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形容萧索的古诗 >

形容萧索的古诗

关于形容萧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形容萧索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形容萧索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 柳永《雪梅香景萧索》赏析

  •   原文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参考翻译

      在景色萧索的秋天里,我独自登上高楼遥望万里晴空。俯瞰四野,苍凉的大地深深的触动了我悲秋的情怀,这和当年宋玉因悲秋而写《九辩》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吧。秋天的渔市是那样冷落寂寥碧烟袅袅;水村残存的叶子在风霜中猎猎发红。楚天分外辽阔一望无际,江水浸泡着尚未落尽的夕阳,浪打浪波涛翻滚。

      凭栏临风,我想起来远方的佳人,离别的时日多了,想她亦是愁容满面,久锁双眉了吧。可惜当初,我们突然匆匆别离,有如雨云消散,天各一方。当初种种的美好情态,万般的和睦欢乐如今形同流水落花东飘西散,遥守天涯一方,望眼欲穿。难耐此恨无穷无尽,绵绵的相思萦绕在心间,我愿把这份相思托付给远行的大雁。

      注释

      ①“动悲秋”二句:宋玉《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常将悲秋情绪与宋玉相联系。

      ②镇敛眉峰:双眉紧锁的样子。

      ③雨迹云踪:男女欢爱。宋玉《高唐赋》中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欢会,神女称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④无聊:又作“无憀”

      ⑤分付征鸿:托付给征鸿,即凭书信相互问候。

      赏析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以描写旅况乡愁和离情别恨为主要内容。《雪梅香》(景萧索)一词写游子的相思之情,在柳词中虽属雅词,但是感情洋溢,明白如话,风格与其俚词是一致的。词中描写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正当深秋薄暮时分,登上了江边的水榭楼台,凭栏远眺,触景伤情,追忆过去的幸福时光,无限思念远别的情人。词的上片写词人登楼之所见:高远的晴空,映衬着萧条冷落的秋景,深深触动了词人的悲秋之情。不禁想道:当初宋玉作《九辩》时,心绪大概也是如此吧!“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对仗十分工巧。渔市、水村勾画出一幅江边的萧索秋景:碧色的烟柱孤独地飘忽在寒意渐浓的秋气里,如血的夕阳染红了斑斓的落叶,红色的叶片随着萧瑟的秋风上下飞舞。这里,词人用秾艳的色彩把悲秋的哀愁充分地体现出来。“愁红”在古代诗词中多用来描写被风雨摧残的鲜花。但这首词中的“愁红”,当是指落叶而不是花。首先,既然已见残叶飞舞,当是暮秋时节;而残叶都已飘落,恐怕残花早已化作香尘了吧!再者,这两句词是工整的对句,前一句的“寒碧”是描摹孤烟的色彩,那么,这一句的“愁红”也当是形容残叶的颜色,而不应脱离“残叶”去牵扯落花。然而,这里似乎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即“寒碧”和“愁红”这两个表现色彩的词还能引起人们进一步的联想。“寒碧”,暗示情人紧蹙的双眉;“愁红”,借指情人憔悴的愁容。古代女子以碧色画眉,因此,古诗词中也就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唐人张泌《思越人》词:“东风淡荡慵无力,黛眉愁聚春碧”;古人更常用“愁红”比喻女子的愁容,如顾敻《河传》词:“愁红,泪痕衣上重。”碧色是令人伤心的颜色,又是女子画眉的颜色,所以,词人由袅袅上升的一缕碧色炊烟联想到情人的黛眉,由被夕阳染红的落叶想到被风雨摧残的落花,进而联想到分别时情人带泪的愁容,也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下片首句就写道:“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别后愁颜”照应“愁红”,“镇敛眉峰”照应“寒碧”。一个是明白描写,直抒深情;一个是暗中达意,景中关情,词人对其情人的真诚眷恋于此可见一斑。词人把视线从岸边移到江上:辽阔的江天,一抹斜阳浸入万顷波涛之中,江水缓缓地流向远方。这几句描绘“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景,怀人之情尽在不言之中,读者从中不难体会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趣。词人在下片直抒胸臆,回忆昔日与情人欢会的幸福,无限怅惘,相思愈深。词人迎着江风而立,脑海中浮现出情人的音容笑貌,雅态妍姿。或许当日正在相聚小饮,清歌婉转,妙舞翩翩;或许正在花前月下,两情缱绻,欢度春宵,然而,突然到来的别离,使热恋的情人“顿乖雨迹云踪”。过去的幸福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在这肃杀的秋天里,暮色苍茫,客居他乡的词人只能独倚危楼,悲思绵绵,怅憾难言,相思难遣。这复杂的情感在胸中汹涌,犹如面前奔腾的大江。无可奈何的词人只能托付远飞的大雁把这相思之情,悲秋之感,游子之心带过江去,传达给自己的心上人。结语包容了词人的欢乐、忧伤、回忆、希望、幻想,总括全词意蕴,韵味深长。

      读者不禁感叹:若非亲感身受的真实思想感情,怎能写出如此披肝沥胆,情重意浓的词句!柳永终生落魄,怀才不遇,走马章台,混迹青楼,过着“诗酒风流”的日子,是封建时代的真正的浪子。从其《乐章集》中诸多诗词来看,他与*交好,不似那班轻薄子弟以玩弄女性为目的,而是极重感情,怜之,爱之,思之,念之,情深意笃,感人肺腑。这类作品不仅《雪梅香》一词,它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等等,不胜枚举。柳永的真情换来了同样的真情。他因写俚词被统治者排挤出上流社会,下层社会的人们,尤其是*们却喜爱他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南宋叶梦得语),就是明证。柳永生前家无余财,死后由几个*合资才得以入殓成葬,这当可以看作是对柳永真诚的报答吧!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搜索苏轼的古诗大全

  • 苏轼,文学
  • 搜索苏轼的古诗大全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搜索苏轼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一:《满庭芳·蜗角虚名》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之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锺美酒,一曲满庭芳。

      二:《减字木兰花·玉房金蕊》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仁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三:《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

      四:《点绛唇·不用悲秋》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还高宴。江村海甸。总作空花观。尚想横汾,兰菊纷相半。楼船远。白云飞乱。空有年年雁。

      五:《点绛唇·红杏飘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六:《减字木兰花·回风落景》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仁白玉肌。

      七:《南乡之·凉簟碧纱厨》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馀。

      睡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

      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仁间一味愚。

      八:《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仁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仁泪。

      字之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仁,葬于颍昌(今河南省*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仁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拓展: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 赏析

      一、 作者简介

      诗人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诗人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诗人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诗人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阅读全文]...
  • 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哪首诗(登高古诗赏析和解释)

  • 解释
  • 杜甫,千古诗圣,心系苍生,胸怀天下。

    他在世时,经历了盛唐转衰的过程,所以他的诗中反映了不少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常怀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之感。因此,他的作品因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被称为诗史。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结束了四年,但是地方军阀又趁势而起,杜甫离开草堂到达夔门。那时他的人生,已经走入老年,生活依旧贫苦,身体也愈发不好。

    他于秋日登上白帝城,面对秋江萧瑟,百感交集,于是就有了这篇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因此,《登高》被*赞为: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精光万丈,系旷代之作。

    登高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思是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那么,为什么诗人不用“落叶”,而是要用“落木”呢?

    诗忌俗字,说到“叶”,常使人感觉到绿意和生机,想到枝繁叶茂。而单一的“木”字,则给人一种秋天的萧条感觉。

    王勃曾经写下过一首秋景五绝: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虽说也是在讲萧瑟,但黄叶一词好像就不如落木来得深沉。

    相比落叶萧萧,显然落木萧萧更加沉重,这也符合诗人的意境。诗人听猿啼,看飞鸟,仰望落叶之窸窣,俯瞰大江东去。既壮阔又萧瑟,引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一整首诗歌的情绪是自然而然,又沉郁悲怆的。所以,也只有落木萧萧,才能更加反应诗歌的情绪。

    用木来化用叶,古已有之。屈原曾在《九歌》中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庾信在《哀江南赋》中写: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曹丕也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之后,黄庭坚在《登快阁》中也将落叶写作落木: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树木、树叶、树枝,在诗人眼里,都可以用木来代指。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在形象思维中,木和叶的语感相差会大很多。

    很多诗人都用木叶来描述秋景,譬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不但是描写秋风吹树木,也在表示落叶纷飞。

    而“木”这个词语,还会让人联想到颜色,那种深褐色的深重,而“叶”却容易让人联想到青绿般的颜色。很显然,在本诗中,沉郁的色彩更加合适。

    有歌手说,为了押韵,作词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还是现代的白话文写作呢,更别提古代对韵脚*仄非常讲究的古诗了。将登高用七律的*仄来考察一下,可以看出这是属于仄起入韵的格式。

    这个格式要求七律的*仄是:

    中仄**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中仄中**仄仄,中*中仄仄**。

    中*中仄**仄,中仄**仄仄*。

    虽然说很多美妙的古诗因为情怀悠长,有时候并不局限于*仄,但是大体的格式还是要遵守的。更何况,诗圣用词向来考究。杜甫这首《登高》,除了首联里的“猿”字稍微出律,其余完全合辙。

    无边落木萧萧下——**仄仄**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仄仄*。怎么样,杜甫不愧是诗圣吧?

    古时候的交通不如现在便利,所以那个时候的伐木工人在森林里砍了木材之后,想要将其运输出去就会非常困难。所以,他们因地制宜,找到了一个独特的、省力的运输方式——木排。

    木排,在古代被称为“桴”,是运输木材的一种主要方式。伐木工人把木材砍好之后,用绳索等工具简单地将其*在一起,做成木排,然后把木排放到水中。

    这种运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因为它通过水的浮力和流动,让木排顺着水流而下,到达指定位置后,再由人打捞起来,然后搬运走。

    同时,长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所以,放木排这一古老的行业,就由此诞生了。杜甫登高望江,难免也会看到木排随水而下。所以,这无边落木还有一个解释就是:杜甫可能看到了真木头。

    放木排这个行业,算是惊险、高危,且又生死无常了。从春秋战国时候起,放木排人的身影就一直存在,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伐木通常情况下是在冬季进行,伐木工将木材砍伐之后,放置在那里,然后等到来年春江水暖了,再将木材编成木排放下去。

    但是,杜甫登高的时间是深秋了,所以理论上他应该看不到大规模的放排的。但是,结束安史之乱的战乱后也说不准。所以,这个解释权当读个新鲜吧。

    想想看诗人登高远望,秋风萧瑟,江水滚滚而下,奔腾不休。江上木排成行,随水而下,逝者如斯夫。*猿声不休,茫茫天际白鸟南飞。

    诗人沉郁悲苦,身体老弱又思念故乡,他早年登楼时还能够写出: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而在夔州的时候,也只能自嘲的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  

    杜甫写《登高》的时候已经五十六岁了,他从踌躇满志的壮年,到暮气深重的晚年,他在安史之乱的动荡中流离了整整八年。余生的时间,他亦在动荡的时节里颠沛飘荡。

    他不但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苦难和国家的忧患,精神和身体也都遭遇了许多折磨。但是他年华逐渐老去,沉郁忧患开始成为他诗作的底色。

    写登高的时候,正是他准备归乡之时。然而动荡的时局让交通闭塞,这趟归家之行路途漫漫,三年后,杜甫病故在耒阳。正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全文]...
  • 搜索古诗蝉唐虞世南70句

  • 经典
  • 虞世南诗词《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

      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2分)

      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

      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四:

      【注释】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藉(jiè):凭借。

      1.本诗前两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所写的蝉尊贵清高。(2分)它角须下垂,栖于疏桐,饮吸清露,鸣响流播。(3分)

      2.托物寓意(2分;答比兴、象征、联想亦可。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寓情于物、融情于物给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蝉”的形态、*性、鸣响,(1分)自然引出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2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1分)

      译文: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赏析: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形容萧索的古诗 - 句子

形容萧索的古诗 - 语录

形容萧索的古诗 - 说说

形容萧索的古诗 - 名言

形容萧索的古诗 - 诗词

形容萧索的古诗 - 祝福

形容萧索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词唱的好处 劝学成功的小故事或者古诗 写给小儿女的古诗 写两个和水有关的古诗 采薇的古诗词加上拼音 蟹黄汤包的古诗 带有春字的古诗词三百首 形容女性英姿飒爽的古诗李白 古朗月行的古诗加拼音 押五微的古诗 形容人恋爱的古诗文 古诗中的意象交错 给我写三首苏轼的古诗词 歌咏长城的古诗词 有天春天的古诗 古诗里的猿是猴子 修禅心的诗词古诗文网 形容弹奏很好的古诗 说事业蒸蒸日上的古诗词 少和宁在古诗中的含义 描写冬天人懒的古诗 采莲曲的古诗作者是谁 敢于指出问题的古诗词 古诗杏花的作者 描写春天的古诗10首 关于新学期开学的古诗 含有四十的古诗词 冬天准备新年的古诗 表达被录取的古诗 写秋天的古诗简单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拼音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