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苏幕遮的词 >

古诗苏幕遮的词

关于古诗苏幕遮的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包括句子、语录、说说、名言、诗词、祝福、心语等。如果古诗苏幕遮的词页面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

句子: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句子。
语录: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名人语录
说说: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qq说说、微信朋友圈说说。
名言: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名人名言、书籍名言。
诗词: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古诗词、现代诗词、千古名句。
祝福语: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祝福祝贺词。
心语:即与古诗苏幕遮的词相关的早安、晚安朋友圈心语。

  • 苏幕遮翻译及原文(苏幕遮古诗意思全解)

  •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①。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②。叶上初阳干宿雨③。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释】

    ①溽(rù)暑:潮湿闷热。②侵晓:拂晓。③宿雨:昨夜的雨。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潮湿的暑气。鸟雀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说话声。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叶清润圆正,一阵风吹来,荷叶一团团舞动起来。

    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我家本在吴越一带,却久久地客居在长安。五月的渔夫你还记得我吗,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客居京师期间,全词以荷花为中心,表达了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上片写景,重在描绘荷花姿态。“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词人先渲染环境,由室内写到室外,由静景写到动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燎香消暑,茅檐间鸟雀欢呼天气转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接着往远处看去,看见了一幅美好的雨后风荷图:清晨的阳光洒在荷叶上,将叶面上残留着的夜雨轻轻蒸干。水面清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几句词生动地描绘出了荷花的神貌,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片抒情,写梦回家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几句直抒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感叹自己的羁旅生涯,不假雕饰,*白如话。“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不言自己思念亲戚故旧,却问渔夫是否思念自己,从对面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思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末两句转为虚景,与前文相呼应,词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他的思乡之情实在无法遏制,竟梦到自己划着小舟驶入莲花塘中了。

    这首词语出天然,而词境甚高,正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

[阅读全文]...
  • 苏幕遮的诗意

  • 诗意
  •   《苏幕遮》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2、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3、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4、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5、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6、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7、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8、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9、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诗意: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曦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着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m.ju.51tietu.net)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诗集

  • 苏幕遮诗集

      《苏幕遮.荷塘月色》

      断桥边,芳草路。何事秋风,吹皱眉弯去?

      一片莲花香几度。问我谁知,识得莲心苦。

      月无边,花不语。人在窗前,梦在云深处。

      最负多情终不顾。烛泪偷零,残照生寒露。

      十月七日

      《苏幕遮.寒露秋晨》

      晓风干,秋色暮。月落乌啼,谁会凭栏伫。

      楼外有楼花有主。一叶知秋,零落秋千去。

      雁归来,人在否?芳草王孙,梦断知何处?

      一往情深深几许。许了心期,还被心期误。

      十月八日

      《苏幕遮.花期》

      绿窗开,黄叶落。坐起登楼,听尽秋离索。

      欲止还休风又作。楼上愁人,远上云漂泊。

      月朦胧,花淡薄。花下无期,谁把清欢酌?

      鸿雁来时书不托。只影徘徊,只道当时错。

      十月十一日

      《苏幕遮.秋梦》

      落花时,明月夜。灯火阑珊,背影秋千下。

      雁字回时人去也。庭院深深,红叶潇潇洒。

      月频移,花不嫁。独立中宵,悲感心无那。

      去也匆匆来也罢。梦里曾逢,多少秋凉话?

      十月十五日

      《苏幕遮.镜花水月》

      水中花,江上月。照影谁来?杳杳音尘绝。

      何处箫声吹落叶?不是风声,只是心声说。

      恨悠悠,情切切。杨柳池边,终日无人折。

      露滴青衫红泪热。不会相思,才会无离别。

      十月十六日

      《苏幕遮.秋景》

      月迟迟,风渐渐。暗损残荷,一寸秋波剪。

      醉里落花人独看。灯火黄昏,寂寞江南岸。

      柳丝长,春梦短。夜半歌声,懒把人消遣。

      无可奈何秋又半。露冷长天,芳草无心恋。

      十月二十日

      《苏幕遮.独坐》

      藕花残,梨叶堕。化蝶翩翩,无数秋千过。

      念起西风云梦破。寂寞清秋,冷月眠烟火。

      泪阑干,心已锁。不语心情,独自空街坐。

      且待谁来谁待我?金凤花开,零落无因果。

      十月二十二日

      《苏幕遮.秋思》

      水迷天,烟著柳。依约黄昏,明月何时有?

      可惜落花离别后。魂断香消,谁解胭脂扣。

      雁归来,人在否?窗里人愁,窗外秋声漏。

      往事不应偷顾首。莫道消魂,帘卷西风瘦。

      十月二十五日

      《苏幕遮.独立》

      月明中,云散后。占断韶光,憔悴东墙柳。

[阅读全文]...
  •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苏幕遮范仲淹诗词注释)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又名“古调歌”、“云雾敛”、“鬓云松”、“鬓云松令”等,最初起源于龟兹乐,唐玄宗时用作教坊曲,后用作词调。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该词调句式富于变化,韵味适当,调情和婉,多用于怀旧思念之作。注:

    1.龟兹:qiū cí

    2.双调:词的格式,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段在词中被称为“片”或“阙”。不分段的被称为小令或者单调,分两段的被称为双叠或者双调,分三段、四段的被称为三叠、四叠。

    3.正体、变体: 格律词的写作要按词谱的格式要求,这些格式是被约定俗成固定下来的,被称为定格(正格、正体);一个词牌除正体之外还有其他的格式,叫做变格(变体)。

    4.格律

    仄**,*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中仄**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仄**,*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仄仄。中仄中*,中仄**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加黑字为押韵字,韵部为《词林正韵》第三部。中字表示可*可仄。)

    这首词在谋篇上采用铺垫的方法,先用景物来铺垫、融情于景,而后直抒胸臆、表达情感,即我们熟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下片七句为三字句式、四字句式、五字句式、七字句式的交替使用,富于变化,节奏强烈而优美,抒情适宜。三字句“碧云天”与“黄叶地”、“黯乡魂”与“追旅思”,对仗工整。

    上片写景,选取常见却经典的意象:“云”、“天”、“叶”、“地”、“波”、“烟”、“山”、“斜阳”、“水”、“芳草”,从视觉出发,着重于色彩,描绘了一幅宏大、空灵的秋景图。词人融情于景,萧瑟惆怅寂寥之情,藏于落叶、秋波、寒烟、芳草之中;怀旧思乡之情,藏于天、地、山、水、斜阳之中。一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反衬出词人浓郁强烈的情感,同时引出下片的直抒之情。

    下片抒情,每一句都饱含词人的惆怅思乡之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直言思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反言思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对思乡之情的拔高,拔至最高处,留下无穷回味、无限黯然。

    词人融开阔的大景、怀旧思乡之情于一体,独具一格,表达着其广阔胸襟、绵绵柔情。

    这首词,有刚有柔,刚柔并济,读来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 范仲淹:苏幕遮

  •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别本题作《别恨》或《怀旧》,抒写作者秋天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用多彩的画笔绘出绚丽、高远的秋景,意境开阔。“碧叶天,黄叶地”为传诵名句。词的下片表达客思乡愁带给作者的困扰,极其缠绵婉曲。以夜不能寐、楼不能倚、酒不能消解三层刻画,反言愈切。煞拍酒化为泪,消愁之物反酿成悲戚之情,最为警策。前人颇诧异镇边帅臣“亦作此消魂语”。《左庵词话》解释说:“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此说可谓得之。

[阅读全文]...
  • 关于秋愁的古诗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 怀旧,经典
  •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 的赏析,供大家阅读。

      《苏幕遮(怀旧)》 原文:

      作者: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关于秋愁的古诗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赏析

      《苏幕遮(怀旧)》 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阅读全文]...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译文及鉴赏

  • 古诗文
  •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译文及鉴赏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幕遮·燎沉香》

      宋代: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苏幕遮·燎沉香》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苏幕遮·燎沉香》注释

      燎(liáo):烧。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沈,现写作沉。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旅:客居。

      楫(jí):划船用具,短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苏幕遮·燎沉香》赏析一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生发开去,梦回故乡。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里写的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词人点燃了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在词人眼里,鸟雀仿佛有着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她们也会“呼”也爱“窥”,如同调皮的孩子一般活波可爱。这几句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作者是在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国学大师王国维评:“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先不说神理如何,但是字句的圆润,就足以流传千古。至于神理或说神韵,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把这三句译成白话:“清晨的.阳光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远远望去,仿佛一群身着红裳绿裙踏歌起舞的江南女子!”词人之所以睹荷生情,把荷花写的如此逼真形象,玲珑可爱,因为他的故乡江南就是芙蓉遍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乡情,下片开头他就扪心自问,何时才能重归故里呢,那美丽的吴门,苏小小居住的地方。“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厌倦,在其它作品中词人一再以“京华倦客”自称,可见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结尾三句,词人恍惚间飞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莲叶……这时词人忍不住喊道:打鱼的大哥,还记得我吗?我是美成啊!情到深处意转痴,词人用一个白日梦结尾,给人留下无限的情思和遐想。

      这首词写游子的思乡情结,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苏幕遮·燎沉香》赏析二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上片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燎沉香,消溽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种香料,“溽[rù]暑”指湿热的夏天。这两句说:点燃(燎)起沉香,来驱除夏天的湿热之气。作者在室内闷热难忍,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是说: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呢。“呼睛”,欢呼天晴了。“侵晓”:天刚亮。“窥”,偷看。“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荷塘景色。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故乡遥,何日去?”眼前的景色使作者思念起故乡来了,而故乡那么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说:我本是南方吴地人,却长期在北方做官。“吴门”指苏州,这里用来代指南方。“长安”在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久作长安旅”是说自己长期客居在京城做官。明明是作者长期客居,思念家乡,可是他偏偏不说自己,而是从家乡的朋友着笔,说“五月渔郎相忆否?”旧历五月,已是夏天,正是词人写这首词的季节。“渔郎”,这里指从前跟作者一起钓鱼或打鱼的朋友,不知你们还想念我吗?这里还含有作者在想念这些朋友的意思,这个意思通过“相忆”的“相”字透露出来。作者怎么想念呢?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想念同这些朋友乘着小船,打着木桨(小楫),穿行在家乡那长满荷花的小河塘里。“芙蓉”,即荷花。“浦”,指河塘。一个“梦”字点明这些只不过是作者的梦影,这个“梦”字也含有不过是梦想罢了的意思。这就表明了他强烈的思乡情绪和回不了故乡的矛盾心理。

      这首词构成的境界,确如周济所说:“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词选》)而周邦彦的心胸,又当如陈世所说:“不必以词胜,而词自胜。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见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

      《苏幕遮·燎沉香》赏析三

      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

      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这首词天然真美,不事雕饰,它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这在周邦彦以雕饰取胜的词作中当为别具一格之作,陈延焯称赞此词“风致绝佳,亦见先生胸襟恬淡。”词人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乡“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所赋予的吗?

      《苏幕遮·燎沉香》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至公元1086年(宋哲宗元祐元年)之间,当时周邦彦一直客居京师,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苏幕遮·燎沉香》作者介绍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集》传世。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范仲淹注音版

  • 诗人
  • 苏幕遮范仲淹注音版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苏幕遮范仲淹注音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ū mù zhē

      苏幕遮

      bì yún tiān , huáng yè dì , qiū sè lián bō , bō shàng hán yān cuì 。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shān yìng xié yáng tiān jiē shuǐ , fāng cǎo wú qíng , gēng zài xié yáng wài 。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àn xiāng hún ,zhuī lǚ sī ,yè yè chú fēi , hǎo mèng liú rén shuì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míng yuè lóu gāo xiū dú yǐ , jiǔ rù chóu cháng , huà zuò xiāng sī lèi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是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是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与“旅思”意思相*。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做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思,但是独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是酒一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这真是欲遣乡思反而更增乡思之苦了。结拍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是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的触发下发展到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体说来,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译文】

      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一】

      这首《苏幕遮》词,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上片大略云:秋天到来时,天高云谈,碧空澄澈,落叶枯黄,萎积满地,寒凉浸透河水,水面腾起凉丝丝的薄雾。黄叶满山衬着斜阳,一齐倒映于河水 之中;枯干了的离离野草,铺向看不见的天边。这实在是一幅肃讽悲凉的秋 来塞外景物图。“夕阳”与“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来、生气渐弱的意象极易唤起人们的愁肠;“芳草”本无感情,但在仅靠野草点缀的荒原上,却令人无限依恋。这一来是因为芳草铺向斜阳之外的远方,直接沟通内地家乡;二来是因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人却一年年老去,谁知下一次春草萌发时,征人是否 还能看得见呢?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恒的自然界与短暂的人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感慨?

      下片大略云:塞上秋景一片凄凉,不由得征人乡思缠绵,心绪黯然,忆别念新,长夜难寐,只要一合上眼皮,便梦见与家人团聚。夜半梦醒,格外凄苦。 算了吧,算了吧,任它月色溶溶,楼高望远,还是不要登高纵目、观赏月色吧; 还是借酒消愁,来排遣这漫长孤寂的秋夜吧。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醉意更深地触动心中的离愁,化作点点相思之泪,幽幽地滴落胸前。这实在是典型的游子秋思意绪。“黯”,黯然失色,指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而觉消沉悲切。 “旅思(sì)”,即在外作客的惆怅。“思(sì)”,意念。“黯乡魂”与“追旅思”是下片的中心,是一种心绪的两个方面:怀乡思亲,令人心魂不安;伤别念远,令人忧思怅惘。“黯乡魂”,是对内地的怀想;“追旅思”,是对边愁的体味。

      不过,此词不是普通的游子秋思之作,而是边关统帅写的征人思家之作。 张惠言云:“此去国之情。”(《词选》)许昂霄亦云:“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 语。”(《词综偈评》)从感情基调来说,属缠绵“柔情”、儿女风情,是凄切而非悲壮。继昌云:“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左庵词话》)这本是允洽的评论,有人却格于作者身份,硬要予以分辨,认为其中是关系*的严肃感情。“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见其寄托。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 思;‘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 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扬厉中外, 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黄蓼园《蓼园词选》)这一说法,论者多不以为然。胡云冀《宋词选》即云:“从具体的词看,除了反映出‘去国之情’,很难找出其中有什么‘忧天下’的含意,黄蓼园所赋予这首词的思想意义完全是外加的。” 的确,此词只是边关将士思乡念亲之情的抒写,并未寄寓指斥小人的*之忧。

      词中抒的是什么情,固然须辨别清楚,它是怎样抒情的,更是重要的问题。汪中评论说:“此词目触秋色,牵引一片相思之作也。全词结构正如邹祗谟所云: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所谓丽语即柔语也,以秋景写秋心。” (《宋词三百首注析》)所谓“以秋景写秋心”,讲的正是本词的艺术特色,即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 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提出“应物斯感”、 “情以物迁”的论点,即人的主观感情系由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产生的,也只有凭借外物才能表现出来。唐代日本僧人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进一步提出了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合的见解,即“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 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 相兼始好”。宋以后,对情与景的关系,认识更为深刻,范希文《对床夜话》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及必须“化景物为情思”的见解;明人谢榛《四溟 诗话》更提出“情景孤不自成”之论:“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更明确提 出景语与情语的概念并述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邪?”“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况 周颐《蕙风词话》更明确提出情与景是一致的:“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则概括点明“一切景语皆情语”,“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 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氏所见,与汪中“所谓‘丽语’即‘柔语’也” 相同。此处之“丽语”,即婉丽的景语;“柔语”,即柔媚的情语。范仲淹正是借助对秋色的描写,真切地吐露了征人的“旅思”之情。

      况周颐《蕙风词话·论词》指出:“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范仲淹的《苏幕遮》,正是北宋初年的代表词作,也确能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真切感人。(作者:张永芳)

      【赏析二】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此词言辞婉丽,深情绵邈。内容写羁旅思乡之感。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上阕写景,气象阔大,意境深远,视点由上及下,由*到远。

      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与离情密不可分,它的季节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阕皆为景语,仅"无情"二字点出愁绪,犹是对景而言,不露痕迹。

      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

      "追"字尤显愁情缠绵之形。

      "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其《御街行》词也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此词以大景写哀情,别有悲壮之气。清代张惠言、黄蓼园据词中个别意象,认为此词非为思家,实借秋色苍茫,隐抒其忧国之意。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云:"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即由此词点染而成。

      上阕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天接水”。“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阕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阕的写景转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阕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阕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阅读全文]...
  •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

  • 阅读
  • 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幕遮·怀旧》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一首词作。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幕遮范仲淹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sì):羁旅之思。

      8、这首写羁旅乡愁的词,意境壮阔,“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上片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答案

      8、碧云,黄叶,绿波,翠烟,在作者的笔下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构成了一幅肃飒悲凉的“黄昏秋色图”,(1分)“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1分)

      9、以秋景写秋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诗人心头索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1分)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赏析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蒙,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阅读全文]...
  •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 诗人
  •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及鉴赏

      《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范仲淹的苏幕遮的意象鉴赏。欢迎阅读!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芳草:芬芳的青草。

      2.黯:心情悲伤。

      3.旅思:旅中愁怀。

      [意象]

      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下片尽写相思,直接点出“乡愁”、“旅思”,表达对家园的思念。上片渲染暮秋景色,“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以宏阔的笔势扩展了长天、大地、连波构架清秋的高远背景,而将碧云、黄叶、翠烟三个细节意象填充其间,点染、交融成一幅色彩绚丽、江波奔涌的澄明、空灵的秋色图。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因芳草连接远处的家乡而道出思乡之情,实为隽语。这首词将乡思旅愁写得造语奇丽,深切婉曲,耐人寻味。

      [评析]

      《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庭院。

      [鉴赏]

      这首《苏幕遮》,《全宋词》题为“怀旧”,可以窥见词的命意。

      这首词的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清人谭献誉之为“大笔振迅”之作(《谭评词辨》),实属确有见地的公允评价。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直接使用这首词的起首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的黄叶。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接着大江的流水。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这幅巨景,物象典型,境界宏大,空灵气象,画笔难描,因而不同凡响。更妙在内蕴个性,中藏巧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眼前的秋景触发心中的忧思,于是“物皆动我之情怀”;同时,心中的忧思情化眼前的秋景,于是,“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此内外交感,始能物我相谐。

      秋景之凄清衰飒,与忧思的寥落悲怆完全合拍;秋景之寥廓苍茫,则与忧思的怅惆无际若合符节;而秋景之绵延不绝,又与忧思之悠悠无穷息息相通。所以“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宋邵雍《诗画吟》)。这里,明明从天、地、江、山层层铺写,暗暗为思乡怀旧步步垫底,直到把“芳草无情”推向极顶高峰,形成情感聚焦之点。

      芳草怀远,兴寄离愁,本已司空见惯,但本词凭词人内在的“丹诚”,借“无情”衬出有情,“化景物为情思”,因而“别有一番滋味”。

      下片直抒离愁:望家乡,渺不可见;怀故旧,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离乡愈久,乡思愈深。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稳。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忧从中来,更增惆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如此抒情,妙在跳掷腾挪,跌宕多变。望而思,思而梦,梦无寐,寐而倚,倚而独,独而愁,愁而酒,酒而泪。一步一个转折,一转一次深化;虽然多方自我安慰,终于无法排解。愁思之浓,跃然纸上。其连绵不绝、充盈天地之状,与景物描写融洽无间,构成深邃沉挚、完美融彻的艺术境界。

      拓展:

      范仲淹的苏幕遮的介绍

      《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全词低回宛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了背景;下阕重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其主要特色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范仲淹的苏幕遮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词牌名苏幕遮介绍

      原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幕,一作“莫”或“摩”。这个曲调源于龟兹乐,本为唐高昌国(高昌故城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民间于盛暑以水交泼乞寒之歌舞戏。中唐高僧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亦同‘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指*,慧琳为疏勒国人。)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罗缩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这个曲调一般认为在唐以前的北周时已传人中原,初唐时浑脱舞曾盛行一时,《旧唐书·张说传》:“自则天末年,季冬为泼寒胡戏,中宗尝御楼以观之。”那时不在七月举行,而是在寒冷的腊月。《旧唐书》中宗本纪云:“(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十二月丁未,作泼寒胡戏。”《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并州清源尉吕元泰上中宗书日:“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日‘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浑脱’为号,非美名也。安可以礼义之朝,法胡虏之俗?……《书》曰:‘谋,时寒若。’何必赢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说明这个舞乐是“胡虏之俗”,人们在路上灌水相泼,鼓舞跳跃而索寒。据学者考证,“浑脱”是“囊袋”的意思,原指用牛羊皮制成的革囊,可作渡河的浮囊,也是西域游牧民族用以盛水或奶的工具。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互相泼洒,故称之为“泼寒胡戏”,而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幕遮”。宋·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四载“高昌”之风俗云:“俗多骑射,妇人带油帽,谓之苏幕遮。”*人俞*伯《唐宋词选释》考证,苏幕遮是波斯语的译音,原义为披在肩上的头巾。《苏幕遮》的曲名正是源于歌舞者的这种服饰,因而得名。唐玄宗时,由于这种“泼寒胡戏”被朝臣视为胡虏之俗而有伤风化,玄宗于开元元年(713)十二月七日,曾颁诏书《禁断腊月乞寒敕》,使此俗一度“禁断”,但在上面慧琳的表述中,“苏幕遮”在民间仍得以保存,只是由以前的十一月变为七月初,“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且由泼寒的胡戏变成了驱鬼消灾的民俗。

      据《唐会要》卷三十三载,唐时《苏幕遮》有三曲,分属沙陀调(正宫)、水调(歇指调)、金风调,天宝十三载改曲名,沙陀调者改名“宇宙清”,金风调者改名“感皇恩”(与《教坊记》所载“感皇恩”无涉),水调者不改。此调唐时曲辞原为七言声诗体,玄宗时宰相张说《燕公集》卷十载《苏摩遮》五首,皆作七言绝句体,有和声。其一云:“《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张说于题下注云:“泼寒胡戏所歌,其和声云‘亿岁乐’。”《苏幕遮》又有长短句体,录于敦煌曲传辞,有“聪明儿”二首及《五台山曲子》一套六首(均见《全唐五代词》卷七“敦煌词”),注“寄在《苏幕遮》”。敦煌曲子词中这八首《苏幕遮》均为双调,六十二字,体格与宋时所传《苏幕遮》悉同。可见唐人的创调之功,有宋词人即沿用此体。宋·周邦彦《*集》入般涉调(黄钟羽)。周邦彦词有“鬓云松”之句,故又名“鬓云松令”。

      此调为重头曲,每段由两个三字句、两个四字句、两个五字句和一个七字句组成,句式富于变化,韵位适当,调情和婉。范词为怀旧之作,很能体现此调特点。周邦彦词写夏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宋人多以此调抒写闲适情趣,亦用以酬赠友人。宋季柴元彪《客中独坐》抒写旅愁,流美和婉,为此调优秀之作:“晚晴初,斜照里。远水连天,天外帆千里。百尺高楼谁独倚。滴落梧桐,一片相思泪。马又嘶,风又起。断续寒砧,又送黄昏至。明月照人人不寐。愁雁声声,更切愁人耳。”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七句、四仄韵。以范仲淹《苏幕遮·怀旧》为代表。此调只有此体,宋元人俱如此填。前段第三、四句,梅尧臣词“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乱”字、“雨”字俱仄声。第五句,苏轼词“一局选仙逃暑困”,“一”字、“选”字俱仄声。第六、七句,苏词“笑指尊前,谁向清宵*”,“笑”字仄声,“谁”字*声。后段第三句,张先词“回首旗亭”,“回”字*声。第四句,苏词“谁敢争先进”,“谁”字*声。第五句,杜安世词“独上高楼临春霭”,“独”字仄声。杨*词“溪上故人无恙否”,“故”字仄声。第六、七句,张先词“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两“天”字俱*声,“有”字仄声。谱内可*可仄据此,若《花草粹编》无名氏词前段起二句“与君别,情易许”,别字仄声,此亦偶然,不必从。

[阅读全文]...

相关词条

相关文章

古诗苏幕遮的词 - 句子

古诗苏幕遮的词 - 语录

古诗苏幕遮的词 - 说说

古诗苏幕遮的词 - 名言

古诗苏幕遮的词 - 诗词

古诗苏幕遮的词 - 祝福

古诗苏幕遮的词 - 心语

推荐词条

描写恐高症的维美古诗词 小学需要会背的写海的古诗 第一个字是宋的古诗 解读古诗文的公众号 手机秋天的古诗 春的古诗唱读 关于百姓麻木不仁的古诗词 某一季节景物的古诗 换一个星星的古诗 带春颜的古诗 曹植的五言诗是五言古诗吗 形容月亮花的古诗 这花开花落的古诗 论诗古诗的停顿 因为贪玩忘了写作业的古诗 名字带宁的古诗 带鲨的古诗词 松江这首古诗的秒懂百科 苏轼最著名的十组古诗 里面有志字的古诗词 请写出含有谚字的古诗 奴才请娘娘沐浴更衣的古诗 追悼舅父的古诗词 伤感的古诗词古风 春晚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麦花雪白菜花稀全文古诗的原因 形容爱情感动的古诗 陈逗逗唱的古诗歌曲 祝我祖国生日快乐的古诗 赤热炎炎似火烧古诗加拼音的 李白的古诗关于雨的

随机推荐