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渔家傲是描写秋天的古诗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渔家傲是描写秋天的古诗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渔家傲是描写秋天的古诗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渔家傲是描写秋天的古诗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渔家傲》古诗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渔家傲》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
⑵转:《历代诗余》作“曙”。
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天语:天帝的话语。
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⑹谩:徒,空。
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⑻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⑼吹取:吹得。
⑽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
(11)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12)路长:意仿《离骚》上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前后呼应,结构缜密。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祖籍郑州(今陕西彬县),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贫而好学,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范仲淹曾积极推行“庆历新政”,为人廉洁公正,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做人准则。词作仅存五首,描写边塞秋思,羁旅情怀,突破了宋初词专写儿女柔情的界限,风格明健豪放。有《范文正公集》。
《渔家傲·秋思》诗词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渔家傲·秋思》诗词,欢迎大家阅读!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
上片着重写景。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片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着重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燕然未勒归无计”,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的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如果深夜里安然熟睡,是听不到、也看不到的。这就逗出了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将军或者说词人通宵不眠,发为之白的原因,很明显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落泪也是出于同样原因。他们和将军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将军与征夫的矛盾情绪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委婉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和婉约词的风格完全不同。
这首词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这首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所以范仲淹的这首《渔家傲》,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众所周知,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是无可比拟的。
它不但是宋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也是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其中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更是被誉为“宋词四大家”,并分别代表着婉约派和豪放派。而李清照又是唯一的女词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惯称之为李易安,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而此时想必大家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一位温文尔雅,才气纵横的佳人形象。在她的笔下,每一个字符都似乎充满了灵气,使人读来意境唯美又朗朗上口。如: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三句,带给读者的画面感极强。一群散发着青春气息的少女,无忧无虑嬉戏于藕花深处,不小心惊起了一滩鸥鹭,也使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气。
读后使人有种回归自然的美感,既轻松又愉悦。
又如: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三句历来最为人们称道,写出了无时无刻不在愁绪满腹的思念着丈夫的早日归来。
如果你在异乡,如果你已相恋,读后你是不是也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万千感慨?
再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中的三句词,表达了词人亡国之恨,复国之难,更有失夫之痛。
总之,这些都是婉约之风,而在李易安众多的词作当中,有一首《渔家傲》,写的豪迈,气势磅礴,也是她唯一的一首豪放词,可谓异常精彩。
词曰: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记载,这首词应该作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这一年,南宋军队在黄天荡与金军发生激战,不幸战败,北宋旧都开封陷落。
如此境遇,如此国破家亡,李清照只能随流南撤,途中曾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狂风之险。词中的大海、船、天帝、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感受有关。
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海天辽阔壮美的图卷。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里“星河”指的是银河。展现出一幅水天相接、云雾迷蒙、波涛汹涌的海天图景。仰望天空,银河转动,每颗闪亮的星,都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而这种壮美虚幻的感觉,就像词人在梦中一样美好。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三句词中的“归”字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为“归”似乎本来词人就来自天庭,故称归。
所以说词人描写自己,在颠簸中好像回到了天庭,天帝既热情又有诚意的问词人,准备去哪里。
词的下阕,写词人对天帝的问询做出了回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是空有。两句的意思是,我报告天帝,我要走的路很漫长,虽然已到黄昏时刻,可是还没有到达。
同时表明,自己作为一个女子写诗文不容易,就算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不也一样无人赏识吗?但是词人心里是豁达的,无论什么困境也无法阻止她对诗词歌赋的执着追求。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蓬舟”是指轻如蓬草的小舟。三句的意思是,大鹏展翅翱翔在九万里的高空,是多么的逍遥,风啊!千万别停下,猛烈的吹吧,将我这一叶扁舟吹向蓬莱三仙岛吧!
这说明词人是多么的渴望自由,这种渴望又是那么的真挚热烈,抒发出心中不羁的豪情和气势。
纵观全词,其实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虚无,营造了一幅恢弘的境地,来表达词人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
李易安本是婉约派女词人,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词,除了生活于乱世中遭到的许多变故外,还有受着传统封建时代观念的束缚,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将她击垮,而更加使其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满怀豪情地去创作,才有如此大手笔,又气魄宏伟的豪放词展现给*,让*真切的感受到一代才女的风采。
《渔家傲·秋思》北宋.范仲淹
sāi xià qiū lái fēng jǐng yì ,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
héng yáng yàn qù wú liú yì 。
衡 阳 雁 去 无 留 意 。
sì miàn biān shēng lián jiǎo qǐ ,
四 面 边 声 连 角 起 ,
qiān zhàng lǐ ,
千 嶂 里 ,
cháng yān luò rì gū chéng bì 。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 。
zhuó jiǔ yī bēi jiā wàn lǐ ,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
yān rán wèi lè guī wú jì 。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 。
qiāng guǎn yōu yōu shuāng mǎn dì ,
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
rén bù mèi ,
人 不 寐 ,
jiāng jūn bái fà zhēng fū lèi 。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白话译文: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作品赏析:
词人用*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 END –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介: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于世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在中华精神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政治上,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在朝主政,他领导庆历革新,时间虽只一年,却成了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戍守边关,他改善军事制度、改革战略部署,致使边关长时间稳如泰山。
在教育上,北宋是承唐,唐五代以来士大夫或者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无廉耻之风,但是从范仲淹这开始就立节操、敦风俗、重廉耻,自此北宋的风尚由此发生变化。
所以,范仲淹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散文、他的诗、他的词都有名篇佳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而他的一首《渔家傲》,写的句句苍凉悲壮、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心痛!
一、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北宋王朝有一个特点,就是边疆有很多并立朝廷或国家,与之抗衡对峙。
其中在北宋仁宗时期,边患比较严重,主要来自西夏。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八月,范仲淹奉命到西北,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府,延州就是今天的延安一带。到任后,范仲淹开始改革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后来这支军队,被仁宗诏命为康定军,这一守就是四年。
这一段历史在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的《宋论》里,谈到范仲淹与当时一同戍边的将军韩琦,两人在用兵上的区别,说范文公善用其短,韩魏公不善用其长。什么意思呢?
善用其短,因为范仲淹是文人出身,作战不是他的长项,但是善用这一点,强调驻防、强调防守,使敌人无可乘之机,也捞不到半点便宜,反而使边疆能得到一丝安宁。这就是范文正的以己之短,克敌之长。
不善用其长,韩琦觉得自己很会打仗,但几次主动出兵,均告失败,也就是说韩琦善于打仗,但总是惨败而回。
总而言之,范仲淹从各方面,都是沉甸甸的一个历史人物,而他的这首《渔家傲》也是沉甸甸的,又好在哪里呢?请继续欣赏:
二、悲壮雄放《渔家傲》
北宋仁宗之后,国家逐渐衰弱,*不但重文轻武,也重内轻外,使边患不断,如北方的辽国、西北的西夏,屡屡犯境。于是康定元年,仁宗派范仲淹率军抵抗西夏,而《渔家傲》一词,就是他戎马生活的真实写照。
词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既从秋天开始写起,秋天对于古今中国人又有两种不同的感受,今人看到秋天到了,觉得是收获、是喜悦;在古代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节,从宋玉开始“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在诗词里面的秋天都是非常悲凉的象征。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个地名,在湖南省南部。雁是指的大雁,这在中国文学里出现的比较早,在《周易》里面就有叫鸿雁的说法。这句是说,大雁按时令飞走了,秋天也就来了,给人一种极不安的心理,大雁可以走,我们呢?同时也映衬出戍边将士们的凄惶心理。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边声”是边地之声的统称。如李陵的《答苏武书》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这句词是说此时此刻的边地四面一片嘈杂,如牧马悲鸣之声,杂乱无序的各种虫声,军营的号角声,连成一片。夕阳西下,长烟飘起在高耸的群山中,那一片孤城,已经早早的关闭了城门。
这首词的上阕给人明显的感受就是,塞外的秋天充斥着悲凉之意,南去的大雁似乎都不愿多看一眼这塞外的秋景,戍边的将士们,却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回望着故乡,内心满怀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指的是唐宋时期的酒,上面会有很多悬浮物,且度数不高,否则怎么常见古人大碗喝酒呢?如果是现在的酒,他还能这样喝吗?当然不会,度数太高了嘛。
“浊酒一杯”和多杯,一桌子是皆然不同的情景,一杯这是苦酒、这叫寡酒,这是心事浩茫人放的一杯酒。
这句也是全词的核心,说明戍边将士一边喝着酒,一边想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山一水,既合情又合理。
将士们想家就要护家,护家就要护国,护国就要戍边,戍边就必须打败来犯之敌。只有这样,国土才会完整,边塞才会巩固安宁,戍边将士才能回到自己最爱的家乡。
“燕然未勒”是一个典故,公元*,东汉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塞三千里追击匈奴,至燕山,“刻石勒功而还”。
词的前面写的几乎都是想家,但是词人骨子里面觉得我是国家的军士,出来就是保家卫国打仗的,必须要建功立业,巩固边境,大打胜仗,否则我们怎么回去见家乡父老。
所以我们必须以国家为重,不管再多的乡愁,我们也能忍,也要打到全胜而归。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管”就是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乐器。在先秦的诗里会出现钟鼓;魏晋南北朝的诗里经常会是琴;到了唐代诗里往往是胡琴,琵琶,羌笛,所以这里还是带有边塞色彩的。
这句表明将士们想建功立业又想家,这种情绪则通过悠悠的羌笛表现了出来。而刚刚还是“四面边声连角起”,现在却已是霜满地了,实际上是节令晚了,情绪更加深重。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是指词人自己。在此凄清的寒夜,将军和年轻的士兵,都久久不能入睡,虽满含热泪,却对保家卫国一片赤城。
结语
这个诗篇情绪很热,也很浊,但是绝对不是一种反战或者厌战的作品,想家但是不厌倦战争,可是对战争在整体的情感上又是消极的态度。
所以这个作品,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评价,我们从来没有说用战争去抢劫敌人,去发横财,恰恰相反战争都是强加给我们的,所以必定有一些人到边关,到前线去保家卫国。
而这首词就是抚慰那些将士们的痛苦心情,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春夏秋冬,风雨严寒,将士都不能回家,这种牺牲词人是充分认识的,也是充分体谅的,就算是对士兵的一种弥补,这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种特有方式吧!
《渔家傲》
作者:范仲淹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翻译:
(一)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二)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三)
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四)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全篇造语雄浑有力,情调苍凉悲壮。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比较强大的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以上片短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字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是描写秋天的古诗吗 渔家傲秋思名句 渔家傲的古古诗 渔家傲名句 关于渔家傲的古诗 渔家傲秋思的名句 杜牧的渔家傲是古诗吗 渔家傲古诗的视频 渔家傲古诗拼音的 渔家傲古诗的情感 渔家傲的古诗的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主旨 渔家傲的古诗资料 古诗渔家傲秋思的主旨 古诗渔家傲秋思的阅读 渔家傲秋思的古诗填空 无题和渔家傲秋思的古诗 渔家傲秋思古诗的视频 模仿渔家傲写的古诗 代拼音的古诗渔家傲 与渔家傲相*的古诗 渔家傲古诗的主题 渔家傲的古诗内容 古诗渔家傲的剧本 古诗渔家傲的诗注音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古诗 《渔家傲》的古诗带拼音 渔家傲是古诗中的梦嘛 渔家傲带拼音的古诗
渔家傲秋思扩写500字 《渔家傲》古诗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诗词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注释 渔家傲秋思课堂实录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翻译(渔家傲秋思诗词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原文及翻译(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古诗) 渔家傲李清照翻译(渔家傲李清照翻译及赏析古诗文) 渔家傲范仲淹赏析(渔家傲范仲淹古诗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诗(渔家傲秋思赏析和诗意解析) 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 渔家傲·秋思的文学赏析 渔家傲古诗原文李清照带拼音(渔家傲写作背景及手法) 朱服:渔家傲 诗四首渔家傲秋思(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拼音版古诗(渔家傲范仲淹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的典故(渔家傲秋思一句一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 渔家傲的诗意 渔家傲·八阕 渔家傲古诗的扩写作文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古诗词鉴赏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_渔家傲秋思赏析
哭泣的说说 形容自己掉头发的说说 听着歌的说说 表示自己很开心的说说 被喜欢的人拒绝的说说 回学校的心情简单说说 老公加班辛苦了的说说 西湖的说说 关于新高一的说说大全 你一定要好好的说说 关于分班的空间说说 打抱不*的说说 开家长会的心情说说 无奈心情不好的说说 中考后说说 死心塌地的说说 别人惹我生气的说说 永远陪着你的说说 不被珍惜的说说 笑脸的说说 星河说说 出去玩发朋友圈说说 关于拍照的说说 出门逛街的心情说说 男生说说致自己 宝贝得奖的说说 何必庸人自扰的说说 qq空间刷赞说说 放弃篮球的说说 好想离婚我累了的说说 关于失眠搞笑微信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