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关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节日*俗的古诗小报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节日*俗的古诗小报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古尔邦节的节日*俗

  • 节日
  • 古尔邦节的节日*俗

      古尔邦节是一个少数民族是非常的重大的一个节日,古尔邦节有什么节日*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古尔邦节的一些*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尔邦节的节日*俗

      1、节日活动

      古尔邦节的主要内容有:(1)举行会礼,*们聚集在大*寺或公共场所,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祝活动;(2)宰牲,一般的*都在节日之前准备好到时要宰杀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须健康,分骆驼、牛、羊三种,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决定。宰杀后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别留作自用、赠送亲友以及施舍给穷人。

      *新疆地区的*称该节日为“大尔德”(大节日)。这一天,*们都精心打扮,宰杀牲口,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做客,同时还举行各种文艺活动。

      而在**当中,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就低于开斋节,一般把它称为“小尔德”(小节日)。

      2、宰牲

      各地*于节日前三天须备好牲灵(羊、牛、骆驼),大户用驼,中户用牛,小户用羊,无力宰牲者免除。羊为1人1只,牛为7人1头,驼等同于牛。不管哪种牲灵,均须健康强壮,外观美丽。

      古尔邦节所宰牲灵的.肉通常分为三份,一份留作自用,一份馈赠亲友,1份施散穷人。宰牲时必须高念“泰克比尔”(Takbir,即*至大),宰牲方为有效(Mustahabb,可嘉圣行)。

      3、会礼

      会礼是古尔邦节的核心内容之一。*沐浴更衣后会聚于城市中心*寺或宽畅的郊野举行盛大会礼仪式,以诵读《古兰》和纪念先知、赞美圣贤为主要内容。各地*每年逢此日,都要戒食半日,俟会礼后进食。

      *新疆地区的突厥语系的各族*比内地*更重视古尔邦节。是日,万人空巷,皆盛装参加会礼,然后宰牲宴请亲友宾客,并与前来祝贺节日的其他各族人民一道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联欢,欢庆歌舞延续数日。

      通用汉语的*,是日也盛装赴寺会礼,家中薰香,有条件者在宰牲宴请亲友的同时,游坟诵经,缅怀先人。有些地区的*还于节前斋戒10日,故有“小尔德”(‘IdSaghir,即小节日)之称。

      古尔邦节*俗

      古尔邦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

      古尔邦节前, 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人们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寺参加聚礼。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杀牲血祭。至于是宰牛杀羊还是杀鸡杀鹅,这由各家的经济实力来决定。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块大块的连骨肉炖到锅里之后男子们才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和摆上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

      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邻和长者拜节。在这种礼节性的拜节活动中,除了给夫妻双方的老人拜节是夫妻同去之外,其他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开进行。在*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这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要共餐痛饮,吹拉弹唱一起娱乐。*尔民间的拜节是*尔人增强社会联系,严守礼尚往来这一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尔邦节是我国哪个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也译作“库尔班”。

      *古尔邦节的*俗

      节前的*通常都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服装,欢乐地奔跳。然后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寺参加会礼。

      古尔邦节的会礼和开斋节一样,非常隆重。大家欢聚一堂,由阿訇带领全体*向西鞠躬、叩拜。如果在一个大的乡镇举行,可谓人山人海,多而不乱。聚礼中,大家回忆这一年当中做过哪些错事,犯过哪些罪行,阿訇要宣讲“瓦尔兹”,即教义和需要大家遵守的事等,最后大家互道“萨俩目”问好。

      会礼结束后,举行的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宰牛、羊、骆驼献牲。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每人宰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一峰骆驼。宰牲时不允许宰不满两岁的小羊羔和不满三岁的小牛犊、骆驼,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选体壮健美的牲灵。所宰的肉一般分为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馈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宰牲典礼完成后,家家户户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有的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吃油香,同时,还要去游坟,缅怀先人。

      古尔邦节

      “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历12月10日,即朝觐期的最后一天。当日,朝觐者要进行宰牲。经济条件宽裕的*要在*历12月10~12日3天之内宰牲,逾期无效。我国*特别重视古尔邦节,是日皆盛装参加会礼,游坟诵经、缅怀先人宴请亲友,有条件者宰牲。我国新疆地区各族*还举行丰富多采的文艺联欢,以示庆祝。现已成为*信仰*的10个少数民族的民族节日。

[阅读全文]...
  • 节日*俗的诗句

  • 节日
  • 节日*俗的诗句(精选80句)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日*俗的诗句(精选80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4、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5、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6、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7、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8、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0、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1、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12、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1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4、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15、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16、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7、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18、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9、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2、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5、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6、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8、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9、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0、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33、帽堕笑凭纤手取。——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4、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5、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6、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3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40、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1、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42、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44、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5、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6、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4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9、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阅读全文]...
  • 关于节日*俗的诗句

  • 节日
  •   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红萸佩、空对酒。——潘希白《大有·九日》

      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4、名字因农具,襟怀属钓蓑。——张镃《寒食》

      5、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6、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7、倚楼起把绣针小。——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8、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9、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0、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11、流阴稍已多,馀光亦难取。——柳恽《七夕穿针》

      12、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1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14、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15、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赵时春《原州九日》

      16、半夜灯残鼠上檠。——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7、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18、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9、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2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2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22、永夜闲阶卧桂影。——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2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5、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6、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7、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28、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9、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30、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31、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33、帽堕笑凭纤手取。——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4、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5、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6、不效艾符趋*俗,但祈蒲酒话升*。——殷尧藩《端午日》

      3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九日悲秋不到心。——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40、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41、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刘镇《柳梢青·七夕》

      42、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44、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5、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46、梦入蓝桥,几点疏星映朱户。——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47、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9、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51、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俗的诗句

  • 节日
  • 描写节日*俗的诗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以下是“节日*俗的`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6、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9、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2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郑刚中《寒食》

      28、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9、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3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6、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9、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0、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2、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3、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5、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47、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8、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9、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俗的诗词

  • 节日,古诗文
  • 描写节日*俗的诗词

      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节日*俗的'诗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6、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9、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2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郑刚中《寒食》

      28、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9、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3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6、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9、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0、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2、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3、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5、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47、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8、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9、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阅读全文]...
  • 描写节日*俗的诗词

  • 节日
  • 描写节日*俗的诗词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节日*俗的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6、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9、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0、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1、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12、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13、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夜色银河情一片。——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5、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6、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7、江乡时节逢寒食,花落未将春减色,岭南能有几多花,寒食临之扫春迹。——郑刚中《寒食》

      18、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李甲《帝台春·芳草碧色》

      19、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21、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22、世间离恨何年罢。——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23、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24、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26、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27、欲将诗句慰穷愁,眼中万象皆相识。——郑刚中《寒食》

      28、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9、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30、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3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高翥《清明日对酒》

      35、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吕本中《南歌子·驿路侵斜月》

      36、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37、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8、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39、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严蕊《鹊桥仙·碧梧初出》

      40、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1、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42、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3、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4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5、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46、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47、归雁横秋,倦客思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8、丹心终不改,白发为谁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49、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刘镇《柳梢青·七夕》

[阅读全文]...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 春节,放假
  • 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古诗与*俗,欢迎大家分享。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春节的《元日》诗。春节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中影响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传说四千多年前,我国已开始有欢度新春的活动。

      以“春节”来称农历元旦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几千年来,我国历法一直采用农历(阴历),辛亥革命后改用公历(阳历),因此出现了两种“年”和两个“元旦”。为了区分农历和公历两个“元旦”,又因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在农历年前后,所以就把农历年称作“春节”,意味着冬去春来。春节的种种*俗,表达着人们祈求国泰民安、生活幸福的心愿。

      祭灶

      除尘

      我国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又叫“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止。从“小年”到“除夕”,叫“迎春日”。民间从“小年”开始,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

      “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扫尘土。”春节搞卫生用的扫帚、簸箕、鸡毛掸子都要用新的,以图吉利。“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功效,因此从祭灶到除夕,澡堂子、理发店熙熙攘攘门庭若市。农村还要杀猪宰羊,欢庆新春佳节。

      除夕夜俗称“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夜晚。是日庭院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春联、年画、门神都粘贴整齐,门前高挂红灯,家家要蒸年糕。男女老少里里外外都换上新衣,妇女儿童更要精心打扮。过去年轻妇女头上戴着红绒福字和各式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头上也插朵红石榴花,人人盛饰,个个艳装,好一派节日景象。

      除夕之夜,家人团聚,拜家庙、祭祖宗、吃团圆饭。亲朋邻里互相拜贺,谓之“辞岁”。全家包饺子,做年饭,玩牌,饮酒,谈古论今,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儿童更是放鞭炮、抖空竹,欢呼雀跃,闹个不休。庭院遍撒芝麻秸秆,人行其上谓之“踩岁”。烧松柏枝谓之“驱岁”。岁与祟谐音,踩岁,驱岁,是为了驱鬼祟,祛不祥。

      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守岁的人盼到子时到来,就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三元”之时,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是春节活动的高潮。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花灯竞放,烧纸焚香,送玉皇大帝回天宫,迎诸神和灶王回人间。祭祖后吃饺子。元旦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是我国人民新春期间,书写张贴于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故又名“对联”“对子”或“春帖”。其特点,对仗工整,*仄协律。它是古典诗、词、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新春贴春联,早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它源远流长,影响很广,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喜爱,而且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颇受欢迎。

      春联的前身叫“桃符”,写春联叫“题桃符”。

      据记载,春联始于成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现在公认是第一幅春联。联文是“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孟昶写联句,原本是表示吉祥之意。谁知就是在这新的一年刚开始时(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后蜀,俘虏了孟昶等,并派遣吕余庆做成都的地方官。同时宋太祖把自己的生日称为“长春节”。孟昶的春联仿佛是未卜先知的谶语,成了亡国的先兆。在相信图谶和迷信的古代,这种巧合,产生了神秘而巨大的影响。人们便认为贴春联可以祈祷。于是文人墨客竞相效法。他们贴出吉祥如意的美好词句,希望在新的一年也能如愿以偿,于是相沿成*,天下流行。

      从孟昶作春联开始,又经历了宋、元等朝代,桃木板渐为纸张(黄色纸或红色纸)所代替,但人们还称呼它为“桃符”。苏东坡诗云:“老去怕看新日历,退归还拟旧桃符”,可以为证。

      《挂年画》

      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这首吟年画的诗,描绘了春节将至,家家户户挂年画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由于每逢春节之际张贴,故称年画。年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出现的是“门画”,俗称“门神画”,是由古代人“驱凶避邪”的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的。正式称年画,始于清代的光绪年间。

      《春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的一则灯谜,谜底即爆竹。新春时节,爆竹声声,震耳欲聋,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俗。

      燃放爆竹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庭燎》。其诗曰:“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庭燎”是庭院里点燃的火烛,古代的烛,用的是麻竹或苇竿,一烧起来,竿内的'空气膨胀,发生噼噼啪啪的响声,“鸾声将将”就是描写这些竹竿爆裂发出的声音。一直到唐代,古代人用的都是这种名副其实的“爆竹”。唐代诗人来鹄的《早春》诗还有这方面的描写:“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爆竿”也就是“爆竹”。

      《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唐代张祜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时热闹而富有色彩的灯节活动。

      传说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俗。古代人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又称“元宵节”。

      《诗曰》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清代诗人李调元的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两百多年前的元宵节实况。

      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全家团圆和睦,并借以表达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的心愿。

      《打灯谜》

      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

      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

      猜灯谜,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正是“猜谜”。谜灯,是一种文字联想的游戏,它给节日带来欢乐。每逢元宵佳节,人们制成谜条悬灯贴挂,前来猜谜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阅读全文]...
  • 表现节日*俗的诗句汇总

  • 节日,文化
  • 表现节日*俗的诗句汇总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句了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现节日*俗的诗句,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除夕: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诗句:《附三醉立春》:“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1、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2、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怕闻井叶西风到。吴文英《秋蕊香七夕》

      4、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5、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6、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韩偓《夜深》

      7、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8、天上、未比人间更情苦。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9、深村时节好,应为去年丰。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0、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11、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12、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13、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4、一年佳节过西厢。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5、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1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7、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18、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9、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0、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

      21、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2、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23、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24、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25、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阅读全文]...
  • 中元节节日*俗

  • 中元节,节日
  • 中元节节日*俗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节日*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祭祖*俗

      祭祖民间信仰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贵州省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浙西南(处州一带)称此节为“七月半”又称“鬼节”。晚上一般不让小孩子在外面,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闽南地区也是过整个月的鬼节。

      广东省

      曲江县瑶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七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 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 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 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新加坡

      华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新加坡特别热闹,持续长达一个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华人传统节日。不说别的,单单在阴历七月期间的歌台遍地开花,通常一个晚上十几场,每场观众至少一两千名。另外每晚还有多场中元宴会,一个月下来,参与中元节活动的民众少说也有六七十万人次,包括办歌台、宴会、购买福物与祭品等等的开销,整个中元节的总花费估计是上亿元。

      烧包

      烧包:“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放焰口

      [放焰口]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普渡拜拜

      [普渡拜拜]七月十五日下午,大家便开始准备黄昏的大拜拜。祭坛上各种牲礼及水果摆上几百盘,杀猪几十条甚或百多条,米谷整卡车,鱼山、内山耸立着,极尽铺张能事,与“做醮”相同。另请和尚或道士登坛作法诵经,引渡孤魂野鬼,回归天地,有时也上演钟旭道捉鬼等民间戏曲。 孟兰盆法会: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谓的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的法会中,和尚诵经,盆罗百味,供养僧众,功德无量。

      抢孤

      [抢孤]在普度的广场上搭起高丈余的台子,上面放满各式各样的供品。普度完毕,主持人一声令下,大家就蜂拥而上抢夺,因为没有秩序易造成伤亡,所以清朝下令停办。民国八十一年宜兰头城再度举办此活动,仍延袭旧制,架高*四层楼的棚子,上放置十三盏食物和纯金牌。参加的队伍以每五人一组,每队各据一根柱子,待主办者一下令,选手便奋不顾身望往上攀爬。由于有游戏规则所以没有混乱的场面,是一项值得提倡的民俗体育。抢孤由来:因为七月普度鬼魂群集,为了怕它们流连忘返,所以有人发明此活动。据说当鬼魂看到一群比自己还要凶猛抢夺祭品的人时,会被吓得逃开。

      中元节不但要上香,上香还很有讲究。香的颜色现在社会上一般都只有红、黄、青三种,这三种香并非凡是烧香都可用,其中是有着明显区分的。红色代表喜庆,一般用于喜事场中,过时过节,搞庆祝方面最为合理。黄色代表敬意,一般用于祝寿、请神、拜佛、解灾,最为合理。青色代表阴暗的含意,一般用来收鬼、送花盘、开灵、做斋等事方可。

      在每次上香前,都宜先考虑要上什么颜色的香才好,才能得到上乘福荫,才不会上错香。不论什么东西,都不是越多越好,上香亦是有极限的,一般上香是一柱为好(三支),一柱为开泰香,主家庭圆满,父慈子孝,福禄齐来,健康长寿。三柱(九支)为进取香,主六亲和睦,地邻安稳,名利双收,健康长寿。九柱(又称为九品,把香横顺插成三柱一排,四方形体)为转还香,可以四通八达,转迁升位,万物不存,四大皆空。此香一般情况不可烧,用于每年正月初一去旧迎新。

      在桂东的*俗中,“七月半”是清明节之后的另一重要的祭祀时节。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清明节往往聚族而祭,“七月半”大多是一家之祭。自七月之初,在墟市街道中就可看到成山的祭品,冥纸、冥衣、灵屋、线香和鞭炮,琳琅满目。自初十日开始,家家户户便要将厅堂打扫干净,神龛前置香案、置先祖牌位,备酒肴馔品连日供奉,以迎故祖。

[阅读全文]...
  • 朝*的传统节日*俗

  • 传统节日,修养
  • 朝*的传统节日*俗

      朝鲜民族,又称韩民族、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样的吧。

      1、朝鲜人春节:

      能歌善舞的朝*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2、上元节:

      朝*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3、婴儿生日节:

      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4、洗头节:

      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5、六一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宴请宾客。筵*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最为讲究和隆重。

      6、千人针

      “千人针”指的是经多人之手缝制的一条有文图的布带。当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这一*俗是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与它交手,都因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这妖魔,到处寻求方法。有1000个媳妇(自然不能用寡妇)来缝制,这一条带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便可打败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真的打败了妖魔。于是“千人针”便成了胜利保障的象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谁家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人缝这千人针,以图吉利。

      *代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又有所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略*东北时,住在延边的许多朝*爱国妇女,不论有无家人入伍,她们都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

      7、燃灯节:

      用柞木烧成木炭,压成粉末,搀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到了夜晚,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与秋夕,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妇女们进行跳板、秋千比赛。

      8、端午节

      旧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朝*的传统节日中民俗体育活动最热闹的节日。在过去,每到端午节,朝*聚居的城镇和乡村普遍开展各种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有秋千、跳板、摔跤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端午秋千。

      9、秋夕

      旧历八月十五称作秋夕,也叫中秋节。这时早稻可以推出新米,各种果类也成熟了,到了秋夕这天,人们带着用新米做的食品和新鲜水果,到自家的坟地去除草和祭祀。秋夕的传统食品是松饼。这天,朝*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内脏切割成小块,分成好多份儿,穿在荆条上分给各户。秋夕也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如摔跤、秋千、跳板等,有的村屯还举行斗牛赛。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句子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语录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说说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名言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诗词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祝福

节日*俗的古诗小报 - 心语

推荐词条

修饰美丽的古诗词 乞巧带拼音版的古诗 描写古代朝代的古诗 调侃自己生日的古诗 描写古人刻苦读书的古诗 形容古代女子美貌的古诗 端午节的古诗文朗诵 文学经典的古诗 古诗苔的阅读心得 夕阳的古诗 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词 浓浓乡愁的古诗 风这首古诗的思想感情 与山海关有关的古诗词 祝新人的古诗 描写雨停风起的古诗 境字开头的古诗 古诗朱喜的诗意 古诗文中的文化 风的这首古诗 关于古诗的手帐本 有蚌的古诗 段字开头的古诗 路行难的古诗 与风字有关的古诗 顺应时代发展的古诗 关于企业创建文明的古诗词 古诗马的图片 重塑三观的古诗 中考范围古诗词描写的画面 关于人生智慧的古诗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