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江月这首古诗的代诗人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西江月这首古诗的代诗人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西江月这首古诗的代诗人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西江月这首古诗的代诗人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当为悼念随作者贬谪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释】
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贬谪惠州时悼念侍妾朝云之作。
②瘴雾:惠州一带的湿热之气。
③倒挂绿毛幺凤:(使者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幺凤:鸟名。
④涴(w):沾污。
⑤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1]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此年,侍妾王朝云病逝。
[2]东坡自注:岭南珍禽有倒挂子,绿毛,红啄如鹦鹉而小,自东海来,非尘埃中物。
[3]涴(w):沾污,弄脏。语出唐张祜《集灵台二首》却嫌脂粉污颜色。
1、请分析作者笔下梅的形象。(4分)
2、此词哪句话点明了题旨?请简要分析。(7分)
参考答案
1.【①玉骨仙风,不染尘俗,品格高洁(冰清玉洁、品性高洁);②不施粉黛而姿容俏丽,丽质天然。(意思对即可。不结合诗歌内容谈,减半给分。)】
2.【高情已逐晓云空句。(2分)全词咏赞了梅的形和神,寄托了作者哀悼朝云之情。(1分)该句即集中表露了赞美哀悼之情,(1分)高情指对梅的喜爱之情,实指对朝云的怀念之情;(1分)晓云与朝云语义双关;(1分)空写尽了作者的悲哀、失落之情。(1分)(分项给分,未答对高情已逐晓云空句不影响其他各处得分。)】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高超的艺术技巧。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江月·梅花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译文翻译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注释解释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梅……(丰)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芳丛:丛生的繁花。
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涴(wò):沾污,弄脏。
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创作背景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
诗文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词的上阕写惠州梅花的风姿、神韵。起首两句,突兀而起,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是因这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接下来两句说它的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羡爱,海仙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原来是倒挂在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以上数句,传神地勾勒出岭南梅花超尘脱俗的风韵。
下阕追写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岭南梅天然洁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铅粉来妆饰的;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它的自然美容。岭南的梅花,花叶四周皆红,即使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称得上是绚丽多姿,大可游目骋情。面对着这种美景的东坡,却另有怀抱:“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晓云”而来。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一首悼亡词是借咏梅来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情的,写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产的梅花,却能很自然地绾合到朝云身上来。上阕的前两句,赞赏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雾,实质上则是怀念朝云对自己的深情。下阕的前两句,结合苏轼《殢人娇·赠朝云》一词看,明显也是写朝云。再结合末两句来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词虽咏梅,实有寄托,其中蕴有对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译文]
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出自]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注释:
*山堂: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舆地纪胜》:“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弹指:佛教名词,比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又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
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于熙宁四年于扬州谒见欧阳修,至此为九年,十年盖举成数。
壁上龙蛇飞动:指欧阳修在*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欧阳修《朝中措》:“*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是为“文章太守”、“杨柳春风”所本。
白居易《自咏》:“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此翻进一层,谓未转头时,已是梦幻。
译文1:
我第三次经过*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时苏轼已四十二岁;“弹指”比喻时间短暂)。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老仙翁指欧阳修,苏轼在熙宁四年,即公元1071年最后见欧阳修于汝阳,次年欧阳修即去世。到写此词时整八年,词中说十年是约举整数)。我在*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译文2:
仕途坎坷三过*山堂,弹指之间已过大半生。十年不见恩师老仙翁,看墙上龙蛇遗墨泪纵横。
要想凭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诉衷肠。休说死后万事皆空,身未死时也全然是场梦。
赏析:
*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第三次经过*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
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
“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其中有他的词《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苏轼受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惯用佛家的色空观念看待事物。白居易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更进一步认识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
赏析二:
此词写于元丰二年(1079),苏轼第三次到扬州*山堂,缅怀恩师欧阳修,同时也蕴含苏轼自身的人生感叹。
到作此词为止,苏轼共三次到过扬州,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由京赴杭任通判,南下经扬州;第二次,是熙宁七年(1074)由杭州移知密州,北上途经扬州;第三次,是丰二年(1079)从徐州移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则“三过*山堂下”实质上浓缩了苏轼*十年间南迁北调的动荡生涯,此时四十二岁的苏轼,顿生弹指之间,半生倏忽已过的感慨。*十年的人生跨度中,自己固然已蹉跎岁月,尊敬的恩师欧阳修亦已仙逝,而堂上仍留有他遒劲的手迹,更让人心生缅怀之念。
下片道出缅怀之情。“欲吊”、“仍歌”均用欧词原句,既重现当日欧公风流自赏之态,又有欧公手植杨柳、所题诗词仍留存世间,可堪告慰之意。然深想一层,欧公已去,而树犹青青如此,不由得生出“万事转头空”的叹息。而苏轼还更进一步,谓人生在世,也未尝不是幻梦一场。不要轻言东坡消极,或许正是心怀此念,他才得以坦然面对纷至沓来的政治打击:人生既然不过虚幻,政治失意与挫折,又算得什么呢?故而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云:“‘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古语有云:从来诗酒不分家。古人在写诗之前,往往有饮酒的*惯,也因此做过许多与醉酒有关的诗。其中描写醉态,不顾形象的,大有人在。
可是到了宋朝,社会风气渐渐改变了,文人们专攻填词,再也不用舞刀弄枪,言行日趋“儒雅”,很少在词作中吐露出自己醉后失态的实情。
即使豪放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也只是发挥酒醉后的想象,想要飞天揽月。唯有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填了一首《西江月》,把自己酒后失态的样子如实描绘下来。
《西江月·遣兴》——南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词作意译:我喝醉了之后就只想笑,才没有功夫去发愁呢。最*一直在读古人的书,结果却发现读了也是白读,完全没什么用。
昨晚喝高了,醉倒在松树下。我问松树:我是不是醉得很厉害?当时风吹动了松枝,我还以为它要来扶我。于是呵斥道:“走开!老子不要你扶!”
这首《西江月》写得特别诙谐,似乎是在回答别人的疑问。比如有人问他:我最*老见你喝醉,你是不是在为什么事发愁啊?辛弃疾就回答他说:嘁!我喝醉过后不知道多快乐呢,哪有时间发愁?
从前诗仙李白喝高了,就写了一首《月下独酌》,当时他醉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后还举起酒杯,和月下花影共舞。他内心也许是愁的,可是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辛弃疾喝醉了,醉到错以为松枝要来拂自己。但是他倔强地认为自己没醉,还呵斥老松:走开!就是不肯承认自己内心正在发愁。
词的头两句说“我才没空发愁”,但是第三、四句就暴露了他的心理,他正是在发愁。他在抱怨:读了好多古人的书,全都白读了,一点用处都没有。
任凭他自书中读出一朵花儿来,他还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己抗金的理想。所以说,相信了这些书上之言,除了浪费时间,一点好处都没有。
从前,梁元帝也曾经发出过相同的抱怨。因为他认为自己读书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是国家还是灭亡了,所以“读书无用”。于是,他下令让人把宫里的藏书全都烧掉了。
不同的人醉酒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一些人会笑,有一些人会哭。还有一些*时锯了嘴儿的闷葫芦,会突然变得话多,特别有表现欲。比如辛弃疾,他喝高了想找人说话。
没有人他就对着松树说,他问松树自己是不是喝醉了。其实他内心是很排斥这种醉酒的状态的,因为饮酒误事。另外,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当一个人心里有事时,才会喝醉。
辛弃疾不肯承认自己心里有事,所以他不承认自己醉了。见到“松树要来拂”自己,于是马上呵斥对方:走开!才不要你管呢!我不知道有多么清醒。
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词鉴赏辞典》中认为:王维的诗是“以画入诗”,而辛弃疾这一首《西江月》则是“以戏入词”。辛弃疾经常通过散文化的手法,将青山绿水进行拟人化处理。
比如他在《贺新郎》中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当如是。”在《生查子》中写:“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妆?”又写山头明月,每夜来青溪上“听读《离骚》去”。
不过,在本文介绍的这一首《西江月》中,他是在醉中把松树当成了人,因此才写出潇洒狂放的句子。
从前,唐代写醉酒诗最好的是李白。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醉酒的状态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美酒给李白壮了胆,连皇帝的面子他也敢不给。
唐诗豪气干云,诗人们无论是醉,还是醒,笔下都有一股气势。但是到了宋代,文人们的生活日趋精致,不爱舞刀弄剑了,只爱填一些“婉约”词。
即使苏东坡首开豪放词派,但他也不爱写自己喝高了的样子。从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临江仙·夜归临皋》来看,他都是浅醉,思维还是相当清醒的。其实,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
因为醉酒会误事,所以我们一般认为,经常喝得烂醉如泥的应该是“闲人”。苏轼中年以后性情变得散淡,后期钻研禅学,偶尔喝高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辛弃疾一辈子都“热血沸腾”,一直在暗中招兵买马,图谋收复河山。他喝醉了就算了,想不到他还有闲情“反刍”自己醉酒的模样。所以这首词初读的时候,让人感觉有一点想笑。
从词的首句看来,甚至让人怀疑他在第二天醒来填词的时候,酒都还没醒完。不然他为什么还在死撑着说:我喝高了可开心了,我没空发愁。即使没空发愁,为什么接下来又抱怨“读书无用”呢?
《孟子》中说:“尽信书,则不无书。”古人著书,写下的其实也是一家之语。对于书中的话,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能死脑筋照搬。现实中的处境,比书中描写的复杂百倍、千倍,遇到不一样的情况,你得学会变通。
难道辛弃疾没有读过《孟子》这样的儒家经典吗?所以他有什么理由因为自己的事业不顺,就责怪古人的书不可信呢?可见他还处于宿醉未醒,胡思乱想的状态之中。
然后他又自叙,昨天他的确是醉了,然后他又问松树自己醉得怎样。最后还疑心松树看不起他,觉得他醉了,想上前来扶。这么看起来,他仿佛又是醒着的。
这一忽儿清醒,一忽儿又醉的样子,你说他到底是不是在上演一场醉汉撒酒疯的好戏呢?所以说他是“以戏入词”,让人忍笑不能。
不过,笑过之后,当我们想到辛弃疾*生的志向,和他的遭遇后,又有一点笑不出来了。甚至,更多时候都想替他哭一场,哭他报复无法施展,哭他郁郁不得志。
辛弃疾的性格是非常倔强的,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抗金报国,但是阻碍他实现理想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完全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抗衡的。
所以,他痛苦的时候就想买醉,但是喝醉了之后,他又不肯承认自己喝醉。谁叫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良臣呢!
他的性格让他宁愿去做孤芳自赏的屈原,日夜唤“湘累”共舞,也誓不向那些投降派低头。因此,他唯有“以戏入词”,吐露自己倔强的心声。
苏轼《西江月》*山堂
三过*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简注:
*山堂,庆历八年(1044),欧阳修知扬州时所建,在扬州蜀冈上。弹指,言时间极短,语见《法苑珠林》。十年句,欧阳修已经去世十多年了,说十年是举其成数。龙蛇飞动,堂上还留有欧阳修的墨迹,写得遒劲有力。文章太守二句,化用欧阳修词《朝中措》: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万事转头空,反用白居易诗: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
词意散绎:
三次经过这座*山堂之下,
半辈子光阴刹那间过去了。
十来年时间没见到老先生风貌,
堂上还留有老先生的墨迹精妙。
很怀念挥毫万字的文章太守,
忘不了他笔下名句杨柳春风。
不要说人间万事转头空,
没转头时它也就是一场梦!
品读:
据孔凡礼《苏轼年谱》及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等书考证,此词作于元丰七年(1084)。时苏轼已离开黄州贬所,赴汝州,途中游庐山,过金陵,经扬州,第三次游*山堂,怀欧阳修,作此词。
欧阳修与苏轼,情谊非同一般。苏轼参加进士考试时,欧阳修是主考官。苏轼次子苏迨又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此次三游欧公亲建的*山堂,深情缅怀欧公,是他必然要做的事情。
上片从自己三游*山堂说起,慨叹人生十年,弹指之间。接着说虽然欧公虽然去世十余年,但堂上龙飞凤舞的墨迹却宛然如新,对斯人不朽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片则巧妙地化用欧公旧作对逝者进行凭吊,强调文章对于士子的重要性。末二句反用白居易的名句,并做了更深入的诠解: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真正重要的不是当时的名利地位,而是文章,“文章千古事”。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今天,我们诵读此词,欧阳修与苏轼这两位“文章太守”的文彩风流恍如目前,而在“弹指”之间,一千余年已经过去了,不能不让人心中默诵:“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附图九幅:扬州*山堂(五幅)以及
欧阳修像和苏轼像(各两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的村野风光的幽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
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仄两协。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又苏轼《杭州牡丹开时仆犹在常润周令作诗见寄次其韵》诗:“天静伤鸿犹戢翼,月明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⑷七八个星二句:何光远《鉴诫录》卷五“容易格”条:“王蜀卢侍郎延让吟诗,多着寻常容易言语。有松门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⑺忽见:忽然出现。见,同“现”,显现,出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
不一会,乌云遮住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韵,结句各叶一仄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
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扇子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简介作者、时代背影。
1、猜一猜诗人:(出示诗人介绍)
2、我们还学过他哪首词?能背出来吗?(《清*乐·村居》
3、你对他还有其他了解吗?辛弃疾,号稼轩,是我国南宋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贬职,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绕闲居多年。)
是啊,听说,上绕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辛弃疾对那一带非常熟悉。有一天晚上,诗人到黄沙岭的小路上欣赏风景,即兴写下了一首词。叫《西江月黄沙道中》,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6、板书课题,齐读,你知道了什么?(词牌名、课题的意思、黄沙的位置)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读一读。打开书本。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现):读的时候,哪个字音要特别注意,齐读。生评价。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朝代:宋代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作者:佚名
司马光不以词作着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句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西江月·遣兴》
作者: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
1、用《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
2、《汉书·龚胜传》“胜以手推常(夏侯常)曰‘去’。“见黄季刚师《读汉书后汉书札记》说辛词此句。
翻译: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
最*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
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
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赏析: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渲泄他的真情实感。
西江月的诗句 西江月遣行的古诗 西江月古诗的图片 西江月的古诗300字 西江月这首古诗的代诗人 李之仪的西江月古诗 西江月古诗的作用 西江月古诗的格式 古诗西江月的格式 古诗西江月的格律 西江月名句 西江月古诗的背景 苏轼西江月的古诗 西江月一样的古诗 西江月秋游的古诗 剧本西江月的古诗 古诗西江月的诗句 西江月的古诗视频 我要看西江月的古诗 西江月古诗的考点 西江月的儿童古诗 西江月古诗带拼音的 西江月相送的古诗 西江月下阕的古诗 古诗西江月带拼音的 西江月操场间的古诗 西江月天净沙的古诗 西江月古诗写时的季节 西江月司马光的古诗 古诗西江月的背景及诗意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_绝句张志和古诗 西江月辛弃疾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 西江月苏轼古诗答案 《西江月·*山堂》古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辛弃疾《西江月》全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辛弃疾课件 西江月辛弃疾古诗赏析(西江月辛弃疾赏析译文) 西江月梅花翻译及注释(西江月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苏轼原文及翻译(西江月诗意解读) 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著名的西江月诗词大全) 司马光《西江月》 苏轼:西江月 *:西江月·井冈山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西江月的诗意 西江月十首 《西江月》贺铸词作鉴赏 西江月·梅兰竹菊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_绝句张志和古诗 西江月六首 西江月词牌名的诗有哪些?四首经典西江月词赏析 古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带拼音 西江月组词诗词 西江月·梅花古诗词
人生面临选择的名言 关于职责的名言 自信的名人名言和事例 关于忠于职守的名言 名言警句及其赏析 名人名言三毛 关于悔改的名言 有责任的名言 快慢的名言 名人读书名言大全 刘向的名言 关于真才实学的名言 孔子道德名言 关于药的名言 送给辛勤的老师名言 严歌苓名言 辞职经典名言 军校名言 赞美父母之爱的名言 朱熹名言警句 写给同学的名言 凡事多为别人考虑名言 马克思利益名言警句 匠人精神的名言匠心 肖洛霍夫的名言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名言 关于媒体的名言 热爱生命的名言和事例 穷人名言 内心充满阳光的名言 好听的爱情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