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关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鸟》

      作者: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诗文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和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之后,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生命的不*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等。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的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那是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朱门桃李双争艳,贫家薄衫难遮寒。劝君莫有穷富论,一般骨肉一般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阅读全文]...
  •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 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鸟》古诗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鸟》

      作者: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译文:

      谁说这群小鸟的生命微小,与所有的生命一样都有血有肉。劝你不要打枝头的鸟,幼鸟正在巢中等候着母鸟回来。

      【诗文赏析】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和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据说洛阳纸贵,据说长安居不易,白诗人曾是高傲的才子,后来与得道高僧相交之后,长期感其心理其情,白居易逐渐明白世间的生灵都有同样的生命,本没有贵贱之分。一首简单易懂的《鸟》,把鸟儿的生命看得与人的生命一样,人不可以为自己强,而任意决定小鸟的生死。

      如果说自然界的定义是生灵皆*等,那么人类社会的规则强化万物为三六九等。白诗人听高僧说,恶虽小不可为,善虽小必为。他曾经以为生命的不*等,终于转化为自然界的万物*等。说的是鸟,其实喻义着现实的社会,皇家贵族性命高吗?贫穷百姓生命微乎?都是一样的皮肉,都有母子情深,诗人希望社会充满爱和欢乐,那是乌托邦还是桃花源?朱门桃李双争艳,贫家薄衫难遮寒。劝君莫有穷富论,一般骨肉一般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拓展阅读:清明夜白居易赏析

      清明夜原文:

      好风胧月清明夜,

      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

      遥听弦管暗看花。

      翻译: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清明夜字词解释:

      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

      独:独自。

      回廊:回旋的走廊。

      遥:遥远,远远。

      看花:赏花。

      清明夜赏析: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比男人玩的更开心。

      作品鉴赏《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俗。

      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不禁让人要笑问:“可是愁嫁?”

      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虽然当初《琵琶行》《长恨歌》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选他这首,是因为意境的清朗,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怡然自得,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

[阅读全文]...
  • 白居易草古诗原文

  • 白居易草古诗原文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居易草古诗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第一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居易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白居易的声名大振。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注释】

      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点评

      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国画欣赏】

      此帧意态生动,格调离旷,极富于抒情和表现。画中生机勃勃的野草如同清新凉爽、淡雅芬芳的微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阅读全文]...
  • 草白居易古诗

  • 草白居易古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白居易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然后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然后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然后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然后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然后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阅读全文]...
  • 白居易《轻肥》古诗及译文

  • 文学
  • 白居易《轻肥》古诗及译文

      《轻肥》是唐朝的诗人白居易所写的组诗《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七首诗。本文就来分享一篇白居易《轻肥》古诗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轻肥》

      唐代: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或 一作:悉)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译文

      骄纵飞扬的意气充满了整条道路,鞍马的光亮照得见细小的灰尘。

      请问路人那些人是谁,路人回答说他们都是宦官,皇帝的内臣。

      佩带着表示大夫地位的红色丝带和象征将军身份的紫色丝带。

      夸耀着身份,即将到军、队里赴宴,数量众多,场面盛大。

      酒杯里满盛的是美酒佳酿,桌盘上罗列的是各处的山珍海味。

      有洞庭湖边产的橘子作为水果,细切的鱼脍味美鲜嫩。

      他们在肴饱之后仍旧坦然自得,酒醉之后神气益发骄横。

      然而这一年江南大旱,衢州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痛场景。

      注释

      ⑴轻肥:语出《论语·雍也》:“乘肥马,衣轻裘。”代指达官贵人的奢华生活。

      ⑵意气骄满路:行走时意气骄傲,好像要把道路都“充满”了。意气:指意态神气。

      ⑶鞍马:指马匹和马鞍上华贵的金银饰物。

      ⑷内臣:原指皇上身边的*臣,这里指臣官。

      ⑸朱绂(fú):与下一句的“紫绶”都只挂引用的丝织绳带,只有高管才能用。

      ⑹军:指左右神策军,皇帝的禁军之一。

      ⑺樽罍溢九酝:樽罍指陈酒的器皿。九酝:美酒名。

      ⑻水陆罗八珍:水产路产的各种美食。

      ⑼洞庭橘:洞庭山产的.橘子。

      ⑽脍切:将鱼肉切做菜。鳞池鱼:大海的鱼。

      ⑾心自若;心里自在很舒服。

      ⑿衢州:唐代州名,今属浙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当时生活的写实。唐代政治腐败的根源之一,就是宦官专权。唐朝中期以后,宦官权势炙手可热,不仅操纵朝政,而且可以废立帝王,唐顺宗就是因排斥宦官而被废掉的。当时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任左拾遗之职,政治思想情绪高涨,于是写了这首诗以讽刺宦官,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四年(809)。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阅读全文]...
  • 白居易的古诗

  •   1、《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之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之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2、《相和歌辞短歌行二首》

      之一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圜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复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之二

      世人求富贵,多为身嗜欲。

      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问君少年日,苦学将干禄。

      负笈尘中游,抱书雪前宿。

      布衾不周体,藜茄才充腹。

      三十登宦途,五十被朝服。

      奴温已挟纩,马肥初食粟。

      未敢议欢游,尚为名检束。

      耳目聋暗后,堂上调丝竹。

      牙齿缺落时,盘中堆酒肉。

      彼来此已去,外馀中不足。

      少壮与荣华,相避如寒燠。

      青云去地远,白日终天速。

      从古无奈何,短歌听一曲。

      3、《相和歌辞反白头吟》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报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4、《相和歌辞怨诗》

      夺宠心那惯,寻思倚殿门。

      不知移旧爱,何处作新恩。

      5、《相和歌辞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6、《杂曲歌·辞悲哉行》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能疲。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写的古诗大全

  • 白居易写的古诗大全

      白居易的诗歌包括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等,各种类别的诗各具特点,大体反映了白诗的基本面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写的古诗大全,一起来欣赏下吧。

      观刈麦

      唐代: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花开日 一作:花开夜;南内 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阑 通:栏;飘飘 一作:飘飖)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夜雨古诗

  • 夜雨
  • 白居易夜雨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夜雨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①。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②。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③。

      况此残灯夜④,独宿在空堂⑤。

      秋天殊未晓⑥,风雨正苍苍⑦。

      不学头陀法⑧,前心安可忘⑨。

      注释

      ①乡:家乡。

      ②瞻望:往远处或高处看,敬仰并寄以希望。

      ③夕: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夕相处。无夕:日日夜夜。

      ④残灯:不好的事。夜:黑夜,代指前途的黑暗。

      ⑤空堂:空屋。

      ⑥晓:到来,来临。

      ⑦正:此时。苍苍:纷纷。

      ⑧头陀:苦行僧。

      ⑨安:怎么。

      译文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她在遥远的异乡我不能去靠*,似乎也没有可以用来传情的太阳。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和六年(公元811年),白居易四十岁。从“独宿在空堂”可以看出,此诗是为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且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就是白居易几度在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一、三句是写实,故乡、人都是客观存在的。二、四句是写虚,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作者主观的感情。一实,一虚,把气氛渲染开来,行文至此,白描已经被染,出现了淡淡的色彩,阴阳、冷暖色初步分明。作者付与“人”一个“隔”,付与“事”一个“结”字。“隔”、“结”都是冰凉凉的字眼,给人一种一对火热的恋人被活生生分扯开来的感觉。作者用两个冰冷的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火热的情感,而火热又败于冰冷,这时引出自己肝肠绞痛的感觉显得自然,又打动了读者。在这里,作者又用了一个打动人的动词“瞻望”。乡远,瞻望却不可相望见,可是还要望,纵是眼望不见那心也早已回到了那故乡的恋人身畔。

      前四句是对一个长时间一直以来状态的写,从“况此”一句开始,作者就开始描绘一个夜雨的场景了。作者在描写夜雨场景的时候,却是惜字如金。他只用了两句话二十个字。这两句话不写思,不写念,不写人,不写事,只是用简洁的言语描绘了许多意像,灯、堂、天、风雨。一个况字说明这四句所描写的这些是在前四句的前提上进一步增加的。所以,在情感上也是在前四句的思念上增加的。一个“况”字就替代了千言万语的心理描写。“夜”是时间,在“夜”之前作者用了一个名词作形容词来形容“夜”,“残灯”。灯从晚上点,点到残,一定已是深夜。作者夜不能寐,久久的思念着心中的恋人。残灯昏暗的光下,长长的灯芯使光闪烁着,作者在这情景万分伤心,没有言自然显得寂静,寂静使屋子显得“空”,显得寂寥。“空”不一定是真的缺少家具,而是因为缺少“人”。夜雨同话五更的人“空堂”不一定是堂“空”也写出作者心中的怅然若失。“秋天”“未晓”“风雨”更是融情于景。“苍苍”二字既是对风雨的描写,又是作者此时的心境。这两句,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作者的思念之情着色,分染过的白描已经基本上上好了颜色。最后一句话,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用直抒胸意的写法,将全诗推向高潮。想忘,又不能忘,想忘,又不敢忘。作者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在这无果的结局中谢幕,无数的思念,向何处倾诉。

      整首诗贯穿着白居易的大、简、妙风格,虽是写爱情,写思念,但不像多数爱情诗一样婉约,他大气、又不失细腻,这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一种情感之至,一种浑然天成。这首诗不是唐代所流行的工整的今体诗,他共有七句话,前四句大量的重复用字,也并不合乎诗歌的*惯。意像的描写被放在了叙事之后,全诗没有比喻、没有用典,也没有大量的兴、比之作,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了最真挚的情感。

[阅读全文]...
  • 白居易放鱼古诗

  • 白居易放鱼古诗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居易放鱼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放鱼

      【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煦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余。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到江州之后所作。

      诗中写了一个故事:两条白鱼,置于地上,相濡以沫,相煦以湿,即便不伤于刀俎,也将被蝼蚁所食。诗人遂起同情之心,放生于南湖西江。并说:“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作者仕途失意,谪居江州,救白鱼于困厄之中,应该是出于一种同病相怜感觉,诗中寄托了诗人身世之感慨。

      放鱼(自此后诗,到江州作)

      作者:唐·白居易

      晓日提竹篮,家僮**蔬。

      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倾篮写地上,拨剌长尺馀。

      岂唯刀机忧,坐见蝼蚁图。

      脱泉虽已久,得水犹可苏。

      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

      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

      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

      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

      南湖连西江,好去勿踟蹰。

      施恩即望报,吾非斯人徒。

      不须泥沙底,辛苦觅明珠。

      【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白居易元和十年贬为江州司马。

      ②呀呀:开口貌。

      ③煦濡:吐沫以相济。《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④写:通泻,倒。

      ⑤拨剌:鱼跳跃时发出的声音。

      ⑥《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假人。”此避唐高祖李渊讳改渊为泉。

      ⑦南湖:指鄱阳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

      ⑧西江:唐人称长江出峡至扬州一段。

      ⑨隋侯见大蛇伤断,以药傅之。后蛇于江中衔大珠以报,因称隋侯之珠,又曰明月珠。见《*》卷二。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白居易的诗全集栏目。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阅读全文]...
  •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 小学
  • 小学白居易的古诗

      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小学白居易的古诗,一起来看看吧。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二)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

      1.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

      2.白莲:白色的莲花。

      3.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三)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

      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四)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句子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语录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说说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名言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诗词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祝福

白居易的别情古诗文 - 心语

推荐词条

这个世界太肮脏说说 感觉自己快疯了的说说 很污很搞笑的说说 全民k歌发表留言说说 被朋友背后捅刀的说说 想做回以前自己的说说 骂男朋友不理我的说说 生孩子的喜悦心情说说 关于回头是岸的说说 等一个人消息的说说 关于结婚一周年的说说 跟男朋友出去玩说说 大话西游说说 关于劈叉的说说 关于自己累的说说 关于朋友帮忙的说说 雨天适合看书的说说 新的工作新的开始说说 当一个女生变坏的说说 关于胃痛的心情说说 三句话伤感说说 与其不如的说说 半夜里忽然醒来的说说 说说个人心情 2017说说最新 老伴的说说 放下该放下的说说心情 痛并快乐的说说 心情不好说说带图片 再好的风景说说大全 和闺蜜合照时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