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关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卖炭翁诗词

  • 哲理
  • 卖炭翁诗词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卖炭翁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居易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赏析

      《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题下注:“苦宫市也”。“宫市”为中唐时皇室于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之一种弊政。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以宦官(宫使)专司其事,遣“白望”(宫中派出的采办员)数百人于长安东、西两市监望,视所需物,即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微值勒索而去。《卖炭翁》一诗通过卖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痛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爪牙之罪恶。这两句是说,可怜的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无以御寒,但仍然祝愿天气更冷一些;这样,他辛苦烧的炭就能多卖、卖到好价钱了。描绘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细腻真切,形象逼真,直书其事,其意自见,感染力极其强烈,一笔有扛鼎之力。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http://tshjj.yeah.net/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象《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

  • 文学
  • 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

      导语:《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让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让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让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让者白衫儿:黄衣让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让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让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让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让”。在皇宫的让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阅读全文]...
  • 古诗《卖炭翁》改写

  • 古诗《卖炭翁》改写(精选15篇)

      改写古诗一定要注意的是:十分清楚地理解原诗的内容,包括原诗的作者、写作背景、诗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卖炭翁》改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常年在终南山伐薪烧炭,那里荒芜人烟,经常有野兽出没,但他为了生存,只能以此为生啊!

      他每天早早地起来上山砍柴、烧炭,然后就去卖掉,以换得衣食温饱。他每天干得汗流浃背,却不顾劳苦,一心只想多烧炭,多卖钱。由于长时间烟熏火燎,满面都是炭灰,两鬓也已斑白,双手也粗糙得如黑树皮一样。

      终日的辛劳,只为一家人吃饱穿暖。可怜他此时衣衫单薄,心中却盼望着天气冷一些,再冷一些,好多卖一些炭,多赚一些钱。

      终于,他盼到了。夜里忽然来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便有一尺厚了。他一大早便赶着牛车上路了。虽然他必须要经过崎岖不*的道路,但他却不觉得难,而是一心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想着想着便到了南门的集市。这时太阳高照,积雪已经化了,他只得把牛车停在泥泞之中,等候买主。

      一旁过来了一些人,他便大声招呼着,可一直没人来买。此时已是牛困人饥了。忽然迎面有两个人骑着马向他走来,他定睛一看,原来是皇宫中的人。他心想,既然是宫中人,一定会给很多钱的。于是就牵着牛车随宫人向皇宫方向走去。这一路上他心里一边美美地设想着,一边大声地呵叱着牛。到了皇宫,他的心因激动几乎跳到了嗓子眼,真不知会给多么惊人的价钱呢!

      可是,大大出乎意料,宫中人却只给他半匹红绡和一丈绫。他像被从头到脚泼了一盆冷水,失望到了极点,可他和谁去说呢?又有谁能为他主持公道呢?

      他拉车慢慢地往家走,心里想:唉,家人一心巴望的好日子又不见了,老天为什么如此不公*啊!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哪?

      在中唐时期,有一位卖炭老人在城南的山上砍柴烧炭。多年的烧炭生活,老人的脸已被烟火熏黑,两个鬓角的头发已经苍白,十个指头早已发黑,十分辛劳。卖炭得到钱有什么用?只能买穿的衣服和吃的粮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十分单薄,却希望天气能再寒冷一些,这样炭就会多卖一些。

      夜晚,城外的积雪十分厚,天刚亮的时候,老人便驾着炭车,向城里驶去。一路上,炭车把厚厚的积雪压出了一道清晰可见的痕迹,老人不知道摔了多少跤,浑身伤痕累累,疼痛难忍。正午的时候才到达城市,这时,牛也困倦了,人也饥饿了,便在市南门外的一处泥地里歇息。

      这时,两个身影远远过来了。只见他们骑着高头大马,穿着翩翩白衣,骄横得意。来人是谁?

      原来是皇宫太监手下的爪牙。他们拿出文书说:“这可是皇帝的命令,你敢不从?”边说边将一车的炭向北边拉去。一车炭十分沉重,这可全是他的辛苦劳动啊!老人看着宫使们远去的身影,十分舍不得他那一车的炭,便苦苦哀求,宫使们随手把半匹红绡和一丈绢帛系在牛角上,得意的说:“这便是一车炭的价值,你回去吧。”

      这一幕,恰巧被一位宰相看在眼里,宰相上前把两个宫使喝住,令他们把一车炭还给老人,老人感激不已,宰相看老人如此穷苦,便给了老人一些银子,让老人回山中安享晚年。

      有一个卖炭的老头,在终年冰雪的陡峭的终南山上砍柴烧炭。他满脸都是灰尘,整天被烟雾环绕着,呈现出烟熏火燎的颜色,他两鬓斑白,额头上挂着一条条忧愁的皱纹。他弯着背埋着头,十只手指乌黑发亮。卖炭得到钱作什么用呢?买身上的衣服,口中的食物。天气寒冷,可怜的老头身上仅有一件薄薄的单衣,衣前衣后,缝满补丁,心里想着:老天爷在寒冷些吧,这样城里的人会急用我这些炭,我就会卖个好价钱,好让我换取口中的粮食和身上的衣服。夜晚,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老头吃力地爬上牛背,牵着牛绳,从早晨出发,辗着冰辙。到了集市,太阳当空照,牛困人饥苦,在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两位骑马的人轻快的来了,他们是太监和手下。太监手中拿着公文说着皇帝的命令,掉转车头,吆喝着牛,把它牵向北面去。老人慌忙阻止,拼命的喊着,可又有谁能帮助他呢?一车的炭,千余金,吝惜不得。只换来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了牛头上充当碳的价钱,看着这微不足道的布,老人泪流满面,在寒风中站立了许久。

      第二天,他在寒风冰雪中倒下了……

      长安几十里外的终南山上,一条布满碎石的羊肠小道穿过密林,绕开悬崖绝壁,从半山腰弯弯曲曲的挤下来。一个老人正在上面赶车,他焦黑的脸上覆满尘土,就连花白的胡子也被染成灰色。他衣衫褴褛,只穿了件破旧的单衣,上面不知有多少补丁,却还是破了好几个大洞。老翁行累了,在一棵树上轻靠一下,那树上立刻留下一条乌黑的擦痕。尽管如此,他眼中仍不时闪出希望的火花,似是在期待什么。一会儿他又开始祈祷:“老天,再冷一点吧,让我的炭卖个好价钱,能吃顿饱饭吧。”

      不知是不是因为那番祈祷,当夜便是一场大雪。正午,老翁终于赶到,也不管那门口的泥泞,就歇在了里面,盼望有买家能出个好价钱。

      突然远处掠来两匹骏马,行人纷纷避让。上面一个身穿黄色绸缎的太监把马骑过来,老翁似是发现了什么,脸刷地一白,跪在泥里苦苦哀求:“大人您高抬贵手啊,去年就是小民,这次求您开恩呐。”

      旁边的马上,一个白衫小吏直接一马鞭抽过去:“老头闭嘴,哪有你说话的地方?”接着那太监掏出一件黄布一抖,阴阳怪气道:“本官奉*谕旨,为宫里采购薪炭。,你快把这些拉到宫门,如有延迟,当心脑袋。”接着那白衫儿掏出两缎宫里的旧布,往牛角上一栓,道:“这是*的赏赐,还不谢恩。”说完便扬长而去,只留下老翁在痛哭流涕,周围的行人却麻木不仁,竟无一人站出来为他说半句话,似是早已司空见惯……

      灰黑的烟雾从南山深处升腾至天空,大团大团的“黑云”在天空聚集,阴沉浓郁得似泪滴般将要滴落,太阳也黯淡得不见光芒……

      “咳,咳……”,同样的声音又一次在山岭中响起,回荡。简陋的小屋中火花跳跃,火光照亮了一位老翁,佝偻的身形,满面尘灰,两鬓苍苍,胡子花白略显凌乱,十指熏黑,手掌上还有一层老茧。“终于烧好了。”老翁长舒一口气,声音略显疲惫,“希望明天再冷些,让我能够卖个好价钱。”老翁打了个哆嗦,下意识裹紧了身上破旧单薄的衣裳。

      冥冥之中似有天定,一夜间雪积尺深,翌日清晨老翁便拉着炭车赶去市,一人一牛在雪上印出深深浅浅的脚印,车轮滚滚前行碾碎积冰。待到日中,一人一牛皆筋疲力竭,老翁搓着冻得发紫久久未暖的手在市南门外歇息……恰在这时,轻快的“踏踏”马蹄声传来,老翁心中一惊,恍了恍神,缓缓抬起黯黑沉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马儿自矜、高傲的双眼,嘴角扬起似有似无的弧度,视线再移,只见马上二人正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老翁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缰绳。不待老翁开口,身穿淡黄色衣衫的人便姗姗拿出文书,用手将其慢慢舒卷开来,只见他轻晃着身子,用尖细的声音念着皇帝的命令,念完,他略抬下巴说道:“你这车炭,我们宫里要了。”又转头对白衣男子说:“去吧,付钱”,白衣男子悠悠拿出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便二话不说将缰绳从老翁手中夺走,老翁望着那匹红纱失了神,急忙跑到二人面前,苦苦央求道:“这不行啊,这……这也太少了,求求你们把炭还给我吧!”边说边向周边投去求助的目光。可周边行人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远处商贩也收拾东西收摊离去,只剩下老牛“哞~哞”的低吟着。

      “卖予何人不都一样?更何况我们是要运回宫里去的!且我们已经付过钱了,难不成你要对皇上不敬?一边去。”马儿戏谑地看着黄牛,似是在幸灾乐祸,一如马上之人对牛背之人,然后便踏着轻快的步伐扬尘远去了,“踏踏,踏踏……”

      老翁望着轻快的身影越来越远,心也随着身体一起冰冷了,他无助绝望地抬头望天空,黑云翻飞,却是天在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军之躬,胡为乎泥中?”劳役者的悲歌几时休?

      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摇撼着终南上的一座小茅屋,仿佛要把它吞下似的。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火光映亮了他的脸,古铜色的脸上沾满了灰尘,那一道道的皱纹,记载着他生活的艰辛。他正用那双浑浊的眼睛,盯着黑暗的天空,心里不停地祷告:苍天啊,快下场雪吧!让我的炭能卖个好价钱,也好换点粮食,买件棉衣,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啊。

      等炭烧好后,他把炭装上车,用黑得像木炭一样的手抚摸着牛说:“老牛啊,这几天委屈你了,等明天咱们赶集去,卖了炭也好喂你一顿。”这时,老人那久已不见笑意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苦笑。

      夜深了,风刮得更猛了,天也更加阴暗了。不知什么时候,老人被冻醒了,他朝窗外一看,啊,真的下雪了。老人连忙掀开身上的稻草,走到门外,地上的雪足有一尺厚。老人不顾发抖的身子,顶风冒雨,拖着疲惫的身子赶着牛车来到了市集的南门外。只见他满身的泥水,脸冻得紫红。他蹲在雪地上,闭着眼,想歇一歇。是啊,赶了几十里山路,路又陡又滑,人够累的,牛也倦了。

      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丁当、丁当”的马铃声。老人睁开眼,猛然,他像被马蜂蜇了一下似的,倦意一下子全消失了,眼里充满了惊恐。啊,原来是横行霸道的黄衣使者和白衫儿又来了。他连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两匹高大的马拦住了他的去路。

      黄衣使者坐在马上,手里拿着圣旨命令说:“卖老头听着,皇宫需要炭。来人,把车给我拉走。”于是一个公差毫不留情地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了。“啊,大人,不行啊,我还指望着这车炭换口饭吃啊!开开恩吧!”“哼,你竟敢违抗圣旨?”“老头儿,还是识点时务,赶快把炭送到皇宫去吧。否则,你就是抗旨,你还要命吗?”

      黄衣使者骑马走了,卖炭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烧出的炭被白白拉走,心里像刀绞一样。他空着牛车回来,只见牛头上系着分文不值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难道这就是一车炭的钱?苍天啊,你可叫我怎么活下去啊!”老人悲愤地呼喊着,踉踉跄跄,昏倒在牛车旁……

      片片雪花结成了泪,凝成了苦。明了的,是苦;暗了的,是泪。

      钟南山上一老翁佝偻的身子,在茫茫大雪里显得那么小,那么弱。他在伐树,他在想:今年雪这样大,那这炭应当比去年贵吧!他搓着通红的手,哈着气。山下有着一间布满白雪的小茅棚,老人硬生生将一车木头拖进去。生火,烧炭。火光下的老人显得那么小,那么佝偻。却把老人的脸照的通红透亮,他借着火光,想让自己暖和些,但烟熏得老人睁不开眼,抹着泪,但手上的炭灰哪里抹得干净?

      老人拖着蹒跚的步子,到城门,士兵却挡住他“喂,说你呢!老头儿,过路费!”士兵猥琐的笑着,老人脸色苍白,把从心口部位的铜板掏了出来,还没来得及说话却被一把夺取“拿来,这么少,切”士兵招呼老人进去,老人想着没事,卖完炭就有钱了。

      他还想着,还做着那个美丽的梦。

      老人实在太累了,他在泥泞里坐下来,想着他那个梦,在阳光下,远远的两人终究是打破了他的梦,那两人,像翩翩起舞的恶魔,张牙舞爪拿着黄布“老头,走,这车炭,归我了”老人哭嚎着“官爷,使不得啊,使不得,我这车炭……”“嘿,哭什么呀,给你嘛。”那白衣服轻巧一挥手,黄衫儿就给了他半匹红纱。“大人,我一车炭……”“嫌不够?这老头拿去吧”一丈绫和雪地融在了一起。老人跌倒在地,哭嚎着,却无能为力,像是祭奠他最后的一点梦。

      一人一牛,踏着片片冰棱,装着满满的寒冷,消失在雪地里。

      很久以前,南山上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不分昼夜的砍树,烧柴,他的脸被柴火熏的变成了黑色,还有许多灰尘,两鬓的头发已经变白,十个手指也成了黑色。卖炭得到的钱可以干什么呢?顶多可以买些吃的,穿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少,却希望天气能够再寒冷一些,这样,炭就可以卖出好价钱了。

      也许是老爷爷感动上苍,晚上果然下了大雪,足有一尺厚,天还没有亮,老人就架着炭车去城里卖炭,一张破旧的牛车,在冰上辗出一道印子,一路上,老爷爷摔倒好多次,浑身伤痛,终于赶到了城内。太阳已经高升了,牛困了,老人也饥饿难忍了,在城门外的泥土中休息。

      这时,两个衣着洒脱的、骑着骏马的男人朝这边过来,是谁呢?老人想,原来是两位皇帝身边的使者呀!在马上,两人拿出文书,说自己是皇帝派来的,抢过牛车就往朝廷拉。一车炭,就这样被使者拉走了,老人十分舍不得,又不敢去违背了朝廷,经过老人的苦苦哀求,使者随手把半匹红娟和一丈白绫系在了牛头山,呵斥道:“这些足够你这车炭了。”说完调转马头,缓缓离去,看着使者们的背影渐渐消失,老人坐在泥中放声大哭。

      这时,正巧被正在散步的皇帝看到了,派宫女去问一问事情的经过,宫女了解后,如实禀告了皇帝,皇帝听了以后非常生气,要亲手杀掉自己的那两个使者,并给了老人很多金银财宝,老人成了城里的亿万富翁,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永远不要出现卖炭翁的故事。

      凛冽的冬风裹挟着枯黄的树叶向一片浓密的黑烟奔驱而去。不多时,黑烟便被狂风冲散。弥漫在天空中,像一大块黑色的幕布,低沉沉地向一间破旧不堪的小屋压去。

      阵阵寒风不住地钻入我单薄的衣服内,把我身上的炭粉吹得飞扬而起,使我快要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但是这些仍然无法掩盖我体内不断散发出的快乐气息——天空中阴云密布,快要下大雪了。

      我是那间屋子的主人——一个居住山中,烧炭营生的老人。我已断粮两天了,但我仍不愿将一年的心血——一车炭卖出去,因为天气还不够寒冷,炭难得卖上好价钱。看看身上的旧单衣,我眉头紧锁;望望天边的雪花,我喜极而泣!

      第二天寅时,城外已积了厚厚的一尺雪,我虽饥饿难耐,但仍尽可能快地将驾驶用具套在我唯一的牛身上,驱赶着它一步步向城中移去,车轮缓缓辗压着雪,它发出的声音包围着我,我好像看到了崭新的衣物与可口的饭菜在眼前浮动……

      午时,太阳已悬在正空中,牛与我都已十分疲倦,我们只得一同在城外的黄泥中喘上一口气。

[阅读全文]...
  • 卖炭翁的赏析

  • 卖炭翁的赏析

      导语:《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卖炭翁的原文赏析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的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卖炭翁的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卖炭翁》

  •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卖炭翁

  •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9、辗(niǎn):同“碾”,碾压。

      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通“值”,价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m.ju.51tietu.net)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阅读全文]...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翻译赏析

  • 可怜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阅读全文]...
  • 叶绍翁的古诗

  •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叶绍翁的古诗》,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叶绍翁的古诗

    1、《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3、《嘉兴界》

    *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

    4、《田家三咏》

    织篱为界编红槿,排石成桥接断塍。

    5、《田家三咏》

    田因水坏秧重插,家为蚕忙户紧关。

    6、《汉武帝》

    殿号长秋花寂寂,台名思子草茫茫。

    7、《青溪阁》

    江总能文土,空贻狎客名。

    8、《西湖秋晚》

    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屋后船。

    9、《秋日游龙井》

    引道烦双鹤,携囊倩一童。

    10、《出北关二里》

    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11、《过崇德》

    野塍泉自注,断岸柳空存。

    12、《九日呈真直院》

    秋负吹客客思家,破帽从渠自在斜。

    13、《访龙井山中村叟》

    雨打荒篱豆荚垂,柴门未启立多时。

    14、《大涤山》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

    15、《赋葛天民栽苇》

    叶碍渔舟入,丛分水国宽。

    16、《登谢屐亭赠谢行之》

    君家灵运有山癖,*生费却几两屐。

    17、《赏梅》

    梅花宜雪犹宜月,水畔山边更自奇。

    18、《表忠观韩小官人》

    观里韩风子,无心似有灵。

    19、《发长安堰》

    夏老虫声切,晨兴草气香。

    20、《葛天民隐居》

    种竹成新列,移兰即旧阴。

    精选阅读

    叶绍翁的诗

    1、《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2、《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3、《出北关二里》

    脱衣命仆洗尘埃,篱落人家未见梅。

    4、《送冯济川归蜀》

[阅读全文]...
  • 关于雪中送炭的古诗

  • 文学
  • 关于雪中送炭的古诗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雪中送炭的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选自卢祖皋的《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2.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选自陆游的《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3.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选自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4. 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选自米芾的《满庭芳·咏茶》

      5. 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选自孔夷的《南浦·旅怀》

      6.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选自赵嘏的《喜张沨及第》

      7. 叩枻长歌,嫦娥欲下,万里挥冰雪。——选自赵秉文的《大江东去·用东坡先生韵》

      8.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选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 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选自王庭筠的《谒金门·双喜鹊》

      10. 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选自齐己的《剑客》

      11.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选自陆游的《除夜雪》

      12.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选自李商隐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13.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选自杜甫的《前出塞九首》

      14. 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选自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金山观月》

      15.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选自王守仁的《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16.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选自关汉卿的《大德歌·冬景》

      17. 山头堆白雪,风里卷黄沙。——选自杨守礼的《三月巡边晓发夏城》

      18. 燕山雪花大如*,片片吹落轩辕台。——选自李白的`《北风行》

      19. 拨雪寻春,烧灯续昼。——选自毛滂的《踏莎行·元夕》

      20. 今我来思,雨雪载途。——选自佚名的《出车》

      21.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选自孟郊的《苦寒吟》

      22.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选自万俟咏的《昭君怨·春到南楼雪尽》

      23.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选自王守仁的《元夕二首》

      24.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选自陆游的《梅花绝句》

      25. 至若穷阴凝闭,凛冽海隅,积雪没胫,坚冰在须。——选自李华的《吊古战场文》

      26.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选自班固的《苏武传(节选)》

      27.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选自崔涂的《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有怀》

      28.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选自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行》

      29.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选自杨炯的《从军行》

      30.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选自关汉卿的《大德歌·冬》

      31.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选自李白的《北风行》

      32.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选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3.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选自王旭的《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34. 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选自庾信的《小园赋》

      35.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选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6. 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选自屈原的《招魂》

      37.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选自周密的《献仙音·吊雪香亭梅》

      38.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选自卢梅坡的《雪梅·其一》

      39. 燕塞雪,片片大如拳。——选自华清淑的《望江南·燕塞雪》

      40. 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选自朱彝尊的《出居庸关》

      41.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选自*的《卜算子·咏梅》

      42. 黄雾涨天雪晦冥,黑云拂地风膻腥。——选自沈约的《昭君辞》

      43.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选自李白的《独不见》

      44.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选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45.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选自*的《青松》

      46. 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选自李朝威的《柳毅传》

      47.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选自祖咏的《望蓟门》

      48.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选自范成大的《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

      49.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选自蔡琰的《悲愤诗》

[阅读全文]...
  • 卖炭翁原文 描写环境优美句子

  • 环境优美,优美
  •   1、小草儿也傲立起头,冒出针尖似的小脑袋,在春雨的润泽下,透着心爱的绿,重生的绿。

      2、似乎天女散花,无穷无尽的雪花从苍穹深处飘落,如同窈窕的仙女穿戴白色的裙子,用优美的舞姿向所有的生物问候,然后轻柔地掩盖在房顶上草尖上树叶上,霎时,万物的本来面目被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悄悄地掩盖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积雪,一眨眼时间,雪花用天然皎白似的圆月,现已被远方蓝蓝的高山托上天空。

      3、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心,赤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正午炎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4、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5、温暖的秋阳从云朵中洒下一丝丝耀眼的光芒。枫叶就显得更娇艳、红润了。一会儿变成了镶满宝石的红头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会儿变成了熊熊燃烧的烈火。一会儿又变成了华丽的红地毯,给大地增添了一份鲜艳的色彩。难怪唐代诗人杜牧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呢!

      6、操场中间有一块绿色的草坪,同学们都愿意三五成群地到草坪上去读书、玩耍,那琅琅的读书声,常常吸引着操场外面的行人。

      7、月亮逐渐升高,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慈祥,温顺而大方。她那银盘似的脸,透过柳梢,留下温文的笑脸。

      8、教室里格外安静,我坐在教室里,清楚的听见窗外的鸟鸣,心里顿时*静了不少。班里的同学都看写作业,没有任何人发出响声,连一根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

      9、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人们,有的在健身,有的步履匆忙。路边石阶上的迎春花早已开放,电影的小花在这春日的早晨显得那么的明亮。它们没有成群成片的开放,东一朵西一朵稀稀落落的,而这种距离又恰到好处,就像一浅绿色的幕布上稀稀落落的点缀些电影的小花,不浓不淡不艳不俗,这种恰到好处就像本该如此一样。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想走*点看一看,触摸一下。

      10、走进教学大楼,一眼可见那四米见方的小天庭里,种着几丛竹子,一阵微风吹来,竹叶“哗哗”作响,好像在为我们唱歌。

      11、山,矗立在面前,草木葱葱郁郁,山花丝丝簇簇。绵绵细雨引发漫山云雾,山峰在袅袅云烟中若有若无,更显得宏伟险恶,让人觉得它奥秘而秀丽,狷介而冷傲。

      12、此时的天空仿佛天女散花,无穷无尽的雪花从天穹深处飘落,如同窈窕的仙女穿着白色的裙子,用优美的舞姿向所有的生物致敬,然后轻柔地覆盖在房顶上、草尖上、树叶上,瞬间,万物的本来面目被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悄悄地掩盖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层薄薄的积雪,一眨眼工夫,雪花用自然的力量点缀了万物,将一切变得神秘起来。

      13、雨后,站在树下,侧耳倾听,那是鸟儿的欢唱,他们为大自然而欢畅,好一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可谓写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14、盛夏的天气,下午二三点钟,更是一天里最难耐的时候,马路上焦干、滚烫,脚踏下去柏油路都软绵绵的了,处处在化开。空气又热又闷,像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了似的。整个世界刺眼的亮,令人口焦舌干,头昏眼花。处在这“砖窑”中的人似乎也成了烧烫的火砖,任你用凉水浇下去,总浇不灭这团火,刚浇下去的凉水立即就化成汗珠,蒸发掉了。

      15、学校的花坛里有许多植物,但我所熟识的只有紫薇,它的花有紫色的,粉红的,好生美丽。我的校园里植物还有许多,使我仿佛在大自然中学*,使学*更加有趣。

      16、日光灯下一大片白银似的柔和的光,把教室里每一个角落照得通明,透过洁净的玻璃,可以看到同学们认真地自*着。

      17、今年的夏姑娘打扮得特别的漂亮。我一觉醒来,便来到了多彩的大自然,参观夏日的美景。一望无际的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清晨的阳光普照着大地,轻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万物自由地生长着,显得格外美丽。

      18、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仿佛是调皮的云娃娃苦恼了老天,使唤它一天到晚阴沉着脸,又像老天把云娃娃打哭了,使唤它抽抽噎噎,清泪涟涟。小雨时而无声无息,时而淅淅沥沥,下得天潮潮地湿湿,这是冬送给春的一份礼物,在春一开始,便冲刷出一个干干净净的世界。

      19、到了瀑布脚下,昂首仰望,瀑布倾泻而下,发洒飞流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朵朵美丽的玉花,望着这美丽的瀑布,不禁使人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似一匹美丽的绸缎,从半空飘落下来。忽然一阵风吹过,把瀑布的下半截高高飘起,碎成粒粒玉珠,向四方喷撒,在阳光照射下放出道道彩虹,耀人眼目。砸落在石壁突出的岩石,琼浆飞溅,碧玉粉碎,溅起的水花形成大片喷雾,像一条白色的轻烟薄云,形成天上的仙境,吸引仙人到来。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句子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语录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说说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名言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诗词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祝福

卖炭翁的古诗在哪里 - 心语

推荐词条

形容树倒的古诗词 与牛有关的古诗不少于三个 讽刺一切的古诗 归燕在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形容长大知道孝顺的古诗 描写芒花的诗古诗 古诗十首简单又好画的春天 小池的古诗的诗意 形容盛夏美景的古诗 初春风寒的古诗 描写四季轮回时光流逝的古诗 古诗词手抄小报的内容 播放张韶涵的古诗 遗落在光阴里的情缘古诗 女子送给男友的古诗 三点水旁的字古诗 田家古诗表达的感情 赠花词的古诗 古诗的丝巾 古诗文劳动的单选题及答案 有哭啼的古诗 和梁甫行有关的古诗 历尽不知热的古诗 感叹当年的古诗 含有安的古诗和文言文 描写功夫茶的古诗 含夜字的完整古诗 王维是谁写的古诗 等头发白了再后悔的古诗 秋香色的古诗 内心深爱着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