园,你不仅能享受到适宜的天气还能看到成千上万种的郁金香————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园。如果你想沐浴午后的阳光,感受爱的浪漫,陶醉你的情感,那么阿姆斯特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惬意的沙滩之旅

      如果你想要最为惬意的假期,静静的享受最为安静的世界,那么西班牙的沙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的沙滩在不同的时间展现出不同的色彩,每到夕阳落下,金色的余晖洒落在沙滩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金黄的颜色,夕阳是那么的安详,世界也为你而安静。温柔的海风不断的轻抚着你的脸庞,伴随着远处时起时伏的浪花,清新的气息不断的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西班牙的沙滩是最惬意的,这里是度假的天堂,我们需要的安静和美丽都能在这里找到,不管你是要放松内心的疲劳还是要逃脱心中的枷锁,这里都是你的不二选择。

      欧洲西部旅游景点非常的多,只有你来到这里亲自品味才能真正的感受它的魅力。

[阅读全文]...
  •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下面是关于《古诗十九首》整体介绍的内容,欢迎阅读!

      以前我曾提到,汉初的诗歌有几种不同的体式,有四言体、楚歌体、杂言体,还有新兴的五言体,也就是五言的乐府诗。现在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许多人认为,《古诗十九首》在*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在*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晚唐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组非常美丽的诗——《燕台四首》。有一次,他的一个叔伯兄弟吟诵他写的这四首诗,被一个叫作柳枝的女孩子听到了,就十分惊奇地问: “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这两句话里充满了内心受到感动之后的惊喜和爱慕,意思是什么人的内心竟有如此幽微窈眇的感情,而且竟有这么好的写作才能把它们表现出来?我之所以提到这个故事,是因为每当我读古诗十九首的时候,内心之中也常常萦绕着同样的感情和同样的问题。这十九首诗写得真是好,它有非常丰厚的内涵,外表却很*淡。后来的诗人也能写很好的诗,但总是不如十九首这样温厚缠绵。比如卢照邻有两句诗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写得当然也很好,可是你要知道,这两句太逞才使气。也就是说,他有意地要把话说得漂亮,说得有力量,结果在感情上反而太浅露了。诗人写诗讲究“诗眼”,就是一首诗里边写得最好的一个字。例如王安石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据说他在诗稿上改过好几次,写过“又到”、“又过”、“又满”,最后才改成“又绿”,这个“绿” 字就是诗眼。因为江南的草都绿了,其中不但包括了“到”、“过”和“满”的意思,而且“绿”字又是那么鲜明和充满了生命力的颜色,改得确实是好。但《古诗十九首》不属于这一类,你不能从中挑出它的哪一句或哪一个字最好,因为作者的感情贯注在全诗之中,它整个是浑成的,全诗都好,根本就无法摘字摘句。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互相比较,其水准也不相上下,全都是这么好。这就更加使人想知道它们的作者:到底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能够写出这么奇妙的一组作品来呢?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大家探讨的结果,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我就把其中几种最早的、最重要的说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刘勰说,西汉成帝时曾编选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共有三百多篇,但这些作品里并没有五言诗。可是他又说,现在传下来的这一组非常好的古诗,有人说是枚叔的作品,而其中的《孤竹》那一篇,则是傅毅的作品。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现在我们先来讨论枚乘,等一下再说傅毅。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代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更何况,徐陵编书的态度是比较不认真的,因此他的说法并不可信。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枚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拟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

      所以,钟嵘《诗品》就又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说: “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你们看,现在已经有了好几个可能的作者了。一个是西汉景帝时的枚乘,一个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代的傅毅,一个是东汉献帝建安时代的曹王等人。刘勰说《孤竹》一篇是傅毅所作,傅毅与《汉书》的作者班固同时,但《汉书·艺文志》里并没有记载他写过五言诗之类的作品。而且傅毅与班固齐名,《诗品序》中曾批评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那么傅毅似乎也不大可能写出如此谐美的五言诗作品,因此傅毅之说也是不可信的。既然如此,建安曹王的说法是否可信呢?我以为也不可信,因为《古诗十九首》与建安曹王作品的风格大不相同。而且曹丕在一些文章中对王粲等建安七子的诗都有所评论,却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们之中有哪一个人写过这么好的十九首诗。

      给《昭明文选》作注解的李善说得比较谨慎。他说:“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或云枚乘,疑不能明也。诗云, ‘驱车上东门’,又云‘游戏宛与洛’,此则辞兼东都,非尽是乘,明矣。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所谓“辞兼东都”是说,这十九首诗中应该兼有东汉的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上东门”是洛阳的城门,“宛与洛”也是指洛阳一带地方。只有在东汉的时代,洛阳才这样繁华兴旺。李善并没有否定诗中有西汉枚乘的作品,但又指出诗中可能兼有东汉的作品,所以说这种说法是比较谨慎的。于是后人因此又有了“词兼两汉”的说法,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既有西汉的作品,也有东汉的作品。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很通达,其实也不能够成立。

      为什么不能成立?因为从西汉景帝到东汉建安,前后相去有三百年之久,而这十九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却绝不像是相差百年以上的作品。综观文学演进的历史,不同时代一定有不同的风格。唐朝一共不过二百八十多年,诗风已经有初、盛、中、晚的变化。就拿北宋词来说,早期的晏、欧,后来的柳永、苏轼,再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他们的风格是多么不同!可是《古诗十九首》的风格内容相当*似,如果说二三百年之间的作品都在里边,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

      可是实际上, 《古诗十九首》全部为东汉作品的说法多年来一直不能够成为一个定论。为什么不能成为定论?因为大家都不敢断定这里边肯定就没有西汉之作。原因何在呢?就在于十九首中有这样一首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 时节忽复易。秋蝉呜树间, 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 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这首诗里写了“促织”,写了“白露”,写了“秋蝉”,完全是秋天的景物,时间应该是在初秋季节。但诗中却说,“玉衡指孟冬”。孟冬是初冬的季节,但为什么诗中所写的景物却都是初秋季节的景物呢?注解《昭明文选》的李善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历法问题。大家知道,汉朝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使用太初历,太初历与我们今天使用的夏历基本相同。但在汉武帝之前人们使用什么历法呢?李善说:“《汉书》曰:高祖十月至霸上,故以十月为岁首。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矣。”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打败秦军来到长安附*的霸上时,正好是十月,于是就把十月定为一年的开始。也就是说,当时把夏历的十月叫作正月。如果依此推算一下,则夏历的七月就应该叫作十月,十月当然属于孟冬了。李善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既然把初秋的季节称为孟冬,那么他就一定是汉武帝太初时代之前的人,那当然就是西汉初年的作品了。

      但我以为李善的说法有错误。要想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很多历史文化的知识,所以我只能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以为,“玉衡指孟冬”并非说此时就是孟冬季节,而是在描写夜深之时天空的景象。古人把天空分为十二个方位,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的名称来命名,而这十二个方位,又分别代表一年四季的十二个月。旧时过年贴对联,有一个横联叫作“斗柄回寅”,意思是,北斗七星的斗柄现在已经转回来指到“寅”的方位上了。按夏历来说,这个时候就是正月孟春,是一年的开始。既然斗柄指到寅的方位时是正月孟春,那么以此类推,当斗柄指到卯的方位时就是二月仲春,指到辰的方位时是三月季春,指到巳的方位时是四月孟夏……。不过,这只是夏历,而夏商周三代的历法是不同的,夏建寅,商建丑,周建子。也就是说,商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二月,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两千多年来,我们所一直沿用的,乃是夏历。

      然而不要忘记,地球既有自转又有公转,北斗七星不但在不同季节指着不同的方位,就是在一夜之间,也同样流转指向不同方位。只不过,随着季节的不同,它指向这些方位的时间的早晚也在变化。因此,仅仅“玉衡指孟冬”并不能判断是在什么季节,要想判断季节,还必须知道玉衡是在夜晚什么时辰指向孟冬的。也就是说,这里边有一个观测时间的问题。

      “玉衡”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五颗星。 “孟冬”,当然指的是天上十二方位中代表孟冬季节的那个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亥”的方位。在北斗七星之中,从第一个星到第四个星分别叫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它们合起来称为“斗魁”;从第五个星到第七个星分别叫玉衡、开阳、招摇,它们合起来称为“斗杓”。“杓”字读作biao(*),就是斗柄的意思。 《史记·天官书》说: “北斗七星,……用昏建者杓,……夜半建者衡,……*旦建者魁。”所谓“建”,就是建历的依据,就是说:如果你在黄昏的时候观测北斗,则以杓——即斗柄的最后一颗星招摇——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夜半观测,则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依据;如果你在凌晨观测,则以魁——即斗首第一颗星天枢——所指的方向为依据。有了这个观测时间的标准,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孟秋季节的黄昏时分,招摇指在孟秋的方位——我们推算一下,应该是“申”的方位。这也就是《淮南子》所说的“孟秋之月,招摇指申”。但倘若你在夜半观测呢?那时指在申位的就不是招摇,而是玉衡了。如果你在*明观测,则指在申位的又不是玉衡,而变成了天枢。北斗七星是在转的,玉衡在半夜时指着申的方位,而在后半夜到黎明这一段时间,它就逐渐转向亥的方位,也就是孟冬的方位。在这同一时间里,天枢就逐渐转向申的方位,即孟秋的方位。所以如果你在凌晨时观测,就不能再以玉衡所指的方位为标准,而要以天枢所指的方位为标准了。这件事说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在秋天的夜空,这景象是历历可见的。

      既然如此, “玉衡指孟冬”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它指的是时间而不是季节,是在孟秋七月的夜半以后到凌晨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时候玉衡正在慢慢地离开代表孟秋的“申”的方位,慢慢地指向代表孟冬的“亥”的方位。夜深入静,星月皎洁,再加上“促织”、“白露”、“秋蝉”等形象的描写,就烘托出一幅寒冷、静谧的秋夜景象来。所以我以为,李善的错误在于他忽略了在不同的时间观测应该以不同的星作为依据;同时又把指方位的“孟冬”解释为真的孟冬季节,这才造成了诗中所写景象与季节的矛盾。而为了解释这个矛盾,他又搬来了“汉初以十月为岁首”的说法。这个说法,其实也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所谓“汉初以十月为岁首”只是把十月当成一年的开始,并没有改变季节和月份的名称。《史记》、《汉书》在太初之前的诸帝本纪中,每年都以冬十月为开始,虽然是一年的开始,但仍然称“冬”,仍然称 “十月”。这与夏商周之间的改历是不同的。所以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在汉高祖元年叙事到“春正月”的时候,曾加以注解说:“秦二世二年,及此元年,皆先言十月,次十一月,次十二月,次正月,俱谓建寅之月为正月也,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汉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岁首虽异,而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则相同,太初元年正历,但改岁首,未尝改月号也。”这些话足以为证,因此,李善所谓“汉之孟冬,今之七月”的说法是完全不可信的。

      既然主张《古诗十九首》中有西汉之作的一条最有力的证据现在也被推翻,那么就可以下一个结论了。我以为,这十九首诗无论就其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用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而不可能是西汉之作。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中所表现的一部分有关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之人生观,也很像东汉的衰世之音。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古诗十九首》的文字是非常简单朴实的,然而它的含意却十分幽微,容易引人产生联想。清代学者方东树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说,“十九首须识其‘天衣无缝’ 处”。什么叫“天衣无缝”?就是说,这些诗写得自然浑成,看不到一点儿人工剪裁的痕迹。我们读不同的诗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赏。有的诗是以一字一句见长的,它的好处在于其中有某一个字或某一句写得特别好。因此,有些人就专门在字句上下功夫。在*文学的历史上流传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刚才举过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个。另外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说是唐代诗人贾岛在马背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把“推”字改成“敲” 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冲进京兆尹韩愈出行的队伍,被众人拿下送到韩面前。韩愈也是有名的诗人,不但没怪罪他,反而帮他斟酌了半天,最后决定还是用“敲”字更好。为什么“敲”字更好?因为诗人所要表现的是深夜的寂静,推门没有声音,当然也很寂静,可是在万籁无声之中忽然响起一个敲门的声音,有时候反而更能衬托出周围的寂静。因此,后来很多学写诗的人就专门在“诗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费尽了“推敲”。我当然不是说修辞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诗其实是浑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个字是“眼”。比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每一个字都有他感发的力量。杜甫《羌村》中有一句“群鸡正乱叫”,如果单看这一句,这算什么诗?然而这是一首感情深厚的好诗。杜甫把他的妻子、家人安置在羌村,自己去投奔唐肃宗。后来他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从长安逃出来又几乎死在道路上,而在这段时间,羌村一带也被叛军占领过,听人传说叛军把那个小村庄杀得鸡犬不留。在经历过这么多忧患危险之后,诗人终于得到机会回羌村去看望他的妻子、家人。试想,当他见到“群鸡正乱叫”这种战前常见的*安景象时,心中会产生多么美好和安定的感觉!如果你不读他整个的一首诗,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背景,你怎能知道“群鸡正乱叫”的好处?不但杜甫如此,陶渊明也是如此。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整个的生命去写诗的。

      前几天我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谈论*来的学术风气。文章说,*千百年来传统的'学术风气是把为人与为学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上那些伟大诗篇的好处都不仅在于诗歌的艺术,更在于作者光明俊伟的人格对读者的感动。那篇文章还说,现在的风气是把学问都商品化了,大家都急功*利,很多做学问的人都想用最讨巧的、最省事的、最方便的办法得到最大的成果。这是一种堕落。古人讲为学、为师,是要把整个一生都投入进去结合在一起的,而现在讲诗的人讲得很好,理论很多,分析得很细腻,为什么没有培养出伟大的诗人?就因为没有这个结合。诗人如此,诗也是如此。真正的好诗是浑然一体的诗。对这样的诗,你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除了浑成之外,《古诗十九首》另一个特点是引人产生自由联想。我实在要说,《古诗十九首》在这一点上与《红楼梦》颇有相似之处。第一,它们对读者的感动都是事实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所作?同样一直成为一个疑问,因而使人们难以确定它的主题。它果然是写宝玉和黛玉的恋爱故事吗? 还是如王国维所说的,要写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种哲理?抑或如大陆批评家们所说的,是要写封建社会官僚贵族阶级的腐败堕落?它到底要说些什么?要写怎样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联想,每个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来。如果我们讲杜甫的诗,我们可以用唐朝那一段历史和杜甫的生*来做印证,多半就能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事情。但这个办法对《古诗十九首》不行,我们只能感觉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托的是什么?我们无法通过考证来确定,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确切的作者。然而,这是一件坏事吗?我说也不一定。

      刚才我引过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的“古诗佳丽,或称枚叔”一段,其实那一段接下来还有几句:“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我不久前曾在美国西部转印的香港《大公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他把刘勰这句话中“结体散文”的“散文”两个字解释为文学体裁中的“散文”。我以为这是不对的,古人没有这种用法。事实上, “结体”和“散文”是两个对称的动宾结构。“结体”,是说它构成的体式;“散文”是说它分布的文辞。刘勰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看一看《古诗十九首》体裁的结构和对文辞的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也就是说,它写得很朴实,但不浅薄。我们大家都读过李白和杜甫的诗,在读过李杜的诗之后再返回来看《古诗十九首》,你就会发现:当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时候,《古诗十九首》并不像李白的诗那样给你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和感动;也不像杜甫的诗那样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会觉得,《古诗十九首》所说的都是极为普通、寻常的话,可是如果反复吟诵,就越来越觉得它有深厚的味道。而且,你年轻时读它们有一种感受;等你年岁大了再读它们,又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婉转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内心那些千回百转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达出来,就是婉转附物。在我们*诗歌的传统里,这属于“比”和“兴”的方法。《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这个特点等下一次我们看具体作品时将作更详细的介绍。什么叫“怊怅切情”呢?“怊怅”与我们现在所说“惆怅”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种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却又难以明白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感情,也是诗人们常常具有的一种感情。因为,凡是真正的诗人都有一颗非常敏感的心灵,常常有一种对于高远和完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不是后天学*所得,而是他天生下来就有的。一首好诗,往往能很好地表现出诗人的这种感情。“切”是切合,就是说能够表现得深刻而真切。我们都说杜甫的诗好,为什么好?就是因为他能够把他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假如你把你内心的感情表达得不够,那当然是失败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夸大了,超出了实际情况,那也不是好诗。现在我们就要注意,把你内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达出来,这在*诗歌传统中属于什么方法?我以前讲过,是“赋”的方法。所以你们看,《古诗十九首》可以说是很成功地结合了*最传统的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国早期五言诗最好的代表作。

      与此看法类似的还有明代学者胡应麟。他在《诗薮》中曾评论这些诗,说它们“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兴象”两个字很简单,但却代表了心与物之间的很复杂的关系,既包括由心及物的“比”,也包括由物及心的“兴”。“玲珑”在这里有贯通、穿透的意思,就是说,它的感发与它的意象之间都是能够贯穿、可以打通的。“意致深婉”的意思是说,那种感情的姿态,在诗中表现得不但很深厚,而且很婉转。因此胡应麟说,像《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不但人会被它感动,连天地和鬼神也会被它所感动。另外,刚才我还引过钟嵘《诗品》中的一段话,其中也给了这些诗很高的评价,说它们“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温”,就是我在前边说过的那种温柔敦厚的感情;“丽”,是说它们写得也很美;“悲”,是指诗中所写的那些不得意的悲慨; “远”,是说它给读者的回味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每个人看了这些诗内心都会发生震动,认为它们真是“一字千金”的好诗。

      最后,我还要强调一个问题:在一般选本中,对《古诗十九首》往往只选其中的几首,但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古诗十九首》,真正得到诗中那种温厚缠绵的感受,只读几首是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全部读下来。因为这十九首诗在风格和内容上虽然有一致性,实际上又各有各的特点。如果你会吟诵的方法,那就更好。吟诵,是*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对古诗十九首整体的介绍就到此为止。

[阅读全文]...
  • 苏轼蝶恋花古诗介绍

  • 苏轼,诗人
  • 苏轼蝶恋花古诗介绍

      《蝶恋花·春景》表现了词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息,以及自已的情感不为人知的烦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蝶恋花古诗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句注释

      ⑴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花褪残红青杏小:指杏花刚刚凋谢,青色的小杏正在成形。褪,萎谢。

      ⑶飞:一作“来”。

      ⑷绕:一作“晓”。

      ⑸柳绵:即柳絮。

      ⑹天涯何处无芳草:指春暖大地,处处长满了美美芳草。

      ⑺渐悄:渐渐没有声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过分多情。却被:反被。无情:指墙内荡秋千的佳人毫无觉察。

      白话译文

      花儿残红褪尽,树梢上长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飞舞。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涯路远,哪里没有芳草呢!

      围墙里有位少女正荡着秋千,围墙外行人经过,听到了墙里佳人的笑声。笑声渐渐就听不到了。声音渐渐消散了。行人怅然,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

      创作背景

      此词朱祖谋本、龙榆生本未编年。其后诸家编年有异,而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

      曹树铭本云:“细玩此词上片之意境,与本集《满江红》之上片相似。而这首词下片之意境,复与本集《蝶恋花》之下片相似。以上二词,俱作于熙宁九年丙辰密州任内。铭颇疑此词亦系在密州所作,志以待考。”

      薛瑞生本、邹同庆、王宗堂本均据《冷斋夜话》所载王朝云在惠州贬所曾唱此词及苏轼惠州时期的诗文里惯用此词中出现的“天涯”一词而系于绍圣二年(1095)春,作于惠州。陈迩冬《苏轼词选》也怀疑这首词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

      张志烈《苏词二首系年略考》认为此同是苏轼罢定州任谪知英州启程南下时的寄托之作,是他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离定南行路途触景而发。

      李世忠《苏轼〈蝶恋花·春景〉作时考》则据词中“青杏”、“燕子”、“柳绵”意象断定此词必不作于苏轼贬惠期间,据其所表述的思想情感看,当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时期,但没有具体编年。

      作品鉴赏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人们仍用“何处无芳草”以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这首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花草蒙拾》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同时指出这首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有一种冷落寂寞之感。“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对此,他并没回答。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回味、想象的空白。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名家评价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予得真本于友人处,“绿水人家绕”作“绿水人家晓”。“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此两字极有理趣,而“绕”与“晓”自霄壤也。

      明·俞彦《爰园词话》:古人好词,即一字未易弹,亦未易改。子瞻“绿水人家绕”,别本“绕”作“晓”,为《古今词话》所赏。愚谓“绕”字虽*,然是实境;“晓”字无皈着,试通咏全章便见。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先著、程洪《词洁》:坡公于有韵之言,多笔走不守之憾。后半手滑,遂不能自由,少一停思,必无此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

      ⑴“绿水人家绕”,非“绕”字,乃曰“人家晓”。“晓”字与“绕”字盖霄壤也。

      ⑵“枝上”一句,断送朝云。一声何满子,竟能使肠断。李龟年正若是耳。

      ⑶“佳人”是“无情”,“行人”是“多情”者。

      ⑷“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李佳《左庵词话》:此亦寓言,元端致谤之喻。

      清·王闿运《湘绮楼词选》:此则逸思,非文人所宜。

      *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阅读全文]...
  •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 寒露,含义
  • 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寒露的含义与古诗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寒露的含义

      寒露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公历10月7日、8日或9日,它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寒露时节的气温较低、露水增多,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对秋收十分有利。这时北方正值玉米丰收、种植冬小麦的农忙时节。但对于南方来说,寒露期间的降雨量日益减少,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

      描写寒露节气的古诗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芳树

      沈约

      发蕚九华隈。开跗寒露侧。

      氤氲非一香。参差多异色。

      宿昔寒飚举。摧残不可识。

      霜雪交横至。对之长叹息。

      寒露节气的农事活动

      每年的寒露节气过后,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这种天气会给双季晚稻带来很大的危害。寒露时节,北方应播种完小麦,不宜再迟,以免减产。南方应适时播油菜、种蚕豆等。华南地区将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着增加,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因

      此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寒露节气气候特征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三候

      菊有黄华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从气候学上知,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天气常是昼暖夜凉,晴空万里,一派深秋景象。在正常年份,此时10℃的等温线,已南移到秦岭淮河一线,长城以北则普遍降到0℃以下,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此时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经开始飘雪了。我国大陆上绝大部分地区雷暴已消失,只有云南、四川和贵州局部地区尚可听到雷声。华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区则只有几毫米到20多毫米。干旱少雨往往给冬小麦的适时播种带来困难,成为旱地小麦争取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句子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语录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说说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名言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诗词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祝福

一部正点的古诗著作介绍 - 心语

推荐词条

和健康有关的古诗 鞋的古诗词 写秀丽景色的古诗 形式相同的古诗 重视实践的古诗 形容友谊天长地久的古诗 被谱成曲的古诗词 与紫色有关的古诗词 有关论述古诗词吟唱的专著 含有北风的古诗 描写朋友欢聚吃喝的古诗 描述各种品质的古诗 浅论古诗文的阅读方法 琴棋书画扇开头的古诗 雪中送炭见真情的古诗 表整理头发的古诗 关于秋天的唐代古诗大全 带盼的古诗 描写秋天草木颜色的古诗词 开业庆典中迎春的古诗词 古诗含蓄的表白 含有画的古诗 范仲淹的名古诗 关于*顶山的古诗词 关于中国古诗词的学术论文 关于卫生健康的古诗 初中必备的古诗 描写人十分空闲的古诗 爱国且抒情的古诗 和秋天有关的自创古诗 现代古诗父母的爱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