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关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菩萨蛮古诗辛弃疾

  • 诗人
  • 菩萨蛮古诗辛弃疾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菩萨蛮古诗辛弃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一作:愁予)

      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

      (2)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3)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4)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5)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阅读全文]...
  • 菩萨蛮辛弃疾拼音

  • 诗人
  • 菩萨蛮辛弃疾拼音

      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菩萨蛮的拼音,欢迎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长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怜 无 数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毕 竟 东 流 去 。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 深 闻 鹧 鸪 。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

      清江:这里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可怜:可惜。

      愁余:我正发愁。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译诗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过多少人的伤心眼泪。我站在高处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无数的群山一层又一层,遮住了我的`视线。但青山毕竟无法阻挡奔流的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深山里又传来几声鸟啼,更令人惆怅。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体裁沿革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唐昭宗还填制了两首《菩萨蛮》词。韦庄、冯延巳等也写下了很多名作。到了宋朝,“菩萨蛮”调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贺铸、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都有《菩萨蛮》词传世。此调在唐宋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菩萨蛮”曲名见于《教坊记》。《宋史·乐志》:“女弟子舞队名”。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菩萨蛮词牌,《尊前集》注“中吕宫”,《宋史·乐志》亦中吕宫,《正音谱》注“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按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名“重叠金”。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阅读全文]...
  • 李白菩萨蛮古诗鉴赏

  • 李白
  •   菩萨蛮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赏析一:

      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梁元帝赋云:“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此词境界似之。然其写日暮景色,更觉凄黯。此两句,白内而外。“瞑色”两句,自外而内。烟如织、伤心碧,皆瞑色也。两句折到楼与人,逼出“愁”字,唤醒全篇。所以觉寒山伤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则以人不归耳。下片,点明“归”字。“空”字,亦从“愁”字来。乌归飞急,写出空间动态,写出鸟之心情。鸟归人不归,故云此首望远怀人之词,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写*林寒山境界,苍茫悲壮。粱元帝赋云“空伫立”。“何处”两句,自相呼应,仍以境界结束。但见归程,不见归人,语意含蓄不尽。

      赏析二:

      此词为登临望远、抒怀愁思之情。开篇词人用画笔在广漠的*林上抹出牵动愁思的如织暮烟。画面的静景带有动势,它暗藏着时间的瞬息之间的冉冉推移。当远眺着暮霭笼罩的*林的第一眼,望中还呈现着寒碧的山光,该是太阳下山没多久吧!但一转眼,暝色悄悄滴降临了。“暝色”之下用了一个神来之笔的“入”字,把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个带来了离愁的闯入者,比“夜幕”这一类*泛的静物更能使景色活跃在读者的心头眼底。于是,高楼上孤单的愁人,就益发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合在一起了。

      这楼头的远眺者是因何而发愁呢?我们不禁要想起“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牗”这两句汉代。她是在怀念,期待远人。从下片可以想象,那征人是已经有了行将归来的消息吧。但此刻,他在何处?在做什么?是日暮投宿的时候他正在走入一家村舍吗?还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畅饮,乃至在和当垆的酒家女调笑?或者,是由于什么事情的牵绊,至今还未踏上归程?向心头袭来的各种怪异的联想,不断增添这女子的愁思。这里面当然也缠夹着往昔的甜美回忆,遐想着久别重逢的情景。这时令,正如所说的“心事如波涛”,这样那样都会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浓度。

      这惆怅,哀怨而又缠绵的期待,自然会使楼头人产生有如诗“心怯空房不忍归”的心情。这驱使她伫立于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这归鸟又惹起无限愁思。那阻挡在她和征人之间的遥远的归程啊,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长亭、短亭!

      眼前所见的日暮景色,这*林笼烟,寒山凝碧,暝色入楼,宿鸟归林;心头所想的那远人,那长亭短亭,以及横隔在他们之间的迢递的路程……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白菩萨蛮古诗鉴赏]

[阅读全文]...
  • 《菩萨蛮》唐诗3首

  • 唐诗,文学
  • 《菩萨蛮》唐诗3首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菩萨蛮》唐诗3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古诗简介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是唐朝词人韦庄的一首词,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反映了词人在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情况下碰撞出来的心灵火花,给了欣赏者回味无穷的审美愉悦。韦庄的《菩萨蛮》共五首,这一首是其中第二首。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人美景美生活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结拍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写法,清新明丽,真切可感;起结四句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应该在江南待到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比天空还青,游人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悲痛到极点。

      注释

      ①选自李一氓《花间集校》。

      ②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

      ③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④“炉”,从南宋绍兴刻本《花间集》,各本亦有作“垆”者,意同,谓酒店用土砌台安放的大酒缸。《史记·司马相如传》:“而令文君当炉”,韦昭曰:“炉,酒肆也,以土为堕,边高似炉。”《后汉书·孔融传》注:“炉,累土为之,以居酒瓮,四边隆起,一面高,如锻炉,故名炉。”这里用《相如传》卓文君事来比喻西蜀的女子,切本地风光。《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皓腕凝霜雪”,句意亦相*。

      ⑤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

      ⑦须:必定,肯定。

      鉴赏

      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说的是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之空灵。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炉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炉就是酒垆,炉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但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而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心情却只有更加抑郁哀凉。这两句没有任何艺术技巧可言,纯粹靠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千古名句。清末大词人王鹏运提出,写词要符合“重、大、拙”三字诀,这两句就是“拙”的审美境界。

      红楼别夜堪惆怅,

      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

      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

      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

      绿窗人似花。

      「作者」: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西安)人乾进士,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蜀,为王建掌*。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词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有《浣花集》。

      「赏析」:

      此首追忆当年离别之词。起言别夜之情景,次言天明之分别。换头承上,写美人琵琶之妙。末两句,记美人别时言语。前事历历,思之惨痛,而欲归之心,亦愈迫切。韦词清秀绝伦,与温词之浓艳者不同,然各极其妙。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古诗简介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是五代十国时期韦庄所写的一首词,是一首流连缱绻,情感凄恻的离别词。词中所写的场景当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对从前离别场景的回忆。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词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则纯用白描,具有浓郁的民间词气息。

      唐诗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

      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注释

      ①“红楼”指豪门富家的住所。李白《侍从宜春苑》诗:“紫殿红楼觉春好。”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作者《长安春》诗:“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②香灯,用香料制油点的灯。

      ③下垂曰“苏”。今吴语犹谓须曰苏,如“苏头”即“须头”,也就是流苏。唐诗“须”字亦每读若“苏”音。以五采羽毛为之,后亦用彩线。王维《扶南曲》:“翠羽流苏帐。”

      ④“金翠羽”,琵琶的妆饰,嵌金点翠在捍拨上。琵琶槽上安置金属薄片,来防止弹拨的损伤,叫“捍拨”。捍有捍卫、保护意。

      赏析/鉴赏

      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这首《菩萨蛮》词,就是写作者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惆怅心情。

      词的上片,写离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写分别时的情景。回忆在朱门红楼那天告别之夜,灯光映照着半卷的挂有流苏的帐子的情景,真叫人难过极了。“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

[阅读全文]...
  • 李白《菩萨蛮》

  • 李白
  • 菩萨蛮

      作者:李白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连短亭 一作:更短亭)

      译文

      一片*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暮色已经映入高楼,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赏析

      此词可看作是一首怀人之作,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高楼极目,*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暝色”两句为*景,用一“入”字由远而*,从全景式的*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庾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林真有恨,寒烟如织。”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李白究竟是否是这首词的作者,也是历来聚讼不决的问题。光以《菩萨蛮》这一词调是否在李白时已有这一点,就是议论纷纭的。前人不谈,现代的研究者如浦江清说其无,杨宪益、任二北等信其有;而它的前身究系西域的佛曲抑系古缅甸乐,也难以遽断。有人从词的发展来考察,认为中唐以前,词尚在草创期,这样成熟的表现形式,这样玲珑圆熟的词风,不可能是盛唐诗人李白的手笔。但这也未必可援为根据。敦煌卷子中《春秋后语》纸背写有唐人词三首,其一即《菩萨蛮》,亦颇成熟,虽无证据断为中唐人以前人所作,亦难以断为必非中唐人以前人所作,而且,在文学现象中,得风气之先的早熟的果子是会结出来的。十三世纪的诗人但丁,几乎就已经唱出了文艺复兴的声调,这是文学史家所公认的。六朝时期的不少吴声歌曲,已*似唐人才开始有的、被称为*体诗的五言绝句。以文人诗来说,隋代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如果把它混在唐人的律诗里,不论以格或以风味言,都很难识别。这不过是信手拈来的例子。李白同时人、玄宗时代的韦应物既然能写出像《调笑令·胡马》那样的小词,李白能写出成熟的词也就毫不奇怪。还有一件小小的颇堪寻味的事情:词中有“伤心碧”这样的字眼。“伤心”在这里,相当于日常惯语中的“要死”或“要命”。现在四川还盛行着这一语汇。人们常常可以听到“好得伤心”或“甜得伤心”之类的话,意即好得要命或甜得要死。这“伤心”,也和上海话中“穷漂亮”“穷适意”的“穷”字一样,作为副词,都与“极”同义。“伤心碧”也即“极碧”。杜甫《滕王亭子》诗“清江锦石伤心丽”,“伤心丽”,也是“极丽”的意思。李白和杜甫都在四川生活过,以蜀地的口语入词,化俗入雅,妙语天成。这也可以作为这首词是李白作品的一点佐证。

[阅读全文]...
  • 菩萨蛮·鸾啼似作留春语古诗

  • 菩萨蛮·鸾啼似作留春语古诗

      《菩萨蛮·鸾啼似作留春语》原文

      鸾啼似作留春语,

      花飞斗学回风舞。

      红日又*西,

      画帘遮燕泥。

      烟光还自老,

      绿镜人空好。

      香在去年衣,

      鱼笺音信稀。

      《菩萨蛮·鸾啼似作留春语》注释

      [1]燕泥:燕子筑巢所衔的泥;燕巢上的泥。

      [2]鱼笺:纸名。即鱼子笺。此处意同鱼素、鱼书,泛指书信。

      《菩萨蛮·鸾啼似作留春语》作者简介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宁七年以郑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事,受株连下狱。元丰五年为颍昌府许田镇监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师赐第”(《碧鸡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贫寒。文学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词风哀感缠绵、清壮婉丽。有《小山词》一卷。

[阅读全文]...
  • 韦庄《菩萨蛮》鉴赏

  • 韦庄《菩萨蛮》鉴赏

      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韦庄《菩萨蛮》鉴赏,希望你喜欢。

      大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国家从长期分裂复归于统一,封建经济和文化获得了充分发展的良好条件,再加上朝廷在各方面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尤其是确立了以诗赋取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使大批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脱颖而出,最终创造了唐代文学的空前繁荣 。有唐一代作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都是前未曾有的。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阅读全文]...
  •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 学生
  •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通用20篇)

      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乌丝画作回纹纸原文

      乌丝画作回纹纸,香煤暗蚀藏头字。筝雁十三双,输他作一行。

      相看仍似客,但道休相忆。索性不还家,落残红杏花。

      赏析/鉴赏

      此篇写春暮时节闺人怀远 的孤寂情景。上片借物托比,化用王彦乱等人诗句,写其孤独寂寞,无聊无绪。下片折转,先写分别时的情景,再转到写此时此际。低徊婉曲,结处含悠然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朝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 一作:愁余)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

      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中,长安指汴京。本句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境界就变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与挫级有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景又做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建式意味境界,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远望,“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却是淡淡叙来,不瘟不火,以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艺术水*高超,堪称词中瑰宝。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析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国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祐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取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题解

      “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及远,又由远及*。“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创作背景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秋闺

      西风几弄冰肌彻,玲珑晶枕愁双设。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梦也不分明,远山云乱横。

      古诗简介

      《菩萨蛮·秋闺》是清朝女词人徐灿的一首词。这是一首闺怨词,是作者早起与其夫分陈之遴居两地时所作。上片由景生情。下片自道心事。这首小词,将独守空闺女子的落寞凄苦之情,表现的细腻而又蕴藉。此词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极富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①西风:秋风。

[阅读全文]...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意)

  • 诗意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追往事,叹今昔,念故国,情难抑,这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心境。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回想四十年前,宋高宗时,金人曾渡江追击隆祐太后御舟,金兵赶到造口,望江而叹,只得无功而返。皇太后逃到赣州才脱离危险。作者至此,郁然情发,遂作此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郁孤台,在今天江西省赣州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地数丈而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作者登上郁孤台,俯看日夜不停流动的清江水,由感而发,这不是水,这是沦陷区父老乡亲所流出的眼泪啊。

    公元人1126年.金兵越过黄河,一路南下,在北宋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打到开封城下(是宋朝都城,史称东京,又称汴梁、汴京),宋徽宗和宋钦宗与一部分皇族成为金国的俘虏。开封沦陷后,康王赵构带领群臣南迁,史称“衣冠渡江”,衣冠是渡过长江了,开封城以北的老百姓却无法渡过长江,沦为金国的奴隶,成为待宰的羔羊。金兵所至,燒杀抢掠,无恶不做。生灵涂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金人除了疯狂地搜刮粮食和钱财,还把大量的*抓去,像牲畜一样明码标价出售。北宋末年黄河以北的人口超过千万,在金国统治数年后,一下子骤减至三百万左右。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

    (今陕西西安,是隋、唐的都城),这里代指宋朝都城开封,远望故国都城,烽烟四起,在金兵的铁蹄之下过着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日子,可怜万里河山笼罩在腥风血雨的阴霾之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故都曾经的繁华一去不复返了,只剩下一片狼藉废墟,詩人对此境况,情何以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明朝卓人月在《古今词统》中说:“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描述了詩人写词时胸中一股浩然之气,义愤填膺,激越之情力贯指端,透过笔尖,在墙壁上笔走龙蛇,挥毫泼墨,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哪怕主和投降派如山一样阻挡,詩人所代表的忠义之士也会像东流的江水,前赴后继,与侵略者斗争到底。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詩人面对江水,向晚的风吹过,传来一声声鹧鸪鸟凄苦的啼鸣,好似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听的詩人愁肠百结,唏嘘不禁。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釋》中说:“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脍,自抒悲愤。小词而苍莽悲壮如此,诚不多见。盖以直情郁勃,而又气魄足畅发其情。起句从*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下片,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

[阅读全文]...
  • 菩萨蛮温庭筠赏析(菩萨蛮温庭筠诗词赏析)

  • 古人作诗填词,究竟有没有深刻的含义?我们来读一首温庭筠的《菩萨蛮》,表面是写一个美女,写美女的相思,写美女的爱情,但在更深处,究竟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小山”有3种说法,一说是一种眉形,一说是女子的发髻,另一说是屏风,因为屏风是折叠的,所以“小山重叠”;“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说这个美女早上起床,十分慵懒地梳洗、化妆,蛾眉是古代女性妆容的一种眉形,像飞蛾的两个触角,说这个女子起床画眉,可她是懒懒地起来,慢慢地画眉。小山也是一种眉形,然后“弄状”,弄有欣赏、玩弄之意,张先词说“云破月来花弄影”,可以想象这位女子早上起来之后的状态,是非常闲适的,她肯定不是打工人,否则急匆匆地去上班,生怕堵车迟到,哪里还能懒起?

    懒起、梳洗迟,也不知道用了多少时间,才慢吞吞地梳洗好了,然后她又“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洗漱完了还要在头上插一朵花,为什么是照花前后镜呢,因为对着镜子只能看到前面,这时候就需要在头后面再放一面镜子来反照,看有没有把花插好。

    梳洗好,画好眉,戴上花,还要换件衣服,“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熨好的、绣着花的、丝罗制的短衣,上面绣的是金鹧鸪。鹧鸪和鸳鸯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代表爱情。她是在期待爱人的出现。

    清朝词人张惠言在《词选》中说,这首诗表达了温庭筠“感士不遇”的情感,温庭筠作为一个读书人,满腹才华,一腔热情,他一生都在期待,却永远等不到君王的重用,就像这个等不到爱人的姑娘一样,结果是寂寞孤寂的。

    张惠言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和昨天说李商隐《无题》诗一样,要弄清这首词背后的深意,只需着眼“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屈原《离骚》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离骚》是一首抒情自述诗,表达的都是屈原自己的理想,屈原当然不会真的画眉,他用蛾眉之美,来比喻自己的美好高洁,但却引来了旁人的嫉妒,最终得不到重用,投江而亡。

    在屈原之后,历代文人都开始用“蛾眉”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渐渐地,“蛾眉”一词就成了汉语中的一个符号,代表高洁的品质,或者美好的才能等,“画眉”自然也就成了对这种美好的追求。

    温庭筠“懒起画峨眉”,再往后的每一句词,都是在写这个女子的美,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美好,但为什么要突出一个“懒”字?词中女子等不到爱人,温庭筠也等不到欣赏自己的人,那我美给谁看呢,没有人看,所以“懒起”。但心里又实在希望那个人能突然出现,所以他又不得不一直美下去,这是一种非常矛盾且失落的心理。

    温庭筠确实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又才能出众,据说他作诗是叉手八次而成,故称“温八叉”,但他性格放浪,爱讥讽*,所以屡试不第,一生潦倒,还曾因给人当*而被贬。你想想,这样一个*不羁、才华横溢的人,却得不到重用,无处施展才华,只能整天填词度日,我们说他在词中有更深刻的寄托,否则他还能做啥呢?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句子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语录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说说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名言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诗词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祝福

菩萨蛮古诗带拼音的 - 心语

推荐词条

荒唐的说说 女儿九岁生日发个说说 qq空间艾特对象的说说 受到惊吓后怕的说说 拍照留影说说 办酒*的说说 发表早上的说说 qq黄视频空间说说 看清渣男说说 说说2018霸气超拽图片 心眼说说 爱占便宜的说说 看透女人的说说 感觉话不投机的说说 余生和让你笑的人在一起说说 生活的辛酸说说 生了二胎后的心情说说 关于感冒发烧的说说 发怒想骂人的说说 失望难过的说说带图片 我喜欢狗狗的心情说说 朋友圈说说占内存吗 微笑说说至自己简短 不在管一个人的说说 对付小三的说说 伤感的成语说说心情 我爱的人的说说 担心对象的说说 一步错步步错说说图片 有朋友的感觉真好说说 连笑都那么勉强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