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鉴赏李白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鉴赏李白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鉴赏李白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鉴赏李白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代: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译文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注释
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
行杯:谓传杯饮酒。
回:回荡,摆动。
赏析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李白《古朗月行》古诗词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古朗月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李白《古朗月行》古诗词鉴赏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古朗月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的诗的意境是很美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诗词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题一作“夜思”。
一二句:就寝时床前洒满月光,如同降了一地白霜。
三四句:抬头一望,一轮皓月,千里清光,月是故乡明,安能不思乡?
赏析:
本诗简明地描绘了月夜的美景,真切地抒发了游子思念故乡的深情。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誉《静夜思》为“绝妙古今”。
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诗仙流放夜郎,来到白帝城忽闻得赦被释放,于是乘舟顺流
东下,欣喜欲狂。江如奔马,舟若飞箭,欢愉之情,何其豪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大诗人自然很舍不得与
孟夫子分手;孟浩然前往广陵,李太白依依惜别之情在心头。
江水滔滔不舍昼夜,友情如水浩荡东流。
《雉朝飞》原文
唐代:李白
麦陇青青三月时,白雉朝飞挟两雌。
锦衣绣翼何离褷,犊牧采薪感之悲。
春天和,白日暖。
啄食饮泉勇气满,争雄斗死绣颈断。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弹弦写恨意不尽,瞑目归黄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阳春三月,万物生机勃勃,垄上青青的麦苗散发着春天的气息,一只白色的雄野鸡带着两只雌鸡从田间飞起,雌鸟的新羽毛刚刚长出,色彩鲜亮。我这个老而无妻的人看到这情景心中感到一片凄凉。春风和煦,太阳暖洋洋的,鸟儿们在河边啄食,成熟的雄鸟们为求得配偶在互相争斗,脖子上的羽毛散落一地,还不肯罢休。雌鸟也急切地鸣叫着,准备好好地犒劳自己未来的丈夫。就连枯死的.杨树在春天都能生出嫩芽,为什么单独我一个人到了七十还一个人生活没有伴偶,这种滋味是管弦音乐、诗词歌赋无法表达、无法排遣的,痛彻心扉,恐怕只有我死后化为灰烬,灵魂才能得以安息。
注释
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之为瑞鸟。
离袱:亦作“离蓰”,毛羽始生貌。
犊牧采薪:喻指老而无妻的人。
简析
《诗经》中曾以“雉之朝飞”作为爱情生活的象征。后琴曲继承了这一主题,并流传着一个故事:牧犊子终年放牧打柴,直至暮年仍是孤身一人,他见雉鸟都是成双成对地愉快飞翔,非常羡慕,愈加感到自己的孤独凄凉,伤心地唱道:“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据《乐府古题要解》记载,魏武帝时有个卢姓宫女,擅长此曲,可见它是源远流长的古曲。
忆秦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诗词鉴赏
古典诗词赏析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
李白诗词鉴赏《江夏赠韦南陵冰》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
君为张掖*酒泉,我窜三色九千里。
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
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
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
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
昨日绣衣倾绿尊,病如桃李竟何言。
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
赖遇南*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
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
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
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
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
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
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
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
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李白诗词鉴赏《拟古》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融融白玉辉,映我青蛾眉。宝镜似空水,落花如风吹。
出门望帝子,荡漾不可期。安得黄鹤羽,一报佳人知。
李白诗词鉴赏《江上吟》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李白诗词鉴赏《草书歌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墨池飞出北溟鱼,
笔锋杀尽中山兔。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吾师醉后倚绳床,
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怳怳如闻神鬼惊,
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王逸少,张伯英,
古来几许浪得名。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李白诗词鉴赏《采莲曲》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李白诗词鉴赏《梁园吟》
菩萨蛮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赏析一: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赏析二:
此词为登临望远、抒怀愁思之情。开篇词人用画笔在广漠的*林上抹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画面的静景带有动势,它暗藏着时间的瞬息之间的冉冉推移。当远眺着暮霭笼罩的*林的第一眼,望中还呈现着寒碧的山光,该是太阳下山没多久吧!但一转眼,暝色悄悄滴降临了。“暝色”之下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入”字,把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个带来了离愁的闯入者,比“夜幕”这一类*泛的静物更能使景色活跃在读者的心头眼底。于是,高楼上孤单的愁人,就益发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合在一起了。
这楼头的远眺者是因何而发愁呢?我们不禁要想起“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牗”这两句汉代。她是在怀念,期待远人。从下片可以想象,那征人是已经有了行将归来的消息吧。但此刻,他在何处?在做什么?是日暮投宿的时候他正在走入一家村舍吗?还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畅饮,乃至在和当垆的酒家女调笑?或者,是由于什么事情的牵绊,至今还未踏上归程?向心头袭来的各种怪异的联想,不断增添这女子的愁思。这里面当然也缠夹着往昔的甜美回忆,遐想着久别重逢的情景。这时令,正如所说的“心事如波涛”,这样那样都会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浓度。
这惆怅,哀怨而又缠绵的期待,自然会使楼头人产生有如诗“心怯空房不忍归”的心情。这驱使她伫立于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这归鸟又惹起无限愁思。那阻挡在她和征人之间的遥远的归程啊,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长亭、短亭!
眼前所见的日暮景色,这*林笼烟,寒山凝碧,暝色入楼,宿鸟归林;心头所想的那远人,那长亭短亭,以及横隔在他们之间的迢递的路程……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白菩萨蛮古诗鉴赏]
李白《清*调词三首》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清*调词三首》古诗原文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调词三首》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褴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诗鉴赏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一日,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将杨妃的衣饰,描摹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可以理解成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褴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华贵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显艳丽。继而,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象一朵温馨的白特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着痕迹,将杨妃喻为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既写色,亦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以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赋予人性,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那里比得上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是倚仗新妆,哪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施粉黛,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抑神女和飞燕,以扬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开始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引出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将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恨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多么优雅风流。
古诗词鉴赏(15篇)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原题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译文
宫中御道已长满秋草,我很少乘车游览;
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我也无心观赏。
登高远望,更觉心思无限,这心思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注释
(1)辇路:皇宫中帝王行车的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上林:汉代宫苑名。也指皇宫园林。
(3)凭高:登高。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何限:无限。
赏析:
李昂(即位前名李涵)在位十四年。他登基后宦官一直专权,甘露事变后他更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一生软弱,郁郁而终。他工于五言,诗风清俊有骨气。这和他的性格似乎不大一样。也许李涵本人也不是糊涂昏庸之辈,不过是唐王朝末期国家颓败的气数使他没有更大的作为罢了。
对于宫廷除了皇帝没有谁更有发言权了。这是一首先写景转而直抒胸臆的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首作品应该写于甘露事变之后。路边的秋草和上林苑里的繁花相比,既不美丽,又不茂盛,只是**凡凡的野草,而且这秋草是不起眼,没有人注意的道边草罢了。秋风一过,秋草只能随风而倒,全没有坚定自主的力量。所以看似在写宫中的一般气象,实际也说明了文宗只是个傀儡而已。后面的诗句里就带着骨气了,他宁愿凭高无限意的生活下去,而不稀罕整日复同侍臣的虚假君主生活。
就算御花园是天下最美的花园,但是文宗皇帝是不贪图这将要凋零的美丽的,他心中的理想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登上统治者的高位,而不是做一棵依附于宦官的墙头草。王室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理想,也算难能可贵了。唐代末期混乱的局势下,李姓王室已经处于了衰颓中。诗的开头说辇路上长起了秋草,这是不应该的,宫人连起码的除草工作都不认真对待了,可见王室的没落程度。这时候的文宗皇帝可能只有说说心中理想的权力了,要真的振兴唐王朝似乎仅是空想了。文宗远大的理想可贵在还没有忘记昔日先人打下的江山,但是这只能被理解为文宗身上有着贵族的骨气,他一个人是不能实现如此艰巨的目标的。其实他就是一个空想家。
他的心理*是应该理解的,长期受人摆布,连人身自由都成问题的文宗皇帝很难抒发自己的苦闷。这首作品的立意还是有它的高明之处的。文字上抓住了宫廷的特点,像上林苑、辇道、侍臣,都是宫廷特有的。宫中题,表现在环境上,也是宫中人生活的写照。
宫廷除了它应有的繁华,热闹,也有许多神秘的黑暗面。书籍里也曾记载了许多宫廷中阴险复杂的倾轧,宫廷斗争历来是最危险的斗争,连皇帝本人都深陷这种漩涡的时候,一个王朝就处于深深的危机当中了。
[唐]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注释:
【1】幽居:隐居,不出仕。
【2】异等:不同等级。《韩非子·八经》:“礼施异等,后姬不疑。”
【3】营:谋求。
【4】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
【5】遂:称心,如愿。
【6】曙:天刚亮的时候。
【7】偶:相对。
【8】自当:自然应当。
【9】蹇(jiǎn)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蹇:跛,行动迟缓。劣:一作“拙”。
【10】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世荣:世俗的荣华富贵。
作品赏析: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对人生道路坎坷不*,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诗人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轻松愉快、明丽新鲜的色彩。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要更含蓄、蕴藉,更丰富新鲜,饶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独景色秾鲜,也有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真是有声有色,清新酣畅。
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接下去,“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这样,他的清幽淡漠、*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
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唐]顾况
望天门山赏析,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主要描绘大自然的壮丽风光,体现了作者豪迈的情怀,和乐观的心情。本文李白望天门山赏析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这是一篇写景的作品,是作者在游览美丽河山时心情大好的情况,写出的一篇名作!其原文如下: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字词解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青山:分别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原文翻译: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望天门山背景:
《望天门山》是李白开元十三年(725)乘船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有感而发,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望天门山主旨:
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
1,“望”。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2,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望天门山字词赏析: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这篇李白望天门山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尽在:大全 !
[李白望天门山鉴赏]
山行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年代】:唐
【作者】:杜牧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诗中写了山路、人家、白云和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而是巧妙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而有的只是陪衬。简单来说,前三句是为了第四句描绘背景,起铺垫的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山路一直向上望去。这句里的“人家”照应了上一句的“石经”。山上的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就是这“石经”。有白云缭绕,说明这里的山很高。诗人让片片白云遮住了读者的眼睛,但确认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肯定会有另外与众不同的景色吧!
对上面的“山”、“山路”、“云”和“人家”,作者只是作了一个简单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但也只是点出了下文的“晚”和“霜”字,并没有表现出作者是多么喜欢秋天,秋天是多么吸引人。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诗跟前两句不同。很鲜明的表现出了秋天的美。“山路”、“白云”和“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但这枫林晚景却使诗人难以抑制这种喜欢这儿的心情。
“霜叶红于二月花”,补足第三句。在夕阳照射下,枫林显得更美,它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艳丽。通过描写这么一片红色,让人们看到了生机勃勃的秋天。
从这首古诗中,我充分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秋天是那么的喜爱,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美,让我加深一步的认识了着生机勃勃的秋天。
古诗原文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翻译
春光幻照之下,山景气象万千。何必初见阴云,就要匆匆回家?
就算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雨意,走入云山深处,也会沾湿衣裳。
注释解释
山行:一作“山中”。
春晖:春光。
莫:不要。轻阴:阴云。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纵使:纵然,即使。
云:指雾气、烟霭。
诗文赏析
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次句与首句紧密相关。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
最后两句“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采取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笔法,进一步劝慰客人既来之,则安之,不要错过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为客人怕“轻阴”致雨、淋湿衣服,诗人就婉曲地假设了一个晴天游春的问题——在晴天中,因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雾锁的山中也会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径上,衣服和鞋子同样会被露水和雾汽打湿的。这也就是说,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从某一角度说,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那么,就不必为一片“轻阴”而踯躅不前。
这两句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
这首诗的意境异常清幽,还表现在隽永的哲理启迪上。它告诉人们:事物是复杂的,不应片面地看问题,对待困难也是如此。在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莫为轻阴便拟归”;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赏心悦目,其乐无穷。正由于诗中含义丰富而深刻,所以,这首诗与同类登山春游诗相比就更别具一番悠然不尽的韵味。
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翻译
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
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
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
在路上遇见了买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注释
青枥:一种落叶乔木,亦称枥树。
深:一作“疏”。
分:分配,分享。
回:一作“移”。
日午:中午。
从:一作“冲”。
鉴赏李白的古诗词 李白的古诗鉴赏50 李白鹰的古诗鉴赏 李白的古诗大全鉴赏 李白的十首古诗鉴赏 李贺的诗古诗词鉴赏 月的古诗词鉴赏 读古诗词的鉴赏 风的古诗词鉴赏 梨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书_ 古诗词的鉴赏题 古诗词鉴赏的题 雪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雨的 天的古诗词及鉴赏 对古诗词的鉴赏 竹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李清照的绝句 李煜的古诗鉴赏 捣衣的古诗词鉴赏 重德的古诗词鉴赏 种松的古诗词鉴赏 春望的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五种 古诗词鉴赏的课评 古诗词鉴赏的目的 鉴赏李煜的古诗 古诗词鉴赏中的叠词 古诗词鉴赏的体会
李白关山月诗词鉴赏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古诗词鉴赏 《古风》李白全诗鉴赏 古诗词鉴赏大全 李白《清*调词三首》古诗原文及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月下独酌》古诗鉴赏 李白诗词《关山月》鉴赏 李白《古朗月行》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15篇) 春夜古诗词鉴赏 《李凭箜篌引》古诗词鉴赏 李白望天门山古诗鉴赏 咏月古诗词鉴赏 诗仙李白古诗鉴赏 李白菩萨蛮古诗鉴赏 《古朗月行》李白的诗鉴赏 李白的诗词鉴赏 李白《太原早秋》诗词鉴赏 李白送舍弟的诗词鉴赏 李白:渡荆门送别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关山月》鉴赏 李白《古朗月行》古诗词鉴赏 山行古诗词鉴赏 送梓州李使君古诗词鉴赏 李白关山月诗词鉴赏 《有狐》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亲情的古诗词 男人恨女人无情的诗词 赞美红叶的古诗词 关于遗憾的诗词 有关于爱国的诗词 表达思念的诗词委婉 诗词的别称 抒发豪情壮志的古诗词 关于中华骄傲的诗词 形容生病难受的诗词 父亲节怀念父亲的诗词 喜欢一个人的古诗词 安慰别人失恋的古诗词 与春有关的诗词 66字的古诗词 离家远行的诗词 美人迟暮的诗词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赞扬祖国的诗词 豁达的诗词 能用作微信名的古诗词 孤独伤心的诗词 悼念父亲的诗词文言文 表示思念的诗词 关于安全的诗词 写冬天的诗词 朗诵的诗词 思念去世的母亲的诗词 适合书法的诗词 赞美螃蟹的诗词 希望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