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金陵的诗句 >

描写金陵的诗句

关于描写金陵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金陵的诗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金陵的诗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阅读全文]...
  • 关于金陵的诗句

  •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张祜《题金陵渡》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李绅《宿扬州》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马戴《送僧归金山寺》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李白《劳劳亭歌》

    胭脂井金陵草萋,*空玉树花飞。——卢挚《双调·蟾宫曲·丽华》

    金陵昔时何壮哉!*卷英豪天下来。——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讳学金陵犹有说,竟将何罪废欧梅?——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七》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李白《永王东巡歌》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李白《永王东巡歌》

    闻道金陵龙虎盘,还同谢朓望长安。——李白《答杜秀才五松见赠》

    钟山抱金陵,霸气昔腾发。——李白《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王沂孙《庆清朝·榴花》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嘘唏。——杜牧《秋娘诗并序》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骆宾王《帝京篇》

    大江盘金陵,诸山横石头。——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辛弃疾《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

    胭脂井金陵草凄,*空玉树花飞。——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金陵怀古建康记当年六代豪夸,甚江令归来,玉树无花?——卢挚《双调·蟾宫曲·碧波中范蠡》

    有缘偶食金陵粟,连岁同听玉树花。——陈著《次韵子仓二首·君学柯山我学家》

    金陵事已往,青盖理无还。——储光羲《临江亭五咏》

    久为金陵客,旅食困盐齑。——王祎《国宾黄先生之官义乌主簿赋诗奉赠》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李白《月夜金陵怀古》

    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李白《留别金陵诸公》

    长安花枝高入天,金陵有酒多如泉。——徐渭《对明篇·四明山》

    杨吴窃据筑金陵,清波溶溶乃贯城。——乾隆《秦淮歌》

    激烈正醉金陵酒,漂泊共泛濠梁载。——杨基《舟入蔡河怀徐幼文》

    金陵客路方流落,空祝回銮奠酒卮。——韦庄《谒蒋帝庙》

    杜秋,金陵女也。——杜牧《秋娘诗并序》

    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杜牧《秋娘诗并序》

    我昨金陵过,闻之为歔欷。——杜牧《杜秋娘诗》

    金陵风景好,豪士集新亭。——李白《金陵新亭》

    我爱金陵望不厌,独寻微迳蹑晴岚。——贺铸《登乌江宝泉寺南山望金陵作》

    春楼处子倾城,金陵狎客多情。——韩偓《六言三首》

    玉树歌声移入哭,金陵天子化为臣。——徐夤《陈》

    金陵控海浦,渌水带吴京。——李白《入朝曲》

    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韦庄《秦妇吟》

    淮水帝王州,金陵绕丹阳。——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

    四月到金陵,十日行大航。——吴伟业《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

    夜火金陵城,春烟石头濑。——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

    今年我亦金陵去,邂逅钱塘复相遇。——童冀《送胡琪之富阳》

    楚塞金陵靖,巴山玉垒空。——令狐楚《宫中乐五首》

    楚塞金陵静,巴山玉垒空。——令狐楚《宫中乐》

    晨登瓦官阁,极眺金陵城。——李白《登瓦官阁》

    自我来金陵,阅历今六载。——王祎《允载章生归括苍赋诗四十韵赠别》

    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云雨人。——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首》

    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首》

    昔时轩盖金陵下,何处不传沈与谢。——皎然《述祖德赠湖上诸沈》

[阅读全文]...
  • 描写金陵的诗句

  • 描写金陵的诗句

      (一)

      天下文枢讬令名,十朝都会石头城。

      梅妆正朔凭华夏,学处先猷比彦英。

      一派丰康绥定治,千端博爱复兴赓。

      雍时识考汤山迹,虎踞龙蟠葆盛荣。

      (二)

      金陵自古有纷争,血雨腥风作帝京。

      屡屡兵家成败处,朝朝百姓苦谋生。

      秦淮半绕城依旧,两院人才肯守营。

      日寇凶残白骨多,休忘国耻祝和*。

      (三)

      朔日江南细雨濛,田园八月望秋风,

      香飘丹桂佳节*,绒蟹丰腴待市中,

      石臼湖泊游碧浪,渔家船上品胡鳙,

      最肥不过原头水,才使珍馐美味浓。

      (四)

      家中杉树未新芽,午抵金陵已满花。

      同好小别胜旧日,相知再聚似归家。

      软兜红肉相思酒,海阔天空忘我茶。

      纵有经年殊不厌,谁能胸臆共天涯?

      (五)

      莫道青春犹可追,且将画笔润余晖。

      时人有意学陶隐,谁者凌云伴鹤飞?

      漫卷诗书携好梦,长吟松竹共忘机。

      钟山试看雪融处,一洗前朝万事非!

      (六)

      金陵自古偏安地,六次*血雨纷。

      数代繁华成火烬,万千百姓作冤魂。

      枭雄何以无人性?禽兽然则有感恩。

      非义刀兵推首恶,战神何日去耕耘?

      (七)

      六朝寻梦客重归,脂粉消融土未肥。

      万里秋波随雁至,一江风月逐帆飞。

      摩崖墨迹犹能辨,古寺钟声久已违。

      昔日登台凝泪处,今谁可共赋山薇?

      (八)

      忽见金陵崇邸在,恍闻天宇奏黄钟。

      十朝走马人何往,三岭盘螭霾正浓。

      包羞忍耻介于石,入圣超凡贞比松。

      花果飘零风雨骤,感君孤岛续文宗。

      (九)

      犹忆当年卸甲衣,几多恨事了元机。

      痴心纵可填千海,寒夜何能掩一扉。

      阅尽江山身未老,频经聚散命难违。

      而今脱却沙滩去,时傍祥云作远飞。

      (十)

      谁云紫气罩金陵?历尽劫波几废兴。

      烽火六朝更替事,霓虹十里古今情。

      秦淮夜泊闻箫曲,埭岸闲游念干城。

      燕子矶头极目望,水天一色大江东。

[阅读全文]...
  • 《题金陵渡》诗词赏析

  • 阅读,文学
  • 《题金陵渡》诗词赏析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所作的一首客愁杰作,入选《唐诗三百首》。此诗前两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情;后两句实写长江金陵渡口美好的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羁旅情怀,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金陵渡》

      唐代: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鉴赏】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阅读全文]...
  • 《题金陵渡》唐诗赏析

  • 唐诗,文学
  • 《题金陵渡》唐诗赏析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金陵渡》唐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金陵:南京。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

      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一宿:一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韵译】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作者介绍】

      张祜 (约785—849后)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821-824)年间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等地,隐居以终。张祜纵情声色,流连诗酒,同时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效力朝廷,一展抱负。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张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张祜早年寓居苏州,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都市,并模山范水,题咏名寺。他的《题润州金山寺》诗,空前绝后。他作的《宫词二首》之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流行一时。后来这首词传入宫禁,唐武宗病重时,孟才人恳请为上歌一曲,唱到“一声何满子”,竟气亟肠断而死。这种至精至诚的共鸣,恰恰说明祜诗的魅力。

      白居易很欣赏张祜的《观猎诗》,认为与王维的观猎诗相比难分优劣。然而,祜性情狷介,不肯趋炎附势,终生没有蹭身仕途,未沾皇家寸禄。 张祜晚年,在丹阳曲阿筑室种植,寓居下来。尝与村邻乡老聊天,赏竹,品铭,饮酒,仿着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 一生坎坷不达而以布衣终。

      张祜一生虽官场不利,史书也没记载他的事迹,但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少,《全唐诗》中亦有349首,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南宋初蜀刻十卷本《张承吉文集》共收诗469首,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阅读全文]...
  • 再过金陵全诗包佶

  • 再过金陵①

    [唐]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金 陵 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城③渚,日斜征虏亭④。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冶城:东吴当年冶铸之地,位于金陵府冶西北。④征虏亭:东晋征虏将军谢石的哥哥谢万曾送客于此亭。

    8.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景物描写的不同之处。(5分)

    9.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8、【答案】不同点:景色不同、手法不同。

    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1分)诗歌运用拟人手法,将江山拟人化,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

    刘诗写的是春天清晨和傍晚的景色,清晨的江边,早潮上涨淹没了冶城的洲渚,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上的一片新绿惹人眼。(1分)诗歌运用对比手法,首联用昔日吴国的雄图霸业(冶城)以及东晋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场面(征虏亭)与眼前的一片荒凉的景象(潮满、日斜)形成对比(1分);颔联将今日蔡洲的新绿和昔日幕府山上的袅袅青烟形成对比,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1分)

    9、①情感: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1分);思想:借古讽今(1分),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1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

    ②情感:刘诗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情。感叹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殆尽了。(1分);

    思想:借古讽今(1分)——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事,并警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勿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步六朝后尘,希望当今的统治者能够以史为鉴。(1分)

    整理:zln201705

[阅读全文]...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词)

  • 李白
  •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

    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进一步生发,联想到六朝的繁华。三国时期的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

    六朝时期,金陵达到空前的繁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绵长的秦淮河横贯城内,*汇聚六朝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华可见一斑。可是,六朝虽繁荣却也短命,每个王朝的寿命*均大约55年,轮转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来,吴国曾经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时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华也如凤凰台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淘浪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登金陵凤凰台》与《黄鹤楼》在格律气势上不分上下。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阅读全文]...
  • 张祜:题金陵渡

  •   《题金陵渡》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释: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译文:

      在镇江附*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赏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阅读全文]...
  • 许浑《金陵怀古》诗词赏析

  •   【原文】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赏析】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隋军攻陷金陵,《玉树*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阅读全文]...
  • 韦庄《金陵图》唐诗赏析

  • 唐诗
  •   《金陵图》由韦庄创作,被选入《三百首》。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金陵图》

      作者: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解】

      1、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2、台城:也称苑城,在南京玄武湖边,原为六朝时城墙。

      【韵译】

      江上春雨霏霏岸边青草离离,六朝往事如梦只剩春鸟悲啼。

      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

      【评析】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画家是什么人,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金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而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面绘出许多老木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人产生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组画。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比韦庄略早些时的诗人高蟾写过一首《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正在走向总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在一般画家笔下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高蟾这首《金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高蟾“一片伤心画不成”的,似乎又从记忆中浮现。“真个是画不成么?”你看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一片伤心”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象针对高蟾反驳道: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一片伤心”呢?只是因为一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专去画些粉饰升*的东西,而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罢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人在否定了“伤心画不成”的说法后,举出了一个出色的例证来:“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请看这幅《金陵图》吧,画面上古木枯凋,寒云笼罩,一片凄清荒凉。南朝六个小朝廷,哪一个不是昏庸无道,最后向敌人投降而结束了它们的短命历史的?这就是三百年间金陵惨淡现实的真实写照。

      将高蟾的《金陵晚望》和本篇作一比较,颇耐人寻味。一个感叹“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个反驳说,现在不是画出来了么!其实,二人都是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金陵的诗句 - 句子

描写金陵的诗句 - 语录

描写金陵的诗句 - 说说

描写金陵的诗句 - 名言

描写金陵的诗句 - 诗词

描写金陵的诗句 - 祝福

描写金陵的诗句 - 心语

推荐词条

与知己有关的诗句 杜甫写景的诗句 有关真情的诗句 描述母亲伟大的诗句 关于一厢情愿的诗句 动静皆宜的诗句 想念兄长的诗句 四时之风的诗句 芷伊名字的诗句 老师精神的诗句 范成大最有名的诗句 爱惜自己身体的诗句 夸女人聪明能干的诗句 枫叶的诗句经典 形容亲戚不好的诗句 关于遵纪守法的诗句 带向秦的诗句 形容实干拼博的诗句 形容很伤感的诗句 很现实很有道理的诗句 形容春天叶子的诗句 养鱼养心的诗句 形容指甲好看的诗句 关于绿道的诗句 赞美老师的工作的诗句 受影响的诗句 歌颂早晨的诗句 重游校园的诗句 形容花淡雅的诗句 形容一个人变化的诗句 拒绝不必要的应酬诗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