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古诗的演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我国古诗的演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我国古诗的演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我国古诗的演变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我国古代数学计量的发展演变论文
在学*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国古代数学计量的发展演变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的数学成就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考古发现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一、十、千、万”等数字刻痕,这些数学符号也说明我国数学思想至少在殷商时期已经建立了。上古记事用结绳,后世才用书契用来记载。班固《汉书·律令志》称“: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皇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由此可见,我国数学在先秦已经取得许多成就,并且具体运用到实用中了。
一、简单刻画和结绳记事
*财计历史源源流长,早在早期氏族公社制度时代,人们已经掌握“刻木记数”和“结绳记事”等方法,用来反映渔猎收获数量和其他收支,这也是可知的最原始的计数行为。《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为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考古也发现,作为仰韶文化遗址之一的西安半坡陶钵中,已经发现二三十种多种多样的符号集,这些符号多集中在陶器的边缘上,这说明仰韶时期先民已经刻制、使用这些符号并用它们表示具体的特殊意义了。这些符号不仅是当时先进记录、计量方法的反映,而且也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原始文字的滥觞。
“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被认为我国财会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记录方式产生的标志。原始社会创制的结绳形式是清晰反映数量关系及客观经济活动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是先民最先和最广泛采用的记录方式之一。《周易·正义》称引郑玄注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大概就是“结绳之法”自身进行的具体探索,于情于理都是讲得通的。
二、计量单位的创始
“书契”已经有了数的概念的明确记载,而且有通过数的运算求得结果的记载了。在何种计算中,都不能离开度量衡制以及衡量事物多寡的计量尺度参与。
据传说,我国的度量衡和计量单位与“黄钟秬黍”有关。“黄钟”,创制于黄帝时代,它是用竹子制作的一种吹奏乐器,长度大约九寸左右。后来,黄帝又把它定为度量事物的标准,如《汉书·律令志》中提到“黄钟为天统”。而“黄钟”本身又是靠“秬黍”来量制的,所以“秬黍”和“黄钟”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互度互量的关系。
《律令志》又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这里提到的黄钟长度大概等于中等秬黍九十粒,以一粒为一分,则十分为一寸,剩余的寸、尺、丈、引之间关系皆为十进制。“量这,龠、合、升、斗、斛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这里提到的黄钟容积等于中等秬黍一千二百粒,也称为一龠(即勺子)。十龠是一合,其余的升、斗及斛等单位比例为十。“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本起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里的黄钟与秬黍具有互量互度关系,其中记载的实物度量制度有寸、尺、合升、斤两等,这些单位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一直延续使用到现在。
三、计数法和位值制的建立
甲骨文时期,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上的进步,对商代后期的算学和财会的发展都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早期甲骨文中,已经有了从一到十等众多数学符号,这些符号是开展数*算及财务核算的基础,也是其他相关活动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承载。不仅如此,甲骨文中的一、十、百、千、万等符号每个单位已经用来指称一个专名了,而且,这些数字符号的排列也具有规律性,个、十、百、千、万从小到大排列、循环增值,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数学系统。这也意味着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掌握十进位法进行一般的数*算了。
甲骨卜辞中的实物、货币度量单位,与数字相结合,再加上年、月、日、时辰的'限定,便可以用来详细记事了。这些符号和计算是商代“会计”进步的表现,即使从当前的原则看,它们也已经属于最初级的财会记录了。如甲骨卜辞中载有许多殷商王族占卜、经济收支计算相关的记录。其中,有一些属于“记事卜辞”,在此类“计算”中,可以与卜辞无关,也可以和卜辞有关。如记载田猎时收获多少,在战争中的俘虏数量,以及所属方国、臣下进贡物品等。还有一些是在祭祀过程完毕后,把用牲的种类、数量及方法和祭祀的月、日、时辰,一起刻在甲骨上,用来表示对先祖、鬼神的孝敬。这些记录,从总体上可以简单分为“收支记录”“、占卜支出记录”“、货币计量单位记录”三个大类,三类都是商代的财会方法和实践的具体表现,也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财会记录。
四、周秦财计管制规范化
随着封建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的财计管理制度逐渐得到发展和规范。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构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厅财计管理系统。
西周时期,周天子为管理财务和出纳,分别设置了专门负责财会工作的“司会”、“职内”“、职岁”“、职币”等四种官职,并确立了四种官职的职权范围和管理制度。其中,司会是我国最早记载会计职务并负责报表的编审,如《礼记》,即“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职内、职币、职岁三职分掌出纳工作的一个方面,三者间相互参考、相互控制,并且建立了财政收支的分权控制办法:以入制出,以出制入,以出入控制结余之财[1].除此之外,周朝还设置了一系列财计管理制度,如交互考核制度、收支报告制度和宰夫地稽查制度等。
周朝的官厅会计制度,不仅有了陈述性财务报告,比如《周礼》中提到的“日成”、“月要”和“岁会”,而且,还采用了凭证(“书契”、“官契”)、账簿(也称“籍书”)和“三柱结算法”等专门方法。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到秦朝末年已经开始出现了“收-付”为记账符号,以及“上收下付”式的单式收付记账法,除了记账之外,还以钱币为计量单位对一部分收支进行核算,这是我国财计管理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另外,统治者专门设置严刑峻法对官员的计算进行管制,其中包括对不同程度的错误进行分级,分别处以不同程度处罚。比如在土地税收计算中,为规范官员计算准确性,秦代专门设置严厉的法令进行规定,并且还设置官员对计算结果进行仔细检查。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中有以下记载:邻里有女恶自喜也,织曰:自再五日织五尺。问始织日及其次各几何。曰:始织一寸六十二分寸卅八……不盈寸者,以法命分。
王已雠(《算数书》简40-42)[2].“王已雠”,指的是“一个姓叫王的人对该算题进行了核对”.这也是一个秦代财务会计进行校对工作的真实体现。如果有官员计算失误的话,则按《效律》来处置。“计脱实及出实多于律程,及不当出而出之,值共价,不赢廿二钱,除;廿二钱以到六百六十钱,赀官啬夫一盾;过六百六十钱以上,赀官啬夫一甲,而复贲其也。人户、马牛一以上为大误,误自重也,减罪一等。”(张家山汉简《效律》)总之,无论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财政历来都被统治者视为国家经济的要害部门,统治阶级建立并完善这些制度而产生的财政理论,自然是极其必要的。
五、数学成就对财务规范的可行性
周代教育制度日渐完备,并在幼儿教学中以算数为必修科目。
与此同时,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传统数学理论在周秦时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将算学知识进行传授和实践应用。如《九章》中所记载的“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类算题[3],这些算题的记载大概在西汉年间,但是算题的形成年代至少要早上百年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张家山汉简《算数书》(下葬年代大约为吕后二年,即前186年)中记载了大量数学计算的算题,其中涉及了“方田、粟米、衰分、盈不足”等几类算题。同时,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4].这就足以说明“方田、粟米”等几类算题的产生时代至少是在秦代,并且有可能更早。
周秦之际,诸子百家纷纷着书立说,我国哲学思想空前繁荣。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关于算学的著作,代表性的著作有《墨子》、《吕氏春秋》、《管子》等,如《墨子·备城门》“:三十步一突,长九尺,广十尺,高八尺,凿广三尺、长二尺为宁。”这些传世的和出土的数学文献,不仅涉及了专业的数学专门术语和数*算的知识,还关系到了数学知识在具体实践应用的问题,是我国早期数学成就的典型代表。同时也证明,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数学水*,这无疑为我国的古代财务计算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周秦早期的计量与财会行为,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它不仅涉及了财务计算,而且与数学、统计学还有其他学科都关系密切。而周秦的算学成就,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中催化了我国财务计算萌芽,并且为后期的财会发展形态和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稿(上)[M].*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
[2]张家山二四七号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文物出版社,2001.
[3]钱宝琮校点.算经十书(九章算术)[M].中华书局,1963.
[4]朱汉民.岳麓书院藏秦简(贰)[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特征与演变规律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特征与演变规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轴承产品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年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取得长足发展,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出口产品结构仍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入世后轴承产品出口已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轴承产品贸易变动趋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从轴承产品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及经营主体结构等方面人手,分析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特征,提出优化其出口结构的策略。
一、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一)轴承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从表1可看出,目前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球轴承、圆锥滚子轴承、轴承滚动体和轴承散件。1998年以来,我国轴承产品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1.在所有产品中,球轴承出口额占轴承总出口额的比重最大,但下降幅度也大,由1998年的75.85%下降到2006年的55.42%,而其他产品的比重都在增加。圆锥滚子轴承所占比重增长幅度最大,由1998年的5.45%增加到2005年的11.66%,增加6个百分点;轴承散件和轴承滚动体次之,分别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
2.1998年相邻两类产品出口额占轴承总出口额比重的浮动范围高达65%,而2006下降到40%,并且1998年有4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小于l%,而2006年只有1类产品的出口比重小于1%。说明轴承产品出口的比例逐渐合理,轴承产品出口风险逐渐下降。
3.按1998~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排序,球轴承的增长速度最小,带座轴承次之,而球面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圆锥滚子轴承和轴承滚动体增长速度较大,分别达到108.9%,56.67%、44.68%、28.9%和27.41%。球面滚子轴承由1998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6的第6位。
4.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反映了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一方面,我国出口轴承产品以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消耗大、中低技术含量的球轴承和轴承零部件产品为主,主要是微型、小型和中小型深沟球轴承。2006年球轴承产品出口为9.13亿美元(占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55.42%),轴承零部件出口为3.41亿美元(占20.73%),两类产品的出口合计达12.54亿美元(占总比重的76.15%)。另一方面,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比重较低,但增幅较大。2006年,我国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为2.68亿美元,占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16.26%,1998~2006年各类滚子轴承产品出口*均年增长率为25.38%,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轴承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我国主要的'轴承产品出口省份是浙江、上海、辽宁、福建、江苏和广东等。2006年轴承产品出口超过1亿元的省市有:浙江省(31.78亿元,占全国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56.58%),其余依次为上海市(6.87亿元,占12.23%)、辽宁省(4.12亿元,占7.34%)、福建省(2.79亿元,占4.97%)、江苏省(2.32亿元,占4.14%)、广东省(2.25亿元,占4.01%)、甘肃省(2.18亿元,占3.88%)、山东省(1.14亿元,占2.04%)。上述8个省市的轴承产品出口占全国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95.2%。其中,浙江是长期以来我国最大的轴承产品出口省。
总体来看,我国主要的轴承产品出口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见表2)。2006年东部地区轴承产品出口份额占全国的91.32%,出口额前10位的省(市)中,有7个属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轴承产品出口为2.72亿元,占全国份额的4.84%,其中只有甘肃省超过2亿元,在全国排第8位。而中部地区7省轴承产品出口较少,2006年中部地区出口轴承产品为2.16亿元,仅占全国轴承产品出口份额的3.85%。
(三)轴承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1981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集中在亚洲,占出口总额的82.60%。*年来,因不断加大对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的出口,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
(1)2000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主要市场已扩大到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洲合计占当年出口总额的93.48%。其中,亚洲占出口总额的47.72%,欧洲占23.37%,北美洲占22.39。2005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仍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但三洲合计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83.37%,其他地区占16.63%。其中,亚洲、北美洲分别下降到35.89%和20.91%,而欧洲的比重上升到26.57%。
(2)从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析。2000年,我国轴承产品出口市场为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l000万美元出口额的仅有13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73.69%;2005年已扩大到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已达有28个,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9.35%。出口比重排序在前10位的国家(地区)分别是:美国(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6.20%)、日本(占8.24%)、德国(占7.18%)、意大利(占5.75%)、*香港(占5.61%)、韩国(占5.39%)、阿联酋(占4.65%)、新加坡(占3.89%)、法国(占3.41%)、印度(占3.38%)。我国向这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轴承产品总额为9.15亿美元,占同期轴承产品出口总额的58.09%。
(四)轴承产品出口的经营主体结构。
(1)国有企业在我国轴承产品出口中的主导地位已被外商投资企业取代,且呈现负增长。按全国轴承产品出口额前20家企业的出口总额计算,2002年国有企业共出口轴承产品5165万美元,占前20家企业出口总额的21.42%。比1998年减少3322万美元,增幅为-39.14%。在轴承产品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出口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不仅表明我国国有企业轴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降低,而且表明我国轴承产品贸易的国家垄断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轴承产品的地位逐步上升,已居于主导地位。在出口额前20家企业中,2002年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出口轴承产品为10526万美元,占20家企业出口总额的43.66%,比2000年增加2989万美元,增幅为39.66%。
(3)私营企业的出口实力迅速提高。在出口额前20家企业中,私营企业1998年出口额占前20家企业出口总额的16.76%,2002年已达32.76%。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书法是一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其中,“*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起源
*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商至秦末
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种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秦代
开创书法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其中《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东汉
求度追韵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
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瓘、索靖、王导、谢安、鉴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时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
北朝书法以碑刻为主,尤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郑文公碑》《张猛龙碑》《敬使君碑》。此时书法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南朝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隋唐五代
求规隆法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唐代书学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朔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年的起源和演变
年的起源和演变,我国文字的由来已久从仓颉枣子就开始慢慢地演变,直到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简体汉字,年这个字代表着深刻的寒意,它的演变也是历史造就,下面分享年的起源和演变。
年,会意兼形声字。
1、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兼表声。
2、金文中“年”字的形状跟甲骨文中的很相似,只是下垂的谷穗更明显,人的腰也更弯,稍微有点变化的是人与禾连在一起。
3、发展到小篆阶段,篆文整齐化,“年”下部的“人”讹变为“千”,“年”由此转化为形声字,禾形,千声。
4、其隶书字形,“禾”最后两笔以及“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
5、隶变后楷书写作“秊”。俗作“年”。最初“人”头顶着“禾”的样子,彻底消失了。
6、如今规范化,以“年”为正体。
扩展资料:
年兽一种古代传说的怪兽,每年腊月底出现在人类群落周围,吃人、毁坏村庄。被天神年所克制。年在腊月最后一天子时正中除掉了夕,所以腊月最后一日叫除夕。因为被年拯救,新的日子就叫新年。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年”的详细字义 .汉典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年在古代汉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引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除夕的故事》,并非现在错误版本,"夕"是怪兽)
略说
年字甲骨文刻作人负禾之形,会谷熟收成之意。很可能由於收割是农业社会年中的盛事,而且古时禾谷一年一熟,於是「年」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
详解
现在通行的楷书「年」字,从字形看,可算是纯粹的「记号字」(参裘钖圭)。其较早期的字形的形符及声符已不复见。《康熙字典》把其字归入「干」部,看来是不得已的做法。
甲骨文年字形象人负禾,字作「秂」形,「人」既表义又标音(参王辉、沈培;按︰「人」、「年」同韵在某些闽南话中仍保留著)。
「秂」,《玉篇、禾部》训其义曰︰「欲结米」,
《集韵、真韵》谓︰「禾欲结者」,即是禾将结实。
二字书所训正与「秂」字构形初义暗合。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负禾。故「秂」形构本义应是谷熟收成。亦可指一年中庄稼的收成,这个意思保存在后世用语如丰年(丰年即丰收之年)、年景及年成。
又可能由於禾谷每年一熟,故以之作纪时之用。
西周以后金文字形讹变,原初所从「人」形中央或增圆点,或加横画成「千」形,整字作「秊」形。其形为睡虎地简、小篆所承。
金文有的在「千」形下加一画,讹变成「千字下面加一横」形(按︰非「壬」形,参「」)。一说古文字时增横画,无意︰从千乃从人所衍变,从乃从千所衍变(参李孝定)。
战国金文有字形下部所从讹作「土」。
小篆从禾千声。王辉认为千字从十人声,年为人声之孳乳字,故可与人同音,可备一说。
马王堆汉墓帛书年字写得有点像后世的「手」形。
东魏楷书有将年字作从禾从干形的(见高湛墓志)。
而形*现在通行的楷书「年」字於南朝时已见(如萧憺碑)。
甲骨文用其本义。卜辞常见「受年」一语,读作「授年」,意思是授予好收成(参陈秉新)。
又用作纪时名词。古时谷一熟谓一年。
卜辞︰「贞自今十年(又)五」(
甲骨文的“年”字像一个人头顶着一捆谷百物。有的“年”字上边像禾苗,下边像人。禾在古代就是谷物,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谷物叫做“农作度物”或者“庄稼”一样。
在古代,*以农为本,用农耕立国,炎帝神农氏就是这个时代的领路人。炎帝培育了*最早的粟类谷物。这些谷物原本是野生的狗尾巴草,经过培育成为穗大粒饱的野生优良品种,耐寒喜温,生长期短,适合在黄土地区半干旱知气候条件下生长道,是旱地主要农作物。
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的概念,人们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也就是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后来人们又把十二个月的时间分为春、夏、秋、专冬四个季节,在这四个季节里,更明确了“春种秋收”的时间概念。
秋收之后,粮食归仓,俗话说“秋收冬藏”,丰收的谷物要由人来肩扛人背,属“年”字就是人扛着沉甸甸的谷穗,表示年成、收获、丰收的意思。传说*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象往年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红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现在,春节是我国人民的佳节,它象征着团结、兴旺,人们对新的一年寄托着希望。
虎年春节的*俗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
这一天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年,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正式开始过年了,二十三这一天就是正儿八经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会置办过年需要的糖果、花生、瓜子等吃食,等到家里来客人在闲时吃的。从这天开始小孩子们是最高兴的,因为糖管够。
腊月二十四,除尘。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屋子,“尘”字和“陈”字想通,意味着陈旧的意思,这一天全家总动员意把陈旧、晦气、霉运去掉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这一天的*俗来源于传说,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疾苦,玉皇大帝会在二十五这一天下届查访,看看人间是不是如灶王爷所说的那样,人们在这一天就做豆腐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大帝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俗,去割肉(炖大肉)。
这一天家家户户是准备过年伺候客人用的猪牛羊肉,因为不管走到哪一家都有肉吃,这一天肉要切大块儿,用大锅慢慢炖,在古代是没有冰箱的,炖熟的肉可以保存到正月十五左右,这一天可是家家飘香啊。
腊月二十七*俗,宰公鸡。
元宵节的演变
元宵节的演变,元宵节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十五,也是过完春节后一个很重大的节日,古人管它叫上元节,而普遍管它叫元宵节了,到底上元节是如何演变成元宵节呢?下面请看更多的元宵节的演变。
元宵节的历史发展变化
1、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2、宋朝,妇女们都是会有着出游赏灯的时候,还有就是自夜达旦,男女混淆。而除了这些的活动之外,一些的官员都是会给身边的百姓发红包的。而在京城的君王和百姓们都会是有着一起上元宵的时候,而一些都是会有着恐怖的色彩起来,或者是直接给大家陈列狱具等。
3、元朝,假期基本被取消,因为元朝时期的皇帝都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等于休息一样,所以就取消了假期。
2、明朝,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
3、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节的节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由来己久的*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说明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猜灯谜。赏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3、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每个朝代对元宵节的庆祝都根据帝皇的喜好不同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元宵节喜庆的节日气氛。元宵节的节俗主要有吃元宵、猜灯谜、踩高跷等,还有许多活动就不一一列举了。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
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
直至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1、汉文帝为*乱胜利而设据传,汉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定了“诸吕之乱”,因此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囊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定。
*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盛世来之不易,便把*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地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谶语给你们,可让你们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俗有关
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宫女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3、祭祀泰一神按照我国古代的*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即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
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
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亦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
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于是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汉武帝就来到甘泉宫,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动。这一活动后人被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1、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3、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6、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8、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9、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0、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2、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3、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4、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5、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16、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7、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8、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0、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1、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2、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3、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4、轻帐*,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5、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26、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7、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28、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29、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0、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1、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3、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4、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5、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6、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37、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8、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9、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40、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1、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43、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4、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5、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6、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朱孟德《西夏寒食遣兴》
47、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48、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4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50、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51、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描写我国名胜古迹的古诗集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描写我国名胜古迹的古诗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3、余杭形胜
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4、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白居易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5、经杭州
顾非熊
郡郭绕江濆,人家*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6、宿杭州虚白堂
李郢
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7、登杭州秦望山
马湘
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8、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项斯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9、杭州祝涛头二首
徐凝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关于由动物特性演变而来的词语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由动物特性演变而来的词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鲸吞:
像鲸鱼一样吞食,多用来比喻吞并土地等。“鲸吞”常与“蚕食”连用为“蚕食鲸吞”。
鸟瞰:
(像鸟一样)从高处往下看;也用来指对事物的概括描写,如“世界大势鸟瞰”。
龙逸:
传说中的龙,总是祥云萦绕,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龙有隐逸的特性。“龙逸”,即“如龙隐逸”之意,比喻贤人隐居于野。
牛饮:
形容(像牛那样)大口地喝。人们常讥笑对好茶美酒不知品味而大口喝下为“牛饮”。
狐疑:
狐性多疑,狐疑,像狐狸一样疑惑,后意同“怀疑”。
鼠窜:
比喻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走。
兔脱:
比喻像兔子那样很快就逃走。
狗事:
像狗那样事奉(主子)。比喻奉承、巴结。
蛇行:
全身伏在地上,像蛇一样爬着前进: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也用来形容像蛇爬行时蜿蜒的样子:
小溪蛇行,绕林而过。
虎视:
虎有贪婪、凶狠的一面,“虎视”就可释为“(像虎一样)贪婪而凶狠的注视”,如“虎视中原”。虎又有威严的一面,“虎视”又可释为“(像虎一样)威严地注视”,如“战士们虎视着山下的敌人,抑制不住满腔的怒火。”
鹄立:
鹄是天鹅,天鹅站立时,腿很直,“鹄立”,即“(像天鹅那样)直立。”
当然,具有此种“动物性”的词语不止这些。以名词作状语同表示该词所指事物特性的动词构成一个表义形象的词,也不只限于动物,而适于人们生活中常见、熟知的事物,如“*卷”、“瓦全”、“风行”等词都属此类。我们辑录、分析“动物类”的词语,以期引玉。
扩展:描写小动物的词语
灰白、雪白、搏击、打闹
厮打、扭打、胡须、茸毛
瘦小、肥胖、壮实、结实
健壮、胆小、灵巧、调皮
洁白、顽皮、美丽、动听
灵性、光滑、干净、利索
伶俐、飞快、迅速、灵活
轻巧、顺从、温柔、友好
狰狞、贪婪、粗壮、高大
精灵、机灵、可爱、漂亮
温顺、凶悍、凶猛、狡诈
狡猾、瘦小、驯顺、奔腾
奔跑、飞奔、腾跃、追逐
厮打、长啸、长嘶、嘶鸣
咆哮、虎啸、狼嗥、猿啼
狮吼、马嘶、龙吟、犬吠
灵活、灵巧、笨拙、顽皮
憨厚、肥壮、雄健、威武
矫健、敏捷、健壮、壮实
高大威武、腾空跃起
矫健轻捷、桀骜不驯
野性难驯、笨头笨脑
张牙舞爪、龇牙咧嘴
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
影视特效大多能够用到MAYA软件,它是98年进入市场,是跨*台软件,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使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一、早期电影特效
1895年,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斩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道具,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斩首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
二、CG特效(电脑合成)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太空大战等高难度镜头的需要,剧场运用了名为Dykstraflex的运动控制摄影机系统,让摄影机精确重复同样的运动轨迹,方便地合成镜头。飞船的引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模型实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来得太快,胶片上很难记录下整个过程,所以烟火师想办法一个个单独处理再后期合成。
三、现代电影特效
现代电影特效绝大多数是有蓝屏抠像技术制作而成,其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人物和场景,都能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让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这也是现代电影最大的魅力!那个让时空交错,场景变幻的“魔术师”便是它了!“抠像”即通道提取,是通过把摄影棚中拍摄的内容与外景拍摄的内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叠加,创建出更加精彩的画面效果。在应用中,蓝屏幕技术是提取通道最主要的手段。它是在拍摄人物或其他前景内容后,利用色度的区别,把单色背景去掉。
拓展:影视特效处理技术
1、传统特效手法
传统特效手法出现的很早,其中,最简单的是化妆,这也是最为有效的;还有搭景,能够实现特定场景的设置;烟火特效,在早期的电影作品中烟火特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胶片,这也是早期常用的一种特效手段。
2、CG特效手法
CG特效就是所谓的电脑特效,电脑特效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传统特效手法已经满足不了电影表现的需求,同时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为新颖、更为强大的特效手法;二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要求都能够满足新的特效制作手段得以实现。现在,我们可以将特效手法按照功能来进行分类:
第一,三位特效技术。
在很多电影中都不可缺少三维立体特效技术,烘托角色和设置场景都需要应用到三维特效技术。因此,可以说三位特效技术是电脑特效技术中难度最高,也最难解决的。三维技术的一般流程为:建立模型――确定材质和灯光――形象绑定――动画制作以及最后的渲染。目前三维特效技术的软件主要有:MAYA软件、realflow软件、c4d软件等。
第二,数字绘景技术以及概念设计技术。
影视作品中的很多建筑和背景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时就需要影视设计工作人员结合自身的想象力进行数字绘景以及概念的设计,将庞大的舰队、连绵的山脉以及恢弘的宫殿呈现到观众眼前。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设计,在经济空前发达、文化空前灿烂的今天,人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对影视作品也是十分挑剔的,所以概念设计工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第三,合成特效技术。
*人对于合成特效技术并不陌生,在很多武侠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飞来飞去的大侠都是由合成特效技术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合成特效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将演员各类动作(打斗、飞跃等)和天空进行分开拍摄,演员需要利用钢丝绳在蓝幕或者绿幕中完成拍摄,最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去掉蓝幕和钢丝绳,之后再合成上必要的天空场景,这样就给观众带来在空中打斗的效果,给人真实感。
综上所述,在影视产业空前发达的今天,计算机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必然也还会不断发展,影视制作就更离不开特效处理。尽管我国在特效制作和处理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基本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未来,影视特效处理技术也将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特效理念融入到影视作品中。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我国最唯美的古老9首,更多热点阅读欢迎访问(/wenxue)。
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三、《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四、《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五、《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六、《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七、《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九、《》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国古诗的演变 中国古诗的演变史 古诗的演变. 中国历史演变的古诗 古诗演变的历史 古诗演变的历程 古诗的演变的资料 汉字的演变的古诗 古诗从古到今的演变 演变成歌的古诗 古诗演变的情侣名 由古诗演变的短句 关于古诗演变的故事 古诗歌的演变发展 古诗词歌曲的演变 古诗和诗歌的字的演变 古诗的演变过程50字 古诗中的演变过程 古诗词的演变发展 古诗文演变的女名字 古诗意向的古今演变 古诗词中韵母的演变 由古诗演变的情侣网名 古诗词意思演变是对的吗 古诗中蝴蝶意象的演变 古诗的发展过程和演变 古诗演变成的网名男生 我国古代历朝的古诗变化 关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古诗 古诗词读音的演变过程
赞美汉字演变的句子33条 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 年的起源和演变 甲骨文的演变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特点及启示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描写我国名胜古迹的古诗集 关于由动物特性演变而来的词语 *汉字的演变过程 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数学计量的发展演变论文 汉字的起源或演变过程 我国轴承产品出口的特征与演变规律 北京古称的演变简介 汉字的演变过程 谈西方哲学中理性的发展演变 我国书法的演变过程 人字的来历演变 *汉字的历史演变 元宵节的演变 荀子思想及其演变 细数*科举制度的演变历程 形容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我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名句) 山的诗词有哪些(赞美我国山水美景的13首古诗) 赞美汉字演变的句子33条 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句 我爱古诗的演讲稿 我国最唯美的古老情诗9首 我爱古诗的演讲稿
带讷字的古诗大全 一城烟雨的古诗 宜字结尾的古诗 七言古诗容易背的 带有央的古诗 时空可改变一切的古诗词 古诗春晓改写成校歌的歌词 你还知道一首关于花的古诗 朱熹写闽清的古诗词 关于丧葬哀荣的古诗 只能看到不能得到的古诗 阴凉天气的古诗 之为首的古诗 打工的古诗词 带遇见的古诗词 古诗二首村居咏柳的解读 知不王归明镜归孙的五言古诗 形容下雨寂寞的古诗 写春风思乡的古诗 夸人富的古诗 可以演情景剧的古诗 幼儿园表演重阳节的古诗 小学含有荷花的古诗词 带文化名字的古诗 形容小草生命力旺盛的古诗 母亲给孩子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美景 小学阶段易考的古诗 春的颜色古诗 永遇乐的古诗 描写冬天河水的古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