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关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读元稹的古诗菊花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读元稹的古诗菊花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菊花的诗句古诗元稹

  • 菊花,牡丹
  •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面是元稹的描写菊花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描写菊花的诗句

      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黄菊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3、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1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1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1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1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1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7、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1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19、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2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阅读全文]...
  • 元稹菊花的古诗及赏析(古诗菊花唐元稹诗意)

  • 菊花,诗意
  •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从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在自家门口悠悠然吟出此句,菊花在文学史上的形象陡然光辉起来,从一无足轻重的观赏花,变成最能体现隐者气节的“花之隐逸者”。

    同一篇文章中,言道“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一点倒不假。但无论世人怎样,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确乎对唐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的几个著名诗人几乎无一例外赋过菊花诗。

    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有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有赵嘏的“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有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有李商隐的“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御筵。”

    此外,还有“落第诗人”黄巢最为著名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虽然诗人写菊花有诸多诗歌文章,但是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看待菊花的角度不同,故此总能写出不重样的菊花诗。

    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中唐诗人元稹的一首《菊花》。这首诗立意新颖,独出心裁,是唐代菊花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篇】

    菊花元稹 〔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诵析】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创作背景,大概只是元稹在长安做官时,在宫中或者长安大街上看到了盛开的菊花勾起诗兴,遂有这样一篇小诗传世。

    诗歌从题材上看属于咏物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情感寄托,所以对其背景倒也无需苛求。

    第一句起笔便耐人寻味。“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这里指一丛一丛的秋菊;菊花绕着人家的屋子,令诗人一瞬间有些恍惚,“我这是在哪里,是来到陶渊明的住所了吗?”

    这片刻的恍惚正是妙处,本来只是写赏菊之实景,加入“陶家”二字,场景就变得有虚有实,也在时间上拉出一条长线,诗歌的内容就丰富许多。

    首句写初见,次句便是赏完菊花之后。“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当然不肯放过这样一个赏菊的机会,围绕着篱笆转了一大圈,等他回到原点的时候,却发现本来高高的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遍绕”二字体现出元稹对赏菊的沉醉其中,“日渐斜”则反映时间之久,从一个侧面证明元稹对菊花的喜爱。

    前面两句都属于对赏菊实景的描写,从第三句开始,则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吐露。

    “并不是在所有花中我更喜欢菊花,为什么会沉醉赏菊呢,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后面就再没有可以赏玩的奇花了呀。”

    这最后一句,其实很像“我花开后百花杀”句意,不过一句强调菊花之后无花,一句强调菊花开时无花,着眼的时间点并不相同。

    整体看这首诗,一二句对赏菊场景的描写便有新意,诗人并不直接描写菊花绕屋的盛况和颜色、花瓣等细节,而是通过写自己沉浸其中,不觉白日将斜的恍惚感侧面衬托菊花之美;三四句的抒情,更不从人们赋予菊花的种种气节起笔,而是着眼于她开放时间之晚,描写她不与百花争艳,却在寂寥深秋为世人送上一缕芬芳的美好品质,更令人觉得闻所未闻,新颖而自然。

    诗歌语言*似白话、通俗好懂,但却丝毫没有掩盖作者布置其中的巧妙构思与安排,整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悠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阅读全文]...
  • 菊花的诗句古诗元稹

  • 菊花
  • 菊花的诗句古诗元稹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下面是元稹的描写菊花的诗句古诗,欢迎大家阅读!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1、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2、黄菊枝头生晓寒。 —— 黄庭坚《鹧鸪天·坐中有眉山隐客史...》

      3、黄菊开时伤聚散。 —— 晏几道《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4、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 唐寅《菊花》

      5、菊暗荷枯一夜霜。 —— 苏轼《浣溪沙·咏橘》

      6、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 王之涣《九日送别》

      7、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8、短篱残菊一枝黄。 —— 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9、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0、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 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11、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 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12、桂白发幽岩,菊黄开灞涘。 —— 李世民《度秋》

      11、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 曹雪芹《螃蟹咏》

      14、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 —— 于谦《过菊江亭》

      15、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 文森《九日》

      16、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 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

      17、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 刘禹锡《始闻秋风》

      18、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 杜甫《宿赞公房》

      19、绮*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20、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 曹雪芹《残菊》

[阅读全文]...
  • 菊花元稹古诗赏析(古诗菊花唐元稹拼音版)

  • 菊花
  •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却在深秋时节绽放。它凭借着傲霜的品质和高洁的气质被人们所喜爱,历代文人为它写下了大量的诗篇。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过《菊花》一诗,赞美菊花的品质,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秋天,一丛一丛的菊花环绕着房屋,让人觉得好像到了陶渊明的家。秋天,诗人看到丛丛菊花绽放,为萧瑟的秋天增添了生命的活力,看着眼前的菊花,不禁联想到陶渊明隐居田园,欣赏菊花的事。诗人觉得,眼前这处被秋菊环绕的田舍,足以和当年陶渊明的相媲美,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就会让人觉得心情愉悦。

    “遍绕篱边日渐斜”,我围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快落山了。诗人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住了,于是,神情专注地欣赏起了菊花。诗人是如此喜爱菊花,状态是如此专注,甚至忘了菊花是环绕着房屋的,循着菊花的踪迹,边绕篱笆,丝毫不觉得疲倦。猛然间,诗人觉得天光起了变化,这才发现此时已是夕阳西下。

    “不是花中偏爱菊”,不是因为在百花丛中偏爱菊花。诗人从对菊花的沉醉中醒来,开始分析自己欣赏菊花的原因。诗人一方面承认自己喜爱菊花,另一方面却否认自己偏爱菊花。诗人的这种表述并不矛盾,而是以否定自己偏爱菊花的方式,表达自己喜爱一切的花,喜爱“花”所代表的所有美好事物。

    “此花开尽更无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再无花可欣赏。诗人并非没有来由地喜欢菊花,而是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的,在菊花之后,无花可以欣赏。诗人只能把对花的喜爱之情集中到菊花上,如此,菊花可谓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了,这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谢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前两句写赏菊的情景,渲染了一种爱菊的氛围。在第三句中,诗人的笔触一转,以一个否定句使诗意跌宕,为最后一句赞美菊花蓄势。诗人虽然不偏爱菊花,但在此时,把对花所有的喜爱之情都倾注在了菊花之上,可谓是对菊花喜爱到极点了。

[阅读全文]...
  • 古诗菊花唐元稹诗意(菊花唐元稹原文及赏析 )

  • 菊花,诗意
  •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从一千多年前的陶渊明在自家门口悠悠然吟出此句,菊花在文学史上的形象陡然光辉起来,从一无足轻重的观赏花,变成最能体现隐者气节的“花之隐逸者”。

    同一篇文章中,言道“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这一点倒不假。但无论世人怎样,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确乎对唐代文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唐朝的几个著名诗人几乎无一例外赋过菊花诗。

    有李白的“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有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有赵嘏的“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有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有李商隐的“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御筵。”

    此外,还有“落第诗人”黄巢最为著名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虽然诗人写菊花有诸多诗歌文章,但是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看待菊花的角度不同,故此总能写出不重样的菊花诗。

    这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中唐诗人元稹的一首《菊花》。这首诗立意新颖,独出心裁,是唐代菊花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诗篇】

    菊花元稹 〔唐代〕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诵析】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创作背景,大概只是元稹在长安做官时,在宫中或者长安大街上看到了盛开的菊花勾起诗兴,遂有这样一篇小诗传世。

    诗歌从题材上看属于咏物诗,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情感寄托,所以对其背景倒也无需苛求。

    第一句起笔便耐人寻味。“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这里指一丛一丛的秋菊;菊花绕着人家的屋子,令诗人一瞬间有些恍惚,“我这是在哪里,是来到陶渊明的住所了吗?”

    这片刻的恍惚正是妙处,本来只是写赏菊之实景,加入“陶家”二字,场景就变得有虚有实,也在时间上拉出一条长线,诗歌的内容就丰富许多。

    首句写初见,次句便是赏完菊花之后。“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当然不肯放过这样一个赏菊的机会,围绕着篱笆转了一大圈,等他回到原点的时候,却发现本来高高的太阳已经快要下山了。“遍绕”二字体现出元稹对赏菊的沉醉其中,“日渐斜”则反映时间之久,从一个侧面证明元稹对菊花的喜爱。

    前面两句都属于对赏菊实景的描写,从第三句开始,则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吐露。

    “并不是在所有花中我更喜欢菊花,为什么会沉醉赏菊呢,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后面就再没有可以赏玩的奇花了呀。”

    这最后一句,其实很像“我花开后百花杀”句意,不过一句强调菊花之后无花,一句强调菊花开时无花,着眼的时间点并不相同。

    整体看这首诗,一二句对赏菊场景的描写便有新意,诗人并不直接描写菊花绕屋的盛况和颜色、花瓣等细节,而是通过写自己沉浸其中,不觉白日将斜的恍惚感侧面衬托菊花之美;三四句的抒情,更不从人们赋予菊花的种种气节起笔,而是着眼于她开放时间之晚,描写她不与百花争艳,却在寂寥深秋为世人送上一缕芬芳的美好品质,更令人觉得闻所未闻,新颖而自然。

    诗歌语言*似白话、通俗好懂,但却丝毫没有掩盖作者布置其中的巧妙构思与安排,整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悠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阅读全文]...
  • 元稹写菊花的诗句

  • 菊花
  • 元稹写菊花的诗句

      元稹写的菊花的诗句,大家学*了?下文就是相关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菊花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庭际晚菊上主人》:“九月将欲尽,幽丛始绽芳。都缘含正气,不是背重阳。采去蜂声远,寻来蝶路长。王孙归未晚,犹得泛金觞。”

      《和张尹忆东篱菊》:“传书报刘尹,何事忆陶家。若为篱边菊,山中有此花。”(李端)

      《奉和陆鲁望白菊》:“白艳轻明带露痕,始知佳色重难群。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琼妃若会宽裁剪,堪作蟾宫夜舞裙。”(郑璧)

      《九月菊花咏应制》:“可讶东篱菊,能知节候芳。细枝青玉润,繁蕊碎金香。爽气浮朝露,浓姿带夜霜。泛杯传寿酒,应共乐时康。”(广宣)(一作清江诗)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兹播乐章。”(刘禹锡)

      《南海使院对菊怀丁卯别墅》:“ 何处曾移菊,溪桥鹤岭东。篱疏还有艳,园小亦无丛。日晚秋烟里,星繁晓露中。影摇金涧水,香染玉潭风。罢酒惭陶令,题诗答谢公。朝来数花发,身在尉佗宫。”(许浑)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朱湾)

      《九日奉陪令公登白楼同咏菊》:“琼尊犹有菊,可以献留侯。愿比三花秀,非同百卉秋。金英分蕊细,玉露结房稠。黄雀知恩在,衔飞亦上楼。”(卢纶)

      《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得菊)》:“离情折杨柳,此别异春哉。含露东篱艳,泛香南浦杯。惜持行次赠,留插醉中回。暮齿如能制,玉山甘判颓。”(萧彧)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骆宾王)

      《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一作暮作秋见菊)》:“菊花低色过重阳,似忆王孙白玉觞。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鲍溶)

      《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苗,因以诗赠》:“萧萧一亩宫,种菊十馀丛。采摘和芳露,封题寄病翁。熟宜茶鼎里,餐称石瓯中。香洁将何比,从来味不同。”(姚合)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还是延年一种材,即将瑶朵冒霜开。不如红艳临歌扇,欲伴黄英入酒杯。陶令接篱堪岸著,梁王高屋好欹来。月中若有闲田地,为劝嫦娥作意裁。”(陆龟蒙)

      《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花见怀》:“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繁华照旄钺,荣盛对银黄。琮璧交辉映,衣裳杂彩章。晴云遥盖覆,秋蝶*悠扬。空想逢九日,何由陪一觞。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刘禹锡)

      《军事院霜菊盛开,因书一绝寄上谏议》:“ 金华千点晓霜凝,独对壶觞又不能。已过重阳三十日,至今犹自待王弘。”(皮日休)

      《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数丛如雪色,一旦冒霜开。寒蕊差池落,清香断续来。思深含别怨,芳谢惜年催。千里难同赏,看看又早梅。”(刘禹锡)

      《九日与敬处士左学士同赋采菊上东山便为首句》:“采菊上东山,山高路非远。江湖乍辽夐,城郭亦在眼。昼日市井喧,闰年禾稼晚。开尊会佳客,长啸临绝巘。戏鹤唳且闲,断云轻不卷。乡心各万里,醉话时一展。乔木列遥天,残阳贯*坂。徒忧征车重,自笑谋虑浅。却顾郡斋中,寄傲与君同。”(戴叔伦)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才过重阳后,人心已为残。*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顾非熊)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杜牧)

      《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栽》:“握兰将满岁,栽菊伴吟诗。老去慵趋世,朝回独绕篱。递香风细细,浇绿水弥弥。只共山僧赏,何当国士移。孤根深有托,微雨正相宜。更待金英发,凭君插一枝。”(郑谷)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李商隐)

      《奉和谏议酬先辈霜菊》:“紫茎芳艳照西风,只怕霜华掠断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陆龟蒙)

      《奉酬皮先辈霜菊见赠》:“菊花开晚过秋风,闻道芳香正满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崔璞)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白居易)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白居易)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 菊花元稹表现手法

  • 菊花
  • 菊花元稹表现手法

      《菊花》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菊花的情态,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语言淡雅朴素,饶有韵味。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菊花元稹表现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 元稹赞美菊花的诗句

  • 赞美,菊花
  •   元稹《菊花》最后两句说明他偏爱菊花的原因,是历来被人传诵的句子。下面就是有关他赞美菊花的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赞美菊花的诗句

      1、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2、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3、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6、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7、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

      8、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9、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10、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11、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12、一夜新霜着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13、乌沙漉酒后,挂在菊花枝。

      14、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15、秋无寻处,认碎阴满地,还共秋住。寄韵篱根,摇月笼云,也是萧疏风趣。

      1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7、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

      18、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19、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20、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21、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22、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阅读全文]...
  • 元稹菊花诗句(小学生必背古诗菊花)

  • 菊花,小学生
  • 古代出色的爱情诗恒河沙数,但以爱情诗而留名于世的诗人却寥寥无几,或许是士大夫们对爱情并没有那般重视吧,所以爱情诗数量质量并重的,不过李商隐、元稹、黄仲则等诗人。

    只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无题》组诗过于隐晦,诗评家都认为这些诗歌多有爱情之外的含义,故而失之纯粹。黄仲则《绮怀》、《感旧》组诗美则美矣,但落李商隐之巢窠。而元稹的爱情诗,则是动人纯粹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生未展眉”

    或许是因为元稹将爱和相思写得太过动人,很多人都只记住了他的《离思》和《遣悲怀》,而忽视了元稹其他主题和风格的诗作。毕竟是和白居易齐名的唐诗大家,在元稹现存的八百余首诗中,除了爱情诗亦有不少精品,比如他的《菊花》就是咏菊的千古名篇,还曾选入语文课本。

    秋丛绕舍似陶家,边绕里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与菊花为伴,将其象征意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元稹这首诗的第一句,便以陶渊明来体现菊花的雅,它在秋天生长成丛,围绕着房舍,就好似陶渊明的草屋一般,再简陋的建筑,在菊花丛中,也幽雅无比,是远离尘俗喧嚣的绝佳隐逸之地。

    万木萧条之时,金黄一片的菊花,令诗人入了迷,他也绕着屋舍的篱笆,观赏着菊花。太阳渐渐西下,可诗人却没有离开的意思,仿佛也成为了五柳先生。花瓣娴静,花香清雅,置于玉堂不俗,生于茅屋有光。

    为何诗人都偏爱菊花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人也一样,对物也如此。菊花能够从百花中脱颖而出,位列四君子,是因为当所有花儿都惧怕干燥和冷冽的时候,它在霜风中绽放金黄,用不媚不俗的姿态,为木叶摇落的萧瑟秋季,增添了一抹亮眼的色彩。

    当菊花凋谢之后,再无花儿留在枝头。它就像一位孤独的守护者,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去守护世界的魅力,菊花在奉献,却高洁,这教人如何不爱。

    晋代时期,菊花就被赋予了隐逸孤高的精神。菊花不在东风中与百花争奇斗艳,只在秋风落叶中盛放。这种不趋时的*性,恰似幽人独往来。而风霜中傲然的身姿,又似积极同黑暗斗争的勇者。

    这种精神,像极了道家的隐士,又有儒家的君子之风。穷则恪守自己的气节,独善其身;达则奉献自己的力量,兼善天下。菊花既像是国士,又像是高士,自然也成了文人寄托精神的绝好意象。

    王安石读到这首诗后,觉得元稹以“菊花最晚凋零”的立意角度十分不错,因此也用这个立意挑战了一首《菊花》,其中相同立意的那句是“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王安石写完觉得自己这首诗不错,至少是胜过了郑谷的《十日菊》。

    然而许多诗家认为此诗并不如何。清代冯班认为:

    首先“凋零”就用得不合适,“闲人”更是牵强,而“一枝”像是说梅花,因为南北朝有“聊赠一枝春”来写梅花。完全不如元稹《菊花》诗语意俱足。

    元稹用简短的语句,通过菊花的*性,体现了菊花承载的精神,最后一句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说出了喜爱菊花的理由,但又没有说透彻,说明显,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品味,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绝句,正是唐诗“无迹可寻”的意境所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句子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语录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说说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名言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诗词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祝福

读元稹的古诗菊花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年龄增长的诗句 威武霸气的诗句 含玥字的诗句 赞美陶渊明的诗句 形容去世的诗句 形容低调有实力的诗句 有关寒食的诗句 有千有万的诗句 表达蒙汉情深的诗句 重感情的诗句 表示心寒的诗句 自然现象的诗句 关于蝈蝈的诗句 关于码头的诗句 写花海的诗句 表达被误解的诗句 心疼关心一个人的诗句 秋天稻田的诗句 纷的诗句 形容获得荣誉的诗句 带中药的诗句 关于妲己的诗句 燕南飞的诗句 师徒关系的诗句 形容女性气质的诗句 颂花的诗句 形容睡得很香的诗句 不是一路人之类的诗句 夫妻伉俪情深的唐诗句 拉弓射箭的诗句 表达仁爱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