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记承天寺夜游拼音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拼音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写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yuan feng liu nian shi yue shi er ri ye,jie yi yu shui ,yue se ru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hu,xin ran qi xing. nian wu yu wei le zhe,sui zhi cheng tian si xun

      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zhang huai min,huai min yi wei qin,xiang yu bu yu zhong ting.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ting xia ru ji shui kong ming,shui zhong zao xing jiao heng,gai zhu bai ying ye.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he ye wu yue?he chu wu zhu bai?dan shao xian ren ru wu liang ren zhe er.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阅读全文]...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苏轼
  •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盖:盖竹柏影也。(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来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 《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阅读全文]...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赏析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参考资料:

      唐满光。历代名篇赏析集成:*文联出版公司,1988:102-103。

      四、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五、整体赏析

      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是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几句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也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阅读全文]...
  •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记承天寺夜游》课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

      读后,仔细品味,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回神凝思良久,才渐渐领悟。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警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罢了。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阅读全文]...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下面内容由小编为大家介绍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原文: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阅读全文]...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 阅读
  •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中学时期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章,全文表达的感情是如此的微妙而复杂的,表达了诗人苏轼在被贬的时候的悲凉的心情,诗人也借由此诗感慨人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诗作者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民如何如何,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可以跟“无与为乐者”一句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极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精练得无以复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连发二问,却用不着作答。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孕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试想,一个被抛出喧嚣的功名利禄之场的“闲人”却能有“闲情”来欣赏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这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呢?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是以“闲人”自傲的。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许不无牢骚吧?从官场仕途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骄子,他投身于自然的怀抱,在大自然的抚慰中治愈官场斗争的创伤,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他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美学中所谓“物我同一”的境界,在苏轼这类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我安慰的意思,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被罪之人,谪居的境遇,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

      分层赏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阅读全文]...
  • 关于承天寺的诗句

  • 承天寺将到,积水地何方。——乾隆《题和阗玉镂东坡夜游图》

    承天寺一碑,宜州万里走。——方回《学诗吟十首·承天寺一碑》

    髫龀随二亲,旅泊承天寺。——刘克庄《南山感旧·髫龀随二亲》

    穹碑一立承天寺,吟骨遂重宜州楼。——姚勉《赞张英玉所画山谷老蚁蝶图》

    承天寺里圆侍者,特地河边别故人。——丁复《送圆侍者还*江承天寺》

    万户告身拒不受,栋射三矢承天寺。——严遂成《张士诚》

[阅读全文]...
  • 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 陆游
  •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记梦:记录梦境;师伯浑,词人的朋友。 ②雪晓清笳乱起:大雪飘飞的清早笳声乱起。笳,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管乐器。 ③想关河:想必这样的边关河防。 ④雁门: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⑤青海际:青海湖边。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⑥睡觉:睡醒。 ⑦漏声断:漏声尽。指夜深。漏,古代计时器。 ⑧自许句:自己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 ⑨残:此指头发脱落稀疏,意即年老。

      译文

      下过雪的清晨,有清幽笳声响起,梦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铁骑无声,望过去如水流淌一般绵延不绝。我猜想这样的关河,应该在雁门关西边,青海的边际。 在寒灯照射下睡醒时,更漏声已经滴断了,月光斜斜透过窗纸。 我自许可在万里之外的战场封侯,但有谁能知道呢?我鬓发虽残败灰白,可我(在战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的)心却并未死去!

      赏析

      陆游有大量抒发爱国主义激情的记梦诗,在词作里也有。这首《夜游宫》,主题正是这样。师伯浑是陆游认为很有本事的人,是他在四川交上的新朋友,够得上是同心同调,所以陆游把这首记梦词寄给他看。 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呢?那就不忍说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 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事变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五十七字中的笔调,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

[阅读全文]...
  • 秉烛夜游造句 用秉烛夜游写一段话

  • 元宵节的晚上,村里的孩子们秉烛夜游,处处欢声笑语。

    那秉烛夜游的男女老少,都喜气洋洋,载歌载舞。

    人生苦短,不能总是埋头苦干,我们何不秉烛夜游,敞开心扉好好游玩一番。

    如果当别人在秉烛夜游时,你不声不响地奋斗,那么你一定会得到锦绣前程。

    人生苦短,更应有所作为,秉烛夜游的态度不可取。

    豪门大户笙歌鼓吹,王孙公子秉烛夜游,在这种“繁华”的背后,汉末洛阳却已到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境地了。

    游览北海公园的灯会,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天壤之别。

    游览灯会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天壤之别。

    带队的老师点燃了红烛,颇有秉烛夜游的味道。

    在纵情狂欢的夜里,人们戴上面具,放歌纵酒,秉烛夜游,通宵达旦。

    秉烛夜游遇见的神秘男子究竟会给莫谷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假如当别人在秉烛夜游时,你不声不响地斗争,那么你必定会得到锦绣前途。

    古代人乐天的性情,值得我们学*,他们总爱好秉烛夜游,不被世间琐事所环绕。

    只有舍弃了秉烛夜游的玩念,才会聚精会神的勤学苦读。

    月色微凉与友人秉烛夜游共赏荷塘夜色。

    旅行北海公园的灯会,与古人的秉烛夜游有天地之别。

    在唐代,诗人为了找到创作的题材经常秉烛夜游。

    元宵佳节,假若能约上三五良知秉烛夜游,岂但让我们感触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乐趣,而且能促进我们的情感。

    固然昙花总在夜里开放,但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仍是想约几位朋友来看看,这样更有秉烛夜游的乐趣。

    古代诗人为了创作灵感,常常秉烛夜游,到处游历,熏陶情操。

    风兄弟,晚上有没有空,我想学古人秉烛夜游,和你促膝长谈,方便吗?

    朔先生,中国古人最爱秉烛夜游,玛旁雍措湖的夜景极美,外地游客来了,全都流连忘返。

    说罢丹目便秉烛夜游的彻夜苦读圣贤之书来,一直到第二天的那个时候地底下传来微弱的喊声才将他从那种境界中唤醒。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古人遇到知音之后,往往秉烛夜游通宵达旦地饮酒长谈,我跟藤迦之间当然没有这么深厚的交情,更何况外面还有个大人物在等待监视着,一刻不得清静。

    古人秉烛夜游,鹂卿也想效仿一二,公子以为如何?

    残月,花间,秉烛夜游,更有好酒助兴。

    唉!人生苦短,我恐怕连秉烛夜游都来不及了……

    元宵佳节,假若能约上三五知己秉烛夜游,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乐趣,而且能增进我们的感情。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是秉烛夜游的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

    夏日夜晚,凉风**,约上几位朋友,秉烛夜游,惬意极了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语录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说说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名言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诗词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祝福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句子 - 心语

推荐词条

彭于晏语录 心语录 早安语录简短 网文经典语录 骂人的语录 唐僧经典语录 康德经典语录 双十一搞笑语录 nana语录 方与圆经典语录50句 蜘蛛侠语录 精神小伙社会语录 余光中经典语录 梦想语录 越长大越孤单经典语录 单身语录经典 甜蜜语录 当幸福来敲门经典语录 德云语录 论语语录 摔跤吧爸爸经典语录 祁同伟经典语录 古尊宿语录 天道语录经典 楚雨荨语录 冥王经典语录 环保语录 杨绛说过的经典语录 狂铁语录 经典语录伤感 回头是岸的经典语录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