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礼记经典语录 >

礼记经典语录

关于礼记经典语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礼记经典语录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礼记经典语录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礼记》礼记·曲礼

  • 《礼记》礼记·曲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记》礼记·曲礼,希望对你有帮助!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

      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

      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祭祀不为尸,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

      幼子常视毋诳,童子不衣裘裳,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

      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抠衣趋隅,必慎唯诺。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

      奉*如桥衡,请*何乡,请衽何趾。*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

      若非饮食之客,则布*。*间函丈,主人跪正*,客跪抚*而辞,客彻重*,主人固辞,客践*,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将即*,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

      侍坐于所尊,敬毋余*,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

      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

      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父子不同*。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

      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阅读全文]...
  • 《礼记》礼记·儒行

  • 《礼记》礼记·儒行

      《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记》礼记·儒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哀公曰:“敢问儒行?”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哀公命*,孔子侍曰:“儒有*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人有如此者。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幷日而食。上荅之,不敢以疑。上不荅,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麤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其规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让有如此者。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阅读全文]...
  • 《礼记》礼记·月令

  • 《礼记》礼记·月令

      在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记》礼记·月令,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鴈来。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借。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天子居青阳大庙,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

      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天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

      上丁,命乐正*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舞。

      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摠,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

      天子居青阳石个,乘鸾路,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阅读全文]...
  • 《礼记学记》语译(一)

  • 《礼记学记》语译(一)

      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具备祭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礼记学记》语译(一) 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发虑[1]宪[2],求善良,足以謏(xiǎo)闻[3],不足以动众[4];就贤体远[5],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6]俗,其必由学乎!

      【注释】[1]虑:思考。 [2]宪:原则。 [3]謏闻:小有名气。[4]动众:使听众为之感动。[5]就贤体远:就、体都是亲*、靠*的意思。[6]成:养成、*得。

      【语译】多思考原则问题,广求善良的人辅佐,只能做到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能的人,体察疏远之士的内心,虽能感动群众,但还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1]民,教学为先。《兑命》[2]曰:“念终[3]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释】[1]君:动词,统治的意思。[2]《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与“悦”同。[3]念终:心里一直惦记的意思。

      【语译】质地美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为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也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尚书兑命》说:“要自始至终,经常想到学*。”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佳肴[1],弗食,不知其旨[2]也;虽有至道[3],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5];知困,然后能自强[6]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7]”。其此之谓乎!

      【注释】[1]肴:指有骨头的肉。[2]旨:指食物的味道。[3]至道:最有说服力的理论。[4]困:迷惑不解。[5]自反:自我反省。[6]强:自己鼓励自己。[7]学学半:教育别人,能学*一半。

      【语译】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深入学*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学*的效果。”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1],党有庠[2],术有序[3],国有学[4]。

      【注释】[1]家有塾:家,二十五户人家的合称,即“闾”。家有塾,指的就是这二十五户人家共有的学校。[2]党有序:古代五百家称为党。庠,在党中开办的学校。[3]术有序:术,与“遂”同,一万二千五百家称为遂。术,在遂中开办的学校。[4]国有学:国,都城。学,真正的大学堂。

      【语译】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中设有“庠”,一个遂中设有“序”,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原文】比年[1]入学,中年[2]考校。一年视离经[3]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4]。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5]。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者说[6]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7]曰:“蛾子[8]时术[9]之”。其此之谓乎!

      【注释】[1]比年:每年。[2]中年:隔一年。[3]离经:将书中的句子逐一断开。[4]小成:取得很小的成绩。[5]大成:取得辉煌的成绩。[6]说:同“悦”。 [7]《记》:古人编写的记录言行世事的书。[8]蛾子:蚂蚁。[9]术:学*本领。

      【译文】(学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一年考试一次。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经文的主旨;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喜欢与同学朋友探讨学问;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广学博览,亲敬师长;第七年考查学生在学术上的见解,及选择朋友的眼光,这时候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学生知识是否渊博通达,是否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疑惑,而且不违背师训,这叫做“大成”。这时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古书《礼记》说:蚂蚁时时学*衔泥,然后能成大垤(大的蚁封)。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1]祭菜[2],示敬道也。《宵雅》肄三[3],官[4]其始也。入学鼓箧[5],孙[6]其业也。夏、楚[7]二物,收其威也[8]。未卜禘[9],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10]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11]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12]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13]”。其此之谓乎!

      【注释】[1]皮弁:穿上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2]菜:祭祀所用的菜。[3]《宵雅》肄三:《宵雅》,指《诗经》中的《小雅》。肄,完成学*任务。三,《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小雅》中的诗。[4]官:做官的礼数。[5]鼓箧:以击鼓的方式把学生召集起来。箧,书箱。[6]孙:同“逊”,恭恭敬敬。[7]夏、楚:夏,与“甲”同音。夏、楚,都是体罚学生用的木条。[8]收其威也:收,适当地克制。威,行为举止。[9]禘:祭祀活动。[10]存其心:在心里翻来覆去地思考。[11]躐(liè):超越。[12]大伦:天下之礼,大道理。[13]官先事,士先志:官,当官。事,处理事务。士,做士人。志:胸中有远大的抱负。

      【语译】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着礼服,具备祭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要求学生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叙述君臣和睦的)三篇诗,一开始就用努力莅官事上的道理劝勉学生。接着要求学生按鼓声打开书箱取出学*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惩戒的木条,警醒鞭策学生,以整肃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春季入学),夏天的大祭没有实施以前,官员不去考查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常观察学生,但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以便让他们主动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听,不要插问,因为学*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这七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古书《记》说:“大凡学*做官、领导人民,就先学*管理事情;要做一个读书人,就先教他立定远大的抱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1]。不学操缦[2],不能安弦[3];不学博依[4],不能安诗;不学杂服[5],不能安礼。不兴[6]其艺[7],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8]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9]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10],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注释】[1]居学:休息时在家中学*。[2]操缦:练*弹奏乐器。[3]安弦:精通音律。[4]博依:各类的比喻。[5]杂服:各种风格的服饰。[6]兴:重视。[7]艺:各种各样的本领和技能。[8]游:休闲。[9]辅:朋友。[10]敬孙务时敏:孙,同“逊”,谦逊。务:一定。

      【语译】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课余及休假的时候,也有课外研究。(学*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调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不能激发学*的兴趣。所以君子在学*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潜心学*,亲敬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违背道义。《尚书兑命》说:“恭肃谦逊,奋勉不息,如此修行,便能成功。”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阅读全文]...
  • 礼记中的名言

  • 名言,名人,语录
  •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正已而不求于人。

      3、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4、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5、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7、仁者莫大于爱人。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9、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2、择不食之地而葬 。

      1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14、其德薄者其志轻。

      15、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

      1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17、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18、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19、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

      20、仁者义之本也

      21、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22、择师不可不慎也。

      23、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君学 。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5、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26、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28、学然后知不足。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0、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3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33、古之建国,教学为先 。

      3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5、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36、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37、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38、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9、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0、风俗弊坏,由于无教

      4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42、量入以为出。

      4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5、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

      46、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而后道尊 。

      47、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48、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49、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50、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

[阅读全文]...
  • 礼记关于礼貌的格言

  • 格言,礼貌,经典
  • 1、礼貌不费分文。——拉丁美洲

    2、礼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塞万提斯

    3、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4、有两种和*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歌德

    5、谁在*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6、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7、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

    8、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礼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赫尔岑

    9、客套话如隔着面纱接吻。——法国

    10、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11、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礼貌温暖和愉快。——诺·文·皮尔

    12、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13、有礼貌不必须显得有智慧,无礼貌却常常显得很愚蠢。——兰道

    14、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诺·文·皮尔

    15、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就应个性留意地养成*惯的第一件大事。——约翰·洛克

    16、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培根

    17、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

    18、礼因此决嫌疑,定犹豫,别同异,明是非也。——吴兢

    19、有文化教养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发现美好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里蕴藏着希望。——王尔德

    20、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我。——高尔斯华绥

    21、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2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23、恭*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论语

    24、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25、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26、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卡莱尔

    27、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叔本华

    28、礼貌建筑在双重基础上:既要表现出对别人的尊重,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霍夫曼斯塔尔

    29、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30、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的。——德国

    31、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培根

    32、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颜元

    33、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34、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荀卿

    35、礼貌是博爱的花朵。——儒贝尔

    36、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37、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谢觉哉

    38、对于对方的无礼的一种无言的非议和责备,而这种讥讽是使谁都会感受到不安的。——洛克

    39、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

    4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41、咱们就应注意自我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我的时候,也就应受得起。——*

    42、礼貌是人生*惯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4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44、性情的修养,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自己增强生活能力。——池田大作

    45、有两种和*的强大力量,那就是法律和礼貌。——德国

    46、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47、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证明智力的贫乏。——叔本华

    48、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歌德

    49、奢侈总是跟随着*,*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50、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阅读全文]...
  • 《礼记·月令》原文

  • 《礼记·月令》原文

      《礼记·月令》是两*杂凑撰集的一部儒家书,也有人说为战国时作品。《吕氏春秋》、《淮南子》均有记载。民间《四民月令》则是参照该体裁所撰的农业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礼记·月令》原文,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礼记·月令》

      孟春之月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

      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

      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借,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经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

      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仲春之月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天子居青阳大庙,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安萌牙,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民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

      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御,乃礼天子所御,带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

      天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上丁,命乐正*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仲丁,又命乐正入学*舞。

      是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摠,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季春之月

      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牵牛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桐始华,田鼠化为鴽,虹始见,萍始生。

      天子居青阳石个,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乃为麦祈实。

      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是月也,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田猎罝罘,罗罔,毕翳,餧兽之药,毋出九门。

      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具曲植蘧筐,后妃齐戒,亲东乡躬桑,禁妇女毋观,省妇使,以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以共郊庙之服,无有敢惰,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

      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沈阴,淫雨蚤降,兵革并起。

      孟夏之月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中吕,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

      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路,驾赤马,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粗。

      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大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齐,立夏之曰,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

      乃命乐师,*合礼乐,命太尉,赞桀俊,遂贤良,举长大,行爵出禄,必当其位,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人树,是月也,天子始絺,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

      命司徒巡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

      是月也,天子饮酎,用礼乐。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蚤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仲夏之月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

      小暑至,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阅读全文]...
  •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 大学,古诗文
  • 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下面是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请参考!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上自国家元首,下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阅读全文]...
  •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称引《礼记》考异论文

  • 《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称引《礼记》考异论文

      无论在学*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称引《礼记》考异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本文就《唐钞文选集注汇存》称引《礼记》的部分文献资料,同阮元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正义》进行对比校勘,例举《礼记正义》可以校订《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引文之误。

      关键词:唐钞文选集注汇存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唐钞文选集注》集录唐代诸家注释,其中《钞》、《音决》和陆善经注为稀世孤本,李善注、五臣注均出现于宋、元诸刻本以前,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其残本存于日本。周勋初先生自日本带回复印本,进一步辑集整理后出版,即目下《唐钞文选集注汇存》。是书称引了大量的《礼记》内容。本文即以《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为底本(以下简称《唐钞文选》),以清代阮元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正义》(以下简称《礼记》)为参校本做对较,对其中的差异力所能及地进行分析、论证,并做出是非判断。

      1.《唐钞文选》:“《钞》曰:《礼记·月令》:八月,白露降。九月云:是月,月始降。”(册1,P.211)《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P.1372下-1373上)

      按:《月令解》卷7:“孟秋之月:孟秋者,斗建申之辰也。《汉志》云:‘申坚于申,则申坚也。夏正为七月。’”知“白露降”在“孟秋之月”,即“七月”。又《月令解》卷8:“仲秋之月:仲秋者,斗建酉之辰也。《汉志》云:‘留孰于酉,则酉留也。夏正为八月。’”故当从《礼记》为是。

      2.《唐钞文选》:“李善曰:《礼记》:孔悝鼎铭曰:‘即宫于宗用。’”(册1,P.245)《礼记·祭统》:“成公乃命荘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P.1607上)

      按:《尚书要义》卷16:“孔悝之鼎铭云:‘即宫于宗周’。彼宗周,谓洛邑也。是洛邑亦名宗周。”疑《唐钞文选》形*而误。

      3.《唐钞文选》:“李善曰:《礼记》曰:孔子谓:‘明器者,备物而不可由。’”(册1,P.441)《礼记·礼运》:“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P.1303下)

      按:《礼记·礼运》孔颖达《疏》:“明器者,知死丧之道焉。以孝子之事亲不可阙,故备其器物若似生存。以鬼神异于人,故物不可用”。又,《孔子家语》亦作“用”。故从《礼记》为是。

      4.《唐钞文选》:“李善曰:孔记曰:‘仲冬之月,昏东壁中。’”(册1,P.525)

      按:此句见于《礼记·檀弓上》(P1382中)。疑“孔”当作“礼”。

      5.《唐钞文选》:“李善曰:郑玄《礼记》注曰:‘领,理也。’”(册1,P.754)《礼记·乐记》:“礼乐偩天地之情,达神明之徳,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郑玄《注》:“领,犹理治也”。(P1537中)

      按:唐代避讳“治”字所致。

      6.《唐钞文选》:“李善曰:《礼记》曰:‘赵文子与升誉观乎九京。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京当为原。”(册2,P.220)《礼记·檀弓下》:“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P.1316上)

      按:《唐钞文选》前既作文子与升誉观九原,后文子发问时,却是叔誉作答,前后相矛盾也。据《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帅师,公衣之偏衣,佩之金玦。狐突御戎,先友为右。梁余子养御罕夷,先丹木为右。羊舌大夫为尉。”《注》:“羊舌大夫,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名突。为羊舌职父,叔向祖。”又《左传·襄公十六年》:“十六年春,葬晋悼公,*公即位,羊舌肸为傅。”《注》:“肸,叔向也。”《礼记》卷10郑玄《注》:“叔誉,叔向也。晋羊舌大夫之孙,名肸。”知《唐钞文选》误。

      7.《唐钞文选》:“李善曰:《礼记》:‘子贡问曰: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册2,P.321)《礼记·孔子闲居》:“子夏问曰:‘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P.1617中)

      按:《孔子家语》卷6、《太*御览》卷36、卷429皆同《礼记》。疑《唐钞文选》误。

      参考文献:

      [1]周勋.唐钞文选集注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阮元.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宋)李昉.太*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6](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7](宋)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8]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版.

      [9](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11](宋)黎靖德,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阅读全文]...
  • 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

      《礼记·祭统》出自《礼记》,编者为西汉时期的戴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记·祭统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内容提要:

      作者:佚名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言:内尽于己,而外顺于道也。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如此之谓备。唯贤者能备,能备然后能祭。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既内自尽,又外求助,昏礼是也。故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此求助之本也。夫祭也者,必夫妇亲之,所以备外内之官也;官备则具备。水草之菹,陆产之醢,小物备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实,美物备矣;昆虫之异,草木之实,阴阳之物备矣。凡天之所生,地之所长,茍可荐者,莫不咸在,示尽物也。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齐之为言齐也。齐不齐以致齐者也。是以君子非有大事也,非有恭敬也,则不齐。不齐则于物无防也,嗜欲无止也。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嗜欲,耳不听乐。故记曰:「齐者不乐」,言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茍虑,必依于道;手足不茍动,必依于礼。是故君子之齐也,专致其精明之德也。故散齐七日以定之,致齐三日以齐之。定之之谓齐。齐者精明之至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君致齐于外,夫人致齐于内,然后会于大庙。君纯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君执圭瓒裸尸,大宗执璋瓒亚裸。及迎牲,君执纼,卿大夫从士执刍。宗妇执盎从夫人荐涚水。君执鸾刀羞哜,夫人荐豆,此之谓夫妇亲之。

      及入舞,君执干戚就舞位,君为东上,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是故天子之祭也,与天下乐之;诸侯之祭也,与竟内乐之。冕而揔干,率其群臣,以乐皇尸,此与竟内乐之之义也。夫祭有三重焉:献之属,莫重于裸,声莫重于升歌,舞莫重于《武宿夜》,此周道也。凡三道者,所以假于外而以增君子之志也,故与志进退;志轻则亦轻,志重则亦重。轻其志而求外之重也,虽圣人弗能得也。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自尽也,所以明重也。道之以礼,以奉三重,而荐诸皇尸,此圣人之道也。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惠术也,可以观政矣。」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而兴施惠之象也。是故以四簋黍见其修于庙中也。庙中者竟内之象也。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

      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祭有十伦〕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诏祝于室,而出于祊,此交神明之道也。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尸在庙门外,则疑于臣,在庙中则全于君;君在庙门外则疑于君,入庙门则全于臣、全于子。是故,不出者,明君臣之义也。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皆以齿。明尊卑之等也。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此之谓亲疏之杀也。古者,明君爵有德而禄有功,必赐爵禄于大庙,示不敢专也。故祭之日,一献,君降立于阼阶之南,南乡。所命北面,史由君右执策命之。再拜稽首。受书以归,而舍奠于其庙。此爵赏之施也。君卷冕立于阼,夫人副袆立于东房。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尸酢夫人执柄,夫人受尸执足。夫妇相授受,不相袭处,酢必易爵。明夫妇之别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俎者,所以明祭之必有惠也。是故,贵者取贵骨,贱者取贱骨。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也。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

      凡赐爵,昭为一,穆为一。昭与昭齿,穆与穆齿,凡群有司皆以齿,此之谓长幼有序。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惠下之道也。唯有德之君为能行此,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畀之为言与也,能以其余畀其下者也。辉者,甲吏之贱者也;胞者,肉吏之贱者也;翟者,乐吏之贱者也;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此四守者,吏之至贱者也。尸又至尊;以至尊既祭之末,而不忘至贱,而以其余畀之。是故明君在上,则竟内之民无冻馁者矣,此之谓上下之际。

      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礿、禘,阳义也;尝、烝,阴义也。禘者阳之盛也,尝者阴之盛也。故曰:莫重于禘、尝。古者于禘也,发爵赐服,顺阳义也;于尝也,出田邑,发秋政,顺阴义也。故记曰:「尝之日,发公室,示赏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弗敢草也。」故曰: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不明其义,君人不全;不能其事,为臣不全。夫义者,所以济志也,诸德之发也。是故其德盛者,其志厚;其志厚者,其义章。其义章者,其祭也敬。祭敬则竟内之子孙莫敢不敬矣。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亲莅之;有故,则使人可也。虽使人也,君不失其义者,君明其义故也。其德薄者,其志轻,疑于其义,而求祭;使之必敬也,弗可得已。祭而不敬,何以为民父母矣?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是故君子之观于铭也,既美其所称,又美其所为。为之者,明足以见之,仁足以与之,知足以利之,可谓贤矣。贤而勿伐,可谓恭矣。故卫孔悝之鼎铭曰:六月丁亥,公假于大庙。公曰:「叔舅!乃祖庄叔,左右成公。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宫于宗周,奔走无射。启右献公。献公乃命成叔,纂乃祖服。乃考文叔,兴旧耆欲,作率庆士,躬恤卫国,其勤公家,夙夜不解,民咸曰:『休哉!』」公曰:「叔舅!予女铭:若纂乃考服。」悝拜稽首曰:「对扬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此卫孔悝之鼎铭也。古之君子论譔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者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如此。子孙之守宗庙社稷者,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昔者,周公旦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勋劳者,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外祭,则郊社是也;内祭,则大尝禘是也。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子孙纂之,至于今不废,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

      文言文翻译:

      在管理百姓的种种办法之中,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祭礼。祭礼,并不是外界有什么东西强迫你这么办,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春夏秋冬,时序推移,人们感物伤时,触景生情,不由地就会想起死去的亲人,这种感情的表达就是祭之以礼。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完全理解祭礼的意义。

      贤者的祭祀,一定会得到鬼神所赐的福,但这个福,不是世俗所说的福。贤者的福,是备的意思。而备字咋讲呢?是一切事情都顺着理办的意思。无所不顺,这就叫备。其意思是说,对自己,按着良知行事;对外界,按着道理行事。忠臣的事奉国君,孝子的事奉双亲,其忠其孝都来源于一个顺字。对上则顺着鬼神,对外则顺着君长,对内则顺着双亲,这样做了才叫做备。只有贤者才能做到备,能做到备然后才能做到必然得到鬼神赐福的祭。所以贤者的祭祀,不过是竭尽自己的诚信与忠敬,奉献祭品,行其”典礼,和之以音乐,稽之以季节,洁净地荐献而已,并不存心要神保佑赐福。这才是孝子举行祭祀时的心情。孝子的祭祀,是用来完成对父母生前应尽而未尽的供养和孝道。所谓孝,就是这种供养和孝道的积蓄。一个顺字贯穿于父母的生前和身后,这才叫做孝的积蓄。所以孝子的事奉父母不外乎三件事:头一件是生前好好供养,第二件是身后依礼服丧,第三件是服丧期满要按时祭祀。在供养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做儿子的是否孝顺,在服丧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哀伤,在祭祀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他是否虔敬和按时。这三件事都做得很好,才配称作孝子的行为。

      祭祀不但要求自己尽心尽力,还要求求助于外,这就关系到婚礼了。所以国君在娶夫人之前的求婚辞是这样说的:“听说您有位贤淑的女儿,希望能嫁给我,和我一道治理国家,祭祀宗庙社樱。”这就是求助的目的。祭祀这件事,必须由夫妇亲自共同参加,以便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有人负责。事情都有人负责,就必然祭品齐备。水中产的、陆地产的酶菜、肉酱有了,这算是祭祀用的小吃类齐备了。牛羊猪三牲齐全,黍樱稻粱分装八碗,这算是美味齐备了。还有各种不同的昆虫,还有各种不同的瓜果,这算是世上之物都有了。总而言之,只要是天下生的,地上长的,只要是可以用来进献的,没有一样没有,这表示祭品的极其丰盛。从客观上来说是要求祭品极其丰盛,从主观上来说则要求极其虔诚,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因此之故,天子才在南郊亲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以提供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耕籍田,也是用以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也是用以提供祭服。天子和诸侯并不是穷到了自己不亲耕就没有祭品,王后和夫人也不是穷到了自己不养蚕就没有祭服,之所以要那样做,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诚信才算尽心,尽了心才算是虔敬。虔敬了,尽心了,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这便是祭祀的原则。

      到了将要举行祭祀的时候,君子就要斋戒。斋戒也可以说是整齐的意思,就是把身上和心里不整齐的东西整齐一下以求达到整齐。所以君子不是从事于祭祀,在不需要恭敬的场合,就不斋戒。不斋戒就做事没有禁忌,嗜欲也没有限制。但到了要斋戒的时候,禁忌之事就不能做,嗜欲也要加以限制,耳不听音乐。所以古书上说:“斋戒的人不举乐。”就是说斋戒的时候不敢分散心思。心无杂念,所思所想必然合乎正道;手足不乱动,抬手动脚必然合乎规矩。所以君子的斋戒,其目的就在于达到身心的纯洁。为此目的,所以先散斋七天收敛一下心志,然后再致斋三天加以整齐。把心志收敛住了就叫做斋戒。斋戒是高度的身心纯洁,然后才可以和神明打交道。所以,在祭祀前十一天,宫宰要郑重地告诫夫人,于是夫人开始斋戒,先散斋七天,接着再致斋三天。国君在国君的正寝致齐,夫人在夫人的正寝致齐,到祭祀那天才会合于太庙。国君身着礼服头戴礼帽站在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字L服站在东房。国君手执圭攒在尸前行裸礼,大宗伯手执璋攒在尸前行再裸礼。到了迎牲入庙时,国君亲自牵着牛鼻绳,大夫紧跟在牲后,士抱着禾秆。宗妇捧着盎齐随在夫人身后,献上说水、国君亲执莺刀切取牲肺献给尸品尝,夫人则献上馈食之豆。这就叫做夫妇一道亲自主持祭祀。

      祭祀进行到乐舞这一项目时,国君手执干戚站到舞位上,国君站在靠东边的上位,头戴礼貌,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欢心。因此,天子的祭祀,是与天下臣民同乐;诸侯的祭祀,是与境内臣民同乐。诸侯头戴礼帽,手执盾牌,率其群臣起舞,以博得皇尸的欢心,这便是与境内臣民同乐的的表现。

      在祭祀过程中有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在奉献祭品活动中,没有比裸礼更重要的了;在歌唱演奏活动中,没有比登堂歌唱《清庙》更重要的了;在舞蹈活动中,没有比《武宿夜》之舞更重要的了。这是周代的规矩。这三个最重要的节目,都是用来借助于外部的动作以增强君子虔诚的内心。所以二者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内心轻忽则外部动作也不带劲,内心端重则外部动作也随之端重。内心轻忽而希望达到外部动作的端重,即令是圣人也做不到。所以君子的祭祀,一定要自己竭尽诚心,这样才能使外部动作也端重起来。遵循礼的要求,把三个最重要的节、目做好而博得皇尸的欢心,这才是圣人的祭祀之道。

      祭礼中有俊这码子事。虽然俊是祭祀末尾的事,但也不可不了解其意义。所以古人这样说过:“好的结束要像好的开始一样,饺这件事大概是最能说明这一点了。”所以古代的君子说:“尸虽然尊贵,但他也吃鬼神吃剩的东西。饺也是一种施惠之道,从中可以观察出政治意义来。”所以尸食毕起身离*,就由国君和卿四人吃尸剩下的祭品;国君吃罢起身,就由大夫六人吃国君吃剩的祭品,这叫做臣吃君之剩余;大夫吃罢起身,就由士八人吃剩下的,这叫做贱者吃贵者剩下的;士吃罢起身,各人端着盛有剩余祭品的食具出来,陈列在堂下,由各种当差的吃剩下的,吃毕撤掉,这叫做底下人吃在上位者之剩余。综观饺的全过程,是每变一次而俊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多,这是要区别人有贵贱之分,而施惠的对象却越来越多。所以用四盘祭品就可以表现出恩惠遍施于庙中。而庙中,乃是整个国境内的缩影。祭礼中的俊,是一种大的恩泽。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就一定要惠及下面,只不过上面的先得到而下面的后得到而已,并不是把上面的都撑死而把下面的都饿死。所以上面有大的恩泽,民众就会个个在下面等待,相信恩泽也必定会落到他们头上。这一切都是从饺这件事上反映出来的,所以说:“可以从中观察出政治意义来。”

      祭祀作为一件事情可以说是够大的`了,祭祀时荐献的供品够完备了。孝顺的心再加上完备的祭品,这大概也就是教化的根本吧!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在社会上就教育人们尊敬君长,在家庭里就教育他们孝顺双亲。所以圣明的君主在上,则大小臣工服从;尊敬地祭祀宗庙社樱,则子孙孝顺。竭尽祭祀之礼,端正祭祀之义,这就需要教化了。所以君子事奉君王,一定要身体力行。自己感到上面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就不要再让下面这样去做;自己厌恶下面的某些做法,就不要再这样地应付上面。不让人家去做,而自己却明知故犯,这不是教育的办法。所以君子的施行教化,一定要从根本抓起,提纲絮领,这样的方法大慨非祭祀莫属吧!这就无怪乎人们说:祭祀是教化的根本。

      祭祀有十种意义:第一是体现事奉鬼神之道,第二是体现君臣之义,第三是体现父子关系,第四是体现贵贱有别,第五是体现亲疏有别,第六是体现爵赏的施行,第七是体现夫妇之别,第八是体现政事公*,第九是体现长幼有序,第十是体现上下关系。这就是祭祀的十种意义。下面分开来说。铺*设几,让死者夫妇同*同几,供神凭依;因为不知道神究竟在哪里,所以不仅头一天在室内行祭,而且第二天又在门外行祭。这是和神明打交道的应有做法。祭祀时,国君走出庙外迎牲,但不走出庙门外迎尸,这是为了避开嫌疑。因为尸在庙门外仍然是臣子的身份,而进到庙内就变成君父的身份了。而国君在庙门外仍然是国君的身份,一进入庙门就变成臣子的身份了。所以不出门迎接尸,是为了不搞乱君臣的名分。祭祀中规定,由孙子辈的人充当祖父的尸。,那个充当尸的人,对于祭祀者来讲是儿子辈,而作为父辈的祭者倒要面朝北去事奉尸,这就是为了让人明白儿子应当如何侍奉父亲。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上公之祭九献,五献之后,国君便洗净玉爵向卿献酒;七献之后,国君才用瑶爵向大夫献酒;九献之后,国君才用散爵向士和各种当差的献酒。这体现了尊卑有别。祭祀时,全部参加祭祀的子孙都是按照父昭子穆的辈分排列。昭穆的效果,就是用来区别父子、远*、长幼、亲疏的顺序而不使混乱。所以在太庙中举行祭祀时,尽管全体族人中的昭辈穆辈都在,也仍然是各就各位,有条不紊。这就叫做亲疏有别。古时候明君对有德的人进爵对有功的人加禄,进爵加禄的典礼一定要在太庙中举行,这表示国君自已不敢独断专行。所以在祭祀的那天,第一次醋尸之后,国君就从堂上下来,立于昨阶之南,面朝南,受册封者面朝北,负责册命的史官从国君右边捧着册封文书宣读,被册封者行过再拜稽首的大礼后接过册命,然后回家,在自己的家庙中设奠察告祖宗。这就体现了爵赏的施行。祭祀时,国君身穿礼服头戴礼帽立于昨阶,夫人头戴首饰身穿礼服立于东房。夫人进献豆时,手握豆柄;而执醛者把豆交给夫人时,则是手握豆的底座。尸向夫人回敬酒时,手执酒爵的柄;夫人在接受时,手执酒爵的足。夫妇之间授受祭器,不能拿着同一部位。夫妇互相回敬酒,一定要更换杯子。这些都体现了夫妇有别。凡分配姐肉,以带骨的肉为主、。牲体的骨,也分贵贱。殷人以后腿上部的骸为贵,周人则以前腿上部的肩为贵。对于周人来说,牲体前面的骨贵于后面的骨。分配姐肉,就是要体现举行祭祀肯定对大家都有好处。所以在分配时,高贵的人取得贵骨,卑贱的人取得贱骨,高贵的人不拿双份,卑贱的人也不会空手,这就体现了公*。每个人都能得到恩惠,政令就容易推行;政令得到推行,事情就容易办成;事情办成,就能建功立业。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其原由不可不知。分配沮肉,就是要体现恩惠必定人人有份。善于治理国家者也就像分配沮肉那样,所以说:“可以体现政事的公*。”旅酬时向助祭的众多兄弟众多子孙敬酒,这些人按昭穆排为二列:昭辈排为一列,穆辈排为一列;同是昭辈者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同是穆辈者再按年龄大小排列。其他的来宾以及各种当差的,也都按年龄大小排列。这就叫做长幼有序。祭祀末尾有赐俊之礼,这时要把神吃剩下的祭品分给皮匠、厨子、舞师和阁人,这是向下人施惠的办法。只有有道之君才能做到这一点,其聪明足以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其仁慈足以使他采取实际的行动。所谓界,也就是赐与,也就是能把他多余的东西赐与他的下人。皮匠,这是制造恺甲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厨子,这是职掌屠宰这类小官中的贱者;舞师,这是教*乐舞这类小官中的贱者;阎人,这是掌管守门这类小官中的贱者,在古代不让受过刑罚的人守门。干这四种差使的人,是小官当中最低贱的,而尸在庙中是最尊贵的,以最尊贵的身份在祭祀的末尾能够不忘记最低贱的人,并且把神吃剩下的东西赐与他们。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由明君来领导,全国的老百姓就不会有受冻挨饿的。这就叫做体现了上下关系。

      祭祀也有四季的不同:春祭叫构,夏祭叫谛,秋祭叫尝,冬祭叫悉。构和谛,举行在阳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阳的意义;尝和羔,举行在阴气由起到盛之时,体现了阴的意义。谛是阳气最盛的祭,尝是阴气最盛的祭,所以说:没有比筛、尝更重要的。古时候,在举行谛祭时要颁发爵位,赏赐车服,这就是顺着阳气行事;在举行尝祭时要教民田猎,开始动用刑罚,这就是顺着阴气行事。所以古书上说:“在举行尝祭之时,要拿出公家的东西,表示将要行赏。”到了可以割草打柴的时候,就可以动用轻刑了。尚未开始动用刑罚时,老百姓就不敢割草打柴。所以说:谛、尝二祭的意义很重大,涉及治国的根本,不可不知。明白谛尝之义是君主的事,办好谛尝之事是臣子的事。不明白筛尝之义,作为国君就有所不足;办不好谛尝之祭,作为臣子就有所不足。这里所说的“义气是用来实现自己的志尚,是各种德行的表现。所以德行盛大的人他的思亲意念就强烈,思亲意念强烈的人他对祭祀意义的理解就透彻,对意义理解透彻的人他在祭祀时必然恭敬。国君对祭祀恭敬,一那么国内的黎民百姓谁敢不恭敬呢。所以君子的对待祭祀,一定要亲身参加。有特殊情况时让别人代替也是可以的。虽然是让人代替,但作用却和国君亲临没有什么不同,原由就在于国君深明祭祀之义。道德浅薄的人他对祭祀的事就心不在焉,对祭祀的意义也半信半疑,在这种情况下让他去向神求祭,要求他做到毕恭毕敬是办不到的。祭祀祖先而做不到恭敬,还有什么资格为民父母呢!

      作为祭器的鼎,其上频繁铸有铭文。所谓铭文,就是首先称一扬先祖之功德而后再附己名于其下,自己附名于下以称扬先祖的美德,并使之明显地传于后世。那些作为先祖的人,没有一个没有优点,也没有一个没有缺点。而铭文的要求,是只赞美其优点而掩盖其缺点。这种孝子孝孙的用心,只有贤者才能办到。制作铭文,就是要论述自己先祖的美德、功业、勋劳、受到褒奖和荣誉,公布于天下,而斟酌其要点而刻之于祭器,同时附上自己的名字,用来祭祀其先祖。赞扬先祖,表示自己的孝敬;自己附名其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明白地晓喻后世,表示对子孙后代的教育。由此看来,制作铭文真是一举三得的事。所以君子在观看铭文时,既赞美铭文中称道的祖先美德,又赞美铭文制作这件事本身。制作铭文的人,其明察足以看到祖宗的美德,其仁爱足以使他能果断地决定此事,其智慧足以使他和他的子孙从这件事上得到好处,真可以说是聪明透顶了。聪明透顶而又不自夸,真可以算是谦恭了。

      所以卫国大夫孔惺的鼎上刻有下述铭文:“六月丁亥,卫庄公来到太庙行祭。庄公说:‘叔舅!你的远祖庄叔辅佐我的远祖成公。成公曾命令庄叔随他逃难到楚国,又曾随成公一道被囚禁在京师,庄叔东西南北地奔走,毫不懈怠。庄叔之功流于后世,又保佑我祖献公返回国内。献公于是命令成叔继承其祖庄叔的事业,忠君之事。你的父亲文叔,又继承祖先的遗志,作为百官的表率,时刻想着如何把卫国搞好。他操劳国家事务,昼夜不敢懈怠,老百姓都夸他是好样的。’庄公又说:‘叔舅,我现在给你这篇铭文,你要继承你父亲的精神,像他那样尽忠报国。’孔懊于是下拜叩头说:‘我将称扬君命以赞项我先祖之美德,努力实现您的厚望。全部这些,我都要把它刻在羔祭的彝鼎上。”,这就是卫国孔哩的彝鼎上铭文。它也反映了古代的君子论述其先祖之美德并使之昭著于后世的这种情况。通过铭文,自己可以附名于下,可以把祖先所建功业在国家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意义颂扬一番。孔J哩的铭文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负有守卫宗庙社樱责任的子孙,其先祖如果没有优点而乱吹一通,那是欺骗;如果有优点而不知道,那是愚蠢;如果知道而不使流芳后世,那是麻木不仁。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是让君子感到耻辱的。

      从前周公为周代天下的巩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周公去世以后,周成王、周康王追念周公的不朽功勋,而打算在诸侯之中格外尊重鲁国,所以特赐鲁国可以提高其祭祀规格,具体地说,就是在郊外可以祭天,在太庙里可以以啼礼祭周公。以谛礼祭周公时,乐工登堂所唱的《清庙》,管乐队在堂下演奏的《象》,舞者手执红色盾牌和玉做的斧锁所跳的《大武》之舞,还有由八列舞队所跳的《大夏》之舞,这些统统都是天子才能使用的乐舞。为了褒奖周公,所以把这一套天子乐舞赐给了鲁国。周公的子孙继承了这一套东西,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就是为了颂扬周公之德,同时又提高了鲁国在诸侯中的地位。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礼记经典语录 - 句子

礼记经典语录 - 语录

礼记经典语录 - 说说

礼记经典语录 - 名言

礼记经典语录 - 诗词

礼记经典语录 - 祝福

礼记经典语录 - 心语

推荐词条

感恩父亲的自创古诗 有璎珞的古诗 **月的寒食其一古诗诗意 古诗菊花的意像 春夏绿色和秋夏红色的植物的古诗 关于先进事迹的古诗 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满江红 关梅兰竹菊的古诗 名字里带夕的古诗 上杭县溪口的古诗词 嗯凉州词唐王之涣唐王翰的古诗 古诗文中的常用字 王神兽元日的古诗 篱笆在古诗中表达的意象 古诗中写到的传统*俗 风花雪月雨的古诗没学过的 硬笔书写古诗一首的格式 形容业绩不好的古诗 有蜉蝣的古诗 了不起的孩子王恒屹猜古诗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全首 对谷爱凌的评价古诗词 祝家人的祝福古诗 描写二三月的古诗 搜集一些思乡的古诗 浩气的古诗词 为了忘却的纪念古诗引用的 有关羌笛和鸟的古诗 关于月亮的古诗诗 诗经上有八个月的古诗 关于寻找冬天的美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