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关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木兰诗木兰形象特点

  • 阅读
  • 木兰诗木兰形象特点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劳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木兰形象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的官厚禄而热爱和*生活。

      诗歌对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惜别家人,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的详细,对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的简略。这样安排,是为了更好的刻画人物。

      《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民愿望。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总之,文章塑造了一个聪明果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花木兰形象及《木兰诗》主题再探讨

      首先,从《木兰诗》的产生背景来看,孝道思想的失落是再造孝女形象的创作动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最早见于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据此推算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代。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在儒家思想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孝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的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和动机。

      第二,从木兰代父从军的动机来看,木兰是为了替父分忧,而不是主动为国出征。诗歌一开始就说木兰停机叹息,叹息的原因不是为少女闺房私事,而是由于父亲被点名出征的事情。由于父亲年纪大了,又没有大儿子,所以她毅然从军是为了替父分忧,尽一份女儿的孝道责任。

      第三,从出征途中对爷娘的思念来看,木兰更表现出一个孝女的角色,而不是什么“英雄”形象。诗歌第三节,反复渲染出征途中木兰对爷娘的思念:“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正充分表现了作为一个孝女对父母的挂念之情,而英雄往往不会如此儿女情长,相反的,他们大都以精忠报国为己任,舍小家而保大家。

      第四,从辞赏还乡这一动人情节来看,木兰是一个不慕英雄之名,只为父母尽孝的孝女。诗歌的第五节描写木兰得胜归来,立了许多战功却不愿接受可汗的封赏,而只愿回故乡见爷娘。这说明木兰是用自己的行为替父亲建立功勋,为父亲赢得美名,而不愿以英雄的身份面世。她时时刻刻想到的是尽早回家见爷娘,以尽孝心,诗歌至此即将达到高潮,于是出现了第六节全家人热烈欢迎木兰还乡以及木兰还乡后梳装打扮的铺排描写。在热烈的气氛中,在欢快的节奏里,我们不难感受到木兰和家人团聚的愉快心情和还“我”女儿面目时的喜悦。可见,木兰出征不为征战,不为功名,只为替父分忧。既然木兰本人也不图英雄之名,我们又何必给她冠以巾帼英雄的称号呢?

      这是一首叙事诗,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女英雄形象,这是长期以来的共识。但是从形象塑造来看,做一番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木兰代夫从军,并非出于保家卫国;相反,从始至终,木兰日夜思念父母,只盼早日归来。再从情节叙述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关于战争的描写,诗中也只寥寥几笔,一略而过。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木兰是作者心目中践行“孝道”的榜样。作者大概想借助这一人物形象,劝喻世人孝敬父母,关爱家庭,为家庭承担其应负的责任。通过对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并非教材的简单处理,而是呼唤孝道重归,人文苏醒。

      叙事诗塑造形象,目的是通过人物来传达和寄寓思想情感的。不从这一点出发,对于作品主题的把握就会流于空泛,失之偏颇。

      木兰诗木兰的形象归纳

      千百年来,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花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是因为花木兰有许多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厚禄。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影响】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第三段,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第五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第六段,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其诗中几件事的描绘详略得当,一,二,三,六,七段详写木兰女儿情怀,四,五段略写战场上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突出儿女情怀,丰富英雄性格,是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结构上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全文]...
  •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 文学
  •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以下几类:

      一、怀才不遇、豪放洒脱的形象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旷世情怀。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白居易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这一“泣”字与“湿”字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三、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四、爱民惜才的形象

      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对人才的渴求,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五、儿女情长的形象

      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抒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六、奋发进取的形象

      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充分表达了年轻时杜甫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旷达胸怀。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是一种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表现了李白傲视权贵、豪放不羁的性格。除了李白之外,唐代的罗隐、宋代的朱敦儒等,有时也表现出这种性格特征。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是一种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除杜甫外,代表性的诗人还有宋代的范仲淹、陆游,清代的郑板桥等。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这是一种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这句诗展现的是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代表性的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这是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一诗中,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了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泪来,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之心却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形象在很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罗隐、辛弃疾、陆游等。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这是一种矢志报国、愤慨愤世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统治时期,在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文人笔**现得特别明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非常鲜明。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这反映的是友人送别、珍惜友谊的形象。这在古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是这一形象的写照。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一种羁旅天涯、思念故乡的形象。思乡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写思乡的诗词,俯拾皆是。张九龄的“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李靓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都是塑造思乡形象的名篇。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这是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很多边塞诗人的作品,都塑造了这一形象。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徐锡麟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等,就是这一形象的代表。

      9.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除曹操的诗外,杜甫的《兵车行》也通过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幸,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

      10.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这是一种爱恨情长的形象。以柳永、晏几道为代表,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或离别后的无限忧伤和绵绵情意,塑造爱恨情长的形象。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十种形象外,常见的还有一些闺怨诗中塑造的孤寂落寞、愁苦幽怨的形象,一些豪放作品中塑造的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等。中学生掌握了这些形象,也就基本掌握了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全部。相信再遇到相关题目,定会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捷报飞传。

[阅读全文]...
  • 小嘎子的性格特点形象

  • 历史,阅读,文学
  • 小嘎子的性格特点形象

      张嘎是抗战电影和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人物,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小嘎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嘎子的性格特点形象,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嘎子的性格特点

      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

      张嘎(小嘎子):是抗战电影和电视剧中的人物,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的白洋淀有个男孩叫张嘎,他聪明勇敢,绰号嘎子。他还有伙伴分别是:善良勇敢的英子,憨厚可爱的胖墩以及胆小但却讲义气的佟乐。

      《小兵张嘎》:是《百年经典》中的一册,《百年经典》所收作家,涵盖了一百年来各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名家;遴选入集的,均为经过历史和时间验证的儿童文学精品;一些年轻作家的作品,问世时间虽稍短,但均为获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一致好评、荣获过全国大奖的佳品力作。作品样式包括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科学文艺、寓言诸品种。作者除大陆作家外也有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儿童文学名家。

      小嘎子的原型

      张嘎的人物原型到底是谁,一直有诸多版本,这里就请《小兵张嘎》的原著作者徐光耀来揭一揭谜底。

      传说1:白洋淀雁翎队员赵波

      传说一:在“嘎子”的故乡白洋淀,就流传了几个,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老雁翎队员赵波。

      传说2:魏巍笔下燕嘎子燕秀峰

      传说二:上个世纪80年代初,“燕嘎子”(燕秀峰,曾名燕嘎子)在天津被“发现”了。

      传说3:雁翎队的小鬼张沉底

      在白洋淀,我们走访了当年的雁翎队队员、后任雁翎队副队长的孙革老人,孙老谈了一个名叫“张沉底”的小鬼,认为他最接*“张嘎”原型,但后来参加八路军跟部队走了,再也杳无音信。

      传说4: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

      有些人曾传说:“徐光耀本人就是‘张嘎’。因他也是13岁就参加了八路军,与‘张嘎’同岁。”

      徐老说:“形成“张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储存中一点一点挖出来的”

      对于这个问题,徐老郑重而谦虚地说:非也!“我虽然是13岁当的八路,但我这个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规矩,全无灵动之气,也没有创立过可以名垂史册的功勋。”

      揭秘1:张嘎不是固定的某一个人

      在民间,“张嘎”有不少传说中的“原型”。

      2005年5月6日,小病初愈的徐老欣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像母亲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已80高龄的徐老对于这个问题略带兴奋地娓娓道来:

      关于“张嘎”原型的问题,我很想谈两个小人物,他们也是抗战中最先引起我激奋和感佩的,他们是赵县县大队的两个小侦察员,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

      那是1942年—1944年的事,那时我在宁晋县大队。宁晋县和赵县是邻县,我们两个县的部队经常在作战中有一些军事配合,*常也有一些交往。我们宁晋县大队也有一些12、13岁的小侦察员,但他们没有作出什么突出的贡献。邻县赵县的两个小侦察员“瞪眼虎”和“希特勒”就不一样了。他俩不仅在赵县很有名,而且在邻*的几个县也声名远扬,是当时已经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了。

      结语(徐光耀):想来,如果说我的“张嘎”有原型,就是“瞪眼虎”和“希特勒”。因为当我这个写作愿望产生时,他俩就蹦了出来。但也可以说他俩不是原型,因为我并没有采访过他们,也并非根据他俩的事迹创作了“张嘎”。

      小嘎子的人物解析

      凡在根据地奋战并有贡献的人,都可在“张嘎”身上找到影子。

      “嘎事”一:往老鸹窝里藏枪。

      镜头回放: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真的缴获了一支“真家伙”,为了不让队长把枪收去,他竟动了“嘎气”,将枪藏进树上的老鸹窝里。

      解读:这是我听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是抗战时期河北深县县大队的一个大侦察员,而不是小侦察员,他的名字我记不得了。所以,我所写的“张嘎”的“嘎事”,不全是“小鬼”们的事迹,也有好多是在大人的身上发生的。

      “嘎事”二:跟老乡摔跤、咬人。

      镜头回放:胖墩想用自己的挂鞭(爆竹)换嘎子的假枪,嘎子虽也看上胖墩的挂鞭,但又舍不得自己的枪,于是就自负地和胖墩比赛摔跤,没想到输了。

      嘎子还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爱咬人:第一次是和胖墩摔跤时,摔不过胖墩就咬了他一口,胖墩骂他:“你是属狗的呀!”第二次是在追伪军军官时咬那个军官。第三次是在胖墩家门口咬来抓他的匪兵。匪兵同样骂他:“你是狗呀!”

      解读:这几件事都是我耳闻目睹的。当时我身边的战友中,就有跟老百姓摔跤的。另外,我也听说过诸如咬人等一些零零碎碎的“嘎人”、“嘎事”。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我把这些事件都综合起来了。这个创作方法是很正常的,就这个写作特点而言,也正充分说明了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

      “嘎事”三:给老乡堵烟囱。

      镜头回放:嘎子跟胖墩摔跤赌他的那支木头枪,摔不过人家,又舍不得老钟叔送他的这个纪念品,就咬了人家一口,为此挨了批评,他就赌气把胖墩家的烟囱堵了。

      解读:这件事说起来跟战争没有关系。那是1953—1955年间,我在我的故乡雄县的.一个区任区委副*,分工就是办农业合作社。当时我们县有一个叫“蛮子营”的村,村里有一个约60户人家的中等合作社,社长就是一个很“嘎”的人。这引起了我对他的兴趣,就向老乡了解他身上的故事,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年春节,正月初一,正是农村里过大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按*惯五更就得起床煮饺子。结果这个社长呢,半夜就爬到房顶上,把好几户人家的烟囱都堵了,害得这几家老乡的饺子都没煮熟。在写《小兵张嘎》的时候,我就把这件事借用到作品当中了。当然借用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是否合情合理。

      “嘎事”四:用枣刺扎车带。

      镜头回放:张嘎第一次遇到“敌人”,就用枣树上的硬刺儿,扎破了敌人的车带。他忽然又想到有个叫罗金保的侦察员用笤帚疙瘩下了汉奸的枪,自己的假枪不是更行吗?不幸得很,这个“敌人”原来就是侦察员罗金保;但又万幸得很,因为这件事,张嘎才为罗金保所赏识,被带到地区队当了小兵。

      解读:这个事情是我自己虚构的,也是迫不得已,小说写到那儿了。当时我是先有了张嘎下枪的情节,这样,就得要把“汉奸”罗金保留住。罗金保骑了一辆自行车,怎样才能把他留住呢?我想了半天,想出一个扎带子的法子。因为张嘎要扎带子,就得要让罗金保去上厕所才行。我在写小说时,一般是尽量避免出现类似上厕所这样的活动的,所以这个法子不是最好的法子,但没有别的办法了。就枣刺扎车带这个事实来说,我们那儿把枣刺叫“指根”,非常硬,扎车带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阅读全文]...
  •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 分析《长恨歌》中杨玉环的形象特点

      杨玉环作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丑的历史人物,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完美结合的美的形象。

      《长恨歌》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用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淋漓尽致的描写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无尽思念,写出了人物的悲欢离合。

      杨玉环,这一人物形象在众多的文章及诗句中皆有提及。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李隆基为满足杨玉环的要求,不惜动用驿马由广州向长安千里奔驰送荔枝,强烈抨击李隆基与杨玉环的骄奢淫侈及荒淫无度;李白的《清*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描绘的杨玉环貌若天人。笔者此前同样接触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透露出来的批判李隆基“重色误国”的主题鲜明强烈,批判性的思维居多,现再次品读,分析作者情节安排,对诗中重笔着色的杨玉环的形象又有了一些感性的新的看法。

      一些史书或影视剧中,关于杨贵妃的形象,描写的很复杂,大都以负面刻画居多。她出身不高,能歌善舞,美艳聪慧,至于她和李隆基的爱情,也表现的并没有那么专一,是一美色误国的“红颜祸水”。而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了更多缠绵悱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回旋曲折、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写尽了杨玉环生前的无尽欢乐和李、杨生死相隔后双方的苦苦思念,写尽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可以说,白居易对杨玉环流露出一丝同情的态度。《长恨歌传》(陈鸿)中,谈到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背景,“暇日相携游仙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感其事”而作,用浓重的笔墨润色“李、杨” 的爱情,供后人评阅并彰闻于世。

      整四段的详述,都在围绕一个中心人物“杨玉环”展开,细细读来,一立体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一、美丽得宠的杨玉环

      “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粉黛无颜色”,可算是写尽杨玉环美貌的名句,只是微微一笑的回眸,便妩媚至极,艳压群芳,“后宫佳丽三千”都失去光彩,“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皮肤滑腻,“云鬓花颜金步摇”展现的如鲜花般的面容,配以鬓边步摇一步一摇的姿态,更是给杨贵妃增添了诸多美的魅力。“缓歌曼舞凝丝竹”更是突出了杨玉环翩翩起舞时如仙般的动作与情态,以致“尽日君王看不足”。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充分体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难以舍弃而终日相随,以致“不早朝”,也正因为唐玄宗对她的重爱,“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正所谓“爱屋及乌”,为取悦爱妃则投其所好。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家族尽沾恩泽,其父杨玄琰由济阴太守成为兵部尚书,其母杨李氏被封陇西郡夫人,大姐、三姐、八姐分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甚至远房兄弟杨钊那一吃喝玩乐之徒被赐名“国忠”,后封为宰相,操纵朝政,如此,天下人竟有“不重生男中生女”的思想。

      二、多才多艺的杨玉环

      诗中描绘的的杨玉环是多才多艺的。在笔者看来,她“承欢侍宴无闲暇”,不仅仅因是为杨玉环的美貌,很大程度是因为李、杨有共同的爱好―音乐和舞蹈。

      历史上的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乐的皇帝,是很有成就的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曾与乐工一同改编《霓裳羽衣曲》,还以吹奏玉笛而著名。杨玉环也是能歌善舞的才人。新旧《唐书》中记载了杨玉环“善歌舞,通音律。”《杨太真外传》中说“妃善击罄,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伎莫能及之。” 张璋《唐五代词》中收录了杨玉环所作词《阿那曲罗袖动香香不已》,《全唐诗》中更加完整的记有“题赠张云容舞”的标注。张云容乃杨玉环侍女,善舞,由擅《霓裳羽衣舞》,杨玉环写此词赞美她曼妙的舞姿:“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贵妃的美色才气加上两人的共同爱好,才谱就了两人的爱情。“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正是两人沉醉于共同爱好的音乐世界的真实写照。

      三、痴情的杨玉环

      马嵬之变,“六军不发无奈何”,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心爱的妃子“宛转蛾眉马前死”,而“君王掩面救不得”。贵妃死后场景更是凄惨,任凭“花钿委地”而“无人收”。整首词写到这里,倒是写出了杨玉环为心爱之人甘愿就死,“宛转”二字写出她死的那样从容,让人不由扼腕叹息,心生怜悯。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杨玉环死后,白居易将她羽化成仙。“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此,杨玉环虽在人世之外,但仍然牵挂着李隆基,以致当她听到“汉天子使至”时,“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急切的揽衣、推枕、虽云鬓半偏、花冠不整,也急于起身,这一系列连贯利落的动作,与她之前“侍儿扶起娇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在表现她渴望得到自己爱人消息的那种激动、欣喜的迫切心绪。“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见到信使,引发了她空寂已久的感情,这泪水是她对唐玄宗始终不曾忘怀的思念,回忆当年的恩爱岁月,如今却生死两茫茫,不复再见,“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整日望凡尘,希望能看到自己所爱的人,但却只见漫天尘雾,只剩自己一人空度岁月。于是,“钿合金钗寄将去”,愿李隆基睹物思人,勿忘佳人,坚信“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并差使者带回二人七月七日夜半无人时在长生殿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坚定天上人间永做夫妻的信念,给人留下了缠绵的余韵,或是心痛,或是惋惜,或是悲哀。

      杨玉环虽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最终没能难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悲剧命运。唐玄宗虽“不爱江山爱美人”,但马嵬事变发生后,他也无法挽救他最爱的妃子而“血泪相和流”,白居易以时间为主线,多层次,多侧面精雕细琢了杨玉环这一形象:美丽、多情,她享受爱情,她追忆爱情;这一形象可触、可摸、可感、可信,极具立体感,一篇长诗读来意犹未尽,沉浸其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不同的《长恨歌》,不同的“杨玉环”。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无论古往今来的人们怎样评说,但都承认杨贵妃是*历史上女性美的典型,正象富贵艳丽的牡丹体现唐人的审美观念一样。

      杨贵妃祖籍弘农华阴(陕西华阴),后来迁居蒲州(山西永济)。其先世都是高级官员,曾祖父令本也还作过金州刺史,此后家道衰落。父亲玄琰任蜀州司户参军。蜀州在西蜀,辖晋原、青城、新津、唐兴四县,州治晋原县,即今四川省崇州市。司户参军是州里主管民户的佐吏,属初等职官。杨玄琰大约于开元初年在蜀州供职。历史文献中有贵妃“父玄琰,蜀州司户”的记载,但只有宋初学者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较详谈到贵妃的出生地:“父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池在导江县前。”[唐代]导江县即今都江堰市聚源镇,与蜀州接邻。导江县前的落妃池,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遗址犹存。池呈圆型,较小,占地1亩多。周围是肥沃的农田,金黄一色的稻谷;池边有一卷当地人称为“水东瓜”的树木,芳草如烟,青苍葱茜,景色秀美。贵妃在孩幼时喜爱在池边玩耍,不慎落入此池中,于是这个小池因而有名了。后世文人杨慎有诗:

      妃子池莲玉女房,温柔元*白云乡。

      光涵三千顷,润及华清第一汤。

      王培荀亦有诗云:

      入水明珠色满池,先教玉液洗凝脂。

      海棠未破东风软,可是华清出浴时?

      诗人们都联想到这个小姑娘后来在华清宫温泉赐浴,初承恩泽之事,似乎早有征兆了。落妃池附*有一座杨家院子,相传就是当年玉环住家之处,被称为“杨妃宅”。可以推测:杨妃宅即是杨玄琰任职蜀州时之住宅,玉环当是在此出生的。沃野千里,物产丰饶、景色秀媚之川西*原,钟灵毓秀,不知多久的积聚才诞育了一位绝世佳人。这可能有一种神秘的文化原因。

      大约杨玄琰在女儿几岁时便死于蜀州,故史称“妃早孤”。叔父河南府(河南洛阳)士曹杨玄敫收养了玉环。她在这新的环境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七岁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被选为玄宗皇帝之子寿王的妃子。命运的安排特别巧妙,玉环终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又成了玄宗的贵妃,得到了创立盛唐基业的一代帝王的真正的爱情。唐玄宗由政治修明变为昏庸荒淫,唐王朝由盛世转入衰败,安史之乱的战火蔓延,皇室入蜀逃难,这一切的社会重大责任,如果都由杨贵妃来承担,未免是过于夸张而且非常不公允了。杨贵妃不具备武则天那样的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品质,她仅象一般女人那样追求爱情和虚荣,努力享受人生的幸福。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皇室一行避难入蜀,途经马嵬驿时,六军不发,虽然太监高力士

      说“贵妃诚无罪”,然形势所逼,玄宗只得命高力士于佛堂缢杀贵妃。可怜她才三十八岁,竟香消玉殒了。玄宗入蜀后禁不住痛苦地思念贵妃。后来文人杨慎猜想玄宗行宫见月之时,是否知道蜀中尚有落妃池遗址,他说:“不知见月行宫夜,曾梦芳魂此水傍?”很可能玄宗并不知道蜀中有个落妃池,如果知道,也许他会去悼念一番的,远胜升天入地去寻觅芳魂了。杨贵妃自幼年离蜀中后,再也没有回到她的出生之地了。她真是“祸水”、“尤物”或“妖姬”吗?百年以后唐末战乱,唐僖宗又象玄宗一样率领皇室入蜀避难,当回经马嵬坡时有感而赋诗云:

      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

      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

      僖宗早已代杨贵妃诉说了冤魂的不*之恨了。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阅读全文]...
  • 杨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形象

  • 历史,阅读,文学
  • 杨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形象

      杨春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白花蛇,蒲州解良人氏。他原是少华山寨主,因大寨主史进与鲁智深交好,而受到梁山招揽,遂决定加入梁山,并配合梁山军马大闹华州。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杨春的性格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杨春的性格特点

      杨春,小说《水浒传》中人物,梁山泊排名第七十三,绰号“白花蛇”,蒲州解良人氏,同朱武、陈达在少华山落草为寇。在攻打史家庄时,三人和史进结为好友。后来在梁山军马闹华州时归顺梁山。受招安后,在征讨方腊时被庞万春,雷炯,计稷等人射死在关下。

      性格特点:讲义气、莽撞、有勇无谋。

      杨春的经历

      人物出身

      杨春是蒲州解良人氏,善使大杆刀,生得瘦臂长腰,人称白花蛇。 他因“累被官司逼迫”,与朱武、陈达一同在华州少华山落草,聚集五七百个小喽啰打家劫舍。华阴县悬赏三千贯,要捉拿三人。

      结识史进

      朱武因山寨欠缺钱粮,与陈达、杨春商议,打算下山劫掠。陈达建议攻打“人民丰富,钱粮广有”的华阴县。但若打华阴县,必经史家庄,而史家庄庄主史进武艺高强。杨春对史进有所顾忌,不愿招惹于他,建议去打蒲城县,朱武也表示赞同。陈达不听二人劝阻,点兵下山攻打华阴县,结果在史家庄被史进活捉。

      朱武知道难以和史进硬拼,遂想出一条苦肉计。他和杨春一同前往史家庄,跪在史进面前,表示兄弟三人生死与共,请史进将三人一同解官。史进感佩二人义气,不忍伤害,遂释放陈达,并与三人结交。三人非常敬重史进,常赠送礼物,而史进也加以回赠。少华山寨与史家庄关系逐渐密切。

      史进邀请杨春三人在中秋夜到史家庄饮酒赏月,结果不慎被猎户李吉发现,密报于官府。华阴县县令趁机派兵包围史家庄,围捕少华山强贼朱武、陈达、杨春。 杨春三人希望史进和少华山撇清关系。但史进却与三人一同杀官拒捕,并放火烧毁史家庄。

      后来,史进也在少华山落草,被杨春三人尊为大寨主。

      梁山聚义

      三山聚义后,杨春与史进、朱武、陈达受到鲁智深的邀请,同到梁山入伙,期间曾协助宋江大闹华州。

      加入梁山后,杨春又随史进征讨芒砀山,结果首战便被樊瑞杀得大败。他被项充的飞刀斫伤战马,弃马而逃。

      宋江继任梁山寨主后,命杨春与朱武、陈达一同把守山后右旱寨。

      梁山排座次时,陈达排第七十三位,星号地隐星,担任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

      两赢童贯时,杨春在九宫八卦阵中镇守东北艮位,与陈达同为史进的副将。

      南征北战

      梁山受招安后,杨春随宋江南征北战,先后征讨辽国、河北田虎、淮西王庆、江南方腊。

      征讨辽国时,杨春担任林冲的副将,攻破太乙混天象阵中的木星阵。

      征讨田虎时,杨春作为西路军将领,随卢俊义攻破汾阳府,后在守城时斩杀偏将武能。[11-12] 他又随关胜驰援榆社县,与索超等人内外夹攻,杀死北将房学度。

      征讨王庆时,杨春与关胜、秦明等十员将领屯驻宛州之东,大败安昌、义阳等处援军。

      征讨方腊时,杨春隶属于卢俊义麾下,参与攻取宣州、湖州、杭州等地,期间曾随呼延灼镇守湖州。[15-17]

      惨烈结局

      昱岭关之战时,杨春与史进、石秀、陈达、李忠、薛永一同率军巡哨,结果中了守将庞万春、雷炯、计稷的埋伏,被乱箭射死。 后追封义节郎。

      杨春的衍生形象

      衍生小说

      俞万春的.《荡寇志》中,杨春随宋江攻打安乐村,与狄雷、武松一同拦阻云天彪的援军,交战仅一合便被云天彪斩杀。

      程善之的《残水浒》中,杨春在梁山失陷后随宋江逃亡,企图北投金国,路经海州时被张叔夜擒获,递解京师,打入大牢。

      巴孤的《贼三国》中,杨春随宋江追击吴军,渡沅江时遭到吴军伏击,混战中被丁奉斩杀。

      姜鸿飞的《水浒中传》中,杨春随征方腊,攻打杭州艮山门,被石宝砍死。

      张恨水的《水浒新传》中,杨春参与抗金,作为十八骑成员随关胜赶赴东京勤王。 后参与尉氏解围战,率骑兵冲破金兵重围,身中数支乱箭,流血过多而死。

      褚同庆的《水浒新传》中,杨春在梁山排第七十位,星号地戾星,担任步军副将,与史进、陈达一同镇守后关。 后因不满宋江的招安政策,随鲁智深、史进离开梁山,到二龙山扎寨,继续反抗朝廷。 他因身上有几处白点风斑,故此绰号白花蛇。

      戏剧形象

      传统京剧《九纹龙》中,有杨春这一角色,形象与原著中并无太大不同。

      影视形象

      2011年电视剧《水浒传》,周指南饰演杨春。

      2013年电视剧《武松》,张辉饰演杨春。

[阅读全文]...
  • 陌上桑罗敷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 生活
  • 陌上桑罗敷性格特点人物形象

      罗敷,一个姓秦的农家女,为乐府《陌上桑》的主人公,在《孔雀东南飞》中代指美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陌上桑罗敷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希望能帮到大家!

      陌上桑罗敷的个性特点

      1、汲汲于名利:

      面对使君,凭借自己的天生美丽资源,她虚拟自己的理想丈夫是:“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只能证明,她醉心的是丈夫的步步高升,强过他人,并以此为荣。

      2、坚贞:

      《陌上桑》中,拒绝使君“共载”则表现出罗敷坚贞的性格特点。

      3、勇敢机智:

      从罗敷对自己丈夫的夸赞以及对使君的奚落可见她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

      罗敷的人物生*

      罗敷,邯郸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古代美女,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是古赵邯郸美女的代表。作为邯郸历史文化的著名典故之一,她的故事被广为传颂,在《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都曾出现,不过《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在千里之外的庐江府且时间不一致,诗中的秦罗敷应该是代指美女。

      罗敷除具有“歌美、舞美、步美、貌美”外,更重要的是罗敷的“德”美和“心灵”美。她不畏**,不慕权势,是一个美丽、纯洁、善良的民间女子。她忠于爱情,热爱家乡,热爱农家生活。当她被赵王迁追至黑龙潭时,为保自己的清白,选择了沉潭遗恨的结局,成为一个贞烈美女,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赞扬。他们咏诗赋文,至今留下三十多篇赞美诗文。

      邯郸县有关罗敷的传说很多,罗敷出生在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祖父秦义合,一生务农,性情耿直。父亲秦敏,能歌善舞、颇有文才,后参军殉国。母亲是附*黄窑村的张门之女。罗敷兄妹三人,哥秦宝、姐秦莲,罗敷小名小英。10岁那年,家遭洪水冲刷,搬至西岗卧龙岗上,在五龙庙的西厢居住,庙中尼姑见小英聪明伶俐,便收其为徒,起名“罗敷”。罗敷长至韶华之年,与乡邻北高村村民王仁相爱,二人两小无猜、相亲相爱。不久,边关紧急,王仁戎边,别前与罗敷互赠琴剑,相定终身。至今,姜窑村仍有罗敷的遗迹,像五龙庙、龙兴寺、卧龙坡、龙井、老鼋坑、断石桥、落凤坡、医家池、罗敷潭、罗敷崖、赵王跑马场、桑园、赵王思女阁、李白亭、李白路等名胜古迹。清光绪年间的《广*府志》中对罗敷潭的记载是:“相传夏季每有白气起于潭中,上达云际,历久不散,如龙之吸水。”

      在邯郸县历史上,自明朝以来仅存的8部县志中,每一部县志都有罗敷的记载。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的邯郸县志上,就有罗敷潭与罗敷女的描述。唐朝大诗人李白亦有游潭诗:“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留未尽兴,日落群峰西”。在县志的贤淑卷栏目中,对罗敷的'记载是:“按崔豹《古今注》曰,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陌上,赵王登台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乃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可见,汉乐府的《陌上桑》的诗词来源于战国时代的罗敷之口。汉乐府《乐府题解》曰,“古词言,罗敷为使君所邀,盛夸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众说不同。”。

      罗敷的后世纪念

      历史遗迹

      姜窑村仍有关于美女罗敷的一些遗迹,如五龙庙、卧龙坡、罗敷潭、罗敷崖、赵王跑马场、桑园、赵王思女阁等。卧龙岗景区,有罗敷跳崖处、黑龙潭等遗迹,并用汉白玉塑造罗敷像,建造赵王思女阁、李白路、李白亭等景点。每年五六月间,紫红的桑葚便挂满树枝,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罗敷潭

      虽历经二千多年的沧桑,潭水早已干涸见底,但锅底形深潭的地貌却清晰可见。这是一条约长1000余米,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山间凹地,周边岩石奇形怪状。潭根宽10米,深20米,底部*坦,裸露看光滑的岩石,潭的出口宽约200米。当地老乡讲,此潭原名“黑龙潭”,又叫“卧龙潭”。因罗敷外采桑时被赵王看见,想夺为己有,罗敷不从,弹筝作《陌上桑》,表明自己是赵王侍臣王仁之妻,已是有夫之妇。但赵王不听强逼成亲,罗敷就在这投潭而死。过去,潭边有桑田数百亩。潭的上游有许多泉眼,泉水常年细流,从潭上落下,一到雨委,雨水顺山势,聚然而跌落下来,水声轰鸣、震天动地,几里以外可闻其声,形成壮观的罗敷潭瀑布。邯郸有名的输河其发源地正在此处。

      罗敷跳崖处在罗敷潭根西岸边有一高丘、顶*,直径约10米,下望罗敷潭底,陡峭目眩,令人不寒而栗。据传,当时赵王带兵追来,罗敷谎称要站在高台上释别父母,乘赵王不备,以衣袖遮面,就从此处跳下崖去。赵王骑的马这时长嘶一声跑了起来。

      五龙庙在罗敷潭北约50米。这块地方早先是一座小小的龙王庙,罗敷当年为逃避赵王的追逼,曾在这里隐避数月,人们为感念罗敷的贞节,把这座小庙一直保存到唐代。唐代以后才在这里改造为象现在这样规模的王龙庙,但罗敷的造像仍然供奉在庙内。

      李白路

      据史料记载:盛唐大诗人李白于天室十年(公元751年)出游来到邯郸,并且浏览了邯郸的罗敷潭,在这里攀崖戏水,流边忘返,留下了《春日游罗敷潭》诗一首,以赞美罗敷潭的风光:

      行歌入谷口,路尽无人跻,攀崖度绝壑,弄水寻回溪。

      云从石上起,客到花间迷,淹兴未尽兴,日落群峰西。

      罗敷园

      主景位置上,一尊3米多高的汉白玉罗敷采桑雕像,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文化节

      罗敷采桑文化节

      罗敷采桑文化节期间,游客除了在桑树园里尽情享受采摘乐趣外,还可以现场赋诗作画、游园猜谜,欣赏大型史诗歌舞《罗敷采桑》和《赵王出宫》等文艺表演。此外,游客也可以到罗敷的故里姜窑村参观古村民居,听老农讲罗敷故事,参与吃农家饭、购农家物、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情等农家休闲游活动。

      据了解,长期以来,姜窑村村西的山坡上长满桑树,有的树龄已达百年之久。当地村民认为,那里也许就是当年罗敷采桑的地方。

[阅读全文]...
  • 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 历史,阅读,文学
  • 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形象分析

      观世音菩萨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每略称为观音。观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音菩萨的性格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观世音菩萨: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法力,也是如来佛祖得意的徒弟之一。他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他就可以听见世上苦难的声音,所以称观世音。

      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上,孙悟空毁伤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无法医活,只好请观世音菩萨帮忙。只见观音菩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稍蘸甘露,就使人参果树死而回生。

      他在唐僧取经路上,帮助孙悟空收服红孩儿、天蓬元帅、西海龙王三太子等等,才使唐僧师徒到西天取得真经,是使人间万民得到慈爱、*安、幸福的救世主。

      观音菩萨道场

      典载的道场

      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辅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说,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位居补处的大菩萨;《悲华经》说,观世音菩萨在阿弥陀佛入灭后继承佛位;《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世音受记经》等也说,观世音菩萨常住极乐世界,师承并辅助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说,观音菩萨宝冠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诸圣众共同迎接众生到极乐世界。

      南印度普陀山(方便有余土):补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译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华严经》说,光明山(Potalaka)有菩萨叫观世音。[22-23]《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千手经》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大唐西域记》说,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

      传说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本名梅岑,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多以为此岛为转站等候风信扬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慧锷从四明(浙江宁波境内)出海,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华,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27-28]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现在的普陀山与洛迦山,是属于舟山群岛的两个小岛。普陀山的面积为11.82*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为佛顶山白华顶,海拔288.2米。现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于全岛各处,其中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三大寺,其余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杨枝庵、大乘庵、广福庵、圆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较为知名。

      *普陀宫:**的“普陀宫”(即布达拉宫),也被视为观音化身处。布达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样,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

      究竟的道场

      观世音菩萨,并不说有固定道场。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和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同居三土)。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而是“无刹不现身”。《普门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随一切众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独立一门。“普门”即普遍通达,法力广大无边。若菩萨只在南海,则不称为普门。印光大师认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救度,犹如一月投影万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现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动,月影便不能分明。众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诚,便难蒙救护。

      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佛法认为,以无住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劝念观音

      观世音菩萨手执净瓶与杨枝,表示菩萨普救世间的广大悲行。三界火宅,众生心中充满热恼。观世音菩萨能体察众生的苦痛,时以瓶中的甘露水遍洒世间,使在热恼中的一切有情皆获清凉。众生信仰观世音菩萨,即渴求菩萨的甘露水,息灭内心的热恼。佛教劝诫,观世音菩萨确有令众生热恼变清凉的甘露水(甘露又喻佛法涅槃解脱之道),如时时虔诚的礼念观音,能得菩萨的`悲心救护。

      因为观音信仰所普遍存在的功利交换心理,佛教认为信仰观音应真心恳切,而不是苦难当头才临时抱佛脚。只有*时忠实真诚,才能和菩萨大悲愿力相应。唯有*时奉行菩萨言教,才能增长清净的功德资粮。好比人在病时信任医师诊治,一旦病好就完全忘却医生嘱咐,这样自然不会有长久健康。不但生病时需要疗养,无病时更需维持和促进健康。信仰观音菩萨,也应在*时忠实奉行。这样才能常得杨枝甘露的灌洒,常得没有热恼的清凉。

      劝行大悲

      观世音菩萨行大悲,也教众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积集无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脱。佛教承诺,若至诚奉行菩萨言说,能解脱现生苦恼,获得人生应有福乐。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萨的无边功德。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华严经》中善财童子请教观世音菩萨如何修学菩萨行,观世音菩萨对他说:在无量法门中,我修学了大悲行解脱门。起初我渐渐的学行大悲,经过长久学*后,终於深入大悲法门广度众生,成就无边的清净功德,而得无上解脱。善财!我行大悲的一贯目的,在于解除一切众生的苦痛,救护他,使他们免除怖畏。

      佛教告诫众生,欲得菩萨护念,无有恐怖,应修学菩萨的大悲法门。行大悲者凡见人类的苦痛,能*等予以同情,愿拔除其苦;再能*等同情一切众生,即是菩萨的悲心。佛教认为悲心是每一众生本来具有的,但众生心境狭隘,不能扩大同情成为大悲心。众生被烦恼所惑,被自私情见所围,不能现起*等悲心。常人以为自己与亲属朋友才有关系,根据佛法的缘起义说,人与人甚至与他道的众生,无始以来都曾有过密切关系。能作如是观,自能同情一切众生,成为*等的悲心。

      佛法根本

      大乘佛教极为强调悲心,视悲心为佛法的根本。《佛说法集经》中观世音菩萨说:“菩萨若行大悲,一切诸佛法如在掌中。”因为大乘的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所缘,缘苦众生”的悲心发动。悲心人皆有之,而没有菩萨的广大,但能通过不断修学发挥悲心,成为无穷的深广。没有悲心所修的功德是人天果报或小乘功德。若具有悲心,一切修行都是成就果德的因缘。所以经中总是说“大悲为上首”。一切清净功德都以大悲为领导。扩大同情而成为菩萨的*等悲心,凡夫似乎不易做到。若能以缘起正观,观察人与人间的关系,则不难发现到自身与众生的关切,而能体察一切众生的苦痛。这是大乘佛教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也是诸大宗派的共识。

[阅读全文]...
  • 诗词主要特点

  • 文学
  • 诗词主要特点

      诗的特点主要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语言的音乐美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词的特点词是合乐的歌词,所配合的音乐是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词的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诗的主要特点

      任何一首诗都不能离开*仄和韵。这样才能使诗句声调高低起伏,富有音乐特色而朗朗上口。

      所谓*仄,指字的声调。汉语拼音中,把普通话的四个声调 称为四声,即:第一声(阴*声),第二声(阳*声),第三声 (上声),第四声(去声)》其中第一声 (阴*)、第二声(阳*)通称*声,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仄在诗中的安排是很重要的,不同种类的诗体有不同的要求和讲究。

      所谓韵,指汉字每一个音都属于不同的韵,也就是属于今天汉语拼音的韵母。同韵母的字在一首诗中用于一部分句子的末尾, 称“押韵”。押韵是一首诗的主要因素,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旧体诗从唐代分为古体和*体两大类。“古体诗与*体诗的主要不同之点,在于古体诗除了须要用韵而外,不受格律限制,因而写作时比较自由,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体诗因须受严格的格律约束,写作就不能那么自由。”(吴丈蜀《读诗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体诗形式多样,常见的如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四句一首的是绝句诗,五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一句的绝句诗称为七言绝句。八句一首的是律诗,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或“长律”。五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为五言律诗,七个字一句的律诗称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超过八句的,称五言排律(长律)或七言排律(长律)。

      词的主要特点

      词是我国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诗体。最初它的出现,是为配合音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初时也称“曲子词”。由于是按乐填词,每首词都有自己的词调。其乐曲来源,一般认为有四种情况:对民歌的加工和民间歌手的创制、根据大型歌舞曲或其他乐曲改制、少数民族地区或域外乐曲的袭用或改制、文人创制的乐曲等。(参见陈振寰《读词常识》,上海古籍出版社)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牌名称的由来,一般也有四种情况:乐曲的本名、填写较早而影响较大的某首词的题目、与某词调的创制或有关人物及故事、与词调所据的乐曲有关。据不完全统计,词调总共在1000调以上,其中常用的约有100多个。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从字数上大约讲出了这三类词的特点。词有“令”、“引”、“*”、“慢”等,“令”一般较短,“引”和“*”较长,“慢”又比“引”、“*”长。词除一部分小令外,一般都分为两段,第一段被称为上片,或上阕,第二段被称为下片,或下阕。不分片的称单调,分两片的称双调。也有少数词分为三段、四段。

      词的格律有其独自的特点,这也是词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依据。大体上说,其格律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词调规定字数。每个词调的字数都有自己的规定,短的如《十六字令》,只有十六字;长的'如《莺啼序》,有二百四十字。词文如需增减,用“摊破”、“减字”来表示。

      2.押韵方式错综复杂。根据不同词调,或在句中押(又分在逗断处押、在句中非正规停顿处押),或上下句押,或隔一句押,或隔两句押,或隔三句押等,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句换韵的。

      3.讲究*仄。词的各类句子都有一定的*仄格式,由于句子字数不一(最短的只有一个字,最长的有十一个字),*仄的格式也不一样。词不但讲究*仄,还要求区分仄中的上、去、入。但多有选择余地,如有时人声字可当*声和去声用,上声字有时也可当*声字用。

      4.对仗较为灵活。由于各词调句式的不同,因此词的对仗不那么严格,它不限于*仄的规定。有时是否用对仗,也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

      诗词的意思

      歌指韵歌赋,是讲究格律的韵文,是韵文赋的一种,是律赋的分支,是骈赋的*亲,主要以歌韵的节奏来行赋文,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赋或新赋。因为辞赋,目前可划分为:传统辞赋、白话辞赋、新赋、诗赋、词曲体辞赋等。赋其实就是古代的散文。

      诗,旷世绝宇几人知?尽情时,方显我才思。

      词,如痴如醉如着迷。细读来,句句都神奇。

      歌,随风飞到西柏坡。遇知音,知音从此多。

      赋,东方巨龙狂起舞。起舞时,抖落风和雨。

      1.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上邪》

      2.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3.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白头吟》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长安古意》

      5.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6.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9.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10.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离思》

      1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

      1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1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其二》

      1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

      15.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1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

      17.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调词》

      1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柳永》

      19.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

      20.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更漏子》

      2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

      22.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西江月》

      2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木兰花》

      24.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千秋岁》

      2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

      26.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27.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2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2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见欢》

      30.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

[阅读全文]...
  • 有关古诗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 燕子
  •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有关词中“燕子”意象拾零]

[阅读全文]...
  • 什么是茶诗词中国的茶诗词有哪些特点

  • 什么是茶诗词中国的茶诗词有哪些特点

      什么是茶诗词,中国的茶诗词有哪些特点?

      茶诗词是指以茶为主题或在吟咏中涉及茶事的诗词。

      中国茶诗词具有五大特色:

      茶诗词特色1 年代久远

      茶诗词最迟在西晋已出现,至南北朝时,已有四篇涉及茶的诗,如孙楚的《歌》、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等成都白菟楼》,以及南宋人王微的《杂诗》,均被唐代陆羽收入《茶经》中。

      茶诗词特色2 作者众多

      历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大多写过茶诗词,从西晋到当代,茶诗词作者约870多人,茶诗词达3500余篇。

      茶诗词特色3 体裁多样

      有古诗、律诗、试帖诗、绝句、宫词、联句、竹枝词、偈颂、俳句、新体诗歌以及宝塔诗、回文诗、顶真诗等趣味诗。

      茶诗词特色4 题材广泛

      茶诗词涉及名茶、茶人、煎茶、饮茶、名泉、茶具、采茶、造茶、茶园、祭祀、庆贺、哀悼等,尤多赞扬茶的破睡、疗疾、饮用、解渴、清脑、涤烦、消食、醒酒、联谊、衣食之功等。

      茶诗词特色5 含义深刻

      茶诗词中的一些名句逐渐形成特有的典故或成语。

      茶文化阅读——唐朝的`茶风俗

      唐朝以前,人们把茶当药用,后来才逐渐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下面我们来看看唐朝的茶风俗。

      饮茶开始形成一定规模向北传播始自于开元、天宝时期。至盛唐,饮茶在南北方蔚然成风,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而形成了茶道。在唐朝兴盛的饮茶活动中,陆羽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关键性人物。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句子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语录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说说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名言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诗词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祝福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 心语

推荐词条

享受孤独的诗句 重阳登高的诗句 秋天丰收的诗句古诗 形容晶莹剔透的诗句 为开头的诗句 形容睡眠好的诗句 警醒世人的诗句 有关于山水的诗句 有关国家的诗句 形容人品不好的诗句 池字开头的诗句 小雨中漫步的诗句 白居易的忆江南的诗句 花含苞待放的诗句 带学的诗句 热爱祖国的诗句古诗 写给好朋友的诗句 寻知己的诗句 惊鸿一瞥的诗句 关于晴的诗句 激励孩子的诗句 形容劳累的诗句 一往无前的诗句 刀开头的诗句 茶开头的诗句 对酒当歌的诗句 今开头的诗句 形容冬雪的诗句 对母亲感激的诗句 心情悲伤的诗句 第一个字是江的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