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中国哲学简史摘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中国哲学简史摘抄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9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一、哲学探讨的问题———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
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比如学*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比较普遍的哲学学派,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儒家入世过多,道家则有入世亦有出世。庄子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为了增加知识,为道则是为了提高心灵的境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意思是无形体的规律是道,有形的东西则是器具。
*古代哲学认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出世和入世的统一,他就是圣人。古时*认为圣人应该是内圣外王的。
*古代哲学家都是以身载道,他的生活即他的哲学。
作者冯友伦则认为:一个人应该对宇宙有着非常高明的认识,又能生活在社会之中。
二、*哲学的特点———含蓄,尚农,爱自然
*文化崇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往往表达的思想不在言之中,而在言之外。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古代自以为中原乃世界的中心,外围是海。所以用四海之内表示天下的意思。
士农工商,*古代以地主和农民为最上。所以反映出尚农,爱自然的哲学。重农轻商的社会环境也造就了古代*含蓄而基于直觉经验的哲学,不同于重商的西方基于推理演变的数理科学。
*古代家族阶级复杂。因而很多关于家族阶级关系的哲学出现,不管是老庄还是孔孟,都对父子,兄弟,君臣等关系有一套见解。
*古代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
三、孔子、孟子、荀子———儒家
孔子提倡名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君臣有别。
孔子提倡仁和义,这里的仁和义都是针对人而言,所以孔子的哲学依赖于人类社会。基本上儒家的哲学都是依赖于人类社会的,重礼的。
孔子是*第一位教师,编制了《诗》、《书》、《礼》、《乐》,《春秋》,拥有很多的弟子,在很长被古代*奉为圣人。儒家成了*古代最大的哲学学派,同时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了古代学子必修课程。
孔子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子建立了人性本善的理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倡导浩然之气,通过知道、聚义来养浩然之气。
荀子提倡人性本恶,认为人善都是人为的,后天教养的,并非人的天性。荀子认为人必须要生活在社会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天有天的职责,地有地的职责,人有人的职责,人只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没必要去思考天的职责。秦国著名的法家代表人韩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儒家注重礼乐仁义,其实是在关注人感情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人有理智和感情,儒家认为应该*衡于理智与感情之间。
四、墨子———墨家
墨子并不赞同孔子,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则是战斗的传教士。儒家多从贵族阶层出发,而墨家则多由下层阶层。因而墨家认为儒家所崇尚的礼乐都是无价值的奢侈品。
墨家法规严明,勤奋吃苦,崇尚兼爱,这个兼爱不分亲疏,对父母和对旁人应同样的爱。为了让人们执行兼爱,墨家创造并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鬼神会评定一切,做了坏事会被鬼神惩罚,做了好事则会被奖励。
墨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矩子。墨家大多由游侠组成。
墨家的功利哲学:墨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利,所得而喜,害,所得而恶。西方也有哲学家认为,人类受快乐和痛苦两个威权统治,它们决定了人的一切行为。
墨子的逻辑学:老子主张知识无用,而墨家认为老子这个主张本身是一个知识,所以老子是自相矛盾的。庄子认为辩论不可取,墨家认为庄子用大段的文字去说明辩论不可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辩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墨家以这个逻辑反驳老子知识无用和庄子辩论无用。
墨家的知识论:墨家认为人有知的能力,只有在这种能力与知识对象接触的时候,人才能获得知识。他们把知识分成三类: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的知识,通过传授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推论获得的知识。
五、名家———辩论家、诡辩家
*古代哲学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名和实。比如,这物体是桌子,‘这物体’是实,‘桌子’是名。实是指实际存在的物体,而名只是人类赋予物体的称号。名家着重通过语言上的漏洞去辩倒别人。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辩论。公孙龙牵着马路过城门,因为马不能进城而被拦下。公孙龙则说,这不是马,是白马,白马非马。这里说的是马和白马这两个概念不能相等。
还有一个故事,说明名家玩弄文字概念游戏。秦赵有约,秦想做什么,赵助之,赵所欲为,秦助之。秦兴兵攻魏,赵却要去救魏,秦不开心了,说我们有约,你怎么不助我反而助他。赵就通过*原君找公孙龙,公孙龙教赵去跟秦说,那我现在想救赵,秦你跟我有约,怎么不助我反而要去攻他。
名家表明了名这一个概念,从而提醒了哲学家跳出名的范围,去思考实。实,就像现代哲学常说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我自己的想法,就连我们所研究的实,却也还是建立在我们的思维以上的,还是无法确定,正如曾经看到一句话,人类甚至无法证明自己以及这个宇宙的存在。
六、老子、庄子———道家
始于杨朱,发扬于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
轻物重生,全生避害。不能因为外物损坏自己的身体,应从一切伤害中保全自己。所以儒家认为,道家重我,是无君,墨家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与禽兽无异。
道家很大一部分在探索宇宙的规律,提倡遵循万物的规律,与宇宙融为一体。齐生死,一物我,从超越现实的观点看待生死,物我。如此,避害中的避则不是逃避,而是从一个思想境界进入更高的另外一个思想境界。
老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最终的奥秘,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们无法像说明桌子椅子一样给道一个有属性的名,道是不可言的,它是万始之始。哲学家一直在探讨宇宙发生的原因,就算如今可以知道宇宙是通过大爆炸来的,那么为何会有大爆炸,大爆炸之前又是因而存在的,最小的单位是原子,然而原子又是因何而来。老子则认为一切之始是由于道,正如西方一些人认为宇宙的原因是上帝。
老子认为虽然万物都在变化,但是规律却是不变的,而物极必反则是不变规律中的一条。
一个事物到了极端就会向反向发展,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这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所以老子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同时告诫人们不要走入极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2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摘录笔记以*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哲学的精神、第二章*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哲学。
在*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说,“农”是*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儒家,无论是早期儒家还是到后面演变出来的新儒家,很长一段时间在*的历史上处主流的地位,以等级秩序为界线,规定所对应的礼仪礼节。每个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以忠恕之道为方式施行“仁义”,可以说是儒家对于“善”的看法。虽然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家独大。有反对其“正名”的等级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终采取功利主义的方式,认为不存在差等的爱,而应该实行人人*等。有反对其“入世”观点的道家,认为“无为”才是实现“善”的唯一法则。也有反对以礼治国的法家,认为“刑应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等(此处法律非现代法律)。还有醉心于“名”“实”之分,不顾实际的名家,粗糙的探寻科学起点的阴阳家等等等等。
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但是通过分开单独阅读发现,事实上除了一贯坚持反抗儒家的墨家(之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以外,道家、佛学、儒家三者之间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肯定和相互吸收,出现了禅学和新儒学,甚至后期的新道家反而认为孔子比老庄更伟大,因为其已经忘记了说忘。这就是*哲学的特点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论”式的思想路线,东方的*以“百炼刚绕指柔”的方式,将本是殊途的各家学说,最终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适合当代社会的作用,推动了*文化的前行,其实*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这一方式的一大体现。就如同西方哲学的传入,给只有负的方法的*,带来了正的方法,如果在西方的话,定会分出个胜负,最终择一进行,但是在*,正的方法只是给予了*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并没有取代负的方法,而只是补充了负的方法。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这方面,*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对于*哲学是否对于世界哲学有所贡献,这个应交给时间来检验。而就个人而言,“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在*,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出世和入世的对立的,*哲学的使命是要在两种极端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1、老子其人与《老子》其书
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老子》一书是有个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冯先生研究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产物。老子与《老子》一书并无必然联系,是两回事。完全可能有个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长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这本书,他的作者则另有其人,或是群体编写。这本书的年代晚一些,“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
其理由:因为《老子》里有很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之前",就得先要讨论“名”。“名”、“无名”见于关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记载。据此冯先生认为《老子》出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仅凭“名”或“无名”见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的记载中,在孔子之前不见记载,而断言《老子》一书的年代,证据未免太单薄了些了吧?也许,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无名”的论辩,只是未被记载或我们未能见到记载罢了。
2、道无名
“道无名”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费神理解的部分。
人类大多*惯于具体思维,生动形象是芸芸众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过感官把握的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的世界,眼见为实等。即通过眼见、耳听、皮肤接触可感知的世界,从而获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体表达,用名来称呼他们,描述他们。而“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体,从而思考抽象的“无”、“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一个代号——称其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客观的属性和用途,由于有这些属性和用途,就可以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类似的可以言说的有名属性。道,纯粹是一个代号,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无名”。
3、自然的不变规律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吗?极限在哪里?
万物变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它的思想源头很可能是来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发展至极端,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正是一切事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满,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预防欲速则不达,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里的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在这方面孔子有同样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意是:假如一个人相貌与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骄傲且吝啬,则我们只会看到他的骄傲与吝啬,看不到其他方面。骄和吝,超过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观了。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所说的“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规律性的东西。
事物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应该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依据它来指导社会活动。老子称之为“袭明”——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想变强,从弱开始,“柔弱胜刚强”;“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一个单位内一定程度的“反对派”、“刺头”的存在,并不是坏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样的救世情怀。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急功*利,做“房奴”、“车奴”、负债、焦虑难安,听听老子言,胜服清凉散,可以“袭明”。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危险。“庖丁解牛”说贵生,顺着纹理、规律生活处事就安全,否则会损伤生命。人需要柔弱、谦虚、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而来得。“无为”,也来自此。“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头,不任性妄为。画蛇添足,就是适得其反做过了头。
任性妄为,不加约束,都是反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取法于“自然”,道的运作是以自然为法则,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中获得能量,这就是“德”。
一、哲学探讨的问题——如何成为圣人:即获得终极幸福的人
哲学是为了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知识是为了让人如何成为某一种人。比如学*绘画是为了成为画家,学*医学是为了成为医者。哲学则是为了成为心灵上最高成就的人。
《*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精选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
冯在着本书里讲了*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哲学在*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哲学在重要性。
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
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
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
对*哲学,我一向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态度。因为其浩瀚的思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当我捧起这本《*哲学简史》时,这种感觉顿时释然。此书的作者,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并没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而是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让人一读之后,欲罢不能。冯友兰先生对哲学“入世”与“出世”的剖析让人心境豁然开朗。佛家说,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些归结起来仿佛是说,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有人认为,儒家是入世哲学的代表,并举例证明。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哲学是入世的。因为*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但冯友兰先生指出,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而言,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哲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即使是儒家,也有“出世“的成分。
儒家所指的圣人,是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道德完美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其内在的修养成就;外王,就是其在社会上的功用。只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侧重点不同,儒家重“名教”(把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化),道家贵“自然”(顺事物和人的本性);儒家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讲究三纲五常,道家讲求修身养性。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这两种思想看来相反,其实却相辅相成,使*人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取得较好的*衡。入世哲学是强心剂,出世哲学是清醒剂,入世哲学使人关注社会价值,出世哲学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入世哲学使人振奋,出世哲学使人安逸。入世和出世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人从入世和出世哲学中获得的人生智慧。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的精神”中分析道,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升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为功名利禄所累和人心浮躁的今天,*哲学思想也许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歌手李娜在出家时说过四句话:“人有四种境界:
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
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
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进入第四种境界闪现人生亮点,对于我们凡人而言,未免有些要求过高和不太现实,但通过对哲学的修养来实现对人生较高层级的领悟,找到精神的家园,确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使命。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看《*哲学简史》看的非常吃力,不要说能读到什么,有什么领悟,能把这本书大致浏览一下翻一遍,都是件痛苦的事情。看这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在这书之前,应该对百家各自的书籍有过涉猎,不然只是看对百家的归纳总结和评论,会让人措手不及,眼睛和心灵都饱受折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对儒家和道家稍微熟悉一点,是当年高考奠定的基础,为了高考,对《论语》、《孟子》、《庄子》的内容都有较为认真的学*,所以读这些的时候,感觉像遇到老熟人,至少知道其中大意和主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自己以前的理解更加片面一些,没有将儒家作为一个体系去理解那些内容,更多的只是从字面意思去了解儒家思想。一个是从面到点的分析,一个是从点到面的探索,两个不同的境界,所探究出来的深意当然不可相比。比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以前理解的小人,会跟现今社会上通俗理解的小人混为一谈,虽然知道这两个小人肯定不是一个意思,但我猜想现在通俗理解的小人,应该很大缘由是从这引申过去的。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这小人的含义已经此话的缘由。在儒家体系,遵循的是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伦理关系,而各阶级有有不同等级的,按照士、农、工、商各自排序。而小人是*民老百姓,是不在这序列以内的,他们没有获得教育的资源,不知道深明大义为何物,唯利益而趋,女子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说,不要跟女子和小人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喜欢冯老对哲学的态度。一直以来都觉得高深莫测,哲学是可以给人新的知识的。但冯老说,哲学不是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的价值。这样,我感觉我对哲学可以更加大胆一些,应该不会将其束之高阁。
看完这本书,感觉更多的是对*各种文化的一种解析、概括,而这些影响着每一位*人的所思所想、处世哲学,有人认可儒家克己复礼,有人喜欢道家洒脱随心,有人喜欢名家善于辩论,也有人崇拜心学内圣外王。不同的思想会造就不同的人生,哪个信仰的多些,人生哲学就会往那个方向多靠一些。
《*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但实际我们教师就是处在道德境界,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努力学*,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了解到社会主义教师道德的内容和意义,并通过自身的修养,将认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不断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对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首先,作为教师,要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以从事教育工作为荣,以献身教育事业为乐,自觉地用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武装头脑,用科教兴国战略激奋自我,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现实面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将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凡的教书育人工作中,做出不*凡的业绩,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称号。
其次,要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教师教育对象是学生,其主要任务是教学,而教学过程是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动态,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思想,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主动与学生交流,和睦相处;要尊重学生人格,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学会创业;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思想,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品行、人格熏染学生、陶冶学生、唤醒学生。将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再次,要矢志钻研,勇于探索。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尤其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指导下,教师肩负着培育新世纪人才的重托,一定要学会用面向世界的胆识和超前的眼光改革教育。从自身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形成拥有自我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体系,使得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独立思考,标新立异,运用已学的知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发现新知,于相互切磋中实现知识的飞跃,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内在潜力,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最后,要终身学*,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社会发展已证明:现代化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是科学知识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社会。教师自身除搞好专业教学外,还要积极参加业余进修深造,从而在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能力。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变传统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以适应教育体制的转轨变型。
总之,良好的师德,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所以,每个教师都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托起明天的太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不仅是教师,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哲学简史》是一部享誉中外、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名著。它是根据一代哲人冯友兰在美国的演讲稿整理而成的,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广泛流传。它把*的哲学发展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通过对*哲学的审视,让读者感悟到*文化在当今的重大意义,不失为一部可以影响人的一生的文化经典。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话说,笔者对*哲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水*。但在阅读了冯友兰老师的这本《*哲学简史》后,笔者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条理、系统化的了。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过程中摘录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为我的收获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对于《六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编者。”由此,著者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热”现象。社会曾经大肆炒作与孔子相关的种种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这里,笔者不是想否认孔子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笔者觉得,对孔子的盲目炒作,只会造成孔子形象的虚高,以至于最后,人们凡是遇到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把孔子抬出来,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为之。”这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一个概念,即“服务型*、有限型*”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要在职责范围内作为,做到不越界,尽力服务人民。然而,当下社会,一部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官商的勾结,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这恰恰是哲学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让贪污和腐败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如何规范*工作,让*做到“无为而治”,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话题。
书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围绕《易传》展开的,这一章很有趣,讲得都是关于的卦象之类的理论。之前只听说过最著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但并无深刻认识,这次阅读后,尽管对里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学中的调和的理论。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中”是指调和那些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混乱、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则是达到“和”。这里的“和”正正是我们最最熟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方面,“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而这直到现在,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最后一个,是著者在第二十七章提到的一个观点“*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这让我联想到了最*闹得沸沸扬扬的“切糕”现象。一块“切糕”背后是有目共睹的强买强卖行为,这样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当今社会的法律法规。然而,执法人员却很少去管理,最终才会引发后续的争端。也许,执法人员认为,新疆的人民是少数民族应该要加以照顾。但笔者认为,我们提倡的各民族一律*等,应该是思想、文化上的*等,是立法上的*等,这种*等的政治色彩不应被过度强化。盲目过度的政策倾斜,只能是重在政治上的,歪曲的民族主义。否则,法律的尊严会受到损害,其他民族的权益也将受到侵犯。这样,又谈何各民族一律*等呢?
收获之余,也有些许疑惑,在此分享,愿与各位探讨:
首先,*哲学如此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少人会关注它呢?大多数人宁可学*西方哲学,都不愿意了解*的哲学,难道说*哲学就比西方哲学差吗?根据这次的阅读,不见得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其次,*哲学中其实蕴含了不少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的智慧,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加以利用,让它更好地作为社会科学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呢?*哲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又在哪里呢?
上面的问题,并非一时半刻就能想清楚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的哲学能获得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在人类史上再次留下辉煌灿烂的财富。
*哲学简史,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直到我翻开了这本《*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的确!
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哲学简史》,真好!
一、缘起
读何勤华先生所著的《*法学史》,何先生给*每个朝代的法学家立传,介绍其法学思想。我就想,一个人的法学思想肯定受其哲学思想影响,进一步讲,一个人的法学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所处时代的哲学的影响,是以萌发读*思想史的念头,遍索经典,觉得读冯友兰先生的《*哲学史》,可达事半功倍之功。另外,为了做个明白人,本人准备精读黑格尔所著,贺麟、王太庆等翻译的四卷本《哲学史讲演录》。在读西方哲学史之前,觉得很有必要读一下《*哲学史》。
二、冯友兰其人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1918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或兼任教学领导职务,他是*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科院院士)。冯先生活到96岁高寿,可能与其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参透生死有关。
三、该书结构
该书分上、下册。上册含三篇自序、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篇又分十四章,先后为:绪论、泛论子学时代、孔子以前及其同时之宗教的哲学思想、孔子及儒家之初起、墨子及前期墨家、孟子及儒家中的孟学、战国时之百家之学、《老子》及道家中的老学、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庄子及道家中的庄学、墨经及后期墨家、荀子及儒家中的荀学、韩非及其他法家、秦汉之际之儒家、《易传》及《淮南鸿烈》中之宇宙论、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
下册含第二篇经学时代及附录。第二篇又分十六章,先后为:泛论经学时代、董仲舒与今文今学、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古文经学与杨雄、王充、南北朝之玄学(上、下)、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隋唐之佛学(上、下)、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周濂溪邵康节、张横渠及二程、朱子、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清代道学之继续、清代之今文经学。附录中收录了作者与*哲学史有关的五篇论文、陈寅恪对该书的两篇审查报告,以及金岳霖对该书的审查报告。
四、该书特点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这本《乡土中国》,用理性的笔触探索中国大众心理,堪称洞察中国人性的经典之作。
1.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2.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3.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
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4.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5.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
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6.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7.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8.孝是什么?
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9.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他们不会去克群,使群不致侵略个人的权利。
10.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
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知识就是力量。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把你太太当合作伙伴,不要把她当太太看。
时间对于我来说是很宝贵的,用经济学的眼光看是一种财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只要你说我行,就算全天下的人都说我不行,我也不在乎。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学而不化,非学也。
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国。
人无远虑,必有*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切*派都是纸老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患难识朋友。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生存下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可望而不可即。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礼记·学记》
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8、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刘彝
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1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6、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
1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18、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0、时间就是生命。——富兰克林
2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2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2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2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25、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
26、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李白
2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2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0、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3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3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7、*朱者赤,*墨者黑。——付玄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9、人无远虑,必有*忧。 ——孔子
40、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41、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林则徐
4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
4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45、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46、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4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48、天生我才必有用。 ——李白
4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
50、学无止境。——荀子
5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董愿抛弃荣华富贵,必欲学道。铁拐李要董其昌一起跨向西林塔,董正在踌躇时,铁拐李已一跃而过,在西林塔顶上笑着招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间故事》好句摘抄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但是,他却象贪婪的强盗一样,搜刮着人民的每一块沾满汗渍的钱币。
2、国王就象一只笨拙的狗熊,不是踢倒了椅子,就是碰破了额头
3、他那瘦猴似的身子,也一天天健壮起来。
4、贤惠妻子无奈,倚门而立愁年货;穷酸丈夫有愧,沿街??喝卖对联。
5、姑娘却象一只灵巧的小鸟,“格格”地笑着,飞快地跑着,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跳上宝座,一会儿绕过台阶。
6、渐渐的,班台丑陋的面容,变得端正而英俊;
7、谁正直就是长官,谁慈爱就是父母。
8、少年呀,你为我们除掉了吸血的恶魔,我们推举你当新的国王。
9、这一夜,他又懊悔,又痛恨,又害怕,翻来复去睡不着。
10、她那明朗的、纯洁的、银铃般的笑,真是能让死人重新复活,老人变得年青。
11、只见人间处处风景如画,人们辛勤地在田里劳作,充满生机的画面使他们心驰神往。
12、国王就像一只笨笨的熊,不是踢倒椅子,就是碰破了额头。
13、过几天,董其昌在无锡又遇见那个乞丐,就相邀他到松江,两人同登方塔,眺望府城风光。
14、那乞丐说自己便是铁拐李,董就跪拜要求学仙。
15、铁拐李说:“相爷洪福齐天,可惜没有清福。”
中国诗词大会诗句摘抄积累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在学*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诗词大会诗句摘抄积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9、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0、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李白·江上吟)
11、安能摧眉折腰事*,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3、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1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
15、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1、《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2、《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10、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14、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造了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又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嬴政名人名言:
方圆百里之内,无论妇幼老少,猪犬牛羊,杀而焚之,化作焦土,万年寸草不生。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庸夫之怒,以头抢地尔。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颜立于天下!
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嬴政名人名言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着作。
王充名人名言100句:
奉行圣贤的学说,讲*仁义的学业,应该得到福佑。
受奖赏信任的,只不过是受到君主的赏识重用;遭惩罚怀疑的,也只不过是被君主斥责贬黜而已。
被中伤的未必是坏人,隐蔽的未必是好人。
植物有的在秋天前死去,有的在秋天后死去,这也同有人超过百岁死,有人不到百岁死一样。
王业霸业同是治国之业,只是优劣的不同名称;长寿与短命同是承受一种气,只是寿命时间长短不同。
谋取王业不成,退一步大约能称霸。
天地生出万物,万物中有的长不成;父母生下子女,子女有的长不大。
人承受气,有的充实而坚强,有的虚少而软弱。充实坚强的,他的寿命就长;虚少软弱的,就会丧失他的生命。
说没有什么坎坷的遭遇,闲居在家,都会感到疲乏气短,气短而死,这是承受的气少,被用尽了的缘故。
人的性情有不教而能自我完善的,有教了而始终完美不了的。
有富贵的命,不求能自得。
富贵之命决定的福,是不能追求得到的;贫贱之命决定的祸,是不能随意除掉的。
财富不能靠计谋得到,显贵不能凭才能实现。智谋再深邃发不了大财,才能再高超也当不了大官。
命,不能强求改变,时运,也不能靠努力得到。
处理事情的聪明与愚笨,操行的清白与污浊,是道德属性与才能的问题。
才能高超品行端庄,未必能保证就一定会富贵;智力低下品德恶劣,未必能断定就一定会贫贱。
富贵好像有神灵来辅助,贫贱好像有鬼魂来祸害。
命该尊贵,也会从卑贱的地位自然得到富贵;命该贫贱,也会从富裕的地位自然地衰败。
凡是人碰巧迎合了君主或上司而受到赏识重用,与受到来自乡里和朝廷的损害,都是由于命。
以不完美来说,美玉会被说得有斑点,珍珠会被视为有残缺。
泰山样的罪恶,君子不会有;毛发样的好事,小人不会具备。
王充名人名言
中国哲学简史摘抄 中国哲学简史经典语录 时间简史摘抄 西方哲学史摘抄 万物简史好句摘抄 时间简史好句摘抄 万物简史好词摘抄 哲学的贫困摘抄 哲学的故事摘抄 哲学与人生摘抄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摘抄 时间简史摘抄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内容摘抄 中国在梁庄摘抄 乡土中国摘抄 时评中国摘抄 可爱的中国摘抄 中国文脉摘抄 中国名著摘抄 中国古代哲学名言 古诗词是中国哲学是谁说的 品中国文人摘抄 红星闪耀中国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的摘抄 中国名著摘抄大全 《红星照耀中国》摘抄 红星照耀中国摘抄 中国人的心灵摘抄 丑陋的中国人摘抄 易中天中国智慧摘抄
*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关于*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史记中的好词摘抄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中国名句经典摘抄大全 中国名言警句摘抄大全(精选50句) 中国名人名言精选大全摘抄 中国古句读书名言警句摘抄大全(100条) 名人名句摘抄大全中国 乡土中国摘抄(乡土中国笔记摘抄及赏析) 少年中国说赏析(少年中国说摘抄赏析) 中国的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乡土中国优美句子摘抄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 乡土中国好句子摘抄48条 名人名句摘抄大全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名句摘抄 《中国民间故事》好句摘抄大全 红星照耀中国名言名句摘抄短句 霍金《时间简史》经典句子、好句好段摘抄 中国名句经典摘抄大全 中国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中国诗词大会诗句摘抄积累 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嬴政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东汉哲学家王充名人名言100句摘抄 初中摘抄哲理句子简短 中国着名诗人艾青经典名言句子摘抄
写自由自在的古诗 接过重任并能完成的古诗词 看图猜字7个字的古诗 带怯的古诗词 古诗的写作特色包括哪些方面 描述子长县的古诗 关于尿的古诗 另选一路的古诗 *期积累的古诗词 描写关于水仙的古诗 游子吟古诗的表达此意 三八妇女节适用的古诗 朗诵春天的古诗串词 两个字的宋代古诗 一听就很有cp感的古诗 古诗词物品代表的情感 获得的古诗词 树叶的古诗或者谚语 生日感恩逝去的母亲的古诗 状元作业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包含乡字的古诗 赞美女性坚强的古诗 清明古诗的内涵 最长的古诗词前三 精品口才课必背的古诗大全 关于福祸的古诗词 古诗词三百首好背的 古诗谐音的成语 适合形容闺蜜的古诗 古诗石头城的写作背景 画的古诗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