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横渠语录原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横渠语录原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横渠语录原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横渠语录原文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辞赋《石渠记》原文及译文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辞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辞赋《石渠记》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陽,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陰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渠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
拓展资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
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探奇制胜,拓宽胸怀
也借以美景抒发了作者本人胸中的积郁之气和怀才不遇的心情
孟子身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与思想家,自然出自于他的经典语录是少不了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语录原文,希望大家喜欢
1、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
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4、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8、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0、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3、其进锐者,其退速。
14、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横塘》原文及译文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横塘》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
横塘
范成大〔宋代〕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这满塘的水就绿了,
但水上的石桥和水边的红塔旧色依然。
在每年送朋友上路的横塘里,
蒙蒙细雨中,即将远行的画船栓在岸边的.垂杨柳上。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朋友时的情景,表达了与朋友间的深情。横塘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风景宜人。
前两句为送别之景。南浦,泛指送别友人的河边。一川;是为一片,遍地。朱塔;红色的宝塔。这两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来了,南浦*披上了绿装,大地焕然一新。只有石桥、朱塔,不管春夏秋冬,还是老样子。两依然,朋友乘春光而去,以后只有石桥、朱塔与诗人为伴。想到这诗人黯然神伤。
后两句是离别之情。系;拴着。画船;油漆彩绘之船。在年年送客的横塘,今又有一条将要离去的画船,在蒙蒙细雨中拴在杨柳上,垂柳轻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别之情更使人伤怀。
全诗以抒情之笔写景,通过环境景物描写,烘托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深情缠绵,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孔子语录原文
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语录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九库说说包括名人名言、唯美句子、标语口号、经典台词、祝福语等等,经过众口相传和时间淘洗,留下的都非常意蕴深长,发人深省,或开心一乐,或顿生感悟。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孔子语录原文,希望于您有所收获。
孔子语录原文
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4、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1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朝闻道,夕死可矣。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2、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干胶标签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巧言令色,鲜矣仁。
3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8、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相关阅读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翻译:孔子说:学*知识并且按时温*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孔子说:复*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性相*也,*相远也。
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学而时*之,不亦乐乎?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8、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君子*之美,不*之恶。小人反是。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2、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14、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15、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1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29、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3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6、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7、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8、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0、巧言令色,鲜矣仁。
4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2、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4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7、朝闻道,夕死可矣。
4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9、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0、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燕将录》为唐代杜牧所作《樊川文集》中节选的传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元和五年,中黄门②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必不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曰:燕厚怨赵,今无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
C.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3分)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
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
④后一日,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
⑥燕孕怨,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何?(3分)
⑵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3分)
⑶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3分)
参考答案
9.D(会:适逢,恰逢)
10.D(①句是谭忠在魏镇了解到的情况;②句是假设的结果;⑥句是陈述已有的事实)
11.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12.(1)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诚”、“为之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遗”、“以为”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3)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其”、“挂”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
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一定出兵。”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
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这是宰相的谋略。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
角色介绍
谭忠,唐末官员。寿六十四,官至御史大夫。
《仕经》原文
引导语:冯道是做官的专家,免不了有很多为官的心得,这一部《仕经》讲的正是他的做官绝学。 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仕经》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修身第一
武丁借梦用傅说,陈*巧对汉文帝,人心向背关乎治乱,孔子为政以仁,鲁恭以德施政,晏婴关心民间疾苦,决定唐代命运的论争,外表忠厚而内心刻毒的王莽,贤臣的楷模周公,投江报国的忠臣,忠谏而死的比干,子产以德服人
善为者能,善不为者智。
伐欲者成,善舍者得。
为仕讲究忠直,更要讲究策略。
为仕之道,立德在先,立功在后。
民心如秤,不*则倾。
心静则*,*则智,智则不乱,不乱则不衰。
*庸者无誉无毁,优异者怨谤加身。
“舍”便是得,养廉便是护身。
明察第二
见识宏远的荀彧?料事如神的李泌?宋慈智断疑案?武帝不识公孙弘?天下大势指掌中?张良一言定成败?卢杞的奸诈与丑陋?陈宫的悔恨?赵简子巧立继承人?李林甫的伎俩?申不害巧试韩昭侯?江乙设譬说兼听?明察秋毫的 东郭先生?善于知人的潘濬?赵广汉的智术
明察的要义,在于审时度势,谋定思动。
世事,黑白分明者少,以假乱真者多。
察之则明,不察则昏;辨之则明,不辨则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
仕途之要义,在于了解上司是否明智,考察下属是否贤能。
善察者见微而知著,人未动而我先知,后发而先制。
知善恶,然后可以任贤良;明时势,然后可以知进退。
远猷第三
李世民助父起兵?史可法舍生取义?公孙鞅变法助强秦?鲁肃见识不凡?诸葛亮隆中定三分?雪夜访普安天下?公仪休爱鱼不收鱼?胡服骑射开新风?难成大事的李密?孙膑思虑深远
有为之人,必深谋之,远虑之,此所谓远猷。
人之趋利,就像飞蛾扑火。只有智者不以*利失远利。
见不远必谋不深,谋不深必事多舛。
谋定思动,是成功者的基本功。
弱者求形强而愈弱,强者求形弱而愈强。
谋小图大,大祸不远。
雅量第四
雅量者忍量也;忍则自安,不忍则危
雅量,是忍,是定,是静。能忍则安,能定则成,静而致远。
进退自如,如闲云野鹤,为人生之至境
器量和见识乃成功的先决条件;雅量于大志中。
刚强者胜不如自己刚的东西,柔弱者则胜比自己更刚强的东西。
事上第五
逢迎可满足上位者的眼前,却毁掉上位者的长远。
丑陋弯曲的木根,常能变成天子手中名贵的器物。
做上位者希望你做的事,然后保持一定的距离,是聪明的。
荣宠所固有的危险与贫穷的危害同样不可低估。
察上过而不忤,知上好而不趋,守身持正,终不殆。
官位高低绝非品行的标志,心计便变得要害了。
事上以忠,任事以勤,不居功,不二过,明时势,知进退。
上位者予取予夺的现实,决定了揣摩上司隐藏起来的心意的.重要。
为人宜直,行事宜曲。
御下第六
以恩树德,以严树威,以赏彰功,以罚止过。
赏罚要分明,恩威要并重。
御下以术,终以诚。
不示根底,利用短处,保持距离,乃上位者需领悟的要义。
敬服为上,屈服为中,恐吓为下。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知识并且按时温*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孔子说:“复*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它,不也高兴吗?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
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又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10、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
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知识并且按时温*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过了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孔子说:“复*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孔子语录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过了,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复*它,不也高兴吗?有相识相知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学而》)
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的吗?"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已学过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味,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
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希望能达到他的水*,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又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9、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说:"男人不能不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奋斗的路途遥远。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责任不是很重吗?奋斗到至死方休,道路不是很远吗?"
10、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子罕》)
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
横渠语录原文 横渠语录全文 横渠语录 孔子语录原文 叶良辰语录原文 孔子语录原文及注释 孔子语录十二则原文 小时代原文语录炫富 人间失格日语原文语录 波德莱尔经典语录原文 才华横溢的古诗原文 红玫瑰与白玫瑰经典语录原文 祝福原文 《祝福》原文 踢鬼的古诗原文语音 原文的古诗 灰原哀语录日文 蜂的古诗原文 鸟的古诗原文 蝉的古诗原文 《蝉》的古诗原文 豪横语录 希伯来语原文名言 大热古诗的原文 蒹葭古诗的原文 镇魂名句原文 仿写原文的古诗 远与*的古诗原文 写猫的古诗原文 咏风的古诗原文
切格瓦拉经典语录原文大全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孔子语录原文_咏柳古诗原文 《归田录》原文、译文及鉴赏 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推荐 小王子经典语录原文大全 杜牧《燕将录》原文及翻译 渑水燕谈录原文翻译 渑水燕谈录文言文原文 高中孔子语录原文翻译 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原文译文鉴赏 《游居柿录》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辞赋《石渠记》原文及译文 孔子语录原文 《仕经》原文 《论语》原文及翻译 《送友人·青山横北郭》原文及注释 孔子语录原文_咏柳古诗原文 孔子语录原文 论语子罕原文及翻译(论语学而原文和译文 ) 韬晦术原文及译文(韬晦术经典语录) 浮生六记沈复经典语录(浮生六记原文及译文) 曾国藩六戒原文及翻译(曾国藩语录六戒五勤) 川端康成语录日语(川端康成日文原文)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横渠四句的翻译成白话文(横渠四句的含义及出处) 孟子语录原文 《为有》原文及译文 《横塘》原文及译文 孔子语录十则原文及翻译 孔子十则经典语录论语
与马有关的古诗 形容美好期盼的古诗词 描写青城山的古诗词 古诗中描写布的 水车和小孩的古诗 关于植物动物的古诗词 李白的明月几时有古诗 形容女孩子有气质涵养的古诗 写亲情或友情的古诗词 古诗体现军人的 写树的颜色古诗 古诗中描写最大的门窗 带羸字的古诗 朗读古诗江南的背景音乐 古诗村居娥的拼音 王阶怨这首古诗的全解 以ou为韵的古诗 嫦娥古诗的分段落 关于小孩童趣的经典古诗词 愁多起床的古诗 写杨玉环的古诗词 表达爱情聚会的古诗词 学*古诗的优点 讲古诗的故事大全视频下载 起舞的古诗 一百的古诗词 幽结尾的古诗 简单夏天的古诗小班 关于竹子的四字古诗 反应大格局的古诗 优雅的古诗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