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古文,上古的文字。泛指秦以前留传下来的篆文体系的汉字,如甲骨文、金文、籀文。定义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在五四时期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①夜集
【唐】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②。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
①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府设于此地。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作本诗时,作者在凉州作客。②月出: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花门楼:指凉州馆舍的楼房。
【文学知识】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人。以边塞诗著称,想象力丰富,格调积极乐观。
【参考译文】
弯弯的月亮银光铺泻,照耀着整个凉州城。月光下的边塞重镇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夜已深深,河西幕府中仍传来动听的音乐声。,已分别了三五年的老朋友们今夕欢聚。花门楼前的草又已泛黄,岁月催人,哪能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定要一醉方休。
【阅读训练】
1.后一句的头顶住前一句的尾,这种修辞手法叫________,在前五句中表现这种手法的词语是________。
2.前四句描写凉州的景象:_______,显示当时的凉州城____的景象。
3.此诗的过渡句是“________”。
4.此诗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其根据是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顶真(顶针) 城头、凉州、琵琶
2.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 繁华安定
3.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4.豪迈乐观,奋发向上 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
二: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两句“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②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要点】景物的特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
【评分参考】可考虑将景物的特点分解成如下要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边地色彩),能够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以此为标准向上浮动,答出三个要点可得5分。
3.从上面这首唐诗“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案要点】第一问示例: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感叹人生短暂,但不甘*庸,立志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人生态度。
【评分参考】第一问3分。第二问7分,明确表态(是否认同作者态度均可)1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6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通用7篇)
《狼》选于《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狼得骨止,—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有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半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长一段路。屠夫很害怕,就把骨头丢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下来,可另一只狼仍旧跟
随着他。屠夫又扔了一块骨头,后面的狼吃到骨头也停了下来,但先前吃骨头的狼又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紧跟着他。屠夫处境十分困窘,担心前后受到它们的夹击。他向周围一看,发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麦场的主人在场中堆积了柴草,用草垫子遮盖起来,形成小山似的。屠夫就跑过去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来。狼不敢上前,瞪眼对着屠夫。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面前。过了很久,那只蹲着的狼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自在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来,用刀猛劈狼头,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正要赶路,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堆里打洞,想打通了从后面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背后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把它杀死了。此时他才省晤到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他。
狼也够狡猾了,然而不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狡诈手段究竟有多少呢?只不过供人们增添笑料罢了。
赏析
一、内容梳理段落层次
一 故事开端,写屠夫晚归途中遇狼。
二 故事发展,写屠夫投骨喂狼,狼却得寸进尺,紧跟不止。
小说写屠夫用智慧杀死两只狼的故事,表达了狼的狡黠,赞扬了人的聪明和勇敢。
三 故事进一步发展,写屠夫自守防御,与狼对峙。
四 故事高潮与结局,屠夫用智慧和勇敢,终于杀死两只恶狼。
黠狼原文
有车夫载重登坡,方竭力时,一狼来啮其臀。欲释手,则货敝身压,忍痛推之。既上,则狼已龁片肉而去。乘其不能为力之际,窃尝一脔,亦黠而可笑也。
注释
方:正
啮:咬
臀:屁股
欲:想要
释:放开
货敝身压 :货物摔破,车子压在自己身上。
既:已
龁:咬
片肉:指车夫身上的一块肉
去:离开
脔:小块的肉
黠(xiá):狡猾
黠狼文言文翻译
有一个车夫推着装着重物的车登坡,正在用尽力气的时候,一只狼来咬他的屁股。车夫想要撒手,货物就会摔掉,自己也会被压到,只好忍着疼痛继续推车。上了坡之后,狼已经咬了一小块肉离开了。趁车夫不能出力的时候,偷吃一块肉,这只狼也算是狡猾又可笑。
寓意
如此事情的前提是:一、欲图大利,二、其不能为力,三、有窃尝肉者。车夫有车货之利,在其不能为力之时,于车货与臀肉之间二者必择其一,不存在鱼与熊掌兼可得,被啮臀肉实属无奈之举;而“黠狼”正是看准了这一时机,在其左右为难之时而图其谋、发其力,则利即唾手可得,自然狼是瞅准了车夫之“其不能为力之际”的,这也正是狼之所以为“黠狼”的高明之处。世间“狼啮其臀”之事比比皆是,大到伟人安邦定国,小至凡人蝇头之争,皆有之,为此者非君子,实乃小人所为也!
牧童逮狼
作者:未知作者
原文 两牧童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倾,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童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且号且抓。其一童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号抓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童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翻译
有两个牧童进山到狼窝,窝里有两只小狼。打算分别捉它们,两人分别爬上一棵树,相距数十步。不一会儿,大狼来了,进窝发现小狼不见了,心里非常慌张。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特意让它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看见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又让小狼嚎叫,大狼又转身扑过去。大狼嘴里没有停止过嚎叫,脚下没有停止过奔跑,这样来回数十次,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小了;然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地躺在地上,很久都不动弹。牧童于是从树上下来看,它已经断气了。
词语解释
去:相距
少顷:一会儿
故:特意
彼:另一个
致:让,令
顾:张望
趋:快速跑
绝:没
仓皇:惊慌的样子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生查子.独游雨岩诗词理解翻译
生查子 独游雨岩 辛弃疾 宋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释】:
这是辛弃疾作品中又一首即事叙景、寓情于事之作。此词作年虽然难以确考,不过可以肯定这是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鹧鸪天 》)的情况下写作的。题目中的“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据韩淲《涧泉集》卷十二一首题为《朱卿入雨岩,本约同游,一诗呈之》的诗中说 :“雨岩只在博山隈,往往能令俗驾回。挈杖失从贤者去 ,住庵应喜谪仙来。中林卧壑先藏野,盘石鸣泉上有梅”由此可以想见当地风光之清幽。作者留连雨岩,填词赋诗,以抒发其情怀。
本词前二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写的是词人在溪边行,从溪水倒影中照出,可见溪水的清澈。溪中倒影不但有人,而且有天,天在溪底,把清溪之“清”写尽。溪水*明如镜,人影只是水镜中一点,其背景有广阔的天空,一齐照入溪水,从中使人得知溪面之大。但天空本是青冥无物,照入水底如何见出?于是借“行云”来点明。行云本在天,如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 ,这是词*物精到处。“天上有行云”句 ,如果理解为天上之天 ,就没有什么意义,这里说的是水底之天,它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这个“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 ”,这才有“在(水底天的)行云里”的视觉感受。以上四句全从清溪倒影落墨,表现的是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唐朝诗人贾岛在《送无可上人》中曾写过“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感受,但又不如这首词来得清新自然,富于韵味。
接下来两句“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作者又另辟新境。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 ”,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这种孤独感,恐怕不能只理解为没有旅游的伴侣,必须同词人当时特殊的处境联系起来理解 。多少年来,作者力主抗金、和者甚寡,反而遭到排挤和打击,从句中可以看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的有意无意的流露。后二句“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写得极细腻 。苏轼《夜泛西湖》五绝句中,有句云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词人在这里借用了“非鬼亦非仙”五字,表现的'是他听到“ 空谷清音起”后的心理活动。
他“高歌 ”之后 ,在这空旷之地,听到“空谷”的“清音 ”,起初怀疑是鬼怪发出的,继又怀疑是神仙发出的,末了才又加以否定,得出“非鬼亦非仙”的结论。然而,究竟是什么发出的“清音”呢?原来是“一曲桃花水 ”。《礼记·月令》说:“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汉书·沟洫志 》“来春桃华水盛”注引《月令》后解说:“盖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冰泮,众流猥集,波澜盛长,故谓之桃华水耳。”“一曲桃花水 ”,潺潺长流,清音流转寄托了词人身处逆境,不改报国之志,而又孤独无援的忧郁之情。
此词上阕以写形为主,笔法自然*实,下阕以写声为主,笔法婉转曲折,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
《记寻大龙湫瀑布》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记寻大龙湫瀑布
(清)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④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蔓草被径 被:覆盖
B.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披:分开
C.舆者坦步里许 步:步伐
D.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 詈:责骂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按图记以求名迹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访于众僧 故燕王欲结于君
C.至崖而反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过此则山势陡仄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 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 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 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8.用/为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三处)(3分)
夫 舆 者 之 诳 即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此。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始辟者,皆畸人也。(3分)
译文:
(2)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4分)
译文:
(3)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3分)
译文: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欢迎阅读。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进退是偏意词组,只重其中一个意思,据文意定。
1、前进后退。如,进退维谷。
2、加减。如,以图国用而进退之。
3、举止,指一举一动。如,入门上家堂,进退无颜仪。
当然还看具体情况。《岳阳楼记》中,“进”、“退”也有具体所指。
扩展阅读:
文言文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文言文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同时,(除上述无需翻译的情况外)文言文翻译时也应讲究“字字落实”。
论文中摘要的英文翻译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文中摘要的英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五大注意事项
一、保证完整性
学术论文摘要是对论文的整体描述,所以学术论文摘要翻译时一定要保证其完整性,如果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对论文摘要进行省略的话,对整篇论文的的阅读就会造成困难,而我们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别人通过论文摘对论文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因此论文摘要翻译一定要保障其完整性。
二、避免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是翻译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错误,同时也是最为严重的错误,如果做论文摘要翻译,一定要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因为一个语法错误就可能导致整段话失去原有意思,同时也要避免时态错误,一般只用第三人称和现在时。
所以,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我们要花时间仔细推敲,有条件的话尽量找一个母语级的人进行审校。
三、选词要严谨
学术论文一般都是非常严谨的,在用词方面都是经过不断思考的,所以译者在论文摘要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语言润色,尽量做到准确、简洁、明晰、通俗易懂。
四、注重逻辑性
学术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叙述,因此他的逻辑性一般都很强,句子结构紧凑,修饰成分较多。
因此在翻译摘要时,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主干,弄清楚每个句子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顺序,然后用简明扼要、生动醒目的词汇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五、格式及语言要规范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因此,它的编写要尽可能使用规范化的专业术语,避免使用非专业的语言以及非通用的符号、缩略语、生僻词。
所以学术论文摘要在翻译时,也需要尽可能使用规范化的专业术语。
论文摘要翻译方法
一、否定句型中的直译误区
英语中有一些不同的否定句型,其中有一些句型不能完全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否则,就会造成误译,甚至与原意背道而驰,下列几种否定句型值得注意:
1. 部分否定句型,这种句型不同于汉语的思维形式。
I do not know all of them.
误:对他们我都不认识。
正:对他们我不是个个都认识。
All the answers are not right.
误:所有答案都不对。
正:答案并非全对。
Every body wouldn’t like it.
误:每个人都不会喜欢它。
正:并不是每上人都会喜欢它。
2. 单一否定中的部分句型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d no turning.
误:那是一条没有弯的长巷。
正:无论多长的巷也有弯的地方(路必有弯,事必有变)。
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
误:聪明人从不犯错误。
正:无论怎样聪明的人也难免犯错误。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误: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现代科学的价值。
正:对现代科学的价值无论如何重视也不过分。
It was not until years afterwards that he heard of Semmelweis.
误:没过几年他就听到了Semmelweis的消息。
正:直到数年之后他才听到Semmelweis 的消息。
二、长句直译的误区
在较长的英语句子中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很难按原则顺序用一句汉语表达出来,这就要根据英文句子的特点和内在联系进行意译,不能直译的长句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
1. 根据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汉语的表达*惯进行翻译。
例如:
There are advantages to underground life, too, andsomething to be said for imaging whole cities, even mankind generally, movingdownward, of having the outermost mile of the Earth’s crust honeycombed withpassage and strue-ture, like a gigantic ant hill.
这是一个倒装句,表示设想条件与结果关系,按这一关系来译比直译好,家似的建筑物,一座座城市都迁入地下,甚至全人类都迁入地下生活,这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
The chances are that the dwellers of the new caves would see moregreenery, under ecologically healthier conditions, than dwellers of surfacecities do today.
这个句子并不复杂,但不好译。
《论语》十二章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一篇课文,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重点文言词句,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各则语录内容是学*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层面的目标。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8.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2.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中很多精辟的论断对现代价值观的培育有许多借鉴意义,这篇文章每一则语录都阐述了不同的道理。体现了君子、仁、义、礼、恕等核心思想。
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
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仁道
四、义利观:重义轻利
五、虚心学*,自我反省
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七、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八、为山*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的社会功能
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克己复礼: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亲自强加给对方。
梁启超先生说过:《论语》一书,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磨之宝典。
钱穆先生也认为,《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但是,市面上有关《论语》的版本很多,特别是对于刚刚准备读《论语》的读者来说,具体读哪个版本的,大概会挑花了眼。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非常适合《论语》初学者的《论语通译》,作者是张葆全先生。张葆全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其所作的《论语通译》是一本相当难得的好书。它要言不繁,篇幅合理,白话翻译通顺好懂,点评则扼要简洁,分寸得宜。
这本书为什么适合《论语》初学者作为入门读本呢?请看今天的文章详细分析。
《论语通译》出版说明
一、《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主要记载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文化伟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是一部古今读书人都要读的书,今天各级各类学校也都将其列为学生课外必读书。
本书对《论语》做了非常明晰的注译和解析,非常适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或用作大学选修课教材,也可供社会上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更是教育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二、本书《前言》简要地介绍了孔子生*、《论语》其书及孔子思想特色,有助于读者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
三、《论语》原文据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排印,经仔细校核,力求准确无误。为方便读者,每章均加编号,圆点前为篇的序号,圆点后为章的序号。
四、词语注释广泛吸取了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也酌取今人意见,力求准确可靠。注释还力求简明,不做烦琐考证。对于古来异说,不一一列举,重要异说则用“一说”加以介绍。对难读的字和多音字,均注音。解释词语,注意说明字的本义,说明通假现象,说明在古代汉语中的特殊意义和使用规律,以帮助读者了解文意,并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与一般《论语》注本不同的是,对有关孔子思想的名词术语,如仁、义、礼、乐、孝、悌、忠、恕、中庸、天命等等,尤其注意做出既客观可信又简明扼要的解释。为方便读者随时任意翻阅,有的注释不避重复。
五、译文一般采取直译,尽量不改变原有的词序。但为了使文意显豁,或使译文更合现代汉语*惯,有时对词序稍做改动,或加上一些词语将文意补足,并使上下文文意贯通,以帮助读者理解。
六、每章之后一般有“点评”,直接点名章旨,或引他人意见解说本章意思,有时也引孔子相关言谈或古今中外名人言论进行互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本章内容,并拓展知识,丰富学养。
引用的重要材料均注明出处。有的地方,还特别指出后世所形成的成语、格言,这对读者丰富词汇会有所帮助。
七、每篇之后都有赏析。内容是就本篇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展开研讨,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知。赏析中引用他篇材料,会有助于读者做比较研究。
八、书末附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论分类摘编。
九、本书注释评析者张葆全,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桂林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特殊津贴专家。
著有或主编《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宋代诗话选释》、《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赏析》、《先秦诸子菁华》、《老子今读》、《老子道德经译解》、《大学中庸译解》、《周易选译》等著作多部,曾多次荣获省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61年起在高校从事教育工作*六十年。其间兼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校长十余年。
本书融入了他数十年来从事教育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宝贵心得,相信这些个人心得对读者索解孔子思想会有所帮助。
推荐图书
《论语通译》
《论语通译》
广西师大出版社2021年9月
本书对《论语》做了全方位深入浅出的译解,书中广泛吸收古今学人的研究成果,又融入作者多年研*《论语》的心得与体会,是一部理想的《论语》入门读本。全书《论语》原文据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排印,经多次校核,力求准确无误。译文多采取直译并尽量不改变原文词序,每章之后有“点评”,直接点明章旨。每篇之后出赏析,就本篇涉及的主要问题展开充分研讨。书前导读性质的前言简要介绍孔子生*、《论语》其书及孔子思想,有助于读者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思想精髓。书后附有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论分类摘编,便于读者进一步学*和研究。译解用语通顺好懂,可读性强。
醉花间
五代 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冯延巳,字正中,广陵(扬州)人。五代文人,曾仕南唐烈祖、中祖两朝,官至宰相。
晴雪,即雪晴。本词第一句先点明时节、天气。早春时候,春寒料峭,一场小雪刚过,天气放晴,空气依然凛冽,即使这样,小池边的梅树仍旧早早地绽开了花瓣。梅雪相映,正是大自然的绝佳景象。有梅有雪,骚人墨客就会诗兴大发,本词作者也不例外,但是诗人并没有在梅雪上大作文章,仅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春未到”、“梅自早”,诗人对自然变化、时序交替体察入微,仅用一个“自”字,既拟人地表现了梅先于百花报春的特性,又展现了梅不惧凌寒,傲雪而开的风骨。诗人的高妙皆在细微之处,看似信手拈来的一个字,实际上经过万千锤炼,才有如此精准生动的表达。
上片最后两句,依然是对眼前景物的描写。
鸟鹊衔来细小的树枝,在高高的树上筑起了鹊巢,斜月挂在墨蓝的天幕上,清辉泻下,将纤细的小草镀上了一层寒冷的银光。
上片至此结束,诗人兼并雪、梅、鹊、月诸多美好的物像,从梅雪的静到鸟鹊的动再归于斜月寒草的静,笔致空灵,动静结合,营造了一个优美与宁静并存、清寒中略带忧伤的氛围。
过片两句,“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以我个人的理解,语序上应是倒装,实际语序应为:自古金陵道,山川风景好。此两句既为上片做了收束,又为下片的内容做了铺垫。
金陵即南京,六朝金粉之地,山水秀美,物华天宝,古往今来一直如是。
城池如此,人却非也。
下片第三句,诗人一笔转折——“少年看却老”,意即风流少年,转瞬间就已垂垂老矣,正所谓“朝如青丝暮成雪”,至此句,诗人方点明主旨,人生苦短,韶华稍纵即逝,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无奈,也是诗人们特别容易触及的主题,例如黄庭坚就说“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寄黄几复》;再比如李后主说“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流淘沙令》;王国维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蝶恋花》);京剧《武家坡》中有两句戏文“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两鬓斑。”这些诗句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具有哀伤与幽深的美以外,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能尽言人心中所想。
下片后三句,明白如话,诗人化用李太白《将进酒》之诗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物岁更替、流年暗换,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便引人生出许多无奈,也因其无奈而倍加珍惜,于是诗人说“相逢莫厌醉金杯”,相聚时短,就一醉方休吧。最后则以悲叹结尾,所有的莫可奈何都在极质朴的六个字里——“别离多,欢会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所谓“要眇”就是一种幽微、深隐的美学感受,冯正中恰是深谙此道。
但单就本词而言,它不同于冯氏其它词作那样营造完美意境,比如说他的《鹊踏枝》其结句为“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游人都已归去,*林外新月如钩,诗人独自伫立在小桥之上,任东风盈袖,人默默无语——词结在一种意境上,好似什么都没说,又好似什么都说了。而本词的下片,更象是“赋体”,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读者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也更能理解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冯延巳的词跳出了“花间”窠臼,使词具有更广博的意境、更深沉的情感、更高尚的品格,这是冯词不可磨灭的艺术成就。
《论语》《孟子》是我从小熟读的书。当时我祖父教我的只是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本。一则我年纪幼小,二则祖父也不大给我讲解;只囫囵地照本反覆地诵读,以至虽能背得出来,偶然看看朱注,却似懂非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是不肯、不愿甚至不屑于求甚解,是对当时政局和社会风气的反抗。我却是限于主、客观条件不能求甚解。前者是出于存心,后者是出于幼稚。
到专*中国古书时候,逐渐地能主动阅读不少有关书籍,便以探求原书本意为己志。我曾得到程树德的《论语集释》,这是作者在他重病卧床六年(1933年冬到1939年8月)中集中精力所作,征引书达六百八十种之多,三大厚册,字数以百万计,搜集古今人对《论语》的解释相当完备。可惜排印错误太多,字小,而且流传不广,因为是敌伪时期华北*所印,稿本后来虽已由中华书局收藏,却再没有印行。这样繁冗的书,一般人也难得有耐心读下去。
《论语集释——中*学文库》
我读了一遍,知道《论语》每一句无不有几种讲解,到底谁是谁非,本书很少判断,因此产生一个念头,若在纷乱众说之中,采取最接*原意的加以注解并译成现代汉语,岂不有益于今日青年?
《论语》是孔子和孔门弟子言行的纪录,孔子这人是否值得宣扬,先得考虑。我本来对孔子怀着相当的尊敬,又加以阅读有关史料和评论,别的不论,我认为至少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比任何古人都巨大的。
第一,在孔子以前,古代文献都由公家掌握,因之文化知识也由贵族垄断。民间既没有教师,也没有书籍(古人叫“简策”)。孔子虽系贵族的没落者,却能得到公家所藏简策,不但学*,而且整理,并教给学生。
第二,孔子以前,只有官学,《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有“乡校”,便是郑国的国立学校,入学的都是贵族子弟,他们才能评论当时政治人物和措施。一般老百姓便没有学校可进,自然也没有老师可从。孔子则是中国第一位开办私学的人。他所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一般自由民,仅有极少几个贵族子弟。只要送他一点薄礼,便可列入门墙。由此可以推论,由官学向私学转化,由公家垄断的书册转到民间,才能有春秋末期到战国的文化勃兴,诸子百家争鸣。我说这话是有根据的。庄子是对儒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的人,但《庄子·天下篇》有下面一段话:其明而在数度(礼乐制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孔子孟子之徒)搢绅(儒服)先生多能明之……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孔子讲学图
这话十分明白,简单地说:先有儒士,然后才有“百家之学。”由此又可以推出两条结论,一是曾经孔子学*、传授的古代典籍,后代才有传人,有比较完整的传本。今天的《诗经》《尚书》《周易》(仅《卦辞》《爻辞》二部分)《春秋》是孔子整理并传授下来的。至于《左传》所引的《志》(如文公二年引《周志》,宣公十二年引《军志》,更多的是单称《志》),都是孔子以前的古书,孔子或者无意,或者无暇加以整理和传授,便都丧失,只剩下被引用的少数语句。
又一是现今号称孔子以前的古书,如《管子》《晏子春秋》都是孔子以*所托,前人早有定论。可以说,今日所传私人著作,没有早于孔子以前的。若讲中国文化史,孔子自是承先启后的第一人。由此之故,孔门弟子也受尊重。自西汉以至清末,《论语》便是士子的必读书。今天要研究孔子及孔门弟子,也必须以《论语》为根据,为准绳。这是我写《论语译注》主要动机。
要写《论语译注》,必须先深入了解《论语》本书的体例、词汇、语法,就是每词每句在当时的本义。我看了某些人搞的古书译注本,并没有下大功夫,其中较好的不过就他的水*依字面翻译,并不考作者的本意和本义,未免把译注看得太容易了。
我喜欢晋人陆机的一句话:“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昭明文选·文赋序》)我认为无论读什么书,必先探求作者的“用心”,才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若要得作者的用心,一定先求当时语句的流行意义,因此我在着手译注《论语》之前,先写了《论语词典》,这样,不致被纷歧的解释所迷惑。
陆机画像
譬如《为政篇第十六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一句,虽只八个字,却“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程树德《集释》案语)。歧义之所以产生,最大关键在于“攻”字意义的确定。何晏《论语集解》说:“攻,治也。”黄侃《论语义疏》说:“攻,治也。古人谓学为治。”朱熹《论语集注》引范氏曰:“攻,专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这几家以至另外许多家都把“攻”解为“治”。“治”不仅是学*研究,也包括实行、传播。孙奕《示儿编》却说:“‘攻’如‘攻人之恶’之‘攻’。”这一说不始于赵宋,南朝任昉作《王文宪公集序》曾说过:“攻乎异端,插图归之正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也说:“《周书》设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将“攻”字改作“恶”字,也是和攻伐解相*。其后清末民初的王闿运作《论语训》也说:“攻犹伐也。”(但他释这句的整个旨意却错了。)
次要关键的词是“已”字,“已”字旧有三说,孙奕说:“已,止也。谓攻其异端,使吾道明,则异端之害人者自止。”程树德却说“‘已’者语辞,不训为‘止’。”而《晋书·索传》说:“攻乎异端,戒在害己。”似乎把“已”字误认为“自己”的“己”字。至于“异端”,尤其有不同解释,自然不是孟子时代的杨朱墨翟之说,也不是韩愈时代的佛老和和尚道士。有人认为是老聃之说,那是误认为老聃在孔子前,至少今天所传《老子》的著作和流行是在孔子和《论语》以后。我研究了《论语》的词法和句法,采取了孙奕的说法。
写《论语译注》时候,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当时是一九五五、五六年,正值重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时候,若向图书馆借书,只要开一书单,图书馆便派人送到家。这的确对研究工作者给予极大的方便,是具体地支持研究工作。但我被划为右派以后,被批判时,却成了罪名之一。说是借图书馆的书,隔不久便一车车(*板三轮)地送到家,一摞摞地送上楼(我住三楼)。这是图书馆在履行职责和规定,罪名却加在我头上。自然,那时是不容说理的。黑云未必能压城,功劳(或者说苦劳罢)却变成罪过。幸而这时我早完稿交给中华书局了,不然便很难继续写下去。
我在中文系被批倒批臭后,临时被安排在历史系教了一段时间《史记》。暑假后接到通知,调到兰州大学中文系,可以说是去“效力”罢。中华书局接到我《论语译注》清稿后,交童第德先生审查并任责任编辑。童先生颇有中国学者的旧风度,认真而踏实,我后来到中华书局和他共事,相处甚得。这部书是我到兰州以后才出版的,当时,出右派分子的著作,自是大胆!金灿然同志(中华书局总经理总编辑)也因此受了批评。
金灿然
但我并不因“有罪”而停笔。我还继续写《孟子译注》。当时中华书局派人到兰州大学组稿,不晓得哪一方是出谋划策者,商定压我拿出《孟子译注》全部稿件。我以戴罪之身,哪里敢有二话,况且我已经忧患受创不小,更不存名利思想,不但乖乖地,而且毫无可惜之心将所有《孟子译注》稿本交出。兰大中文系便组织若干师生讨论,据参加讨论的几位告诉我,讨论中七嘴八舌,争吵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几乎无法定稿。有人主张用举手方式表决,以多数定是非,但进行了一段,觉得不妥。最后还是交给我,让我全权裁定。我看了他们对我原稿的修改和他们讨论纪录,啼笑皆非,却不敢、也不想露之于形色,耐心地默默地又把原稿恢复本来面目。
但第一次出版的《孟子译注》译注者是“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自然一切有关人士都分得若干元稿费(有人告诉我,他举了一次手,分得七十元),我被认为是“审定”者罢,也喝了一口汤。
《孟子译注》署名方式的变化
我在兰州时间不到三年,忽然接到通知,调我回北京,到中华书局报到。兰州有人说:“有大学教授不当,却调到书局去卖书!”以为我再度被“贬谪”,这些人是对中华书局不了解,我也只好心中暗笑。来到中华书局不久便有一张*是点我的名的。对我开了一次批判会,既没有任何事实,谈不上揭发;也没有举出任何罪证,只是空空荡荡地说我如何不老实。我当时想我又不是自己要求调来的,有什么不老实?怎么调我来的经过我事后才了解。后来我才领悟到,这是承袭了宋太祖立下的规矩,先打一百杀威棒。对新进本单位的右派,实行所谓“打威风”之谓也。我那时“戴罪立功”还来不及,何威风之有哉!
会上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竟大声对我吼着:“《孟子译注》是你做的吗?”我处于低头认罪的情况下,夫复何言!《孟子译注》是我做的,明眼人都知道。这书已经被人强抢了去,我不曾有怨言,更不敢吐出一句“是我做的”的言语。我才知道,在极“左”路线影响下,不摆事实,不讲道理是当时的风气,我只能“低头认罪”,默不吱声。
六一年摘除我的右派帽子。中华书局当局调了《孟子译注》的原稿,加以考查,肯定每字每句都是我的,这才和兰大中文系联系,主张改用我的名字重印。兰大中文系竟然不同意,却说重印区区稿酬可以由我一人独得,译注者名义仍归兰大小组,真是可笑之至。中华书局当局这次实事求是,重印时改用我的名字,算是物归原主,终于分清黑白,明确是非,使这部多灾多难的《孟子译注》重新和广大的读者见面。
有不少的朋友告诉我,《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是姐妹篇,不论从体制上、行文风格上看,都是出于一人手笔,所谓之译注小组竟想为图名遮掩天下耳目,是徒劳的。好在今天已是云开日朗,以前搞“群众运动”的做法,也一去不复返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今日的中国比以前大不相同,但还得继续普及并且提高文化(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水*,政治上更加开放,有在宪法范围内的高度民主和自由,那么,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才不是一句修饰门面的自欺欺人之谈。
(本文原载《守正出新——中华书局》)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
杨伯峻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装
9787101127867
26.00元
本书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
《论语译注》(简体精装本)
杨伯峻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9787101135763
39.00元
《论语译注》是久负盛名的名家力作,是阅读《论语》的必读之选。此次精装印制,典雅大气。
《论语译注》(大字本)
杨伯峻 译注
16开 *装
简体横排
9787101107203
48.00元
本书为简体大字本,加大开本及字号,版式疏朗,双色印刷,原文、译文及注释三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可以有效减轻视力负担,并使阅读过程赏心悦目。
《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
杨伯峻 译注
简体横排
32开 精装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哲理句子加翻译 句子翻译英文在线翻译 中英句子翻译 用英文翻译中文句子 中文句子翻译英文 文言文翻译器句子翻译 英文句子翻译在线翻译 句子的翻译 中译英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英文 英文翻译句子 英文带翻译的句子 英文句子翻译 翻译英文句子 英语翻译中文的句子 英文带翻译句子 古文句子翻译 藏文句子带翻译 句子的英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句子 句子英文翻译 英文句子翻译成中文 翻译句子 句子翻译 河中石兽句子翻译 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 中英文在线翻译句子 文言文句子及翻译 句子翻译在线翻译
三槐堂铭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理解翻译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阅读理解附翻译 古诗《十五从军征》阅读理解及全诗翻译赏析 英文中各种动物声音的翻译 进退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阅读理解及翻译 《苏轼文集》原文解析及句子翻译 有关《高士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九法翻译文言文 论文中摘要的英文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译文翻译解析 狼文言文中的之翻译 然后在文言文中的翻译 中学生励志美文中英翻译 百度翻译文言文 朋友是什么句子 论语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赏析)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全文及译文注解赏析) 论语全文及翻译赏析(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子张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宪问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沁园春长沙翻译全文(沁园春长沙诗意理解) 冯延巳醉花间的翻译(醉花间古诗及译文解析)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江南逢李龟年翻译和原文(带你全面理解其全诗含义) 赠花卿的诗意理解及赏析(赠花唧古诗翻译) 生查子.独游雨岩诗词理解翻译 论语全文及译文读解 论语全文注释及翻译
弘扬四爱精神的句子 描述商铺的句子 和妈妈逛街的句子 表达风雨同舟的句子 不在为别人着想的句子 发朋友圈最精美的句子 周末出去玩的精美句子 赞美**天空蓝的句子 有关女人出轨的句子 感悟工作体会成长句子 幽默情话句子 损人眼睛小的幽默句子 满眼的句子 小蜘蛛补充句子 细心谨慎的句子 天气渐冷的句子 生活冲满阳光的句子 关于开学啦的句子 形容周末惬意的句子 罗京的经典句子 在有写句子 形容脸干的句子 关于对爱情忠诚句子 情深义重的句子 最*朋友圈最火句子 自信美丽的句子 情侣句子一对 累成狗一样的句子 诗经中生日祝福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道德的句子 赞美孕妈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