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含波的古诗 >

含波的古诗

关于含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含波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含波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定风波古诗赏析

  • 宋词
  • 定风波古诗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定风波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轼 定风波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下片转入雨后,经风雨洗礼,人醒、雨霁、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阴晴、雨霁,无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扑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风雷盖顶,只要沉着履险,从容应变,岂有闯不过的风浪?“一蓑烟雨任*生”,何等乐观自信、飘逸旷达的人生态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常生活小景描写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无尽。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1: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赏析2:

      苏轼是*文学史上一个不可绕过之人,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尤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开了豪放词一派,使得原本只用来吟唱呢喃软语的小儿女之词陡然一变,转而为急管繁弦,崩天裂云之声。由此,宋词才能成其为真正的“宋”词,若少了豪放派的映衬,婉约词定也会减色不少。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闲适从容。与《浪淘沙》的壮阔不同,它表现的是作者遇变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其实,即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豪语,仍旧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为了局,可见所谓的豪放不过是知自身的不可为,毋宁说,是一种无奈的旷达。

      全词记述了作者一行人在沙湖道上突遭雨袭之事。上片以“莫听”二字起,有突兀之感,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称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这种洒脱吗?且看下句:一蓑烟雨任*生。若仅是冶游俊赏,又何须如此感慨呢。遥想苏公当年,19岁中进士,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读到此处,眼前浮起了一幅深浅分明的景象:一个竹杖芒鞋的老人踽踽独行于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身前身后皆茫茫无所见,正所谓“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无余”是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已可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这是否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断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我以为,仅以“旷达”二字标榜此词,便完全忽视了作者的精神内涵。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深波静索殳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中透露了作者欲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也是《定风波》最好的注解。此词写于宴会上,写毕苏公挂冠乘舟而去。当地县令以为苏公真要“江海寄余生”,急忙驾船追去,待到追上,发现苏公已是鼾声大作,哪里有一点要隐逸山林的样子。苏公是真正的智者,他深知这“世事”是如何无论也逃不出去的。即便做了和尚还是要穿衣吃饭,还是要为世所累,所以,他不象陶渊明那样躲起来,他以俗世为山林,故而,苏公才是真正的隐者。

      想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缱绻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了。也正如林清玄说的,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文学史辉煌的一页。

[阅读全文]...
  • 诗名含有波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波字的诗词

  • 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庭坚〔宋代〕

    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

    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菩萨蛮·吴波深处波声急

    王去疾〔宋代〕

    吴波深处波声急。栏干下瞰鱼龙宅。江北与江南。斜阳山外山。十洲三岛地。梦里身曾至。今日醉危亭。神仙邀我盟。

    酒泉子 春波烟雨(在嘉禾东春波门外,?

    吴镇〔元代〕

    一掌春波,矗矗*帆闹如市,昔年烟雨最高楼。几度暮云收。三贤古迹通歧路。*堵玲珑插濠罟。荷花袅袅间菰蒲。依约小西湖。

    波棱乃自波陵国来盖西域蔬也甚能解面毒予颇嗜之因考本草为作此篇

    张耒〔宋代〕

    谁从西域移佳蔬,遍植中原葵苋俱。清霜严雪冻不死,寒气愈盛方芳敷。

    贯金锐箭脱秋竹,剪罗巧带飘华裾。中含金气抱劲利,穿涤炎热清烦纡。

    老人食贫贪易得,大釜日煮和甘腴。饭炊香白煮饼滑,一饱尽钵无赢馀。

    空厨萧条烟火冷,可但食客歌无鱼。男儿五鼎食固美,当念就镬还愁吁。

    出伏波门游于伏波山之下有岩俯临漓水王副戎行馆在焉题以赠之

    屈大均〔清代〕

    城标双笋石,石上满飞楼。岩穴通千嶂,云林响众流。

    藩王遗别业,羽客有丹丘。屣步堪乘兴,何须去拜侯。

    读宛陵先生历览昔贤皆泯泯寻思鲁叟自波波 其三

    陈献章〔明代〕

    泯泯波波世与身,都官两语到头真。后生更把遗诗笑,公亦人间半醉人。

    读宛陵先生历览昔贤皆泯泯寻思鲁叟自波波 其四

    陈献章〔明代〕

    波波泯泯不同时,静久无忧动辄疑。圣人坐北吾遭逸,天下苍生怨望伊。

    读宛陵先生历览昔贤皆泯泯寻思鲁叟自波波 其一

    陈献章〔明代〕

    几上凝尘封玉轸,南风不入琵琶引。仲由言志夫子哂,当泯泯时须泯泯。

    读宛陵先生历览昔贤皆泯泯寻思鲁叟自波波 其二

    陈献章〔明代〕

    著渔蓑了唱渔歌,受制江山老奈何。溪上女儿閒抹鬓,东尘西市走波波。

    潘芝林繇杭州参军迁荔波令荔波予从父旧治潘以此闻予至湖上即命驾见访因赠以诗

    黎遂球〔明代〕

    因君莲幕美,笑此竹林贤。旧政多山水,新栖劳凤鸾。

    官租从剖斗,蛮市不论钱。喜乐情相告,文书译始宣。

    赏知荣綵线,辱岂示蒲鞭。礼数裙盘地,言谈手画天。

    行春群劝饮,导驾妇争前。颁历宁看日,栽花好记年。

    标枝还野鹿,寄迹俨神仙。教化应如蜀,清廉和酌泉。

    明朝列循吏,于此见相传。

[阅读全文]...
  • 含有波字的古诗词 带波字的诗词名句

  •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一蓑烟雨任*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 登黄鹤楼》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戚继光《韬钤深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李益《塞下曲》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锦瑟华年谁与度?——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试问闲愁都几许?——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王维《酌酒与裴迪》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白朴《天净沙·夏》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颍亭留别》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寇准《江南春·波渺渺》

[阅读全文]...
  • 含谐音的古诗

  • 含谐音的古诗

      古体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以下关于含谐音的古诗 ,希望您驻足阅读!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者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1、《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留)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2、《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伤),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3、《劳劳亭歌》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留)条青。

      4、《南浦别》

      唐·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愁)。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阅读全文]...
  • 《定风波》苏轼古诗赏析

  • 苏轼,诗人
  • 《定风波》苏轼古诗赏析

      苏轼《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定风波苏轼古诗选择 ,欢迎借鉴!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雨萧瑟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一瞬所获得顿悟和启示:自然界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沉浮、情感忧乐,我们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体悟。

      整体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 含春的古诗

  •   春天里鸟语花香,春天里充满生机。难怪许多诗人和作家会赞美春天,把春的美好写进之中。

      春风

      唐代: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别曲

      唐代:张籍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

      叹花 / 怅诗

      唐代:杜牧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春山夜月

      唐代: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落日忆山中

      唐代:

      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花落时欲暮,见此令人嗟。愿游名山去,学道飞丹砂。

      登池上楼

      南北朝: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钓鱼湾

      唐代: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春夕

      唐代: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春行即兴

      唐代: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阅读全文]...
  • 定风波古诗原文(定风波诗歌赏析)

  • 诗歌
  • 年轻的时候喜欢华丽的词藻,随着年纪的越来越大,慢慢的就会很喜欢诗词。

    尤其是特别喜欢苏轼,在苏轼的诗词中,读懂了人生,读懂了情怀,也读懂了在困难面前豁达乐观的处事态度,我想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苏轼的魅力!

    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两人被淋得甚是狼狈,朋友一肚子的怨气,而苏轼却非常的乐观,看着这大雨,突然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定风波》,这首《定风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这首诗词体现的旷达精神一直为人所称道。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词不仅体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精神,同时还表现出了内心挣扎的过程,正是因为有痛苦有挣扎,才使得苏轼体现出了豁达精神更加的难得可贵。

    在这首《定风波》中苏轼一共四次挣扎与选择。

    骤雨来临怎么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写的是对于遭遇疾风骤雨,是不用在乎的,可以镇定地边走边吟咏长啸。

    “穿林打叶声”既说明了雨点之大、雨速之急,也暗指苏轼仕途的挫折如暴雨般袭来。“吟啸”字面意思就是吟咏长啸。

    从全句来看,“莫听”是词人对风雨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已然是经历过内心的挣扎了。面对骤雨,该怎么办呢?

    苏轼不仅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还给出了操作的方法———“吟啸且徐行”,吟啸显示了气度,但“徐行”才是对“莫听”的回应,要继续向前走,不停留。

    在挣扎之后给出的选择和建议,苏轼面对风雨的态度才显得更加可贵。

    未来要过哪种生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写的是江湖生活比庙堂生活来的轻松自在,江湖的潇洒自由也是令人向往的。

    “竹杖芒鞋”是劳作者的穿戴,暗指江湖生活;“马”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坐骑,“走马上任”一词也可说明“马”暗指了仕宦生活。

    在雨中,道路泥泞,竹杖芒鞋的穿戴是不会比骑马来得轻快的,但是这样的生活会带来轻松的心情。“谁怕?”这个反问句是词人内心挣扎的集中体现,若转为陈述句则是“不怕”。可若是对自己内心的提问呢?

    对于这个选择,内心其实是有一点点怕的,但是现实与理智告诉苏轼,不要怕也不能怕。苏轼通过反问进行了多方面的考量和最后的挣扎,选择了江湖生活。

    对于接受“学而优则仕”教育的文人来说,江湖生活虽然潇洒自由令人向往,但心中多少还是有些无奈与遗憾。

    心中凄苦如何*复?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写的是寒风让人清醒,身心俱冷的人在夕阳中得到些许安慰。

    “料峭春风”是寒冷的,让人身冷;而无情的现实同样寒冷,让人心冷。“斜照”指的是夕阳,感觉到冷的人没有去加衣,而是向太阳寻找温暖,可见心冷大于身冷。

    夕阳散发的热量虽远远不能彻底温暖一个人的,但总归是一点点的暖意。

    持有什么样的心态?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的是回想起来,雨天与晴天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萧瑟处”指的是风吹雨落处,也暗指词人经历的官场风云;“归去”既指回到住处,也指归隐江湖;“风雨”“晴”既指天气,也指挫折与顺利。

    这句话表面是写词人回到住处后回想经历的风雨,觉着晴雨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是写词人经过对自己仕途的总结思考,选择归隐,选择内心安定,选择终极*静。

    在这4次挣扎和选择的过程中,苏轼的内心渐渐*复,他的豁达心境才因此显现出来。

    学*苏轼的豁达心境精神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心灰意冷之时内心的挣扎与挣扎之后的选择,才是我们更应该体会感悟的。

[阅读全文]...
  • 含有草的古诗诗句

  • 含有草的古诗诗句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含有草的古诗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记得绿罗裙,处处惟芳草——宋·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2、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唐·温庭筠《过陈琳墓》

      3、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唐·李世民《元日》

      4、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唐·李白《清*乐·画堂晨起》

      5、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唐·薛逢《长安夜雨》

      6、金谷园中草初绿,石崇一弄思归曲——唐·牛殳《琵琶行》

      7、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8、草*青——宋·李彭老《浪淘沙·泼火雨初晴》

      9、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10、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1、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唐·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12、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汉·佚名《冉冉孤生竹》

      13、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14、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宋·柳永《倾杯·鹜落霜洲》

      15、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唐·韦庄《春日》

      16、草头秋露流珠滑——宋·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17、*如剪草,剧孟同游遨——唐·李白《白马篇》

      18、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唐·杜甫《武侯庙》

      19、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宋·辛弃疾《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20、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21、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2、*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唐·佚名《杂诗》

      23、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南北朝·吴均《赠王桂阳》

      24、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唐·李白《独不见》

      25、夕阳芳草满汀洲——清·薛时雨《浣溪沙·舟泊东流》

      26、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27、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唐·王维《辋川别业》

      28、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宋·陈亮《水龙吟·春恨》

      29、草际蛩吟珠露结——宋·晏殊《蝶恋花·梨叶疏红蝉韵歇》

      30、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唐·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31、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唐·刘长卿《春草宫怀古》

      32、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唐·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3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4、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宋·陆游《幽居初夏》

      35、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唐·李白《赠友人三首》

      36、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唐·韦庄《章台夜思》

      37、花径不通新草合,兰舟初动曲池*——唐·李建勋《春雨二首》

      38、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宋·葛立方《卜算子·*间再作》

      39、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唐·李白《相和歌辞·长歌行》

      40、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唐·柳宗元《溪居》

      41、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宋·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42、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唐·李白《望黄鹤楼》

      4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辛弃疾《清*乐·村居》

      44、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唐·李咸用《庐山》

      45、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宋·吴文英《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

      46、草色遥看*却无——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7、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清·郑板桥《沁园春·恨》

      48、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明·王守仁《元夕二首》

      49、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唐·李白《塞上曲》

[阅读全文]...
  • 含有黄河的古诗

  • 黄河
  •   黄河,那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腾的河水在邮票上川流不息,栩栩如生。犹如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 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

    2.

    3.

    4.古诗

    5.

    6.

    7.

    8.

    9.

    10.

[阅读全文]...
  • 关于烟波的诗句-描写烟波的古诗词有哪些

  •   描写烟波的古诗词有哪些?

      1.轻烟细雨湿*芜。——元朝·张之瀚《木兰花慢》

      2.烟雨蒙蒙鸡犬声。——宋朝·苏轼《山村》

      3.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宋朝·林逋

      4.满川芳草迷烟雨。——元朝·徐有壬《贺新郎》

      5.秋来秋色倍萧萧,空垂烟雨拂横桥。——清朝·蒲松龄《浣沙溪》

      1.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唐朝·杜荀鹤《江夏》原文:”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自别家来生白发,为侵星起谒朱门。也知柳欲开春眼,争奈萍无入土根。兄弟无书雁归北,一声声觉苦于猿。“

      2.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唐朝·爆菊椅《秋江送客》原文:”秋鸿次第过,哀猿朝夕闻。是日孤舟客,此地亦离群。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不醉浔阳酒,烟波愁*。“

      3.一叶飘然烟雨中。——宋朝·陆游《长相思》原文:”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天教称放翁。侧船篷。使江风。蟹舍参差渔市东。到时闻暮锺。“

      4.烟雨蒙蒙隔断桥。——宋朝·陆游《书怀》原文:”羸马常愁趁早朝,斥归幸复侣渔樵。青黄未胜沟中断,宫徵何殊爨下焦?心乐箪瓢同鼎食,身安山泽谢弓招。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5.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宋朝·陆游《秋怀》原文:”策策桐叶风,蒙蒙菊花雨。空堂一灯青,幽壁百虫语。嗟余岂愿仕,老病归无所。屈指计岁年,强半堕羁旅,荷戈北戍秦,挂*西适楚。名惭垂竹帛,文不谐律吕。所余惟一死,忍复类儿女。金丹或可成,青霄渺轻举。

      求一句描写湖泊烟波浩渺的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己选一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含波的古诗 - 句子

含波的古诗 - 语录

含波的古诗 - 说说

含波的古诗 - 名言

含波的古诗 - 诗词

含波的古诗 - 祝福

含波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村居古诗村居古诗的意 期盼落空的古诗 古诗中的湖光秋色 古代形容坚强的古诗 高尚品德的古诗 古诗中描写粟的 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配画画 形容春天小草的古诗词 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关于儿童写的古诗词 些相爱不能爱的古诗 中班古诗一去二三的教案 古诗中有关待人接物的 适合古诗文诵读的篇目 古诗描写爱国的 关于古诗集的名称 含粮食的古诗词 团圆年的古诗词 含有空渺的古诗 关于文玩核桃的古诗词 古诗词的知识竞赛题目 清洁校园的古诗 古诗中适合郭姓男孩的名字 古诗马的图片大全集 关于四季古诗的情境 西安古城墙的古诗词 春日的古诗给我读 描写女子喜欢戏曲的古诗词 描写农忙的古诗有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诗 留园的千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