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关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词)

  • 李白
  •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阅读全文]...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阅读全文]...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李白
  •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

  • 李白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下面小编带来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鉴赏及译文。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水,一作:一水)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登金陵凤凰台》注释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三山挖*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作品赏析】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赏析2

      诗的第一句点题。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吴宫花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

      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 “长安”指朝廷 ,“长安不见 ”是指自己远离朝廷 ,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李白全诗《金陵酒肆留别》赏析

  • 李白
  • 李白全诗《金陵酒肆留别》赏析

      《金陵酒肆留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全诗《金陵酒肆留别》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诗文解释】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多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词语解释】

      吴姬:吴地女子。

      压酒:酒熟时将酒汁压出。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

      子弟:年轻人。

      尽觞: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诗文赏析1】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

      【诗文赏析2】

      《金陵酒肆留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在出蜀当年的秋天,往游金陵(今江苏南京),大约逗留了大半年时间。开元十四年春,诗人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店为他饯行,李白留诗告别。

      此诗由写仲夏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随即写吴姬以酒酬客,表现吴地人民的豪爽好客;最后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别意长于流水般的感叹水到渠成。全诗热情洋溢,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及其豪放性格;流畅明快,自然天成,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尤其结尾两句,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有强烈的感染力。

      杨花飘絮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小酌。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柳花香。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的画面,该用许多笔墨来表现。此诗只“风吹柳花满店香”七字,就将风光的骀荡,柳絮的精神,以及酒客沉醉东风的情调,生动自然地浮现在纸面之上;而且又极洒脱超逸,不费半分气力,脱口而出,纯任直观,于此,充分显示了李白的才华。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和风吹着柳絮,酒店里溢满芳香;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劝客品尝。“金陵”,点明地属江南,“柳花”,说明时当暮春。这是柳烟迷蒙、春风沉醉的江南三月,诗人一走进店里,沁人心脾的香气就扑面而来。这一“香”字,把店内店外连成一片。金陵古属吴地,遂称当地女子为“吴姬”,这里指酒家女。她满面春风,一边压酒(即压酒糟取酒汁),一边笑语殷勤地招呼客人。置身其间,真是如沐春风,令人陶醉,让人迷恋。

      这两句写出了浓浓的江南味道,虽然未明写店外,而店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杨柳含烟的芳菲世界,已依稀可见。此时,无论是诗人还是读者,视觉、嗅觉、听觉全都调动起来了。

      “柳花”,即柳絮,本来无所谓香,但一些诗人却闻到了,如传奇“莫唱踏阳春,令人离肠结。郎行久不归,柳自飘香雪。”“香”字的使用,一则表明任何草木都有它微妙的香味,二则这个“香”字代表了春之气息,这不但活画出一种诗歌意境,而且为下文的酒香埋下伏笔。其实,对“满店香”的理解完全不必拘泥于“其柳花之香”,那当是春风吹来的花香,是泥土草木的清香,是美酒飘香,大概还有“心香”,所谓心清闻妙香。这里的“店”,初看不知何店,凭仗下句始明了是指酒店。实在也唯有酒店中的柳花才会香,不然即使是最雅致的古玩书肆,在情景的协调上,恐怕也还当不起“风吹柳花满店香”这七个字。所以这个“香”字初看似觉突兀,细味却又感到是那么妥贴。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金陵的一群年轻人来到这里,为诗人送行。饯行的酒啊,你斟我敬,将要走的和不走的,个个干杯畅饮。也有人认为,这是说相送者殷勤劝酒,不忍遽别;告别者要走又不想走,无限留恋,故“欲行不行”。

      李白此行是去扬州。他后来在《上安州裴长史书》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白之轻财好施也。”李白性格豪爽,喜好交游,当时既年轻富有,又仗义疏财,朋友自是不少。在金陵时也当如此。一帮朋友喝酒,话别,少年刚肠,兴致盎然,没有伤别之意,这也很符合年轻人的特点。“尽觞”,意思是喝干杯中酒。“觞”,酒器。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他在想: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也许饯别的酒店正面对大江,诗人顺手一指,以水为喻:“请你们问问那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采用这种表现手法,李白可能受到前人的启发,如谢朓就写过“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但李白写得更加生动自然。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诗构思巧妙。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是阒无一人的境界,第二句”吴姬压酒劝客尝“,当垆红粉遇到了酒客,场面上就出现人了,等到“金陵子弟”这批少年一涌而至时,酒店中就更热闹了。别离之际,本来未必有心饮酒,而吴姬一劝,何等有情,加上“金陵子弟”的前来,更觉情长,谁也不愿舍此而去。可是偏偏要去,“来相送”三字一折,直是在上面热闹场面上泼了一盆冷水,点出了从来热闹繁华就是冷寂寥落的前奏。李白要离开金陵了。但是,如此热辣辣的诀舍,总不能跨开大步就走吧。于是又转为“欲行不行各尽觞”,欲行的诗人固陶然欲醉,而不行的相送者也各尽觞,情意如此之长,于是落出了“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结句,以含蓄的笔法,悠然无尽地结束了这一首抒情的短歌。

      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

[阅读全文]...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 李清照,宋词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

      导读:这是一首从女性内心和细腻感触出发的别情词,把不愿亲人离去之情表述得婉转细密。完全有别于柳永、秦观的话别词。上阕就离别前的百无聊赖入笔,曲尽离怀别苦;下阕设想别后相思。“烟锁重楼”、“楼前绿水”,一片凄迷伤感。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宋词赏析及注释翻译,欢迎阅读!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行宝奁闲掩①,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②,也即难留。念武陵春晚③,烟锁重楼④。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数,几段新愁。

      [注释]

      ①宝奁:美丽华贵的梳妆匣。

      ②阳关:曲名。

      ③武陵春晚: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人到桃花源事,这里指赵明诚。

      ④重楼:也作秦楼、凤台。相传秦穆公女弄玉与夫萧史曾住在此。这里指作者当时所居之地。

      ①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②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③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④者:通这。

      ⑤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⑥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入桃花源,后路径迷失,无人寻见。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⑦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⑧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详见瞳神条。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参见目珠条。

      【译文】

      狮子造型的铜炉里熏香已经冷透,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新*渐渐消瘦起来,不是因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算了罢,算了罢,这次他必须要走,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也无法将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剩下我独守空楼了,只有那楼前的流水,应顾念着我,映照着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远眺的时候,从今而后,又*添一段日日盼归的新愁。

      【译文二】

      金猊香炉里烟息香冷,床上的锦被翻卷红浪,起床后懒洋洋不想梳头。任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生怕离别时伤心苦痛,多少心事想诉说又没有开口。*来身体日渐消瘦,并不是因为喝酒太多,也不是因为悲秋。

      算了吧算了,这一回离别,即使唱了千万遍《阳关》曲,也难将他挽留。想他如武陵人那样远去,我只能幽居妆楼。只有这楼前的流水,会可怜我整天凭栏痴望。凭栏远眺的地方,从今以后又添一段新愁。

      【评点】

      本篇为抒写别情之词,写于词人夫君赵明诚赴莱州任职之际,表达了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临别时的哀愁。“香冷”二句渲染出冷漠凄清的气氛。香消烟冷,反映了词人的孤苦伶仃;锦被乱堆,则是因为她无心整理。“起来慵自梳头”写词人的情绪和神态。前三句描写的是一幅慵懒无绪的画面,揭示了词人低沉掩抑的内心愁苦。“任宝奁”二句则又微微露出一种娇纵来:任华贵的镜匣落满灰尘,日上三竿高照帘钩。此时,她心中的离愁还没有点出来,只是一副慵怠或者娇慵的样子。而下句“生怕离怀别苦”点出“慵”的原因,开始切题。但下句词人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她宁愿把痛苦埋在心底,也不愿给夫君增添烦恼,真是用心良苦。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慵”而“瘦”吧。末三句先从广义上写出致瘦的原因:有的人因喝酒太多,有的人因悲秋。而自己则是因伤离惜别这种不为人理解的原因。

      下片抒写别后独守苦盼的幽怨。从悲情到“休休”,词意大幅度跳跃,中间省略了惜别过程,语言凝练。“这回去也”道出词人的无可奈何,离别已无法改变,即使唱了千万遍《阳关》曲,也难将他挽留。“念武陵”二句概括出双方别后相思之情。“武陵人”渐远,而我只能幽居妆楼,也许只有楼前流水记住我终日凝眸的样子吧。而“凝眸处”,却是“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到此全词结句,词人并未点出“新愁”为何,留有不尽意味。

      [赏析]

      这是一首从女性内心和细腻感触出发的别情词,把不愿亲人离去之情表述得婉转细密。完全有别于柳永、秦观的话别词。上阕就离别前的百无聊赖入笔,曲尽离怀别苦;下阕设想别后相思。“烟锁重楼”、“楼前绿水”,一片凄迷伤感。

      这首词大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这个“慵”字是“词眼”,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是紧接上句的“凝眸”。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描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尽意味。凝眸处,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

      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以“慵”点染,“瘦”形容,“念”深化,“痴”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

[阅读全文]...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 李清照
  •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者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注释:

      1、金猊(ni泥):狮形铜香炉。

      2、红浪:红色被铺乱摊在床上,有如波浪。

      3、宝奁(lian连):华贵的梳妆镜匣。

      4、者:通这。

      5、阳关:语出《阳关三叠》,是唐宋时的送别曲。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据此诗谱成《阳关三叠》,为送别之曲。此处泛指离歌。

      6、武陵人远: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离开后再去便找不到路径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云武陵(今湖南常德)渔人入桃花源,后路径迷失,无人寻见。此处借指爱人去的远方。韩琦《点绛唇》词:“武陵凝睇,人远波空翠。”

      7、烟锁秦楼:总谓独居妆楼。秦楼,即凤台,相传春秋时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箫史乘风飞升之前的住所。冯延巳《南乡子》词“烟锁秦楼无限事。”

      8、眸(móu):指瞳神。《说文》:“目童(瞳)子也。”详见瞳神条。指眼珠。《景岳全书》卷二十七引龙木禅师语曰:“……人有双眸,如天之有两曜,乃一身之至宝,聚五脏之精华。”

      翻译:

      铸有狻猊提钮的铜炉里,

      熏香已经冷透,

      红色的锦被乱堆床头,

      如同波浪一般,我也无心去收。

      早晨起来,懒洋洋不想梳头。

      任凭华贵的梳妆匣落满灰尘,

      任凭朝阳的日光照上帘钩。

      我生怕想起离别的痛苦,

      有多少话要向他倾诉,

      可刚要说又不忍开口。

      新*渐渐消瘦起来,

      不是因为喝多了酒,

      也不是因为秋天的影响。

      算了罢,算了罢,

      这次他必须要走,

      即使唱上一万遍《阳关》离别曲,

      也无法将他挽留。

      想到心上人就要远去,

      剩下我独守空楼了,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句子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语录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说说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名言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诗词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祝福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嫉妒别人的句子 内涵英语句子说说心情 形容人心黑暗的句子 感冒好难受的句子 形容父亲辛苦的句子 五个字的励志句子 描写百花盛开的句子 关于爱情伤心的句子 发自己照片说说的句子 雪中悍刀行霸气句子 赞美团结的句子 骂自己傻的句子 描写峨眉山的句子 仿写亲情的句子 给自己自励的句子 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句子 形容下雨前的句子 赞美老同学聚会的句子 女儿是小棉袄经典句子 赞美三亚美景的句子 让人顿悟的句子 用只好造一个句子 赞美食堂的句子 周末放松的句子 付出终有回报的句子 停留的句子 关于炒菜的句子 关于指甲的唯美句子 强迫症幽默句子 表达患难见真情的句子 秋天果实累累的句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