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关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白居易的闲适诗分析

  • 白居易的闲适诗分析

      白居易把自己创作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从儒家诗学主张出发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表现兼济之志的讽谕诗,将其排在第一位,其次便是表现"独善之意"的闲适诗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白居易的闲适诗分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无论是描绘日常生活起居,还是抒发内心情志,排遣政治苦闷与人生悲哀,大都可见诗人达观知足的思想贯穿其中。

      白居易给自己闲适诗下的定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他的表述首先说明了闲适诗的创作多是在官闲或养病之时,没有官务拘系,在闲居独处的闲散状态中进行;其次说明其题材,与“因事专题”以美刺比兴为目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激昂的讽喻诗,以及“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记叙人生悲欢、感伤自己、他人和外物,哀怨委婉的感伤诗不同,其视角多集中在个人身上,多写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交友出游,弹琴赋诗等活动及抒写内心情怀和人生态度,可以说,闲适诗承担了记录白居易日常生活的任务,其吟咏的题材,从具有概括意义的广泛事物转向更为*凡、普通、微小的生活细节,诗歌格调的降低,感情抒发的直白形成其*淡琐直的特色。

      在白居易的笔下,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能入诗。如写睡眠“春被薄亦暖,朝窗深更闲。却忘人间事,似得枕上仙。至适无梦想,大和难名言”(《春眠》);写饮酒“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晚春沽酒》);写出游“朝踏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游蓝田山卜居》);写天伦之乐“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弄龟萝》);写闲居“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闲居》);写弹琴“是时心境闲,稠叠长年情。勿轻一盏酒,可以话*生”(《喜陈兄至》)……诗人作细致描绘的同时,进一步抒写生活中的感受,在宁静闲散的环境中凸显散淡闲逸、淡泊名利的形象。如《闲居》“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如《烹葵》“炊稻烹秋葵,粒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饥来止于饱,饱后何所思?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类似的诗句很多,在描绘自身食复饱,饱复睡,闲居无事、淡然寂静的生活状态之后进一步抒发知足保和、不慕荣利的情怀。可见,白居易对生活享受和精神境界是同时追求的,在种种琐屑小事中流露出闲适情怀。

      白居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人格理想,富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随着中唐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士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六朝至隋及唐初,士阶层与君国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士阶层仍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和个性,到了中唐,政治现实的发展使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中唐士人们更为自觉地依附王权,作为君为国计,此时他们在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上,有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以韩愈为代表,以道自任,恢复先秦儒家“志于道”的传统,强化自身为君为国的自觉性,具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与雄心;一是以白居易为代表,他们在混乱的社会现实、黑暗的官场面前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开始正视自己作为*凡人的欲求和情感,选择了追求“适性”的生活道路。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对“适”有大量的吟咏。有从生理的角度吟咏,表现身、形、口、足、体等的“适”,如“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三适赠道友》),“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立秋凉风忽至》);有从精神的角度吟咏,表现心、情、意、性的“适”,如“心适复何为,一咏逍遥篇”(《犬鸢》);“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适情处处皆安乐,大抵园林胜市朝”(《谕亲友》)。这种适性,已成为白居易的人生追求,包含在其独善之义中,显示出一个闲士的人生哲学。他一再表述:“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予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江州司马厅记》);“至如瀑水怪石,桂风杉月,*生所爱者,尽在其中,此又兀兀任化之外,益自适也。今日之心,诚不待此而后安适,况兼之者乎!此鄙人所以安又安,适又适,而不知命之穷、老之至也”《答户部崔侍郎书》)。白居易与屈原不同,他同情屈原的遭遇,欣赏屈原正直高洁的品质,却不会效仿屈原“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读史》之一)苦己一身的做法,他坦言:“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咏怀》),从而选择了追求适性的人生之路,更多地体现出知足常乐的心态,他一再在诗中宣称“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咏怀》);“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适意二首》之一)等,不仅如此,在闲适诗中,诗人还通过几种情况的对比来抒发知足之情。

      在一些诗中,白居易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辛苦的生活对比,此时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同情农民穷苦的命运,对自己舒适安逸的自愧,又流露出目前享受俸禄,过着逍遥自适生活的满足与庆幸。他对农民们“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九日登西原宴望》),“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观稼》)的悲惨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在“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的自责之后,又有“终朝饱饭食,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抒怀》)的知足心态。

      为官多年,白居易深感公务繁忙,朝不保夕,他一方面在诗中表达归隐之情,一方面对自己远离政治漩涡的闲官生活也多有知足之情。在其部分诗作中,他对比自己和同僚们为官的苦辛,指出官小可知足,处闲更应知足。“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闲居》),他自己过去虽在朝为官,却是“昔虽居*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咏怀》),而今官职虽闲,却可以“竟岁无牵役,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两相对照,诗人更指出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咏怀》),追求身闲心闲,白居易不断在诗中津津乐道其闲适的生活,知足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的知足思想,作为自我心理调节手段,可以使诗人承认现状,满足现状,消解现实生活带来的困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这与道家“知足”思想是分不开的。陈寅恪先生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始可也。”(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道家主张看淡名利,寡欲清心,其表现就是知足,惟其知足,才能看淡荣华富贵,养性保身,这是道家理想人格中的一面。《老子》中多有表达知足之语,如“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等。白居易以此作为处事原则之一,自觉敛抑自我的需求,并一以贯之。他自己也曾说:“五千言里教知足,三百篇中劝式微。”(《留别微之》)为官之初,就以知足之念来*衡官小位卑,兼济之志难施的状况,如“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永崇里外观居》);“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官舍小亭闲望》)。他以后官位越做越高,也能以知足之心处世,自言“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知命分,心慵少营为”(《白云期》),在四五十岁这样大有作为的人生壮年之期,在地方官闲散的生活中优游度日,知足而止,消解政治上的苦闷,增强个体生命的适意度。白居易更在晚年时期,不断吟咏知足主题的诗歌,津津乐道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   白居易晚年长期闲居洛阳,坐着太子宾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的闲官,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过着“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的优游闲适的生活,以及对适性生活的追求。买田置产、纵酒谈禅、弹琴吟诗、妓妾声色、夏凉冬暖等最具体的生活琐事,最细致的情绪,无一不出现在他的笔下,如“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眼看筋力减,游得且须游”(《且游》);“闲倾残酒后,暖拥小炉时。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残酌晚餐》)等。生活面的狭小,使他此时的诗作少有别的题材。当然,他晚年时期的诗作与当时中唐社会的现实和他本人经历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内有牛李党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白居易为了远避祸害而退居洛阳,就在大和九年,朝官与宦官的矛盾又一次激化,发生“甘露之变”,社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可以说,当时社会政治的变化,给文人们的心理以很大的社会压力,他们的心理日趋内向、封闭,盛唐时代浪漫豪爽的气质、昂扬明朗的基调以及对建功立业的追求的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失,诗人的.创作从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情绪与体验。作为当时文人代表的白居易,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歌咏日常生活,一己悲欢成了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与他早年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和讽喻诗的创作相比,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讽喻诗机械的、政治目的性较强的创作意图在闲适诗中得到改变,诗人注入自身一时一地的真实感受,关注个人*凡适性的生活,反应日常生活状况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题材走向世俗化且更为广泛,正如江进之所说:“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包囊括入我诗内。诗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明江进之《雪涛小书》)

      白居易的闲适诗能发掘生活一角小小的情趣,显示出*凡生活的美,因而具有艺术美感。如“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曙灯残未灭,风帘闲自翻”(《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的清幽静谧;“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秋游原上》)的其乐融融;“命酒一临泛,舍鞍扬掉讴。放回岸傍马,去逐波间鸥。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游湓水》)的潇洒适意;“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小池二首》)的闲情逸趣;“早梅结青实,残樱落红珠。稚女弄庭果,嬉戏牵人裾。是日晚弥静,巢禽下相呼。啧啧护儿鹊,哑哑母子乌。岂唯云鸟尔,吾亦引吾雏”(《官舍》)的天伦之乐……在其闲适诗中,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诗人以*易浅显的语言,用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娓娓道来,真实且多方面地表达出日常生活的情趣、情思,展现了*凡生活的美。

      不过由于诗人生活面的狭窄,感情抒发的直白,不少闲适诗缺乏深度和开掘,缺乏含蓄蕴藉的诗味。张戒曾云:“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耳……若收敛其词而稍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尤其是他晚年的闲适诗,“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卷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一个缺憾。钱锺书先生曾指出:“香山才情,照应古今,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深厚之境,有间未达。其写怀学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拙矣。其写实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钱锺书《谈艺录》)且不论白诗与陶诗、杜诗之高下,琐直与铺张却是白居易闲适诗的特点之一,是优是劣,是高是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阅读全文]...
  • 白居易的闲适诗

  • 白居易的闲适诗

      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无论是描绘日常生活起居,还是抒发内心情志,排遣政治苦闷与人生悲哀,大都可见诗人达观知足的思想贯穿其中。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的闲适诗的分析,欢迎大家阅读!

      白居易的闲适诗

      白居易给自己闲适诗下的定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他的表述首先说明了闲适诗的创作多是在官闲或养病之时,没有官务拘系,在闲居独处的闲散状态中进行;其次说明其题材,与“因事专题”以美刺比兴为目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激昂的讽喻诗,以及“随感遇而形于叹咏”的记叙人生悲欢、感伤自己、他人和外物,哀怨委婉的感伤诗不同,其视角多集中在个人身上,多写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交友出游,弹琴赋诗等活动及抒写内心情怀和人生态度,可以说,闲适诗承担了记录白居易日常生活的任务,其吟咏的题材,从具有概括意义的广泛事物转向更为*凡、普通、微小的生活细节,诗歌格调的降低,感情抒发的直白形成其*淡琐直的特色。

      在白居易的笔下,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能入诗。如写睡眠“春被薄亦暖,朝窗深更闲。却忘人间事,似得枕上仙。至适无梦想,大和难名言”(《春眠》);写饮酒“尽将沽酒饮,酩酊步行归”(《晚春沽酒》);写出游“朝踏玉峰下,暮寻蓝水滨”(《游蓝田山卜居》);写天伦之乐“有侄始六岁,字之为阿龟。有女生三年,其名曰罗儿。一始学笑语,一能诵歌诗。朝戏抱我足,夜眠枕我衣”(《弄龟萝》);写闲居“看山尽日坐,枕帙移时睡”(《闲居》);写弹琴“是时心境闲,稠叠长年情。勿轻一盏酒,可以话*生”(《喜陈兄至》)……诗人作细致描绘的同时,进一步抒写生活中的感受,在宁静闲散的环境中凸显散淡闲逸、淡泊名利的形象。如《闲居》“空腹一盏粥,饥食有余味。……从旦直至昏,身心一无事。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如《烹葵》“炊稻烹秋葵,粒粒香复软,绿英滑且肥。饥来止于饱,饱后何所思?忆昔荣遇日,迨今穷退时。今亦不冻馁,昔亦无馀资。口既不减食,身又不减衣。抚心私自问,何者是荣衰?勿学常人意,其间分是非”,类似的诗句很多,在描绘自身食复饱,饱复睡,闲居无事、淡然寂静的生活状态之后进一步抒发知足保和、不慕荣利的情怀。可见,白居易对生活享受和精神境界是同时追求的,在种种琐屑小事中流露出闲适情怀。

      白居易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人格理想,富有时代性和典型意义。随着中唐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变化,士人们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六朝至隋及唐初,士阶层与君国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士阶层仍保持着一定的自由和个性,到了中唐,政治现实的发展使道德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中唐士人们更为自觉地依附王权,作为君为国计,此时他们在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上,有了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以韩愈为代表,以道自任,恢复先秦儒家“志于道”的传统,强化自身为君为国的自觉性,具有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与雄心;一是以白居易为代表,他们在混乱的社会现实、黑暗的官场面前放弃了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开始正视自己作为*凡人的欲求和情感,选择了追求“适性”的生活道路。在白居易的闲适诗中,对“适”有大量的吟咏。有从生理的角度吟咏,表现身、形、口、足、体等的“适”,如“足适已忘履,身适已忘衣”(《三适赠道友》),“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立秋凉风忽至》);有从精神的角度吟咏,表现心、情、意、性的“适”,如“心适复何为,一咏逍遥篇”(《犬鸢》);“飞沉皆适性,酣咏自怡情”(《春池闲泛》);“适情处处皆安乐,大抵园林胜市朝”(《谕亲友》)。这种适性,已成为白居易的人生追求,包含在其独善之义中,显示出一个闲士的人生哲学。他一再表述:“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予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江州司马厅记》);“至如瀑水怪石,桂风杉月,*生所爱者,尽在其中,此又兀兀任化之外,益自适也。今日之心,诚不待此而后安适,况兼之者乎!此鄙人所以安又安,适又适,而不知命之穷、老之至也”《答户部崔侍郎书》)。白居易与屈原不同,他同情屈原的遭遇,欣赏屈原正直高洁的品质,却不会效仿屈原“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读史》之一)苦己一身的做法,他坦言:“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丛畔苦悲吟”(《咏怀》),从而选择了追求适性的人生之路,更多地体现出知足常乐的心态,他一再在诗中宣称“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咏怀》);“朝睡足始起,夜酌醉即休。人心不过适,适外复何求”(《适意二首》之一)等,不仅如此,在闲适诗中,诗人还通过几种情况的对比来抒发知足之情。

      在一些诗中,白居易将自己的生活与农民辛苦的生活对比,此时他的感情是复杂的,既同情农民穷苦的命运,对自己舒适安逸的自愧,又流露出目前享受俸禄,过着逍遥自适生活的满足与庆幸。他对农民们“请看原下村,村人死不歇。一村四十家,哭葬无虚月”(《九日登西原宴望》),“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观稼》)的悲惨现状有深刻的认识,在“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的自责之后,又有“终朝饱饭食,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抒怀》)的知足心态。

      为官多年,白居易深感公务繁忙、政治的斗争的拘系自由,朝不保夕,他一方面在诗中表达归隐之情,一方面对自己远离政治漩涡的闲官生活也多有知足之情。在其部分诗作中,他对比自己和同僚们为官的苦辛,指出官小可知足,处闲更应知足。“富贵在此中,何必居高位?君看裴相国,金紫光照地。心苦头尽白,才年四十四。乃知高盖车,乘者多忧畏”(《闲居》),他自己过去虽在朝为官,却是“昔虽居*密,终日多忧惕。有诗不敢吟,有酒不敢吃”(《咏怀》),而今官职虽闲,却可以“竟岁无牵役,饱食坐终朝,长歌醉通夕”。两相对照,诗人更指出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咏怀》),追求身闲心闲,白居易不断在诗中津津乐道其闲适的生活,知足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的知足思想,作为自我心理调节手段,可以使诗人承认现状,满足现状,消解现实生活带来的困扰,从而获得精神自由,这与道家“知足”思想是分不开的。陈寅恪先生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始可也。”(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道家主张看淡名利,寡欲清心,其表现就是知足,惟其知足,才能看淡荣华富贵,养性保身,这是道家理想人格中的一面。《老子》中多有表达知足之语,如“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六章)等。白居易以此作为处事原则之一,自觉敛抑自我的需求,并一以贯之。他自己也曾说:“五千言里教知足,三百篇中劝式微。”(《留别微之》)为官之初,就以知足之念来*衡官小位卑,兼济之志难施的状况,如“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 (《永崇里外观居》);“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官舍小亭闲望》)。他以后官位越做越高,也能以知足之心处世,自言“四十至五十,正是退闲时。年长知命分,心慵少营为”(《白云期》),在四五十岁这样大有作为的人生壮年之期,在地方官闲散的生活中优游度日,知足而止,消解政治上的苦闷,增强个体生命的适意度。白居易更在晚年时期,不断吟咏知足主题的诗歌,津津乐道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情一景。   白居易晚年长期闲居洛阳,坐着太子宾客分司、太子少傅分司的闲官,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过着“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做闲人”的优游闲适的生活,以及对适性生活的追求。买田置产、纵酒谈禅、弹琴吟诗、妓妾声色、夏凉冬暖等最具体的生活琐事,最细致的情绪,无一不出现在他的笔下,如“弄水回船尾,寻花信马头。眼看筋力减,游得且须游”(《且游》);“闲倾残酒后,暖拥小炉时。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残酌晚餐》)等。生活面的狭小,使他此时的诗作少有别的题材。当然,他晚年时期的诗作与当时中唐社会的现实和他本人经历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内有牛李党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白居易为了远避祸害而退居洛阳,就在大和九年,朝官与宦官的矛盾又一次激化,发生“甘露之变”,社会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可以说,当时社会政治的变化,给文人们的心理以很大的.社会压力,他们的心理日趋内向、封闭,盛唐时代浪漫豪爽的气质、昂扬明朗的基调以及对建功立业的追求的政治热情已经逐渐消失,诗人的创作从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转变为描写身边琐事,抒发内心情绪与体验。作为当时文人代表的白居易,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歌咏日常生活,一己悲欢成了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与他早年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和讽喻诗的创作相比,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讽喻诗机械的、政治目的性较强的创作意图在闲适诗中得到改变,诗人注入自身一时一地的真实感受,关注个人*凡适性的生活,反应日常生活状况和复杂的内心世界,题材走向世俗化且更为广泛,正如江进之所说:“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包囊括入我诗内。诗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明江进之《雪涛小书》)

      白居易的闲适诗能发掘生活一角小小的情趣,显示出*凡生活的美,因而具有艺术美感。如“夜雨槐花落,微凉卧北轩。曙灯残未灭,风帘闲自翻”(《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的清幽静谧;“新枣未全赤,晚瓜有余馨。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秋游原上》)的其乐融融;“命酒一临泛,舍鞍扬掉讴。放回岸傍马,去逐波间鸥。烟浪始渺渺,风襟亦悠悠”(《游湓水》)的潇洒适意;“有意不在大,湛湛方丈余。荷侧泻清露,萍开见游鱼。每一临此坐,忆归青溪居”(《小池二首》)的闲情逸趣;“早梅结青实,残樱落红珠。稚女弄庭果,嬉戏牵人裾。是日晚弥静,巢禽下相呼。啧啧护儿鹊,哑哑母子乌。岂唯云鸟尔,吾亦引吾雏”(《官舍》)的天伦之乐…… 在其闲适诗中,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诗人以*易浅显的语言,用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娓娓道来,真实且多方面地表达出日常生活的情趣、情思,展现了*凡生活的美。

      不过由于诗人生活面的狭窄,感情抒发的直白,不少闲适诗缺乏深度和开掘,缺乏含蓄蕴藉的诗味。张戒曾云:“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卑陋

      耳若收敛其词而稍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尤其是他晚年的闲适诗,“晚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校注》卷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诗歌的艺术性,这不能不说是白居易闲适诗的一个缺憾。钱锺书先生曾指出:“香山才情,照应古今,然词沓意尽,调俗气靡,于诗家远微深厚之境,有间未达。其写怀学渊明之闲适,则一高玄,一琐直,形而见拙矣。其写实比少陵之真质,则一沉挚,一铺张,况而自下矣。”(钱锺书《谈艺录》)且不论白诗与陶诗、杜诗之高下,琐直与铺张却是白居易闲适诗的特点之一,是优是劣,是高是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闲适诗

      闲适诗为古诗中注重诗歌的精神愉悦和心灵超越的一种流派。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给闲适诗的定义为:又或公退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起源:

      从归隐派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露出一片淡泊闲适之情不难看出,他是闲适诗的鼻祖,但把闲适诗学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当属白居易,他奠定了闲适诗学思想理论基石。 在他的《与元九书》:“至於‘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词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理论渊源:

      诗歌理论

      白居易给出了明确的闲适诗诗歌理论。在他的眼里,闲适诗是讽喻诗的补充。如果说他在设计讽喻诗理论时完全没有将个人的情感和个人需要考虑进去,是志在“兼济”的话,那他的闲适诗则开始考虑个人情感的需要,“独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说讽喻诗是政治愿望的体现,带有很大理想成分的话,那么闲适诗并不考虑诗歌的社会价值,而是注重诗歌的精神愉悦和心灵超越,以满足他对个人心灵空间的追求,满足他对人生的形而上学思考。

      两大源流

      *古代士人的精神需求既表现在人世的社会性需要上,也表现在自我精神超越的个性需求上。这构成了*诗学的两大源流:一个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诗学观,偏重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和价值,代表性的有孔子的“兴、观、群、怨”理论、荀子《乐论》的理论、《毛诗序》等理论,当然也包括白居易的讽喻诗理论。一个是以佛道思想为基础的以抒发个人情感(包括个人形而上学思考)为目的的诗学理论。闲适诗学理论即是在后一种背景下形成的。

      重大变化

      东汉以后,由于文人个人意识觉醒和个人命运的不稳定,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诗歌形成了一股很大的潮流。其中陆机提出“缘情”说可以说标志着诗学理论的重大变化。在文章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诗学理论长期以来受到肯定之后,以个人情感抒发为基础的“缘情”诗歌开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陆机的“缘情”之情,已与“诗言志”理论有很大差异。他的情,主要是指个人的感情,和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和人的觉醒有直接关系。陆机抒发的情大多是“悲情”,这与他倡导“应、和、悲、雅、艳”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陆机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在*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

      陶诗鼻祖

      白居易的闲适诗所谓的“吟玩性情”者,也是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从创作上,陶渊明对白居易有重大影响。陶诗流露出一片淡泊闲适之情,可以被看作闲适诗的鼻祖。陶诗的淡泊之情是自然流露,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白居易的闲适诗学思想却有着高度自觉。

      闲适诗学思想可以说是白居易最有独创性的诗学思想,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白居易后期的诗学观念中,闲适诗则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诗学观念,白居易还确立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闲适美。

[阅读全文]...
  • 寻雍尊师隐居古诗(寻雍尊师隐居表达感情)

  • 尊师,感情
  •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今天早餐间,随手翻了一下桌上的《李太白诗集》,眼晴就被这句“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吸引住了,饭也忘了吃。仔细吟咏这首《寻雍尊师隐居》,越读越有味。索性品赏一下这首不太为人所知的诗吧。

    先简单地按自己的理解粗略翻译一下。

    连绵陡峻苍翠山,

    峰峦高耸入云端。

    远离尘嚣多自在,

    那管岁月多少年。

    云雾缭绕多岐路,

    细认仙迹莓苔间。

    途中小歇倚山石,

    耳畔叮咚有溪泉。

    柴院草丛野花艳,

    青牛独卧忆前贤。

    屋后青松与岩老,

    虬枝顶上鹤闲眠。

    高士谈欢煮山茗,

    话如江水到天晚。

    烟岚暮重须辞归,

    尘躯不耐高处寒。

    雍尊师就是姓雍的道师,他的名字、生*不详均无记载。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成仙得道是李白终生的追求、寻仙问道就是李白日常的一项工作了。“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二句精妙地描绘了仙家道居的隐居者选择的住所周边环境,反衬隐者道行高深。也表达了李白对此的向往。《列仙传》载:老子乘青牛去,入大秦。《玉策记》载:千岁之鹤,随时而鸣,能登于木。其未千岁者,终不集于树上也。色纯白,而脑尽成丹。也有人说,青牛,是指花叶上有两角象蜗牛一样的青虫。我认为这种解释就太肤浅了。

    《寻雍尊师隐居》这首诗不太为人所知,读来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形成了一个反差,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画、音完美结合。意境高远、清新淡雅、音韵和谐、对句工整、严谨飘逸。主要特点:其一,构思精巧,移步换形;其二,首尾呼应,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其三,四联八句全合律,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而又毫无斧凿之痕。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从高处落笔,起势不凡。点出雍尊师隐居所在。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上句写景,下句写人,写景也为写人,人景浑然一体,突显崇高、峻拔、恒远。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紧扣诗题,着意写“寻”。“拨”与“寻”二字绝妙,生动地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奋力攀登之后,斜靠在溪畔岩石上,倾听山泉流水之声。上句从视觉着笔,写行寻的艰难和乐趣;下句则从听觉落墨,流泉叮咚,沁心悦耳。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以五彩交辉的浓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地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用青牛、白鹤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卧”与“眠”清幽、安谧、静美的境界活脱而出。也是用道家典故,“青牛卧”“白鹤眠”比喻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是一位绝世修道高人。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以素冷的色调,泼墨挥洒出一幅清幽隽永的画面。上句“语来”二字,省去了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的细节,但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开怀畅饮,不觉已是黄昏,只好分手。诗人独自从寒烟笼罩的摩天碧峰上走下来。“下”字不仅与首句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此诗通过李白一次寻问道的经历,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隐者的仙家气象,也表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

    本文插图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请来电当速删。

[阅读全文]...
  • 《观沧海》中虚实夹杂的景物描写

  • 景物,阅读
  • 《观沧海》中虚实夹杂的景物描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在《观沧海》中开头就写了两个很有特色的景物,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中虚实夹杂的景物描写相关内容。

      《观沧海》中的景物描写

      1、全诗实景描写在前四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具体包括:

      碣石山、*静的海水、小岛、岛上林木,岛上花草、风吹涌起的海浪。

      实景的特点:

      是由*及远,由静到动。这样的描写特点,更好的突出了全诗后四句中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带给读者更加震撼的思想冲击。

      2、全诗虚景描写在后两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具体包括:日月和星辰。

      虚景的特点是波涛汹涌、吞吐日月。

      3、全诗写景之中,能够让诗人情感真正得以喷发的正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象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拓展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在哪里?

      碣石:山名,在现在河北昌黎。碣石山馀脉的柱状石亦称碣石,该石自汉末起已逐渐沉没海中。

      有关资料: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恒时经过此地。

      辽宁也有,但与曹操无关

      指墓碑。

      碣石位于绥中县城西56公里处的止锚湾海滨,距山海关15公里,长10公里。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海水清澈见底,水浅波轻,海滩宽阔*缓,白沙细腻无泥,海中无礁 石。海滨浴场的海底坡缓,距岸边百米之外海水仅齐胸深。止锚湾东侧的海域浅水区,海底坡度更缓,水拂脚面,极适于儿童游玩。

      在距岸边200余米的海面之中, 耸立着三块巨大礁石,高出海面约20余米. 民间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处.每逢落大潮, 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 道,可直达礁石脚下。在姜女坟的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东侧叫红石砬子,西侧叫黑石砬子(又称黑山头),象两条巨龙静卧在海中,构成似”二龙戏珠”(海中礁石)的独特景观。*年来,经过考古发现证明,姜女坟就是当年秦始皇、汉武帝、 魏武帝”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红石砬子、黑石砬子和碣石正对的石碑地都发现了秦汉皇帝巨大的行宫遗址。1994年,辽宁省开始在此兴建旅游度假区。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写出了大海涌起阵阵波涛,显示了大海的力量和宏伟气象。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阅读全文]...
  • 寻雍尊师隐居古诗(寻雍尊师隐居李白赏析)

  • 尊师,李白
  • 李白的诗歌构思精巧,尤其是律诗对仗工整,而且其文字也是包罗万象,但是其写作风格,又不像一般的诗人,只是才堆砌华丽的辞藻,还大量引用典故,很显然李白的诗更贴*生活,不会太刻意注重技巧,这一点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譬如一些经典的名篇,像《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等等,看上去好像很普通,可是读来却又让人耐人寻味。

    李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同时还非常有气势,以这首《寻雍尊师隐居》来说,便是一首难得的佳作,尽管其名气不如《望庐山瀑布》,但是所传递出来的意象,还有其内在的含义,则是要更为深刻。这也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整首诗通过寻找友人为切入点,然后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全部融入进了这首诗中。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这此五律一共是八句,共计四十个字,每一句都合律,并且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虽然李白有一些诗并不合律,其实从这首诗中,恰恰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李白尽管有一些不合律,并不是他不按照规定来写,只是诗人天马行空,完全摆脱了原有的约束,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李白的青年时代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长安,但是偶尔也会独自出门游玩,相对于晚年的李白,在青年时代应当说是更加有激情,其文字也是更具有灵性,这首《寻雍尊师隐居》写得很有气势,仅仅是第一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字,可是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不仅有气势,还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首联是描写远处的景色,以及当时的一种心境,由于是出门寻找友人,并且是隐居在大山深处,四周都是层层叠叠的群山,苍翠的山峰高耸入云,看上去很有气势,使得自己也变得很渺小,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已经是不记得多少年了。颔联则是整首诗的诗眼,同时也是千古名句,李白进一步地描写了周围的环境;拨开云雾,一个人走在密林的深处,脚下正是弯弯曲曲的古道,前面小溪里的水,发现了很响亮的声音,那缓缓流水,正在向东流去。

    颈联和尾联可谓是情景交融,这个时候李白寻找到了友人,并且还在那花丛中交谈,使得这几句更为有意境;温暖的花丛中卧着一头青牛,身旁高高的树枝上,还停着几只白鹤,此时正在树枝上休息。我与雍尊师坐在草坪上交谈,彼此都很快乐,谈了很多的事情,直到江水被暮色所笼罩,此时我才起身,独自走下云雾弥漫的寒山。在这几句中,最能够表达诗人一种豁然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全诗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美,还有诗人当时的心情。

    李白这首诗写于什么时间,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很显然是早期的作品,其实仅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就是寻访友人,然后彼此在交谈。但是李白并不仅仅只是描写了寻找友人的过程,同时还融入了个人更多的情感,把周围的环境,也是描写得极为细腻,每一句都是别具一格。那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首诗,尽管相对来说有一些冷门,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读过,不过只要静下心来,去多读几遍的话,自然能够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

[阅读全文]...
  • 悲凉的古诗词

  • 悲凉,伤感
  •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2、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3、长相思,摧心肝。——李白《长相思三首》

    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5、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6、嫩绿似罗裙,寸寸销魂。春心抽尽为王孙。不分东风吹渐老,色映黄昏。——屈大均《浪淘沙》

    7、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8、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杨万里《雪冻未解散策郡圃》

    9、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10、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李白《丁督护歌》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12、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黄机《忆秦娥·秋萧索》

    13、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岑参《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14、对西风,谁与招魂。——白朴《夺锦标》

    15、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16、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辛夷坞》

    17、孤灯弄影但照壁,一壶白酒,一叠花生,独坐到天亮。——韩湘子《青玉案》

    18、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19、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李白《杨叛儿》

    20、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庭中有奇树》

    21、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22、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张耒《夜坐·庭户无人秋月明》

    23、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李白《东山吟》

    24、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25、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缕衣》

    26、*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2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28、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29、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30、寂寞游人寒食后,夜来风雨送梨花。——温庭筠《鄠杜郊居》

    31、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鲁迅《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32、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33、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隐《谒山》

    34、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李商隐《哭刘司户蕡》

    35、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王国维《蝶念花》

    36、影孤怜夜永。永夜怜孤影。——苏轼《菩萨蛮·回文秋闺怨》

    37、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38、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王沂孙《齐天乐·蝉》

    39、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赵执信《秋暮吟望》

    40、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柳永《采莲令·月华收》

    4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42、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留别妻》

    43、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李端公》

    44、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

    45、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乐·候蛩凄断》

    46、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萨都剌《小阑干》

    47、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48、今日故宫归寂寞,太*功业在山河。——吴融《华清宫四首》

    49、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50、对山河百二,泪痕沾血。——张琼英《满江红·题南京夷山驿》

    51、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阅读全文]...
  •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

  • 咏隐居的诗句整理

      (一)

      一瓣心香不染尘,身居草舍树为邻。

      诗吟天上云追月,曲赋亭前蝶闹春。

      小径幽深生紫气,空山灵妙隐仙人。

      淡烟流水悠悠去,疑似蓬莱好梦真。

      (二)

      一缕东风破晓晨,百花斗艳各争春。

      松涛幽壑云为友,竹浪*林鸟做邻。

      流水描红邀远客,高山染绿醉来人。

      襟怀坦荡心安乐,望月数星避俗尘。

      (三)

      青山寂寂隐江湖,碧水幽幽意未枯。

      扶杖牵牛佝老叟,穿针引线靓村姑。

      顽童树下黄獒戏,农妇田间野草锄。

      变幻风云门外事,桃源洞里乐樵苏。

      (四)

      沅水岸边方竹苑,桃花溪里石流泉。

      一声鱼跃青山寂,三色鸥飞绿水渊。

      五柳羞红垂碧叶,陶公惊艳落瑶烟。

      油松郁郁松迎客,古洞悠悠洞似仙。

      (五)

      餐霞饮露匿山中,沐雨腾云四面风。

      暮送夕阳归海角,朝迎旭日跃坡东。

      层林叠嶂着人醉,画意诗情盈满胸。

      日伴青山心难老,鸟鸣鹤舞度阴晴。

      (六)

      隐居灵境弃浮华,晨种桃花晚种茶。

      渴饮崖前泉瀑水,饥餐山后玉芦芽。

      邀来闲鹤听笙曲,摘得流云做衣纱。

      笑问仙人谁可比?无拘无束赏红霞。

      (七)

      纸伞轻摇锁木门,相携步与过青盆。

      亭中煮酒填诗未,苇岸烹茶嗅茝魂。

      淡饭粗茶犹可口,珍馐海味也无痕。

      繁华不慕鸳鸯羡,百载江湖见日昏。

      (八)

      披蓑戴笠烟雨洲,散裤麻鞋作钓叟。

      老夫余生谁同乐?盟友水边几鹭鸥。

      手操鱼竿钩锦鲤,身后空山惊鸟啾。

      情寄山水无世俗,诗书渔樵胜珍馐。

      (九)

      一派苍茫接碧霄,峰悬斗室绝喧嚣。

      凡情莫问眸中客,俗子谁明世外樵?

      笼鸟啼空难自在,桃花带梦总飘摇。

      久迷相物今除惑,寂地禅生觉路朝。

      (十)

      久入江湖人亦老,抽身退隐作仙家。

      门前种豆为生计,树下孵蚕扫落花。

      换得粗衣来集市,买回薄纸贴窗纱。

      相邀旧友布棋局,酒后输赢不自夸。

[阅读全文]...
  • 描写隐居生活的诗句

  • 生活,优美
  •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归隐诗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种题材。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归隐的古诗句,希望能帮到你。

      描写隐居生活的诗句

      1、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丘为《题农父庐舍》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3、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4、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6、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7、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9、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10、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11、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12、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13、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14、绿桑高下映*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欧阳修《田家》

      15、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伤田家》

      1、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4、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5、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6、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7、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8、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9、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10、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1、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1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3、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14、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15、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1、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2、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8、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长歌行》

      9、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10、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姚合《庄居野行》

      11、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王建《寒食》

      12、一朝哭都市,泪尽归田亩。——元结《农臣怨》

      13、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1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15、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16、*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17、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9、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20、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阅读全文]...
  • 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

  • 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

      隐居一般指退居乡里或乡野,深居不肯出仕。或指出世,不关注世俗之事的生活,或者是隐士的住所。 过与世无争的日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描写隐居的'诗句,欢迎大家参考。

      1、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王守仁《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4、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王建《田家行》

      5、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韦应物《观田家》

      6、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7、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8、鸟衔野田草,误入枯桑里。——李白《树中草》

      9、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陆文圭《宿迁道中遇雪》

      10、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1、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1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13、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韦应物《观田家》

      14、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

      15、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16、*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欧阳炯《南乡子·路入南中》

      17、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1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9、稻根科斗行如块,田水今年一尺宽。——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20、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21、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丘为《题农父庐舍》

      2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秋归辋川庄作》

      23、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王维《春中田园作》

      24、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杨慎《出郊》

      25、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26、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张炎《渡江云·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27、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杜荀鹤《题所居村舍》

      28、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古风二首/悯农二首》

      29、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

      30、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白居易《春题湖上》

      31、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张继《闾门即事》

      32、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徐玑《新凉》

      33、君看获稻时,粒粒脂膏香。——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34、绿桑高下映*川,赛罢田神笑语喧。——欧阳修《田家》

      35、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伤田家》

      36、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37、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元稹《田家词/田家行》

      38、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39、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孟浩然《田园作》

      40、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孟浩然《田园作》

      41、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曾几《苏秀道中》

      42、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稏肥。——韦庄《稻田》

      4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4、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王维《渭川田家》

      4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6、勤苦守恒业,始有数月粮。——黄燮清《秋日田家杂咏》

      47、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田上》

      48、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佚名《长歌行》

      49、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韦应物《观田家》

[阅读全文]...
  • 古诗中的月亮

  • 月亮
  •   月亮用她那皎洁的光辉抚摸着大地,大地更有了一些妩媚和神秘,我们也就少了一些恐惧,多了一些梦幻。

      《把酒问月》

      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月》

      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夜忆舍弟》

      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山居秋暝》

      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暮江吟》

      唐·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句子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语录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说说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名言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诗词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祝福

古诗中隐居的闲适中又夹杂着悲凉 - 心语

推荐词条

古诗用韵的方式 鸟瞰的瞰两年学古诗 有关风的古诗粉笔字 关于渔的古诗清代 女儿不孝敬父母的古诗 形容百姓安乐的古诗 题荷氏宅园亭古诗的动作 描写春天的古诗词素材 女方对男方表达爱意的古诗词 描述缘分已尽的古诗 带阳字的古诗词取名 关于称赞月亮的古诗 四时四园杂兴这首古诗的全部拼音 英雄和酒的古诗 表现力很好的古诗词 有报复的古诗 有陆姓的古诗词 古诗拜年的吉祥话 关于霜降的古诗苏轼的诗 告诫人类要节约的古诗 形容美丽的花古诗 强调原因的古诗文 赞美桃花开放的古诗词 有素兰的古诗 表白的古诗2021 享受环境的古诗 描写柳树春夏秋冬的古诗 躲避陷阱的古诗 元旦欢快的古诗词 与冬至有关的古诗有没有江雪 读经典古诗词贺新春的视频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