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有关方源的古诗 >

有关方源的古诗

关于有关方源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有关方源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有关方源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

  • 阅读
  •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全文桃花源记,欢迎来参考!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然后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然后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然后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然后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拓展: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阅读全文]...
  • 漓漓源上草古诗词119句

  • 经典
  • 折荷有赠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折荷有赠

      唐代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译文

      划船到江中去荡漾秋天的江水,更喜爱这荷花的鲜艳。

      拨弄那荷叶上为水珠,滚动着却总不成圆。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云里,要想赠给她鲜花,又远在天际。

      苦苦相思而相见无期,惆怅遥望在凄凉的秋风里。

      注释

      涉:本义是步行渡水,这里有泛舟游历之意。玩:赏玩、欣赏。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唐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红蕖(qú):荷花盛开的样子。蕖:芙蕖,荷花的别名。

      弄:有把玩、欣赏之意。

      荡漾:水波微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佳人:美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远天:遥远的天宇,说明空间距离之远。

      相似: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所引起的想念。汉苏武《留别妻》诗:“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无因:没有门径,没有办法。

      凉风: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李白《秋思》诗:“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鉴赏

      这首诗与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十一很相似。《拟古十二首》其十一曰:“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期彩云重,欲赠隔远天。相思无由见,怅望凉风前。”除六字不同外,余皆相同。这或许是由于传抄之误的缘故。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芙蕖即荷花,所以《拟古》中又作“爱此荷花鲜”。秋高气爽,秋水浩淼,首先就给人以清新、凉爽及高雅、纯洁之感。此时江上弄舟,领略一番江水秋色,已是够惬意的了,然而最引人入胜、最逗人喜爱的,还是那婷婷玉立的鲜红的荷花。从字面上看,这是通过写景而点明了时间地点。但从诗歌意象的沉积所蕴含的内容看,这已不是单纯描景,而是暗含了这位女子如花似玉的体貌及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涉江”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九章》,那是屈原借以抒发愤世忧国之情并表现其纯洁高雅、坚贞自守的品格。这里虽无愤世忧国之意,但借以表现女子纯洁高雅,坚守贞操的品格和向往专一的爱情,也是未尝不可的。梁元帝《赋得涉江采芙蓉》诗云:“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孔德昭同上题诗云:“朝来采摘倦,讵得久盘桓。”辛德源《芙蓉》诗亦云:“涉江良自远,托意在无穷。”就都是借以表现女子对专一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当然,这一点还需结合下句的“爱此红蕖鲜”理解。梁吴均《拟古四首》其三《采莲曲》云:“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荷花鲜”,就已完全象征着年轻貌美的女子及其纯洁坚贞的品性。可见李白《拟古》中作“爱此荷花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说,李白的这首诗,与上引吴均诗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从整首诗的布局来看,首二句还只是兴起,但它在感情的抒发与意境的创造上,已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圆大的绿荷之上,滚动着颗颗晶莹的水珠,仔细把玩之中,才突然发现荡漾中的水珠并不是圆的。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实际上,这两句诗巧妙地暗寓了这位女子细微的内心活动。这里,既受到梁元帝“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的启发,同时与南朝民歌《西洲曲》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运用了南朝民歌中常用的叶音与双关的艺术手法,“荷”谐音合,“攀荷”即有希望匹合成双之意。“不成圆”的“圆”,又双关为团圆之圆。那么由“攀荷”到“不成圆”,已非简单的动作与物象描写,而是重在刻画这位女子由对专一爱情的渴望而感发的焦虑与苦闷的心态。诗歌由开始轻松愉快的赏秋玩荷,到感物而发后的焦虑苦闷,这在意脉上是一次转折,在情感上是一次跌宕。因而,下面便很自然地过渡到直抒对“佳人”的思念之情:“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佳人彩云里”,可以说是受到《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启发。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彩云”,却带有一种虚无飘渺、行踪不定的意象,如其《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就有相似之处。“欲赠隔远天”,则更明显是受到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又《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及吴均“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等诗的影响,借以表现对远方情人无限思念而又无可奈何的强烈情感。末二句是进一步抒发相思之苦与惆怅无奈的悲哀情思。“怅望凉风前”,不仅有外貌的描写、心理的刻划,而且与首句“涉江玩秋水”遥相呼应,并与整首诗的情感、气氛相统一,这就使得诗歌意境自然浑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这首诗所受前人的影响是不小的,把它归入“拟古”之组诗,亦不无道理。但是,在完整、统一的意境创造上,这首诗却不为前人所囿,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其一,诗歌虽然始终并没有对女主人公作正面的描写,但从诗歌意象及意脉中可以看出,这位女主人公除具有年轻貌美的特征外,对专一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是执着的,其内心情感是细腻而又复杂的。其二,在诗歌意脉的变化上,由赏秋玩荷经情因物牵到相思苦闷的过程,过渡自然巧妙,毫无人工的痕迹。诗歌紧紧围绕“攀荷”这一短暂的细节,把女主人公由“爱此红蕖鲜”到“相思无因见”的整个内心的细微变化,揭示得一览无余。这与前人相比,就显得更为凝炼、更为集中。全诗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当时李白二十九岁,与许氏夫人居安陆(今属湖北)。

[阅读全文]...
  •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

  • 桃源行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源行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

      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

      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

      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注释

      行(xíng):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歌行”。

      望夷宫:秦国宫名.秦相赵高在此杀秦二世胡亥。鹿为马:史载赵高欲作乱.恐群臣不听,乃指鹿为马,凡言鹿者皆被杀。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里用来概指秦国政治的黑暗。

      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匈奴南侵,乃修筑长城。由于工程浩大.环境艰苦,死了不少人。这里用来指代秦国繁重的劳役。

      避时:逃避乱世。

      商山翁: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老人.史称“商山四皓”。

      桃源:代指桃花源。

      经几春:度过了多少冬春。

      薪:柴火。

      渔郎”二句:本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桃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漾舟,泛舟。

      世上:指渔人。山中.指桃源中人。

      长安:西汉的首都,这里泛指中原故国。吹战尘:指发生战乱。西晋先是有“八王之乱”。随后是外族人侵.终至灭亡。

      重华:即舜,名重华,为传说中上古时代的贤君。宁:岂。

      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自由*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阅读全文]...
  • 含有源字的古诗词 带源字的诗词名句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秦观《点绛唇·桃源》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秦观《点绛唇·桃源》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李商隐《碧城三首》

    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01章 亲士》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于谦《观书》

    乐事回头一笑空。——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君者,源也;水者,流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太*御览·治道部·卷一》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阴符经·下篇》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谢枋得《庆庵寺桃花》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玉楼深锁薄情种。清夜悠悠谁共。——秦观《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薄情种》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桃源行》

    万山不许一溪奔,栏得溪声日夜喧。——杨万里《桂源铺》

    渔舟逐水爱山春,*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夫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列传·卷五十》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人间之水污浊,在野外者清洁,俱为一水,源从天涯,或浊或清,所在之势使之然也。——《论衡·卷二·率性篇》

    野者上,园者次——《茶经·一之源》

    秋水为神玉为骨,词源如海笔如椽。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情采》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吴文英《醉桃源·芙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敬为千圣授受真源,慎乃百年提撕紧钥。——《格言联璧·持躬类》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杨万里《桂源铺》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苏轼《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 / 留别王维 / 送崔九》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王维《桃源行》

    遥看一处攒云树,*入千家散花竹。——王维《桃源行》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富国》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茶经·一之源》

[阅读全文]...
  • 古诗答题方法

  • 方法
  • 古诗答题方法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答题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阅读全文]...
  • 古诗答题方法

  • 方法
  • 古诗答题方法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答题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阅读全文]...
  • 古诗词活动方案

  • 古诗词活动方案(通用13篇)

      为了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整场活动的战略,可以为活动指明方向。那么制定活动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古诗文的韵味,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古诗文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在诵读中积累名句,不断积累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品味诗词精华。

      三、活动目标

      发现校园中的背诗小能手,在全体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更多的学生乐背古诗词文,善背古诗词文,形成浓浓的校园学*氛围,激发学生学*民族文化精髓的热情,最终使此次活动逐渐成为学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并形成校本特色。

      四、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体语文老师

      考级评审委员会成员:全体语文老师,部分考过七、八、九、十级、特级的学生,部分家长志愿者。

      五、参加对象

      全体学生

      六、古诗词文考级内容

      *历代优秀诗词文章

      古诗词文考核内容选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历代散文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等

      七、考级形式

      1、考级共分为10级,附加特级,逐级申报考核。考级顺序按照“学生个人申报—小组长及成员——家长—语文教师(或古诗小考官)——学校考核组测评确认——颁发考级证书(证书由学校统一印制)。一至六年级的学生自由到语文老师处报名,并填写古诗词文考级申请表,经班级统计,交到教导处。

      2、优秀学生经语文老师推荐后可跳级考核,考核时,申请级别考核内容占50%,前面级别考核内容共占50%,

      3、学校考核定级。由学校古诗词考级评审委员会统一安排时间进行考级定级,对考核合格者发给相应等级证书。

      4、考核时由申报人持相应背诵目录测考。背诵内容不低于规定内容的60%,考核过关后,依据相应的级别填写班级考核统计表,发放个人考级证书。

      八、考级要求及标准

      1、总体要求:正确流利、抑扬顿挫、表情达意;背错自己可以重背,思考时间不超过一分钟;评委不得提示。

      2、考级标准:一级(1-10首)、二级(11-20首)、三级(21-30首)、四级(31-40首)、五级(41-50首)、六级(51-60首)、七级(61-70首)、八级(71-80首)、九级(81-90首)十级(91-100首)、特级(101-110首)。

      九、主要措施

      1、古诗词背诵考级这一活动将作为学校特色之一进行开展,全体教师要提高认识,大张旗鼓地组织、宣传和参与。

      2、学校为各年级推荐经典古诗词文书籍。

      3、任课老师,要充分利用早读、黑板角、广播等各种形式全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和教育,激发学生对诵读古诗词的强烈兴趣和愿望。

      4、学校每学年举行古诗词考级活动,对各班在古诗词考级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同学(如过十级、特级)给予表彰,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发给证书及奖品,可以结合班级对学生的考评,对通过考级的同学给予相应的分值。

      5、各位教师要把学生在古诗词考级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及时记录,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把一些好的、快乐的学*方法推广应用并上报领导小组,以供学校进行宣传和资料收集。

      *优秀的古典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为了使我校古诗词诵读活动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古诗词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依据学校文件精神,我级部将于11月29日举行古诗词经典名篇朗诵比赛活动。现将活动安排如下: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马池兴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语文教师。

      二、活动具体安排

      1、参赛对象:以班为单位,分集体类(全班同学)和个人类(每班2人)两种形式参赛。

      2、参赛内容:必背古诗词1——15首。

      3、参赛节目数量:

      全员诵读:每班集体类诵读15首,每班比赛时,由评委从各班上报的必背和篇目中随机抽选5至10首必背篇目背诵。背诵时要背齐题目、朝代、作者,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准确熟练;轮背:各班轮流背古诗;挑战背:选定一首古诗,一个班级背上句,其他班级接出下句,共背三首。

      个人类:必选作品背诵1——15首必背古诗;自选作品事先准备好一首诗背诵表演,表演形式不限(可加乐器、录音带伴奏)。

      4、比赛时间:11月29日下午最后两节课。

      5、比赛地点:教学楼间广场。

      6、比赛形式:现场打分,现场统计。

      三、工作人员:

      评委:马池兴王玲徐华

      成绩统计:管新月毛慧中王奕苏

      四、设奖办法

      1.学生集体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总成绩*均分为该班的参赛成绩,取前两名获优胜奖。

      2.个人奖: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总成绩*均分为其成绩,设三个奖次,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

[阅读全文]...
  • 折杨柳翻译及赏析(折杨柳杨巨源古诗翻译)

  •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摘自七年级上册)

    【典故】

    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

    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布谷鸟(子规、杜鹃)

    2.《次北固山下》 (唐)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摘自七年级上册)

    【典故】

    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

    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大雁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摘自七年级上册课外)

    【典故】

    ①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朝梁箫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饮酒、赏菊

    5.《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

    【典故】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折柳”是“折摘杨柳”的意思,据传旧时长安之东有一桥名曰灞桥,当时的人们常常会折摘柳枝送给朋友,“柳”谐音“留”,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挽留和惜别之情,所以人们就会用“折柳”来表达离别之意。

    【赏析】

    这支曲子,后来被常常用来表达朋友间的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阅读全文]...
  • 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

  • 抒情,经典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古诗词中的抒情方式》,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一)总论

    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一般是情与景配合。“情景陪衬”或“情景交融”。在中国与西洋的诗歌中,都可找到诗人成功地处理情与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下面两首词都是情与景配合得很成功的。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题金陵图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哀景写哀情)与情景反衬(乐景衬哀情)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二)抒情手法分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叫直抒胸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间接抒情——诗人借助多种艺术技巧,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情景交融、借景衬情、托物言志。

    如李白的《赠汪伦》和刘禹锡的《竹枝词》,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采用间接的抒情方式。所不同的是:前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来比喻“汪伦送我情”,后者巧用谐音双关“道是无晴却有晴”,将恋人之间若明若暗的爱情表现得真切动人。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形象,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有关方源的古诗 - 句子

有关方源的古诗 - 语录

有关方源的古诗 - 说说

有关方源的古诗 - 名言

有关方源的古诗 - 诗词

有关方源的古诗 - 祝福

有关方源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媳妇受气的诗句 比喻人比花美的诗句 情人锁的诗句 又恨又爱的诗句 豁达洒脱的诗句 反应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句 知己难逢的诗句 夜晚一个人的孤独诗句 形容人孤傲的诗句 大唐荣耀珍珠说的诗句 古诗中带水的诗句 苏东坡庐山的诗句 有关杨贵妃的诗句 形容晚上赶路的诗句 形容蜕变成长的诗句 关于迪丽热巴的诗句 秋季喝茶的诗句 初见成效的诗句 拒绝喝酒的诗句 馨香的诗句 秋天下雨的诗句 有佳字的诗句 形容很幸福的诗句 反映哲理的诗句 见景生情的诗句 带顺的诗句 可以取名字的诗句歌赋 形容男人豪气的诗句 形容火焰美的诗句 赞美秋水的诗句 形容堵车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