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危楼高百尺古诗的危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危楼高百尺古诗的危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危楼高百尺古诗的危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危楼高百尺古诗的危楼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注释】
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
3、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解说】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鉴赏】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是运用夸张的手法,诗句如下: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李白《行路难》)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赠汪伦》)
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8、*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寄牛相公
杜牧
汉水横冲蜀浪分,危楼点的拂孤云。
六年仁政讴歌去,柳远春堤处处闻。
采桑子
辛弃疾
此生自断天休问,独倚危楼。
独倚危楼,不信人间别有愁。
君来正是眠时节,君且归休。
君且归休,说与西风一任秋。
念奴娇 登多景楼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登初阳楼寄怀北*郎中
唐
皮日休
危楼新制号初阳,白粉青葌射沼光。避酒几浮轻舴艋,
下棋曾觉睡鸳鸯。投钩列坐围华烛,格簺分朋占靓妆。
莫怪重登频有恨,二年曾侍旧吴王。
登临沮楼
唐 张九龄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杂树缘青壁,棹枝挂绿萝。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登夏州城楼
唐 罗隐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万里山河唐土地,
千年魂魄晋英雄。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柳永的诗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欢迎阅读!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伫,长时间站立。危楼,高楼。黯黯,心情沮丧,无精打采。会,理解。疏狂,狂放不羁。
◎翻译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在微风**中极目远望,一缕春愁从天边黯然升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潜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赏析
《蝶恋花》又作《凤栖梧》,是同一词调的不同名称。这一词调经常用来表达“男女相思”的主题。
上阕情、景交融,写作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春愁油然而生,由望远而怀远。下阕抒**感,写作者为了排解相思之苦借酒浇愁,而结果相思未解更觉无趣,于是索性任自己的思绪飞扬,发出为了思念中的情人甘愿消瘦憔悴的感慨。
“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者久久地站立在高楼之上,轻轻吹拂着他的面颊的春风勾起了他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于是在目力所及的天际,一股愁绪黯然升起并迅速蔓延开来。让愁绪生于天际,是为了让这愁绪由远而*、由小而大,这样既使人感受到作者的相思是那样的博大、那样的久长,也给无形的相思赋予了一种如云似雾的形象,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愁绪的翻涌、思念的流动。另外,魂牵梦绕的情人远在他乡,人们不由得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那生于天际的愁绪或许就是她“放飞”的!虽然天各一方,无法相见,但思念的愁绪将两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表现手法,巧妙、浑厚而又浪漫天成。
“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是他内心愁苦的写照。草色青青、暮霭氤氲,黄昏的'落日将一抹斜阳泼洒在苍茫的大地上,使得目力所及是那样的空旷寂寥。然而,更加寂寥的是内心,思念已经使他的内心如眼前的大地般荒芜。一个“残”字,道出了作者的无奈和凄凉。是的,除了思念,他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默默“无言”,独倚高楼,极目远方,遥寄相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包含万千思绪,囊括万千风情。可是,有谁能理解这种无言凭阑念远相思之意呢?远方的情人,你能理解吗?很少有人没有尝过相思之苦,然而苦到让人无法“会”意、不能理解,当是苦到了极致。
下阕,作者似乎豁然开朗,想痛痛快快地大醉一场,“对酒当歌”,强作欢颜,借此放纵身心,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九霄云外。然而,思念是根植于心的,用酒来麻醉自己和强迫自己开心,简直就是自欺欺人,到头来不仅没有排遣愁苦,反而使自己越发地感到无聊、无趣、无味。不过作者并不是以此来说明“借酒浇愁愁更愁”这一尽人皆知的道理,而是进一步反衬自己对远方的情人的感情是多么的真挚和强烈,更重要的是,为下一句起到转承的作用。
结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之睛、通篇之警策。既然“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么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绪漫天飞舞,让相思来得更猛烈些吧!相思是一种折磨,但这种折磨苦中含蜜,为了心爱的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老去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对“消得”的解释稍有争议,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里注释为“值得”,可谓深得其解。这两句把天下有情人彼此思念的真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古诗十九首》里有“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句,以上结穴或许是从这两句演化而来,但古诗显然表现得较为含蓄、*和,与之相比,柳永的表达更直白,感情更浓烈,态度更决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此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借用柳永的这两句词来说明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忘我、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虽然和词的原意不合,但足见他对这两句词非常欣赏。
◎柳永小史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
柳永在宋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在形式上,他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成为能够容纳更多内容的长调慢词;在内容上,他摆脱了官词的束缚,大胆地描写市井百姓的情调和情绪;在语言上,创造性地大量使用民间俚语,使词通俗化、口语化。正因为如此,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大家中,死后形成节日祭悼民俗的只有两人,一位是屈原,另一位就是柳永。自北宋仁宗到南宋高宗的上百年间,为了祭奠这位词人,清明节风行“吊柳七”的民俗,也叫“上风流冢”。据说仁宗皇帝听说了这件“奇事”,不太相信,就派了一名大臣前往柳永的葬地乐游原上探看虚实,结果大臣回来后,不仅证实确有其事,还抄录了一首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仁宗看后,不禁为自己埋没了人才而脸红。
《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宿:住,过夜。
2、危楼: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危:高。百尺: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3、星辰:天上的星星统称。
4、语:说话。
5、恐:唯恐,害怕。惊:惊动。
诗意: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诗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于是便登了上去。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一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首句正面描绘寺楼的峻峭挺拔、高耸入云。发端一个“ 危 ”字,倍显突兀醒目,与“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组合,就确切、生动、形象地将山寺屹立山巅、雄视寰宇的非凡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
次句以极其夸张的技法来烘托山寺之高耸云霄。字字将读者的审美视线引向星汉灿烂的夜空,非但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反给人旷阔感,以星夜的美丽引起人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
三、四两句,“不敢”写出了作者夜临“危楼”时的心理状态,从诗人“不敢”与深“怕”的心理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的相距之*,这样,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诗人站在楼顶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这儿都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此诗语言自然朴素,却形象逼真。全诗无一生僻字,却字字惊人,堪称“*字见奇”的绝世佳作。诗人借助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耸和夜晚的恐惧写的很逼真,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摘星辰、惊天人,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诗人信手拈来,用入诗中,让人顿感情趣盎然,有返璞归真之妙(m.ju.51tietu.net)。
李白的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诗寥寥数笔,就酣畅淋漓地表现出了人在高处的愉悦、豪放、可爱、率直。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下面小编带来《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
①更:又。 ②关山月: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军士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的情景。
③无那(nuó),无奈。 ④金闺:华美的闺房,指代征人的妻子。
1、诗的第四句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写“愁”?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和王昌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3、有人说,边塞诗有时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这首诗,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参考答案
1、第四句运用虚写(想象、曲笔)手法(1分),不直接写征人思亲,而是设想亲人思亲之愁(2分),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征人思乡之愁绪,感染力强(1分)。
2、这首诗表述的是久戍不归,思慕亲人的愁情(2分),而《从军行》之四表现了戍边战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2分)。
3、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闻刻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诗人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译文
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作者
王昌龄
(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简析: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原诗七言乐府是一首边塞诗。写征人久戍思家之情。是说,日暮黄昏,征人独坐在孤零高耸的烽火楼上,原野荒寂,四顾苍茫,时值秋日,凉气侵人,激起游子一片思亲之情,这思亲之情伴着劲吹的秋风如青海湖的波浪一般上下翻腾,情不自禁;这时,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勾人思乡的笛声,像是亲人在呼唤征人还乡,那万里之外金闺中的人儿正满怀愁怨地在思念着他呢!这首诗写法上很有特色,笔法简洁,委婉曲折,蕴含丰富,语浅情深。尤其结句,乃画龙点睛之笔,把征人与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全诗神韵飞腾,更加动人。
赏析: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非常巧妙,非常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附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青海湖畔,是唐王朝*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这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这里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汉代楼兰国王与匈奴勾结,屡次拦截杀害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扫除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障碍。这里借指吐蕃和突厥贵族的当权者。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
作品原文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⑩春愁,黯黯⑥生天际。草色烟光⑦残照里,无言谁会⑧凭阑意。
拟把②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④乐还无味。衣带渐宽⑨终不悔,为伊消得⑤人憔悴。
注释
①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
②拟把:打算。
③疏狂:狂放不羁。
④强(qiǎng)乐:勉强寻欢作乐。强,勉强。
⑤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
⑥黯黯:心情沮丧忧愁的样子。
⑦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⑧会:理解。
⑨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
⑩望极:极目远望。
11凭:靠
12伊:你(指女子)
13憔悴:指人日渐消瘦
14选入语文初一年级下册,第二十三课。(上海)
译文
久久地倚靠着高楼的栏杆,在微风**中极目远望,一缕春愁在天边黯然升起。残阳中苍茫的大地云霭缭绕,有谁能理解我凭栏远望的意思呢? 想要放纵身心一醉方休,以酒当歌,排遣心中的愁苦,怎奈强作的欢颜终究索然无味。那么就让我无怨无悔地在相思中消瘦下去吧,为了你而憔悴老去也心甘情愿。
蝶恋花最简洁的概括:
无限相思倚危楼,
登高望远为春愁。
借酒消愁何时休,
无怨无悔人消瘦。
赏析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栏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不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整理:zhl201608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仕宦失意士子听曲感心的诗。充分表现了黑暗时代所带给一切被压抑者内心伯乐不在、知音难觅的苦闷与悲哀,以及他们不甘於现实的想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译文】
在西北方向有座高楼啊,
巍峨高耸就象插入了浮云一样
雕刻精美的窗户上张挂着绮制的窗帘啊,
四周有着曲檐的阁楼就矗立在层叠三重的台阶上。
从楼上飘下来的弦歌声啊,
那曲调和歌声是多么的悲苦和忧伤。
谁能弹唱这样悲伤的曲调啊,
莫非她就是那位哭倒城墙的杞梁的妻子?
清商的乐调随风传来啊,
中曲部分旋律回环就象人原地行走一样徘徊不前。
一曲虽然弹完了但歌声还在反复地吟唱啊,
那抑郁不*的情绪好象仍在余音中流淌不息。
我不叹惜歌者在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啊,
只是悲伤懂得歌者心中痛苦的知音太过稀少!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啊,
一起结伴从此自由地奋翅高飞!
【赏析】
第一层(1-4)句,着重描写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所居之环境。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首句点明诗中主人公之一“歌者”居所的方位,第二句点明其居所的高大巍峨。首起两句,简要介绍“歌者”居所的特点。在都市的西北位置上,有座高大巍峨的高楼,这是一座什么样的高楼呢?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的高楼。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交疏结绮窗”:“交疏”,一横一直的窗格子;-说“交疏”: “疏”,镂刻。“交疏”,交错缕刻。虽解说不同,但均指窗的制造精致。“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结”,张挂。“结绮”,张挂著绮制的帘幕,指窗的装饰的华美。“阿阁三重阶”:“阿”: 这里作曲隅,角落讲。指屋极四面有曲檐。“阁”:就是楼。阁有四阿,叫做“阿阁”。《周礼·考工记》:“四阿重屋”,是古代最考究的宫殿式的建筑。“三重阶”:三重(台)阶梯。这一句是说,阿阁建在有三层阶梯的高台上,形容楼阁之高。三、四句具体描写居所高楼的外观。从诗句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一般的*常百姓人家居住的建筑,而是一座建筑考究,装饰华美的宫殿式的建筑。
笫二层(5-12)句,具体描写楼中“歌者”弹唱的情形和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感受。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弦歌声”:就是有琴弦之类乐器伴奏的歌声。“音响”:音,指歌声;响,指琴声。“一何”:副词,作何其,多么讲。五、六句是诗人对楼上传出来的弦歌声的总体的'感受。在诗人看来楼中“歌者”弹唱的曲调和歌声是非常悲苦哀伤的。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无乃”:犹言大概、莫非、岂不是。是一种不能肯定的揣测的语气。“杞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杞梁名殖,字梁,春秋时齐国大夫。征伐莒国时,死于莒国城下。他的妻子为此痛哭十日,投水自杀。传说死前谱有琴曲《杞梁妻叹》。七、八两句是紧承上句,进一步具体地描写诗人对楼中“歌者”弹唱的曲调和歌声的感受和评价。意思是说,谁能弹唱出这样悲伤的曲调呢?莫非是那位内心深处蕴藏着无限悲哀的杞梁的妻子吧?
在诗中诗人虽然并没有点明那“弦歌”之声从高楼处飘下的时间,但从情理来说应当是在深夜才是。因为如果是在喧嚣的白天,高楼中随风飘下的弦歌和咏叹是不可能如此地清晰可闻。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诗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忽闻西北高楼上随风飘来的阵阵弦歌,于是披衣户外来到高楼下静心倾听。那情那景是多么地凄清哀惋啊!于是,我们不仅要问诗人你为何夜不能寐?你有何烦心之事?
同样,我们不仅也要问那楼中“弦歌”的女子,你有啥烦心之事深夜了还要弹唱如此悲伤的曲子?那哀哀弦歌于高处的女子又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子?她有着什么样的身世和遭遇?是什么原因使她如此悲苦哀伤?从诗的前四句的描写来看,居住在如此建筑考究,装饰华美的宫殿式的高楼中,照常理来看应该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不应该弹唱这样哀伤的曲调才是啊?对此,不由人不生发出无限的想象,而由此而引发出听者和读者的无穷想象,又正是这首诗歌的魅力所在!
下面四句,紧接着进一步对乐曲的旋律、节奏等方面变化进行了描写,刻画出了一种空灵缥渺,疾徐有致,低徊变化,清婉悠扬的音乐效果。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清商”:乐曲名,是汉代民间最流行的乐调。曲调清婉悠扬,适宜表现忧愁哀怨的感情。“商”本是古代的五音之一。按照古代的乐理,“商”是金行之声(即在五行中对应着金),对应着四季中的秋季。《管子地员篇》中就说:“凡听商,如离群羊。”足见清商音乃是一种悲凉哀怨的调子。“发”:传播。“中曲”:乐曲的中段。“徘徊”:来往行走,不能前进的样子。这里借以形容乐曲旋律回环往复。笫九句首先点明“歌者”弹唱的曲调名称,是对乐曲开头的描写。笫十句是描写乐曲弹唱到中段的情景。从这两句的描写来看,楼中“歌者”弹唱的是清商的曲调,“歌者”弹奏的技艺又是非常的熟练自然和高超,随着乐曲的弹奏,到了乐曲的中段部分,曲调的旋律慢慢地缓慢起来,把一个曲调反复回环地弹唱着,如同人在原地徘徊往复不在前行一样。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弹”:弹奏。指琴声。“叹”:叹息;但亦有人认为这里指“歌者”的歌声,不应作叹息讲。“再三叹”,即同一段歌词无复呤唱之意。“慷慨”:指不得志的心情。“余哀”,指“歌者”通过弹唱表现出来的悲哀的意绪,对别人的感染,并没有随乐曲的终止而终止。马茂元先生认为诗人“用‘慷慨’来形容‘余哀’,不仅表现情感的强度,而且从实质上显示出这一悲哀的属性,它在忧伤太息之中,深深寓有抑郁不*之感。”这两句写一曲终结,充分地表现了“歌者”内心深处的痛苦。而楼中“歌者”内心深处的痛苦,又被敏感的诗人(楼外听歌者)捕捉感受到了。从对诗句对“歌者”琴曲和叹息声的描写中,在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位蹙眉不语、抚琴堕泪的女子的身影。这真是佳人凄清,令人悯惜啊!
第三层(13-16)句,写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楼中“歌者”的无限同情,愿意成为她的知音,并与她比翼高飞,同她一道逃出樊笼,飞向自由快乐幸福的新天地。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惜”:悲,叹惜。“不惜”,这里并不是说诗人(楼外听歌人)对歌者弦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不同情,而是为了强调对其内心真正的痛苦—“知音稀”的哀伤而故意反说罢了。“苦”:指曲调的哀怨缠绵。“知音”:不仅指精通音律,而是通过音律能够进一步体会到音乐的内在涵义,奏乐者的心情。“知音”典出《列子·汤问》,说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来。这二句是说,我所痛惜的不仅仅是歌者弦歌声中表现出来的痛苦,而是痛惜哀伤其内心的痛苦(即伯乐不在、知音难觅)不被人所知晓理会和了解。这两句,既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也是整首诗的点题之笔。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双鸿鹄”:“鸿鹄”,鸟名,善于高飞的大鸟。这两句是说,愿我们(诗人(楼外听歌者)和楼中的“歌者”)像一双鸿鹄,展翅高飞,自由自在地翱翔吧! 因该说楼中的“歌者”通过她的弦歌声所表达出来的内心抑郁不*的痛苦之情,已深深地打动了诗人(楼外听歌者),引起了诗人(楼外听歌者)内心强烈的共鸣。为什么能打动并引引起诗人(楼外听歌者)内心强烈的共鸣?显然,诗人(楼外听歌者)和楼中的“歌者”一样,有着类似的遭遇和处境,也是一位内心有着同样抑郁不*的痛苦。所以他幻想,愿与她化身为一双鸿鹄,展翅自由高飞!
当然诗中对高楼中歌者弦歌的描写,可能不过是一种虚拟之笔,是诗人借弦歌者知音不遇的境遇,来抒写自已政治上的失意之情罢了。诗末的“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幻想,也不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罢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诗人这一理想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念及此情,难怪乎吴淇说《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确实如此啊!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虞书·大禹谟》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襄公十一年》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增广贤文·上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尚书·周书·君牙》
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列子·力命》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列传·窦融列传》
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史记·楚元王世家》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饰邪》
无事如有事时堤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之危。——《小窗幽记·集峭篇》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战国策·燕三·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孙子兵法·九变篇》
幸灾不仁,乘危不武——《明史·列传·卷一百三十六》
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安危》
不*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格言联璧·接物类》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处颠者危,势丰者亏——《论衡·卷一·累害篇》
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孝经·诸侯》
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荀子·荣辱》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望蓟门》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格言联璧·持躬类》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声华实寡,危国亡土。——《黄帝四经·经法·亡论》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六韬·文韬·盈虚》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前出师表》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新唐书·列传·卷二十二》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秦观《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怀生,则胜。——《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
居安思危,处进思退。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白居易《题岳阳楼》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国语·晋语·医和视*公疾》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成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gèng jìn yī bù【zdic.net 汉 典 网】【解释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示例】: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之势也。
◎宋·朱熹《答巩仲至书》【*义词】:再接再厉【反义词】:每况愈下、固步自封【语法】:复句式;作谓语、状语;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绩,还要努力相关成语:惩一警百 绳一戒百 人一己百 距跃三百 惩一戒百 杀一儆百 杀一利百 讽一劝百 一以当百 惩一儆百 苍松翠柏 摇摇摆摆 岁寒松柏 风雨摇摆 岁寒知松柏 大摇大摆 东摇西摆 贞松劲柏 步步生莲花 步月登云 步履维艰 步步登高 步雪履穿 步步高升 步罡踏斗 步步为营 步斗踏罡 步人后尘 不世之功 不声不气 不容分说 不辞而别 布帆无恙 不闻不问 不觉技痒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讳之朝 不知轻重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相信这句就应该是最贴切的答案了吧,呵呵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意指学问、成绩等达到很高程度后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
语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典故: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
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
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
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
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芝麻开花节节高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蒸蒸日上.雨后春笋.
危楼高百尺古诗的危楼 李白的古诗危楼高百尺 危楼高百尺古诗的生字 危楼高百尺的古诗词 危楼高百尺古诗中的成语 危楼高百尺古诗中的词语 危楼高百尺那首古诗里的诗句 危楼高百尺古诗中的成语是哪个 古诗里的危楼 危楼是危险的楼吗古诗解析 古诗危楼是谁写的 关于危楼的古诗词 描写危楼的古诗词 危楼愚夫经典台词 古诗百尺楼高水接天的上一句 树高百尺的古诗是哪首诗 百尺竿头的古诗 有危的古诗 危道的古诗 危字的古诗 带危字的古诗 古诗中的危 危难的古诗 危机的古诗 安危的古诗 有危和手字的古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诗句 带危字的古诗句 形容危桥的古诗 百登鹳雀楼的古诗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危栏倚”全词翻译赏析 “九重城里春来早,百尺楼头日落迟。”的意思及全诗鉴赏 “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危楼高百尺的及诗句 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_唐诗十大绝句 《黄鹤楼》古诗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西北有高楼》赏析 黄鹤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注释翻译赏析 《登楼》古诗赏析 古诗《登鹳雀楼》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诗名含有危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危字的诗词 含有危字的古诗词 带危字的诗词名句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译文 登鹳雀楼古诗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的古诗分享)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诗句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危楼高百尺全诗 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_唐诗十大绝句 《玉楼春》古诗鉴赏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赏析 写黄鹤楼的古诗
离别家乡的心情短语 affect短语 依靠英文短语 早上起床说说心情短语 accept短语 serve的短语 contact短语 介词短语的用法 姐弟暖心短语 宝贝说说心情短语英文 on开头的短语 8字短语 爱情思念说说心情短语 形容城市夜景美的短语 语文介词短语 千牛快捷回复短语大全 常见英语短语 粤语心情说说心情短语 cut相关短语 晒家人照片的心情短语 生日对妈妈说的话短语 秋季问候短语 离婚的心情短语 爸爸离开的心情短语 早安正能量语录短语 沙滩说说心情短语 当然的英文短语 毕业英语短语 nohssw类似煽情短语 介词短语作表语 中考常用英语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