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关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 语文
  •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定义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①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②。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

      ①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府设于此地。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作本诗时,作者在凉州作客。②月出: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文学知识】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人。以边塞诗著称,想象力丰富,格调积极乐观。

      【参考译文】

      弯弯的月亮银光铺泻,照耀着整个凉州城。月光下的边塞重镇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夜已深深,河西幕府中仍传来动听的音乐声。,已分别了三五年的老朋友们今夕欢聚。花门楼前的草又已泛黄,岁月催人,哪能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定要一醉方休。

      【阅读训练】

      1.后一句的头顶住前一句的尾,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现这种手法的词语是________。

      2.前四句描写凉州的景象:_______,显示当时的凉州城____的景象。

      3.此诗的过渡句是“________”。

      4.此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顶真(顶针) 城头、凉州、琵琶

      2.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繁华安定

      3.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4.豪迈乐观,奋发向上 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

      二: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要点】景物的特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

      【评分参考】可考虑将景物的特点分解成如下要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边地色彩),能够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以此为标准向上浮动,答出三个要点可得5分。

      3.从上面这首唐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要点】第一问示例: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感叹人生短暂,但不甘*庸,立志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

      【评分参考】第一问3分。第二问7分,明确表态(是否认同作者态度均可)1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6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阅读全文]...
  •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

  • 古诗文
  •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通用7篇)

      《狼》选于《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屠夫很害怕,就把骨头丢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来,可另一只狼仍旧跟

      随着他。屠夫又扔了一块骨头,后面的狼吃到骨头也停了下来,但先前吃骨头的狼又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紧跟着他。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夹击。他向周围一看,发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在场中堆积了柴草,用草垫子遮盖起来,形成小山似的。屠夫就跑过去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来。狼不敢上前,瞪眼对着屠夫。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蹲着的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自在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猛劈狼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想打通了从后面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背后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此时他才省晤到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他。

      狼也够狡猾了,然而不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狡诈手段究竟有多少呢?只不过供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 故事开端,写屠夫晚归途中遇狼。

      二 故事发展,写屠夫投骨喂狼,狼却得寸进尺,紧跟不止。

      小说写屠夫用智慧杀死两只狼的故事,表达了狼的狡黠,赞扬了人的聪明和勇敢。

      三 故事进一步发展,写屠夫自守防御,与狼对峙。

      四 故事高潮与结局,屠夫用智慧和勇敢,终于杀死两只恶狼。

      黠狼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注释

      方:正

      啮:咬

      臀:屁股

      欲:想要

      释:放开

      货敝身压 :货物摔破,车子压在自己身上。

      既:已

      龁:咬

      片肉:指车夫身上的一块肉

      去:离开

      脔:小块的肉

      黠(xiá):狡猾

      黠狼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车夫推着装着重物的车登坡,正在用尽力气的时候,一只狼来咬他的屁股。车夫想要撒手,货物就会摔掉,自己也会被压到,只好忍着疼痛继续推车。上了坡之后,狼已经咬了一小块肉离开了。趁车夫不能出力的时候,偷吃一块肉,这只狼也算是狡猾又可笑。

      寓意

      如此事情的前提是:一、欲图大利,二、其不能为力,三、有窃尝肉者。车夫有车货之利,在其不能为力之时,于车货与臀肉之间二者必择其一,不存在鱼与熊掌兼可得,被啮臀肉实属无奈之举;而“黠狼”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在其左右为难之时而图其谋、发其力,则利即唾手可得,自然狼是瞅准了车夫之“其不能为力之际”的,这也正是狼之所以为“黠狼”的高明之处。世间“狼啮其臀”之事比比皆是,大到伟人安邦定国,小至凡人蝇头之争,皆有之,为此者非君子,实乃小人所为也!

      牧童逮狼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词语解释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阅读全文]...
  • 生查子.独游雨岩诗词理解翻译

  • 理解
  • 生查子.独游雨岩诗词理解翻译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宋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

      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 》)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 :“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 ,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本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 ,这是词*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 ,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 ,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 ”,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 。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 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 ”之后 ,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 ”,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 》“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 ”,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阅读全文]...
  •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欢迎阅读。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进退是偏意词组,只重其中一个意思,据文意定。

      1、前进后退。如,进退维谷。

      2、加减。如,以图国用而进退之。

      3、举止,指一举一动。如,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当然还看具体情况。《岳阳楼记》中,“进”、“退”也有具体所指。

      扩展阅读: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同时,(除上述无需翻译的情况外)文言文翻译时也应讲究“字字落实”。

[阅读全文]...
  • 有关《高士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 阅读
  • 有关《高士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想必大家对于阅读理解都不陌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高士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仅供参考。

      严君*不仕

      严遵字君*,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曰:“君何以不仕?”君*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具车马衣粮,君*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注释]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文言知识]“无以”及其他。“无以”在文言中是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上文“无以自发”,意为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又,《鸿门宴》:“项王无以应。”意为项羽没什么用来回答的。“无以”的'反面是“有以”,即“有办法可用来……”。如“有以活人”,意为有办法使人活下去。

      [思考与练*]

      1.解释:①仕 ②讫 ③肆 ④具 ⑤乃 ⑥谬 ⑦然

      2.翻译:①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②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3.“吾病耳,非不足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我有病,并非感到不满足;②我给人治病,不是不想做官;③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④我有弱点,不是不想做官。

      【参考答案】

      1.①做官②结束③店铺④备办⑤却⑥荒唐⑦这样

      2.①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②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

      3.③

      【参考译文】

      遵,字君*,是四川人。隐居不去做官,常在成都市给人算卦,每天可也获得百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算卦结束,关了店铺放下帘子,做写书这件事。蜀有一个叫罗冲的富人,问君*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君*说:“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冲为君*准备好车字马匹衣服粮食,君*说:“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我富余,而子贫乏,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冲说:“我有万两黄金,你没有一石,还说有余,不是荒谬吗?”君*说:“不是这样。我从前夜里住在你家,半夜还没休息,夜以继日的忙碌而不曾有过满足。现在我靠算卦为生,不下床而钱自至,还剩下百余个,尘土有几寸厚,不知到干什么用,这不是我富裕你贫乏吗?”冲很惭愧。君*叹曰:“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所以不做官。”

[阅读全文]...
  • 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 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在我们*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两层含义:

      1、“然”,表示前面一事已告一段落。“后”,下面的一句文言文表示前事的发展状况。“然后”可译为从那以后或从此以后。“然后”连译表示事情的转折。“然后”直译为然后。

      2、“然”通‘燃’,因此“然后”文言文中有可译为‘燃烧以后’的,但很少见。

      “然”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如: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三、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中“……地”。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逍遥游》)

      四、“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的“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如:(触龙曰)“……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触龙说赵太后》)成然之。(《促织》)

      “虽”字主要的用法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一、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二、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阅读全文]...
  • 英文中各种动物声音的翻译

  • 声音,动物,英文
  • 英文中各种动物声音的翻译

      动物(Animal)是生物的一个种类。它们一般以有机物为食,能感觉,可运动,能够自主运动或能够活动之物。包括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文中各种动物声音的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狮子(lion): roar, howl;

      2、老虎(tiger): roar, howl;

      3、豹子(panther): howl

      4、大象(elephant): trumpet;

      5、豺(jackal): howl

      6 、狼(wolf): howl

      7、狗(dog): bark,yap,yelp,bay,howl,growl,snarl,whine

      8、狐(fox): bark,yelp

      9、猫(cat): mew,miaow,miau,meow,meou

      10、鼠(mouse): squeak,cheep,peep

      11、猪(pig): grunt, whick, aqueak

      12、野猪(swine): grunt

      13、公猪(boar): girn

      14、熊(bear): bruzz, growl

      15、无尾猿(ape): gibber,gueriet

      16、猴(monkey): screech, gibber, chatter, snutter, jabber, howl

      17、骆驼(camel): nuzz, grunt

      18、鹿(deer): call, bell, bellow

      19、牛(cattle): cow,bleat

      20、公牛(bull): bellow,low

      21、母牛(cow): low

      22、小牛(calf): bleat

      23、水牛(buffalo): boo

      24、羊(sheep,goat): baa, bleat

      25、马(horse): neigh,whinny,nicker

      26、驴(ass,donkey): bray, hee-haw

      27、兔子(rabbit): mumble

      虫子怎么叫。

      1、青蛙(frog): croak

      2、蟾蜍(toad): shriek

      3、蛇(snake, serpent): hiss

      4、蜜蜂(bee): buzz,hum,bumble,drone

      5、黄蜂(wasp): hum

      6、蟋蟀(cricket): chirp(chirup)

      7、甲虫(beetle): drone,boom

      8、蚱蜢(grsshopper): chirp

      9、蚊子(mosquito): hum,buzz,drone

      10、苍蝇(fly): hum,buzz,drone

      飞禽怎么叫。

      1、公鸡(cock): crow

      2、母鸡(hen): cackle,cluck

      3、小鸡(chicken): cheep

      4、火鸡(turkey): gobble

      扩展资料:

      动物声音歌谣:

      The Animal Sounds Song

      动物叫声歌

      the dog goes woof woof woof woof

      小狗汪汪叫

[阅读全文]...
  •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

  • 苏轼,语录,优美
  •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以词著称,文章写的也非常好。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续欧阳子朋党论

      苏轼

      欧阳子曰:“小人欲空人之国,必进朋党之说。”呜呼,国之将亡,此其征欤?祸莫大于权之移人,而君莫危于国之有党。有党则必争,争则小人者必胜,而权之所归也,君子安得不危哉!何以言之?君子以道事君,人主必敬之而疏。小人唯予言而莫予违,人主必狎之而亲。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而君子者,不得志则奉身而退,乐道不仕。小人者,不得志则侥幸复用,唯怨之报。此其所以必胜也。

      且夫君子者,世无若是之多也。小人者,亦无若是之众也。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孔子曰:“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必皆君子也。冉有从夫子则为门人之选,从季氏则为聚敛之臣。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乐王鲋谓范宣子曰:“盍反州绰、邢蒯?勇士也。”宣子曰:“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王鲋曰:“子为彼栾氏,乃亦子之勇也。”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苟黜其首恶而贷其余,使才者不失富贵,不才者无所致憾,将为吾用之不暇,又何怨之报乎!人之所以为盗者,衣食不足耳。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而衣食既足,盗岂有不能返农夫市人也哉!故善除盗者,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善除小人者,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以力取威胜者,盖未尝不反为所噬也。

      曹参之治齐曰:“慎无扰狱市。”狱市,奸人之所容也。知此,亦庶几于善治矣。奸固不可长,而亦不可不容也。若奸无所容,君子岂久安之道哉!牛、李之党遍天下,而李德裕以一夫之力,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奸臣复炽,忠义益衰。以力取威胜者,果不可耶!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而为君子小人之戒。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国之将亡,此其征欤征:争夺 B.疏者易间,而亲者难睽也睽:背离

      C.愚以谓治道去泰甚耳泰:安定 D.诱以富贵之道,使隳其党隳:毁坏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祸莫大于权之移人又何怨之报乎

      B.彼栾氏之勇也,余何获焉农夫市人,焉保其不为盗

      C.昔栾怀子得罪于晋,其党皆出奔开其衣食之门,使复其业

      D.君子以道事君 愚是以续欧阳子之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⑴凡才智之士,锐于功名而嗜于进取者,随所用耳。 (3 分)

      ⑵呜呼,宣子蚤从王鲋之言,岂独获二子之勇,且安有曲沃之变哉! (3分)

      ⑶欲穷其类而致之必死,此其所以不旋踵而罹仇人之祸也。 (4 分)

      9.苏轼认为君王防治朋党之祸应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请简要概括。 (3 分)

      参考答案

      6.(3 分)A(征:预兆)

      7.(3 分)C(都是代词。A 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语末助词/表疑问;D 项,用/因为)

      8.⑴(3 分)大凡对获取功名有急切之心并对进取特别喜欢的有才学智慧的读书人,就听任、重用他们罢了。 评分建议:“锐”、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⑵(3 分)哎,范宣子如果早听从王鲋的话,难道只是获得这两个义勇的人?况且哪里会有“曲沃之变”啊?评分建议:“蚤”、句式、语句通顺各 1 分。

      ⑶ (3 分) 想将他的同党追究到底并且达到使他们一定处于死地的目的,这恐怕是(自己)还来不及转身就遭遇仇人祸患的原因。 评分建议:“穷”、“所以”、“罹”、语句通顺各 1 分。

      9.(3 分)①远离小人,重用人才;②惩治首恶,宽容从犯(或:不凭借强力获取威望)。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 1 分。

      拓展

      内容简介

      苏轼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 地主家庭。 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辙同榜进士。深受主考 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1061年),除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时期,因与 王安石变法主张不合,请求外任,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任职期间,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推行中的流弊,被新进官僚 何正臣、舒亶、 李定等人罗织罪状弹劾,于元丰二年(1079年)被捕入狱,勘问“谤讪朝廷”之罪。这就是北宋有名的 *“ 乌台诗案”。数月后侥幸获释, 责贬黄州。元祐元年(1085年),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回京,任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职。因不同意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引起旧派疑忌。先后出知杭州、 颍州、扬州。召回京后,任端明殿学士,官至 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出知定州。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 *得势,苏轼被贬至英州、惠州,远放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宋徽宗即位,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追谥 文忠。著有《东坡七集》、《苏氏易传》、 《书传》,《论语传》和 《东坡志林》等。 《宋史》、《宋史新编》、 《东都事略》、 《名臣碑传琬琰集》、 《三朝名臣言行录》、《元祐党人传》及 《乾道临安志》、《嘉泰吴兴志》、 《咸淳毗陵志》等均有传。其弟 苏辙撰有 《东坡先生墓志铭》,宋人王宗稷有《东坡先生年谱》,均附载于《 苏东坡集》,明人郑鄤有《考定苏文忠公年谱》,清人冯应榴有《苏文忠公年谱合注》。

      《东坡诗话》原书二卷,今本一卷,三十二条。旧题苏轼撰。然据 《郡斋读书志》小说类称“轼杂书有及诗者,好事者因集成二卷”。可知实非苏轼自撰,但成书较早,至迟在南宋集成。因非苏轼自撰,故未附载于全集。除《郡斋读书志》著录外, 《通志·艺文略》著录于 诗评类。 《诗话总龟》和 《苕溪渔隐丛话》曾摘引其文。今所存仅有 《说郛》本。日人 *藤元粹即据以辑入《萤雪轩丛书》。元人 陈秀明有《东坡诗话录》,清人辑入 《学海类编》,则为别本。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 诗集、 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苏轼诗有王十朋《集注分类东坡诗》二十五卷,有黄善夫刊本、 《四部丛刊》影元刊本。编年注本,即施元之、 顾禧《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有宋嘉泰刊本、景定补刊本,均已残。清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五十卷,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五十卷,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中华书局 《苏轼诗集》共五十卷,其中每——第四十六卷用王文诰本,第四十七——五十卷用冯应榴本。苏轼词较常见的是朱祖谋编年本 《东坡乐府》三卷,有龙棆生 《东坡乐府笺》本。苏轼文在宋代就有多种刊本,最早的选本是南宋 邱晔的《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宋刊本。明末 茅维《苏文忠公全集》七十五卷本只有文和词,为中华书局 《苏轼文集》七十三卷本所沿用(书后有点校者辑《苏轼佚文汇编》)。其诗文全刊本,宋代就有 《东坡集》《东坡后集》等。明成化四年 程宗刊《苏文忠公全集》(包括《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奏议集》十五卷、《内制集》十卷另附 《乐语》一卷、 《外制集》三卷、《应诏集》十卷、《东坡续集》十二卷及 《年谱》一卷)一百一十二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 《四部备要》本。

      1036年1月8日(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苏轼与其弟苏辙、父苏洵并称三苏,同列 唐宋八大家。

[阅读全文]...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

  • 学生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的阅读理解及译文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 后安石当国 当:掌管

      C. 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 人言不足恤 恤:体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

      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

      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1..给文中加虚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B.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C.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D.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4分)

      (2)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4分)

      (3)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4分)

      参考答案

      9、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D项,“恤”在古代汉语中有“体恤”“安抚”“忧虑”等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为“忧虑”的意思。)

      10、D(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因而要紧密结合语境来判断,然后再与题目所给出的出自教材的一些语句中的文言虚词的用法相之较.A项,前者为介词,译为“给”,后者为动词,译为“亲附、亲*”;B项,两者都是介词,前者译为“向”,后者译为“在”;C项,前者为介词,译为“因为”,后者为连词,译为“而”;D项,两者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

      12、(1)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大意1分,“友生”1分,“携以示”1分,“延誉”1分)

      (2)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大意1分,“不次进用”1分“激”1分,“奔竞”1分)

      (3)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大意1分,“其”1分,“以天幸”1分,“为常”1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一,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不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把他的文章带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考中进士,被选为上等,出任签书淮南判官。按以前的制度,任职期满允许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唯独王安石没有这样做。再调任鄞县知县,修筑堤堰,疏浚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些利息来偿还,使官仓的谷能够陈谷换新粮,郡县的百姓都认为很方便。后来任舒州通判。当时文彦博做宰相,向朝廷推荐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王安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进阁职务,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理由而推辞。欧阳修把王安石需要俸禄养家的情况向朝廷说明了,于是朝廷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他请求担任常州知州。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又进京担任度支判官,当时是宋仁宗嘉祐三年。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雄辩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以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赞同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变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原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意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欲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视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这耳目,器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苍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仛,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元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阁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诏,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神宗在颍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 ,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辨,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三年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章事。

[阅读全文]...
  •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

  • 《论语》《孟子》是我从小熟读的书。当时我祖父教我的只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一则我年纪幼小,二则祖父也不大给我讲解;只囫囵地照本反覆地诵读,以至虽能背得出来,偶然看看朱注,却似懂非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是不肯、不愿甚至不屑于求甚解,是对当时政局和社会风气的反抗。我却是限于主、客观条件不能求甚解。前者是出于存心,后者是出于幼稚。

    到专*中国古书时候,逐渐地能主动阅读不少有关书籍,便以探求原书本意为己志。我曾得到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是作者在他重病卧床六年(1933年冬到1939年8月)中集中精力所作,征引书达六百八十种之多,三大厚册,字数以百万计,搜集古今人对《论语》的解释相当完备。可惜排印错误太多,字小,而且流传不广,因为是敌伪时期华北*所印,稿本后来虽已由中华书局收藏,却再没有印行。这样繁冗的书,一般人也难得有耐心读下去。

    《论语集释——中*学文库》

    我读了一遍,知道《论语》每一句无不有几种讲解,到底谁是谁非,本书很少判断,因此产生一个念头,若在纷乱众说之中,采取最接*原意的加以注解并译成现代汉语,岂不有益于今日青年?

    《论语》是孔子和孔门弟子言行的纪录,孔子这人是否值得宣扬,先得考虑。我本来对孔子怀着相当的尊敬,又加以阅读有关史料和评论,别的不论,我认为至少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比任何古人都巨大的。

    第一,在孔子以前,古代文献都由公家掌握,因之文化知识也由贵族垄断。民间既没有教师,也没有书籍(古人叫“简策”)。孔子虽系贵族的没落者,却能得到公家所藏简策,不但学*,而且整理,并教给学生。

    第二,孔子以前,只有官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有“乡校”,便是郑国的国立学校,入学的都是贵族子弟,他们才能评论当时政治人物和措施。一般老百姓便没有学校可进,自然也没有老师可从。孔子则是中国第一位开办私学的人。他所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一般自由民,仅有极少几个贵族子弟。只要送他一点薄礼,便可列入门墙。由此可以推论,由官学向私学转化,由公家垄断的书册转到民间,才能有春秋末期到战国的文化勃兴,诸子百家争鸣。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庄子是对儒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人,但《庄子·天下篇》有下面一段话:其明而在数度(礼乐制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孔子孟子之徒)搢绅(儒服)先生多能明之……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孔子讲学图

    这话十分明白,简单地说:先有儒士,然后才有“百家之学。”由此又可以推出两条结论,一是曾经孔子学*、传授的古代典籍,后代才有传人,有比较完整的传本。今天的《诗经》《尚书》《周易》(仅《卦辞》《爻辞》二部分)《春秋》是孔子整理并传授下来的。至于《左传》所引的《志》(如文公二年引《周志》,宣公十二年引《军志》,更多的是单称《志》),都是孔子以前的古书,孔子或者无意,或者无暇加以整理和传授,便都丧失,只剩下被引用的少数语句。

    又一是现今号称孔子以前的古书,如《管子》《晏子春秋》都是孔子以*所托,前人早有定论。可以说,今日所传私人著作,没有早于孔子以前的。若讲中国文化史,孔子自是承先启后的第一人。由此之故,孔门弟子也受尊重。自西汉以至清末,《论语》便是士子的必读书。今天要研究孔子及孔门弟子,也必须以《论语》为根据,为准绳。这是我写《论语译注》主要动机。

    要写《论语译注》,必须先深入了解《论语》本书的体例、词汇、语法,就是每词每句在当时的本义。我看了某些人搞的古书译注本,并没有下大功夫,其中较好的不过就他的水*依字面翻译,并不考作者的本意和本义,未免把译注看得太容易了。

    我喜欢晋人陆机的一句话:“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昭明文选·文赋序》)我认为无论读什么书,必先探求作者的“用心”,才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若要得作者的用心,一定先求当时语句的流行意义,因此我在着手译注《论语》之前,先写了《论语词典》,这样,不致被纷歧的解释所迷惑。

    陆机画像

    譬如《为政篇第十六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虽只八个字,却“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程树德《集释》案语)。歧义之所以产生,最大关键在于“攻”字意义的确定。何晏《论语集解》说:“攻,治也。”黄侃《论语义疏》说:“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这几家以至另外许多家都把“攻”解为“治”。“治”不仅是学*研究,也包括实行、传播。孙奕《示儿编》却说:“‘攻’如‘攻人之恶’之‘攻’。”这一说不始于赵宋,南朝任昉作《王文宪公集序》曾说过:“攻乎异端,插图归之正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也说:“《周书》设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将“攻”字改作“恶”字,也是和攻伐解相*。其后清末民初的王闿运作《论语训》也说:“攻犹伐也。”(但他释这句的整个旨意却错了。)

    次要关键的词是“已”字,“已”字旧有三说,孙奕说:“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程树德却说“‘已’者语辞,不训为‘止’。”而《晋书·索传》说:“攻乎异端,戒在害己。”似乎把“已”字误认为“自己”的“己”字。至于“异端”,尤其有不同解释,自然不是孟子时代的杨朱墨翟之说,也不是韩愈时代的佛老和和尚道士。有人认为是老聃之说,那是误认为老聃在孔子前,至少今天所传《老子》的著作和流行是在孔子和《论语》以后。我研究了《论语》的词法和句法,采取了孙奕的说法。

    写《论语译注》时候,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是一九五五、五六年,正值重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时候,若向图书馆借书,只要开一书单,图书馆便派人送到家。这的确对研究工作者给予极大的方便,是具体地支持研究工作。但我被划为右派以后,被批判时,却成了罪名之一。说是借图书馆的书,隔不久便一车车(*板三轮)地送到家,一摞摞地送上楼(我住三楼)。这是图书馆在履行职责和规定,罪名却加在我头上。自然,那时是不容说理的。黑云未必能压城,功劳(或者说苦劳罢)却变成罪过。幸而这时我早完稿交给中华书局了,不然便很难继续写下去。

    我在中文系被批倒批臭后,临时被安排在历史系教了一段时间《史记》。暑假后接到通知,调到兰州大学中文系,可以说是去“效力”罢。中华书局接到我《论语译注》清稿后,交童第德先生审查并任责任编辑。童先生颇有中国学者的旧风度,认真而踏实,我后来到中华书局和他共事,相处甚得。这部书是我到兰州以后才出版的,当时,出右派分子的著作,自是大胆!金灿然同志(中华书局总经理总编辑)也因此受了批评。

    金灿然

    但我并不因“有罪”而停笔。我还继续写《孟子译注》。当时中华书局派人到兰州大学组稿,不晓得哪一方是出谋划策者,商定压我拿出《孟子译注》全部稿件。我以戴罪之身,哪里敢有二话,况且我已经忧患受创不小,更不存名利思想,不但乖乖地,而且毫无可惜之心将所有《孟子译注》稿本交出。兰大中文系便组织若干师生讨论,据参加讨论的几位告诉我,讨论中七嘴八舌,争吵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几乎无法定稿。有人主张用举手方式表决,以多数定是非,但进行了一段,觉得不妥。最后还是交给我,让我全权裁定。我看了他们对我原稿的修改和他们讨论纪录,啼笑皆非,却不敢、也不想露之于形色,耐心地默默地又把原稿恢复本来面目。

    但第一次出版的《孟子译注》译注者是“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自然一切有关人士都分得若干元稿费(有人告诉我,他举了一次手,分得七十元),我被认为是“审定”者罢,也喝了一口汤。

    《孟子译注》署名方式的变化

    我在兰州时间不到三年,忽然接到通知,调我回北京,到中华书局报到。兰州有人说:“有大学教授不当,却调到书局去卖书!”以为我再度被“贬谪”,这些人是对中华书局不了解,我也只好心中暗笑。来到中华书局不久便有一张*是点我的名的。对我开了一次批判会,既没有任何事实,谈不上揭发;也没有举出任何罪证,只是空空荡荡地说我如何不老实。我当时想我又不是自己要求调来的,有什么不老实?怎么调我来的经过我事后才了解。后来我才领悟到,这是承袭了宋太祖立下的规矩,先打一百杀威棒。对新进本单位的右派,实行所谓“打威风”之谓也。我那时“戴罪立功”还来不及,何威风之有哉!

    会上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竟大声对我吼着:“《孟子译注》是你做的吗?”我处于低头认罪的情况下,夫复何言!《孟子译注》是我做的,明眼人都知道。这书已经被人强抢了去,我不曾有怨言,更不敢吐出一句“是我做的”的言语。我才知道,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不摆事实,不讲道理是当时的风气,我只能“低头认罪”,默不吱声。

    六一年摘除我的右派帽子。中华书局当局调了《孟子译注》的原稿,加以考查,肯定每字每句都是我的,这才和兰大中文系联系,主张改用我的名字重印。兰大中文系竟然不同意,却说重印区区稿酬可以由我一人独得,译注者名义仍归兰大小组,真是可笑之至。中华书局当局这次实事求是,重印时改用我的名字,算是物归原主,终于分清黑白,明确是非,使这部多灾多难的《孟子译注》重新和广大的读者见面。

    有不少的朋友告诉我,《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姐妹篇,不论从体制上、行文风格上看,都是出于一人手笔,所谓之译注小组竟想为图名遮掩天下耳目,是徒劳的。好在今天已是云开日朗,以前搞“群众运动”的做法,也一去不复返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今日的中国比以前大不相同,但还得继续普及并且提高文化(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水*,政治上更加开放,有在宪法范围内的高度民主和自由,那么,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才不是一句修饰门面的自欺欺人之谈。

    (本文原载《守正出新——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

    杨伯峻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装

    9787101127867

    26.00元

    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论语译注》(简体精装本)

    杨伯峻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5763

    39.00元

    《论语译注》是久负盛名的名家力作,是阅读《论语》的必读之选。此次精装印制,典雅大气。

    《论语译注》(大字本)

    杨伯峻 译注

    16开 *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07203

    48.00元

    本书为简体大字本,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双色印刷,原文、译文及注释三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并使阅读过程赏心悦目。

    《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

    杨伯峻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语录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说说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名言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诗词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祝福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心语

推荐词条

真正的幸福古诗 描写边塞征战的古诗大全 清明节的古诗的课堂 继续努力学*的古诗词 含匀字的古诗 关于对待他人的古诗词 飞翔的爱古诗朗诵 描写狗狗的的古诗词 子墨的古诗意思 水浒中的古诗 古诗菊花的简单背景图 含温霭的古诗词 杜牧写诗的古诗 苔古诗的写作手法 饮醉误事的古诗 错过就是一辈子的古诗 描写荷花荷叶的所有古诗 春从天上来的古诗 翁卷对田园赞美之情的古诗 改编古诗词的广告语巧妙 有关为理想的古诗 写青年的古诗词 形容与爱人分手的古诗 用夸张的手法的古诗 关于冬天的古诗四首 古代诗歌改成歌的古诗 姓沈的古诗名字 知乎上写的古诗词 与梅和雪有关的古诗 草的古诗中的*义词是哪个 中华民族的智慧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