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河南的诗 >

描写河南的诗

关于描写河南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河南的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河南的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

  • 河南,河北,诗意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闻:听见,看见。

      2、“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4、“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6、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7、“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8、“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9、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诗意: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m.ju.51tietu.net)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阅读全文]...
  •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河南,河北
  •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阅读全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

  • 河北,诗意,河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闻:听见,看见。

      2、“剑外”句:这几个字里面便包含着眼泪。人是远在剑南,消息是来得这样出人意外,而这消息又正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3、“初闻”句:这是痛定思痛、喜极而悲的眼泪。涕:眼泪。

      4、“却看”句:这句应结合杜甫一家的经历来理解。杜甫和他的妻子都是死里逃生吃够了苦的,现在看见妻子无恙(时已迎家来梓州),故有“愁何在”的快感。按白居易《人峡次巴东》诗云:“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去此同。”又《自咏老身示诸家属》诗云,“家居虽淮落,眷属幸团圆。”白未经大丧乱,尚且如此,杜甫这时的快感,就更是人情之常了。却看:再看,还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5、漫卷:胡乱地卷起(这时还没有刻板的书)。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6、白日:表现时光美好。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7、“青春”句:春日还乡,一路之上,柳暗花明,山清水秀,毫不寂寞,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明丽的春天。作伴也作:与妻儿一同。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刘希夷《出塞》诗:“晓光随马度,春色伴人归。”此以下三句皆预拟将来的话。

      8、“即从”二句:写还乡所采取的路线。即,是即刻。峡险而狭,故曰穿,出峡水顺而易,故曰下,由襄阳往洛阳,又要换陆路,故用向字。人还在梓州,心已飞向家园,想见杜甫那时的喜悦。杜甫自注:“余有田园在东京(洛阳)。”——浦注:“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涂俱写情。生*第一首快诗也,”——按《太*御览》卷六五引《三巴记》云:“阎、白二水合流,自汉中至始宁城下,人武陵,曲折三曲,有如巴字,亦曰巴江,经峻峡中,谓之巴峡。”阆、白二水,即嘉陵江上游,杜诗巴峡,盖指此。若长江中巴东三峡之巴峡,乃在巫峡之东,杜时在梓州,不得云“从巴峡穿巫峡”,注解多误。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9、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诗意: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阅读全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翻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赏析)

  • 河北,河南,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安史之乱结束后的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杜甫称为“生*第一快诗”。下面让我们看看诗词的全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白话来说,翻译如下:剑门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的时候这件事非常高兴,泪洒衣衫。转回头看,妻子儿女的愁云已经消失了,马上高兴地收拾好诗集书本。太阳出来照耀大地,我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马上动身启程,通过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又直接奔赴洛阳。

    这首诗前半部分反映了诗人听到消息的兴奋高兴的心情,后半部分反映了诗人急于返回故乡的心情。

    之后有很多人给这首诗很多评价,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

    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补充说明吧。

[阅读全文]...
  • 诗词《问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

  • 河南,河北
  • 诗词《问官军收河南河北》鉴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 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 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 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 未收,安史之乱未*。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 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 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 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 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 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 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 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 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 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 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 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 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 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 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 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第一首快诗 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阅读全文]...
  • 河南过年*俗

  • 过年,河南,春节
  • 河南过年*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河南过年*俗,欢迎大家阅读!

      河南过年*俗

      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唠唠亲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全家人彻夜不眠,谓之“守岁’、“熬年”。守岁到五更时,在供桌之上摆好祭品,点燃香烛,一家人依长幼辈份,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河南人鸡鸣即起,穿着新衣,竞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行“接年”或“迎财神”之礼。而后,煮好饺子,敬天、地、祖先后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讳诸多,如扫地、倒垃圾、动剪刀、大声喧哗等都视为不吉利之举。

      中原南北东西挤庙会

      很难一句两句话就说清楚庙会是什么,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庙会上转那么一圈,就立刻乐陶陶地明白了——庙会,首先得有座庙,在庙里安排一个值得信任的神;找个好日子来和神打个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再给自己吃点什么买点什么,听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再把传说讲给没听过的人……庙会很有意思,想体会庙会的乐趣,首先,你得不怕挤——不挤的庙会,肯定不是好庙会。

      人民间传统*俗 “走亲戚”

      河南走亲戚规矩甚多,历时很长,贯穿了整个年节。初一之前称拜早年,十六以后称拜晚年,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后即告结束。拜年要先长辈、后*辈,先*邻、后远亲。不同辈分和亲属之间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俗至今在河南民间广为流传。到长辈家拜年要携带酒肉、糖果之类礼品。长辈们根据自家的亲戚情况,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约定俗成的时间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来。拜年客到后,有的行磕头之礼,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后即食午饭。

      人民间传统*俗“破五”

      之所以称“破五”,意为从此可以破除过年期间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饺子、放鞭炮之*相沿不变。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河南*顶山、许昌、南阳、宝丰一带一般中午放鞭炮,不过破五不准吃面条或面稀饭,吃馒头不准剩。

      人民间传统*俗 偷灯头儿

      正月十五豫南一带,有“偷个灯头儿,生个孙猴儿”的风俗,点灯盏时,邻家子女可悄悄将灯油燃尽的“面灯”拿走,俗称“偷灯盏”。有的地方自家所点灯盏,当晚不收,让其尽油而燃,次日再加油点燃,称“续灯”。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灯”,“面灯”或“灯馍”要收起打发“要饭的”,称“舍神果”。

      河南省18地市过年*俗

      河南鹤壁

      贴对联——新的一年新的开始,红红火火,写上自己对于未来的期盼。每天工作一天回家都会感觉很温暖。但是现在家里面没人会写漂亮的毛笔字了,只能上街买现成的,贴上春联,准备迎接新的一年了!

      河南三门峡

      打扫卫生——过年了,打扫卫生,请保洁贵,那就自己动手吧。准备过年喽,洗窗帘,换被套,搞搞卫生,听听喜欢的音乐,等待团聚,很安详的`小家。

      河南安阳

      办年货炸丸子——过年炸丸子在我脑海里记忆很深刻,还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前几天我都很期盼这天可以快点到,因为可以在炉子边等刚炸好的丸子。然后,吃着热腾腾的丸子,那个感觉真是很幸福噢……

      油炸肉丸+酥肉,安阳人每家过年必备菜之一 五香卤猪舌 接下来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红烧鲤鱼,那叫一甜、辣、香 壮士饥餐——腐卤肉,别只看长相,这肥而不腻 。 凉拌酸辣包菜,让人吃了满口留香~ 虽然春节期间美味佳肴众多,但是小伙伴们也要注意健康饮食哦!

      河南信阳

      回老家——家里准备的信阳腊肉,跟其他地方烟熏火燎的腊肉不同,纯属自然风干,没有一点烟熏味,四五个月之后,味道极佳,腊肉鳝片,腊肉炖萝卜……

      河南商丘

      逛集贸市场——乡村镇上的集贸市场,聚满了来购物的人,大部分的是普通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仔仔细细的在挑选过年要买的食物,为的就是给自己最亲的做一顿美味的年夜饭,所以,那些*时外出的人儿,不要去抱怨饭菜难吃,因为那是用心做出来的!!

      河南郑州

      关键词:乘坐公交车——之前也经常坐公交,春节到了,街上行人少之又少,都在家里团圆过年,但公交车司机他们都坚守在一线岗位,忙的没有回家,特别感人,特别感动,特别辛苦。

      河南洛阳

      洛阳栾川伏牛山滑雪——不下雪的冬天还像话吗?冬至、大寒不下也就算了,眼看都过年了,老天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羊年还怎么过啊?实在不行,只能去滑雪场沾沾福气了。

      河南*顶山

      包饺子——今年过年改革包饺子吃,大家同意不同意啊?我用各种蔬菜汁和面,包出来彩色的饺子,看上去就赏心悦目,虽然*时在酒店也能吃到彩色的饺子,但是自己包的自己放心,还有全家人一起的乐趣,过年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快乐的干一件事情!新年到,饺子已包好,等待下锅!

      河南周口

      祭祖——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回老家祭祖。

      河南漯河

      关键词:火车站——忙碌了整整一年,终于放假能回家了,错过了除夕夜陪父母吃团圆饭,感觉很内疚,在家的日子一定多陪陪爸妈。

      栗子下火锅是我自己的独创,栗子去了外壳后,下锅煮或蒸,配火锅别有一番风味;鲜美的荸荠也是火锅常备料;超市里买来的海鲜丸子;新鲜的猪羊肉;蒜黄下火锅也很有嚼头。

      河南新乡

      关键词:搓麻将——过年你们家搓麻将吗?不会喝酒打牌搓麻将,过年反而让人觉得无聊。过年玩玩麻将,参与的人多,比较热闹,符合喜庆的要求,比较轻松,带点彩,更能烘托出气氛,还可以边吃边玩,总之,麻将是逢年过节,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哇!

      河南开封

      逛庙会——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在这里民俗手工艺传承人每天在现场为游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示宋代传统民俗手工艺绝活,景区内外处处披上节日的盛装,无一不在向广大游客传达吉祥如意的节日氛围!

      河南南阳

      大年三十下午在家包饺子,这是我们的晚餐哦,南阳桐柏的*俗,可选择中午和晚上过年吃,是不是很像馄饨?纯手工制作哒。

      焦作、济源

      过年没有炮声就没有年味儿。整上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饭开始,迎接咱们河南人的新年!不过现在空气污染那么严重还是少放点吧。

      周口、淮阳

      古称陈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发生了许多有影响的大事,也留下了很多古迹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太昊陵了。每逢大年三十晚上,周围五省数百县市农民云集进香,人山人海,极为壮观。

[阅读全文]...
  • 河南海拔多少米

  • 河南,阅读
  • 河南海拔多少米

      你有了解过河南海拔多少米吗?河南省是一个大省,从古至今,地处中原,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那么河南省的*均海拔有多高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河南海拔多少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河南省的*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郑州,位于*中部,河南省界于北纬31°23-36°22,东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接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方千米。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由*原和盆地、山地、丘陵、水面构成;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

      河南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南部跨亚热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河南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河南省下辖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21个县级市,83个县,53个市辖区。

      河南省地势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灵宝市境内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2413.8米;海拔最低处在固始县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省的历史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至迟在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产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制陶等手工业;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进入了石、铜器并用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

      夏朝时期,夏朝在中原地区建立。

      商朝时期,先后定都于亳、西亳、嚣、相、邢、殷和朝歌等地。

      西周,周成王营建都城成周洛邑。

      东周,定都洛邑(今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陈国、卫国、管国、郑国、许国、应国、蔡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城在河南境内。

      东汉,刘秀定都洛阳。东汉末期,迁都许昌。

      曹魏,曹操定都洛阳,末期迁都许昌。

      西晋,司马炎定都洛阳。

      北魏统一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均定都安阳。

      隋朝,以洛阳为东都,在河南设立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梁郡等郡。

      唐朝,以洛阳为东都,期间数度迁都洛阳,在河南境内设立都畿道和河南道。武周,武则天定都洛阳,改洛阳为神都。

      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于开封、洛阳。

      北宋定都开封,以开封府(今开封)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以应天府(今商丘)为南京。

      南宋,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继承了宋朝皇位,为了延续宋朝皇统和法统,定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金朝贞祐二年(1214年),迁都开封,末期迁都商丘。宋、金划淮河而治之后,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区属南宋。

      元朝,在河南境内设置河南江北行省,开封为省会。

      明朝,河南省下辖8个府和1个直隶州。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区划。

      *时期,1913年,设立豫东道,豫西道,豫北道,豫南道,洛阳曾是吴佩孚的基地。1926年(民国十五年),冯玉祥参加北伐战争,进驻河南。1928年(民国十七年),张国焘、*等在大别山区开辟鄂豫皖革**据地,信阳新县是根据地的首府。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移驻商丘市。同年10月6日,河南省会驻地由商丘市迁驻开封市。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一二八事变后,*迁都洛阳。1938年,**领导豫东人民建立水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彭雪枫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商丘永城为根据地的首府。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河南全境**。1949年8月,黄河以北地区成立*原省,省会驻新乡市,河南省保留黄河以南地区。1952年11月,撤销*原省,其行政区域大部分并入河南省。1954年10月,河南省会驻地从开封市迁驻郑州市。

[阅读全文]...
  • 河南吹牛台词

  • 河南,台词,语录
  • 笑类肚子疼★河南人到北京买布,   河南人问售货员说:   嫩这布咋嫩苦楚啊   售货员不解   河南人又说:   苦楚斗是不*展   售货员扔是不解   河南人怒了.说   你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 ★树上有个马机妞---- 夜儿黑,树上有个马机妞,叫乐一黑,今儿个轻到切,我一瞅,打扎子

    恁大,想送给你,就爬到毛子上去够,某召护好一夏版药仰摆叉,可疼。

    ★那家伙豁类是开水---- 一河南人到,刚好遇到泼水节,他破口大骂: 谁豁里

    谁豁里

    导游告诉他:水泼到你身上是祝福你里

    他说:你不着

    你不着

    那鳖孙豁里是开水

    ★母鸟与公鸟----树克叉上估兑着俩鸟,母鸟说:“格义人,往边启估兑估兑,把俺哩毛都弄枯处了”公鸟说:“看你那不竹贵样,枯处了补拉补拉不斗光牛了

    鞋活啥勒鞋活

    ” ★----甲:你手里拿个啥 乙:破棉袄 甲:你杂*上里 乙:筛老咬 甲:你杂不逮逮里 乙:眼老小 甲:你杂不上吊里 乙:绳老糟 甲:你杂不撞墙里 乙:墙老倒 ★俺咋恁不中用类----夜黑,外先,树上有个嘛几扭,一效叫唤一贺晌,青岛起俺爬到树上够它,木站牢稳,一效掉泻来磕住不老盖,快疼死俺了都。

    胖妮儿要是该这多美,给俺揉揉光把豆不老疼了,俺想胖妮儿想类一贺一贺的睡不啄。

    天刚亮俺就窜到她家当院斜货:胖妮儿

    胖妮儿

    她一翁门看见俺她的脸可红了,问:恁弄啥类,咋了呀

    俺上去捞住她类胖手说:咱到集上吃油馍。

    到了炸油馍摊,俺两手一摸步袋,卓兜空壳喽,诺兜某任扇儿。

    俺心里骂:去火,钱放在枕头嗲忘带个兔孙了。

    俺说:妥

    木带钱。

    胖妮儿说:恁花椒俺类不是

    呲闹人

    俺往嗲一估堆不吭气儿了,唉

    俺咋恁不中用类

    ~~~~~~~~~ 北京人教河南人唱歌:“太阳啊,我伟大的母亲,你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

    ” 还没唱完,河南人就说北京人:“你累不累啊,看我们是怎么唱的。

    ” 河南人接下来唱到:“日头啊!俺里娘,你见天从东边日溜上去,从西边突路下来,你使里慌不使里慌啊

    ” 凡是看过此文章的老乡,请一定要支

    我去你们那旅游 你们那的导游会谦虚的说这里景色一般般

    虽然本人是河南人,但是不得不为河南没有好大学而感到惋惜。

    众所周知,河南没

    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影响,特别是受经济问题的影响。

    然而河南人早已看穿这一切

[阅读全文]...
  • 写河南汉王城与霸王城的诗词

  • 河南
  • 写河南汉王城与霸王城的诗词

      汉王城与霸王城在河南荥阳县广武山上。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在此各自修筑了一个相互对垒的东西两城,两城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大沟,名叫鸿沟,联通黄河与颖水,东汉末淤塞。这也是后来人们日常用语中“鸿沟”的来历。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北面有滚滚的黄河,西南万山丛错,群峰峥嵘,形势极其险要,是古代交通咽喉。约距今2200年前(公元前203年),项羽和刘邦划鸿沟为界,在鸿沟两边相持数月,项羽要与刘邦一战决雌雄,刘邦则宁与斗智,不与斗力,不肯出城。项羽在高台置高俎(zu,古代祭祀时盛祭祀动物的祭器),并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在上面,跟刘邦临涧对话说:“你如果不下来,我就煮太公。”刘邦答话说: “我与你受命于怀王,结盟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若要煮父亲,就请你分我一杯羹。”项王大怒,要杀太公,项伯劝他说: “打天下者不顾家,你杀他父亲没有好处,将来也许反而招祸。”项羽才罢手。现两城的城墙虽已有部分崩塌,但残垣仍清晰可见,历代名人常来广武二城凭吊,怀古赋诗。晋代文学家阮籍,当年登广武山,观看汉楚战场时感叹说: “时无英才,使竖子成名!”似乎对刘邦得天下并不以为然。

      伊昔临广武,连兵决雌雄。

      分我一杯羹,太皇乃汝翁。

      战争有古迹,壁垒颓层穹。

      猛虎吟洞壑,饥鹰鸣秋空。

      沈湎呼竖子,狂言非至公。

      抚掌黄河曲,嗤嗤阮嗣宗。

      [诗名]登广武古战场怀台(全诗24句)

      [作者]李白,此诗主要点出阮籍立言之失,认为汉高祖刘邦是统一天下的英雄。自古对楚汉相争最后结局有不同的分析,阮、李二人所处时代不同,各有所见,是不足为怪的。

      [注释]●伊昔句: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记载的`汉王与霸王在鸿沟两侧对垒的故事而叙。●分我句: 乃刘邦之语。●太皇:指刘邦的父亲。刘邦后来当了皇帝,其父被封为太上皇。●猛虎、饥鹰:是将当时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作比喻。●沈湎句: 沈湎,如沉溺于酒; 竖子,童子,也指愚弱无能者;此句意思是“胡说什么竖子不竖子。”是指阮籍立言之失。●狂言非至公:说阮籍口出狂言非议汉高祖。至公,指汉高祖刘邦。●嗤嗤:耻笑之声。●阮嗣宗: 即阮籍,三国魏尉氏(今河南尉氏县) 人,字嗣宗,为竹林七贤之一。李白在此诗中认为阮籍的话是“俗儒”之言,是可笑的。

      古今共一轨,后世徒辛酸。

      聊兴广武叹,不待雍门弹。

      [诗名]甘露寺(选4句)

      [作者]苏轼

      [注释]●广武叹:指晋阮籍登广武而发出的“世无英才,使竖子成名”的慨叹。●雍门弹:战国时雍门子周见孟尝君,一面弹琴,一面用言词陈说孟尝君行将危亡,以及危亡后曲池*没、高台倒塌的境况,而后继以悲弦,进一步感发孟尝君的悲思,使孟尝君泪水淋漓不止。*遂用“雍门弹”写悲伤、慨叹沦落之意。

      儿女相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

      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愁。

      [诗名]田舍即事十首

      [作者]刘克庄

      [注释]●看市优:说村市观看演出。市优,演戏的人。优,优人,古代对戏剧艺人的称呼。●纵谈句:说艺人们表演的是楚汉相争的故事。●不暇:顾不上。●渠:他(或他们),指看演出的乡人。●直是:简直都是。以上二句说,项羽丢掉了江山,他们并不觉得惋惜;但是听到虞姬的悲剧故事,不禁为之暗下同情之泪。

      遥指鏖兵处。两千年,依刘说项,几多怀古。霸业空余三月火,辜负残年亚父。争只肯,骓迟时误?剑气星河常耿耿,直何堪,九里山前路。天与汉,不从楚。

      英雄成败难凭据。且休论,葫芦一部,《汉书》班固。今喜山川风物换,终属人民作主。再不续、帝王家谱。九曲黄河清见底,快春风,净扫阴霾布。存故迹,供游旅。

      [词名]金缕曲·鸿沟

      [作者]陈葆经,今人。

      [注释]●残年亚父: 指当年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范增忠心扶助项羽。在鸿门宴上范增力劝项羽乘机除掉刘邦,项羽终未听从其劝谏,将刘邦放走,致后来兵败垓下。●骓迟时误:化自项羽 “时不利兮骓不逝”诗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河南的诗 - 句子

描写河南的诗 - 语录

描写河南的诗 - 说说

描写河南的诗 - 名言

描写河南的诗 - 诗词

描写河南的诗 - 祝福

描写河南的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元日古诗的主题归纳 忆江南古诗其三的诗词 跟属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鸟唐白居易的古诗 以凉字开头的古诗词 古诗描述的作者 激励国人坚强的古诗 形容效果好的古诗 关心八卦图的古诗 宋朝重文轻武的古诗 关于春天的古诗注解 有关雨水节表有志气的古诗 宵字的古诗 描写北宋的古诗词 菜肴中的古诗 古诗秋季的古诗 个性签名古诗男生的 万水千山只等闲相*的古诗 法治兴国的古诗词 白居秋暝的古诗 ai结尾的五言古诗 长身开头的古诗 背古诗的在哪里 生命的古诗朗诵 秦汉古诗写乞巧的古诗 写米饭的古诗 一首惜时奋进的古诗 清音大雅的古诗 不能的古诗 童年的古诗词原创 小学比较好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