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关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描写苏幕遮的古诗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描写苏幕遮的古诗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苏幕遮翻译及原文(苏幕遮古诗意思全解)

  •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①溽(rù)暑:潮湿闷热。②侵晓:拂晓。③宿雨:昨夜的雨。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潮湿的暑气。鸟雀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声。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一阵风吹来,荷叶一团团舞动起来。

    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久久地客居在长安。五月的渔夫你还记得我吗,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客居京师期间,全词以荷花为中心,表达了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上片写景,重在描绘荷花姿态。“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词人先渲染环境,由室内写到室外,由静景写到动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燎香消暑,茅檐间鸟雀欢呼天气转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接着往远处看去,看见了一幅美好的雨后风荷图:清晨的阳光洒在荷叶上,将叶面上残留着的夜雨轻轻蒸干。水面清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几句词生动地描绘出了荷花的神貌,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抒情,写梦回家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几句直抒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感叹自己的羁旅生涯,不假雕饰,*白如话。“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不言自己思念亲戚故旧,却问渔夫是否思念自己,从对面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思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末两句转为虚景,与前文相呼应,词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他的思乡之情实在无法遏制,竟梦到自己划着小舟驶入莲花塘中了。

    这首词语出天然,而词境甚高,正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

[阅读全文]...
  • 苏幕遮的诗意

  • 诗意
  •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3、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4、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5、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6、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7、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8、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9、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诗意: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曦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m.ju.51tietu.net)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诗集

  • 苏幕遮诗集

      《苏幕遮.荷塘月色》

      断桥边,芳草路。何事秋风,吹皱眉弯去?

      一片莲花香几度。问我谁知,识得莲心苦。

      月无边,花不语。人在窗前,梦在云深处。

      最负多情终不顾。烛泪偷零,残照生寒露。

      十月七日

      《苏幕遮.寒露秋晨》

      晓风干,秋色暮。月落乌啼,谁会凭栏伫。

      楼外有楼花有主。一叶知秋,零落秋千去。

      雁归来,人在否?芳草王孙,梦断知何处?

      一往情深深几许。许了心期,还被心期误。

      十月八日

      《苏幕遮.花期》

      绿窗开,黄叶落。坐起登楼,听尽秋离索。

      欲止还休风又作。楼上愁人,远上云漂泊。

      月朦胧,花淡薄。花下无期,谁把清欢酌?

      鸿雁来时书不托。只影徘徊,只道当时错。

      十月十一日

      《苏幕遮.秋梦》

      落花时,明月夜。灯火阑珊,背影秋千下。

      雁字回时人去也。庭院深深,红叶潇潇洒。

      月频移,花不嫁。独立中宵,悲感心无那。

      去也匆匆来也罢。梦里曾逢,多少秋凉话?

      十月十五日

      《苏幕遮.镜花水月》

      水中花,江上月。照影谁来?杳杳音尘绝。

      何处箫声吹落叶?不是风声,只是心声说。

      恨悠悠,情切切。杨柳池边,终日无人折。

      露滴青衫红泪热。不会相思,才会无离别。

      十月十六日

      《苏幕遮.秋景》

      月迟迟,风渐渐。暗损残荷,一寸秋波剪。

      醉里落花人独看。灯火黄昏,寂寞江南岸。

      柳丝长,春梦短。夜半歌声,懒把人消遣。

      无可奈何秋又半。露冷长天,芳草无心恋。

      十月二十日

      《苏幕遮.独坐》

      藕花残,梨叶堕。化蝶翩翩,无数秋千过。

      念起西风云梦破。寂寞清秋,冷月眠烟火。

      泪阑干,心已锁。不语心情,独自空街坐。

      且待谁来谁待我?金凤花开,零落无因果。

      十月二十二日

      《苏幕遮.秋思》

      水迷天,烟著柳。依约黄昏,明月何时有?

      可惜落花离别后。魂断香消,谁解胭脂扣。

      雁归来,人在否?窗里人愁,窗外秋声漏。

      往事不应偷顾首。莫道消魂,帘卷西风瘦。

      十月二十五日

      《苏幕遮.独立》

      月明中,云散后。占断韶光,憔悴东墙柳。

[阅读全文]...
  • 《苏幕遮·怀旧》原文及翻译

  • 怀旧
  • 《苏幕遮·怀旧》原文及翻译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幕遮·怀旧》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这首词的主要转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融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融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于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衬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举举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于,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于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举举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转,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衬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衬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达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转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融地说,是阔于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于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于,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范仲淹

      范仲淹(9*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阅读全文]...
  • 梅尧臣《苏幕遮草》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苏幕遮·草

      朝代:宋代

      作者:梅尧臣

      原文:

      露堤*,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

      ⑴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⑵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⑶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⑷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⑸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⑹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⑺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⑻王孙:贵族公子。

      ⑼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鉴赏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澈、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以上,作者描摹出春草的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臣游少年的春风得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消逝。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阅读全文]...
  • 关于苏幕遮的散文诗

  • 关于苏幕遮的散文诗

      苏幕遮·碧罗裘,金发杵

      碧罗裘,金发杵。

      把酒花间,花下人独醉。

      影频酌喃喃语,犹怨西风,尽掠离人去。

      马披霜,人带月。

      负手东庐,庐外青崖路。

      长恨浮生多思旅,驿外夕阳,木叶潇潇落。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

  • 感情,思想,诗人
  • 苏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下面是苏幕遮范仲淹思想感情,请参考!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苏幕遮》表达作者羁旅乡思之情。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翻译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拓展阅读:

      苏幕遮范仲淹名句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中描写的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的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就把“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则是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我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

  • 阅读
  •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怀旧》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8、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8、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1分)

      9、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1分)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 诗人
  •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鉴赏。欢迎阅读!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芳草:芬芳的青草。

      2.黯:心情悲伤。

      3.旅思:旅中愁怀。

      [意象]

      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造语奇丽,深切婉曲,耐人寻味。

      [评析]

      《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我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拓展: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介绍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范仲淹的苏幕遮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词牌名苏幕遮介绍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幕,一作“莫”或“摩”。这个曲调源于龟兹乐,本为唐高昌国(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慧琳为疏勒国人。)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这个曲调一般认为在唐以前的北周时已传人中原,初唐时浑脱舞曾盛行一时,《旧唐书·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那时不在七月举行,而是在寒冷的腊月。《旧唐书》中宗本纪云:“(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上中宗书日:“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日‘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赢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说明这个舞乐是“胡虏之俗”,人们在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据学者考证,“浑脱”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高昌”之风俗云:“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人俞*伯《唐宋词选释》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苏幕遮》的曲名正是源于歌舞者的这种服饰,因而得名。唐玄宗时,由于这种“泼寒胡戏”被朝臣视为胡虏之俗而有伤风化,玄宗于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颁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断”,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苏幕遮”在民间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且由泼寒的胡戏变成了驱鬼消灾的民俗。

      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载改曲名,沙陀调者改名“宇宙清”,金风调者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涉),水调者不改。此调唐时曲辞原为七言声诗体,玄宗时宰相张说《燕公集》卷十载《苏摩遮》五首,皆作七言绝句体,有和声。其一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张说于题下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苏幕遮》又有长短句体,录于敦煌曲传辞,有“聪明儿”二首及《五台山曲子》一套六首(均见《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注“寄在《苏幕遮》”。敦煌曲子词中这八首《苏幕遮》均为双调,六十二字,体格与宋时所传《苏幕遮》悉同。可见唐人的创调之功,有宋词人即沿用此体。宋·周邦彦《*集》入般涉调(黄钟羽)。周邦彦词有“鬓云松”之句,故又名“鬓云松令”。

      此调为重头曲,每段由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两个五字句和一个七字句组成,句式富于变化,韵位适当,调情和婉。范词为怀旧之作,很能体现此调特点。周邦彦词写夏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宋人多以此调抒写闲适情趣,亦用以酬赠友人。宋季柴元彪《客中独坐》抒写旅愁,流美和婉,为此调优秀之作:“晚晴初,斜照里。远水连天,天外帆千里。百尺高楼谁独倚。滴落梧桐,一片相思泪。马又嘶,风又起。断续寒砧,又送黄昏至。明月照人人不寐。愁雁声声,更切愁人耳。”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代表。此调只有此体,宋元人俱如此填。前段第三、四句,梅尧臣词“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乱”字、“雨”字俱仄声。第五句,苏轼词“一局选仙逃暑困”,“一”字、“选”字俱仄声。第六、七句,苏词“笑指尊前,谁向清宵*”,“笑”字仄声,“谁”字*声。后段第三句,张先词“回首旗亭”,“回”字*声。第四句,苏词“谁敢争先进”,“谁”字*声。第五句,杜安世词“独上高楼临春霭”,“独”字仄声。杨*词“溪上故人无恙否”,“故”字仄声。第六、七句,张先词“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两“天”字俱*声,“有”字仄声。谱内可*可仄据此,若《花草粹编》无名氏词前段起二句“与君别,情易许”,别字仄声,此亦偶然,不必从。

[阅读全文]...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沈香

  •   《苏幕遮·燎沈香》

      作者:周邦彦

      原文:

      燎沈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1、燎(liáo):细焚。

      2、沈香:沈,现写作沉。沈(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3、溽(rù)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溽,湿润潮湿。

      4、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5、侵晓:拂晓。侵,渐*。

      6、宿雨:隔夜的雨。

      7、清圆:清润圆正。

      8、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9、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作者是钱塘人,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

      10、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旅:客居。

      11、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12、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明月湾。”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翻译: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东张西望的在屋檐下的“言语”。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着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词中少数的例外。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体现出荷叶的圆与青翠。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这几句构成了一幅恬淡、清丽的美景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m.ju.51tietu.net)“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周邦彦的词以典雅着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句子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语录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说说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名言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诗词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祝福

描写苏幕遮的古诗 - 心语

推荐词条

朋友圈说说设置权限 一切顺其自然的说说 有关于佛的说说 关于女生伤感说说长篇 关于p图的说说 说不出的滋味说说 关于嘴唇的说说 关于不守承诺的说说 现实生活的说说 一个人不想吃饭的说说 不跟别人计较的说说 不再生气的说说 贪吃的搞笑说说 社会路难走说说 关于自己笨的伤感说说 失恋说说一看就哭 品味生活的说说 真心的累了的说说图片 心情惆怅的说说 放松心情的说说简短 清明节下雨的说说 关于女神的说说大全 谎话说了太多的说说 父情节说说 朋友变心的说说 关于对方不爱你的说说 很想回到从前的说说 表达心情着急的说说 让人评论的说说跟队形 学会忍耐懂得放下说说 早上收到红包的说说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