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关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全诗(千古绝句最美句子)

  • 千古,最美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背诵技巧

    一个问字记住本词(通过三问能很容易记住这首诗歌)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别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译文

    这美好的时光何时能了,我的往事你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我不堪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问我心中有多少愁,就像这滔滔不尽春水滚滚向东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解题

    虞美人,词牌名,花名,非常美的词牌名,非常美的花,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注释

    春花秋月:美好的时光

    了:了结,完结,结束。

    砌:台阶。

    雕栏玉砌:借代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我,作者自称。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写作特点:

    1、李煜的哀愁

    A、愁自己的亲朋好友:往事之叹;物是人非

    B、愁自己的国家: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

    C、愁自己:离家之痛,处境堪忧。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画、小楼东风画、故国月明画等。回忆(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和想象(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充分地流露出词人的无尽愁思,感人至深。

    3、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重在思故国。

    4、疑问(通过三问能很容易记住这首诗歌)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别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

    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5、触景生情。

    由”春花秋月”季节变化的景色,联想到自己亡国之君的凄凉身世,情景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6、比喻贴切。

    以水喻愁,”一江春水向东流”,使抽象的事情具体化,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无限忧怨的浓重事情。

    7、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阅读全文]...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古诗讲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

  • 所谓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

    所谓悲剧,就是注定无法改变的东西,你只能按照命运规定的轨迹行走,除此之外,你无法选择。

    所谓悲剧,就是你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最终被证明毫无意义。

    悲剧就是人与人生的撕扯。

    一代词帝李煜的命运就是如此。

    在人生的起点上,李煜是个幸运儿,但在人生的终点线上,李煜是个悲剧。李煜生于帝王之家深宫之中妇人之手,从来都是花月春风珠围玉绕,他不知道什么是危机,什么是隐患,即使是南唐处于宋朝的窥视和“黑云压城城欲摧”之下,国家大厦将倾的时刻,但在坐上南唐皇帝之后,李煜依然每天流连于歌儿*之中,徜徉于花前月下的快感之下,享受着一个艺术皇帝的高雅。

    李煜年轻时候,写的一首词,充满了文艺帝王生活的优雅。

    木兰花·晚妆初了明肌雪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李煜并非荒淫好色的人,相反,他的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追求高雅的美学追求。春殿嫔娥鱼贯列,美女们充满了红粉的味道,但李煜并没有行酒池肉林荒淫之事,而是一遍一遍地和宫女们舞蹈着霓裳大舞,清雅的笙箫,吹奏着水云间的乐调。李煜醉了,他仍然不想回去,他不允许宫内点上红烛,因为那样很俗,他要一人一马于清月下,寻找高雅的美学体验。

    李煜年轻时候有多幸福,中年之后就会有多孤独;

    李煜年轻时候有多文艺,政治上的撕裂就越严重。

    作为一个末代帝王,他没有想法事实上也是没有能力,改变南唐的三千里河山落入敌手。李后主一家四百口人全部成为俘虏的命运。

    李煜生活在无处可逃的境地之中。在当时的情况下,李煜纵然是一代明君,也无法改变南唐灭亡的命运,如同崇祯,如同光绪,也许这就是悲剧,永远无法抵抗的命运。

    李煜是一个一身文艺细胞爆棚的诗人、艺术家和多情种子,他诗人敏感的特质,更能体会到“一旦为臣虏“的悲哀——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只能苟且地活着。他偶尔会想起江南,想起那“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生活,但一切早已经烟消云散了,那一切也只能留在梦中了,那里是梦中的江南,再也回不去的江南。

    在生日那天,李煜写下了自己的最后一首词,恰恰是这首词,成为他的千古绝唱,恰恰也是这首词,要了他的命。这首词是《虞美人》,当宋太宗看到李煜的这首词时,毫不留情地赐给他牵机毒药,李煜中毒之后,痛苦地死去,一代词帝追随着南唐的雕栏玉砌和花月春风,归于无形。

    李煜这首词,充满了深沉的反思和悲剧意识,是用自己一生的血泪凝结而成,所以词学大师王国维,说这首词和宋徽宗的《燕山亭》一样,都是用血泪写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美丽的春花秋月,为何老是出现在我的梦中,那么美丽的景色也只是往昔的回忆了。东风来了,江南的春天一定是繁花灿烂,昨夜小楼上的春风,吹来了春天的消息,但是我的生命里却永远是寒冬。那一轮明月简直不够意思,你为什么又勾起了我们的伤感,因为毕竟是越是故乡明啊。我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我的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这首词沉痛之极,但所用的意象却是非常美丽的,非常常见的,都是生活中的*常的事物。但是就是这些美丽的意象,连接在一起,却营造了一种极有悲剧美学的意境,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人类对美好的追求,几乎就是人类的本能,人总是喜欢看繁花似锦,而不喜欢看落红遍地;人们总是希望花好月圆,而不是看落日西沉;人们总是喜欢团聚,而不希望离别;人们总是渴望美好的东西,但是世界并非能随人所愿,悲剧将会降临到我们的头上,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的狗血的撕裂,构成了悲剧。

    因此,有文学理论家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李煜在这首词中,就是把记忆中最为美好的东西,一片片撕裂,给自己看,给自己反思,同时也给与他心有戚戚焉的读者看。

    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但是在痛苦的人看来,这无异于一种残酷的撩拨,“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自然的花朵与烟月,哪里知道人的痛苦,它只顾自己的美丽,而事实上,这种美丽却给敏感而痛苦的人,增加无数的痛苦。这就是诗人们所说的,“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也”。

    这首词中所有的意象,均遵循着以乐景写哀情的原则。东风,代表着新的生命的开始,但李煜的生命却困坐愁城;月明,让人想起故乡,但李煜却成是一个再也回不到江南故国的阶下囚,一个没有家的游子。雕栏玉砌还在,但是早已经换了主人,这种愁思,已经大大超出了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超过了贺梅子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超过了秦观的“飞鸿万点愁如海”。

    李煜的愁,是个人的生命困境与家国困境,是个人美好的梦境与现实的残酷,交织在一起的愁,这种愁,就像是金陵城外的长江,千古奔流永不回头!

[阅读全文]...
  • 春花秋月何时了

  •   春花秋月何时了    《深霾》  浓浓的雾霾,虚化的人间  来来往往的脸谱  每一张都是那么  深不可测    谁在微笑,谁在忧郁  至今无人敢问津    《十一月》  一整个十一月  使人意兴阑珊的阴雨天  淅淅沥沥,没完没了  积蓄的正能量,逐日递减  心上的阴暗角落  快要布满了真菌,快要……    只好暂借雨滴给春写信  那些不幸的往事  那些你不曾了解的  那些你没有看见的  那些你未曾听到的  我一一隐藏    在给你的透明信封里  我只是轻轻捎去了  我想说,却从未说出的  ……    《晚秋》  蓝天再次俯视我  草,石子,一棵树或者  飞翔的无名鸟  皆可是我  萎靡,沉默,孤独或者  风餐露宿  的心,  空洞如常    《沉没》  被放逐,被抛掷  成为了无牵挂的  自由落体  自此深入  世界的内核  前所未有的逼*    仿佛回到初生  仿佛不曾有过  只余空空如也的海洋  只余辽阔无边的寂静    《雷雨》  你眼神里的幽谷  河流奔赴的去向  无人问,更无人  应答    只有  如此汹涌,如此  沉重的叹息  划破长空    《残夏》  一年又半,故人般的季节里  如何做到对自己守口如瓶  窗外下着雨,谁在落笔如花坠    昨夜梦里,童颜忽白发  你的故乡明明没有雪,你的故乡  却为何,冰封千里外    《芒种》  天光未曾黯淡  缺月攀升,欲与流云比肩  人影攒动,歌舞起伏  安静徜徉在连绵暮色中  忧喜参半的茫茫路途  逢着几多甘甜与酸苦    《谷雨》  浮光掠影  四月的心事,黯然低眉  轻叩门扉的过路客  何以倾听  蔷薇招摇  而青苔占据,偏执的一方  旧伤口,竟无从下足    《愁绪》  乱纷纷,如新韭般  一寸一寸  无序生长的葱茏  逐渐蔓延    却是这  无端植根于心底的  哀愁    《二月》  怀旧,也许是  来日  最好的藉口    抹不去的二月  含着雪的  春天    所有要交予的  心事  冰封在料峭的枝头    《……》  一定有些什么  撕裂后,就此别过  迷离在黑夜的双眼  徐徐打开    世界在渗入,明晃晃的  刺痛,裂纹  齐齐涌入  而万物  照常生长

[阅读全文]...
  • 春花秋月诗歌

  • 诗歌
  • 春花秋月诗歌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花秋月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

      料峭荒芜的冬季里,总是在期盼暖春。

      期盼她的千树琼花,草长莺飞。

      沾一滴芬芳的春香,溶入斑斓的水彩,描一幅季节的画卷。

      此刻,该如何以最温情的唇,亲吻你久违的霓裳?

      姹紫嫣红的原野,悠然映出最旖旎的景色。

      听,是谁以铿锵的豪迈,吟诵着煽情的诗行。

      背景,是一缕柔美的春光。

      馨歌,美酒,花香。醉透的季节。

      春天的故事,纷至沓来。

      藏起怯怯的羞赧,跋山涉水赶赴那场约定。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那串滚烫的泪行,终烙成此生最疼的伤痕。

      三生三世,我依旧候在那相约的渡口,

      你不来,我未敢老去。

      思念,落在如来的掌心,与天涯一样垠垠遥遥。

      今夜,你会沿着那段春藤应约而至么?

      是否记得我们的诺约?

      你说,会抱紧我,用你最温暖的怀......

      《花》

      一缕暖风,轻轻就敲开了季节的闸门。

      那场花事,从睡梦中醒来。

      打开尘封的记忆,春光,立成一处仙境。

      窗外,花影俏俏,花枝亭亭。

      梦里嗅过的芬芳,盈盈飘荡。

      跌落的花瓣,睡在我的掌心。

      一抹朝霞,嫣然笑起,欢快地穿梭于花枝袅袅,

      粉嫩了整个世界。

      风绕着花蕾,衍箫鸣笛,翩翩而舞。

      花香,躲在我的怀中,羞涩地呢喃着你的名字。

      于是,想起国色天香。

      今夜,我会在最美的梦里,想你。

      所有的*仄都在静静恭候。

      等待花影簇簇,将斑斓的色彩吻成浪漫的诗篇。

      彻夜的思念,在心中缠绵成朵朵颤动的花蕾,

      在你腼腆的蕊中,含羞地盛开。

      含着泪光,用抒情的笔,

      将你的笑颜与初绽的玫瑰绢成一幅倾城的工笔画。

      将画卷折叠,那最清晰的落落愁痕,

      便成了这个季节最幽深的秘密。

      然后,深埋于花丛,任一个个花季,浸染成不老的缱绻。

      《秋》

      夏天醒了么?还是醉卧在柳荫下,

      忘了那殷红的季节已经临*。

      春蝉飞了。夏荷谢了。

      秋月姗姗来迟。

      把秋愁含在嘴里,提着诗笺,在殷红的落英中寻觅。

      我在忧忧地等。等那场初逢再一次演绎。

      倚弯了栏杆。诗韵里的呢喃,吟瘦了多少轮回。

[阅读全文]...
  •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下一句是什么(虞美人原文鉴赏)

  • 李煜词《虞美人》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两个问句,绝望之感呼之欲出。

    “了”作动词,是“了结”“结束”之意。李煜开篇即发问:“春花秋月何时才会了结?”

    春花秋月代表一年四季,也就是时间,春花与秋月交替出现,时间俨然就在这交替中永恒存在。

    而春天的花开花落、秋天的月圆月缺、春去秋来都是非常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时间又似乎是无常的。

    而它是用问句写的,表明作者对时间的永恒与无常无法理解。这里也可以看作是对宇宙永恒存在的困惑,因为时间是宇宙的一种存在方式。

    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无穷无尽的空间与无穷无尽的时间的总和被古人称之为宇宙。

    李煜对宇宙永恒发出的疑问类似《天问》——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满腔恨血,喷薄而出,诚《天问》之遗也。”)

    而值得注意的是,恰如司马迁认为人在极度痛苦时会呼天、呼父母。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很明显,《天问》是屈原在极度痛苦时的发问,而“春花秋月何时了”同样是李煜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发出的困惑。

    甚至可以说,这一句表达的内容是反常的。围绕“时间流逝”的话题,许多人想要表现的是对生命短暂发出的感慨与焦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李煜同样对“春花秋月”的轮回非常苦恼,但他苦恼的是时间太漫长,不知何时了结,这样的反常心态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会产生。

    这就与下一句很自然地衔接:“往事知多少?”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尚且如此,人事就更加变幻莫测了。

    我们可以想一下,李煜在这里说的“往事”,是什么事。——包括写这首词之前的一切旧事。

    昔日做皇子时长辈的宠爱、艺术天赋得到充分的培养与挖掘、无忧无虑地成长……做一国之君时的无上权威、佳人伴侧、曼妙的歌舞……也包括沉溺佛教不理国政,直至肉袒投降,以及他被软禁在北方,过着“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

    繁华与落寞,都是他的生命底色。

    “往事知多少?”是一种“人生如梦,往事成空”的感叹。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如梦”会显得很苍白、很无力;而对李煜来说,“人生如梦”却是一种用实实在在的经历构成的人生体验。

    由一国之君变为阶下囚,这种人生阅历不是谁都“有幸”能够体验的。

    而“往事成空”也就意味着往事不可追。

    春花秋月虽然短暂,但无休无止的更替似乎给人一种错觉:自然万物均可循环往复,似乎便没有理由伤春悲秋。

    可是人事的变迁,却往往没有可逆性。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总之,这两句表现的是人生郁闷又苦于无解的呼问。

    “小楼昨夜又东风”与“春花秋月何时了”相呼应,正是因为“春花秋月”无穷无尽惹人烦恼,而又是东风劲吹、春花开放的季节正让人愁绪满怀。

    恰如唐圭璋先生分析:“一‘又’字惨甚。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一时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满,苦痛未尽,仍须偷息人间,历尽磨折。”(《唐宋词简释》)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禁锢李煜的小楼不禁让人想起过去巍峨的宫殿,月色下勾起乡关之思,于是李煜便很自然地回首故国了。然而回首的结果是更增痛苦的,让人忍受不住地痛苦。回首故国必然想到往事,因此,这一句是与“往事知多少”呼应的。

    “不堪回首”的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用借代手法写出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离开故国已经两年零七个月了,虽然无法眼见为实,但那些雕绘得五彩缤纷的栏杆、用精美的玉石堆砌的台阶(借指昔日华美的故国宫殿),应该都还在,但是大约会褪去很多鲜亮的颜色吧。

    关于“朱颜改”,也大可理解成李煜本人的容颜憔悴,或者是昔日宫中美人红颜不再……要之,“往事”中的物是人非像杯毒酒,让人肝肠寸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江中春水是无穷无尽的,李煜的愁思也是无穷无尽的。而使用夸张和设问两种修辞手法,强化了这个比喻的效果。很多很多的愁,是无法诉诸笔端的,更是不知从何说起的,只好自问自答,而自问自答也是无法说得太具体的。

    无尽的往事、无穷的痛苦,果然都能随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吗?真情何以堪!

    这个逻辑可以说又绕回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也许李煜想表达的,并非就是春花秋月这特定的时间段惹他烦恼,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他早已度日如年。

    我们该记得,这首《虞美人》给李煜带来了杀身之祸。许多人说,这是因为词作中出现的那种对故国的追忆、对往事的悔恨不是一个俘虏应该表现出来的情感,因此被宋太宗赵光义赐了牵机药。

    但是经过墨酱的分析,回望前文,“春花秋月何时了”一句,已经透露出李煜的生无可恋,恰似一句谶语。相传,李煜命宫人演唱《虞美人》,便引来杀身之祸。

    雪莱说:“倾诉最哀伤的思绪才是我们最甜美的歌。”《虞美人》就是最哀伤的歌,一句“春花秋月何时了”绝望到底、视死如归。

[阅读全文]...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作者: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韵。

      2、了:了结,完结。

      3、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4、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6、君: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翻译: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

      往事知道有多少!

      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

      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

      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

      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

      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m.ju.51tietu.net)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阅读全文]...
  • 描写中秋月亮的诗句古诗词

  • 中秋,月亮,秋月
  •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南斋玩月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战国策•秦策》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又闻子规啼,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我歌月徘徊,我舞月凌乱。——李白《月下独酌》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 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 李白《三五七言 》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 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白居易《望月有感》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刘方*《夜月 》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苏轼《阳关曲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 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阅读全文]...
  • 描写春花的诗句(关于春花的古诗词欣赏)

  • 和煦的风,吹拂着杨柳,春天的花儿开得正好,红的、白的、蓝的,让人眼花缭乱。

    春天的花儿有多美呢,读了这16句诗词,你才会知道。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里的湖水呀是那么清澈,家家户户春意盎然,鸟儿快乐地鸣叫。树林里的花儿开了又谢,扫也扫不完;小径上翠绿的青草呀,充满了勃勃生机,踏上去之后,很快就又可以生长起来。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

    树木秀丽无人欣赏,鲜花绽放也自凋落。山路漫长春光无限,空荡静寂只闻鸟鸣。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首·其七》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我该爱那深红还是爱浅红?

    乱点碎红山杏发,*铺新绿水蘋生。

    ——白居易《南湖早春》

    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新生的绿苹,整整齐齐铺满了水面。

    面旋落花风荡漾。柳重烟深,雪絮飞来往。

    ——欧阳修《蝶恋花》

    落下的花瓣在微风中飞舞着。重重翠柳笼罩在缕缕水雾之中,柳絮像漫天飞雪。

    红蓼花香夹岸稠,绿波春水向东流。小船轻舫好追游。

    ——晏殊《浣溪沙》

    红蓼花开,夹岸香浓。绿波春水,向东流去。此时正好坐着小船,在江上愉快地遨赏。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馀香马上闻。

    ——王安国《减字木兰花·春情》

    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向子諲《减字木兰花》

    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东风吹尽去年愁,*丁香结。

    惊动小亭红雨,舞双双金蝶。

    ——刘翰《好事*》

    东风吹来已把去年的愁绪一扫而光,催动着丁香花蕾朵朵绽放。金色的蝴蝶双双飞舞在小亭旁,惊动了花儿的安静,红花似雨洒落在地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

    ——元好问《喜春来》

    春风和煦,吹满楼台。桃杏的花苞儿刚刚裂开,这种情景正该高唱《喜春来》。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冯延巳《鹊踏枝》

    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清明雨。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王维《春园即事》

    挖开畦埂清水分灌田垄,绿柳丛中盛开几树红桃。

    花径风柔,著地舞茵红软。

    ——卢祖皋《倦寻芳》

    清风柔和,吹着花丛间的路面,落花满地,像为小路铺上一条柔软的红色地毯。

[阅读全文]...
  • 中秋月圆诗句古诗赏析(关于花好月圆的古诗词)

  • 中秋
  • 中秋明月寄情怀

      ——白居易咏中秋诗赏析

      王传学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唐人精神浪漫、乐于亲*自然,中秋赏月、玩月已成为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自然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同时,中秋明月又容易引起思念之情,望月抒怀也是唐代诗人作品的主要内容。白居易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白居易咏中秋诗尤多,诗题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样的就有七首,如《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在中秋之夜,诗人在华阳观中,邀请友人欢聚赏月。“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诗人赞美此处月光明亮,似乎比别处要多。体现了诗人赏玩月亮的高兴心情。

    面对中秋明月,诗人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怀念。请看他写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银台金阙夕沈沈,独宿相思在翰林。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白居易和元稹并称“元白”,他们一生唱和不断,这些感人至深的诗词见证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真挚友谊。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八月十五的夜晚,翰林学士白居易在长安的翰林院值班,而此刻,元稹被贬在江陵任士曹参军,两人分居几千里之远。白居易作此诗寄托相思之情。

    诗中写道:今夜月色分外明朗,我一人独在翰林院值班,寂寞难耐,对着月色在想念你;你远在二千里之外,想必也在赏月,也在想念着我。这中秋夜的新园的月色,好似二千里外的朋友的心意,朋友的心意随明月照进了自己的生命之中。诗人以己之心,推友之心,友情之重,千里同思,形诸笔端,有感人之力。

    白居易另一首《中秋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更多的失意之人: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明月皎皎,清辉万里,到底它藏了什么样的秘密,徒增一段段忧伤离恨,人在天涯,月在天涯,到底它把清光洒在了谁的心上?

    “谁人陇外久征戍?”——是那些远远戍边久久未归的人。“何处庭前新别离?”是谁在月光下道别?是谁又新添一段眷恋相思被明月照亮?“失宠故姬归院夜”,如花的美人年老色衰,失宠之际回到深深院落,只有明月岑寂相伴。“没蕃老将上楼时”,那些流落在异邦他乡的戍边将士,此时在异乡独上高楼,他们望见的可是照着故乡的月光……

      这都是一些人生失意之人。也许,人得意的时候更多是在太阳下花团锦簇、前呼后拥,而在失意的时候,才知道明月入心。“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月宫的玉兔银蟾真知道人间的心事吗?其实,只是人生有恨,在中秋月夜都被明月勾出来了而已。

    再看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当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触怒*,被贬为江州司马,居住在浔阳。同是中秋,同是明月,如今的环境,与当年清澈优美的曲江,与繁华满树、仕女如云的杏园,有天壤之别,怎不令人黯然神伤。伫立远望,看得见月亮,却看不见遥远的故乡,不能与亲人团聚,中秋过几度,何时还故乡?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强烈表达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忧伤感情。

    诗人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诗人进行一系列对比:一、地点的对比。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二、情景的对比。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三、情感对比。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也在暗示自己无法主宰命运的无奈和感伤之情。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诗歌起笔不同凡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才能显出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可是两联二十八言中,诗人不烦其厌地重复“八月十五夜”,显然它带给诗人的心灵是震撼的,也是惨痛的。让诗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欢乐,独自苦品着眼前的寂寞和凄苦。诗句一望而知地运用了昔今对比手法,其实每一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场景,对比的不仅是时间,更是情景意境的对比,今晚观赏的不单是月亮,而是面对年年仰望相似的月亮情景下的心情,是一种过去到现在的物是人非的感伤情怀。

    诗歌的首联颔联多层面的表现了诗人的痛苦感,其实这还是生活横截面的对比,那诗歌又是如何完成内容的转折呢?从内容上颈联涉及望乡和圆月,表面上像在思乡,但是“望乡“行为反映的心理,却浸透着诗人的孤寂和凄苦,而这种心理想通过望乡排遣,其结果没有望到自己的故乡,反而再次强化了内在的主体孤苦体验。“见月”就是观赏中秋明月,那是一轮圆月,但行为发问的竟为“几回圆”,显然这圆月在诗人眼里不圆,这种发问折射了诗人由外在之物的中秋明月到内在之情的孤寂凄苦。“望乡”“见月”行为艺术是望而不见、见而有疑的矛盾迷惘,正是诗人极度孤寂产生的心理结果。“西北望乡”“东南见月”,其实是互文修辞,身处彭浦湓亭向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的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的再现秋风月光。“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明月带来的凄苦怅惘失落之感。

[阅读全文]...
  • 阳关曲·中秋月古诗词

  • 阳关曲·中秋月古诗词

      古诗原文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翻译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注释解释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韵。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银汉:银河。

      玉盘:喻月。

      创作背景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诗文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句子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语录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说说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名言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诗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祝福

春花秋月何时了里的古诗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有风度的古诗 关于战争的霸气古诗 赞佛门的古诗 渔歌子古诗的诗意简短 世界上最笔画最少最短的古诗 讲解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带儒的古诗词 小学激人奋进的古诗 古诗词的词的重读原则 描写端午节的古诗九言 古诗词中的爱国情重节日 镇江的关于桥的古诗词 关于红色诗词的古诗 古诗柳永的满江红带拼音 古诗中的溪流声 赞兄弟情深的古诗词 适合练书法的古诗小学 爱国的故事古诗名言 小池古诗写景物的有 一年上册的古诗苏教版 古诗里带有月字的 王韬文的古诗 感叹生白发早生的古诗词 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厂诗歌 带纹绣的古诗 在屁股上写古诗的图片 古诗文中的著名意象 形容生日的美好古诗词 有关和睦邻里关系的古诗词 表达绽放的古诗 三十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