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余光中经典语录 >

余光中经典语录

关于余光中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余光中经典语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余光中经典语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关于余光中语录

  • 语录,写作,名人
  • 关于余光中语录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语录吧,语录是指富有哲理与特殊意义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语录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余光中语录,欢迎阅读与收藏。

      1、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绝色》

      2、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今生今世》

      3、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

      4、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5、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

      6、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

      7、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8、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逍遥游》

      9、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余光中散文》

      10、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听听那冷雨》

      1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

      13、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14、与海为邻

      住在无尽蓝的隔壁

      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

      却拥有一切。——《与海为邻》

      15、女孩因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未经世故的女人*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16、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写给未来的孩子》

      17、《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8、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 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 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 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 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 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 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 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左手的掌纹》

      19、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听听那冷雨》

      20、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21、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催魂铃》

      22、你是挣不脱的夸父, 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 。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扭曲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向日葵》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经典语录

  • 语录,写作,名人
  • 余光中经典语录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余光中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

      1、“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左手的掌纹》

      2、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

      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今生今世》

      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

      4、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5、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

      6、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

      7、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8、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逍遥游》

      9、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余光中散文》

      10、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听听那冷雨》

      1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

      13、期待是一种半清醒半疯狂的燃烧,使焦灼的灵魂幻觉自己生活在未来。

      14、与海为邻

      住在无尽蓝的隔壁

      却无壁可隔

      一无所有

      却拥有一切。——《与海为邻》

      15、女孩因物质而选择男人是可惜和浪费,她们失去了追寻自己是谁的机会,吃苦趁年轻才能发掘出身体里的宝藏,老了面临险境后悔晚矣!不要选“容易的路”,那其实是最艰难的。未经世故的女人*于顺境,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的深谙逆境,反而宽以处世。

      16、你是个独立的人,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除非你向世俗妥协。——《写给未来的孩子》

      17、《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8、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有猛虎,才能创造慷慨悲歌的英雄事业;涵蕴耿介拔俗的志士胸怀,体贴入微;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微蔷薇,猛虎变成了菲力斯旦(Philistine);微猛虎,蔷薇变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深思。”——《左手的掌纹》

      19、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听听那冷雨》

      20、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21、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催魂铃》

      22、你是挣不脱的夸父,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每天一次的轮回,从曙到暮。扭曲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去追一个高悬的号召!——《向日葵》

[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的中秋

  • 中秋
  • 余光中的中秋

      导语:在诗人余光中的眼中,中秋是怎样呢?诗人余光中对中秋抱着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的《中秋》,欢迎阅读!

      前言

      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被誉为“*当代的李白”。一直令我为之景仰。大学时代,我就是一个余诗迷。当时,余先生的诗歌只是散见于大陆的一些报刊杂志上,大陆尚未发行其诗集。于是,我们和班上一些同学,诸如龚兄鹏飞,陈兄邵明,陈兄伟民等人,把余诗一首一首地抄在笔记本上。至今,我的笔记本仍然保存着。今就余光中先生一些名作,与诸位朋友共赏。——二0一0年九月二十三日(阴历八月十六日晚)

      中秋

      ——姮娥操刀之二

      一刀向人间,剖开了月饼

      一刀向时间,等分了昼夜

      为什么圆晶晶的中秋月

      要一刀挥成了残月 ?

      刀锋过处,落在我们两旁

      中间是南海千年的风浪

      寂寞是我的白昼惊短

      悠悠是苦你的夜长

      去年是圆月的光辉一床

      共看婵娟今夕在*

      料我像昼会渐渐地消瘦

      你像夜会渐渐丰满

      从此夜长,梦恐怕会加多

      单枕是梦的起站和终站

      该你凌波而翩翩东来呢

      或是我乘风去西南

      一轮神光开万户的私镜

      姮娥是一切情人的投影

      且将你的,用海云遮住

      让我夜深后来翻寻

      附记:今年九月十三日,秋分巧与中秋相合。这样的巧合,上次是一九四三年,那时我还是个小孩,浑沌未开,更不知道未来的太太在何方。中秋为家人团圆之夕,秋分为阴阳一割之日,乃兼而有之,真成美丽的矛盾了。

      一九八0年十月十九日记于厦门街

      知识扩展:余光中余秋雨*共话中秋

      天月圆满,万家团圆,央视将在*最富诗意的中秋佳节呈上一台精美的视听盛宴“2009中秋诗会”。余光中与余秋雨将相聚荧屏,饱含深情与激情,*首度共话中秋。

      诗人余光中对中秋的解读充满诗意,他说,月亮是一面魔镜,有一种美丽,大家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看见自己想见的容颜,尽管很多朋友家人散落在各处,可在这一刻大家的心又聚在一起了,这一刻非常美好。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中秋节是文化的统一加上天道的统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天下悲欢的思考联系在了一起,它变成了一个大诗意。

      总导演周亚*去年起执导传统佳节系列诗会,他是*年来央视热播的《人民至上》、《望长安》等大型纪录片的主创,也是圈内知名的诗人壹周。该诗会编排了6首古诗和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陈敬容、郑敏、余光中、穆旦、杨牧、舒婷、*慕容等的22首现当代作品。在颂扬“经典”的同时也让观众欣赏到“今天”的声音。

      “2009中秋诗会”吸引了朗诵名家和演艺名人的纷纷加盟。以MV方式演绎诗歌名篇,对于很多演员来说还是第一次,16位演员的表现可谓各显风采。曹雷、童自荣的深沉隽永,梁波罗、石维坚的飘逸潇洒,朱琳、马跃、吕行、张彤、房子斌等个性突现、实力尽显,台湾演员赵擎、主持出身的刘家桢唯美优雅,而话剧演员齐溪、张念骅把舞台的美感带到了镜头前。

      整台诗会在昆曲的发源地江南古镇千灯录制。节目将于中秋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具体播出时间如下:10月3日,CCTV-4,14:15首播,23:30重播;10月4日,CCTV-10,15:15再度重播。

      关于余光中的'创作

      年轻的时候,余光中戏称自己可以“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他对写作四度空间的定义:诗、散文、评论和翻译。对于每一项,他都有其独爱之处,正如他所说:“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余光中的诗,有着很重的自我生命反思感,这表明他对生命的看重;偶有在遣词造句上,用戏谑的手法表达内心感受,也许人生总要点*衡吧。早期诗中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与西方的笔法。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可能年事渐长,*期的作品都带着些沧桑,但却没有使读者阅后有感伤。

      余光中的散文,常是以自我为中心出发的。从不少文章中看到,他的「情」是处处留的。从小时启蒙、至家人散落天涯海角、自己游历住过的城镇、执教的日子等,他都把心放下去了。常于文中,他诚实地向读者倾心吐意:那段难忘记忆、那段人情、那段不舍等。青壮年时期的作品,如《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等卷章,气魄雄厚,色彩灿丽,更被称为“余体”。

      余光中的评论,正是见证他为人从不马虎、万事从谨的态度。因为他要求自己的评论文章以经验为基础,记下所见所闻所感,又用自己的感触与悟解,令所论的主体带着古典主义的明晰说理或浪漫主义的丰盈意象。

      余光中的翻译作品产量极为丰富。有中译英的*现代诗、也有英译中的英美诗歌、小说以至戏剧。他在教授翻译时,他常主张要译原意,不一定要译原文。这使他译作品带着信实和忠贞的寓意。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的诗

  • 余光中的诗,作品风格完全不统一,可能因为他是个复杂多变的诗人的缘故。不过,余光中的诗还是挺有意思的,一起读读余光中的诗,感受他至高的人文主义情怀。

    余光中的诗,你喜欢哪一首?

     

    作为一个“写过一千首诗

    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的文学家,

     

    余光中

    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那首《乡愁》。

     

    但,在今天

    我们想和你一起读更多先生的诗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火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会说,小情人

    诺,这只手应该采莲,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桨,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经典语录

  • 名人名言
  • 1.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2.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3.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听听那冷雨》4.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一生,使你在最严酷的冬天也不忘记玫瑰的芳香。《写给未来的你》5.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听听那冷雨》6.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7.就这样将自己搁浅在夜的礁上,昨天已成过去,今天尚未开始。《南太基》8.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赖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听听那冷雨》9.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象压过的相思。《满月下》10.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左手的掌纹》11.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左手的掌纹》12.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听听那冷雨》13.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余光中散文》14.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5.天空蓝得很虚幻,不久便可以写上星座的神话了。《石城之行》16.我深深地怀念那个摩肩抵肘的时代。站在今日画了黄线的整洁月台上,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直到记起了从前那一声汽笛长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17.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听听那冷雨》18.许多被鞭笞的灵魂在雨地里哀求大赦,魑魅呼喊着魍魉回答着魑魅。《鬼雨》19.也许我们已不再年轻,也许我们已不再流行,用心跳的次数计算下次约会的距离《钟乳石》20.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白玉苦瓜》21.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听听那冷雨》22.一只玲珑的小宝盒,藏着珍贵的小秘密,是我贴身的耳朵呢,还是你贴身的嘴唇?《小宝盒》23.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听听那冷雨》24.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独白》25.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绝色》26.只是到了夜里,人籁寂寂,天籁齐歇,像躺在一支坏了的表里,横听竖听,都没有声音。《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

[阅读全文]...
  • 余光中《乡愁》原文

  • 乡愁,阅读
  • 余光中《乡愁》原文

      《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通过“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这几个时序语贯串全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全诗语言浅白真率,情感深切。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乡愁》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英文译文

      When I was young,

      my homesickness was a small stamp,

      I was here,

      my mother was there.

      After growing up,

      my homesickness was a narrow ticket,

      I was here,

      my bride was there.

      Later,

      my homesickness was a little tomb,

      I was outside,

      my mother was inside.

      And now,

      my homesickness is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is there.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赏析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淡。

      名家点评

      *作家协会会员李朝全:乡愁是道不尽的、写不完的,从小时候到成年再到如今,乡愁始终与自己的童年、母亲、爱人和故乡联系在一起,因为有所思、所念的在那里,那里便是自己的故乡 故乡永远牵引着游子的思绪和想念,然而,那道浅浅的海峡,却生生阻断了这种思念为乡愁所困的诗人,其情何以堪?唯有击筑引吭,慷慨而歌,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百年经典 1917-2015》)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叶橹:这是一首写乡愁的诗,诗里把“乡愁”具象化了,而且运用得十分巧妙。其巧妙之处在于,他紧紧地围绕着人生几个阶段中最具特征的一些行为来表现乡愁。譬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把“邮票”作为乡愁的代号,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极易理解。诗的'最后一节,可以说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乡愁,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我”和“大陆”隔开,是民族悲剧所造成的。撇开政治性的因素不谈,仅从乡愁的难以消除的角度,诗的情绪也似乎隐隐地透露出一种希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愿望。由政治原因而造成的*的局面,诗人是无可奈何的,但是诗人作为华夏子孙的内心愿望,却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心愿。相信这一天必定会到来的。(《*现代诗歌名篇赏析》)

      安阳师范学院教授杨景龙:这些乡愁诗的抒情主体,既是在思念亲人和家乡,又是在思念大陆和祖国。屈原式的乡愁和国爱,谱写出余光中诗歌的宏大交响乐曲的和旋律。他的名篇《乡愁》便是把乡愁主题所包含的亲情、爱情、乡情和祖国情融合为一。语言虽然浅白,内涵却极为厚重。加之在形式上采用了由《诗经》作品确立的具有”原型”意味的复沓章法,更使这首诗易于流传。(《蓝墨水的上游:余光中与屈赋李词姜词》)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

  • 乡愁,阅读
  • 余光中的《乡愁》原文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的诗歌分析

  • 诗歌,文学
  • 余光中的诗歌分析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余光中的诗歌分析,仅供参考。

      一、《春天,遂想起》中的“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江南,作为*人心目中的天堂,是美丽浪漫的代名词。1962年4月29日,33岁的诗人余光中写下了思念“江南”的诗《春天,遂想起》,表达了自称“江南人”的他对江南最痴心最虔诚的怀念和向往。从这首史无前例地先后21次使用了“江南”一词的诗歌的表层意蕴来看,“江南”的内涵从四个层面得以表达。

      于回忆中重绘江南图景之余,诗作于每一情感段落都穿插描写彼时诗人和江南之间不可逾越的空间距离,在表达对江南的不可遏抑的思念的同时,增强了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所造成的情感上的张力,并以括号加注表达出独特的话语内涵:(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江南、(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江南、(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江南,意在反复强调台湾和江南故乡之间可以计数但却难以逾越的空间和政治距离,从而也将以上四层关于“江南”的意蕴进行了有效地区分和提升,形成了诗作无论是文字、情感,还是哲理上,无论是空间、时间,还是文化上的多层立体结构框架。首先,跨越地理空间的情感意蕴。这是一个立足于台北的江南人对一弯海峡之隔的魂牵梦萦的江南故土的呼唤和告白;其次,跨越历史时间的文化意蕴。这首诗里不仅包含着古与今的时间关联,也叙写着一个个体从少年到暮年、从此岸到彼岸的生命历程;再次,跨越生死的哲理意蕴。清明虽然隔开了生者与死者,造成生者和死者无法穿越的距离,但清明的存在既寄托了生者对死者无尽的眷恋,也传递了一切生者对于死亡的无限悲悯情怀。

      二、地理“江南”

      那么,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到底在哪里呢?《春天,遂想起》中提到的令诗人魂牵梦萦的那些“江南”,有的在四川成都,有的在湖南长沙,有的在浙江杭州,也有的无处可考。其实,令人无比向往的“江南”,从来就不是指某一个固定的地方。那么,可以采桑,能捉蜻蜓,有多莲的湖、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江南,多湖的江南,吴王和越王的江南,西施和范蠡泛舟的江南,乾隆皇上的江南究竟在哪里呢?显然,余光中心目中的“江南”是指长江以南、太湖之滨的广大地方。历史上,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流水多情、生活惬意。一提起“江南”二字,生于斯长于斯的诗人,心就会变得柔软以至于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思绪也自然飘向过去和远方。诗人在诗歌中除了反复吟咏“江南”这个名称之外,还在“江南”这个大意象之下,写到了更多具体的兼具*古典诗词意蕴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小意象,如蜻蜓、莲、菱、螃蟹、垂柳、风筝、燕子、寺庙等等。

      三、情感“江南”

      如上所述,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还是一个情感象征意象。庞德说过:“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时间里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那么,“江南”这个意象蕴藉着什么思想和情感呢?江南山水秀丽,山环水抱带来了气候适宜、远离战争的安逸。湖泊星罗棋布,河汊纵横交错,多水的江南恰如母体的子宫,生命在这里得以休养,心灵在这里得以休憩,人再次获得了在母亲腹中原初时刻的感受。诗人余光中于重阳节降生于南京,而常州又给了他完整的童年,余光中对江南母亲的给予和关爱,时刻心怀感念和眷恋。在他的诗歌中,江南的性格是温柔和乐于奉献的,是一个淳厚的母亲形象。诗人对于江南的种种爱恋,也是他恋母情结的显现。诗人曾将自己的生命划为三个时期:旧大陆(祖国),新大陆(异国)和一个岛屿(台湾),他说旧大陆是他的母亲,而“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母亲江南不仅给了他生命,同时也给予了他生命原初的感动和吸吮不尽的艺术乳汁。对于江南的情感显现充盈在他诗篇中的独特江南意象之中,也渗透在他的以江南为背景的爱情、亲情诗歌书写当中。

      四、文化“江南”

      余光中1928年出生,在江南长大,21岁迁居香港,22岁赴台。江南对于余光中来说,是家园,是国族,还是最深沉的文化记忆。然而少年离家,暂居台湾,旋即羁旅世界各地,最终又回到台湾。走得越远越久,对江南故土的文化怀恋也就越加浓重。但是,记忆中的江南已经遥不可及,不仅在空间上不可触摸,在时间上无法还原,在文化上也成了不可复制的记忆。从大陆到台湾的人普遍的痛苦是无家无国之感,一线海峡又在心理上造成了与母体文化的隔绝之感。江南,经过久久的压抑和沉淀,终于凝固成一颗珠贝的眼泪——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情结。于是,余光中在《春天,遂想起》中集中表现了台湾人无药可医的乡愁,寻根问祖的疯狂的自我意识和现代人的情感迷失状态。这无药可医的乡愁已不仅是怀乡思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一种朴素的乡土意识和个人情怀,它还蕴藉着更深的历史内容即个人情感、历史命运、文化际遇与精神出路等。

      所以,乡愁既是个人情怀的抒发,又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历史命运的焦虑,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迷津中对文化家园和精神原乡的怀恋、向往和主观建构。同时,孤独、绝望是这首诗的另一个明确的知性内涵。诗人一方面通过怀恋和向往建构了一个慰藉孤苦心灵的主观世界,这个主观世界温暖潮湿如母亲的子宫,多姿多彩如童年的梦幻,多情多意如爱情的伊甸园;另一方面,诗人在最后又无情地解构了这个主观世界,揭示这个主观世界的想象性、虚妄性。孤独与绝望的情绪在现实和想象之间喷涌而出。这个主观世界之所以脆弱、虚妄,是余光中从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特别是从余光中自己的个人心灵中生长出来的,是建立在非理性的生命情结之上的主观世界。此诗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表现了绝望,表达了所有渴望和努力的枉然,透露出浓重的悲剧意识,家国不再,母体文化似乎也无法触及,挣扎在现代化困境里的诗人,只能凭借追忆和想象,重建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

      由此看来,“江南”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能指。它既是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既指称时空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代表着精神层面的文化归属。其丰厚的内蕴覆盖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领域,涉及多重的语义空间。最为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因此,江南在哪里已不再重要,它是地理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和哲学的,它是精神家园的代名词。这里的家园,不再是某种形而下的地理概念,乃是生命终极意义上的永恒归宿。故此,“江南”终将作为*文人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意结贯穿其一生,并将因其书写而铭刻于汉语文学史中。

      这首诗题为“民歌”,但显然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歌。在这里,它指的是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文化精神,那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余光中先生自称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在他的诗作中,传统与现代并存,*和外国并举,多姿多彩。既有传统的元素,现代的元素;也有*的元素,西方的元素,不一而足。仿佛向你开启一个五彩纷呈的世界。

      首先,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所抒写的那种像黄河长江一样奔腾不息的文化精神,完全是*式的。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哺育着滋润着*文化的灵魂。我们勤劳勇敢,我们自强不息。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神州大地上繁衍着,传承着这种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即令黄河长江“冻成了冰河”,“我的血也结冰”,还我们广大的同胞,我们的子子孙孙,为之拚搏为之创造。同时,又层层递进。由黄河长江到“我你他”,从自然环境到*社会。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在艺术形式上,既*又西方。该诗题为《民歌》,其形式上韵律上都体现了民歌的特点。同时,又体现了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主张。那种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匀称和谐的建筑美,和诗歌格律上的音乐美,十分突出。这些特点其实也是我们的诗歌传统的体现。同时,欧化的句式和二元对立的理念,又贯穿其中。比如“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等句子,是欧式化的。而风与沙,鱼与龙,醒与梦,哭与笑,又体现着二元对立的理念。但作深入观,其实,西方人的所谓二元对立与咱们*易经中的阴阳理念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是相通的。于是乎,在余诗中往往构成了一种既中既西的奇观。

      从美学观点来审视余光中的诗歌,他的诗歌中既有豪放壮美的一面,又有婉约优美的一面;有骏马秋风冀北,也有杏花春雨江南。当然,这首诗还是以其壮美为主。如“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等句子,无不充满了质感,力度和豪迈之气。

      这首诗,是于光中在六十年代初所写的众多与莲相关的爱情诗中最出名的一首。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明白,是描写一个青春少年在等待他古典型的“小情人”,地点在莲池边,时间是夏日的某个傍晚,但诗中仍然有象雾般的朦胧处,以致在当时台湾《文星》杂志上,曾引起激烈的争论。首先是本诗歌的题目,有人认为有语法毛病,应改为“在雨中等你”才对,可这样一改,诗的味道就荡然无存了。诗歌是“酒”而不是“饭”,使有用倒装句,会使诗歌更富于诗意和音乐的美感。

      此诗共分8个自然段。除第八自然段外,每段三行,长短不一,中间一行缩进一个字符。诗人这样安排,是为了使整首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活泼,更加符合年青人跳跃的心态;同时,也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节奏的美感。在诗歌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诗人以一行诗来结束整首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现在,让我们从诗歌的.第一段开始“吟咏”吧。

      在第一自然段里,诗人用了短短34(连同标点符号)个字,就将诗歌中所描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清晰的向读者做了交代。人物--年青的恋人;地点--莲池边;时间--黄昏: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环境--“东边下雨西边晴”:“在造虹的雨中”,这样描写给诗歌营造了一个浪漫的氛围,并且不失古典。

      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比较难以理解。一个正在等自己恋人的青年,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这是诗人细准确微描写恋人心理活动的佳句,是写等待中青年人的错觉:“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所以,年青人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错觉,尤其在黄昏在这样的细雨中。

      诗歌的第三自然段仍然是在写翩翩少年梦幻般的错觉,只是更加进了一步。“永恒,刹那,刹那,永恒”意思是:我们的爱情是永恒的,但我们的爱情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短暂的刹那。

      在这一段里,有全段也是全诗里最难懂的句子:“等你,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什么意思呢?原来这还是描写少年的错觉:描写少年在等待他的恋人时,对时间的错觉。“等你,在时间之外”意思是少年等待了如此长的时间,都没有见到自己的恋人,所以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仿佛身处在时间之外一般;“在时间之内”,意思是时间仍然一秒一秒的流逝,可自己等了半天的女友,还没有出现。这一“内”一“外”,细致的刻画除小伙子在等恋人时矛盾和患得患失的心态,栩栩如生。

      第四、第五自然段是描写小伙子在等待过程中对自己恋人的幻想。第四自然段是小伙子幻想自己的恋人此刻在自己的怀抱中,尤其最后一句:“我会说,小情人”使得整段显得情意绵绵。第五自然段则幻想自己和情人在有莲的湖中泛舟的情景。诗人在这一段里,用了一些典,如:采莲、吴宫、桂桨和木兰舟,来说明自己恋人的古典。文学功底弱的人读到这里,可能会不明所以。

      第六自然段将诗歌的描写对象,从小伙子的幻想拉回到现实中。“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一方面讲随着时间的流逝,天快黑了或者已经黑了,并且指明天已放晴;另一方面是诗人将小伙子身处的环境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个句子,诗人用了十足现代的手法来描写现在,和前面一段用典描写情人的诗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耳坠子般的悬着”,诗人将悬在科学馆飞檐下的一颗星比喻成少女的耳坠,不仅浪漫,而且符合恋爱中年青人的心态。这段诗里的最后一句,诗人不写“七点已到”,而是通过没有生命的瑞士表来发言,这种手法是“睹影知杆”的写法:连手表都埋怨女孩不守约,更何况小伙子呢?“忽然你走来”请大家注意在此句前的句号。意思是小伙子已经不抱希望了,这时,女孩突然出现了。大家试想,此刻焦急等等小伙子的心里,该有怎样一番的狂喜?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写得十分的优美,将女孩翩翩走来的姿态,用电影镜头般一段一段拉*到读者面前。姜白石:姜夔,字白石。

      这首诗,使用了吴宫、木兰舟、桂桨、小令、姜白石等词,使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古典风格(这也和诗人后来提倡诗歌应该是“纵的传承,非横的移植”有很大的关系,也对诗人今后诗歌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科学馆和瑞士表,又让我们领略了现代风格。

      此诗作者立足于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同时大胆吸收西方诗歌的长处又不恶意西化,使得这首诗的风格汇通东西,实为爱情诗的佳作。

[阅读全文]...
  • 余光中的《绝色》原文

  • 余光中的《绝色》原文

      《余光中经典作品选》收入了余光中经典散文、诗歌和杂文。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经典是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余光中的《绝色》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绝色》原文:

      美丽而善变的巫娘,那月亮

      翻译是她的特长

      却把世界译走了样

      把太阳的鎔金译成了流银

      把烈火译成了冰

      而且带点薄荷的风味

      凡尝过的人都说

      译文是全不可靠

      但比起原文来呢

      却更加神秘,更加美

      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译者

      存心把世界译错

      或者译对,诗人说

      只因原文本来就多误

      所以每当雪姑

      乘著六瓣的降落伞

      在风里飞旋地降临

      这世界一夜之间

      比革命更彻底

      竟变得如此白净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

      该如何将你的本色

      ——已经够出色的了

      合译成更绝的艳色?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人物评价:

      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评)

      余光中以诗歌创作为主,复以散文及评论扬名。其诗作多发抒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对环保的指涉,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作者自传统出发走向现代,复又深入传统。(*台湾网评)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人民网评)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台湾网评)

      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他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以口语入文的散文和大众化划上等号,而称艺术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意味着这类散文兼具现代人的生活内涵和创作形式上的现代手法。(*新闻网评)

      余光中教授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大师,以现代诗和散文享有盛誉。余教授的诗作多抒发诗人的悲悯情怀,对土地的关爱,以及对一切现代人、事、物的透视、解析与捕捉。此外,余教授还从事评论、编辑、翻译,皆有杰出成就。余教授毕生创作、治学,诲人不倦,于艺文,于学术,于社会,贡献深远;哲人其萎,范典永垂。(香港中文大学悼文)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最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龙应台评)

      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韩少功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余光中经典语录 - 句子

余光中经典语录 - 语录

余光中经典语录 - 说说

余光中经典语录 - 名言

余光中经典语录 - 诗词

余光中经典语录 - 祝福

余光中经典语录 - 心语

推荐词条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