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关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

  • 文学
  • 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

      导语:《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让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让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让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让者白衫儿:黄衣让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让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让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让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让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让”。在皇宫的让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卖炭翁》

  •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开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绍卖炭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的伐薪烧炭的生活,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牛困人饥”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通过一问一答,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行公文。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晴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充”,抵偿。“炭直”,炭价。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中戛然而止。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阅读全文]...
  • 白居易:卖炭翁

  •   《卖炭翁》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1、卖炭翁:这首选自《白氏长庆集》。本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6、苍苍:苍白。

      7、得:得到。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9、辗(niǎn):同“碾”,碾压。

      10、愿:希望。

      11、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jì):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19、回:调转。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2、驱将:赶着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24、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25、系:挂。

      26、直:通“值”,价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却担心天热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辗轧冰冻的车轮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前面两位轻快洒脱的骑马人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的爪牙。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却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大声呵斥着牛往北面拉去。一车炭,有非常重,宫里的使者们硬是要赶着它走,老翁可惜它,却没有办法。宫里的使者们将半匹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当作炭的价格。

      赏析: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m.ju.51tietu.net)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阅读全文]...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翻译赏析

  • 可怜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写到这里,诗人似乎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也不像《新乐府》中其他的诗那样,诗人没有出面来发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

[阅读全文]...
  • 白居易也当过《卖炭翁》中的恶人

  •   既然祖、父都担任过县令,白居易的住房当然不是问题,因此取名“居易”号“乐天”,那是名副其实,但据说,小白年幼时最爱干的事情是读书,就算嘴读得生疮、生生读成了“少年白”,他也不愿停息。如此苦读的回报,是他在贞元年间中了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县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最终在刑部尚书任上致仕。当然这些并不重要,甚至连他被公认为是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的身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当了官,欺压百姓必得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白居易也免不了是要打人的,偏偏他所倡导新乐府运动,是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就比较麻烦了——他能把自己打人的事作成诗吗?

      答案是肯定的。有流传千古的《卖炭翁》为证,只不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年轻,坦荡得还不够彻底,他把欺负穷人的事情,推给了另外两位“黄衣使者白衫儿”,也就是太监。且看此诗后半段:“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大意是,两个太监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昂,手持敕令文书,看见一车炭不错,仅仅拿“半匹红绡一丈绫”作为炭价,就把人家那车炭拉走了,卖炭的老头儿在后面哭喊求情,他们理也不理……据考证,那俩太监所执的敕令文书,乃是朝廷颁发的“和籴”凭证,的确具有无上权威。

      那么什么叫“和籴”呢?据考证,大唐盛世时,在公共采购这一块上,朝廷拨给的采购预算很少,所以采购价会比市场价低出一大截,供货商要是不答应,执行者就会动用*很霸道地让他答应,这就叫“和籴”,意思是很和谐地向民间购买,实际上却是强制性的低价征购,与现今地方官用远远低于市价的补偿金强征农民的土地、拆迁城市贫民的房屋,本质上同是一个道理。但这和白居易有关系吗?答案同样也是肯定的。

      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被派到陕西盩厔当县尉。这个官职居于县令、县丞之下,负责治安和征兵,类似于当今的县*局长兼武装部长。而盩厔县靠*长安,置身于天子脚下,朝廷需要什么东西,也常会派盩厔的县官去采购,而具体负责采购的人,就是这个县的县尉白居易。关于这个事,白居易在其晚年编著的《白香山集·论和籴状》一文里就有收录:“臣*为畿尉,曾领和籴之司,亲自鞭挞,所不忍睹。”意思是,有农民不同意把产品低价卖给*,就得把人抓起来亲自暴打,他这可比《卖炭翁》里描写的那俩太监更加恶毒了。

      当然,“亲自鞭挞”而又“所不忍睹”,说明白居易还是有点良知,同时也说明,作为一个正常的、认为欺压百姓不对的诗人,当他面临是丢掉朝廷交给的饭碗和自己的良知时,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万幸的是,公元807年,白居易就被调回朝廷当了翰林学士,他当县尉率领喽啰“和籴”也就一年左右,还没来得及完成从一个拥有恻隐之心的诗人到一个以*为后盾的恶棍之间的蜕变。否则,要让他多干几年,人打得多了,体验到快感了,“所不忍睹”变成了“熟视无睹”,那可就糟了大糕。

      白居,其实不易。

[阅读全文]...
  • 卖炭翁

  •   卖炭翁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  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是《新乐府诗》组诗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题下注:“苦宫市也”。“宫市”为中唐时皇室于市中公开掠夺民间财物之一种弊政。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愈益变本加厉,以宦官(宫使)专司其事,遣“白望”(宫中派出的采办员)数百人于长安东、西两市监望,视所需物,即口称“宫市”,往往不付钱或以微值勒索而去。《卖炭翁》一诗通过卖炭翁之遭遇,用形象化之手法,反映百姓被欺压之痛苦,揭露封建统治者爪牙之罪恶。这两句是说,可怜的卖炭翁身上衣服单薄,无以御寒,但仍然祝愿天气更冷一些;这样,他辛苦烧的炭就能多卖、卖到好价钱了。描绘人物复杂矛盾心理细腻真切,形象逼真,直书其事,其意自见,感染力极其强烈,一笔有扛鼎之力。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其详情见韩愈《顺宗实录》卷二、《旧唐书》卷一四○《张建封传》及《通鉴》卷二三五),其受害者当然不止一个卖炭翁。诗人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然而结果呢?他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阅读全文]...
  • 白居易的古诗

  • 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白居易的古诗(精选29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4、《忆江南·江南忆》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5、《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8、《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

      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

[阅读全文]...
  • 《草》白居易古诗

  • 《草》白居易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白居易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阅读全文]...
  • 春风古诗白居易

  • 春风
  • 春风古诗白居易

      春风白居易,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作,内容主要赞美春天,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风古诗白居易,欢迎参考阅读!

      春风原文: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翻译:

      春风先吹开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赏析: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春天是无私的: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作者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chūn fēng

      春风

      chūn fēng xiān fā yuàn zhōng méi, yīng xìng táo lí cì dì kāi.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jì huā yú jiá shēn cūn lǐ, yì dào chūn fēng wèi wǒ lái.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白居易 古诗翻译

      《春风》白居易 古诗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白居易 古诗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白居易 古诗为我而来!”

      《春风》白居易 古诗简析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是无私的:对花而言,《春风》白居易 古诗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白居易 古诗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白居易 古诗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春风》白居易 翻译、赏析和诗意

      春风先发苑中的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菜花榆荚深村里,也道春风为我们来。

[阅读全文]...
  • 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孤苦伶仃的句子

  • 优美
  • 首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当时的京安附*南山上,让我们看到一个烧炭的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

    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总该盼望天气暖和吧

    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寒冷的天气果然来到了。

    一清早,他就套上车,踏着冰冻的道路,却到长安市上卖炭。

    从终南山到长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

    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但是可以想象得出来,他一定是满怀着希望,因为这一车炭直接关系着他今后的生活。

    读到这里,我们觉得自己和这位老人更亲*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这车炭究竟能不能卖掉,能不能卖上一个公道的价钱。

    可是诗人并没有马上告诉我们结果,他让卖炭翁歇下来,喘一口气,也让读者稍微*静一下。

      然后笔锋一转写道:“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来的人一个是穿黄衣的太监,一个是穿白衫的太监的爪牙。

    他们装模作样,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来采办货物,也不管卖炭翁同意不同意,赶上炭车往北就走。

    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赶车的又是宫里的太监,一个卖炭的老人能有什么办法去对付呢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几千斤柴才烧得出,而这几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来

    为了把柴烧成炭,这孤苦的老人又在尘灰里、在烟火旁边受了多少熬煎

    可是拿这一切所换到的是什么呢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连纱带绫合起来不过三丈,难道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劳动吗

    这些宫使哪里是在买东西,他们简直是强盗。

    他们夺走的不只是一车炭,而是夺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剥夺了他生活的权利。

    这该激起读者怎样的愤怒

    读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禁要问:两鬓苍苍的卖炭翁,凭着这点对他来说毫无价值的报酬,能够捱过那严寒的冬天吗

      白居易在《新乐府》中每首诗的题目下面都有一个序,说明这首诗的主题。

    《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宫市”是唐朝宫廷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方式。

    本来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归官府向民间采购,到了德宗贞元末年,改用太监为宫使直接采办。

    宫里经常派出几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和热门的街坊去,遇到他们看中的东西,只说一声是“宫市”,拿了就走,谁也不敢过问。

    有时撕给你两三尺破旧的绸纱,算做报酬;有时候不但不给任何报酬,反而要你倒贴“门户钱”和“脚价钱”。

    所以每逢宫使出来的时候,连卖酒卖烧饼的小店铺都关上店门不敢做生意了。

    谢)

    白居易写作《新乐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

    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

    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

    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诗歌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描写,叙述了卖炭翁辛劳烧炭、艰难运炭上市、炭被宫使掠夺的悲惨经过。

    白居易借诗为百姓鸣不*,用卖炭翁的形象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击中唐的弊政之一“宫市”,以及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此诗揭露唐朝的“宫市”(就是皇宫派太监在市场上采购货物)实质上是掠夺资财的一种方式,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卖炭翁每日在终南山砍柴烧炭。

    他两鬓白发苍苍,满面灰尘,脸上和手上黑黝黝的。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句子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语录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说说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名言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诗词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祝福

白居易的卖炭翁是不是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采石矶的诗句 形容承诺的诗句 孤独凄凉的诗句 人不留客天留客的诗句 卸甲归田的诗句 带有涵字的诗句 女人品茶的诗句 赞美秋天红叶的诗句 阿字开头的诗句 表示犹豫不决的诗句 表达等你回来的诗句 表达孤单的诗句 歌颂扬州的诗句是 荷花的诗句杨万里 不辜负信任的诗句 未曾谋面的朋友诗句 雨季伤感的诗句 友情的诗句简短 天涯海角的爱情诗句 形容自然景观的诗句 形容人势力眼的诗句 骂男生的诗句越毒越好 形容花比人美的诗句 乐观的古诗句 形容痛心的诗句 找不到喜欢的人的诗句 建字开头的爱情诗句 关于女子剪头发的诗句 想离开又舍不得的诗句 论诗中表达创作贵在创新的诗句 杂诗的诗句是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