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关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节日*俗的古诗五言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节日*俗的古诗五言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尔邦节的节日*俗

  • 节日
  • 古尔邦节的节日*俗

      古尔邦节是一个少数民族是非常的重大的一个节日,古尔邦节有什么节日*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尔邦节的一些*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尔邦节的节日*俗

      1、节日活动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1)举行会礼,*们聚集在大*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2)宰牲,一般的*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

      *新疆地区的*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这一天,*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

      而在**当中,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低于开斋节,一般把它称为“小尔德”(小节日)。

      2、宰牲

      各地*于节日前三天须备好牲灵(羊、牛、骆驼),大户用驼,中户用牛,小户用羊,无力宰牲者免除。羊为1人1只,牛为7人1头,驼等同于牛。不管哪种牲灵,均须健康强壮,外观美丽。

      古尔邦节所宰牲灵的.肉通常分为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馈赠亲友,1份施散穷人。宰牲时必须高念“泰克比尔”(Takbir,即*至大),宰牲方为有效(Mustahabb,可嘉圣行)。

      3、会礼

      会礼是古尔邦节的核心内容之一。*沐浴更衣后会聚于城市中心*寺或宽畅的郊野举行盛大会礼仪式,以诵读《古兰》和纪念先知、赞美圣贤为主要内容。各地*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会礼后进食。

      *新疆地区的突厥语系的各族*比内地*更重视古尔邦节。是日,万人空巷,皆盛装参加会礼,然后宰牲宴请亲友宾客,并与前来祝贺节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欢庆歌舞延续数日。

      通用汉语的*,是日也盛装赴寺会礼,家中薰香,有条件者在宰牲宴请亲友的同时,游坟诵经,缅怀先人。有些地区的*还于节前斋戒10日,故有“小尔德”(‘IdSaghir,即小节日)之称。

      古尔邦节*俗

      古尔邦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

      古尔邦节前, 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人们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牲血祭。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杀鹅,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大块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邻和长者拜节。在这种礼节性的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的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在*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这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尔民间的拜节是*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尔邦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古尔邦节的*俗

      节前的*通常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服装,欢乐地奔跳。然后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寺参加会礼。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聚礼中,大家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萨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灵。所宰的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馈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完成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古尔邦节

      “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当日,朝觐者要进行宰牲。经济条件宽裕的*要在*历12月10~12日3天之内宰牲,逾期无效。我国*特别重视古尔邦节,是日皆盛装参加会礼,游坟诵经、缅怀先人宴请亲友,有条件者宰牲。我国新疆地区各族*还举行丰富多采的文艺联欢,以示庆祝。现已成为*信仰*的10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

[阅读全文]...
  • 节日*俗的诗句

  • 节日
  • 节日*俗的诗句(精选80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日*俗的诗句(精选8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4、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5、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6、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7、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8、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0、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1、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12、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1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4、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15、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16、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7、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18、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9、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2、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5、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6、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8、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9、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0、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33、帽堕笑凭纤手取。——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4、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5、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6、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3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40、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1、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42、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44、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5、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6、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4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9、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阅读全文]...
  • 关于节日*俗的诗句

  • 节日
  •   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4、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5、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6、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7、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8、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0、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1、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12、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1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4、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15、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16、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7、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18、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9、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2、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5、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6、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8、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9、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0、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33、帽堕笑凭纤手取。——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4、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5、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6、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3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40、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1、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42、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44、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5、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6、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4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9、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51、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俗的诗句

  • 节日
  • 描写节日*俗的诗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以下是“节日*俗的`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6、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9、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2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郑刚中《寒食》

      28、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9、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3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6、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9、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0、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2、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3、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5、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47、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8、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9、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俗及诗句

  •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俗及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俗及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 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4、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6、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7、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8、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9、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11、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3、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4、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5、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6、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7、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18、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9、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

      * 俗:吃元宵 观灯 耍龙灯 耍狮子 踩高跷 划旱船 扭秧歌 打太*鼓

      诗 句:

      1、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2、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1、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2、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13、群品欣欣增气色,太*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5、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6、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7、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8、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1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0、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1、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俗的诗词

  • 节日
  • 描写节日*俗的诗词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节日*俗的'诗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6、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9、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2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郑刚中《寒食》

      28、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9、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3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6、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9、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0、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2、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3、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5、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47、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8、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9、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阅读全文]...
  • 中秋节的节日*俗有哪些

  • 中秋节,节日
  • 中秋节的节日*俗有哪些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的节日*俗有哪些,欢迎阅览。

      2021年9月21日,星期二。中秋节,*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俗。

      【节日*俗,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据史*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少数民族*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 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宾榔、送茶订下婚约。

      阿细族“跳月”。阿细人过中秋的传统*惯是“跳月”。中秋之夜,从各个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开阔地,披纱的姑娘跳起来了,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跳起来了。然而,尤为撩人的还是那种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利为之动情动容。

      苗族“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赏月”居住在台湾省山区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悬、清辉洒满大地的时候,穿着民族盛装,围坐在一起载歌载舞,饮酒赏月,共享天伦之乐。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抛帕招亲】

      山东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阅读全文]...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 春节,放假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欢迎大家分享。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的《元日》诗。春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传说四千多年前,我国已开始有欢度新春的活动。

      以“春节”来称农历元旦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几千年来,我国历法一直采用农历(阴历),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阳历),因此出现了两种“年”和两个“元旦”。为了区分农历和公历两个“元旦”,又因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在农历年前后,所以就把农历年称作“春节”,意味着冬去春来。春节的种种*俗,表达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的心愿。

      祭灶

      除尘

      我国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又叫“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止。从“小年”到“除夕”,叫“迎春日”。民间从“小年”开始,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扫尘土。”春节搞卫生用的扫帚、簸箕、鸡毛掸子都要用新的,以图吉利。“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功效,因此从祭灶到除夕,澡堂子、理发店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农村还要杀猪宰羊,欢庆新春佳节。

      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夜晚。是日庭院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春联、年画、门神都粘贴整齐,门前高挂红灯,家家要蒸年糕。男女老少里里外外都换上新衣,妇女儿童更要精心打扮。过去年轻妇女头上戴着红绒福字和各式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头上也插朵红石榴花,人人盛饰,个个艳装,好一派节日景象。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拜家庙、祭祖宗、吃团圆饭。亲朋邻里互相拜贺,谓之“辞岁”。全家包饺子,做年饭,玩牌,饮酒,谈古论今,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儿童更是放鞭炮、抖空竹,欢呼雀跃,闹个不休。庭院遍撒芝麻秸秆,人行其上谓之“踩岁”。烧松柏枝谓之“驱岁”。岁与祟谐音,踩岁,驱岁,是为了驱鬼祟,祛不祥。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守岁的人盼到子时到来,就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三元”之时,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是春节活动的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花灯竞放,烧纸焚香,送玉皇大帝回天宫,迎诸神和灶王回人间。祭祖后吃饺子。元旦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我国人民新春期间,书写张贴于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故又名“对联”“对子”或“春帖”。其特点,对仗工整,*仄协律。它是古典诗、词、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新春贴春联,早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它源远流长,影响很广,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喜爱,而且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颇受欢迎。

      春联的前身叫“桃符”,写春联叫“题桃符”。

      据记载,春联始于成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现在公认是第一幅春联。联文是“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孟昶写联句,原本是表示吉祥之意。谁知就是在这新的一年刚开始时(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后蜀,俘虏了孟昶等,并派遣吕余庆做成都的地方官。同时宋太祖把自己的生日称为“长春节”。孟昶的春联仿佛是未卜先知的谶语,成了亡国的先兆。在相信图谶和迷信的古代,这种巧合,产生了神秘而巨大的影响。人们便认为贴春联可以祈祷。于是文人墨客竞相效法。他们贴出吉祥如意的美好词句,希望在新的一年也能如愿以偿,于是相沿成*,天下流行。

      从孟昶作春联开始,又经历了宋、元等朝代,桃木板渐为纸张(黄色纸或红色纸)所代替,但人们还称呼它为“桃符”。苏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日历,退归还拟旧桃符”,可以为证。

      《挂年画》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这首吟年画的诗,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由于每逢春节之际张贴,故称年画。年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的是“门画”,俗称“门神画”,是由古代人“驱凶避邪”的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式称年画,始于清代的光绪年间。

      《春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一则灯谜,谜底即爆竹。新春时节,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俗。

      燃放爆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庭燎》。其诗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庭燎”是庭院里点燃的火烛,古代的烛,用的是麻竹或苇竿,一烧起来,竿内的'空气膨胀,发生噼噼啪啪的响声,“鸾声将将”就是描写这些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一直到唐代,古代人用的都是这种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还有这方面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也就是“爆竹”。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代张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时热闹而富有色彩的灯节活动。

      传说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俗。古代人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又称“元宵节”。

      《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两百多年前的元宵节实况。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打灯谜》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猜灯谜,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谜灯,是一种文字联想的游戏,它给节日带来欢乐。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制成谜条悬灯贴挂,前来猜谜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阅读全文]...
  • 传统节日拗九节的*俗

  • 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拗九节的*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拗九节*俗”, 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本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可是你知道拗九节的*俗吗?下面小编告诉你传统节日拗九节的*俗相关内容。

      传统*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面”,以求*安、健康。

      “孝”风盛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区内,以经营风味佳肴、传统闽菜着称的“安泰楼酒家”,又在店门口设置了“拗九节”送粥点,向市民免费派发釆用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红糖与糯米烹煮的“拗九粥”. “拗九节”免费派送“拗九粥”,成为了“安泰楼酒家”这家老字号的传统活动。今年“拗九节”前,它还特地邀请福州民俗专家为食客讲解“拗九节”的来历。它的经营者说,希望藉此让这个福州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安、健康。 这种*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亲说,“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着儿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头。 “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祠堂里里外外摆满了一百九十五张桌子,*二千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坐*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二十多年。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安、健康。

[阅读全文]...
  • 自贡传统节日*俗

  • 传统节日,节日
  • 自贡传统节日*俗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自贡传统节日*俗,希望有所帮助!

      1、农历元旦、春节

      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大年三十为除夕,除夕有守岁的*俗,吃过年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通宵守夜,午夜烧子时香,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央电视台每逢除夕之夜都要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现在自贡和全国各地群众,多在此时家人围坐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初一早上吃汤圆、面条,以香烛果酒祭拜天地祖宗,晚辈向长者拜年,长辈则给晚辈贺节,通常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时当众赏给,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后,由家长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然后开门放鞭炮,并向喜神拜祷,谓之出行,预祝全年大吉大利。亲友互相庆贺,也有用名片贴门上以贺者。是日,居民携香烛纸至祖宗坟前祭扫,谓之上坟。新婚夫妇于元旦后择吉向父族、母族、妻族长辈拜年,谓之拜新年。居民也到亲友家拜年即表祝贺。

      如今拜年的方式越来越多,除沿袭登门拜访、送贺卡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电报、电话、互联网等便捷方式,向远方的亲朋好友送上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初三过后,各种禁忌解除,各家开始互请拜年酒、春酒。人日(正月初七)后,城市、集镇开始组织各种娱乐活动。沿街竖牌坊悬彩灯,或竖杆挂灯于上。城乡居民夜间沿街舞龙灯、狮灯、牛灯、花船,鼓乐、铁炮、鞭炮齐鸣,打铁花、玩杂耍,人山人海,午夜始停。娱乐活动以十五为甚,俗称闹元宵。自贡富荣盐场自唐宋以来,即有新年燃灯的*俗。自流井王爷庙新年放灯最为有名。

      正月十四、十五“采青”,又叫“偷青”。“新年中,男女窃取人家所植青菜,名曰采青。”(《自流井》第一集,作者为樵斧,1916年成都聚昌公司出版)大家在新年里喜欢将别人家种植的青菜“窃取”一两棵回家,而不会认为是偷窃。因为据说是自己种的青菜能被别人看中,说明自己的庄稼活儿很在行,种的菜比别家的好。偷时,要以能听到主人佯装的叫骂声为吉利。此*俗在而今的`自贡,依然在个别地方沿袭着,可见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依然很高。正月十六,揭门上对联,共纸钱焚之,民谚谓之:“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娃儿拣狗屎。”此后转入正常生活。

      **后,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国家规定放假3天,春节仍是合家团聚,除旧迎新的传统佳节,然旧俗多有废弃。1978年后,各地节俗又逐渐兴起。1980年前后,元日零时起,城乡皆齐燃爆竹烟花,响声密凑,烟花飞喷,甚为壮观。上世纪90年代初,从安全考虑,曾一度禁放爆竹,然民间不喜,认为无节日气氛,*年已恢复这一节俗。春节期间,居民多喜探亲访友,聚谈宴饮。民间多已不自制灯,官办的春节灯会,自1963年始,到2010年已举办16届,名为自贡国际恐龙灯贸会,吸引国内外游客专程往观,游人在观灯的同时,可进行经贸洽谈和交流。80年代末,先后在北京、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及国外展出,驰名中外,获“南国灯城”美誉。

      2、清明

      清明旧俗,各姓同族,齐集宗祠,祭祀祖先,礼毕筵宴,俗称“吃清明会”。各家清明前后十日,均到祖茔扫墓,燃香烛烧纸钱,并在坟前插白纸标,称“献清明”。农村先于春分浸泡谷种,7日后落泥,再7日后嗮芽,故有泡春分、嗮清明之谚语。**后,祠堂聚会族人祭祀祖先的做法废除,但家人祭祖扫墓之*俗仍沿袭。同时,各机关单位和城乡中小学学生,多组织到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3、浴佛

      浴佛,即农历四月初八,俗称浴佛节。居民用红纸条粘为十字形,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回家。”贴于门墙,谓之嫁毛虫。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多买鱼虾鳅鳝,到江河放生,又称放生节。**后,农村尚有“嫁毛虫”*俗。

      4、端午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日,居民以粽叶裹糯米成菱形,称粽子,互相馈赠,蘸糖而食,也有夹豆、肉为馅者。各家悬陈艾、菖蒲于门上,称蒲剑艾虎,驱鬼避邪。又采各种草药煎水沐浴,谓之避毒。妇女以丝绸、布料边角余料裹香料、棉花做成猴狲、粽子形状,挂于小儿身上,谓之可以避兵。中午,餐桌菜肴特别丰富,必有苋菜,因苋菜水色赤红,主吉喜;必食雄黄酒,并以雄黄酒涂于小孩额上,谓之可避瘟疫。

      是日,釜溪河、沱江城镇码头均有龙舟会,船只多至数十艘,每船有水手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船首尾装有龙头龙尾,有二人司锣鼓、喊号子。另扎有彩船停于河中,投放鸭子,各龙船竟往争夺,锣鼓震天,人声欢腾。得鸭多者奖以彩礼。又有竞速者,亦有彩礼。小康人家喜彩船于江中饮宴为乐,谓之游江。

      **后,端午之俗仍然保持。龙舟会不定期举行,由*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

      5、六月六

      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旧俗,六月六嗮衣服。谓此日爆嗮衣服、书籍可以不生蛀虫。农民谓伏日(初伏)忌西北风,西北风主稻谷多秕壳。

      6、乞巧

      乞巧即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情人节”。**前,妇女以凤仙花染指甲,夜间放瓜果供牛郎织女星。此时,银河星系最为明亮清晰,妇女对星穿针或浮针于碗中,观看形状,取其吉利,谓之乞巧。**后此俗逐步消失。

      7、中元

      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民俗称“鬼节”、“过鬼年”。是日,各家设酒肉祭祀祖先,“新鬼大,旧鬼小”。一般祭曾祖、祖、父母亡灵,并烧钱纸冥衣。又烧纸烛、泼水饭,祭孤魂野鬼,以免为祟。是日,乡村、集镇民间团体请和尚诵经,飘河灯等,谓之盂兰会。此时,新谷登场,农家祀祖尝新。**后,此俗废止。

      8、中秋

      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此时,正值农村稻谷收割完毕,瓜果上市。是日中午,家宴丰盛。中秋之夜,全家团聚,以瓜果、月饼、糍粑、麦芽糖(麻糖)祭月亮,然后分食,饮酒赏月。节前,亲朋好友,多互相馈赠月饼以示祝贺。此俗延续至今。

      9、重阳

      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为诗书人家所重。是日,多邀集文友登山饮菊花酒吟诗作赋,插茱萸,以示风雅。

      10、牛王节

      牛王节,在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皆制纸衣焚于祖先墓前,谓之送寒衣。农村于牛王庙举办牛王会,蒸糯米糍粑喂牛,并粘于牛角,以酬其耕作之劳。

      11、冬至

      城乡居民皆重视冬至节。**前,各姓宗祠皆集族人办冬至会,祭祀祖先,处理族中事务,然后聚餐,称办冬至会。是日,城乡居民一般以羊肉、狗肉炖补药,谓可驱寒祛病,补益强身。冬至后,农村开始杀过年猪,城市居民开始办过年货。

      12、腊八

      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城乡居民多以糯米、杂粮、碎肉混煮为粥,称吃腊八饭。

      13、祭灶

      祭灶,即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民间有祭灶神之之俗,设香烛、刀头、麻糖祭灶神,又用酒抹灶门,谓之“醉司命”。传说二十四日以后,灶神要上天奏事,灶神吃了奉献,就可多说好事,少奏坏事或不奏坏事,以免玉帝降灾。富裕人家,还请僧道祭灶,烧疏文。**后,送灶之俗废止。

      14、除夕

      除夕,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家家户户贴春联换桃符。至夜,张灯结彩,焚香敬天地祖宗。全家吃团年饭,菜肴中必有鱼,鱼与余谐音,谓其有剩有余,多富多财,家长给小儿压岁钱。全家叙旧话新,吃酒玩牌,尽情娱乐,有的通宵不寐,谓之“守岁”。

      自贡传统民俗灯会有哪几种?

      自贡传统民俗灯会有三种。

      其一是“天灯会”,每年正月初七开始,各祠庙均立灯竿,悬红灯,举行祭祀活动。届时庙前灯竿上燃灯无数,灯彩多寡视善男信女所捐灯油之多而定。

      其二是“五皇灯会”,每年从冬至到立春、春节,五皇庙内张灯结彩,前来许愿、还愿者抬着供品络绎不绝。自正月初八起竖灯竿,点红灯,到元宵节达到高潮。

      其三是“放河灯节”,史载乾隆年间自贡即有办盂兰会之举。民众将河灯漂人河中,名为超度亡灵。自贡民间观灯、制灯的*俗一直延续下来,成为现代自贡灯会的雏形。灯会并非一种独立的活动,它的产生、发展都需要依托于其他节日、*俗。

      扩展资料

      自贡灯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价值,自贡灯会作为自贡城市重要的民俗文化,对延续城市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提升城市形象和提高市民的社会文化认知水*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是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彩灯富有民族风格、地域风情,既制作精美、构思巧妙、规模宏大,又取材繁多、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可谓是流光溢彩之极;

      三是旅游经济价值,自贡灯会节庆活动的举办,增加了自贡旅游吸引力,丰富和完善了当地的旅游产品结构,这种动态性旅游活动受到游客的喜爱,不仅带来了门票收益,还带动自贡餐饮、住宿、购物等其他产业经济发展。而且,对其他像自贡剪纸等民俗文化恢复和发展也起到了较强的牵引作用。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句子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语录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说说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名言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诗词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祝福

节日*俗的古诗五言 - 心语

推荐词条

洛丽塔小说语录 我妻由乃病娇语录 菜根谭经典语录 学校语录 感情这东西的经典语录 电影昨日青空经典语录 发朋友圈的语录 佛语经典语录对于爱情 东方月初语录 思念的语录 拼搏语录 维基语录 朋友经典语录 悲伤的经典语录 李玫瑾经典语录 mc麻木2012经典语录 倪萍在朗读者读的姥姥语录 天气热的经典语录 碟中谍6语录 出嫁语录 夏日恋语录完整版 高手寂寞语录 幸福其实很简单的语录 姜思达微博经典语录 调侃社会幽默语录 男人再穷不能犯罪语录 2018经典伤感语录 一句话旅游经典语录 理财的经典语录 tvb经典语录 莲花经典语录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