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句子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戏曲句子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戏曲句子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戏曲句子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是评剧名家欣凤霞主演的戏曲电影《花为媒》中的唱段吧:在洞房中张五可夸赞李月娥相貌及穿戴的唱段: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只见她的头发怎么那么黑?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高挽凤纂不前又不后,有个名儿叫仙人髻。
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颤颤悠悠恰似金鸡乱点头。
芙蓉面,眉如远山秀,杏核眼灵性儿透,她的鼻梁骨儿高,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朱,不薄也不厚,耳戴着八宝点翠叫的什么赤金钩。
上身穿的本是红绣衫,拓金边又把云子扣,周围是万字不到头,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
内套小衬衫,她的袖口有点瘦;她整了整妆,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劲,透了一透袖;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这腕似白莲藕,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下身穿八幅裙掐百褶是云霞皱,俱都是锦绣罗缎绸。
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色的丝绒绳又把底儿收。
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
猜不透这位好姑娘是几世修?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
年轻的人爱不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迈老者见了她,眉开色悦,赞成也得点头。
世界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服装类别及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年妇女经常穿戴。
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
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
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
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色色阶等级制的*俗,在间色中选择。
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
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性图案。
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蟒+袍),叫蟒袍。
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
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
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
越剧靠 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
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
“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
靠肚不再是传统的*面一大块,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
靠衣不绣花,都用甲片。
民国33年春,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甲片开始用铜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
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
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
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
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
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
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
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
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
短裙,行话称“包屁股”,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裁的,花样繁多。
越剧云肩 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越剧褶子与帔 越剧小生穿的褶子是不开门襟的,有圆领、斜领、对开领,开门襟的是“帔”。
这种“帔”往往在剧中有夫妻俩出场时,运用相同色彩,称“对帔”。
越剧帔在领口上又变化出多种样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领帔、如意领帔等。
小生褶子与帔,多用间色,花纹偏一边,有四君子花纹(梅、兰、竹、菊),也有用牡丹、玉兰等花纹,领边也越改越窄,约二寸,朝秀美的方向发展。
越剧所有衣服在服装的“夹窝”里都挖“裉袋”(夹窝裁剪成圆形),所以越剧的戏服,双肩挥洒自如、*稳服贴而且舒服。
盔帽靴鞋 盔帽 越剧早期男班演传统戏时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额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旧小庙时从菩萨神像头上取下的盔帽。
以后租用绍剧、京剧的服装和盔帽。
女班进入上海后,主要演员有了“私彩行头”,身上穿的戏服、头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恒泰彩靴店或广东路戏服店买的。
而其他穿“堂中行头”的演员,则是穿戴租来的戏服、盔帽。
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袭了京剧或昆剧的帽箱制,如《香笺泪》、《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剧的文生巾。
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盔帽上,用较多的泡珠和亮片。
由于越剧开始进行改革,向盔帽工艺师傅们提出了改良盔帽的要求。
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越剧改革后,提出越剧盔帽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
赞美戏曲的句子大全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句子吧,根据结构的不同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那什么样的句子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戏曲的句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2、戏曲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视觉效果。
3、戏曲糅合了雕塑、绘画、工艺、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由于它所要表现的内容情节的需要,也带给人们它独有的美的享受。
4、戏曲是写意的,因为它需要在小小的舞台上再现不同的场景,展现或恢弘、或清幽的意境。这像极了*的水墨画,在一方宣纸上,用寥寥的几笔勾勒出山水,刻画出鸟兽;用浓的、淡的、浅的、深的墨色去表现大千世界里的种种色彩。
5、在戏曲的舞台上,视觉始终是最直接的感官,带给人们最强烈冲击。而戏曲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遗余力。
6、从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到流行歌手李纹的`歌曲《刀马旦》;从台湾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半个*,到叛逆小天王周杰伦捏着假嗓在《霍元甲》中唱京剧……不经意间,戏曲这种艺术形式正悄悄地浸染着我们的生活。
7、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
8、*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囊括了诗词、歌赋、百戏(杂技)、武术、舞蹈、音乐、美术……汇百川而成江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戏曲程式源于自然界,多少代的先辈艺人、大师悉心观摩体验生活*性、特点,通过艺术加工构成了戏曲表演程式。从而使人到物,更形象、更典型、更夸张、更美好。
9、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10、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1、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2、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4、私下练,台上见。
5、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6、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7、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8、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9、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10、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11、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12、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
1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4、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15、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16、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17、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8、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19、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0、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21、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22、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23、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4、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5、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26、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
27、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8、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29、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30、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31、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32、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3、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34、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5、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36、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37、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38、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9、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是评剧名家欣凤霞主演的戏曲电影《花为媒》中的唱段吧:在洞房中张五可夸赞李月娥相貌及穿戴的唱段:张五可用目瞅,从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只见她的头发怎么那么黑?梳妆怎么那么秀?两鬓蓬松光溜溜,何用桂花油?高挽凤纂不前又不后,有个名儿叫仙人髻。
银丝线穿珠凤在鬓边戴,明晃晃走起路来颤悠悠,颤颤悠悠恰似金鸡乱点头。
芙蓉面,眉如远山秀,杏核眼灵性儿透,她的鼻梁骨儿高,相衬着樱桃小口,牙似玉,唇如朱,不薄也不厚,耳戴着八宝点翠叫的什么赤金钩。
上身穿的本是红绣衫,拓金边又把云子扣,周围是万字不到头,还有个狮子解带滚绣球。
内套小衬衫,她的袖口有点瘦;她整了整妆,抬了一抬手,稍微一用劲,透了一透袖;露出来十指尖如笋,她这腕似白莲藕,人家生就一双灵巧的手,巧娘生下这位俏丫头!下身穿八幅裙掐百褶是云霞皱,俱都是锦绣罗缎绸。
裙下边又把红鞋儿露,满帮是花,金丝线锁口,五色的丝绒绳又把底儿收。
巧手难描,画又画不就,生来的俏,行动风流,行风流,动风流,行动怎么那么风流。
猜不透这位好姑娘是几世修?美天仙还要比她丑,嫦娥见她也害羞。
年轻的人爱不够,就是你,七十七、八十八、九十九……年迈老者见了她,眉开色悦,赞成也得点头。
世界上这样的女子真是少有,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服装类别及 古装衣 古装衣是越剧的特色服装,在剧中年轻女子年妇女经常穿戴。
上衣有水袖或本色连袖,外加云肩或飘带;长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带、玉饰。
短、中、长裙又有折裥和无折裥之分。
按身份不同,古装衣又分为仕女衣、民间衣、宫装衣。
其特点是裙长衣短,胸腰收紧,形体分明。
越剧蟒 越剧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传统的上五色的蟒,分阶、分身份严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间色的都有,但又参照上五*阶等级制的*俗,在间色中选择。
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纹样更简炼更随意,《孟丽君》中用了许多的间色蟒袍。
另一种方法是参照历史典律和官阶运用色彩,如《长乐宫》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华虫”、“火”等象征*案。
越剧有时把传统的“蟒”改为袍制(蟒+袍),叫蟒袍。
在制作上和传统的“蟒”有很大的区别。
蟒不再是整件夹里,而前后是麻衬,使前后挺括硬撑,以显官风十足。
发展到后来,蟒的前后内衬有的干脆不用麻衬,用布刮浆代替。
越剧靠 越剧男班早期都用传统大靠,女班也沿用传统大靠(硬靠)。
改革后,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
“靠身”、“靠脚”、“靠肩”,不再用“网子穗”或“排须”、搂带,一般也不用双层靠肩。
靠肚不再是传统的*面一大块,改为围腰的“腰包”再束虎头腰带。
靠衣不绣花,都用甲片。
民国33年春,袁雪芬饰演《木兰从军》中的花木兰,所穿戎装,甲片开始用铜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后,纹样有“鱼鳞甲”、“丁字甲”、“人字甲”、“龟背甲”等,有金绣,也有用金缎、银缎剪贴,或金银宽边花版线缝纫上去。
护心镜有用克罗米铜泡,或盘金、盘银。
越剧裙 越剧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裥裙。
最早穿的都是传统大裥裙,前后有“马面”,俗称“马面裙”,以后去掉后“马面”,改为单马面裙,经常用于老旦。
传统的“鱼鳞百裥裙”往往作衬裙使用。
以后大裥改成五分宽的百裥裙。
40年代雪声剧团受清末仕女画的影响,设计了“褙裙”。
这种褙裙,罩在大裥裙外,正面用佩,佩长及脚面,很简洁。
这种“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剧中反复使用。
短裙,行话称“包*”,有折裥的,有不打折裥的,有网眼雕花的,有绣花、贴花、斜裁、*裁的,花样繁多。
越剧云肩 最早用的都是传统大云肩,以后发展到百多种,如:对开云肩、珠云肩(白珠或金、银珠穿成的)、有领云肩、无领云肩,如意云肩、花形云肩、网眼云肩等。
关于戏曲的谚语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谚语吧,谚语大多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时间经验。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谚语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戏曲的谚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3、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5、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私下练,台上见。
8、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9、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10、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11、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2、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3、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4、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15、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6、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7、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8、腔好唱,味儿难磨。
19、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2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字不清,唱不明。
2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24、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25、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26、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7、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8、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29、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3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1、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32、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33、百日笛子千日箫, 小小胡琴拉断腰。
34、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35、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36、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7、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3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4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42、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43、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44、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45、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6、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47、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8、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49、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关于戏曲谚语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谚语吧,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谚语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1、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2、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5、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6、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7、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8、腔好唱,味儿难磨。
9、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1、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2、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13、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15、私下练,台上见。
16、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7、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8、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主角。
19、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0、字不清,唱不明。
21、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22、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23、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2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25、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6、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7、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仅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28、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2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3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1、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2、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33、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4、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35、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36、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7、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38、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39、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0、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41、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42、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43、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44、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45、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46、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47、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4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49、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关于戏曲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3、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7、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8、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9、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0、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11、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12、以熟为精,以巧为好。
13、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14、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15、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6、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17、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18、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字不清,唱不明。
21、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2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3、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4、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5、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6、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爱国的名人名言
27、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8、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29、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30、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31、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3、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34、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3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36、私下练,台上见。
37、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38、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40、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1、百日笛子千日吹,小小胡琴拉断腰。
42、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并领悟唱念做打?
43、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45、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46、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字不清,唱不明。
2、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3、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4、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戏曲的剧种大全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京剧与昆曲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戏曲基本简介
(ChinaOpera)*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 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的剧种大全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北地方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腔、正字戏、四*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官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崇阳提琴戏、通城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全国现有戏曲360多种。
*戏曲知识
*汉族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京剧、豫剧、越剧、被官方和戏迷友人们誉为*戏曲三鼎甲。被誉为*五大戏曲剧种的有:京剧(东方"歌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评剧。其它剧种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戏曲的发展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戏曲的主要特色
*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古代戏曲知识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古代戏曲知识,欢迎大家参考!
*古代戏曲知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几年来,戏剧艺术在*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拓展:古代戏曲艺术特色
综合性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汉族民间艺术[9]。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就“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程式性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它极大地**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戏曲音乐的简介
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分剧种的重要因素,戏曲音乐由歌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组成。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戏曲音乐的相关内容吧!
戏曲音乐的定义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其中,除京剧外、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依次称为*五大戏曲剧种。
戏曲音乐的文化内涵
*戏曲音乐是在*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教育
*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音乐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关于戏曲的谚语(11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谚语吧,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更强,更通俗易懂。都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戏曲的谚语,欢迎阅读与收藏。
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2、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3、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4、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主角。
5、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6、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7、腔好唱,味儿难磨。
8、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9、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10、一日不练自我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11、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12、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13、字不清,唱不明。
14、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15、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16、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17、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18、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9、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20、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21、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22、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23、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24、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25、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26、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27、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8、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29、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30、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31、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32、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3、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4、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35、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36、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37、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38、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9、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40、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仅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41、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42、私下练,台上见。
43、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44、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45、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46、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47、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48、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49、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戏曲句子 有关戏曲的句子 关于戏曲的句子 描写戏曲的句子 赞美戏曲的句子 形容戏曲的句子 形容戏曲唱的好的句子 戏曲诗句 描写戏曲的唯美句子 形容戏曲好听的句子 写戏曲的诗句 描写戏曲的优美句子 戏曲名句 戏曲说说 描写戏曲优美的句子 戏曲台词 关于戏曲的语句 有关戏曲的诗句 戏曲的古诗 关于戏曲的诗句 描写戏曲的诗句 赞美戏曲的诗句 讲戏曲的古诗 描述戏曲的诗句 形容戏曲的诗句 关于戏曲的名言 有关戏曲的诗词 有关戏曲的名言 描写戏曲的古诗 关于戏曲的诗词
跟戏曲有关的谚语_跟生日有关的句子 与戏曲有关的名言 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关于戏曲的谜语 赞美戏曲的谚语 *主要戏曲简介 *戏曲旦角 关于*戏曲的谚语 *戏曲的剧种大全 2021春节戏曲晚会 赞美戏曲的句子大全 关于戏曲的谚语 *戏曲小知识鉴赏 古老戏曲河北梆子 形容戏曲的词语 *古代戏曲知识 戏曲音乐的简介 广西戏曲彩调 *戏曲旦角详解 描写戏曲的唯美句子 跟戏曲有关的谚语_跟生日有关的句子 与戏曲有关的名言 描写戏曲唯美的句子或语言 赞美戏曲的诗词(描写戏曲的优美段落) 形容戏曲装扮的句子 描写戏曲大赛的诗句 关于戏曲的谚语(11篇) 关于戏曲的谚语 关于戏曲谚语 关于戏曲的谚语
复旦大学名言 关于飞翔的名言 热爱学校的名言 释放压力的名言 赞美居里夫人的名言 赡养父母的名言 孝敬公婆的名言 变通的名人名言 有关于生活的名言 好奇心名人名言 有关时间流逝的名言 带和字的名言 昆虫记名言警句 关于好脾气的名言 关于爱自己的名言 经济学家的名言 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名言 现代家风名言 富察皇后名言 关与学*的名言 亚力山大名言 搞笑名人名言大全 女人名言英文 劳动名言大全 赞美柳树的名言 维护正义的名言 高槻泉名言 互相理解包容的名言 高中必刷题名言 关于提升服务的名言 大隐隐于市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